關於敬業奉獻事蹟材料

來源:瑞文範文網 2.26W

敬業奉獻看似簡單的四個字,其實裏面包含了太多太多的艱辛了,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關於他們的敬業奉獻吧,下面是小編爲大家精心蒐集的敬業奉獻事蹟材料,供大家參考,希望大家喜歡。

關於敬業奉獻事蹟材料

敬業奉獻事蹟材料範文(一)

王,女,傣族,生於1967年8月6日,雲南省江城縣人,法學本科學歷,現任江城縣人民法院民事審判一庭庭長。1987年12月參加工作後,一直在江城縣人民法院工作,先後在辦公室、告申庭、行政庭、民事庭從事後勤收發、打印、立案、審判工作。26年來,她始終把人民滿意作爲工作標準,嚴以律己、嚴格執法、熱情服務,在多年的民商事審判工作中,以耐心、細緻、高效、便民的敬業精神,培養了較強的大局意識和服務意識。

在審判工作中,爲了辦好每一件案件,她潛心研究有關法律書籍,不斷總結經驗,逐步成爲江城縣人民法院的審判業務骨幹。多年來,她所辦理的案件做到了結案率高,調解率高,服判率高,自動履行率高,無超審限和矛盾激化事件發生。20xx年至20xx年她所辦結的782件民商事案件中,判決結案的163 件,調解(含撤訴)的565件,裁定駁回起訴10件,督促程序43件,駁回支付令申請1件,調撤率達77%。自20xx年至20xx年連續被江城縣人民法院評爲辦案能手,20xx年至20xx年連續被評爲優秀公務員,曾被中共思茅地委、思茅行署表彰爲“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個人;20xx年被XX市中級人民法院評爲全市法院民事審判工作先進個人;20xx年被江城縣婦聯評爲維護婦女兒童權益工作先進個人;20xx年被中共江城縣委、江城縣政府評爲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維護穩定先進個人;20xx年被XX市中級人民法院評爲辦案能手。20xx年1月被XX市中級人民法院授予“個人三等功”。20xx年2月被雲南省高級人民法院表彰爲全省法院辦案標兵。

堅定信念,清廉如水

公正高效是法官審判之魂,清正廉潔是法官爲人之本。在日常工作中,她把清正廉潔作爲工作好壞的基石,忠於事實和法律,不爲金錢所動,不爲人情所惑,不爲權勢所屈,矢志不渝,秉公辦案,博得了較好的讚譽。

在辦理一起土地糾紛案件時,原、被告雙方是同胞兄妹,而雙方的表姐卻是她多年的知心好友,爲了幫助表弟爭取得到土地使用權,好朋友幾次三番找她說情,但根據法律的規定,該案不屬於人民法院的受案範圍,案件應由政府部門處理,她便依法裁定駁回了原告的起訴,事後她主動向老朋友講明瞭原因,畢竟是多年的知心好友,朋友不僅未埋怨她,反而對她的公正執法表示理解和支持,她也爲擁有這樣一份真摯的友情而感到欣慰。

有一次,她到鄉下辦完事在等待班車的途中,遇到一位老同學,她主動上前打招呼,沒想到老同學竟當衆給她難堪,事後她從另一位同學口中得知,原來該同學的弟弟曾因債務糾紛打官司,案經她承辦後根據庭審查明的事實判決同學的弟弟敗訴,爲此同學對她懷恨在心,至今沒有往來,失去了一份同學情,她的心情難以言表,但她並不後悔,因爲她知道,只有這樣才真正對得起胸前的國徽,對得起法官的稱號,對得起心中不斷追求司法公正的信念。

20xx年,在審理一起離婚後財產糾紛案件中,一方當事人趁她的老父親去世之機,給她的家人送來了2019元的禮金,幾天後再次送來了20斤左右聲稱是自己餵養的生態豬肉,辦完父親的喪事後,她並沒有採用生硬的態度將以上財物直接交給紀檢監察部門,而是將該當事人約到外面,首先對他們向老父的弔唁表示感謝,同時告訴他們“這些財物我不能收,我不會因爲收取你的財物而偏袒你,也不會因爲拒收你的財物而偏袒對方,如果因爲收了你的財物,我就判你勝訴,而對方又送我其他財物,我又判對方勝訴,這樣的法官你信得過嗎?請相信我會對該案作出公正的處理。”然後耐心地向他們講明法院的辦案紀律,並當場將現金和豬肉退還給他們,當事人拿着東西離開時,將對她的感激之情,化爲對人民法院的無限信任和崇敬。

執法如山,任勞任怨

近年來,社會矛盾多發而複雜,法官們感覺到解決糾紛的難度越來越大。王在民商事審判工作中清醒地認識到了這一點,也使她更加嚴格地要求自己在審判工作中的一言一行。民事案件雖然繁瑣,她卻不急不燥,她始終保持着足夠的耐心和熱情,總是有急有緩,有條不紊,化解一個又一個糾紛。她認爲,民事案件就是要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官司儘快完結,矛盾儘快化解,當事人儘快恢復正常的生產、生活,是她最欣慰的。

王所就職的江城縣人民法院地處邊疆少數民族自治縣,傳統民事案件涉及偏遠農村的較多,而很多村寨交通不便,通訊不發達,加之她所負責的民一庭幾年來面對案件數量多,辦案人員少的局面,她帶領全庭幹警結合當地實際條件,進一步落實繁簡分流原則,擴大簡易程序的適用範圍,除法律明文規定適用普通程序審理及個別疑難案件外,多數案件都適用了簡易程序審理,用普通程序審理時我們邀請人民陪審員參與陪審。20xx年她審結的105件案件中,適用普通程序審結了6件,適用簡易程序審結了90件,適用小額訴訟程序審結了4件,適用督促程序審結了5件,提高了審判效率,節約了訴訟成本。她在審理一起生命權、健康權、身體權糾紛案件時,因爲被告拒絕出庭,案子經缺席判決後,他們到被告的住所地嘉禾鄉巴嘎村下大迭村民小組送達判決書,這個地方路途遙遠,山高路陡,就是在晴天車子也得小心翼翼地行駛,經過幾個小時的顛簸,他們纔到達目的地,找到被告並講明他們的身份和來意後,被告一聽馬上就情緒激動起來,拒絕簽收判決書,口裏說着難聽的話,聽他說過之後,作爲主審法官王對他進行了耐心細緻的解釋和引導,通過一番談話,最後被告不僅自願簽收了判決書,並表示服從判決,不上訴。

在辦理民商事案件過程中,她把工作重點放在調解方面,採用庭前、庭中和庭後調解的多種調解方式,20xx年她承辦了123件民商事案子,其中,調解、撤訴94件,調撤率達82.5%,20xx年的辦公條件遠不如現在,那時候案件辦結了要自己用手寫法律文書,然後再拿到院上打字室打印,所以123件案子辦結下來,要在上班時間完成法律文書是不可能的,王就經常利用晚上的時間在家裏書寫法律文書手稿,年底天氣變冷了,她就到牀上用被子蓋住身子,露出雙手繼續在被子面上寫,所以在她家的吃飯桌、茶几、沙發和牀上都曾是她書寫過的地方。20xx年,她個人承辦案件105件,其中判決18件,調解46 件,撤訴30件,裁定駁回起訴5件,支付令4件,裁定駁回支付令申請1件,調撤率爲77%;而其中相當一部份撤訴案件是經過開庭審理後,對雙方當事人做了大量的調解工作,當事人雙方握手言和後,建議原告撤訴結案的,還有一部分案件是經過開庭審理後,明確告知原告以現有的證據其訴訟請求難以得到支持後,原告主動撤回起訴的,另一部分案件是還未到排期開庭時間,便利用雙方當事人均住在縣城附近便於聯繫的有利條件,對雙方當事人進行庭前調解,讓雙方當事人達成調解協議後即時兌現了執行款項,再讓原告撤訴結案,比如譚x訴郭土地承包經營權轉讓合同糾紛一案,江城縣人民法院經審理後依法作出判決,宣判後,譚x不服,向XX市中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中院審理後裁定撤銷原判決,發回重審。被告郭在重審期間提起反訴。案子分到她手上,在重審開庭前,她先組織雙方當事人進行庭前調解,通過耐心細緻的講解法律規定,並分別對雙方從情理上進行分析和教育,最終使雙方當事人自願達成和解協議,並於當天將執行款全部兌現完畢;案子經過兩級法院的審理,問題仍未解決,而今,通過庭前調解雙方達成了和解協議,徹底解決了矛盾糾紛。再如毛訴秦x人身損害賠償糾紛一案,毛 和秦x均是12歲的在校學生,她接案後對起訴狀和答辯狀進行了審閱,聯想到兩位12歲的孩子將坐在法庭上對簿公堂,心中掠過一絲不安,當即分別通知雙方監護人瞭解情況,向其講明讓孩子上法庭可能造成的影響後,雙方家長自願協商解決,並即時兌現了賠償款項,再讓原告撤回起訴,避免了一場未成年兒童官司,化解了當事人的矛盾。

堅守崗位,難顧小家

像許許多多的女性一樣,在家裏,她既是女兒,又是妻子,還是母親,但在工作面前,她只能將對家庭的責任深深埋在心中。有一年,她的愛人到省裏出差1 個多月,而此時她正在市中院進行爲期一年的跟班學習,家裏只剩年幼的兒子和年過7旬的父母,而體弱多病的老父親也在此期間生病住院,她當時內心的那份牽掛啊無法用言語表達,但她未請一天假,僅利用週末趕回家照顧病中的父親,星期天的下午安頓好家裏的事務後,又狠下心搭上末班車趕回中院上班,連續幾個星期她只能這樣兩頭跑,參加工作28年來,她只請過7次公休假。20xx年她那80高齡的老父親先後生病住院4次,其間老母親不慎摔斷了鎖骨,在這種情況下,她多麼奢想請上幾天假,盡心盡力的照顧雙親,但手頭的案子等着她去辦,她和愛人只好每天下班後,先給住院的父親送飯,再陪護老人到晚上,離開醫院回到家裏還要爲母親換草藥,每天忙完這些都已經筋疲力盡,也就是這一年她承辦了123件案件,成爲江城法院歷史上個人年承辦案件數量最高的人。自20xx年8月以來,她那重病纏身的老父親更是隔三差五便需要打吊針一次,每次都需要她買針買藥,再請人到家裏爲老人打針,日復一日,直到20xx年11月她的老父親安詳地去世。她沒有審理過大案要案,所處理的案子甚至只能算是雞毛蒜皮的小事,她沒有轟轟烈烈的事蹟,似乎不能冠之以“偉大”、“崇高”這樣的字眼;她嘴裏沒有豪言壯語,但字裏行間卻流露着對普通百姓的真情和大愛,她以對工作高度地責任心和事業心,把心血傾注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無怨無悔。

敬業奉獻事蹟材料範文(二)

何,女,四川華鎣人,中共黨員,1963年11月出生,1982年9月參加工作,現於XX市觀音溪初級中學田壩子村小任教。

1982年秋天,年僅18歲的何,懷着滿腔的熱情,走進大山,走進XX市觀音溪初級中學李子埡村小任教。當時那裏的辦學條件極差:海拔 1500多米,四面環着高山,終年山風呼嘯,周圍雜草叢生,人煙稀少;不通公路,山路崎嶇難行,從山上到山下的鎮上,來回至少也要6個小時;教學環境簡陋不堪:一間破房屋當教室,講臺是一方凹凸不平的土臺子,黑板坑坑窪窪,早已泛白,加上幾張缺胳膊少腿的桌凳,這便是學校所有的教學設施。對剛步入教壇的何來說,除了要克服這些困難外,還要面對學生讀書熱情不高、學生家長不願送孩子上學的現實。山裏人不覺得教育很重要。他們認爲“讀不讀書都一樣,看着太陽出來,揹着太陽下山,讀書還不如挖山種地”,所以失學兒童很多。這樣的條件,要留住教師,留住教師的心,談何容易!來這裏的老師總是來了即思走,難以安心,呆得最長的不過一年半載,短的只有一兩個月,甚至一個學期會換好幾位老師。缺教師,工作任務當然就重,一個老師常常要教兩三個班——複式教學。

要教書,首先要有學生教。何老師將動員失學兒童復學作爲自己的第一項任務,她走社串戶,逐個宣傳動員,儘管道理講了一籮筐,山裏人總是陰沉着臉不理不睬,何老師就軟磨硬泡,一次不行,就去二次,兩次不行,就去三次、四次、五次…… 村裏老劉的女兒嬌嬌已經十歲了,早過了入學的年齡,但一直沒有上學。何老師三番五次到她家裏去動員,但老劉始終不鬆口。老劉那“女娃家上不上學無所謂”的觀念甚深,再加上家太窮了,負擔嬌嬌上學的費用很困難,所以何老師總也做不通他的工作,幾次都無功而返。一個星期天,何老師又翻過兩座山樑,到老劉家去動員,老劉遠遠看到何老師來了,趕緊把門關上。何老師敲門很久,不見開門,乾脆就在門口蹲了下來。一個小時過去了,兩個小時過去了,三個小時過去了……精誠所至,金石爲開,門終於開了,何老師的誠心終於感動了老劉,答應第二天就送孩子到學校去。萬事開頭難,在何老師的不懈努力下,村民們陸續將學生送回到學校,空寂的山谷裏又響起了久違的讀書聲。

孩子們返校了,但實際困難又接踵而至。以前的桌凳早已破爛不堪,屋頂年久失修,睛天擡頭透過破洞可以看見藍天白雲,雨天水珠穿過漏瓦灑向學生課桌,師生只好戴着斗笠上課。一個個斗笠,匯成了山村教育最獨特的風景線,可這風景不但不能令人興奮,卻只有心酸!

孩子們總不能一直這樣上課吧?何老師暗暗打定主意,要迅速改變這個情形。於是,她多方求援,找來材料,請來工匠,發動學生和家長充當幫手,自己也挽上袖子,與大家一起動手修桌凳,上房補屋頂。一個星期後,桌凳修好了,屋頂漏洞補上了,操場平整了,孩子們終於可以正常上課了,何老師累得消瘦了一圈,可她卻開心地笑了。

李子埡村幅員面積廣,學生居住分散,要到校讀書,大都需要翻過一座座山嶺,淌過一條條大大小小的溪河。每當春夏時節,山洪咆哮,河水暴漲。學生的安全揪緊了何**老師的心。每天,她早早地守候在河邊,將學生一個一個背過河,背了這個社的學生,又步行很遠去背那個社的,直到把所有學生都背過河,才安心上課。放學後,又將他們背過去。常常累得腰痠背痛,甚至有幾次,她自己差點被急流沖走。但看到孩子們快快樂樂學習、健健康康成長,她打心眼裏覺得高興。

一到冬季,漫天大雪,寒風凜冽,教室四壁透風,孩子們凍得直打哆嗦。何老師看在眼裏、急在心頭,她毫不猶豫地拿出自己微薄的工資(當時她的工資每月只有幾十元錢),買來比較厚的透明薄膜,將牆壁透風處一一釘上。課餘,她組織孩子們從山裏拾來乾柴,上課前,讓孩子們將柴禾燒一下,待濃煙過後,將火炭放進準備好的爛瓷盅裏,吊在課桌下取暖。

以前,李子埡村小沒有寢室,沒有辦公室,更沒有食堂。孩子們的家離學校遠,爲不耽誤上課,只好將午飯帶到學校吃,吃的是冷飯。何老師爲了照顧孩子們,也將午飯帶到到學校吃,並動手搭了一個簡易竈臺,從自家拿來一口鍋,幫學生蒸飯,孩子們從此吃上了熱騰騰的午飯。可是不久,新的困難又出現了,由於地質方面的原因,學校附近的飲用水源斷了,何老師和學生們的生活用水必須到半山腰的一個積水潭去背,來回要走兩個多小時的山路。因此,學生們每天放學回家後,她還來不及休息,就又拖着疲憊的身子揹着背蔞,把第二天用的水背到學校去。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一干就是二十餘年。

1990年的一天,班上學生向劍波放學回家,不慎摔倒在亂石堆裏,下嘴脣被石頭磕穿,血流不止。同行的學生都嚇懵了,不知如何是好。何老師得知消息後,急忙趕到出事地點,用手帕替他捂住傷口。山上沒有醫生,她背上向劍波就往二十里外的鎮衛生院跑。不知哪來的力氣,身體瘦弱的何老師,揹着體重好幾十斤的學生,在崎嶇的山路上奔跑了近兩個小時,沒歇一口氣。由於搶救及時,向劍波同學不久就傷愈出院,回到了同學們中間。在何老師的教學生涯中,像這樣的事例還有很多,很多……

何老師的家,在離學校五公里遠的半山腰,丈夫體弱多病,幼子又需照顧。每天,她沿着崎嶇的山路,深一腳、淺一腳地在家與學校間奔忙。每逢颳風下雨,山路泥濘不堪,上坡時,只能緊貼着巖壁,摸索着石頭奮力向上爬;下坡時,只能屏住呼吸,緊抓着旁邊的茅草往下梭,一不小心就有可能掉下山谷。爲此,何老師常常手上流血,滿身污泥。親朋好友看她那樣辛苦,紛紛勸她放棄那份待遇並不豐厚的工作,但是,每次她都堅定地搖搖頭。

正當何工作剛有起色時,厄運突降到她的身上。1989年3月,何老師的丈夫因病癱瘓,繼而醫治無效去世,留下一個剛滿兩歲的兒子和一個僅四個月大的女兒,而且,大兒子是個智力低下的啞巴。何老師強忍住內心極大的悲痛,匆匆辦完丈夫喪事,拉着大兒子,揹着女兒,匆忙趕回學校,又開始上課、批發作業、家訪……

爲給丈夫治病和辦喪事,她不僅花光了所有積蓄,還背上了沉重的債務。失去親人的痛苦和生活的重擔,沉重地壓在她瘦弱的肩上。既要上好課,又要操持家務,照顧兩個年幼的孩子,還得抽時間去種地……她在教師——農民——母親三種角色的不斷轉換中過了好幾個月,何老師實在不能面面俱到,兩全其美,她心力憔悴,精神感到快要崩潰了。好幾次她動了動心,想走下山去,開始新的生活,但看到孩子們那一雙雙充滿期待的眼神,又一次次放棄了這個念頭。是孩子們對知識的渴求,給了何**老師生活的勇氣和力量,堅定了她從教的信心和決心,她將小女兒託給年邁的母親照顧,更加緊張地投入到工作之中。

儘管工作繁忙,生活艱辛,但何老師從未放鬆過學習。她一方面大量涉獵教育學、心理學和教材教法知識,另一方面,虛心向其他老師請教,業務素質不斷提高。在教學中,她不斷摸索,大膽創新,總結出一套富有山區特色、適合孩子實際的教育教學方法。學生懂事了,行爲習慣好了,學習成績直線上升,村民們非常高興,紛紛把孩子送到學校來,偏遠貧窮的李子埡村適齡兒童入學率終於達到了100%。

1998年,她考取了中師,兩年後,以優異的成績畢業,由一名民辦教師轉爲了正式教師。畢業分配時,組織上考慮到她的特殊困難,打算讓她去條件較好的一所學校任教,但她卻堅決地回到了李子埡村小,一如既往地堅守着山村教師這個崗位。

面對工作的艱辛和家庭的不幸,何沒有退縮,當面臨更好的選擇時,她堅守了自己的信念,毅然放棄。30年來,何老師在空寂的大山裏上上下下走過了6萬多裏。幾分耕耘,幾多收穫:每年,她任教班的考試成績總是在校區名列前茅;教過的上百名學生,或者走出去發展,或者留在這裏創業,有的已成爲了當地小有名氣的致富明星;還有幾十名學生跨入了中學、大學的校門。提起何老師,她的學生都禁不住動容,有的甚至熱淚盈眶,他們說何老師是他們見過的最有毅力,最有愛心和責任感的好老師,何老師的精神將使他們受益終身。何老師的付出,感動的不僅僅是學生和家長,也得到了上級和社會的肯定與好評,她先後榮獲了XX市“優秀教師”、“先進班主任”、“教育系統先進個人”、“優秀市民”、“XX市師德標兵”、“XX市首屆十大傑出青年”、“四川省優秀共產黨員”、 “四川省情牽教育優秀教師”、“全國優秀教師”等榮譽稱號; 20xx年她又被推薦評爲“四川好人”……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