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動中國2022年度人物楊振寧先進事蹟(精選16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1.83W

感動中國2022年度人物楊振寧先進事蹟 篇1

父親楊武之是芝加哥大學的數學博士,回國後曾任清華大學與西南聯合大學數學系主任多年。1942年楊振寧畢業於昆明的國立西南聯合大學,1944年在該校研究生畢業。此後他於1945年考取公費留學赴美,就讀於芝加哥大學,取得博士學位。1949年,楊振寧進入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進行博士後研究工作,開始同李政道合作。當時的院長奧本海默說,他最喜歡看到的景象,就是楊、李走在普林斯頓草地上。1966年以後,他長期執教於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創立並主持該校的理論物理研究所。他也是美國科學院院士、英國皇家學會會員、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香港中文大學博文講座教授。

感動中國2022年度人物楊振寧先進事蹟(精選16篇)

1957年,楊振寧與李政道以他們提出的宇稱不守恆理論共同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他們兩個人是最早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人。後二人因排名先後的問題交惡。1962年因爲《紐約客》的一篇文章,兩人正式決裂。楊振寧七歲的兒子楊光諾曾說,“我要一人得諾貝爾獎。”1989年他寫給已故中研院長吳大猷的信,向老師報告兩人合作情形。吳大猷覆信說∶“整件事是一極不幸的事,我想truth是不能永遠掩蓋著的,所以我希望大家都不再在世人前爭,而讓truth慢慢的展現出來。”

1977年他和樑恩佐等人在波士頓創辦了“全美華人協會”,促進中美關係。

1980年楊振寧獲得拉姆福德獎(Rumford),1986年獲得美國國家科學獎章。

楊振寧現居於北京清華大學。楊振寧的結髮太太是杜聿明的女兒杜致禮,20__年10月因病過世。

20__年底至20__年初,82歲高齡的楊振寧與28歲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翻譯系碩士班學生翁帆(離異)再一次步入婚姻殿堂。

感動中國2022年度人物楊振寧先進事蹟 篇2

1.羣英薈萃

楊振寧本科畢業獲理學學士學位後,考入研究院理科研究所物理學部讀研究生。讀研究生期間,楊振寧住在聯大昆中北院研究生宿舍。與他同室居住的有凌寧、金啓華和顧震潮,黃昆和張守廉也偶爾來住幾天。這些中華民族未來的精英們聚於一起,在陋室裏交談切磋,結伴探索着科學的奧祕。

2.楊門長子

作爲楊家長子,楊振寧爲鼓勵弟妹多唸書,還訂出了一些頗爲吸引人的規則:一天之中,誰唸書好、聽母親的話、幫助做家務、不打架、不搗亂就給誰記上一個紅點,反之就要記黑點。一週下來,誰有三個紅點,誰就可以得到獎勵———由他騎自行車帶去昆明城裏看一次電影。

3.名師高徒

楊振寧讀聯大物理學系時,給他上一年級普通物理課的是擅長實驗的物理學家趙忠堯教授,上二年級電磁學課的是著名學者吳有訓教授,上力學課的是在廣義相對論等方面頗有研究的著名學者周培源教授等。

但對楊振寧來說,除了物理系直接教他的這些教授們外,父親楊武之對他的影響也是相當大的。楊振寧在學校裏,遇有不懂的問題、碰上難以處理的事,總是經常跑到數學系辦公室向父親請教。

楊振寧還多次說過:"在聯大給我影響最深的兩位教授是吳大猷先生和王竹溪先生。"1942年,楊振寧本科畢業時,選了《用羣論方法於多原子的振動》作畢業論文,並請吳大猷做論文導師。楊振寧在研究生院讀書時,受王竹溪教授的教育和引導,對統計物理髮生了興趣。1944年研究生畢業時,楊振寧請王竹溪教授作碩士論文的指導老師,在其指導下又非常成功地寫出了碩士論文,《超晶格》即爲其中的一部分。1983年王竹溪教授不幸逝世,楊振寧發來唁電說:"我對統計物理的興趣即是受了竹溪師的影響。"楊振寧還回憶道:"以後四十年間,吳先生和王先生引導我走的兩個方向———對稱原理和統計力學———一直是我的主要研究方向。"

楊振寧在研究生院期間聽了馬仕俊教授的課後,開始注意"場論",並對變形物體熱力學也非常感興趣。

1957 年 12 月 10 日,35 歲的楊振寧和 31歲的李政道因共同在美國《物理評論》上發表《對弱相互作用中宇稱守恆的質疑》一文登上了斯德哥爾摩諾貝爾獎領獎臺。其前,楊振寧寫信給吳大猷,感謝吳先生引導他進入對稱原理和羣論的領地,並說後來包括宇稱守恆在內的許多研究工作,都直接或間接地與吳先生 15 年前介紹給他的那個觀念有關。

感動中國2022年度人物楊振寧先進事蹟 篇3

楊振寧是1922年10月1日生於安徽合肥(後來他的出生日期在1945年的出國護照上誤寫成了1922年9月22日)。他出生不滿週歲,父親楊武之考取公費留美生而出國了。4歲時,母親開始教他認方塊字,1年多的時間教了他3千個字。楊振寧在60歲時回憶說:"現在我所有認得的字加起來,估計不超過那個數目的2倍。"

1928年楊振寧6歲的時候,父親從美國回來,一見面就問他念過書沒有?他說念過了。念過什麼書?念過《龍文鞭影》。叫他背,他就都背出來了。楊振寧回憶道:"父親接着問我書上講的是什麼意思,我完全不能解釋。不過,我記得他還是獎了我一支鋼筆,那是我從來沒有見過的東西。"

楊振寧讀國小時,數學和語文成績都很好。中學還沒有畢業,就考入了西南聯大,那是在1938年,他才16歲。1942年,20歲的楊振寧大學畢業,旋即進入西南聯大的研究院。兩年後,他以優異成績獲得了碩士學位,並考上了公費留美生,於1945年赴美進芝加哥大學,1948年獲博士學位。

1949年,楊振寧進入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做博士後,開始同李政道合作進行粒子物理的研究工作,其間遇到許多令人迷惑的現象和不能解決的問題。他們大膽懷疑,小心求證,最終推翻了宇稱守恆律,使迷惑消失,問題解決。楊振寧在1957年諾貝爾演講中這樣說道:"那時候,物理學家發現他們所處的情況就好象一個人在一間黑屋子裏摸索出路一樣。他知道在某個方向上,必定有一個能使他脫離困境的門。然而究竟在哪個方向呢?"原來,那個方向就是宇稱守恆定律不適用於弱相互作用。"

楊振寧對物理學的貢獻範圍很廣,包括粒子物理學、統計力學和凝聚態物理學等。除了同李政道一起發現宇稱不守恆之外,楊振寧還率先與米爾斯(s)提出了"楊-米爾斯規範場",與巴克斯特(er)創立了"楊-巴克斯方程"。美國物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賽格瑞(e)推崇楊振寧是"全世界幾十年來可以算爲全才的三個理論物理學家之一"。

楊振寧謹記父親楊武之的遺訓:"有生應記國恩隆"。他在1971年夏,是美國科學家中率先訪華的。他說:"作爲一名中國血統的美國科學家,我有責任幫助這兩個與我休慼相關的國家建立起一座瞭解和友誼的橋樑。我也感覺到,在中國科技發展的道途中,我應該貢獻一些力量。"

楊振寧是這樣說,也是這樣做的。20多年來,他頻繁穿梭往來於中美之間,做了許多卓有成效的學術聯繫工作。他寫過這樣兩句詩:"雲水風雷變幻急,物競天存爭朝夕。"

感動中國2022年度人物楊振寧先進事蹟 篇4

一個只念過幾年私塾的女人,在兒子6歲以前就教會他認3000個字,這個女子想必應有絕頂的聰明。楊振寧就是靠這樣一個媽媽啓蒙的。一個78歲的大科學家如此深情地回憶自己沒有受過任何新式學堂教育的母親,那情景讓人感動。

“我母親1896年出生在安徽合肥,她小的時候還裹過腳,到了民國的時候,才又把腳放開了,所以她的腳不是三寸金蓮,但那是一雙變形了的腳,我每一次看見她的腳,都覺得非常難過。她念過幾年私塾。我認識的頭3000個字是母親教會的,那時候父親在芝加哥大學留學,只有我跟母親住在一起。我認識了許多與我母親一樣的舊式婦女,我很佩服,她們受到了中國傳統禮教的影響,而對於這些禮教,有堅定的信念,這個信念今天講起來,有人會認爲是愚忠愚孝,可是假如你拋開這個價值觀,這個所謂愚忠愚孝的力量是無窮大的。

“那麼,到了比她年輕一輩的男人或者女人,我想這個堅強的意志,漸漸地沒有了,這是因爲整個世界都在向另一個方向走。所以你如果要問我,說我母親除了養育我,除了教我3000個字,還給我留下了什麼呢?我想,她留下的,是使我瞭解到有堅強意志的信念,是一種無比的力量。”

感動中國2022年度人物楊振寧先進事蹟 篇5

1944年,楊振寧在西南聯大唸完六年書後,教了一年中學,教學最大的收穫就是認識了班上一個女學生,叫做杜致禮。那一年,杜致禮17歲,後來她成了楊振寧的太太。

楊振寧出國的時候,並沒有跟杜致禮談戀愛。但是對於她的美麗與大家閨秀的風範還是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兩年之後,楊振寧與杜致禮在普林斯頓惟一的一家中國餐館中不期而遇,兩人竟然都有了“過電”的感覺。他們後來認爲,這恐怕就是前生的`姻緣吧。

這場姻緣不僅給了楊杜兩人終生的幸福,還意外地讓天各一方,似乎永世不得相見的岳父岳母有了晚年14個春秋的團聚。成爲國共戰爭史上一首黃昏的戀歌。

1948年底,時任國民黨徐州“剿總”副總司令的杜聿明以赴刑場的心情上戰場,兵敗被俘,兩次以磚頭猛擊頭部,自殺未遂。蔣介石得此消息,也不免心慟垂淚。但不料想,杜將軍進了共產黨的監獄,幾年之間,便徹底“赤化”,於1957年被第一批特赦釋放。蔣介石顏面盡失,雷霆震怒,不准許杜的夫人曹秀清和子女出入中國臺灣。曹秀清帶着婆母和5個兒女在臺北生活十分窘迫。爲了兌現當年蔣介石手諭的許諾,曹秀清曾找過宋美齡、張羣等人反映自己的處境,然而均未結果。

1957年,曹秀清突然接到女兒杜致禮和女婿楊振寧的信。說:“您的‘老朋友’與我通信了,他非常關心您,惦念着你們母子的安全。”曹秀清幡然領悟到“老朋友”就是令她朝思暮想、魂牽夢繞的丈夫杜聿明。

曹秀清清楚,她只有取道美國纔可能見到她的“老朋友”。於是她向中國臺灣當局提出了要求去美國看望女兒的請求。但蔣介石卻“關照”:“杜聿明的妻子兒女不得再離開中國臺灣!”

1958年初的一天,宋美齡突然派車接曹秀清到士林官邱。見面時宋美齡握住她的手說:“杜夫人,恭喜你女婿獲得了諾貝爾獎,你該去美國看看他呀!”曹秀清喜出望外。宋美齡接着說:“杜夫人,希望你從美國回來時,把楊振寧也帶回中國臺灣,讓他協助蔣‘總統’反攻內地。”這時,蔣介石也走進屋內問:“孩子們怎樣?你的身體可好?”

曹秀清沾了女婿的光,終於獲准去美國探親了,期限爲半年,逾期不歸,罰以鉅款。爲防不測,中國臺灣不允許她帶子女,還特意找了兩個位置相當高的人作保。1959年,曹女士來到美國,再也沒有返回中國臺灣。

杜聿明獲釋後最大的願望就是妻子能來內地與他團圓。然而曹秀清卻一直心存疑慮,丈夫以敗將之身,寄人籬下,能有什麼好日子?她不相信按丈夫的性格,他會真心留在內地。因此她寫信給丈夫,勸他不要強求自己。當她終於明白丈夫鐵心紮根內地並非權宜之計時,她於1963年10月回到了北京,甘願與丈夫一起過清貧的日子。臨回國前,她聽說內地物資比較匱乏,寫信問丈夫需要什麼?丈夫想知道能貯存食品的冰箱是什麼樣,於是杜夫人爲其從美國帶回了當年很奢侈的一件家用電器。血海硝煙中廝殺了大半生的杜聿明無論如何沒有想到,他們家因政治原因導致的夫妻隔絕,竟因爲物理的原因,因爲一項諾貝爾獎而化解消融。

感動中國2022年度人物楊振寧先進事蹟 篇6

在諾貝爾物理獎得主楊振寧博士發表的《父親與我》一文中曾經特別提及過一件事:

“我九、十歲的時候,父親已經知道我學數學的能力很強。到了十一歲入國中的時候,我在這方面的能力更充分顯示出來。回想起來,他當時如果教我解析幾何和微積分,我一定學得很快,會使他十分高興。可是他沒有這樣做;

我國中一與國中二年級之間的暑假,父親請雷海宗教授介紹一位歷史系的學生教我《孟子》。雷先生介紹他的得意學生丁則良來。丁先生學識豐富,不止教我《孟子》,還給我講了許多上古歷史知識,是我在學校的教科書上從來沒有學到的。下一年暑假,他又教我另一半的《孟子》,所以在中學的年代我可以背誦《孟子》全文。”

在他的自傳中又寫道:他在中學階段唸書時,父母要求他背誦孟子。當時的他沒有選擇說不的權利與勇氣,只好勉爲其難,把整本孟子裝進記憶中。他上大學後,學習自然科學,一路走來極爲順利,並獲得國際的肯定。但是,說來奇怪的是,他幼年時所背的孟子,在成年之後,居然成爲他做人處世的基本原則。換言之,孟子的話在他心中形成一套價值系統,每當他面臨人生的重大抉擇,都會提供明確的答案。因此,影響他最深的,並不是他所專長的物理學,而是兩千多年前孟子的思想。

楊振寧博士在科學研究中重大思路的形成也得力於中國古代文化理念:我之所以懷疑rte的奇偶不滅定律,這和我在西南聯大讀《易經》的心得有關。《易經》中既有陰、陽相似的道理,同時卻也有陰陽消長或陽盛則陰衰,陰盛則陽衰,剝久必復,否極泰來的道理。類似楊振寧先生的例子還有很多,這就是文言文傳遞的中國古聖先賢智慧經驗所蘊含的潛在力量!

可以看出,在科學創新過程中,聯想只能與已有知識發生關聯。能夠在科學創新中發揮借鑑作用的知識,則進一步說明經典的潛在力量。

感動中國2022年度人物楊振寧先進事蹟 篇7

楊振寧在7歲的時候來到清華園,在這裏一共住了8年。當時的附小叫成志國小,裏面有兩個“大頭”,一個是楊振寧楊大頭,一個是俞平伯的兒子俞大頭。

楊振寧小時候,至少不是一個最守規矩的孩子。據他自己說,清華的每一棵樹他都爬過。

中學是在絨線衚衕上的,就是現在的北京市第31中。那個學校當時只有不到300個學生。這時候,當北大數學教授的父親楊武之已經知道兒子學數學的能力很強。他當時如果教兒子解析幾何和微積分,兒子一定學得很快,會使他十分高興。可是他沒有這樣做,而是在七年級與八年級之間的那個暑假,請雷海宗教授介紹一位歷史系的學生教楊振寧學《孟子》。所以在中學時代楊振寧就可以背誦《孟子》全文。

楊武之喜歡圍棋和京劇,但並不去培養兒子這些方面的興趣,下棋可以讓兒子17顆子,唱也只教他唱一些民國初年的歌曲如“上下數千年,一脈延”,“中國男兒,中國男兒……”等。

對於父親書架上的許多英文和德文數學書籍,楊振寧常常翻看。因爲外文基礎不夠,所以看不懂細節,每次去問,楊武之總是說:“慢慢來,不要着急。”

上課唸書的時候,楊振寧喜歡東翻西看,一次看了艾迪頓寫的《神祕的宇宙》,那裏面講的是20世紀到那個時候爲止,所發現的一些新的物理學的一些現象與理論。他頓時被激發出了極大的興趣,所以回家以後就跟父親、母親開玩笑,說將來要得諾貝爾獎金。

楊振寧在抗戰勝利的1945年夏天離家赴美國求學。那天清早的細節至今歷歷在目:“父親隻身陪我自昆明西北角乘黃包車,到東南郊拓東路等候去巫家壩飛機場的公共汽車。離家的時候,四個弟妹都依依不捨,母親卻很鎮定,沒有流淚。”

“到了拓東路父親講了些勉勵的話,兩人都還鎮定。話別後我坐進很擁擠的公共汽車,起先還能從車窗往外看見父親向我招手,幾分鐘後他即被擁擠的人羣擠到遠處去了。車中同去美國的同學很多,談起話來,我的注意力即轉移到飛行路線與氣候變化等問題上去。等了一個多鐘頭,車始終沒有發動。突然我旁邊的一位美國人向我做手勢,要我向窗外看,驟然間發現父親原來還在那裏等!他瘦削的身材,穿着長袍,額前頭髮已顯斑白。看見他滿面焦慮的樣子,我忍了一早晨的熱淚,一時崩發,不能自已。”

“1928年到1945年這17年時間,是父親和我常在一起的年代,是我童年到成人的階段。古人說父母對子女有‘養育’之恩,現在不講這些了,但其哲理我認爲是有永存的價值的。父親介紹我接觸了近代數學的精神,給了我不可磨滅的印象。”

40年以後楊振寧這樣寫道“我的物理學界同事們大多對數學採取功利主義的態度。也許因爲受我父親的影響,我較爲欣賞數學。我欣賞數學家的價值觀,我讚美數字的優美和力量;它有戰術上的機巧與靈活,又有戰略上的雄才遠略。而且,奇蹟的奇蹟,它的一些美妙概念竟是支配物理世界的基本結構。”

無論如何,父親與兒子的分別,是人生之中最順理成章、最令人惆悵,最刻骨銘心的分別。

此一去,三疊陽關,唱到千千遍。23歲的楊振寧也許沒有想到,他真的應驗了12歲時的戲言,爲中國人拿回了第一個諾貝爾獎。

感動中國2022年度人物楊振寧先進事蹟 篇8

3人航天員小組中,首次執行“飛天”任務的航天員湯洪波是湘潭縣人,他也成爲湖南“飛天”第一人。

“我喜歡聽飛機起飛的時候發動機發出那種轟鳴聲,也喜歡開着飛機在雲層裏面鑽來鑽去,這種直插雲霄的感覺,感覺很愜意。”湯洪波說。

當年從航校畢業後,湯洪波直接去了新疆,成爲一名空軍飛行員。

在新疆,經過8年的飛行訓練後,他憑藉出色的成績,成爲飛行大隊的大隊長,安全飛行1159小時,被評爲空軍一級飛行員。20__年5月,經過層層選拔,湯洪波成爲我國第二批預備航天員。

進入航天員大隊後,他一直堅持各種訓練,爲飛行做準備。

現在湯洪波辦公室裏最醒目的位置,還擺放着他當空軍飛行員時戴的頭盔,它記載着湯洪波曾是一名優秀空軍飛行員的經歷。轉做航天員的這些年,湯洪波雖然沒有飛,卻在時刻準備着。其間,湯洪波遇到各種各樣的挑戰,比如坐轉椅、沙漠野外生存、72小時狹小環境剝奪睡眠訓練,等等。每次,他都咬牙堅持,努力去克服,最終通過了一項項訓練。

他始終堅信,這是他厚積薄發爲空間站建設作貢獻,貢獻自己力量的時候。

20__年6月17日,機會終於來了。歷經11年磨礪,已經是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二級航天員、大校軍銜的湯洪波,帶着他的飛天夢想,搭乘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奔向蒼穹。

6月18日7點20分,通過視頻畫面可以看到,天和艙內有幾個包裹已經從原來的固定位置被拆解出來,呈飄浮狀態,航天員湯洪波手持一把電動螺絲刀,在擰螺絲;在他旁邊,航天員聶海勝、劉伯明互相配合進行工作。

此次航天員出艙活動,從開艙門到航天員回到核心艙,一共用時6小時47分鐘,遠長於第一次在20__年實施的出艙活動時間。3名航天員有明確分工。

出艙的兩名航天員,一人要爲機械臂安裝上臂支架,包括腳限位器、工具臺等,隨後藉助機械臂進行移動。另一名航天員藉助艙壁上安裝的扶手,爬行一段距離到作業點進行輔助工作,其間還要進行一次應急返回驗證。

此次出艙活動的另一項重要工作,就是進行艙外全景攝像機的擡升。

兩名航天員出艙過程中,艙內航天員需要對機械臂進行操作,雖然地面人員也可以對機械臂進行大範圍轉移,但在有航天員站在機械臂上的時候,艙內航天員可以更直觀地對機械臂位置進行觀察,更能與艙外航天員進行直接交流。

通過航天員在中國空間站的首次出艙活動,航天員出艙能力、應急能力都能夠得到有效驗證,特別是在艙外進行長時間工作,人與裝備的結合爲後續航天員對空間站進行維護提供了寶貴經驗。

感動中國2022年度人物楊振寧先進事蹟 篇9

吃得苦,霸得蠻"湖南小子

一九六六年十月的某一天,湖南湘潭縣雲湖橋鎮飛蘭村的湯姓人家迎來了他們的大兒子,湯家這個大兒子取名洪波,大概是希望這個孩子將來能幹出一件波瀾壯闊的事。

果不其然,湯洪波作爲湯家的長子,從小就很懂事。

由於湯洪波在家務農,承包了10多畝地,湯洪波只好眼睜睜地看着父母在地裏勞作,從5歲起,就跟着他們一起地幹活。

年僅10歲時,就已是家中插田的高手。

湯洪波不僅在地裏幹活,而且還幫着家裏做家務。到了國中,他每天起得很早,然後燒火做飯,把所有的事情都安排好之後去上學。

如此乖巧懂事的孩子,做過最調皮的事也不過是躲在田野裏看小說而已。

湯洪波的母親伍蘭清心中,湯洪波的艱苦奮鬥精神來源於父親湯海秋用心教導。

根據伍蘭清的回憶,湯海秋從小就教導湯洪波和弟弟做事要勤快,常常把“不能插完這一塊田不能吃,不割一擔魚草不能休息”這句話掛在嘴邊。

或許是父親對湯洪波的嚴厲要求,才造就了他堅毅的性格,能夠吃苦。當了一名空降兵的飛行員,不管訓練過程多麼辛苦,他總是咬牙堅持下來,也從來不給父母打電話。

即便每一次回到湘潭老家,湯洪波都沒有放鬆過,別人跑出去玩,他卻把自己關在房間裏讀書學習。正如湯海秋所說:“兒子戀家,可以工作,學習從不含糊!”

追逐夢想的勇氣,永不懈怠,永不懈怠

湯洪波高三畢業那年,向家裏說自己很想參加“招飛考試”。因此,在父母的支持下,這位勇敢的少年朝着自己的飛天夢邁出了第一步。

媽媽伍蘭清回憶說,湯洪波一下子就通過了“招飛考試”,那時年僅19歲的湯洪波特別開心,還特別高興,還跑到村口的小賣部買了一串鞭炮爲自己慶祝,隨着一聲“招飛”而來,他要保衛祖國的遠大目標。

事實上,在老師的記憶中,湯洪波的成績在成績上並不突出,屬於中等偏上。

而且,在老師眼裏,湯洪波還是個遇事十分淡定、從容的孩子。無論遇到什麼困難,他都能鎮定自若,非常鎮定、鎮定。

或許,正是因爲有了陽光和穩重的個性,才讓這樣一位成績並不出衆的孩子在追夢路上越走越堅毅,越走越勇敢。

湯洪波於1995年入選爲飛行員,經過長達8年的飛行訓練,成爲大隊總隊長。

「我喜歡聽飛機起飛時引擎發出的那種轟鳴,也喜歡駕駛飛機在雲層裏爬上爬下,這種直插雲霄的感覺,很愜意。」湯洪波這樣形容自己對飛行的熱愛。

但是湯洪波的心中仍然有一個更加遠大的理想,他要成爲一名航天員,飛向太空。通過多年來的堅持和努力,他終於在20__年5月成爲我國第二批航天員。

這是一次跨越,從飛行員到宇航員。接着,湯洪波必須從零開始學習,開始一天一天的嚴格訓練。

自作自受,成大器

「特別能吃苦可能是我們家的「遺傳」,我家大人都可以吃苦,小孩也可以!」湯海秋的父親覺得,正是兒子從小在農村的歷練,讓兒子在追夢的路上從不怕累,不怕苦。

由於這是湯洪波第一次參加載人航天任務,被問到是否有壓力,他真誠地說:壓力會更大。

確實,壓力是必然存在的。

但是對湯洪波來說,這同時也是一項非常重要的挑戰,他已經爲這個挑戰準備了11年,我們有理由相信,他一定會滿載而歸。

湯洪波在六月十七日的記者招待會上說了這樣一句激動人心的話:

「要往上長,先往下扎!」

雖然只有十一個字,但卻顯示出湯洪波作爲一個航天員應該有的精神面貌。

事實上,無論何時,做什麼事,我們都要保持一顆努力向上的心,困難再大,也無法放棄心中的夢想。

正如湯洪波,向着目標永遠堅定地前進,只要堅持下去,光明就會迎來輝煌的曙光!

感動中國2022年度人物楊振寧先進事蹟 篇10

面對敵人的再次衝鋒,朱彥夫把三挺機槍壓滿子彈,不停地換位射擊,死守陣地。而就在朱彥夫再一次給機槍上子彈時,眼前突然飛來幾顆手榴彈。他迅速抓起一顆扔向敵人,又抓起另一顆剛扔出手,就聽到“轟隆”一聲巨響,眼前一道火光,隨後就什麼也不知道了。

不知過了多久,鑽心的疼痛將朱彥夫從昏迷中喚醒,身體已經被厚厚的雪花覆蓋,他想大聲喊,但喊不出聲;想伸開手,手指早已被凍壞。他一次次用冰冷的拳頭搓揉雙眼和臉部,想把沾在臉上的冰涼的東西去掉,但拳頭不聽使喚,又飢又渴之下,他索性將這個異物吞下,後來他才知道,那是被手榴彈炸出來的自己的左眼球。

出於對生命的本能渴望,朱彥夫咬緊牙關,開始在冰冷的雪地上艱難地挪動軀體向前爬行。不知爬了多久,昏迷了多少次,朱彥夫終於被兩名志願軍戰友發現救起,緊急地送往戰地救護所救治。

由於朱彥夫的傷勢太重,他被輾轉送回國內接受治療和手術。在長春軍醫大學附屬醫院,朱彥夫先後進行了47次手術,昏迷了93天,流出體外的腸子被塞了回去,醫生把他從鬼門關拉了回來。

朱彥夫醒來後,發現自己的雙手和雙腿都沒有了,痛心至極,滿腦子都是輕生的念頭。想餓死,但護理人員按時往他嘴裏餵食物;想跳樓,但沒有手腳連窗臺都爬不上去;想吃安眠藥睡過去,好不容易攢起8片安眠藥,吃下去卻沒能把自己“解決”掉。朱彥夫自殺了三次,都沒有成功。

還是醫生的一句話點醒了朱彥夫:“你的命是我們用幾個月的時間,千難萬難,硬從死神那裏奪回來的,你有什麼資格不珍惜?”從此,朱彥夫打消了自殺的念頭。

嚴酷的現實是,他的雙腿從膝蓋以下被全部截去,雙臂手腕以下被鋸掉,左眼成了空洞,右眼視力也下降到0.3。一個沒有四肢、沒有左眼的特等傷殘軍人,怎樣才能生存下去啊!

雖然國家對像朱彥夫這樣的特等傷殘軍人有切實的優待和撫卹保障,但朱彥夫認爲自己“無手無腳仍是軍人”,他不甘於成爲一個躺在牀上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廢人。1956年,他放棄在條件優越的醫院療養康復,毅然回到了故鄉山東省沂源縣西里鎮張家泉村。

感動中國2022年度人物楊振寧先進事蹟 篇11

1964年,我國開始研製殲8飛機,這是我國自行設計的第一型高空高速殲擊機。顧誦芬先作爲副總設計師負責殲8飛機氣動設計,後全面主持該機研製工作。

在研製中,顧誦芬發現發動機噴流對飛機平尾效率有很大影響。當時,國內尚無噴流試驗條件和試驗方法,他帶領設計部門與風洞試驗單位聯合攻關,在國內第一次創建了戰鬥機噴流影響試驗方法,發現了噴流影響規律,該試驗方法也成爲後來確定發動機噴流影響的基本方法。

1969年7月5日,殲8完成首飛。雖然首飛成功,但在跨音速飛行試驗中出現了因氣流分離導致的抖振問題。用飛行員的話說,就像一輛破公共汽車,開到了不平坦的馬路上。對於引起振動的原因,大家看法不一,顧誦芬大膽地提出通過觀察殲8飛機飛行中貼於後機身和尾翼上毛線條的擾動情況來對症下藥,他提出要親自上天觀察殲8飛機後機身流場。

這對從未接受過飛行訓練的顧誦芬來說是有很大風險的。而且因爲姐夫黃志千就逝於空難,他們家有一個約定:不再乘坐飛機。試飛員鹿鳴東得知實情,感動地對顧誦芬說:“生死觀的問題對我們飛行員來說是早已解決的問題,只要能排除抖振,你們就不要考慮我,怎麼飛我都幹。”顧誦芬決心已下,瞞着愛人,登上了試飛員鹿鳴東駕駛的殲教6飛機。

爲觀察清楚毛線條的擾動情況,兩機的距離和間隔都在5米左右。這樣的飛行對飛行員和顧誦芬來說是一種冒險。憑着他們足夠的膽量和勇氣,經過三次上天近距離觀測,顧誦芬承受着巨大的身體負荷,終於找到問題癥結,通過後期的技術改進,成功解決了殲8跨音速飛行時的抖振問題,他和鹿鳴東也就此成爲了無比親密的戰友。

顧誦芬主持攻克了跨音速抖振、方向舵嗡鳴等技術難題,圓滿完成了殲8飛機研製任務,結束了我國殲擊機完全依賴引進的歷史。1985年,殲8飛機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

感動中國2022年度人物楊振寧先進事蹟 篇12

在過去,田徑項目一直都是我們的短板,由於這是一項直接比拼人體素質的運動類型,因而幾十年來,國內體育人士一直都希望能夠在田徑賽場上有所突破,從當初劉翔在雅典奧運會奪冠之後,也順勢打開了中國體育的一項新的大門,而如今在男子百米短跑項目裏,蘇炳添的出現,也令中國田徑再次看到能獲得奧運獎牌的機會

是的。我爲奧運喝彩,源於我們對更高,更快,更強的無限崇拜。也許正是因爲它,人類才能不斷超越極限挑戰自我。也許正式因爲它,纔有了成功者和失敗者。無論是否成功,無論是否失敗,他們都是英雄!奧運會不僅僅屬於那些成功者,也同樣屬於那些令人嘆息的失敗者,金牌並不令人感動,真正讓人感動的一定是那爲跋涉奧運付出的艱辛和汗水,因爲所有參賽選手多自己更高更快更強的追求,使得奧運會多了幾分精彩,多了幾分喝彩!

是啊,因爲我們是普通人,所以我們無法洅奧運場上競爭,但是,我們也從成功者和失敗者身上汲取了許多養分。在生活中,我們也會要求自己洅更高更快更強的道路上不斷前進。

我爲奧運喝彩,源於偉大的奧林匹克精神,和平,公平。在奧運五環下,洅奧運聖火的照耀下,各大洲人民走到了一起。心連心,手拉手,在這17天裏,他們忘記了戰爭,忘記了金錢忘記了利益。他們只銘記着和平,公平,公正。在公平的賽場上,在奧運聖火的照耀下,他們同樣點燃自己的鞥想,也許,這纔是人們真正想做的事情。

感動中國2022年度人物楊振寧先進事蹟 篇13

參加這次飛行的航天員中,有一位新人,叫湯洪波,年僅46歲。

和聶海勝、劉伯明不同,這是他第一次上太空,但爲了這次的飛行,他已經準備了十一年。

湯洪波出生在湘潭縣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他是家中的老大,下面還有一個小3歲的弟弟。

5歲開始,就跟着父母一起做家務、下田扯草。

10多歲時,湯洪波已是家中插田扮禾的一把好手。

高三那年,他選擇了招飛入伍。父母都很支持他。經過考試和身體測試後,湯洪波成功考上了航校。

從航校畢業後,湯洪波直接去了新疆,成爲一名空軍飛行員……

說到這裏,就不得不提到他兒時的一件趣事:湯洪波十歲的時候看着天上的飛機說,如果長大能當飛行員該多好。

現在看來,他的夢想不但成真了,還超越了!

神州十二號載人飛船的成功發射,湯洪波的飛天夢實現,

感動中國2022年度人物楊振寧先進事蹟 篇14

感動中國20__年度人物頒獎盛典”於3月3日晚在中央廣播電視總檯央視綜合頻道播出。20__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兩院院士、新中國飛機設計大師、飛機空氣動力設計奠基人顧誦芬當選爲年度人物。組委會以唐代詩人韓愈《送汴州監軍俱文珍》中的一句“沖天鵬翅闊”表達了對顧誦芬院士將畢生理想與祖國需要緊密相連,心有大我,赤誠報國,爲新中國航空事業和國家科技事業傾盡心血的無限敬仰。

“每當國慶閱兵戰機呼嘯飛過,都是萬衆矚目的時刻。人們在仰望的時候,也是在行注目禮。幾代戰機幾代人,他在長空留下了鮮明的痕跡。”組委會在給予顧誦芬院士的頒獎詞中這樣寫道:像靜水深流,靜水裏涌動報國的火;似大象無形,無形中深藏着強國的夢。心無旁騖,一步一個腳印,志在沖天。振長策,擊長空,誦君子清芬。

考慮到身體原因,今年92歲高齡的顧誦芬院士未能親臨頒獎盛典現場,他以視頻形式表達了自己的感謝。他表示:“組委會將這份沉甸甸的榮譽授予我,自己感到很慚愧。我沒有做出什麼,黨和國家給了我太多了。感謝組委會,感謝全國人民,還要特別感謝一代代爲祖國航空事業接續奮鬥的全體航空人。”

顧誦芬院士出生於1930年,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有限公司研究員,是享有盛譽的新中國飛機設計大師、新中國航空科技事業的奠基人之一、我國飛機空氣動力設計奠基人、我國航空科技事業的引領者、我國航空界唯一的兩院院士、航空工業第一位航空報國終身成就獎獲得者。顧誦芬院士始終致力於推動中國航空科技事業的發展。創新設計多型飛機氣動佈局,建立新中國飛機空氣動力學設計體系。主持研製的殲8、殲8Ⅱ超聲速殲擊機,開創了我國自主研製殲擊機的先河,殲8系列飛機是20世紀我軍核心主戰裝備。他建立了我國殲擊機研製體系,爲航空武器裝備跨代升級發展做出巨大貢獻。他高度關注國家戰略安全,爲大飛機飛上藍天提供決策支持。他對黨忠誠,甘於奉獻,爲國家培養了一大批飛機設計領軍人才,爲新中國航空工業70年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

航空工業各單位很多幹部職工通過各種形式收看了頒獎典禮,再次被顧誦芬院士爲航空事業做出的卓越貢獻和他震撼人心的人格力量所感動。顧誦芬院士是航空工業瀋陽所的第二任總設計師,作爲他的後輩,現任瀋陽所總設計師的孫智孝說:“顧老爲新中國飛機設計事業做出了彪炳史冊的開創性貢獻。我是所裏第六任總設計師,雖然肩上擔子很重,但在老一輩飛機設計師們的精神指引下,我們有信心也有決心完成好黨和國家賦予的使命,爲建設新時代航空強國、科技強國提供有力支撐和保障。”來自航空工業成飛的“90後”員工吳鬆澤則表示:“顧老和老一輩飛機設計師們在‘一張白紙’的背景下開創了新中國飛機設計的第一個黃金時代,他們永遠奔騰在祖國航空事業第一線的品格深深打動了我。作爲一名新時代的飛機設計師,我要傳承好前輩們忠誠忘我、探索不已的精神,早日成爲一名合格的新時代航空強國建設的接班人。”

“感動中國”自20__年啓動以來,近200位人物和羣體走進大衆視野,他們傳遞出的精神力量激盪人心,令無數國人爲之動容。其中,“壯志凌雲”的殲10飛機總設計師宋文驄和“長使英雄淚滿襟”的航空報國英模羅陽分別於20__年和20__年獲得“感動中國年度人物”。他們與顧誦芬院士一樣,作爲航空人的傑出代表,身上凝結着的“忠誠奉獻、逐夢藍天”的航空報國精神,感染和激勵着後來者們接續奮鬥,也讓更多國人認識“深藏功名塵與土”的航空人,認可“隱祕而偉大”的航空事業。

“感動中國20__年度人物頒獎盛典”以“平凡鑄就偉大,英雄來自人民”爲核心主題,全面展現中國人所經歷的波瀾壯闊的20__年。共評選出彭士祿、楊振寧、顧誦芬、吳天一、朱彥夫、蘇炳添、陳貝兒、張順東李國秀夫婦、江夢南等10位年度人物,並特別緻敬中國航天人。

感動中國2022年度人物楊振寧先進事蹟 篇15

何玥:主動捐獻器官的國小生

【頒獎詞】正是花樣年華,你卻悄然離開。你捐出自己,如同花朵從枝頭散落,留得滿地清香。命運如此殘酷,你卻像天使一樣飛翔。你來過,你不曾離開,你用平凡生命最後的閃光,把人間照亮。

【事蹟】人物介紹:何玥,女,12歲,廣西桂林人,國小生。因腫瘤擴散至腦部組織,20xx年11月腦死亡。在她聽說自己的生命只剩3個月時,決定將自己的器官捐獻給需要的人。

“雖然我們的女兒沒了,但我們幫她完成了心願,我們很欣慰!”在演播室,何玥的父母從走上舞臺的那一刻起,就幾度泣不成聲。

去年4月,何玥即將國小畢業之時,被查出患有高度惡性小腦膠質瘤。9月初,她的病情突然復發,腫瘤擴散至腦部組織。在聽說生命只剩3個月時,何玥做出了父母親人都難以理解的決定……

那天,何玥對剛打工回家的父親說的第一句話是,“爸爸,我想把器官捐出去,行不行?”嚇了一大跳的父親把何玥罵了一頓,因爲按桂林老家的風俗,人死後屍體被剖開無異於大逆不道。何玥哭了:“我希望能儘自己的能力給別人生的希望。”最終,爸爸媽媽含淚同意了。11月17日凌晨0時10分,小何玥在醫院裏走完了短短20xx年的人生路。凌晨4時,她的兩個腎被送到解放軍第181醫院捐給了兩名患者,她的肝也救助了需要的病患。

在旁人眼裏,何玥一直是個品學兼優有愛心的孩子。家裏滿滿一面牆貼着“三好學生”之類的榮譽獎狀。20xx年汶川地震時,她曾讓父母捐出一個月的工資。被查出腦瘤後,學校爲她捐錢,她卻要把錢捐給更需要的人……

爲了給小何玥治病,何玥父母已經欠下了10萬元的債務。但爲了完成女兒的遺願,他們拒絕了器官捐獻的補貼,也從未主動找過接受何玥器官救助的患者。他們想以最美的方式,實現女兒的“最美願望”。

感動中國2022年度人物楊振寧先進事蹟 篇16

香港主持人陳貝兒憑專題及紀錄片《無窮之路》獲“TVB最佳女主持”獎項,該紀錄片聚焦內地扶貧故事,播出後備受好評,此前,該片也被國家廣播電視總局辦公廳選定爲20__年度20部“優秀海外傳播作品”之一。

拍攝過程中,主持人陳貝兒親自帶領大家去“看”、去感受每一個貧困地區的轉變,從南部熱帶雨林到雲貴高原大峽谷,從大西北戈壁沙漠再到川藏高原……她親自攀登四川涼山的攀天梯、溜鋼索渡過怒江峽谷,讓觀衆感受到了貧困地區曾經的“窮”,也讓大家深刻理解了紀錄片片名,“無窮之路”,四個字,是國家解決貧困地區民衆困難的決心,這曾是一段很艱難的路,如今終於“通”了。

據香港大公網報道,本月2日晚,TVB舉行“萬千星輝頒獎典禮20__”,陳貝兒憑藉《無窮之路》獲得“最佳女主持”。不過由於陳貝兒目前在內地,未能回到香港出席頒獎禮,所以她通過視頻領獎。

獲獎後,陳貝兒也在個人社交媒體感謝了團隊以及觀衆的支持,“多謝、多謝大家支持!多謝公司,一直給我很多機會。我好幸運有機會拍到《無窮之路》這個節目,我以我們的團隊爲榮!我們會繼續努力!”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