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江蘇著名景點導遊詞(通用12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1.48W

精選江蘇著名景點導遊詞 篇1

揚州人常說:“巷連巷,巷通巷,大巷裏面套小巷。可見揚州是一座巷城,在揚州十幾平方公里的老城區裏就有 500 多條巷子。我們今天參觀的東關街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條歷史老街。它東至古運河,西至國慶路,位於古城揚州東北角。長約千米,寬約五米,街道路面全部是用長條石鋪設的。它是揚州古城的 CBD,也就是中心城市商業圈了。

精選江蘇著名景點導遊詞(通用12篇)

因爲街道由西向東直抵東關城門,故名東關街。東關城門,原名利津門,爲古利津渡所在,後來利津門改稱東關門,利津渡改稱東關古渡。

文化是揚州城市的“魂”,古城是歷史文化的“根” 。好了,東關街已經到 ,街巷是文化古城的“脈”了,請各位帶好自己的隨身物品,隨我一同下車,走進揚州古城的脈搏裏去吧。

咱們都說“在家靠娘,出門靠牆”。所以今天的遊覽路線呢也是得靠牆啦。爲什麼呢?因爲東關街是“魚骨狀”的街巷體系,不靠牆的話很有可能就“穿越”進歷史出不來了。

走進東關街,迎面撲來的就是古色古香的市井景象。東關街是明清時代的商業街,所以往前走,您會發 在現東關街老字號很多。

20xx 年國家商務部認定首批“中華老字號”,這一條街上就有兩個入選,一個是“三和四美醬菜”,另一個是“謝馥春化妝品”。 “三和牌”、“四美牌”系列醬菜是久負盛名的傳統名特產品,具有鮮、甜、脆、嫩四大特色 名揚四海,暢銷國內外。曾獲醬菜最高獎--國家銀質獎,是揚州醬菜中的突出佳品。如果大家喜歡吃的話,也可以在東關街上買些回去和着早飯吃。除了醬菜之外呢, 揚州有名的小吃在此也是不容錯過的。我們現在聞到的就是聞之極臭,味之極香的臭豆腐了,保準讓您吃了流連忘返。再說那餅皮香脆的黃橋燒餅吧,有蟹黃的,野菜的,肉鬆的,火腿的……各種口味任您挑選。

說完吃的,咱們再看看揚州人的日常用品。這最著名的莫過於“三把刀”了。分別是理髮刀、修腳刀、菜刀,這不僅是指揚州的刀口好,而是還反映了揚州三大服務業的繁盛。也就是說,這三把刀背後還代表了三大服務業,分別是:理髮刀代表的是理髮美容業,修腳刀代表的是修腳沐浴業,廚刀代表的是餐飲服務業。“到揚州,吃得好,玩得好,還要享受剃頭洗個澡”,這已經成爲近三百年來到揚州享受生活的典型寫照。揚州有名的還有漆器,大到工藝品,小到手機掛件,無不透露出揚州人民的聰明智慧。

現在我們看到的是女性朋友最關心的“謝馥春”化妝品店。它是我國現存最老的化妝品企業。“謝馥春”化妝品 1915 年與“茅臺酒”一道榮獲美國巴拿馬萬國博覽會大獎,最近被評爲“全國 300 家重點保護品牌”。美女離不開梳妝打扮,要梳妝打扮當然就離不開化妝品,“謝馥春”的傳統產品鴨蛋粉、冰麝油及香件,被稱爲謝馥春“三絕”。人們常說:“蘇州胭脂揚州粉”,謝馥春的香粉原料是天然珍珠粉,非常自然溫和,絕不像現在的護膚品中添加過多的化學成分。

其實作爲一個旅遊景點,東關街的民居也非常值得一看。他們並沒有因爲旅遊的發展而改變自己原有的生活節奏。從他們身上我們可以感受到揚州古城的歷史氣息。緩緩步行於東關街,時有路人匆匆,或步行,或腳踏車。我們可以看看揚州人真實的衣食住,聽聽他們在說些什麼,做些什麼。揚州的居民樸實而好客,他們往往會主動與你們打招呼,甚至會爲熱心地爲您嚮導。

好了,現在大家都對東關街有所瞭解了吧,接下來給大家一個小時的時間真正感受一下東關街厚重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吧。記得“出門靠牆”哦!

精選江蘇著名景點導遊詞 篇2

揚州地處江蘇中部,長江下游北岸,江淮平原南端。揚州是一個文化古城,她美麗而又神祕,她迷人而又可愛。下面是求學網小編爲大家整理的揚州導遊詞優秀範文,歡迎參考!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各位遊客:這是唐朝大詩人李白的千古絕句。此外杜甫、白居易、劉禹錫、杜牧等也曾將數百首歌頌揚州風光的詩歌留給了後人。今天,我們將去領略這座古老而美麗的城市風采。

遊客們:揚州地處長江下游北岸,江蘇中部,江淮平原南端,京杭大運河縱貫南北,通揚運河貫穿東西。境內有長江岸線80.5公里。揚州是蘇北重鎮之一,江淮地區水陸交通樞紐。轄廣陵、郊區2區,儀徵、高郵、江都3市和邗江、寶應2縣。全市總面積6658平方公里,總人口439萬,其中市區面積148平方公里,人口44萬。

揚州市境內地形西高東低,以儀徵境內的丘陵山區爲最高,從西向東逐漸傾斜,高郵市、寶應縣與泰州市、興化市交界一帶最低,爲淺水湖蕩地區。儀徵市、邗江縣和揚州市郊區的北部爲丘陵。沿江和沿湖一帶爲平原。境內主要湖泊有白馬湖、寶應湖、高郵湖和邵伯湖等。

揚州有2480多年文字可考的歷史。吳王夫差構築耶城是揚州建城的開始。楚懷王十年(公元前320_年),楚國打敗了越國,在邢城基址上第二次築城,因城牆“廣被丘陵”,改稱“廣陵”。這是揚州定名廣陵的開始。秦漢之際,因廣陵縣城靠近長江,爲一縣之都會,所以,又更名爲江都。東晉南北朝時期,中原南來的移民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文化,促進了長江下游一帶的生產發展和經濟繁榮。隋代統一中國後,才改稱揚州,據說大禹治水以後,把天下分爲九州,揚州的改名取意於《禹貢》中的“淮海惟揚州”。

揚州的繁華,使身在北方的隋場帝楊廣不勝嚮往,他在夜間也“吾夢揚州好”。於是他徵調了數以萬計的民夫開挖了南起臨安(杭州),中經東都洛陽,北至琢郡(北京)的南北大運河,並在揚州蜀岡、雷塘一帶大建宮殿、苑囿。三次由洛陽乘龍舟南遊揚州,使當時的揚州成爲擁有50萬人口的重要商港。唐時,揚州商業的繁榮,在全國範圍內居第一位,超過四川,有“揚一蜀二”之說,“雄富冠天下”之譽。這時的揚州還成爲國際貿易港口,東南亞及西亞諸國的商船都來到揚州進行貿易。

唐天寶六年(747年),揚州人口達47萬,僅阿拉伯商人就有5000多人。來這裏學取真經和漢文化的日本遣唐僧人和留學生絡繹不絕。唐天寶十二年,大明寺高僧鑑真大師,由揚州出發東渡日本。元時意大利商人馬可·波羅曾被元世祖忽必烈委任爲東宣撫使,在揚州做了3年官。

清末以後,漕運不經運河,揚州也就逐漸衰落下來。到了抗日戰爭前,揚州人口只有12萬,只有唐朝繁榮時的五分之一。

新中國成立後,揚州市步入發展的新階段,逐步建立起現代工業,發展了傳統的工藝產品,修繕了園林古蹟,城市面貌煥然一新。它既是一座中型工業城市,又是一個旅遊勝地,中外遊客,絡繹不絕。

揚州屬於亞熱帶溼潤氣候。風向隨季節有明顯的變化。冬季偏長,達4個多月,夏季約3個月,春秋季較短,各爲2個多月。年平均氣溫15“C,與同緯度地區相比,冬冷夏熱較爲突出。無霜期年平均222天。年平均降水量1030毫米,梅雨季節一般在6月中旬到7月中旬。颱風一般最早出現於6月,最遲11月,以8至9月居多。揚州市內的水路交通和陸路交通都很便利。境內的水陸交通網絡縱橫交錯,四通八達。長江流經揚州郊縣,在揚州境內與運河、淮水相連。瓜洲輪渡碼頭通宵服務,已經成爲揚州客運、貨運中轉的咽喉。全市境內由數十條幹線和支線組成公路交通網,連結蘇南、皖北,呈放射狀通向蘇北腹地。以揚州爲中心,東有寧通一級公路,南有揚瓜公路,西有寧揚一級公路,北有誰江公路、寧連一級公路,構成了一條條高效快捷的運輸網。建造揚州到鎮江的長江大橋已經經國務院批准並付諸實施,新建的南京祿口機場距揚州只有100多公里。

遊客們:揚州山好水好人更好。人文會本,風物佳麗,旅遊資源十分豐富,古典園林歷史悠久。瘦西湖之美,以“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蕭”的美景脫穎而出。新建的二十四橋與湖中五亭橋互爲呼應,更襯托了瘦西湖的秀逸。

揚州的園林既多且精,各具特色。如“個園”的疊石假山勢出春夏秋冬四季;“何園”中西合壁,而園中國的“片石山房”竟是清代大畫家石濤留下的惟一的園林傑作;其他如“小盤谷”、“卷石洞天”、“冶春園”等,且不說內中如何,就是看看這些名字也令人心癡神醉了。

江河奔涌,滄桑萬變,揚州是個說不完的故事。__深情地讚美、祝福故鄉:“古城揚州是我的可愛的故鄉。祝願它在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煥發出更加絢麗的青春。”是啊!揚州是中華大地上一顆琅琅的明珠,我們堅信:它不僅有美好的今天,更有燦爛的明天!

精選江蘇著名景點導遊詞 篇3

各位遊客大家好!

歡迎您來太湖黿頭渚遊覽,我是導遊員小萌。今天有幸陪同大家遊覽太湖黿頭渚,共度美好時光,我感到十分榮幸。

現在前往遊覽的是有“太湖第一名勝”之稱的黿頭渚。它距無錫市區18公里,是無錫境內太湖西北岸的一個半島,因有巨石突入湖中,狀如浮重翹首而得名。山清水秀的黿頭渚是無錫最佳遊覽勝地,著名文學家郭沫若曾有“太湖佳絕處,畢竟在黿頭”的詩讚,道出了重頭清今人神往的意境。遊客們:在前往黿頭渚的途中,讓我先來介紹一下太湖。

太湖地處長江三角洲,橫貫江、浙兩省,是我國第三大淡水湖,湖泊面積爲2427.8平方公里,除去湖中51個島嶼,湖泊實際面積爲2338.l平方公里,號稱“三萬六千頃”,南北長68公里,湖面海拔3米,平均水深約2米。湖邊的山和湖中的島臺稱“72峯”,尤以黿頭渚、三山、洞庭東西山最爲著名。湖中遺存着大量的文物古蹟,是吳越文化的發源地。

有關太湖的來歷,民間有多種說法:相傳在很久以前,王母做壽,在天宮大設皤桃宴,玉皇大帝命四大金剛送去一份壽禮,是一個大銀盒,裏面裝有72顆特大的翡翠,外表還雕飾着千姿百態、五顏六色的飛禽走獸,如同一隻聚寶盆,令在場的各路神仙讚不絕口。但王母設宴時沒請孫悟空,於是這位齊天大聖就大鬧天宮。當他看見王帝送的這隻大銀盒時,一棒打翻,銀盒便從空中翻落下來,砸到地上成了一大坑,銀盒立即化成了湖水。因湖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天”字上的一橫落在下面成一點,就是“太”,所以此湖取名爲“太湖”。而72顆翡翠分撒在太湖之中,變成了72峯。本來銀盒是圓的,被孫悟空打了一棒,這便是太湖不圓的原因。

遊客們:太湖的傳說,發人遐想。其實,太湖原是一個大海灣,約在5000多年前,這裏地殼下陷,東部的泥沙不斷淤積,導致長江三角洲向東伸展,西部的窪地便形成煙波浩森的太湖。然而,民間傳說更增添了太湖的神祕感。

太湖爲我國第三大淡水湖,自然條件優越,氣候溫和,雨量充足,物產特別豐富,水產品種多達30多種。其中以銀魚、青蟹、白蝦最爲有名。各種水生植物也深受客人的喜愛,如蓮藕、菱白。水芹、藥菜等已成爲人們品嚐“綠色植物”的美味佳餚。

精選江蘇著名景點導遊詞 篇4

周莊地處蘇州崑山市、吳江市、上海的青浦縣三縣市交界之處,東面不遠就是有名的澱山湖,從這裏乘汽車到上海的大觀園只需要十幾分鍾。所以有人說:“周莊是澱山湖畔的一顆明珠。”

周莊,是一個有着九百多年曆史的江南水鄉古鎮,它以悠遠的傳統,淳樸的民風,古老的建築,清澄的河水和充滿傳奇色彩的人物,成爲一片極有誘惑力的旅遊勝 地。著名古建築專家羅哲文說;“周莊不僅是江蘇省的一個寶,而且是國家的一個寶。”中國臺灣經緯雜誌盛讚周莊是“中國第一水鄉”。還有不少人在遊覽了周莊之 後,這樣說道:“上有天堂,下有蘇杭,中間還有一個周莊。”大家爲周莊保存着如此衆多的明清建築而讚歎,爲“小橋、流水、人家”的精美格局而眩惑,爲處處 可畫、時時有詩的風情而陶醉,覺得周莊是無法重造的美麗水鄉。

(走到貞豐澤國牌坊前〕這裏是石牌樓,巍然矗峙在這新老鎮區的交界處,是古鎮周 莊的象徵,上面鐫刻有“貞豐澤國”四個字,爲著名書法家沈鵬所寫。“貞豐”是指周莊的原名爲貞豐裏,北宋元佑元年(1086年),有一位姓周的迪功郎因信 奉佛教,將兩百畝莊田捐給當地的全福寺作爲廟田,老百姓感其恩德,把貞豐裏改爲周莊。“澤國”是指四周環水的地方。坊柱上的一副對聯,上聯是“貞堅不貳攀 日康莊有道路”,下聯是“豐衣足食向陽桃李自逢時”,意思是說我們周莊人民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走上了康莊大道,生活越來越富裕了。

大家跨過 石牌樓就進入古鎮區了,請回頭再看,這裏還有一幅對聯:“萬頃碧波水光瀲灩晴方好;百尺臨雲塔影橫斜景亦奇。”這是著名記者馮英子題寫的。橫額上書“唐風 孑遺”。意思是在周莊,古代優秀的民族文化、古風遺韻還能看到一些。這是著名書法家費新我老先生在晚年高齡的時候用左手題寫的,左下角還有他的落款呢!大 家可以仔細辨認一下,是“新我左筆”四個字。這石牌樓和馬路兩旁飛檐翹角、黛瓦粉牆的房屋,以及高高聳立的古塔,構成了一個古建築羣,許多人都喜歡在這裏 留影,回頭大家也可以在這裏留個影。

〔邊走邊導遊〕前面呢,有一座醒目的漢白玉照壁,它是爲紀念古鎮九百週年而建立的。它藝術地勾勒出了周莊悠久的歷史。擡頭看去,拱橋駁岸,風火牆和蠡窗黛瓦,無不給人以濃重的歷史感。

周莊,是典型的江南水鄉,有人把它比作“威尼斯”。四條河道交叉形成“井”字型將古鎮分割,形成8條街道,15座各式小橋彩虹般橫跨在“井”字型的河道 上,給周莊增添了風采。鎮上大部分居民住宅都臨港背河。過街騎樓、臨河水閣、水牆門、長駁岸、河埠廊坊、穿竹石欄、水巷幽弄、深宅大院,處處顯露出古樸幽 雅,是中國水鄉古鎮風貌的“活化石”。吳冠中教授遊覽了周莊後說:“黃山集中國山川之美,周莊集中國水鄉之美。”

前面有一座古橋,叫太平橋,建於清代。展現在大家眼前的是一幅動人的江南風情畫,在沈廳的展覽室裏,可以看到日本著名女畫家橋本心泉以它爲主要背景的一幅名爲《周莊的某一天》的油畫。

這一條古街俗稱一步街,因爲它很窄,一步就可以跨過,街道兩旁開店的店主不用走出店門,就可以互相握手或遞東西表示友誼,所以又稱友誼街。上面還有一線天,中間是過街樓、這種建築在大城市裏是很少見的,在周莊卻有許多。

〔在雙橋前停下來〕現在,我們已經來到了雙橋,遊覽周莊雙橋是不能不看的。大家看,這橋面一橫一堅,橋洞一方一圓,樣子很像是古時候人們使用的鑰匙,所以當地 人便稱之爲“鑰匙橋”。這兩座橋始建於明萬曆年間(1573~1620xx年)。這座石拱橋叫世德橋,橫跨南北市河,長16米、寬3米、跨度5.9米。這座石 樑橋叫永安橋,平架在銀子浜口,長13.3米、寬2.4米、跨度3.5米。雙橋最能體現古鎮的神韻,等一會大家可以在這裏拍照留念。雙橋爲什麼會這麼出名 呢?那是1984年春天,上海著名旅美畫家陳逸飛乘坐小船來到周莊,看到了雙橋,覺得自己彷彿回到了記憶中的童年。於是,就以雙橋爲背景,創作了一幅題名 爲《故鄉的回憶》的油畫。後來這幅油畫連同他的37幅作品一起在以美國西方石油公司董事長阿曼德.哈默名字命名的哈默畫廊中展出。這幅畫在當時引起了很大 的轟動,後來,被阿曼德.哈默用高價購藏。同年十一月份,哈默先生在訪問中國的時候,將這幅油畫送給了鄧小平。1985年,這幅畫又經過陳逸飛的加工成爲 當時聯合國首日封的圖案,深受集郵愛好者和各界人士的青睞。經新聞媒體宣傳,周莊古鎮聲名鵲起。陳逸飛的畫使默默無聞的雙橋走向了世界。鑰匙橋不是鑰匙勝過鑰匙,因爲它開啓了周莊與國際交往的友誼之門.

〔過雙橋〕各位遊客,大家看,我們對面的一角,有小橋、流水、人家,這種景色,是我們周 莊建築內涵最豐富的一角。所以啊,不管是雨雪霏霏,還是赤日炎炎,喜歡畫畫的人都會在這裏鋪開畫板,描繪着對岸的一景一物。我國的許多電影導演和演員,都 把周莊作爲最佳的外景地,先後在這裏拍攝了《共和國不會忘記》、《聊齋志異》、《楊乃武與小白菜》、《濟公遊記》、《江南鉅富沈萬三》、《搖啊搖,搖到外 婆橋》等數十部電影和電視劇。著名導演張藝謀說:“在周莊拍片子,很令人滿意。”他追求的就是這種古宅的建築和幽深的水巷組成的文化氛圍,這不是一時一日能製作出來的。

(走到張廳〕現在,我們已經來到張廳,張廳是周莊僅存的少量明代建築之一,爲江蘇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張廳爲明朝中山王徐達的弟弟徐孟清的後代所建。按理說徐 家建的應叫徐廳,爲什麼叫張廳呢?那是在清朝初年的時候,徐家衰落了,就把這座房子賣給了一戶姓張的人家,才被改名爲張廳。讓我們到張廳的正廳去看看。這 兒是張廳的正廳“玉燕堂”。玉燕堂原名怡順堂,早先門前有兩棵玉蘭樹,春天一到,玉蘭花開放,引來了許多燕子,燕子在屋檐下築巢繁殖後代,被張廳的主人看 見了,認爲燕子和玉蘭樹給張廳帶來了勃勃生機,於是就將怡順堂改爲玉燕堂。張廳的特點是“轎從門前進,船從家中過”。大廳的東側,有一條幽暗深長的備弄, 它的作用好像是現在大賓館裏的員工通道。請隨我進去。

這兒就是“船自家中過”的地方。你們別看它窄窄的,可是它能通向外面的大湖。它有兩個作用。一是張廳是一戶大戶人家,每天要消耗許多吃的、用的、穿的,都 靠小船從這裏運進運出。二是封建社會,時時會打仗,主人萬一遇到什麼不測,就可以坐着小船從這裏逃生。我想各位一定想了解一些我們周莊風俗習慣吧!這兒我 給大家介紹一下我們周莊的“阿婆茶”。“阿婆茶”就是一些上了年紀的老太太吃過午飯後閒在家沒事幹,就帶上自己的小孫孫和一些自家醃製的醬瓜、菜莧等聚到 一塊兒,泡上一杯清淡的茶,一邊品嚐醬瓜什麼的,一邊談天說地。有機會大家也可以去品嚐一下。

〔出張廳,邊走邊講〕各位遊客,自從周莊的旅遊事業發展以後,小商店日益增多,特別是旅遊工藝品店,在這些商店裏,有刺繡、雕刻、編織、字畫、旅遊食品等,繁榮了周莊的旅遊市場,大家等會兒可以選購一些留作紀念。

(走到沈廳〕這裏就是沈廳,爲江南民居之最。沈廳是“七進五門樓”,它的七進可以分成三個部分,第一進是第一部分,是迎接客人的地方;第二、三、四進是沈廳的 第二部分,是接待賓客的地方;第五、六、七進是第三部分,是沈家生活起居的地方。總之,這三部分可以用四個字來歸納:“前廳後堂”。好,下面我們進去看看 沈廳。

這就是沈廳的第一進“水牆門”,以前水鄉的主要交通工具都是船,所以這裏是沈家的船碼頭,也是沈廳主人接送賓客的地方。

我們現在走進的沈廳的第二進“牆門樓”,又稱旱牆門。是沈家辦理婚喪大事、張燈結綵的地方,過路的人一看,不必進去,就知道今天沈家又有什麼大事了。這裏有 一塊沈廳的簡介石碑,請大家先看一看吧!石碑旁有一段文字介紹,沈廳又名敬業堂。1995年,被列爲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這裏就是沈廳的第三進了,叫茶廳。是船伕和轎伕喝茶的地方。因爲在那時,船伕和轎伕是不能跟主人一塊兒到裏邊去的。所以啊,這裏的傢俱都很簡陋。

我們已經來到了沈廳的第四進也就是沈廳的正廳鬆茂堂了。我們看這塊匾上的“鬆茂堂”這三個字,是清末狀元張謇寫的。這裏是沈家主人招待貴賓的地方,所以這 裏的傢俱很講究。沈廳一共有三幫建築風格,在這裏我們都能看見。請大家擡頭看,屋樑上精美的雕刻有鳳凰、仙鶴等。特別是這個圖案,你們一定會說這是龍吧, 嘿,這回你們可錯了!龍,那時候就是天子的象徵,沈廳是民居,所以就只能把它稱作爲“蟒”。這種雕刻屬於“蘇幫”藝術。這一進的屋頂有兩層,我們現在看到 的是下面一層,上面還有一個屋頂,這樣的結構,可以起到防寒避暑的作用。我們再來看這個磚雕門樓,這是五個門樓中最宏偉的一個。上面的磚雕有《紅樓夢》、 《西廂記》中的情景。可惜的是在文化大革命中這些精美的磚雕都被破壞了,專家說已經很難修復,這些磚雕屬於“徽幫”藝術。還有一幫是“紹幫”,那屋頂兩旁 的封火牆就是。鬆茂堂裏邊是沈家生活起居的地方,照以前的規矩我們是不能隨便進去的。今天我們就破一次例,進去參觀一下吧!沈廳是前廳後堂的建築格局,我 們已經來到了後堂,這裏是大堂樓,現在是陳列室。請大家隨便參觀。這就是沈廳的第六進,小堂樓。這尊塑像就是沈萬三。沈萬三是元末明初人,是一個富有傳奇 色彩的人物,號稱江南第一大富豪。關於沈萬三的富有,民間流傳着很多說法。有人說:“沈萬三有一隻聚寶盆,金銀財寶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也有人說:“沈 萬三左腳是金,右腳是銀,凡是他走過的地方,都能挖到銀子。”還有人說;“沈萬三有點石成金的特殊本領。”這些呀,只不過是傳說罷了。據專家考證:沈萬三 的富有有三個原因。一是靠躬耕起家的,院子裏的這頭牛就表明他是靠種田發財的。二是沈萬三繼承了人家的財產。第三也是最主要的一點,沈萬三靠鎮北邊的那一 條急水江和外國人做生意。他把江南一帶的刺繡、絲綢賣給外國人,賺了大錢。用我們現在的話說就是做外貿。沈萬三的富有不僅在我們江南一帶數一數二的,而且 在全國也很有名氣。那時候朱元璋剛做上皇帝。由於連年打仗,沒有多少錢,但是他又想在南京修城牆,怎麼辦呢?有一個大臣提議:“讓富豪來承擔這筆鉅款。” 於是,沈萬三分到了建三分之一城牆的任務。當時沈萬三想借這個機會來討好朱元璋,便很爽快地拿出了許多錢。不久城牆修好了,而且修得很漂亮,沈萬三心裏很 高興,於是他想縞勞一下修城牆的士兵。誰知這件事情被朱元璋知道了,朱元璋本來就很眼紅沈萬三,這麼一來他就找到藉口了。朱元璋把沈萬三抓了起來,說: “你要和我比富,還想收買軍心,要奪我江山,這怎麼了得。”於是就要把沈萬三判死罪。多虧了那些文武百官出面求情,沈萬三才免了一死,被髮配到雲南充軍。 沈萬三的家人,殺頭的殺頭,坐牢的坐牢,家破人亡。他的家產也全部充公了。只有一個小孫子逃了出來,沈家才留下了一條根。我們現在看到的沈廳就是沈萬三的 後代沈本仁在乾隆七年時建造的。這塑像兩旁的對聯,上聯是:甲萬戶起南潯周莊江南聚寶;下聯是:稱三秀居東宅客金陵浜東藏銀。概括了沈萬三的一生。

這後邊是沈家吃飯的地方。我們進去看看。

這裏,就是沈廳的最後一進,第七進。是沈家吃飯的地方。桌子上擺的都是一些家常小菜,這中間的主菜是沈家特有的,叫萬三蹄,它還是我們周莊的特產呢!現在 商店裏可以買到,大家可以買一隻回去閤家品嚐品嚐。人們都說:“萬三蹄肥而不膩,酥而不爛”,真是席上珍品。隔壁是沈家的廚房。看,這個東西曾在《正大綜 藝》節目中登過場。大家也來猜猜,它是派什麼用場的呢!不知道吧!這是擠甘蔗汁用的。這裏還有許多以前用的器具。大家可以隨意看看。

接下來 請到樓上去看看。這裏陳列有老爺房和小姐房。我們來看這隻牀,它叫千功牀,它分三進有三個門簾。有許多精美的雕刻,讓人看上去很複雜,可是整隻牀沒有用一 根釘子。到夏天時,天氣炎熱,可以把那些雕花板拆下來,裏面就通風了。到了冬天,再可以裝上去。那爲什麼叫它千功牀呢?有二種說法:一說上面,許多栩栩如 生的人物,是唐代李世民手下的開國功臣,爲了緬懷那些大臣,就把他們刻在牀上,所以稱千功牀。二說上面的精美圖案,花了整整三年的時間才刻成,功夫太深, 故稱爲千功牀。其他的陳列物品,請大家隨意看看。

這是沈廳的走馬樓,所謂走馬樓,就是樓道,繞着沈廳兜一圈。大家看,這兒有一塊木板。我們 從這裏望下去,是我們剛纔走過的鬆茂堂。平時,木板都是關着的。封建社會,女的是不能隨便見客人的,所以就設計這麼一個可以開、關的窗,逢到有客人來,女 的就可以掀開一條縫偷偷地看了。古代小姐就是在這裏看自己的未來丈夫的。好,請大家跟我走。這裏呢,就是沈家逢年過節請戲班子唱戲的地方,這兩邊可以坐 人。如果好好裝飾一下的話,那可真是一個很不錯的小舞臺。到了此處,沈廳我們已參觀完了。那麼,沈廳的價值究竟在哪裏呢?對!沈廳的價值就在於它不是官 宅,而是民居。民居能有這麼大的規模,而且保存了二百多年,這在江南一帶是極罕見的。〔出沈廳,到富安橋〕大家請看,展現在我們眼前的這座橋叫富安橋。它始建於公元1355 年,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嘉靖年間(1522~1566年)兩次重修,爲單孔拱橋。橋長17.4米,寬3.8米,跨度6.6米。清咸豐五年 (1855年)重修,橋面改成花崗石,東西有級梯,中間爲平面,刻有浮雕圖案,橋身四角有橋樓,臨波拔起,遙遙相對。據說沈萬三的弟弟沈萬四,因不願重蹈 其哥哥與朱元璋作對最終被髮配充軍的覆轍,主動捐錢爲鄉里做好事,曾捐錢修建過富安橋。富安橋的名字,就是表達了他富了以後祈求安康的心願。

〔邊走邊導遊〕各位遊客,這兒還有穿竹石欄,很有特色,所以許多電影導演也都喜歡在這裏拍鏡頭,像電視劇《柳亞子》、《江南鉅富沈萬三》等,一些片斷都是在這兒拍的。

看,這條市河以前是我們周莊的菜市場。水鄉人家,買菜也是在水上進行的。每天早晨,河道上擠滿了小船,船上裝着鮮魚、蔬菜等。小販們一邊搖船,一邊叫賣, 兩岸的居民聽到以後,紛紛到河埠上來買菜,有些住在樓上的人,懶得下來,就直接從樓上放下一隻籃子,籃子裏面放着錢,小販只要把菜放到籃子裏,這樣一筆生 意就成交了。

〔葉楚傖故居門前〕這裏面是國民黨元老葉楚傖的故居。葉楚傖小名小鳳,是著名的南社詩人,曾經擔任過國民黨江蘇省政府祕書長,我們周莊有一段時間曾被改名爲楚傖鎮!

葉楚傖出生貧寒,長大後雖然做了“大官”,可仍然處處注意節約。一次他到老朋友沈仲眉家去,沈仲眉問他吃什麼?他只點了一隻糟燒螺螄頭肉,螺螄在水鄉是極 便宜的,這也是他童年時代家裏最好的菜了,他認爲這菜有鄉土風味,且價廉物美。吃完飯,沈家的女傭王媽給他絞上一把毛巾,他連忙說:“不敢當,不敢當!您 老人家替我絞毛巾,真是過意不去,應該讓我們年輕人給您絞毛巾纔對。”王媽很受感動,她說:“這個‘葉老爺’雖然官做得大,卻沒有一點官架子,真是少有的 好人。”葉楚傖的作品很多,有《楚傖詩存》、《世微堂文集》等。1946年葉楚傖在上海病逝。故居陳列了葉楚傖的生平家世、著作和有關他的照片、回憶文 章。請大家進去參觀一下。

〔全福講寺〕各位遊客,這裏是全福講寺,矗立在南湖園中,殿宇軒昂,飛檐高翹,歡迎四方遊人。相傳宋元佑元年 (1086年),周邊功郎舍宅爲寺,在白蜆湖畔建全福寺。歷代不斷擴建,梵宮重疊,樓閣崢嶸,碧水環繞,香火鼎盛,成爲江南一帶以經懺爲主的名寺。寺內有 一口巨鍾,重三千斤,懸於大雄寶殿左側。每當破曉時分,寺內有和尚撞鐘,鐘聲宏亮,傳到數十里外。人們把它當作報曉的雞啼,聞聲紛紛起牀,下田耕作。久而 久之,“全福曉鍾”成爲周莊人景中的重要一景。

昔日的全福講寺共有五進,主體建築大雄寶殿,殿宇雄偉軒敞。高達三丈徐的如來大佛巍然盤漆而 坐,寬闊的巨佛手掌心中足可臥伏一人,這樣高大的佛身,在江南一帶的各大寺院中絕無僅有。據《周莊鎮志》記載,如來大佛本蘇州虎丘海涌峯雲巖寺世尊像,清 順治五年(1648年),都督楊承祖兵駐白蜆湖邊,迎於寺內,如來大佛的左右,仁立着文殊、普賢佛像,同樣十分高大。兩側的十八羅漢神態各異,栩栩如生。 清初,書法家李仙根尋訪全福講寺,見寺院與湖光水色交相輝映,相得益彰,揮毫寫“水中佛國”四個大字,製成匾額懸于山門之上,給全福講寺增添了光彩。

全福講寺九百年來香火鼎盛,成爲周莊繁榮發展的一個象徵。然而,這座堪與杭州靈隱寺媲美的寺院,卻在50年代初期被迫改作糧庫,寺內所有的佛像、經卷和珍藏不知去向,歷史悠久的古寺毀於一旦,這不能不說是周莊的一大損失。

90年代後,周莊鎮建造南湖園。作爲主體工程的全福講寺,也於1995年3月18日破土動工。經過三百個日夜的緊張施工,移址在南湖的全福講寺,以嶄新的面貌呈現在人們面前。新建的全福講寺,主要建築包括山門、指歸閣、大雄寶殿和藏經樓等。

山門聳峙在南湖岸邊,門前湖光瀲灩,水埠碼頭平臥碧波,遊人和香客可以乘船進南湖沿石階登岸,別有情趣。進入山門,只見一座五孔石拱橋飛跨在荷花池上,橋上石欄相扶。駐足橋上,可以欣賞荷池中的紅嶂翠蓋,也可以回眸南湖,盡情地觀看旖旎的湖景。

過拱橋,前面就是重檐復宇、氣勢莊嚴的指歸閣。在此登樓,居高臨下,遠近的景色盡收眼底。南湖中養魚的網箱籪欄,以鉛灰色的線條,分割着萬頃波光。寺院內的亭臺樓閣,錯落有致,鐘樓、鼓樓矗立兩側,互爲映襯,使寺院愈加氣象雄偉。

第三進,即是主體建築大雄寶殿。飛檐翹角,雄偉而不失精美。“佛光普照”四個大字在高達18米的屋脊間熠熠閃光。鑲嵌於兩邊的梅、蘭、竹、菊磚雕構圖別 致,精細秀逸。緩步進人殿堂,只見大殿中央供着佛祖釋迦牟尼的銅坐像,高5米重3噸。釋迦牟尼兩側,是騎跨在雄獅上的文殊和騎跨在大象上的普賢。殿後塑有 飄海觀音像,屹立在鰲魚之背,衣袂飄動。大殿兩旁的十八尊羅漢像,也各具神態,栩栩如生。整座大雄寶殿,神光閃耀,祥雲繚繞,置身其間,足以感受到佛教文 化氛圍。

經臺由婉蜒曲折的花廊環抱,經臺中央矗立着三層寶殿,終日香菸繚繞。四周的荷花座石雕欄杆上,鐫刻着吉祥雲紋。經臺下的池水與曲徑花廊下的流水相連,有錦鱗嬉遊,富有詩情畫意。

大雄寶殿後,是三層高的藏經樓。殿堂寬敞,裝飾精美。樓內薈萃諸多佛教文化的精品。藏經樓兩側是大齋堂和方丈室,遙相呼應。

周莊修復全福講寺,借水佈景,巧奪天工,融佛教文化、建築藝術和園林景色於一體,既爲佛教文化愛好者和宗教信仰者提供了一個理想的場所,也爲旅遊者提供了一個流連忘返的好去處。

〔出全福講寺〕大家看對面的那座小茶樓就是三毛茶樓,它是爲了紀念中國臺灣女作家三毛而建的。1989年,三毛在煙雨朦朧之中來到了我們周莊,她看到周莊小 橋、流水、人家的迷人風光,不禁感慨地說道:“啊!這不正是我魂牽夢繞的故土嗎?”三毛激動地流下了眼淚。三毛回到中國臺灣後還經常來信,說還要嚐嚐周莊的大 閘蟹,很可惜她再也沒能實現這個願望。周莊人民爲了紀念她,將這座古宅改稱三毛茶樓。茶樓中除了陳列了三毛的照片、手跡、書信外,還陳列了中外大批文人學 者遊訪周莊的照片。

〔邊走邊導遊〕前面就是迷樓了。大家看,這兒有一座古橋,它叫“貞豐橋”。“貞豐橋”這個名字,不用我說大家也都知道,它 是因爲周莊的原名而起的。橋邊的那座小樓就是有名的“迷樓”。迷樓以前是一家小酒樓,叫“德記”酒樓。它怎麼會出名呢?原來清朝末年,有一些進步的文化青 年成立了一個團體,叫《南社》。那時南社成員柳亞子、陳去病、王大覺等人都喜歡在這酒樓裏喝酒吟詩,他們還以酒樓爲題,寫下了許多著名詩篇。後這些詩篇被 編成了《迷樓集》,隨即迷樓的名氣也就傳開了。

那“迷樓”爲什麼被稱爲“迷樓”呢?原來南社成員們在酒樓上飲酒作詩,他們覺得小酒樓的一切都非常迷人,菜很迷人,酒很迷人,周圍的環境也很迷人。因此,他們就風趣地把酒樓稱爲“迷樓”。他們把酒樓叫作“迷樓”還有一個用意,就是轉移反動派的視線。

好,我們就到迷樓裏面去看看。迷樓爲臨河修築的兩層小樓。樓內陳列着南社成員的照片、手跡、著作和書畫作品,以及當代書法家書寫的《迷樓集》中的詩句。二 樓的東側,是一組人物蠟像,展現的正是“小樓暫飲夜傳杯”的情景,可謂如聞其聲,如見其人。迷樓向遊客開放以後,接待了許多南社成員的後裔,他們熱情地向 迷樓提供圖片資料和實物,還積極參加南社研究,小小的迷樓,引起國內外諸多人士的注目。

〔繼續向前走〕這裏是澄虛道院,又稱“聖堂”,創建於 宋元佑年間(1086~1096年),距今已有九百餘年曆史。明代中葉以後,道院規模日趨宏大。嘉靖年間,當地人玉壁捐資增建了儀門。清康熙二十五年,道 士胡天羽化緣募捐建玉皇閣。五年後,又在閣西建造了文昌閣,清乾隆十六年,道士蔣南記在山門外建造聖帝閣,樓閣面臨普慶橋,形成了前後三進的建築羣,氣宇 軒昂,佔地1500平方米,成爲吳中著名的道院之一。澄虛道院不但保存着豐富的宗教文化遺產,而且具有優越的地理位置和水鄉風光,也使道院的遊人香客流連 忘返。

各位遊客,我的導遊到此結束了。如果有時間,各位可以在古鎮裏隨便走走看看。在這臨別之際,讓我再一次感謝大家的光臨。同時,還請您把周莊的祝福帶給您的家人和朋友。祝大家在周莊旅遊愉快,吉祥如意!

精選江蘇著名景點導遊詞 篇5

明孝陵坐落在南京市鐘山南麓獨龍阜玩珠峯下,它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及皇后馬氏的陵寢。爲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座已有600多年曆史的明代皇家陵墓以其墓主顯赫、規模宏大、形制獨特、環境優美而著稱。20xx年,明孝陵申報世界遺產成功,更使得這座開創明清皇陵制度的明孝陵成爲了世人矚目的焦點。

明孝陵經過600多年的歷史滄桑,許多建築物的木結構部分已不存在,但它的所有建築遺存都完好地保留在原地,空間佈局上完整如初,文化遺存所在的自然景觀未受損壞,它們足以顯示明孝陵在中國帝陵發展過程中所擁有的獨特的設計理念、制度格局、營造規模和藝術成就。如今,分佈於北京、湖北、河北等省、市的明清皇家陵寢都是以明孝陵的規制和模式而建造的,從這種意義上說,明孝陵不愧是一件天才的藝術傑作,是中國文化發展到高度成熟時期的一項綜合性成果,它開創了明清帝陵的一代新制,在中國帝陵發展史中具有里程碑的價值和地位。

它是明初政治思想、社會文化、審美意識、建築技術和國家財力的結晶。陵寢佈局設計和建築形式,具有鮮明的時代風格和典範精神。既繼承了漢、唐、宋帝陵制度中的優秀成分,又創建了新的帝陵制度。明孝陵的陵寢制度,規範着明、清兩代500多年帝陵建設的總體格局和風貌,其地位崇高,影響極爲深遠。

精選江蘇著名景點導遊詞 篇6

蘇州建城於公元前520年,吳王夫差的父親闔閭命楚國叛將伍子胥建闔閭城,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了。

春秋時期,這裏是吳國的都城,至今還保留着許多有關西施、伍子胥等的古蹟。隋開皇九年(公元589年)始稱蘇州,沿用至今。

蘇州城建城早,規模大,水陸並行,河街相鄰,古城區至今仍坐落在原址上,爲國內外所罕見。

蘇州園林甲天下,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在中國四大名園中,蘇州就佔有拙政園、留園兩席;

“吳中第一名勝”虎丘深厚的文化積澱,使其成爲遊客來蘇州的必遊之地;而唐朝詩人張繼的一首《楓橋夜泊》,令古今遊客爭相來訪楓橋,聞聽寒山寺的鐘聲。

姑蘇城外自然風光秀麗,靈巖、天平、天池和洞庭諸山,點綴於太湖之濱,形成了富有江南風情的湖光山色。

蘇州既有園林之美,又有山水之勝,自然、人文景觀交相輝映,加之文人墨客題詠吟唱,使蘇州成爲名副其實的“人間天堂”。

精選江蘇著名景點導遊詞 篇7

拙政園。拙政園始建於明代,王獻臣是該園第一位主人。他在嘉靖、正德年間官居監察御史,晚年仕途不得意,罷官而歸,買地造園,借《閒居賦》“拙者之爲政”句意,取名爲拙政園。園內主要景點有:蘭雪堂、芙蓉榭、秫香館、放眼亭、遠香堂、小滄浪、留亭閣、浮翠閣等。

全園分東、中、西、住宅四部份。住宅是典型的蘇州民居,現佈置爲園林博物館展廳。東部明快開朗,以平岡遠山、松林草坪、竹塢曲水爲主。主要景點有:蘭雪堂、綴雲峯、芙蓉榭、天泉亭、秫香館等。中部爲拙政園精華所在,池水面積佔1/3,以水爲主,池廣樹茂,景色自然,臨水佈置了形體不一、高低錯落的建築,主次分明。主要景點有:遠香堂、香洲、荷風四面亭、見山樓、小飛虹、枇杷園等。西部主體建築爲靠近住宅一側的卅六鴛鴦館,水池呈曲尺形,其特點爲臺館分峙、迴廊起伏,水波倒影,別有情趣,裝飾華麗精美。主要景點有:卅六鴛鴦館、倒影樓、與誰同坐軒、水廊等。

東園介紹

蘭雪堂:是東部的主要廳堂,堂名取意於李白“獨立天地間,清風灑蘭雪”的詩句。始建於明崇禎八年(1635),據園主王心一《歸園田居》記載,蘭雪堂爲五楹草堂,“東西桂樹爲屏,其後則有山如幅,縱橫皆種梅花。梅之外有竹,竹臨僧舍,旦暮梵聲,時從竹中來”,環境幽僻。堂前兩棵白皮松蒼勁古拙,牆邊修竹蒼翠欲滴,湖石玲瓏,綠草夾徑,東西院牆相連。堂坐北朝南三開間,“蘭雪堂”匾額高掛 ,長窗落地,堂正中有屏門相隔,屏門南面爲一幅漆雕《拙政園全景圖》,屏門北面爲《翠竹圖》,全部採用蘇州傳統的漆雕工藝,屏門兩邊的隔扇裙板上刻有人物山水。

綴雲峯:蘭雪堂北,山峯高聳在綠樹竹蔭中,山西北雙峯並立,取名“聯璧”。綴雲峯、聯壁峯爲歸園田居的園中景點。王心一《歸園田居記》,蘭雪堂前有池,“池南有峯特起,雲綴樹杪,名之曰綴雲峯。池左兩峯並峙,如掌如帆,謂之聯壁峯。”兩峯爲明末疊石名家陳似雲作品,所用湖石,玲瓏細潤,以元末趙鬆雪山水畫爲範本。綴雲峯的形態自下而上逐漸狀大,其巔尤偉,如雲狀,巋然獨立,旁無支撐。1943年夏夜,綴雲峯突然傾圮。後來,在園林專家汪星伯的指導下,重新堆成了這座高達兩丈、玲瓏夭矯的奇峯,如今此峯苔蘚斑駁,藤蔓紛披,不乏古意。

芙蓉榭:榭是我國古代一種很美的建築形式,憑藉周圍風景而構成,形式靈活多變。芙蓉榭屋頂爲捲棚歇山頂,四角飛翹,一半建在岸上,一半伸向水面,靈空架於水波上,佇立水邊、秀美倩巧。此榭面臨廣池,池水清清,是夏日賞荷的好地方。漫步芙蓉榭,憑欄四顧,可見滿池青翠,粉黛出水,風流麗質似亭亭玉立的仙子在碧波中美目流盼,微風驟起,掀起一片綠浪,送來陣陣荷香,……盡情領略荷花的嬌美、幽雅和高潔的風骨。

天泉亭:是一座重檐八角亭,出檐高挑,外部形成迴廊,莊重質樸,圍柱間有坐檻,可以坐歇欣賞。四周草坪環繞,花木扶疏。亭北平崗小坡,林木蔥鬱。亭子之所以取“天泉”這個名字,是因爲它的下面有一口井,此井終年不涸,水質甘甜,因而被稱爲“天泉”。據《乾隆長洲縣誌》記載,元朝大德年間,這一帶有一座寺廟叫大宏寺。又過了百來年,餘澤和尚居住在這裏,並建了一所“東齋”。齋前有井,稱“天泉”。蘇州是個水鄉澤國,河多、橋多、井也多,但被載入史冊的則不多見。王心一建“歸園田居”時,保留了這井,也使園中平添幾許田園風光。

秫香館:秫香,指稻穀飄香,以前牆外皆爲農田,豐收季節,秋風送來一陣陣稻穀的清香,令人心醉,館亦因此得名。秫香館爲東部的主體建築,面水隔山,爲單檐歇山結構,室內寬敞明亮,長窗裙板上的黃楊木雕,共有 48幅,緣據行家考證,一部爲《西廂記》,另一部爲《金玉如意》。其中《西廂記》一出中,有“張生跳牆會鴛鴦”、“拷紅”、“長亭送別”等場景,雕鏤精細,層次豐富,栩栩如生。夕陽西下,一抹餘輝灑落在秫香館的落地長窗上。加上精緻的裙板木雕,把秫香館裝點得古樸雅緻,別有情趣。

涵青亭:園林建築,以亭的變化爲多。亭是一種只有屋頂而沒有牆的小屋,玲瓏輕巧,一般由屋頂、柱身和臺基三部分組成。在園林中可點景、觀景,又可供人小憩、納涼、避雨。拙政園不僅亭多,而且形式不一。涵青亭居於一隅,空間範圍比較逼仄。但造園家以高大的白牆作底,建了一座組合式的半亭,一主二從,主亭平座挑出於水面之上,猶如水榭,兩側副亭略向後退,朝左右展開,似廊又非廊,主亭發兩隻戧,副亭發一隻戧,整座亭子猶如一隻展翅欲飛的鳳凰,給本來平直、單調的牆體增添了飛舞的動勢。斜倚亭邊美人靠小坐,天光雲影水間,錦鯉遨遊,荷蓮輕蕩。

中園介紹

倚虹亭:在復廊西面的直廊上,坐東朝西,身後長廊迤邐,面前水木曠遠,是進入中花園後一個極好的觀賞點。亭右是梧竹幽居,亭前有一座青石小橋,名“倚虹橋”,橋欄、石質都體現了明代風格,似是明代拙政園的遺物。站在亭內,中間開闊的池水,曲橋分割水面。盛夏,滿池的荷花紅裳翠蓋,一片江南風情。綠蔭深處,隱約可見一座秀美、玲瓏的寶塔,這是運用借景的手法,將園外千餘米之遙的北寺塔借入園中。是“借景”中“遠借”的佳例。

梧竹幽居:建築風格獨特,構思巧妙別緻的梧竹幽居是一座方亭,爲中部池東的觀賞主景。此亭外圍爲廊,紅柱白牆,飛檐翹角,背靠長廊,面對廣池,旁有梧桐遮蔭、翠竹生情。亭的絕妙之處還在於四周白牆開了四個圓形洞門,洞環洞,洞套洞,在不同的角度可看到重疊交錯的分圈、套圈、連圈的奇特景觀。四個圓洞門既通透、採光、雅緻,又形成了四幅花窗掩映、小橋流水、湖光山色、梧竹清韻的美麗框景畫面,意味雋永。“梧竹幽居”匾額爲文徵明體。“爽借清風明借月,動觀流水靜觀山”對聯爲清末名書家趙之謙撰書,上聯連用二個借字,點出了人類與風月、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親密之情;下聯則用一動一靜,一虛一實相互襯托、對比,相映成趣。

雪香雲蔚亭:雪香,指梅花。雲蔚,指花木繁盛。此亭適宜早春賞梅,亭旁植梅,暗香浮動。周圍竹叢青翠,林木蔥鬱,繞溪盤行,頗有城市山林的趣味。亭爲長方形,在池中西部土山上,外觀質樸而輕快,亭內匾額“山花野鳥之間”爲當代書畫家錢君陶所書。

嘉實亭:園內種植許多枇杷樹,枇杷秋天孕蕾,冬天開花,春天結果,夏天成熟,蘊含四季之氣,結成累累金丸。嘉實亭,既有對江南名園的讚揚,又寓意收穫的喜慶。亭牆正中開有方形窗洞,窗洞外一側是太湖石,石旁冬有臘梅,夏有芭蕉,組成一幅天然的立體圖畫。通過枇杷園洞門,嘉實亭與雪香雲蔚亭形成一組對景,這是造園的藝術手法之一。

聽雨軒

在嘉實亭之東,與周圍建築用曲廊相接。軒前一泓清水,植有荷花;池邊有芭蕉、翠竹,軒後也種植一叢芭蕉,前後相映。五代時南唐詩人李中有詩曰:“聽雨入秋竹,留僧覆舊棋”;宋代詩人楊萬里《秋雨嘆》詩曰:“蕉葉半黃荷葉碧,兩家秋雨一家聲”;現代蘇州園藝家周瘦鵑《芭蕉》詩曰:“芭蕉葉上瀟瀟雨,夢裏猶聞碎玉聲。”這裏芭蕉、翠竹、荷葉都有,無論春夏秋冬,只要是雨夜,由於雨落在不同的植物上,加上聽雨人的心態各異,自能聽到各具情趣的雨聲,境界絕妙,別有韻味。

海棠春塢:倚虹長廊蜿蜒,玲瓏館東側花牆分隔的獨立小院是海棠春塢。造型別致的書卷式磚額,嵌於院之南牆。院內海棠數株,初春時分萬花似錦,嬌羞如小家碧玉秀姿豔質,有超羣絕類之美。文人墨客爲之動情謳歌。庭院鋪地用青紅白三色鵝卵石鑲嵌而成海棠花紋。院內茶几裝飾圖案均爲海棠紋樣。處處有景點題,庭院雖小,清靜幽雅,是讀書休憩的理想之所。

遠香堂:遠香堂爲四面廳,是拙政園中部的主體建築,在原明正德若墅堂的舊址上,爲清乾隆時所建,青石屋基是當時的原物。它面水而築,單檐歇山頂,面闊三間。堂北平臺寬敞,池水曠朗清澈。荷池寬闊,紅裳翠蓋,清香宜人。堂名取周敦頤《愛蓮說》中“香遠益清”的名句,水中遍植荷花,因荷得名。夏日池中荷葉田田,荷風撲面,清香遠送,是賞荷的佳處。園主借花自喻,表達了園主高尚的情操。堂內裝飾透明玲瓏的玻璃落地長窗,規格整齊,由於長窗透空,四周各具情趣的景物,山光水影,盡收眼底,猶如觀賞山水長卷。室內陳設典雅精緻。

小飛虹:蘇州是水鄉,拙政園是水園,有水必有橋。拙政園裏有石板橋、石拱橋等,小飛虹的型制很特別。是蘇州園林中唯一的廊橋。取南北朝宋代鮑昭《白雲》詩“飛虹眺秦河,泛霧弄輕弦而命名”。硃紅色橋欄倒映水中,水波粼粼,宛若飛虹,故以爲名。虹,是雨過天晴後橫跨大地的一架絢麗的彩橋,古人以虹喻橋,用意絕妙。它不僅是連接水面和陸地的通道,而且構成了以橋爲中心的獨特景觀。小飛虹橋體爲三跨石樑,微微拱起,呈八字型。橋面兩側設有萬字護欄,三間八柱,覆蓋廊屋,檐枋下飾以倒掛楣子,橋兩端與曲廊相連,是一座精美的廊橋。

小滄浪:小滄浪取北宋?蘇舜欽“滄浪亭”名爲閣名,寓意遁世歸隱。小閣面闊三間,南窗北檻,兩面臨水,外形十分別致,似房非房,似船非船,似橋非橋,完全是架在水面上的一座水閣。水閣橫跨池上,將水面再度劃分,把到此結束的中園水尾營造得貌似綿延不斷,藝術手法高超。亭廊圍繞,構成開敞的幽靜水院。從前蘇州古城文人雅士、官宦人家衆多,無論是華屋巨宅還是一般住房,都特別注意小空間的修飾,這小空間就是庭院,而水庭院則是這絕無僅有的小滄浪,一方面,它體現了江南水鄉風情,另一方面,因水造景,院落內外互相借景而構建了一個特別清涼的環境。

松風水閣:鬆、竹、梅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被稱作“歲寒三友”,在文人寫意園中,尤愛栽種這類用以“比德”的植物,來表達主人的思想感情。松樹經寒不凋,四季常青,古人將之喻作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者。鬆之蒼勁古拙的姿態常被畫入圖中,是中國園林的主要樹種之一。松風水閣又名“聽松風處”,是看鬆聽濤之處。這座水閣攢尖方頂,空間封閉,由廊間小門出入,其餘三面採用半牆加半窗的結構。屋頂出檐特大,飛檐起翹尤高,表現出翩翩欲飛、飄逸輕靈的風采,整座建築不是採用規整的正南正北方向,而是斜過45度角,凌空架於水上,可避陽通風,最適宜於夏天觀景。亭側植有黑松數株,有風拂過,松枝遙動,松濤作響,色聲皆備,是別有風味的一處景觀。

香洲:香洲爲“舫”式結構,有兩層艙樓,通體高雅而灑脫,其身姿倒映水中,更顯得纖麗而雅潔。香洲寄託了文人的理想與情操。香洲,用的是屈原筆下“芳洲”的典故,《楚辭》中有“採芳洲兮杜若,將以遺兮下女”的句子。古時常以香草來比喻清高之士,此處以荷花景觀來喻意香草,也很得體。在中國古典園林衆多的石舫中,拙政園香洲大概稱得上是造型最爲美觀的一個。船頭是臺,前艙是亭,中艙爲榭,船尾是閣,閣上起樓,線條柔和起伏,比例大小得當,使人想起古時蘇州、杭州、揚州一帶山溫水軟、畫舫如雲的景象。香洲位於水邊,正當東、西水流和南北向河道的交匯處,三面環水,一面依岸,由三塊石條所組成的跳板登“船”,站在船頭,波起漣漪,四周開敞明亮,滿園秀色,令人心爽。烈日酷暑,此地卻荷風陣陣,舉目清涼。香洲船頭上懸有文徵明寫的題額,後人還專門爲之題跋。香洲這條旱船,建築手法典雅精巧,引人入勝,使人感到一種對高潔人格的追尋。

荷風四面亭:亭名因荷而得,座落在園中部池中小島,四面皆水,湖內蓮花亭亭淨植,湖岸柳枝絲絲婆娑,亭單檐六角,四面通透,亭中有抱柱聯:“四面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用在此處十分貼切。尤其是聯中的“壁”字用得好,亭子是最爲開敞的建築物,柱間無牆,所以視線不受遮擋,倍感空透明亮,雖然無壁,然而三面河岸垂柳茂盛無間,四周芙蓉偎依簇擁,不是密密匝匝地圍成了一道綠色的香柔之牆嗎?動人的誇張和豐富的想象,使這座島上的小亭愈發顯得多姿多彩,亭亭可人。風吹牆動,綠浪翻滾,清香四溢,色、香、形俱佳。春柳輕,夏荷豔,秋水明,冬山靜,荷風四面亭不僅最宜夏暑,而且四季皆宜。若從高處俯瞰荷風四面亭,但見亭出水面,飛檐出挑,紅柱挺拔,基座玉白,分明是滿塘荷花懷抱着的一顆光燦燦的明珠。

見山樓:見山樓三面環水,兩側傍山,從西部可通過平坦的廊橋進入底層,而上樓則要經過爬山廊或假山石級。它是一座江南風格的民居式樓房,重檐捲棚,歇山頂,坡度平緩,粉牆黛瓦,色彩淡雅,樓上的明瓦窗,保持了古樸之風。底層被稱作“藕香榭”,沿水的外廊設吳王靠,小憩時憑靠可近觀游魚,中賞荷花,遠則園內諸景如畫一般地在眼前緩緩展開。上層爲見山樓,陶淵明有名句曰:“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此樓高敞,可將中園美景盡收眼底。春季滿園新翠,奼紫嫣紅;夏日薰風徐來,荷香陣陣;秋天池畔蘆荻迎風,寒意蕭瑟;冬時滿屋暖陽,雪景宜人。原先,蘇州城中沒有高樓大廈,登此樓望遠,可盡覽郊外山色。相傳此樓清咸豐年間太平天國忠王李秀成的辦公之所。見山樓高而不危,聳而平穩,與周圍的景物構成均衡的圖畫。

玉蘭堂:玉蘭堂,是一處獨立閉的幽靜庭院,它處在拙政園主人居住區與花園的交界部位,是園主會見賓客與處理日常事務的主要場所,玉蘭堂高大寬敞,院落小巧精緻。南牆高聳,好似畫紙,牆上藤草作畫,牆下築有花壇,植天竺和竹叢,配湖石數峯,玉蘭和桂花,色、香宜人。玉蘭堂曾名“筆花堂”,與文徵明故居中的“筆花堂”同名。這顯示了當初園主王獻臣與文徵明之間不同一般的親密關係;再則,“夢筆生花”也是古時文人對創作靈感的一種追尋。在此讀書作畫,實是人生的莫大享受。

西園介紹

宜兩亭:在別有洞天靠左,疊有假山一座。沿假山上石徑,有一座六角形的亭子位於山頂,這就是“宜兩亭”。它踞於中園和西園分界的雲牆邊,亭基較高,六面置窗,窗格爲梅花圖案。登上宜兩亭,可以俯瞰中部的山光水色。從中花園觀景,從層層遞進的景色展開後,宜兩亭突出於廊脊之上,使整個中花園的景色變得綿延不盡,形成非常深遠的景觀空間,這是造園技巧上“鄰借”的典型範例。“宜兩”出自一個有趣的故事。唐代白居易曾與元宗簡結鄰而居,院落中有高大的柳樹探出圍牆,可爲兩家共賞。白居易寫詩讚美道:“明月好同三徑夜,綠楊宜作兩家春”,以此來比喻鄰里間的和睦相處。當年,拙政園的中園和西園分屬兩家所有,西園主人不建高樓,而改爲堆山築亭。西家可以在亭中觀賞到他十分羨慕的中園景色,而中園主人在中花園亦可眺望亭閣高聳的一番情趣,借亭入景,豐富景觀,豈不妙哉!一亭宜兩家,添景更添情,就這樣,一句好詩,一段佳話,造就了一個妙亭,一道風景。

波形廊:在西花園與中花園交界處的一道水廊,是別處少見的佳構。從平面上看,水廊呈“L”形環池佈局,分成兩 段,臨水而築,南段從別有洞天入口,到卅六鴛鴦館止;北段止於倒影樓,懸空於水上。這裏原來是一堵 分隔中、西園的水牆,作爲兩園之間的分界橫在那裏,如何規劃成景頗費躊躇。聰明的工匠借牆爲廊,淩水而建,以一種絕處求生的高妙造園手法來打破這牆僵直、沉悶的局面,將廊的下部架空,猶如棧道一般,依水勢作成高低起伏、彎轉曲折狀,使 景觀空間富於彈性,具有韻律美和節奏美。由南往北,經過一系列形態變化之後,突然出現大幅度轉折,把它拉離園牆一段距離,使之突出於水池之上,低貼水面,左右凌空,廊頂變化如亭蓋,臨水處立小石欄柱兩根,猶如釣臺一般,在波形廊靠近倒影樓的近終點處,在其下部設一孔水洞,讓廊跨越而過,使園的中、西部水系相通,廊體也拔高至最高點。若遠看水廊,便似長虹臥波,氣勢不凡。

卅六鴛鴦館:是西花園的主體建築,精美華麗,南部叫“十八曼陀羅花館”,北部叫“卅六鴛鴦館”。一座建築同時有兩個名字,這是古建築中的一種鴛鴦廳形式,以屏風、罩、紗槅將一座大廳分爲兩部,樑架一面用扁料, 一面用圓料,似兩進廳堂合併而成,其作用是南半部宜於冬、春,北半部宜於夏、秋。鴛鴦廳面闊三間,外觀爲硬山頂,平面呈方形,四隅均建有四角攢尖的精巧耳房,又叫暖閣。北半部挑出於水面,由8根石柱撐住館體架於池上。館之中央的銀杏木雕玻璃屏將大廳一隔爲二。北廳(後廳)臨清池,夏、秋時推窗可見荷池中芙蕖浮動,鴛鴦戲水,東漢時大將軍霍光“(在)園中鑿大池,植五色睡蓮,養鴛鴦卅六對,望之燦若披錦”,館名取其意,匾額爲清同治年間蘇州狀元洪鈞題寫。蘇州自古出人才,明清時期狀元人數居全國前列,洪鈞就是其中之一。他在民間傳說中成了一個帶有傳奇色彩的人物,大多是因他娶了一代名妓賽金花爲妾。賽金花的故事後來被人寫成小說,洪鈞也就更加出名了。南廳是十八曼陀羅花館,宜於冬、春居處,廳南向陽,小院圍牆既擋風又聚曖,並使室內有適量的陽光照射。曼陀羅花即山茶花。清代末年,張履謙建此館時曾栽種18株名貴的山茶花,冬季百花凋零,山茶卻如傲雪的臘梅嫣紅鬥雪,“樹頭萬朵齊吞火,殘雪燒紅半個天。”表現出蓬勃的生命力,展示着獨特的美,此館匾額是晚清蘇州的另一個狀元陸潤庠所題。陸狀元和洪狀元在蘇州話裏洪、陸諧音“紅、綠”這一紅(洪)一綠(陸)同邑兩狀元爲同一建築寫匾額,爲廳堂增色不少。卅六鴛鴦館內頂棚採用連續四卷的拱型狀,既彎曲美觀,遮掩頂上樑架,又利用這弧形屋頂來反射聲音,增強音響效果,使得餘音嫋嫋,繞樑縈迴。主人在此宴友、會客、休憩,環境優雅,在廳中鋪就一方紅氍毹,吹笛弄簫,吟歌唱曲。陳設古色古香,書畫掛屏、傢俱擺設配置精當。

倒影樓:倒影樓以觀賞水中倒影爲主的景點。樓分兩層,樓下是爲“拜文揖沈之齋”,文是指文徵明,沈是指沈周(石田),這兩位均是蘇州著名的畫家,沈周還是文徵明的老師。拙政園之蜚聲江南,是與大畫家、大詩人文徵明分不開的。當年,西園園主張履謙爲表達自己的景仰之情,於光緒二十年(1894)特建此樓以資紀念,他將自己收藏的文徵明、沈石田畫像和《王氏拙政園記》拓片以及俞粟廬書《補園記》石刻嵌在樓下左右兩壁。中間裙板上刻有鄭板橋的書畫真跡。面水的一側於柱間安裝通透玲瓏的長窗,窗內有木質低欄。倚欄而立,可憑水觀景。左有波形長廊相伴,右有“與誰同坐軒”,尤其是這些景物的倒影如畫,盡入眼中。水底明月,池中雲彩,波影浮動,景色絕佳。樓上原是園主兒媳王氏的書房。此樓四周遍植桂花無數,入秋賞罷殘荷賞金桂,桂香如酒令人醉。無論是讀書習字,還是吟詩作畫、觀景自娛,皆環境可人,幽香可愛。

與誰同坐軒:小亭非常別緻,修成摺扇狀。蘇東坡有詞“與誰同坐?明月、清風、我”,故名“與誰同坐軒”。軒依水而建,平面形狀爲扇形,屋面、軒門、窗洞、石桌、石凳及軒頂、燈罩、牆上匾額、鵝頸椅、半欄均成扇面狀,故又稱作“扇亭”。軒內扇形窗洞兩旁懸掛着杜甫的詩句聯“江山如有待,花柳自無私。”扇亭地處山麓水邊,地理位置甚佳,樹高而雄,石幢靜立,人在軒中,無論是倚門而望,憑欄遠眺,還是依窗近視,小坐歇息,均可感到前後左右美景不斷。在扇亭後的土山上還有一小亭,稱“笠亭”。“笠”即箬帽,亭作渾圓形,頂部坡度較平緩,恰如一頂箬帽,掩映於枝繁葉茂的草樹中,摒棄了一切裝飾,樸素無華。山小亭微,搭配勻稱,襯以亭前山水,儼然一戴笠漁翁垂釣,悠然自得。前人曾寫詞讚道:“花間蘿蹬一痕青,煙棱雲罅危亭。笠檐蓑袂證前盟,恰對漁汀。 紅隱霞邊山寺,綠皺畫裏江城。槐衙柳桁繞瓏玲,坐聽啼鶯。”與誰同坐軒和笠亭是兩種不同的園林建築藝術造型,也是在古典園林中較少見的象形建築。亭、軒結合,渾然一體。笠亭山上有一座八角形雙層建築,高大氣派,煞是引人注目。山上林木茂密,綠草如茵,建築好像浮動於一片翠綠濃蔭之上,因而叫做“浮翠閣”。造型高聳凌空,立面槅扇飾有精美圖畫。登閣眺望四周,但見山清水綠,天高雲淡,滿園青翠,一派生機盎然,令人心曠神怡,樂不思返。扇亭、笠亭、浮翠閣,地理位置依次是臨水、山中、山巔,它們形態各異,大小不一,由低至高,循序漸進,猶如音階中的哆、唻、咪,一氣呵成,使人陶醉在這動聽的旋律裏。

留廳閣:爲單層閣,體型輕巧,四周開窗,閣前置平臺,閣內最值得一看的是清代銀杏木立體雕刻鬆、竹、梅、鵲飛罩,浮雕、鏤雕、圓雕相結合,刀法嫺熟,技藝高超,構思巧妙,將“歲寒三友”和“喜鵲登梅”兩種圖案柔和在一起,接縫處不留痕跡,渾然天成,是園林飛罩不可多得的精品。從整體外形看,留聽閣是一個抽象化的船廳,廳前平臺如船頭。左側池塘中種滿了荷花,荷花生長期間其葉、蕾、花、果皆有姿有態,觀賞期特長,從春末夏初池面冒出點點綠錢到盛夏時節的滿池華蓋,直至秋意濃濃的枯葉殘花,每一個階段都有其獨到的美。俗話說,花無百日紅,再美的鮮花最終也是“零落成泥碾作塵”,殘花敗葉的淒涼晚景讓人不忍卒睹,唯獨秋塘枯荷卻別有一種殘缺美的意境,李商隱有“留得殘荷聽雨聲”的名句,留聽閣就是取此詩意而名。花謝了,人已老,景猶在,情難忘,觸人心境,發人幽思。《紅樓夢》第四十四回裏 ,賈寶玉與林黛玉乘着姑蘇駕娘撐動的木舫在水中游賞,黛玉看到滿池荷花時說,我最不喜歡李義山的詩,只喜他一句“留得殘荷聽雨聲……”林黛玉是個極有文化修養的姑娘,多愁善感,聰明絕頂,但又孤傲清高,不願隨波逐流,所以纔會對李商隱這句表達冷寂清幽之美的詩句產生共鳴。這雖然是文學作品裏的描述,但她所欣賞的如此富有詩意的境界也出現在拙政園的西花園裏。大自然的天籟之音,在中國園林中奏出了或恢宏或歡快或喜悅的美妙樂章。

塔影亭:此亭從頂部到底座及四周窗格均爲正八角圖案,是園中最精緻華麗的建築物之一。在留聽閣船臺,回頭望塔影亭,頓覺美妙至致。狹長的縱向水系拉開了層次,隔了一定的距離,水灣的縱深感就增強了,那攢尖的八角亭印入水中,宛如寶塔,端莊怡然。真亭假塔,虛實相連,不失爲西部花園中一個別致的景觀。在拙政園中,有兩處景觀與寶塔有關。一處是在倚虹亭看遠借的園外北寺塔,還有一處便是這借水景而成的塔影亭。在中花園中看到的寶塔是實體,而在西花園中看到的寶塔是虛體。不論是真塔遠望,還是假塔近觀,都讓人產生豐富的聯想,留下深刻的印象。塔影亭所處的位置並不顯眼,已到了花園的盡頭。聰明的主人在水源將盡處築了一個小亭,若將整個西園比作一首旋律優美的樂曲,那麼塔影亭 就是最後一節音符。嘎然而止的樂曲讓人覺得突兀,而此處有了塔影亭則組成了完整的樂章。更妙的是,不光有亭,還有影,就如曲終遺音餘韻不絕,讓人回味。

在拙政園裏面走走,感覺真不錯,景色很美,不管在哪個角度看都是一幅圖畫。

精選江蘇著名景點導遊詞 篇8

各位遊客:

你們好!歡迎各位來雨花臺風景名勝區參觀遊覽。此刻我們所處的位置是在雨花臺風景名勝區的北大門,在開始遊覽之前,請大家聽我說一個傳說故事。

故事發生在南朝時期樑代天監年間,當時的佛教十分盛行,雨花臺一帶寺廟林立香菸繚繞。相傳一位叫雲光法師的高僧,就在那裏一處峯高林深,禪境幽遠的地方設壇講經說法。高僧佛學深厚,口吐蓮花,滔滔不絕,聞道者,如癡如醉,集聚數日不散。這天,講經壇上,飄過幾朵彩雲,突然天光一閃,頃刻間,七彩花兒,如雨墜下,遍佈山崗。卻道是那雲光說法竟使天神動了真情,淚眼婆娑。從此高僧講經處便留下了雨花臺之名。而落下的七色花便幻化爲大家熟知的雨花石。

其實,雨花臺的真正得名,還得從地質上說起。各位此刻站的位置是古長江的河道,那時,滔滔江水,就在我們的腳下翻卷。之後由於地殼變動,江道北移,造成礫石沉積,地質上稱爲“雨花石層”。其石呈卵形,質含瑪瑙,光彩晶瑩,五色斑斕,紋絡旖旎。由於那裏地勢較高,到達海拔60米,又盛產雨花石,故稱雨花臺,當是名符其實的。

由於雨花臺是我們南京城南的一處制高點,故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歷來有“金陵南大門”之稱。自古以來,雨花臺又爲兵家必爭之地。東吳孫策攻破劉繇就在那裏。南宋金兵入侵,曾在雨花臺紮營;太平天國天京保衛戰,辛亥革命討伐清兵,抗日戰爭“首都保衛戰”,都曾在此掀起連天烽火。雨花臺飽受戰火摧掠,荒蕪淒涼,花雨不現。

從剛纔的傳說故事中,我們必須會聯想到雨花臺必定是很美的地方,不錯,歷史上雨花臺就是著名的風景名勝地,那裏山崗起伏,林木蔥籠,流水清泉,鳥語花香,名勝薈萃。歷代文人墨客,帝王將相登臨覽勝,流連忘返,留下了許多膾灸人口的詩詞佳作。南宋《丹陽志》載“江南登臨之地”即有雨花臺,明、清兩代又分別被列入“金陵十八景”和“金陵四十八景”之一。

1927~1949年,雨花臺上又書寫了一頁驚天地、泣鬼神的篇章。數萬中華優秀兒女爲了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爲了新中國的誕生,拋頭顱,灑熱血,在雨花臺上獻出了寶貴的生命,用鮮血譜寫了一曲悲壯的先驅者之歌。

各位遊客,雨花臺景區還有一些景點沒有介紹,歡迎下次再來參觀遊覽!

精選江蘇著名景點導遊詞 篇9

說起寒山寺,大家都會想起唐代詩人張繼寫的《楓橋夜泊》詩:“月落鳥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這是當年張繼進京考試名落孫山,歸途中夜泊楓橋,寫下的千古絕唱。各位朋友,到蘇州旅遊,寒山寺是人們嚮往的地方,今天我們遊覽的景點就是寒山寺。寒山

寺位於城西楓橋鎮,建於公元508至520_年的樑代天監年間,當時名叫“妙利普明塔院”,唐朝時才叫寒山寺。寒山寺並非因山得名,而是因人得名。唐代時,寒山、拾得兩位高僧到此,後人爲紀念寒山,改寺名爲寒山寺。寒山確有其人,是唐朝詩僧,著有《寒山子詩集》留世。寒山寺自唐代以來一直名揚中外,魅力無窮,尋本探源,有這樣幾個原因:

第一,唐代詩人張繼的《楓橋夜泊》詩,使它家喻戶曉。“月落鳥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這些傳世佳句,起到了文因景傳,景因文名,鐘聲詩韻,名揚百世的效果。該詩不但在我國流傳極廣,而且很早就傳到了一衣帶水的東鄰日本,因此,清代著名學者俞樾在《重修寒山寺記》一文中說過:“其國三尺之童無不能誦是詩者。”到今天它仍被編人日本學校教科書中。在東南亞、歐美,這些詩句也很受青睞。

第二,佛門弟子一直認爲,曾住持過此寺的唐代和尚寒山、拾得,分別是文殊、普賢兩位菩薩轉世的高僧,並把他們神化爲我國的和合二仙,成爲人們喜聞樂見的神仙。民間傳說,拾得和尚乘了寒山寺裏的一口鐘,飄洋過海到過日本一個名叫薩堤的地方,傳播佛學和中國文化。這個故事曾以連環畫的藝術形式在日本的1989年第4期《中國醫報》雜誌上登載,題爲《寒山寺鐘聲》,更使寒山寺多了個娓娓動聽的中日友好話題。

第三,民間相傳,張繼詩中涉及的鐘,歷經滄桑,在明末流入日本。清末,日本山田寒山先生便四處探尋,欲將此鍾歸還原主,但終無下落,便募捐集資,鑄一對青銅鐘,一送寒山寺,一留日本館山寺。在中日民間文化交流和友好往來史冊中,寫下了美好的一頁。

第四,寒山寺的鐘聲不但有悠久的文化歷史內涵,還有奇妙的功能,這功能用12個字可以概括二“聞鐘聲,煩惱清,智慧長,菩提生。”菩提,在梵文(即印度古代文字)中意爲“覺悟”“大徹大悟”。所以旅遊者都要親自聆聽寒山寺的鐘聲。

精選江蘇著名景點導遊詞 篇10

各位遊客:

大家好!

我是今天的導遊小傅。歡迎大家來到“人間天堂”蘇州,今天將由我帶您一同遊覽素有“吳中第一名勝”之稱的虎丘。

虎丘坐落在蘇州城西北郊,相傳春秋時吳王夫差葬其父闔閭於此,葬後三日有白虎出現,因而得名虎丘。

各位遊客,現在你們看到的是“憨憨泉”!相傳樑代有個僧人叫憨憨法師,是廟裏的挑水和尚。他自小患有眼疾,但他的耳朵靈心眼兒好。一次,他挑水經過這兒時,踩在青苔上摔了一跤。他就想到這下面可能有泉水,於是就在這裏挖土尋找泉眼。有個村民看見了,就嘲笑說,要是能找出泉眼來,他就變成一隻大青蛙!正說着,從地下冒出一股清泉噴到了憨憨法師的臉上。他頓時感到一陣清涼,隨後雙眼就重見了光明。這個時候,憨憨法師才發現那個農夫果然變成了一隻青蛙,久久地守在了這憨憨泉旁。

現在我們來到的是“虎丘劍池”。據說,這四字原爲唐代大書法家顏真卿所題,後因年代久遠,石面經風霜剝蝕,“虎丘”兩字斷落湮沒。在明代萬曆年問,由一個名叫章仲玉的蘇州刻石名家照原樣拓摹重刻,補上了這“虎丘”二字,但與原來的真跡相比卻遜色不少,缺少力度,所以就有了“真劍池,假虎丘”一說。

劍池是虎丘最神祕的古蹟,據說吳王墓可能在這裏。相傳吳王生前酷愛寶劍,其死後曾以寶劍三千爲他陪葬,故名劍池。當陽光斜射水面時,給人一種“池暗 ......

精選江蘇著名景點導遊詞 篇11

江蘇淮安市位於蘇北平原,是一代偉人周恩來的故鄉和全國曆史文化名城。下轄清河、清浦、楚州、淮陰四區以及洪澤、金湖、漣水、盱眙四縣,面積1.01萬平方公里,人口510萬,年平均氣溫14℃,降水量940毫米。

淮安歷史悠久,秦時置縣,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是著名的“青蓮崗文化”發源地,商周時期還是徐文化的中心地域,明清時期淮安即爲水運交通“咽喉”,大運河、淮河縱橫交匯,是漕運樞紐、鹽運要衝,曾與杭州、蘇州、揚州並稱運河沿線的“四大都市”;這裏曾孕育了大軍事家韓信、漢賦大家枚乘、枚皋、建安七子之一的陳琳、巾幗英雄梁紅玉、《西遊記》作者吳承恩、《老殘遊記》作者劉鶚、民族英雄關天培等。淮安古蹟名勝衆多。境內有唐代文通塔、宋代鎮淮樓、妙通塔、明代明祖陵以及“東方龐貝”水下泗洲城,更有韓信釣臺、吳承恩故居、梁紅玉祠、關天培祠等著名人文景點。

淮安自然風光也十分獨特。全國五大淡水湖之一、素有“日出鬥金”之稱的洪澤湖,碧波萬傾,荷香魚躍,百里長堤被譽爲“水上長城”、“休閒佳境”;國家森林公園盱眙鐵山寺自然保護區萬木蔥蘢,鳥語花香,環境怡人。作爲農業大市,淮安具有良好的生態環境,萬畝荷塘、萬畝水杉林、萬畝蔬菜種植園也是農業生態觀光一道道風景。

淮安還是著名的淮揚菜系發祥地之一。這裏飲食文化源遠流長,軟兜長魚、平橋豆腐、欽工肉圓、文樓湯包等傳統名菜點早已享譽神州。

中國當代著名詩人趙愷曾寫道,“踏上淮安的土地,就是歷史與自然的迴歸。淮安是古老的,淮安更是年輕美麗的。”

精選江蘇著名景點導遊詞 篇12

各位遊客,非常歡迎到瘦西湖參觀遊覽。瘦西湖原名保障河,又名長春河。有文獻可翔實稽考爲《宋書》記載:“廣陵舊有高樓,湛之更加修整起風亭、吹臺、琴室、月觀,果竹繁茂,’花葯成行。”這是瘦西湖最早見於史書的記載。其規模最盛時期爲清乾隆年間。由於康熙、乾隆兩朝皇帝的屢次南巡,揚州鹽商在沿河兩岸爭地構園,形成了“兩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樓臺直到山”的勝境。湖上園林有“園林之盛,甲於天下”之譽,最盛時期有二十四景著稱於世。

現在大家看到的這座橋爲大虹橋,始建於明崇禎年間,是一座紅欄木構橋樑,故名紅橋。後在清代乾隆元年(1736年)改建爲石橋,如臥虹于波,故改名爲“虹橋”。康熙年間王漁洋任揚州司理,留下了許多著名詩篇,其中一首“虹橋飛跨水當中,一字欄杆九曲紅;日午畫船橋下過,衣香人影太匆匆”最爲出名。

“長堤垂柳最依依,才過虹橋便入迷。”現在我們正在漫步的這段長堤叫做長堤春柳,是清二十四景之一,是瘦西湖的春景。堤長一里多,東西兩側,三步一桃,五步一柳,相間成行。每當煙花三月之時,桃花盛開豔麗繽紛,柳絲婀娜起舞,似青煙綠霧,雨絲煙霧之中,漫步其間,確是遊人銷魂之處。這段長堤在園林藝術手法上,合理地運用了空間藝術和時間藝術,在進入較大的景區前,以長堤作爲過渡,漸漸拉開全園的“序幕”。

現在我們走到長堤的盡頭。首先看到的這座園叫做徐園。它是1920_年於清桃花塢舊址改建的,爲祠祀原駐揚州的第二軍軍長徐寶山而建。園門形如滿月,門額上草書“徐園”二字是晚清著名書法家吉亮工題寫的。園中聽鸝館過去是徐寶山的享堂,現爲遊人休息場所,取詩人杜甫:“兩隻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的詩意。館內楠木罩隔,精刻松竹梅圖案,是揚州現存罩隔中的精品,體現了晚清揚州的木雕工藝。聽鸝館門口的兩口鐵鑊,是揚州的出土文物,據《鐵鑊碑》記載是南北朝蕭樑時代的鎮水之物。每隻鐵鑊重約3噸,由此可見當時揚州冶鐵-業的發達。徐園雖名爲祠堂,實質是一座非常精巧的湖上園林,其中“春草池塘吟榭”爲客座,宜於客人小憩;“疏峯館”爲客廳,宜於宴請賓客;“冶春後社”爲詩社,宜於吟詠詩句。繞過徐園,我們現在站在小虹橋上,大家頓時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前面各位看到的就是瘦西湖比較開闊的景區,回過頭來再看徐園,就知道它是整個瘦西湖的屏障,這就像看戲一樣由序幕而進入高潮。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