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六年級上冊語文《橋》教案優質(精選13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1.94W

國小六年級上冊語文《橋》教案優質 篇1

文本分析:

國小六年級上冊語文《橋》教案優質(精選13篇)

本文的作者滿懷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產黨員的光輝形象,面對狂奔而來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穩、高風亮節、果斷的指揮,將村民們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橋。他把生的希望讓給別人,把死的危險留給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軀築起了一座不朽的橋樑。這座橋樑是以老支書爲代表的優秀共產黨員密切聯繫羣衆的“橋”,這正是課文以“橋”做題目的深刻內涵。這篇課文情節跌宕起伏,扣人心絃;語言簡練生動,極富韻味。教學本課,教師可以由課題入手,激起學生閱讀的慾望,讓學生展開想象,大膽地預測文意,然後再去讀課文。在學生理解、感悟了課文內容之後,還應注意從表達方法這一角度引導學生進一步欣賞和評價課文。教師要注意指導學生從課文的結構安排、句式特點、語言風格等多個角度引發思考,提高學生對課文的欣賞和評價能力。

教學目標:

1.會寫9個生字,重點理解“咆哮、擁戴、呻吟、攙扶”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

4.領悟課文在佈局謀篇、人物刻畫、環境描寫等方面的特點。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抓住課文中令人感動的地方,感悟老共產黨員無私無畏、不徇私情、英勇獻身的精神。

教學難點:

理解文章內容,體會課文題目的深刻含義。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會寫“咆、哮、嗓、黨”等9個生字,能正確讀寫“驚慌、擁戴、沙啞、跌跌撞撞”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理清課文的脈絡,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感受洪水的可怕和村民的驚慌,爲第二課時感悟人物形象奠定基礎。

4.體會文章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增強表現力的方法。

教學難點

1.正確讀寫生字詞。

2.整體把握課文主要內容,品讀第1—6自然段,感受洪水的可怕和村民的驚慌。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揭示課題

1.播放山洪暴發視頻,教師激趣導入。

導語:黎明的時候,山洪暴發,來勢洶洶,給一個偏僻的小村莊帶來了可怕的災難。村民們是怎樣躲過這場災難的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學習《橋》這篇課文。

2.出示課題,質疑思考:橋,讓你想到了什麼?

預設:通過播放山洪暴發的視頻,學生們或許能聯想到:這座橋一定是一座特殊的、承載着人們生的希望的橋。

二、初讀課文,檢測預習

1.教師出示自讀要求,學生自學課文。

(1)輕聲朗讀課文,把課文讀通順,遇到難讀的句子多讀幾遍。邊讀邊想: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

(2)圈畫出課文中的生字,把生字讀正確,並自主識記字形。

(3)圈畫出課文中自己不理解的詞語,和同桌一起討論。

2.教師檢測學生的自學情況。

(1)正確認讀下面的詞語,注意把變色的字讀準。

咆哮 嗓子 黨員 流淌 沙啞 揪出 呻吟 廢話

◆需注意的字音:“嗓”是平舌音,“呻”是翹舌音。

◆需注意的字形:“哮”的右邊是“孝”,不是“考”。

(2)詞語分類學習。教師出示詞語,學生讀一讀,再結合課文把它們分成三類。

咆哮 驚慌 清瘦 放肆 狂奔 勢不可當 擁戴

獰笑 沙啞 跌跌撞撞 亂哄哄 揪出 你擁我擠

明確:①描寫洪水的詞語:咆哮放肆狂奔勢不可當獰笑

②描寫村民的詞語:驚慌跌跌撞撞亂哄哄你擁我擠

③描寫老漢的詞語:清瘦擁戴沙啞揪出

預設:理解詞語時要注意聯繫上下文,因此把本課中描寫洪水、老漢和村民的詞語按照“集中學習——再歸類整理——迴歸課文理解”的思路來進行學習,改變了孤立教學詞語的方法。同時,通過把詞語分類,可以直觀地感受到洪水的可怕、村民的慌張和老漢的鎮定。

(3)學生理清課文脈絡,概括課文敘述的主要情節。

學法引導:教師提示學生抓住時間、人物、事件、結果四要素來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

示例:課文講述了山洪暴發的危急時刻,老支書組織一百多人撤離,最後橋塌了,老支書英勇犧牲的感人故事。

三、再讀課文,整體感知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第1—6自然段,感知洪水的可怕和村民的慌亂。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用不同的符號標出描寫洪水和村民的句子。

(2)師生合作,學生朗讀描寫環境的內容,教師朗讀描寫村民的內容。

2.出示相關句子,學生交流,體會洪水之可怕。

①像潑。像倒。()

②山洪咆哮着,像一羣受驚的野馬,從山谷裏狂奔而來,勢不可當。

③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經在路面上跳舞了。

④死亡在洪水的獰笑聲中逼近。

(1)學生交流談感受。

預設:可從修辭角度、語言角度、形勢的輕重緩急程度等方面來說。

交流後明確:①這些句子多采用擬人或比喻的修辭手法,如“像受驚的野馬”“在路面上跳舞”“獰笑”等詞句讓我們真切地感受到了洪水的肆無忌憚。作者把洪水說成魔鬼猛獸,突出了情況危急,渲染了緊張的氣氛。

②這些句子的語言非常簡潔、精練,如:“像潑。像倒。”短短的四個字構成了兩句話,渲染了緊張的氣氛,寫出了雨水之大、來勢之猛,爲下文做了鋪墊。

③這幾句話都寫出了洪水的兇猛,且水位在不斷上升,災情在不斷加劇,形勢越來越嚴峻。

(2)質疑思考:作者爲什麼用了這麼多的筆墨來描寫大雨和洪水?這些句子能顛倒順序嗎?

明確:這些內容屬於環境描寫,起到了烘托的作用。作者反覆描寫洪水的肆虐能更好地展開後文對人物形象的塑造。這些句子不能顛倒,它們顯示出雨水越來越大,洪水越來越兇猛,暗示着情況越來越危急。這些句子一步步地推動着故事情節的發展。

3.學生結合課本中的圖片、文段,觀察、想象、體驗。

過渡:洪水如猛獸,席捲了整個村莊,正一步步地威脅着人們的生命安全。人們你擁我擠,想找出一條生路,卻被洪水逼向了一座窄窄的木橋。此時,你能想象出他們驚慌失措的樣子嗎?請大家再讀一讀描寫人們驚慌失措的有關句段,想象當時的情景,感受村民們心中的恐懼。

(1)教師出示相關語句。

①是誰驚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號人你擁我擠地往南跑。

②人們又瘋了似的折回來。 ③人們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橋擁去。

(2)質疑思考:

①此時的木橋是一座什麼橋?(救命橋、生命橋。)

②如果一百多號人就這樣亂七八糟、毫無秩序地擁向窄窄的木橋,會是怎樣的結果?(學生自由猜測可能出現的結果,感受形勢的緊張。)

四、課堂回顧,交流收穫

1.教師適當總結教學內容,點評學生的課堂表現。

小結:今天這節課,我們通過自學掌握了重點生字,通過分類學習的方法掌握了幾組詞語。重要的是,我們通過朗讀,感受到了小說語言的精練。在作者簡潔的描繪下,洪水肆虐的可怕情景彷彿就在眼前,村民們的慌亂、恐懼我們也感同身受。作者不過用幾小段文字,就給我們渲染了一種危急、可怕的場景,而這些,都是本文的主角——老支書出場的背景。在本課的學習中,大家朗讀得都很認真,但一定要結合文字描述的情景讀出緊張、危急的感覺,大家課後可以多讀一讀,再體會體會。

求生是人的本能。在死神面前,人都有求生的慾望,唯有一個人是例外。他是誰?在這生死攸關的時刻他做出了怎麼樣的抉擇呢?我們下節課再來學習。

2.引導學生交流收穫。

(1)自由交流並積累學習方法。

(2)摘抄、積累文中自己喜歡的詞語和句子。

五、作業設計,鞏固提升

完成本課對應訓練。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瞭解課文在佈局謀篇、人物刻畫、環境描寫等方面的特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悟老漢的高尚品質和人格魅力。

教學重難點

1.學習課文在表達方法上的特點。

2.體會和學習老漢忠於職守、捨己爲人的崇高品質。

3.理解題目的深刻含義。

教學過程:

一、溫故知新,導入新課

1.出示課文中的句子,學生朗讀,再次感受形勢的危急。

①東面、西面沒有路。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橋。②死亡在洪水的獰笑聲中逼近。

③人們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橋擁去。

2.導入新課。

過渡:同學們讀出了洪水之猛、形勢之危急和人們的慌亂。當洪水來臨時,東面、西面都沒有路,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橋。那麼,如果一百多號人一起擁向這座窄窄的木橋會怎麼樣呢?那此時的木橋還會是生命之橋嗎?不會,它會變成(生補充)。還好,在這萬分危急的時刻,一個重要人物出現了,他就是(板書:老漢)。他在危急關頭有何等壯舉呢?讓我們進入本課的學習。

二、研讀課文,重點探究

1.走近老漢,感受形象。

(1)學生自讀課文,找出文中描寫老漢的語句,讀一讀,填一填。(課件出示表格)

(2)出示課件:我看到一位的老漢。

預設:學生朗讀完課文後,自由交流應在橫線上填入什麼,請一名同學上臺填一填。所填的詞語因學生的思考角度不同,可能有許多,如:威嚴、沉着冷靜、臨危不懼、無私無畏、捨己爲人、心繫羣衆等。

(3)組織學生品讀第7—13自然段,質疑、交流。

預設難句:()

A.老漢清瘦的臉上淌着雨水。他不說話,盯着亂哄哄的人們。他像一座山。

思考:①找出描寫老漢的神態的語句,從中你體會出了什麼?

(“他不說話,盯着亂哄哄的人們”,寫出了老漢的沉着、冷靜、有威嚴。)

②老漢的臉是“清瘦”的,可見他並沒有多麼健壯、偉岸,可是這裏爲什麼說“他像一座山”?

(這裏把老漢比喻成“一座山”,既表現了老漢的威嚴、冷靜,與村民們在山洪暴發時的“驚慌”“瘋了似的”“跌跌撞撞”“亂哄哄”的表現形成鮮明的對比,又寫出了老漢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這座“山”是人們獲得生的希望的“靠山”。)

③面對驚慌失措的村民,老漢默不作聲,可是他心裏也沒有說話嗎?你知道他心中在想些什麼嗎?試着想一想,說一說。

(示例:我一定不能慌亂,要讓大家有序地過橋;雨啊,你快點停吧,洪水啊,你來得慢一點吧,讓我們所有人都能夠安全過橋吧!)

B.老漢沙啞地喊話:“橋窄!排成一隊,不要擠!黨員排在後邊!”

思考:①老漢的喊話分別強調了什麼?

(“橋窄!”是說實際情況,如果大家一哄而上,將會非常危險。“排成一隊,不要擠!”是說過橋的方式。“黨員排在後邊!”是說排隊的秩序。)

②爲什麼黨員要排在後面?(出示課件:隨時準備爲黨和人民犧牲一切,永不叛黨。——入黨宣誓詞。)

(作爲黨員,就應該把羣衆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而且黨員是羣衆的榜樣,黨員遵守了秩序,其他人也會跟從,大家就能有序地過橋。)

③這三句話中,哪個標點引起了你的注意?這幾句話在句式上有什麼特點?

(感嘆號連續出現了三次。每一個感嘆句都很簡短。老漢的話堅定、有力、明確,既渲染了緊張的氣氛,也顯示出了老漢的鎮定、果斷。)

過渡:老漢的喊話雖然是沙啞的,但是三個感嘆號傳出來的聲音就像大山一樣堅定,就像大山一樣鏗鏘有力。讓我們用堅定的語氣讀讀這段話。

提示寫法:文章中還有很多地方是用簡短有力的句、段來渲染緊張的氣氛的,這也是這篇文章的表達特點,要注意。

2.抓住“矛盾”,梳理情節。

(1)學生默讀第14—23自然段,畫出描寫洪水的句子。

①水漸漸躥上來,放肆地舔着人們的腰。 ②水,爬上了老漢的胸膛。

思考:這兩個句子有什麼特點?寫出了什麼?

(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躥、舔、爬”等動詞形象地寫出了形勢越來越危急。)

過渡:在這樣危急的情況下,村民們都按秩序過橋了嗎?在這千鈞一髮的時刻,又發生了什麼意外呢?我們趕緊去看一看。

(2)找出文中描寫老漢與小夥子的動作、語言、神態的詞句。指名讀一讀,一個讀描寫老漢的動作、語言、神態的句子,一個讀描寫小夥子的動作、語言、神態的句子。

(3)前後對照,找出矛盾的地方。

矛盾之處:老漢:揪——推小夥子:瞪——推

思考:①這一“揪”是把小夥子從哪裏揪到了哪裏?老漢猶豫了嗎?從哪裏可以看出來?

(老漢把小夥子從隊伍中間揪出來,讓他排到後面去。老漢沒有一絲猶豫,從“突然衝上前”“吼”“兇得像只豹子”可以看出來。)

②老漢和小夥子,他們說的、做的,前後似乎充滿了矛盾。你們能讀懂嗎?

(老漢毫不猶豫地把小夥子揪出來,讓他排到隊伍後面去,後來又“用力把小夥子推上木橋”,這一“推”與“揪”相反,老漢最後把生的希望留給了小夥子。小夥子開始“瞪了老漢一眼”,這一“瞪”是小夥子對老漢的不滿、不情願,但後來又“推了老漢一把”,這一“推”,又是那麼心甘情願地把生的希望讓給了老漢。)

3.理清關係,明白懸念。

(1)朗讀課文最後四個自然段,感受結尾的特點。

朗讀提示:語速慢,語調低沉,滿懷哀思和崇敬。

思考:老漢與小夥子之間是什麼關係?這樣的結尾有什麼特點?

(父子關係。課文結尾才交代老漢和小夥子是父子關係,這種寫作方法叫設置懸念。課文的結尾讓人出乎意料,也更有震撼人心的藝術效果。)

(2)瞭解了老漢和小夥子的關係後,再讓學生談談對老漢的一“揪”一“推”有了什麼新的感受。

(老漢愛羣衆勝過愛兒子,纔會把他“揪”出隊伍;老漢愛兒子勝過愛自己,纔會用力把他推上木橋。這一推,推出了一個父親對兒子深深的愛;這一推,又把生的希望留給了孩子。這真是一個有情有義的老漢哪!)

小結:作爲一名共產黨員,老漢忠於職守,他是無愧的;作爲一個父親,他和天下父母一樣愛子情深。在生死關頭,老漢做出的重大抉擇所表現出的大愛讓我們爲之動容。

三、昇華情感,深化主題

1.寫話訓練,表達哀思。

過渡:英雄遠離了我們,他們的親人更是肝腸寸斷。同學們,洪水無情人有情,面對此情此景,你最想說的是什麼?請寫下來。你可以對老漢說,可以對老太太說,也可以對村民們說。

(1)學生寫作小片段。

(2)指名朗讀自己寫的片段,互相交流。

預設:這裏安排了一個寫話訓練,使學生通過想象和交流進一步內化情感,而不是滯留於表面,這既是情感的凝聚和提升,又是一次語言實踐活動。

2.理解課題,深化主題。

過渡:老支書走了,但生活還得繼續。如果獲救的鄉親們重建了這座橋,該如何爲這座橋起個名字呢?說說你的建議,並說說理由。

(1)學生交流自己的想法。(生命橋、父子橋、英雄橋、老漢橋、愛心橋……)

(2)教師結合“橋”的含義,進行評價和小結。

小結:老漢以自己的威信、高風亮節以及果斷的指揮把村民們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橋;他用自己的血肉之軀築起一座不朽的橋樑;這座橋樑是以老支書爲代表的優秀共產黨員密切聯繫羣衆的“橋”。

(3)拓展“橋”的廣度,引導學生說說生活中特殊的“橋”。

?山洪裏,他們用臂膀營救了一個個圍困的羣衆,他們是希望之橋!

?風雪中,他們用生命照亮了一個個黑暗的村莊,他們是光明之橋!

?廢墟中,他們用雙手拯救了一個個垂危的生命,他們是生命之橋!

過渡:同學們,讓我們銘記這一座座橋,銘記這一串串閃光的名字吧,相信在座的每一位同學將來都能成爲這樣的一座橋,一座永不坍塌的橋!

3.交流收穫,拓展提高。

(1)讓學生談一談學習課文之後有哪些收穫,可以從思想內容上談,也可以從表達方法上談。

(2)以詩結課,再次觸發對老漢的崇敬之情。

一座山/我不知道/你的姓,你的名/但我知道/你有一個動人的稱呼——老漢!

哦,老漢!/你是一座山/一座鎮定的山/征服了肆虐的洪水/一座剛毅的山/抵擋了可怕的災難/更是一座深情的山/留下了高貴的人格。

哦,老漢!/你將牢牢駐留在我們心間/永遠,永遠!

四、背誦積累,作業設計

1.摘抄自己喜歡的句子,豐富積累。

2.課後閱讀類似文章,如《“諾曼底”號遇難記》《豐碑》等。

3.完成本課對應訓練。

五、總結

這是一幅怎樣驚心動魄的場面呢?(播放洪水視頻)

賞析:課文中對洪水的描寫非常精彩,這裏的教學便是引導學生找出相關句子,讀一讀,品一品,既體會修辭的生動,也感受環境描寫對小說情節的渲染、推動作用。在這個教學片段中,教師用非常簡潔的語言引導學生自由發言,有點到爲止的提示,也有恰到好處的鼓勵。通過把描寫洪水的句子仔細品讀一番,學生對小說中故事發生的背景有了更深的理解,有助於學生理解老漢這個人物形象。

國小六年級上冊語文《橋》教案優質 篇2

教學目標:

1、相機教學“咆哮、獰笑、揪、瞪”等重點詞語

2、概括文章主要內容。

3、抓住人物言行感受老漢偉岸的形象與不朽的精神。

教學重點:通過言行感受人物品質,指導朗讀。

教學難點: 難點是理解題目所蘊含的深意。教學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 直接揭題

1.同學們,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課文——《橋》.

2.橋是一篇小說,全文只有五百來字,由於篇幅短小也叫小小說,(師板書:小小說)它曾獲得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到底有什麼魅力獲得如此佳績呢?請你們也去讀讀課文,請同學們打開課本78頁.

二、 初讀課文,梳理內容

1.自由朗讀課文,標出自然段序號,想想課文主要寫了件什麼事?

( 提個醒,你可以抓時間、主要人物、事件來說文章的主要內容)

(評:同學們讀得真認真,讀了課文,誰來說說文章主要講了一件什麼事?)

2、交流反饋2-3人,(評:概括能力不錯,概括得很準確)師隨機板書: 老漢 村民

師點撥:你們說的是故事感人的情節,(板書:情節)故事中的主人公“老漢爲了讓村民順利過橋,自己和兒子卻犧牲了。(板書:人物)

3.那麼,故事是在怎樣的環境中發生的呢?(板書:環境)

三、學習環境描寫,感受洪水的可怕

1、快速瀏覽課文,把描寫洪水的句子劃下來。

2、交流:出示句子

黎明的時候,雨突然大了。像潑。像倒。

山洪咆哮着,像一羣受驚的野馬,從山谷裏狂奔而來,勢不可當。

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經在路面上跳舞了。死亡在洪水的獰笑聲中逼近。

水漸漸竄上來,放肆(sì)地舔着人們的腰。

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1)分句讀句子,正音,適機引導朗讀。(評:找得真準)

第1句:這雨下得很大呀,聲音響點,讀的“這雨很大很大的樣子出來。”

第2句:咆哮一般指什麼?(人暴怒喊叫。)這裏什麼在咆哮,洪水好像受驚的野馬在咆哮這是運用什麼修辭方法,這樣寫更能讓我們感覺到洪水的——(洪水來勢兇猛,奔騰呼嘯。)學生讀這句,分析後再讓他讀。“你再來讀讀,讀出洪水的兇猛。”多個學生讀句子。

第3句:跳舞是很優雅的,這裏是誰跳舞,(洪水)這舞給你的感覺-----(可怕)這是什麼寫作方法。(擬人)這是魔鬼、是野獸、是死神在跳舞,是死亡之舞。讀出感覺來。

第4句:獰笑是一種怎樣的笑聲?(兇惡地笑),是什麼在逼近?是死亡啊!你在來讀讀。大家注意他的表情。

第5句這水舔到腰了,舔得你——毛骨悚然。

(2)齊讀句子。

(3)師:如果用一個字或一個詞來形容這場洪水,你會用什麼字?(兇猛、狂、可怕等)通過朗讀告訴大家,這的確是一場可怕的洪水,選擇一、兩句。多幾位學生讀

(3)讀着讀着,你們彷彿看到了什麼?(評價:能讀出豐富的畫面,也是一種讀書本領。想象力真豐富)

(4)這麼豐富的畫面,作者寫作時僅用一個詞就能表現出來。請看第一句“黎明的時候,雨突然大了。像潑。像倒。”像這樣的句子,一個詞也是一句,我們叫他短句,這就是短句獨特魅力,短而有力,短而豐富,讓我們感受到了特殊的魅力。 讀好短句要注意停頓。齊讀句子。

(5)讓我們再次通過朗讀來感受句子的獨特魅力。(放音樂齊讀句子。)

師:這哪是洪水啊!這分明就是——(死神、像魔鬼)

師:你看,作者用了大量的比喻、擬人、短句,烘托小說的環境。在這樣的環境中,發生了感人的故事,請你細細讀課文,文中的哪些地方深深感動了你?

四、品味言行,感悟豐滿人物形象

1、默讀7-23小節,劃出讓你心動的句子,並在旁邊寫上批註。等會兒交流。

2.學生彙報交流,着重指導以下句子:

預設一:

“老漢清瘦的臉上淌着雨水。他不說話,盯着亂哄哄的人們。他像一座山。”生讀 並說 (你真會學習)

師點撥:把老漢比作山給你的感覺是——冷靜、鎮定。不說話就能鎮住大家,多有威信,老師再請一位同學讀讀這句。同學們來評評,是否讀出感覺來了。

預設二:

“橋窄!排成一隊,不要擠!黨員排在後面!”

讀書要會看標點, 誰能讀出3個感嘆號。指名多生讀(評價:讀得有力些、堅定些)

老漢的聲音雖然沙啞,但是傳來的聲音卻像大山一樣堅定,鏗鏘有力。

我們一起合作讀讀句子:

再次朗讀,老漢沙啞地喊——

老漢堅定地喊——

(一處神情、一處語言 ,讓我們感受到了人物老漢的形象。小說描寫 一定離不開動作的描寫。)

預設三:抓住“揪、推”來教學

“老漢突然衝上前,從隊伍裏揪(jiū)出一個小夥子,吼道:“你還算是個黨員嗎?排到後面去!”老漢兇得像只豹子。”

1、師:請看屏幕讀讀這句話。生讀(評價讀書,夠兇的支書,或不夠兇,有點留情面,此時,他一點都沒有留情面啊,誰讀得更兇。)多生讀。

2、師:被揪出的小夥子,將站在什麼位置?(最後)

師:這意味着什麼?揪出的小夥子可是他——兒子,他猶豫過嗎?

揪得那麼果斷。(突然衝上去)

3、師:此時,你們看到的是怎樣的老漢?(鐵面無私、不徇私情、無私無畏、捨己爲人)

4、師:讓我們通過朗讀讓大家看到一個鐵面無私、無私無畏的老漢。女支書先讀,(溫柔了,再讀。或好凶的女支書)(男支書讀得要勝過女支書哦,有信心嗎?拭目以待)

師:文中與“揪”相反的動作,請同學們找找。

出示:小夥子推了老漢一把,說:“你先走。”老漢吼道:“少廢話,快走。”他用力把小夥子推上木橋。

1、這一推又讓你有什麼感受?(父親對兒子深深的愛,兒子對父親深深的愛)

2、師:這一推推出了——父子情深,多麼感人的場面啊!

3、他們是在什麼情況下,互相推讓。

出示:木橋開始發抖,開始痛苦地呻吟。 水,爬上了老漢的胸膛。最後,只剩下了他和小夥子。4、同學們來,我們來角色朗讀,再次感受一下這對父子之間深深的愛。

女同學讀老漢的話,男同學讀小夥子的話,老師讀旁白。

出示:木橋開始發抖,開始痛苦地呻吟。 水,爬上了老漢的胸膛。最後,只剩下了他和小夥子。 小夥子推了老漢一把,說:“你先走。” 老漢吼道:“少廢話,快走。”他用力把小夥子推上木橋。

師:作者善於抓住一揪一抓動作描寫來刻畫人物形象,這也是小說吸引人的魅力。

五、小說結尾的描寫別出心裁。

①同學們,讓我們靜靜地看,誰來讀一讀這個結局

②出示句子,指導朗讀。聽老師讀讀。

③讀到這裏的時候你驚訝嗎?爲什麼?

師:小說的結尾出人意料,營造了震撼人心的藝術。簡短的文字帶給我們強烈的震撼這就是小小說的獨特魅力。

師:同學們,學到這裏,是否發現這篇文章的佈局與平時看到的文章有什麼不一樣?(好幾個地方一個句子就是一段,這叫“獨句成段”板書:獨句成段

六、總結提升

1.學了課文,現在你明白這篇小小說爲什麼被評爲全國優秀小說的原因嗎?(情節有懸念,人物形象感人,環境描寫,短句描寫獨特等)課外同學們去朗讀優秀的小小說。

國小六年級上冊語文《橋》教案優質 篇3

教學要求: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老漢臨危不亂,忠於職守,捨己爲人的高貴品質。

2、學習作者通過人物外貌,語言,動作,神態等描寫來表現人物的方法,領悟環境描寫的襯托作用。

3、理解小說巧設懸念,前後照應的特點。

教學重難點:

1、抓住文章中令人感動的句子,結合老漢的語言,動作等描寫體會老漢的性格特點和高貴品質。

2、學習作者通過人物外貌,語言,動作神態等描寫表現人物的方法。

3、理解小說巧設懸念,前後照應的特點。

教學過程 :

第二課時

一、 導入

1、今天我們繼續學來習第12課《橋》

2、這是一篇小說,我們讀小說,要注意小說的三要素:環境,情節,人物

3、首先,我們來感受這篇小說環境描寫的句子,體會這些環境描寫有什麼作用?

(板書“環境”)

二、領悟環境描寫的作用

1、品讀描寫雨的句子。

師:文章開頭就有這樣一個句子。

出示這個句子:黎明的時候,雨突然大了。像潑。像倒。

(1)師:這個句子用兩個字的短句進行排列來突出雨的猛、急。在朗讀時,該怎樣進行語速,語氣的處理。在下面試着讀一讀。

(2)、生品讀、彙報,師評議,引導。

(指名讀,男生讀,女生讀,全班齊讀)

師小結:在處理句子的朗讀時,我們要根據句子的特點和表達的意思來調整好語速、語氣以及輕重音的變化。

2、品讀描寫洪水的句子

(1)課文裏邊還有很多環境描寫是關於山洪的。請用“——”標出描寫山洪的句子,體會體會讀法。

(2)學生默讀劃記,師巡視。

(3)小組討論交流,選出一個你們組最想朗讀的句子,彙報時,先集體讀一讀,再由一名代表說說爲什麼這樣讀。

(3)小組彙報,教師評議、引導。

課件根據學生的彙報出示描寫山洪的句子。

描寫山洪的句子

(1)山洪咆哮着,像一羣受驚的野馬,從山谷裏狂奔而來,勢不可當。

(2)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經在路面上跳舞了。

(3)死亡在洪水的獰笑聲中逼近。

(4)水漸漸躥上來,放肆的舔着的人們的腰。

(5)水爬上了老漢的胸膛。

(6)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生彙報時,教師指導朗讀。

(1)山洪咆哮着,像一羣受驚的野馬,從山谷裏狂奔而來,勢不可當。

(指導語速加快,讀出山洪的咄咄逼人)

(2)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經在路面上跳舞了。

(師:他跳的是什麼舞——死亡之舞。 讀出那種死亡逼近的恐怖感。)

(3)死亡在洪水的獰笑聲中逼近。

(注意引導出逼近的語速、語調的處理。在逼近前稍停,逼近延長讀,更能讀出那種危急、恐怖。)

(4)水漸漸躥上來,放肆的舔着的人們的腰。

(句子的語速加快突出躥的速度,“舔着”加重語氣,突出水的恐怖)

(5)水爬上了老漢的胸膛。(放慢語速,把“爬”輕聲讀,突出了對老漢的擔憂和關心。)

三、體會人物形象

1、過渡:讀着讀着,我的腦海裏突然冒出一個問號,作者花了大量的筆墨描寫雨呀、水呀、橋呀,是爲了什麼?(生:這些環境描寫是爲了烘托出老漢的形象)。

2、課文不僅用環境描寫來烘托人物的形象,還用了什麼方法烘托人物的形象?

(通過刻畫老漢的動作、神態、語言來突出他的形象)作者還用了什麼方法來突出老漢的形象?(對比,老漢和羣衆的對比)

(板書:動作、語言、神態的刻畫 對比)

3、來看看3——10段的描寫。課件出示文字

是誰驚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號人你擁我擠地往南跑。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經在路面上跳舞了。人們又瘋了似的折回來。

東面、西面沒有路。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橋。

死亡在洪水的獰笑聲中逼近。

人們跌跌撞撞地向那座木橋擁去。

木橋前,沒腿深的水裏,站着他們的黨支部書記,那個全村人都擁戴的老漢。

老漢清瘦的臉上淌着雨水。他不說話,盯着亂哄哄的人們。他像一座山。

人們停住腳,望着老漢。

老漢沙啞地喊話:“橋窄!排成一隊,不要擠!黨員排在後邊!”

4、在3至10段中畫出描寫羣衆和描寫老漢在洶涌的洪水面前動作、神態的關鍵詞。

(1)生劃記。彙報,師點紅點藍相關詞語。

(2)師出示關鍵詞

羣衆 老漢

你擁我擠往南跑 站着

瘋了似的折回來 清瘦的臉上淌着雨水

跌跌撞撞 擁去 不說話

亂哄哄 盯着

停住腳 望着 沙啞地喊 冷冷地說

(3)師:這就是剛纔你們找到的老漢與羣衆在洪水來臨時的動作和神態的關鍵詞語。

(4)我們對比着來讀一讀。

男生讀老漢,女生讀羣衆。再來一次讀出老漢與羣衆的對比。

(5)帶着這種感覺讀讀這些段落。

課件出示:

是誰驚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號人你擁我擠地往南跑。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經在路面上跳舞了。人們又瘋了似的折回來。

東面、西面沒有路。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橋。

死亡在洪水的獰笑聲中逼近。

人們跌跌撞撞地向那座木橋擁去。

木橋前,沒腿深的水裏,站着他們的黨支部書記,那個全村人都擁戴的老漢。

老漢清瘦的臉上淌着雨水。他不說話,盯着亂哄哄的人們。他像一座山。

人們停住腳,望着老漢。

5、課件出示字幕:他像一座山。人們停住腳,望着老漢。

師:他像什麼——生:一座山

他像一座山,在

他像一座山,在

他像一座山,在

6、師引導讀

師:此刻,滾滾洪水中響起了老漢沙啞地的聲音,(出示字幕,一大組讀——橋窄!排成一隊!不要擠!黨員排在後面!)

慌亂的人羣中響起了老漢沙啞地的聲音,(出示字幕,二大組讀——橋窄!排成一隊!不要擠!黨員排在後面!)

災難突然來臨,人民羣衆的生命危在旦夕時,響起了老漢沙啞地的聲音,(出示字幕,三大組讀——橋窄!排成一隊!不要擠!黨員排在後面!)

7、通過對老漢在洪魔以及羣衆驚慌時的動作、神態以及語言的描寫,我們想到哪些詞送給他(鎮定自若,臨危不懼,有威信、果斷)(師板書:鎮定自若,臨危不懼)

8、體會老漢的大公無私。

師:而這兩處對老漢細緻的動作描寫,神態、語言描寫又體現出老漢什麼品質呢?

出示句子:

老漢突然衝上前,從隊伍裏揪出一個小夥子,吼道:“你還算是個黨員嗎?排到後面去!”,老漢兇得像只豹子。

老漢吼道:“少廢話,快走。”他用力把小夥子推上木橋。

(1)男女分句讀。男生讀第一句,女生讀第二句。

(2)師:這一段主要是用動作、語言的描寫來突出人物形象,這裏邊有兩個動作撞擊着我們的內心。(揪——推)(課件變色)開始把他從隊伍裏揪出來,後來又用力把他推上橋。這一揪一推,對待的是同一個人,這,合理不合理?(生回答)

(3)師:是呀,在一揪一推間,在他內心流淌着堅守原則的堅持和濃濃的愛的吼聲中,我們看到的是這樣一個大寫的人。

師板書:(大公無私 先人後己)

師:讓我們帶着對老漢無比崇敬的心情一起來讀讀這兩個句子。

9、創設情境練寫

想象各種情況

師:一百多號人,一座木橋,情況如此危急,難免不會有特殊情況發生。或許是——生想象回答。(預設:不聽指揮的黨員鬧意見;老弱病殘人員摔倒了;他親人擔心他的安慰催他快走······)

想象練筆

師:下面,拿出你的筆,將你想到的內容中老漢會出現的反應進行細膩地描寫,突出老漢的特點。

課件出示:

一位 他

一個 他

指名彙報,師評議。

四、體會文章的題目

1、師:他看着所有羣衆都過了橋,可他和那位小夥子還沒來得及走過木橋,(大屏幕出示字和背景圖。)

突然,那木橋“轟”地一聲塌了······(出示音樂)

2、師:浪頭吞沒了小夥子也吞沒了他。他像一座山,在危難關頭,震住了陣腳,指引了方向。而其實,他更像什麼?(生——橋)

那是一座怎樣的橋?生——

那是一座怎樣的橋?生——

那是一座怎樣的橋?生——

那是一座怎樣的橋?生——

······

師:是呀,在老百姓心中,他就是一座永不會垮的橋。

五,體會小說結尾的藝術

1、師:這是短篇小說的結尾。

五天以後,洪水退了。

一個老太太,被人攙扶着,來這裏祭奠。

她來祭奠兩個人。

她丈夫和她兒子。

師:來,我們一起來讀讀。

2、小說在這個時候才還原這個小夥子的身份,這樣的結尾,起到了一個什麼作用?(讓人意想不到,內心一揪,回味無窮,難以忘懷,更好地撞擊着讀者的內心,更好地刻畫人物形象,豐富故事的內容,)

3、這樣一種結尾方式,因爲短篇小說作家歐.亨利經常用,所以人們又把它叫作歐亨利式結尾,歐.亨利,一生中創作了300多篇短篇小說,其中出名的有,《麥琪的禮物》、《最後一片藤葉》、《警察與讚美詩》等,我們課後可以好好讀讀。

國小六年級上冊語文《橋》教案優質 篇4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詩歌,背誦詩歌,默寫《江南春》。

2.小組合作,藉助工具書理解重點詞語及詩句的意思。

3.分析詩歌中景物的特點,思考作者是如何將景物的特點展現出來的。

4.讀中感悟,想象古詩描繪的畫面,感受古詩的語言美和意境美,體會詩人表達的情感。

教學重難點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古詩。

2.通過誦讀,感知詩歌中所描寫景物的特點。

3.體會詩人借景所傳達的情感。

教學過程:

一、溫故知新,導入新課

1.背誦古詩,分享詩詞積累。

過渡:上節課,我們學習了劉禹錫的《浪淘沙》,同學們都會背了嗎?(指名背誦。)上節課,我還給大家佈置了一些課外積累的作業,大家能分享一下你們的積累嗎?可以是描寫黃河的詩詞,也可以是劉禹錫的其他詩作。大家在分享的時候要注意朗讀,讀出詩的味道、詩的情感。(學生分享積累的詩詞。)

2.自然導入新課。

過渡:上節課我們欣賞了黃河的磅礴氣勢,那首詩的整體感情基調是豪邁的。這節課,我們將學習的兩首詩風格則迥然不同,我們來看看這首《書湖陰先生壁》。

二、運用方法,自主學習

1.小結學習古詩的方法,過渡到學習《書湖陰先生壁》。

過渡:同學們,我們在學《江南春》時,用到了這樣的學習方法:①初讀古詩,讀準字音,讀通詩句。②再讀古詩,明意悟情。③熟讀成誦,吟出詩韻。接下來,同學們要用這種方法自主學習另一首古詩《書湖陰先生壁》。

2.解詩題,明背景。

詩題:“書……壁”意爲“在……牆壁上寫詩”,與我們學過的蘇軾《題西林壁》一詩中的“題……壁”是一個意思。

詩作背景:北宋大政治家王安石晚年閒居在今南京紫金山麓的半山園,常跟附近的居民來往,相處得很友好,湖陰先生楊德逢便是其中的一位。這一年夏初時節,詩人又到湖陰先生家做客,對這裏的環境十分欣賞,便吟成這首絕句,應主人請求寫在了牆壁上。

3.初讀詩歌,讀通詩句。

(1)自由讀,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再讀,藉助工具書及註釋理解詞意,進而理解每句詩的意思。(瞭解全詩大意,初步掌握古詩的感情基調。)採用邊讀邊畫邊批的方式學習。

(3)瞭解“對偶”這一修辭手法。

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

提示:這兩句詩運用了對偶的修辭手法,其中“一水”對“兩山”,“護田”對“排闥”,“將綠繞”對“送青來”。這樣兩兩相對,音韻和諧,讀起來朗朗上口。對偶也叫對仗,是將字數相等、結構相同或相似的兩個詞組或句子成對地排列起來的修辭手法。這樣的詩句如: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兩個——一行;黃鸝——白鷺;鳴——上;翠柳——青天。)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

(三山——二水;半落——中分;青天外——白鷺洲。)

?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

(鳥——僧;宿——敲;池邊樹——月下門。)

4.再讀詩歌,明意悟情。

(1)教師複述古詩大意,學生閉眼冥想畫面。

教師:幾間簡樸的茅舍由於經常打掃,檐潔壁淨,沒有苔蘚生長的餘地;成壟成行的花木,把小小庭院裝點得井井有條,這些全出自主人的親手栽培。一條快活的溪水環繞着大片碧綠的禾苗,儼然是稻田的守護者;兩座多情的山峯不待邀請就推門而入,把青青的秀色送入眼簾。

(2)學生說說聽後的感受,再帶着初步體會到的情感朗讀全詩。(側重於人物形象與情感的體會。)

思考:你覺得湖陰先生是個怎樣的人?

(高潔、富有生活情趣;清靜脫俗、樸實勤勞、熱愛自然……)

(3)出示提綱,明確重點。

①自由讀詩,思考下列問題:

A.詩人是通過什麼來表現湖陰先生庭院的乾淨的?

B.本首詩中哪一句採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

C.詩人描寫景物,讚美主人的品格,歸根結底還是爲了抒發自己的思想感情。你感受到了嗎?說說詩人借寫湖陰先生的住宅寄託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②彙報交流。

A.“淨”是通過“無苔”二字體現的。

教師引導:江南地溼,又時值初夏多雨,這對青苔的生長比之其他時令都更爲有利。況且,青苔性喜陰暗,總是生長在僻靜之處,較之其他雜草更難於掃除。而今,庭院經常打掃,總是乾乾淨淨的,叫人感覺舒適。

繼續引導:庭院中更有令人賞心悅目的花木,一畦畦,整整齊齊,都是主人親手栽種,這更令人心曠神怡。所以再讀這兩句的時候,要注意表達作者心情的愉快。(指名學生朗讀。)

B.含有“護”“繞”二字的兩句詩“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採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

教師引導:門前的景物是一條河流,一片農田,兩座青山。在詩人眼裏,山水對這位志趣高潔的主人也有情誼。詩人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將“一水”“兩山”寫成富有人情的親切形象。一條彎彎的河流環繞着碧綠的農田,正像母親用雙手護着孩子一樣。

C.《書湖陰先生壁》描寫的是湖陰先生家清幽的美景,表達了作者對湖陰先生的庭院的讚美之情,體現了詩人對朋友的深情,同時也寄託了詩人的閒適心情。

小結:同學們,本詩通過描寫湖陰先生家簡樸、潔淨的庭院和院外有情有義的綠水青山,不僅表達了詩人對美麗大自然的讚美之情,更讚美了湖陰先生高潔的人格品質。

5.熟讀詩歌,感悟詩韻。

(1)指名讀背古詩,讀出詩的韻律美。

(2)配樂齊誦古詩,感受詩的意境美。

6.立足教材,拓展延伸。

(1)在想象畫面、感悟詩境的基礎上,爲《書湖陰先生壁》一詩配幅插圖。

(2)教師出示幾首寫景的古詩,學生讀一讀、悟一悟。

秋詞 劉禹錫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寄揚州韓綽判官 杜牧

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

書湖陰先生壁(其二) 王安石

桑條索漠楝花繁,風斂餘香暗度垣。黃鳥數聲殘午夢,尚疑身屬半山園。

三、作業設計,鞏固提升

完成本課對應訓練。

國小六年級上冊語文《橋》教案優質 篇5

六年級是國小階段的最高年級,要重視對學生進行知識綜合複習,做好學生的思想工作,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引導學生進行全面系統的複習,在進行新課的同時,及時進行知識分類複習。在此狀況下,準備開展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一、加強備課,向課堂教學要質量。在備課方面,教師要注重對教材的鑽研,切實加強課堂研究。課後,每位教師要注重教後反思,及時捕捉教學中的成功與失敗。嘗試建立“高效、共享、反思”的新型備課方式。充分利用班內多媒體教學設備,力爭資源共享。每位教師要重視課堂教學,減少課堂教學的隨意性,向四十分鐘要質量。學習活動組織有效,作業設計合理,及時複習鞏固。

二、加強作業設計的研討力度。堅決實行學校規定的語文作業不超過時的原則,提高作業設計的質量,力爭把作業和課堂訓練點有機結合起來,真正讓作業達到鞏固課堂教學的效果。語文作業的設計要多動腦筋,做到精、活、實。即作業少而精,避免機械無效勞動;作業設計靈活多變,做到基礎與能力都得到訓練。通過檢查作業,發現作業中存在的嚴重問題,並採取適當的方法加以改正並及時鞏固。

三、教研方面:

1、堅持開展“上課、聽課、評課”活動。聽課每學期不少於15節。

2.繼續重視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的培養。特別要重視上課專心聽講,按時完成作業,審題、閱讀、寫字、寫作等習慣的培養,爲學生的持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3.繼續加強課外閱讀訓練,充分調動學生多看有益的課外書籍的積極性。通過閱讀,通過理解,通過積累,來吸收閱讀材料中的語言因素和文化因素,提高認識效率和語言表達能力。在進行課外閱讀的同時,要發揮教師的指導作用和調控作用。

四、明確分工,密切合作

我與於莉老師負責單元測試題及綜合試題的出題工作,郭老師與丁老師負責蒐集、分類,尋找知識難點、重點。教學中的重大問題及時教研。

五、本學期的教研重點:

(一)抓作文教學

1、重視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教給學生觀察的方法

2、在學生積累素材的同時,教師適時的爲學生提供材料。

3、培養學生修改作文的能力。自改自評,互改互評。

4、重點指導寫作方法,在本學期各種體裁適當練習。

5、鼓勵學生積極參加作文競賽,積極向校園網投稿。

(二)課外知識的背誦與積累

1、本學期有計劃的背誦《語文寶典》,爲畢業考試做好準備。

2、有計劃的背誦一至六年級的日積月累和古詩文。

(三)後進生是畢業班工作的重點

我們準備班中後三分之一學生,分層佈置作業,特別指導,經常鼓勵。保證充分的輔導時間。並及時與家長取得聯繫,爭取家長的支持與配合。

計劃中有不當之處,敬請各位領導老師批評指正。

國小六年級上冊語文《橋》教案優質 篇6

教學目標

1.結合本單元課文中的人物形象,交流理解小說中人物形象的方法。

2.閱讀名著中的經典情節,感受其中生動的人物形象。

教學難點

藉助人物的語言、動作、心理活動和故事情節,感受生動的人物形象。

教學過程:

一、交流平臺

1.回顧本單元的課文,回憶小說人物。

過渡:同學們,在這個單元,我們學習了三篇小說,裏面有許多生動的人物形象,請大家一起來把這些人物的名字回憶一下吧!(學生回憶,教師板書。)

2.引導學生思考:這麼多的人物,哪一個留給自己的印象最深刻呢?

3.學生自由表達,教師和其他同學相機給予肯定和補充。

4.小組合作探究:這個人物爲什麼會給你留下這麼深的印象?

出示小組討論的要求:

(1)各小組推薦一名小組長,討論、彙總大家的意見,最後參與班級交流。

(2)小組成員要緊扣一個人物,交流各自印象深刻的原因。

(3)小組成員的回答要爭取能讓自己印象深刻的某個人物也給其他成員留下深刻的印象。

5.全班交流自己印象最深的人物形象,並說說與之相關的精彩語段,教師做好記錄。

預設:

生1:給我印象最深的是《橋》中的老漢。他像一座山,堅不可摧,誓死保衛着村民的安全;他又那麼大公無私,不準自己的兒子破壞規則。我覺得這段話寫得很精彩:老漢突然衝上前,從隊伍裏揪出一個小夥子,吼道:“你還算是個黨員嗎?排到後面去!”老漢兇得像只豹子。這裏運用了動作、語言、神態描寫。(教師可板書:老漢——神態、動作、語言描寫。)

生2:《窮人》中的桑娜給我留下的印象最深,特別是她那種從猶豫、擔憂到下定決心的心理過程,讓我真實地感受到了她寧願自己吃苦也要幫助他人的美好心靈。我覺得文中對她的心理活動描寫得非常精彩,比如:她忐忑不安地想:“他會說什麼呢?這是鬧着玩的嗎?自己的五個孩子已經夠他受的了……是他來啦?……不,還沒來!……爲什麼把他們抱過來啊?……他會揍我的!那也活該,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頓也好!”(教師可板書:桑娜——心理描寫。)

生3:我注意到的不是這幾篇小說中的主人公,卻是一個非常生動的人物形象,那就是《窮人》裏的西蒙。她在臨死前仍細心地照料着自己的孩子,她是一個非常偉大的母親,可是她卻有着這麼悲慘的命運,真是可憐極了。她的故事讓我非常難過。文中直接描寫西蒙的語句不多,但通過對她的孩子的描寫可以感受她的人物形象。她雖然死得那麼悽慘,孩子們卻睡得那麼香甜:“身上蓋着舊衣服,蜷縮着身子,兩個淺黃頭髮的小腦袋緊緊地靠在一起。顯然,母親在臨死的時候,拿自己的衣服蓋在他們身上,還用舊頭巾包住他們的小腳。孩子的呼吸均勻而平靜,睡得正香甜。”(教師可板書:西蒙——側面描寫、對比描寫。)

生4:我印象深刻的是《在柏林》一課中的老兵。這篇小說的篇幅很短,情節描寫非常精彩,雖然對老兵的描寫不多,但隨着情節的展開,我體會到了老兵的痛苦、堅定。如兩個小姑娘嘲笑老婦人的舉動時,老兵沒有說什麼,此時的老兵是堅忍的;當兩個小姑娘再次傻笑的時候,老兵平靜地告訴了她們事實的真相。謎底揭開了,我們也深深地體會到了老兵一家在戰爭中遭受的無比深重的苦難。(教師可板書:情節的展開;神態描寫;語言描寫。)

6.教師根據交流情況,總結小說中人物形象的特點,提示理解小說人物形象的常見方法。

(1)課件出示小資料。

人物形象是小說三要素之一,人物形象的核心是人物的思想性格。人物描寫的角度有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正面描寫(又叫細節描寫)包括外貌、語言、動作、神態、心理描寫;側面描寫(又叫側面烘托)指以他人的言行或環境來反映人物的特點。

(2)結合具體的例子總結理解小說人物形象的常見方法。

①人物的性格總是通過描寫表現出來的。小說在刻畫人物形象時,主要是通過描寫人物的語言、行動和心理來表現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徵的。(如《橋》《窮人》中的語言、動作、神態、心理描寫。)

②小說裏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背景下活動的,因此,理解小說中的人物形象,我們還要聯繫人物活動的背景和環境,既準確把握人物鮮明的個性,又要善於從人物間的相互關係、人物與環境的關係中瞭解人物的性格特徵。(如《窮人》第1自然段中的環境描寫。)

③小說中人物的性格也常用抑揚、虛實、對比、襯托等塑造人物的傳統手法揭示出來。(如《橋》中村民的慌亂與老漢的鎮定間的對比,《窮人》中西蒙的孩子睡得香甜與她死得悽慘的對比。)

7.結合本單元習作,說說自己筆下的人物形象是如何展現其個性特點的。

(1)小組學習,要求組員讀讀自己的習作,找出自己最滿意的描寫人物的語句,讀給同學聽,說說自己想要表現人物的什麼特點,採用了什麼方法。小組成員之間互相評價,互提建議。

(2)指名朗讀自己的習作片段,要求全班同學說說:他有沒有表達出人物的特點來,是如何做到的?

預設:之前的習作課因時間限制,選取的例文有限,此處將習作片段的讀、評與小說中的人物描寫結合起來,可以讓學生更好地審視自己的作文,同時對小說中人物形象的描寫有了更深的認識。

二、詞句段運用(1)

1.學生朗讀《三國演義》中“關雲長溫酒斬華雄”片段,讀出關公的神勇之氣。

(1)疏通難字和字音:釃(shī,斟酒) 斟(zhēn)

鸞(luán) 雲長(chánɡ) 華(huà)雄

(2)簡單瞭解文字的出處及相關情節。

“溫酒斬華雄”是四大名著之一的長篇歷史演義小說《三國演義》中的一個經典情節。描述的是:董卓廢黜少帝劉辯而立陳留王劉協爲帝后,殘暴不仁,擅權於朝堂。以袁紹、曹操等人組成的關東十八路諸侯共同討伐董卓,然而前鋒孫堅在進軍汜水關時被華雄擊敗,華雄不可一世。在潘鳳等大將接連被華雄斬殺之時,關羽主動請纓前去戰華雄,在溫酒未冷卻的極短時間內斬殺華雄,關羽從此名震諸侯。此故事見於《三國演義》第五回。

(3)教師播放此片段名家朗讀音頻,學生認真傾聽,留意重讀、停頓及朗讀的情感、氣勢。

2.小組交流此片段是如何體現人物的形象特點的。

(1)結合“交流平臺”中掌握的知識,初步感知片段中運用了哪些描寫方法來展示人物形象,小組內交流。

(2)全班交流,分條列舉式彙報。

?語言描寫:“酒且斟下,某去便來。”其語言斬釘截鐵,顯出其自信滿滿。

?動作描寫:“出帳提刀,飛身上馬。”“提華雄之頭,擲於地上。”動作乾淨利落,顯出其神勇無比。

?側面描寫:“衆皆失驚。”通過寫他人的反應襯托出關雲長本領高強,超出衆人意料之外。

?場面描寫:“鼓聲大振,喊聲大舉,如天摧地塌,嶽撼山崩。”場面之熱烈,烘托出關雲長單槍匹馬衝入敵陣、勇擒賊首的英勇無敵。

3.學生再讀片段,邊讀邊想象畫面。教師播放《三國演義》此片段視頻,引導學生再次感受關公的神勇。

4.拓展閱讀,感知人物形象。

(1)課件出示《紅樓夢》片段,感知其中的人物形象。

一語未了,只聽後院中有人笑聲,說:“我來遲了,不曾迎接遠客!”黛玉納罕道:“這些人個個皆斂聲屏氣,恭肅嚴整如此,這來者系誰,這樣放誕無禮?”心下想時,只見一羣媳婦丫鬟圍擁着一個人從後房門進來。這個人打扮與衆姑娘不同,彩繡輝煌,恍若神妃仙子:頭上戴着金絲八寶攢珠髻,綰着朝陽五鳳掛珠釵;項上帶着赤金盤螭瓔珞圈,裙邊繫着豆綠宮絛,雙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縷金百蝶穿花大紅洋緞窄裉襖,外罩五彩刻絲石青銀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縐裙。一雙丹鳳三角眼,兩彎柳葉吊梢眉,身量苗條,體格風騷,粉面含春威不露,丹脣未啓笑先聞。

注:這其中描寫的人物是王熙鳳,她在賈府中極有地位和權利。

(2)學生自讀自學,再自由發言,結合文本中的語句說說其中人物形象的特點。

預設:引導學生結合關鍵詞來思考,參考“關雲長溫酒斬華雄”的賞讀方法。

示例:

生1:我通過對黛玉的心理描寫可以感知這個人的身份不一般。因爲其他人都“斂聲屏氣,恭肅嚴整”,而這人還沒見人就聞其聲,十分“放誕無禮”,可見她地位不一般。這裏運用了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的方法,語言描寫是正面描寫,黛玉的想法是側面描寫,暗示了王熙鳳在賈府中的特殊身份。

生2:文段中對王熙鳳的穿着打扮描寫得非常詳細,這是外貌描寫,體現了她身份的尊貴,但在珠光寶氣中也露出了一股俗氣。

生3:文中還對人物進行了神態描寫,如“粉面含春威不露,丹脣未啓笑先聞”,我感覺到她雖然外表很美很親切,卻有厲害、威嚴的一面,而且給我一種“笑面虎”的感覺。

三、課堂回顧

1.教師適當總結本堂課的教學內容,點評學生的課堂表現。

小結:讀完一篇小說,總有些人物令我們難忘,如果再想想難忘的具體是什麼,大都是這些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心理活動以及他們經歷的種.種事件。比如大家在這堂課上交流了本單元中印象深刻的人物,大家描述的也大都是上面提及的這些。但同學們一定不要忘記從另一個角度來理解人物形象,那就是要關注小說中人物所處的環境背景。今天的交流中,對這一點大家少有提及。我們還欣賞了四大名著中的兩個經典片段,同學們讀得很仔細,交流得也不錯。大家一定感受到了關雲長的神勇和王熙鳳的身份之特殊。中國古典名著語言精練,能通過非常短小的篇幅塑造出非常生動的人物形象,大家課後可以多讀一讀這些類似的經典片段,感受我國傳統名著的魅力。

2.引導學生交流收穫。

(1)再找一些描寫人物形象的經典片段,讀一讀,互相交流。

(2)在以後的寫作中要靈活運用描寫人物的種.種方法。

國小六年級上冊語文《橋》教案優質 篇7

教材分析:

《宿建德江》是唐朝詩人孟浩然所寫,這首詩寫了詩人停船夜宿江心洲時的愁苦心情。“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意思是遠望蒼茫空曠的野外,天幕下降,似乎比樹還低,籠罩一切。倒映在清清江水中的一輪明月卻是那麼親近船上的客人。在夜幕中,詩人看到黑漆漆的天空低垂着,體現了詩人鬱悶孤寂的心情,在孤寂中,近處的明月與詩人相伴,它給詩人帶來一點慰籍與親近的感覺。詩人以舟泊暮宿爲背景,觸景生情,把寫景同自己的真實感受結合在一起,表達了作者對故鄉的思念以及感慨人生的複雜心情。

教學目標:

1、認識2個生字,會寫3個生字。掌握一個多音字。

2、能夠正確、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並默寫《宿建德江》。

3、理解詩人所描寫的景色,體會詩人憂愁的情感。

教學重點:

理解詩人所描寫的景色,體會詩人憂愁的情感。

教學準備:

生字卡片、教學課件或教學掛圖。

教學過程:

一、引入揭題

這節課我們學習古詩《宿建德江》(板書課題),作者孟浩然。

二、自學古詩

1.範讀全詩。(整體感知內容)

2.指名讓學生讀,檢查學生的讀音及斷句。

3.自學理解詩句的意思。

自學提示:

(1)根據課文註釋,結合詩句理解詞語。

(2)小組討論,議一議如何理解這首古詩。

(3)提出問題。

三、檢查自學

1.結合詩句理解詞句的意思。

移舟:划船離岸的意思。

泊:划船靠岸。

煙渚:渚,水中的小塊陸地。煙渚,霧氣籠罩下的江中陸地。

愁新:即新愁,由落日到黃昏,引起詩人新的愁苦。

野曠:野,野外。曠,空曠。

天低樹:天比樹還低。

2.出示課文插圖,讓學生結合圖意理解詩歌的後兩句。

在一個江中的孤島上,幾棵高高的樹被風吹得東倒西歪,遠遠望去由於是在空曠的野外感覺天比樹還低。清幽的月光照在水面,感覺月亮離人是那麼的近。

引導體會作者心情:此時作者遠在異地,舉目無親,孤苦無援,身處這空曠的野外,一種思鄉之情幽然而生。夜幕降臨,水中月,船中人又似乎離得那麼近,有了一絲喜悅,也帶來一些慰藉。

待到明天詩人又會想什麼呢?

(又是一些新愁。)

四、指導朗讀

1.理解了這首詩的含義和所要表達的情感,我們該用怎樣的語氣去讀呢?

2.指導朗讀,注意停頓,仔細體會詩中表達的情感。

3.配樂朗讀

板書設計:

宿建德江

移舟/泊/煙渚,

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

江清/月/近人。

相關資料:

孟浩然(六八九-七四零),湖北襄陽人。是唐代一位不甘隱居,卻以隱居終老的詩人。壯年時曾往吳越漫遊,後又赴長安謀求官職。開元二十八年(七四零)詩人王昌齡遊襄陽,和他相聚甚歡,但此時孟浩然背上正生毒瘡,據說就是因爲食鮮疾動,終於病故,年五十二歲。孟浩然的一生經歷比較簡單,他詩歌創作的題材也很狹隘。孟詩絕大部分爲五言短篇,多寫山水田園和隱居的逸興以及羈旅行役的心情。其中雖不無憤世嫉俗之詞,而更多屬於詩人的自我表現。他和王維並稱,雖遠不如王詩境界廣闊,但在藝術上有獨特的造詣。

國小六年級上冊語文《橋》教案優質 篇8

文本分析:

本文由四份閱讀材料構成。材料一介紹了故宮建築羣規模宏大、建築精美、佈局統一的特點,表現了作者對故宮的熱愛與讚頌之情;材料二介紹了故宮因火而遭毀壞,後又修復的過程,具體介紹了樑九是如何克服困難完成重建太和殿的工作的,展現了古代勞動人民高超的智慧和技藝;材料三是故宮博物院官方網站上的一幅截圖,向遊客簡單介紹了故宮,並介紹了去故宮博物院參觀的方案;材料四是故宮博物院平面示意圖。本文是一篇略讀課文,閱讀材料雖然多,但是給學生提供了兩種不同的閱讀任務,要求學生針對不同的閱讀目的來選擇閱讀材料,因爲在本單元的前兩課中已經進行過類似的閱讀訓練,所以本課以學生自學爲主,教師只起穿針引線的作用。故宮的建築羣非常複雜,學生在學習時要注意按照一定的順序把握故宮的整體面貌。同時,本課不僅僅是描述了故宮的建築、佈局,更體現了中華文化藝術的博大精深,教師在教學中也要引導學生體會這一點。

教學目標:

1.瞭解故宮的建築佈局及特點。

2.瞭解事物說明文常用的說明順序——空間順序;感受材料一詳略得當地說明事物的寫法。

3.開闊眼界,激發對祖國傳統建築藝術的自豪感。

4.根據不同的閱讀任務選擇對應的閱讀材料。

教學重點:理清本文的說明順序,探究作者的說明技巧;體會材料一重點突出、詳略得當的寫作特色。

教學難點:提取文本主要信息;學會從紛雜的材料中選取自己需要的信息。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揭示課題

1.談話激趣。

過渡:同學們,你們去過北京嗎?去過北京的同學都參觀過哪些景點?沒有去過北京的同學如果有機會去那兒,又想去參觀哪些景點呢?(同學們自由發言)

聽了同學們的介紹或想法,大家應該發現了一點,不管是去過的同學,還是沒去過的同學,都提到了幾處同樣的景點,比如長城和故宮。今天啊,我們就去故宮看一看。

2.出示課題,師生交流準備的資料。

預設:學生展示課前收集的有關故宮的圖片和資料。學生收集的資料可能包括故宮的修建經過、規模、作用、地位和與故宮有關的重大史實,介紹這些資料有助於學生熟悉說明對象,爲理解課文做準備。可以請去過故宮的同學談談見聞和感受。

二、初讀課文,檢測預習

1.說說課文中的四則材料分別講了些什麼,明確閱讀任務。

預設:本文整體篇幅較長,閱讀材料比較多,學生通過課前預習應該對每則材料的側重點有所瞭解。請同學們說一說,再結合課前導語提供的閱讀任務,分組學習。

2.學生交流彙報,分組填寫任務表。

明確:材料一:介紹故宮的悠久歷史、文化價值以及主要建築及其佈局和功用。

材料二:介紹太和殿被毀和重修的過程。

材料三:網頁資料,簡單介紹故宮以及參觀故宮博物院的方案。

材料四:網站資料,故宮博物院的平面示意圖。

3.學生根據閱讀任務閱讀相關材料。

預設:因課程時間有限,而這兩個閱讀任務都涉及實踐操作,所以此處只引導學生根據閱讀任務選擇相關的閱讀材料,可對重點字詞、語段進行圈畫,交流簡單思路,具體操作可放在課後完成。

三、研讀課文,重點探究

合作學習“材料一”

1.教師出示“自主學習卡”,小組合作探究。

過渡:在本文中,材料一篇幅最長,內容最多,信息量最大,不管是完成哪個閱讀任務,材料一都是閱讀的重點。下面是一份自主學習卡,請大家帶着問題自由朗讀,認真思考,分組交流。

2.彙報交流自主學習卡上第②小題。

預設:如果能正確填寫此圖,說明學生對課文的說明順序已經把握到位了;若填錯,則引導學生再回看相關文字或段落,修改錯誤的同時也能加深印象。教師無須再逐字逐句地介紹本文的說明順序了。

3.彙報交流自主學習卡上第③小題。

明確:天安門→端門→午門→漢白玉石橋→太和門→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小廣場→後三宮(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御花園→順貞門→神武門

4.彙報交流自主學習卡上第④小題。

學生思考後明確:第1、2自然段是總說,概括介紹故宮的位置、歷史、地位、總體佈局和藝術風格。中間(第3—15自然段)是分說。根據故宮的特點,以保和殿後面的小廣場爲界,把故宮分爲前朝和內廷兩部分分別加以說明。前朝主要介紹“前三殿”,先介紹殿前建築(第4自然段),然後依次介紹太和殿(第5—8自然段)、中和殿(第9自然段)、保和殿(第10自然數)。內廷主要介紹“後三宮”,分別是乾清宮(第12自然段)、交泰殿和坤寧宮(第13自然段),接着概括介紹後三宮的彩畫圖案(第14自然段)和御花園(第15自然段)。最後一段借登臨景山俯瞰故宮全景,對上文進行綜合總括,再次突出故宮建築羣佈局的和諧統一,使讀者獲得明確、完整的印象。

5.師生共同解讀疑難問題。

(1)作者爲什麼把太和殿作爲解說的重點?

明確:因爲太和殿是“前朝”乃至整個故宮的重點建築物,是封建皇帝行使統治權力和舉行重大典禮的場所,它的地位非常重要;另外,它在整個建築羣中最具代表性,所以作者把太和殿作爲介紹的重點。

(2)揣摩文中寫“龍”的句子,探究作者這樣寫的原因。

(課件出示相關語句,還可以出示相關圖片,以助理解。)

明確:龍有象徵意義,歷朝歷代的皇帝把自己神化爲受命於天的“真龍天子”,把龍作爲自己的化身,龍即是皇權的象徵,所以大殿上纔會有這麼多龍的造型。

預設:明確這一點後,還可以引導學生找找文中出現的其他動物的造型,若學生感興趣,教師可簡要講解,如鰲是傳說中海里的大龜或大鱉,它是長壽的象徵,而且人們認爲它具有預知未來的靈性。在古代,每當舉行重大活動之前,巫師都要燒龜甲,根據龜甲上爆裂的紋路來占卜吉凶。又如鶴,也被看成長壽的象徵,神話中鶴常爲仙人所騎,老壽星也常以駕鶴翔雲的形象出現。可見,故宮的每一處建築細節都有其特定的含義。

(3)本文是一篇說明文,卻非常講究語言的錘鍊,找出一些語句來朗讀、探討。

城牆的四角,各有一座玲瓏奇巧的角樓。故宮建築羣規模宏大,建築精美,佈局統一,集中體現了我國古代建築藝術的獨特風格。

這裏的建築佈局、環境氣氛,和前幾部分迥然不同。亭臺樓閣、池館水榭,掩映在青松翠柏之中;假山怪石、花壇盆景、藤蘿翠竹,點綴其間。

站在景山的高處望故宮,重重殿宇,層層樓閣,道道宮牆,錯綜相連,而井然有序。

明確:這些語句的共同特點是連用四字詞語。本文原是一篇針對聽衆的廣播稿,作爲廣播稿,更須注意語言上的錘鍊。文中連用四字詞語,聽來悅耳,讀來順口,顯得整齊勻稱,富有節奏,增強了語勢,有助於表現故宮建築的壯美、典雅。

自主學習“材料二”“材料三”“材料四”

快速默讀後三則材料,根據提示自主完成下面的練習。

材料二:

(1)關注時間:

?太和殿突然起火後,並沒有立即修復,而是荒蕪了( )年。

?太和殿上一次重建是在明朝天啓年間,距離清朝此次決定重建相隔了( )年。

?樑九主持修復太和殿的工作,歷時( )年。

(2)概括修復太和殿時遇到的困難和修復的方法。

材料三:

信息概括:

?1961年,故宮被定爲 。

?1987年,故宮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 名錄。

?明明打算週末去參觀故宮,他應該從進入故宮;參觀結束後,他應從 或 離開故宮。

材料四:

畫一畫:

可根據材料一中的說明順序,在故宮平面示意圖上畫一畫,說說你的發現。四、語言訓練,課堂回顧

1.課堂語言實踐訓練。(機動)

(1)畫一畫,說一說。

要求:明天我們班要開一次家長會,打算在校門口擺放一塊小黑板做指示牌,請你畫一幅簡明示意圖並做口頭解說,注意方位詞的運用。

(2)試一試,練一練。

要求:以教室正中位置爲立足點,分解說明教室內的佈局與主要物件,並選擇其中一處作爲解說重點。

2.教師適當總結教學內容,收束課程。

小結:本文的信息量非常大,如果你想爲家人或自己做個遊覽計劃,學習本課對你一定非常有幫助。通過本課的學習,我們又鞏固訓練了本單元的閱讀策略——根據閱讀任務來確定閱讀方法。我們也能夠從文中得到非常好的寫作借鑑——按照一定的方位順序來介紹事物,就會介紹得清楚明白。我們更領略了故宮建築的壯觀、精美和蘊含其中的傳統文化精髓。時間有限,故宮太博大精深,我們只能管中窺豹,但大家課後可以更深入地瞭解故宮,去領會它的美。

五、背誦積累,作業設計

1.摘抄自己喜歡的句子,豐富積累。

2.完成本課對應訓練。

板書設計:

教學重點片段實錄:

◆找出文中表明故宮總特點的句子

師:我們的第三項任務是什麼?

生:尋找故宮的總特點。

師:找到了嗎?一起讀——

生:故宮建築羣規模宏大,建築精美,佈局統一,集中體現了我國古代建築藝術的獨特風格。

師:想想我們剛纔第一眼看到故宮的圖片時,都發出了“哇——”的驚歎聲。現在我們看了課文後,在文中找到了這個重點句,這真是異曲同工之妙啊!我請同學們就在這句話旁邊寫上“哇——”這一批註,要的是大家明白:聲音與文字是相通的。

(生做旁批。)

師:這篇文章很奇怪,要說明的是故宮博物院,可是有一段文字卻寫了另一處風景,請問是哪一段?寫的是什麼風景?

生:最後一段,寫的是景山。

師:咱們來齊讀最後一段,看是否離題了。

(生齊讀末段。)

師:離題了嗎?

生:沒有啊,因爲這景山是用護城河中挖出的泥土堆起來的,與故宮有千絲萬縷的聯繫。

師:僅憑此理由就來寫它,那與故宮相關的東西多着呢,要知道故宮裏面有九千多間房屋啊,作者幹嗎不一一寫來?

生:因爲作者還要站在景山高處望故宮。

師:站在景山上望到的故宮是怎麼樣的?

生:重重殿宇,層層樓閣,道道宮牆,錯綜相連,而井然有序。

師:此話好像前面有過?

生:沒有的。

師:話當然不是這麼說的,意思還是這個意思的。

生:就是換湯不換藥。

師:對,能找到嗎?

生:找到了,就是第2自然段裏的內容,“有大小宮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多間”,相當於這裏的“重重殿宇,層層樓閣”。

生:還有寫故宮總特點的句子,也是這個意思。

師:是啊,所以作者在最後情不自禁地再一次讚歎:“這樣宏偉的建築羣,這樣和諧統一的佈局,不能不令人驚歎。”現在明白了吧,最後來上這樣一段,這不就是前呼——

生:後應!

師:此是其一,還有一個奧妙大家可能就看不出來了。(學生面現好奇。)

師:大家有沒有注意到,前面介紹故宮的時候,是按照作者的遊覽順序寫的,作者的觀察點是在變化的,能找出表示地點變化的詞句嗎?

(生紛紛回答:“從天安門往裏走”“走進午門”“進了太和門”“從保和殿出來”,等等。)

師:再來看最後一段裏,作者此時的觀察點是站在景山高處。如果說剛纔是作者身在其中的話,那麼現在是跳出其外,從另一個角度觀察故宮了。學到這裏,給課文分段已呈瓜熟蒂落之勢。請大家以最快的速度給課文劃分層次。

(生劃分層次。)

生:分三層。第一層,第1、2自然段,總起;第二層,是第3自然段到倒數第2自然段,具體說明;第三層,最後一個自然段,總結。

師:思路是對的,不過層意的概括有些籠統,說最後一段是總結也似乎不太妥當。現在我們來給每一層概括一下意思。

(生動筆。)

生:第一層介紹故宮面貌,指出它的特點。第二層具體介紹故宮,寫各部分的位置、外觀、內飾、功能。第三層寫從景山望故宮的印象,照應開頭。

賞析:說明文中常常有些中心句,或說明每段段意,或概括文章內容。在這個教學片段中,教師便技巧性地引導學生留意這樣的句子,且引導學生注意前後呼應的內容。另外,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還發現了作者觀察位置及觀察視角的變化,可以說,只是一個小小的片段,卻自然融合了許多知識點和方法的講解,可見教師對課堂的巧妙安排。

國小六年級上冊語文《橋》教案優質 篇9

教學要求:

1、學習生字:淘、簸、涯。

2、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理解古詩的內容,想象詩句描繪的畫面,體會詩歌表達的感情。

教學重點、難點:

1、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2、把對句子的理解和想象結合起來,體會詩歌表達的情感。

教學準備:

1、課前收集有關作者及其作品的資料。

2、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課文。

1、上課前,我們一起觀看一段關於黃河的錄像。播放課件:黃河波濤洶涌、奔流不息的畫面你看到了什麼?感受到了什麼?

2、這節課,讓我們一起去感受唐代詩人劉禹錫筆下黃河的風采神韻吧!

3、板書課題:浪淘沙。齊讀課題。

二、檢查預習,交流資料。

1、通過預習,你有什麼收穫?

2、誰願意爲大家讀一讀這首詩?個別讀、集體讀同桌對讀

3、檢查自學生字情況。

三、精讀古詩,理解詩句。

1、學習第1、2句。

(1)出示詩句“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

(2)指名讀、全班齊讀詩句。

(3)分小組學習、交流。

你讀懂了什麼?還有哪些是你不懂的?

(4)學習彙報。教師隨機答疑。(板書:浪淘風簸)

(5)咱們可以用什麼詞概括黃河給你留下的印象?(板書:氣勢雄偉)

(6)同學們,下面就讓我們通過朗讀把黃河的這種雄偉壯麗、氣勢磅礴的力量美表現出來吧!自由朗讀、指名讀、分組讀。

2、學習第3、4句。(出示3、4句詩)

(1)全班齊讀。

(2)詩人想直上銀河去做什麼呢?(板書:直上銀河)

(3)讓我們隨着詩人的腳步,沿着黃河順流之上,到那天上的銀河之畔,探訪牛郎和織女。男、女生讀詩句。(板書:想象寫實)

3、指導朗讀。

4、誰能用自己的話說說詩的意思?

5、嘗試背誦。(指名背。全班背。)

四、拓展延伸,保護黃河。

1、詩人向我們展示雄偉壯麗、氣勢磅礴的黃河。黃河歷經千年,如今怎樣呢?讓我們一起去看一看吧。出示黃河被污染的素材。

2、你看到了什麼?你的心情怎樣?

3、請同學們開動腦筋,發揮我們的聰明才智,爲保護我們的母親河獻計獻策。

國小六年級上冊語文《橋》教案優質 篇10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誦古詩;

2、能借助註釋及相關資料,理解詩句所描繪的情境,感悟詩人豐富的想象力;3、學習擬人與描寫巧妙結合的表達方法,體會詩人退居田園後愉悅的心境。

3、知詩人,解詩題;明詩意,感情讀;悟詩情,感情背。

4、 培養學生熱愛生活的態度。

【教學重點】:

瞭解詩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誦古詩,背誦古詩。

【教學難點】:

1、體會詩人借景所傳達的情感;感悟詩人豐富的想象力,

2、學習擬人與描寫巧妙結合的表達方法。

【教學過程】:

一、初讀古詩,整體感知。

1、導入新課,板書課題。談話:我們曾經學過《題西林壁》,知道了詩人是將詩寫在了西林寺的牆壁上。無獨有偶,今天我們要學的《書湖陰先生壁》一詩也是將詩寫在了牆壁上。詩題可理解爲?明確:題寫在湖陰先生庭院牆壁上的詩。

2、出示自學提綱。自讀自悟,藉助工具書及註釋,理解詞意,進而理解每句詩的意思。採用邊讀邊畫邊批的方式學習。

3、教師開始自學,教師巡視。

4、出示習題,反饋檢測。

A、讀古詩。(點評:讀得聲音響亮。 字音咬得真準,尤其是這個簇字,是一個平舌音。)

B、我們說古詩與音樂一樣也有節奏美,現在就請同學們再讀一讀,注意詞句內部的停頓,可以試着用做記號。(點評:讀得不錯,聽出來了嗎?她在哪兒停頓了。一起試着讀一讀。)

C、交流反饋,重點引導:

(1)詞意:長掃:即常掃,指經常打掃。 靜:乾淨。

畦:讀音qí,意爲田園中劃有界限的長條方塊。

排闥:讀音tà,推開門,排爲推,闥爲門。

(2)理解詩意:茅草房庭院經常打掃,潔淨得沒有一絲青苔。花草樹木成行滿畦,都是主人親手栽種。庭院外一條小河護衛着農田,把綠色的田地環繞。兩座青山推開門,送來青翠的山色。

D、學生嘗試自己翻譯詩意。

E、交流資料

同學們,你對王安石有哪些瞭解呢?(師生活動、展示資料)簡介詩人及寫作背景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號半山,封荊國公,臨川人(今江西省撫州市),北宋傑出的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存世,《元日》《梅花》最著名。

湖陰先生:指楊德逢,是作者元豐年間(1078-1086)閒居江寧(今江蘇南京)時的一位鄰里好友。本題共兩首,這裏選錄第一首。

二、品讀重點,深入感悟。

1、出示提綱,明確重點。

自由讀詩,思考下列問題。

(1)詩人是通過什麼來表現湖陰先生庭院的乾淨的?

(2)本詩哪句採用了擬人的手法?

(3)全詩哪些詩句暗示了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哪些詩句表現了主人的品質高潔?

2、品讀感悟,美讀昇華。

A、劃節奏,有感情地朗讀全詩,再悟詩意。

茅檐/長掃/靜無苔, 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護田/將綠繞, 兩山/排闥/送青來。

B、深入理解詩句,感悟詩境

(1)“淨”,是通過“無苔”二字體現的。

教師引導:江南地溼,又時值初夏多雨,這對青苔的生長比之其他時令都更爲有利。況且,青苔性喜陰暗,總是生長在僻靜之處,較之其他雜草更難於掃除。而今,庭院經常打掃,總是乾乾淨淨的,叫人感覺舒適。

繼續引導:更有令人賞心悅目的花木,一畦畦,整整齊齊,都是主人親手栽種,這更令人心曠神怡。所以這兩句再讀的時候,要注意表達作者心情的愉快。

自讀自悟,想像畫面,感悟詩境,再讀。

(2)含有“護”“繞”二字的兩句詩“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採用了擬人手法。

教師引導:門前的景物是一條河流,一片農田,兩座青山。在詩人眼裏,山水對這位志趣高潔的主人也有情誼。詩人運用擬人手法,將“一水”“兩山”寫成富有人情的親切形象。一條彎彎的河流環繞着碧綠的農田,正像母親用雙手護着孩子一樣。

邊讀邊悟,想像畫面,感悟詩境,再讀。

(3)“茅檐長掃淨無苔,花木成畦手自栽。”暗示了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表現了主人的高潔。

C、學生在此基礎上自讀、小組交流讀、感悟詩境。

D、朗誦全詩,感悟詩歌內涵。

E、再次齊讀,加深印象。

F、總結中心,昇華主題

(1)課堂總結:《書湖陰先生壁》描寫的是湖陰先生家庭的清幽,院內、院外的美景,表達了作者對湖陰先生庭院的讚美,體現了詩人對朋友的深情,同時也寄託了詩人的閒適心情。

(2)昇華主題:同學們,本詩通過描寫湖陰先生庭院內簡樸的居室,異常潔淨,院外的山水農田,青綠有情,不僅表現了詩人對美麗大自然的讚美,更讚美了湖陰先生高潔的人格品質。

(3)立足教材,拓展延伸。

結合詩歌,在想像畫面,感悟詩境的基礎上,《書湖陰先生壁》一詩配幅插圖。

三、多元訓練,讀寫結合。

美美地將詩讀幾遍,做到會背,蒐集幾首題牆詩,讀一讀。

四、板書設計

書湖陰先生壁 (宋)王安石

院裏: 茅檐 花木

院外: 一水 兩山 景美人更美

典故: 護田 排闥

表達方法:描寫 擬人

國小六年級上冊語文《橋》教案優質 篇11

教學目標:

1.會寫“軸、曝”2個生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結合註釋理解重點詞句,讀懂文章大意,感受文言文簡約凝練的語言特點。

4.學習藉助語言文字展開想象,能用自己的話創造性地講講《書戴嵩畫牛》的故事。

5.領悟本文一事一理的寫作方法,明白藝術來源於生活、做事需向內行人請教的道理。

教學重點: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瞭解古文的學習方法,通過註釋和已掌握的文言基礎,讀懂文章的意思。

3.理解課文內容,感受其中蘊含的道理。

教學過程:

一、溫故知新,導入新課

1.複習舊知,背誦《伯牙鼓琴》。

導語:上節課,我們學習了一個感人的故事——《伯牙鼓琴》,同學們都會背了嗎?(指名背誦。)

2.導入新課。

過渡:《伯牙鼓琴》帶我們重溫了一段動人的知音故事,也讓我們欣賞到了音樂藝術的魅力——音樂能將高山之巍峨、流水之澎湃化爲音符,震盪人的心靈。這節課,我們將一起去看一幅畫,圍繞着這幅畫,又有着怎樣的故事呢?

3.板書課題,結合相關知識指導朗讀課題。

明確:“書”在這裏表示“書寫、記錄”。戴嵩是唐代著名畫家,擅畫田家、川原之景,畫水牛尤爲著名。“畫牛”指戴嵩畫的《鬥牛圖》。有一種說法是,《書戴嵩畫牛》原爲蘇軾所做的一則跋(bá)。題跋是寫在書籍、碑帖、字畫等上面的文字。寫在前面的文字叫作題,寫在後面的叫作跋,總稱題跋。“書戴嵩畫牛”則可理解爲寫在畫家戴嵩的畫作《鬥牛圖》上的一則文字。總之,這篇文章與戴嵩所做的畫《鬥牛圖》有關。

預設:本課的課題要着重講解,否則很容易讀錯、理解錯。“畫牛”不是一個動詞加名詞的結構,而是指畫作《鬥牛圖》。

二、多樣讀文,初步感知

1.學生藉助拼音自由讀文章,要求讀準字音。

2.指名讀課文,檢查學生的朗讀情況。

(1)指名讀課文。

(2)正音。

過渡:(出示容易讀錯的字詞)下面這幾個字詞大家能讀對嗎?

蜀 錦 囊 軸 拊 搐 謬 奴 婢

需注意的多音字:杜處(chǔ)士 好(hào)書畫 所寶以百數(shǔ) 曝(pù)書畫 鬥(dòu)牛

3.教師範讀全文。

4.師生合作讀課文。

過渡:現在我們再來合作讀課文,我來讀課文中的敘述部分,同學們讀牧童所說的話,一遍讀完後,我們再交換朗讀內容。

預設:讀文是理解文意的基礎。教師通過自由讀、指名讀、示範讀、師生合作讀等形式,層層推進,紮實訓練,不僅讓學生能流暢地讀文言文,還能讓學生感悟文中每一句話的意思,也爲下面理解文言文的內容做好了準備。

三、合作交流,理解文意

1.出示小組學習要求。

(1)小組內合作,結合註釋理解文言文中每一個字、每一句話的意思。

(2)不動筆墨不讀書,邊自由朗讀邊在難懂的字詞旁邊做註釋。

(3)小組討論後將仍不能解決的問題記錄下來。

2.呈現組內不能解決的問題,教師指導,全班交流。

預設一:好書畫,所寶以百數。(“好”“數”的意思。)

交流:“好”在這裏讀四聲,是“喜愛”的意思;“數”在這裏是“計數”的意思,“以百數”是說“要用百來計算”,即上百件寶貝。

預設二:尤所愛,錦囊玉軸,常以自隨。

交流:“尤所愛”表示“尤其珍愛”;“錦囊玉軸”要結合註釋來理解,文言文用語與當今現代漢語的用法有許多不同之處,這裏指“以錦爲囊,以玉爲軸”;“常以自隨”,“自隨”指隨身攜帶。

預設三:曝書畫

交流:“曝”是“在太陽下曬”的意思。

預設四:耕當問奴,織當問婢。

交流:“奴”特指男奴,“婢”是女奴的通稱。在古代,男奴多做苦力,田間勞作是他們的工作;女奴多做家務,紡織是她們的工作,所以這裏是說“耕田應當問男奴,紡織應當問女奴”,也就是說術業有專攻。

3.師生互動做小遊戲:遊戲對答。

遊戲規則:將全班分成四個小組,教師說出現代文翻譯,由學生說出對應着文中哪句文言文,回答最快且準確、回答最多的小組獲勝。

示例:(師)拍手大笑。——(生)拊掌大笑。

(師)這是不能更改的。——(生)不可改也。

(師)處士笑了,認爲他說得對。——(生)處士笑而然之。

預設:通過這個簡單的遊戲,既讓學生了解了這篇文言文中句子的含義,也再次檢查了學生們的文言文閱讀能力。

4.小組合作,學生藉助課文註釋翻譯全文。

5.小組內成員彙報,教師適時出示文字。

四川有個杜處士,喜歡書畫,他所珍藏的寶貝有上百件。其中有一幅是戴嵩畫的《鬥牛圖》,杜處士尤其珍愛。他用玉做畫軸,用錦緞做畫囊裝起來,經常隨身帶着。

有一天,他攤開了書畫晾曬,有個牧童看見了戴嵩的《鬥牛圖》這幅畫,拍手大笑着說:“這幅畫畫的是鬥牛啊!牛角鬥時,力氣用在角上,尾巴緊緊地夾在兩腿之間,而現在這幅畫上的牛卻是擺動着尾巴在角鬥,錯了。”杜處士笑了,認爲他說得對。古人有句話說:“耕種的事應該去問男奴,織布的事應該去問女奴。”這個道理是不會改變的呀!

預設:高年級的學生有較強的自學能力,有一定的知識及方法的積累,採用小組合作探究的形式便於學生在組內解決疑難問題,獲得更多的新知。呈現組內不能理解的問題,通過學生交流,教師點撥,詞句的意思便迎刃而解。在此基礎上,再引導學生藉助註釋來說說全文的意思就變得容易多了。

四、精讀課文,領悟主題

1.默讀第2自然段,抓住人物的動作、神態、語言來感受人物形象。

(1)提出問題,可自己思考,也可與同桌交流。

思考問題:①牧童是怎樣評價戴嵩的《鬥牛圖》的?他的理由是什麼?由此可見牧童的什麼精神?

②杜處士聽了牧童的話有什麼反應?由此可見杜處士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2)交流後指名學生髮言。

①牧童的觀點:謬矣。

理由:此畫鬥牛也。牛鬥,力在角,尾搐入兩股間,今乃掉尾而鬥,謬矣。

精神:牧童善於觀察、敢於向權威挑戰。

②杜處士的反應:處士笑而然之。

點評:可見杜處士是一個樂於接受別人意見的人。

(3)學生齊讀牧童的話,抓住牧童的神態、動作、語言來想象畫面,讀出牧童的天真可愛。

2.再讀課文,思索故事所呈現的道理。

(1)自由讀文,邊讀邊思考:哪句話揭示了這篇短文所蘊含的道理?

(2)學生回答,教師適時呈現:古語有云:“耕當問奴,織當問婢。”不可改也。

(3)結合這句話的意思,思考課文告訴了我們什麼道理。

交流預設:

生1:我覺得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不能迷信權威。雖然戴嵩是唐代有名的畫家,但不代表他畫的畫就沒有問題。

生2:我的收穫是,當我們遇到難題和困惑時,不應閉門造車,而應該去問有相關知識的人。“耕當問奴,織當問婢”,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可以請教有相關特長的人。

生3:我感受到藝術總是來源於生活的,要想畫好畫,就得仔細觀察,要尊重事實。就像我們寫作,有時候爲了情節的需要會編一些故事,想象是可以的,但有時候寫的東西違背了常識就不行了。

生4:我覺得杜處士虛心接受牧童指出的畫作中的錯誤的態度值得我們學習,牧童只是個小孩子,但他卻不因他說的話而惱怒,而是“笑而然之”,可見他的修養。

3.提出問題,激發質疑精神。

(1)請學生讀一讀課下注釋。

思考:這個註釋告訴了我們什麼?對課文你是否有了新的認識?

(2)教師結合註釋,解釋牛角鬥時的真實情況。

教師:剛纔同學們讀了註釋,會發現真實情況是,牛在角鬥時,尾巴不一定都是夾入兩腿之間的。牧童的觀察也沒有錯,只是畫家畫的只是牛相鬥的一瞬間,而無法顧及所有情況。所以戴嵩畫的鬥牛其實並沒有錯。那麼是蘇軾錯了嗎?蘇軾記載這個故事,其實是爲了告誡人們凡事要仔細觀察,要向親歷者瞭解情況,要請教有經驗的人。畢竟古代信息的傳播不像現在這樣發達,我們可以通過鬥牛的圖片、視頻去仔細觀察,得出確切的答案。所以,大家要時刻記住這一點:盡信書不如無書。如果大家只憑借我們今天學的這篇文章就得出牛相鬥時絕對會把尾巴夾在兩腿之間的結論的話,這也是不仔細思考、不細心觀察呀!

(3)教師可播放牛相鬥時的圖片或視頻,引導學生談感受。

五、作業設計,鞏固提升

1.試着用自己的話講講《書戴嵩畫牛》的故事,也可以試着從不同的角度來講這個故事。

(1)“我”是杜處士:我姓杜,人稱杜處士。我最大的愛好就是收藏書畫……

(2)“我”是牧童:我是牧童,今天放牛回來,發現村裏的杜處士正在曬他的書畫寶貝……

(3)“我”是蘇軾:我是蘇軾,我聽說過這樣一個故事:四川有個杜處士,特別喜愛書畫……

2.完成本課對應訓練。

板書設計:

國小六年級上冊語文《橋》教案優質 篇12

教學目標

1.認識排比句,瞭解運用排比句的好處。

2.瞭解分號的用法。

3.理解積累古詩《過故人莊》。

4.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和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教學重點

1.學會在習作中運用排比句,正確使用分號。

2.積累古詩《過故人莊》。

教學難點

理解《過故人莊》詩句的含義,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以《草蟲的村落》和《蟋蟀的住宅》爲例,學習對比閱讀的閱讀方法。

2.從讀中感悟排比句、分號的用法和作用。

教具準備

文章《蟋蟀的住宅》

教學過程:

一、對比閱讀教學

(一)對比閱讀,完成練習

1.我們剛剛學習了《草蟲的村落》這篇文章,大家一定對文章的內容記憶深刻。哪位同學來說一說,文章中讓你印象最深的部分?

(黑甲蟲回到村子受到歡迎;甲蟲音樂家們在大樹下演奏;“村民們辛勤勞動”……)

2.我們以前還學過一篇文章,題目是《蟋蟀的住宅》,同學們還記得吧?誰能來說一說,這篇課文中的什麼內容讓你記憶猶新?

(蟋蟀慎重選擇住址;蟋蟀的住宅佈置合理;蟋蟀建住宅的時間;蟋蟀建住宅時很辛勤,不怕苦不怕累……)

3.現在,我給大家打印了《蟋蟀的住宅》這篇文章,發給大家。今天我們來把這篇課文和《草蟲的村落》放在一起讓大家閱讀,閱讀後完成老師發給大家的表格,好嗎?

(學生分小組,先自己讀文章,然後共同完成表格所填寫的內容。表格內需要學生完成的項目:題目、描寫對象、主要內容、寫作手法、情感表達、我的發現。)

(二)彙報交流,教師指導

1.各小組上交完成的表格。

2.【出示課件2】教師評價並指導:

(1)兩篇文章都是描寫昆蟲的。

(2)在內容上:《蟋蟀的住宅》主要寫了蟋蟀建住宅時的選址、住宅特點、建造時間和蟋蟀辛勤地建造自己的住宅等內容,《草蟲的村落》主要寫了作者追隨黑甲蟲一次遊歷的過程,其中包括甲蟲迷路、回到村子、看到甲蟲音樂家演奏及勞動等情節。

(3)在寫作手法上,《蟋蟀的住宅》是作者通過大量的觀察、研究具體寫住宅的情形;《草蟲的村落》則運用了豐富的想象和比喻、擬人手法,把一次神奇的遊歷寫得充滿情趣。

(4)情感表達:兩篇文章都表達出作者熱愛自然、喜歡昆蟲的情感。

(三)課堂小結,提出要求

像剛纔這種把兩篇文章放在一起閱讀的方法叫對比閱讀,這種閱讀方法有很多好處,今後我們要多用這種方法,同學們一定還有許多新的發現。(板書:對比閱讀《草蟲的村落》和《蟋蟀的住宅》)

二、排比教學

(一)觀察句式,瞭解句意。

小組討論,探究,學生讀後,談一談自己的發現。

【出示課件3】我是親友之間交往的禮品;我是婚禮的冠冕;我是生者贈與死者最後的祭獻。

(這段話連用了三個“我是……”的句式,強調花的作用之大。)

【出示課件4】灕江的水真靜啊,靜得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灕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見江底的沙石;灕江的水真綠啊,綠得彷彿那是一塊無瑕的翡翠。

(這段話連用了三個“灕江的水真……啊”的句式,強調了灕江的水“靜、清、綠”的特點。)

【出示課件5】在輕輕盪漾着的溪流的兩岸,滿是高過馬頭的野花,五彩繽紛,像織不完的錦緞那麼綿延,像天邊的霞光那麼耀眼,像高空的彩虹那麼絢爛。

(這段話連用了三個“像……那麼……”的句式,強調了野花的美麗。)

(二)認識排比,明白作用

1.教師講解:「」

【出示課件6】把三個或以上意義相關或相近、結構相同或相似、語氣相同的詞組或句子並排在一起,就叫做排比。我們剛纔讀過的這三段話都是排比。(板書:排比)

2.小組討論、探究排比句有什麼作用?

(1)小組討論,探究排比句的作用。

(2)教師評價總結,明確:

用排比來說理,可以使條理分明;用排比來抒情,可以使節奏和諧,顯得感情洋溢、氣勢更爲強烈;用排比來敘事寫景,能使層次清楚、描寫細膩、形象生動。

(板書:作用:說理條理分明、抒情氣勢強烈、敘事寫景形象生動)

(三)練習運用,互評互改。

1.教師出示練習題:

以田野景色爲描寫對象,寫一個排比句。

2.學生互評,教師指導。

把自己寫的排比句與同學交換,互相評價,提出合理化的修改建議。

教師從學生作業中抽出一兩份作例子,先評價,再講一講修改意見。

3.自我修改,力求完美。

學生根據同學和老師的建議修改自己的句子,爭取寫出一個通順優美的排比句。

三、分號教學

(一)讀一讀,注意標點符號。

1.自讀自悟,分號常在什麼地方使用。

【出示課件7】(1)我在原野上搖曳,使原野風光更加旖旎;我在清風中呼吸,使清風芬芳馥郁。我微睡時,黑夜星空的千萬顆亮晶晶的眼睛對我察看;我醒來時,白晝的那隻碩大無朋的獨眼向我凝視。

(這段話是講花兒在不同地點不同狀態下的情況。這些分句之間都是並列關係。)

【出示課件8】(2)太陽曬着地面,有些地區吸收的熱量多,那裏的空氣就比較熱;有些地區吸收的熱量少,那裏的空氣就比較冷。空氣有冷有熱,才能流動,成爲風。

(這段話是講地區之間吸收熱量多少不同而形成風這個道理的。兩個分句分別講兩種相反的情況。)

(二)想一想,認識分號作用。

1.學生議一議,想一想,分號與逗號、句號有什麼不同。

2.教師指導講解:

【出示課件9】分號是一種介於逗號和句號之間的標點符號,主要用以分隔存在一定關係(並列、轉折、承接、因果等,通常以並列關係居多)的兩句分句。(板書:分號表示並列、轉折、承接、因果關係)

分號還可以用來分隔作爲列舉分項出現的並列短語,或是辭書中同一義項的不同釋義。

(三)寫一寫,感悟分號用法。

1.以“愛心”爲話題練習寫一段話,用上分號。

2.學生互相評價,提出意見或建議。

四、課堂總結

這一節課,我們首先學習了一種新的閱讀方法——對比閱讀。這種方法可以使我們更深入地理解課文內容,明確作者思路,瞭解文章寫法,對提高我們的閱讀能力很有幫助。這節課我們還學習了一種句式——排比句和一種標點——分號,瞭解了它們的用法和好處,希望同學們在習作中學習運用。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本詩。

2.理解詩歌中的詞語。

3.聯繫課文內容理解詩句的意思,並初步體會詩中對仗句的特點。

4.通過誦讀這首詩,感受朋友之間聚散兩依依的濃濃情誼,激發學生珍惜人間友誼的美好情感。

教具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激發情感,談話導入

1.在我們的文學長河中,有一顆璀璨的星星,那就是古詩詞。古詩詞是我國古代文化的精華,學習古詩詞就是繼承和發展我國古代文化的瑰寶,提高文化素質,陶冶情操。由於年代久遠,繼承古代燦爛文化,重點應是誦讀、背默、積累。難點是閱讀及鑑賞古詩的方法。今天,我們就一起尋找打開這扇古代文化寶庫大門的鑰匙,欣賞顆顆璀璨明珠的風采。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孟浩然的一首詩《過故人莊》。

2.(板書:過故人莊 孟浩然) 學生齊讀。

二、正確朗讀,初步感知

1.請學生自己揣摩,確定怎樣讀這首詩。

2.學生試讀,教師指導:

(1)節奏常識:

①古詩五言句按音節劃分一般是:2/2/1。例如:綠樹/村邊/合。

②有破讀現象時,要按意義劃分。例如:故人/具/雞黍。

訓練:按音節兼顧意義的方法對詩歌進行節奏劃分,並說明理由。

【出示課件11】

過/故人莊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強調:古詩節奏劃分的標準是音節兼顧意義的。所以,懂字詞,說譯文是正確劃分古詩節奏的關鍵。

3. 按照節奏,練習朗讀。

4.讀了此詩,你知道它講述了一件什麼事?

(孟浩然接受一位老朋友的邀請,來到鄉村做客。)

三、熟讀詩歌,體會含義

1.多媒體依次出示詩句,賞析指導

【出示課件12】“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1)指名讀詩句,理解字詞:

故人——老朋友

具雞黍——準備豐盛的飯菜

(2)受到老朋友的邀請,看到這一桌豐盛的飯菜,詩人心情怎樣?(開心、高興)

(3)指導讀好這句詩句。

【出示課件13】“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1)指名讀。

(2)把你的體會說說。(打開窗子,面對穀場和菜園,舉起酒杯暢飲美酒,閒談農事。只有老朋友之間纔會談家常事。)

(3)隨機理解“桑麻”

(4)看着插圖,發揮你的想象,說一說詩人和老朋友會聊一些什麼?)

(5)學生自己完成。

(6)交流

(真是太感謝你爲我準備了這麼豐富的菜餚,下次歡迎你到我家去做客。)

(你們這兒真美,真想一直住在這兒啊!)

(今年的收成怎麼樣?還好,有可能是個大豐收。)

…………

是啊,深情厚意只在淡淡的幾句詢問農事中,就在這悠然地舉杯飲酒,閒談農事中。

【出示課件14】“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1)指名讀

(2)這句話中你體會到了詩人怎樣的感情?(依依不捨)

(3)即將分別了,孟浩然會和友人說寫什麼?和旁邊的同學說說。

(4)交流。

(5)是啊,真摯的友情讓詩人依戀,農家的生活讓他嚮往,那還有什麼讓詩人要相約重陽日在來賞菊花呢?(優美、淳樸的田園風光。)

【出示課件15】“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1)這是寫景的詩句,放眼望去綠樹圍繞着村邊,青山在村外橫臥。

(2)讀好此句。『』

(3)講述對仗句。

師範讀“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這句詩讀上去朗朗上口,你知道它用了什麼修辭手法嗎?(對偶)

師講述什麼是對偶句。

師生對對子:“綠樹”對________;“村邊”對_______;“合”對______

“綠樹村邊合,”對____________

這首詩中還有一句對仗句找出來。(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師生共對對子。

讀好這兩句詩句。

2.再讀詩歌,品詩意境

點撥1:同學們,透過詩,你們彷彿看見了什麼?

(我看見了:青青的山,綠綠的地,清清的溪水和金燦燦的菊花;谷垛堆堆的稻場,鬱鬱蔥蔥的菜地;村民們在田間辛勤地勞動着;孩子們在捉迷藏、放牛……)

點撥2:同學們,透過詩,你們彷彿聽見了什麼?

我聽見了:雞在叫:“喔!”“喔!”;

鴨在叫:“嘎!” “嘎!”

詩人與朋友舉杯談農事,互相祝福……

點撥3:同學們,透過詩,你們彷彿聞到了什麼?

明確:稻香、菊花香、泥土的氣息、大自然的清新空氣。

點撥4:同學們,透過詩,你們彷彿感受到什麼樣的情?

明確:朋友的熱情,詩人與朋友之間純樸的友情,詩人喜愛大自然的激情。

板書:朋友的熱情 純樸的友情 熱愛大自然激情

強調:透過詩,你彷彿看、聽、聞、感到了什麼,用自己的經驗去想象詩人的經驗,就會品味出詩的意境。

四、練習背誦。

板書內容

對比閱讀《草蟲的村落》和《蟋蟀的住宅》

排比 作用:說理條理分明、抒情氣勢強烈、敘事寫景形象生動

分號表示並列、轉折、承接、因果關係

過故人莊 孟浩然 朋友的熱情 純樸的友情 熱愛大自然激情

國小六年級上冊語文《橋》教案優質 篇13

一、教材分析

《青山不老》是新課標人教版第十一冊第四單元的一篇課文,這篇課文語言生動優美,現實和過去互相比照,敘述與描寫互相輝映,用清新的筆觸向我們描繪了一位山野老農,面對自然條件的惡劣和生活條件的艱辛,義無反顧地投身到植樹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時間在晉西北奇蹟般地創造了一片綠洲,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造福於後代讓我們看到了我國人民保護自然,改造山林,綠化家園的堅定決心本課是略讀課文,要求一課時完成教學任務

我針對以上教材的分析,從三維度出發,將本課教學目標擬定如下:

1、知識能力目標

認讀生字詞,能理解詞語的意思;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瞭解這篇課文的主要內容;理解含意深刻的句子,說說青山不老的意思,領悟老人植樹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

2、過程和方法目標:

通過認讀、理解詞語的意思達到掌握本課的生字新詞;通過有感情的朗讀,達到理解課文的目的;圍繞學習目標通過閱讀引發思考,敢於質疑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感受老農改造山林、綠化家園的艱辛和決心激發學生熱愛地球,保護環境的思想感情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理解課文內容,理解文中重點語句的深刻含義,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是體會“青山不老”的真正含義

教學目標:

1.認識本課的4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瞭解課文內容。

3.讀懂含義深刻的句子,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增強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

教學重難點:

讀懂含義深刻的句子,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增強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

教學媒體:

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沙塵暴時風沙肆虐,如果我們不能及時治理就會導致更大的災難。《青山不老》這篇課文就向我們講述了一位老人將荒山變成青山的故事。

二、初步感知,朗讀課文

1.認識本課的4個生字。

2.通讀課文,讀準字音,不理解的詞語可以查字典。

3.思考下列問題:

(1)這片土地上都有些什麼景色?

(2)這片土地在美改造之前是什麼樣子?改造之後又是什麼樣子?

(3)老人爲什麼綠化這片山地,如果不綠化行不行?

(4)如果我們放棄這片土地後果會怎樣?

4.提出不懂的問題。

5.全班彙報,檢查學習情況

三、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思考下列問題

1.老人既然這麼辛苦爲什麼不去城裏的女兒家享福?

2.爲什麼老人說“保住了這黃土,我們纔有這綠樹;有了這綠樹,我們才守住了這片土”?

3.“青山是不會老的。”你是如何看待這句話的?

板書設計:

15 青山不老

大環境—險惡

創造奇蹟 老人——青山是不會老的

小環境—艱辛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