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必修四《哈姆萊特》教案(通用3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16W

高中必修四《哈姆萊特》教案 篇1

【投影】

高中必修四《哈姆萊特》教案(通用3篇)

八、佈置作業

1.完成“思考·探究·練習”三,體會本文悲憤憂鬱的基調,把握作品主題。

2.完成本課輔導練習。

高中必修四《哈姆萊特》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識記莎士比亞及其劇作的有關知識;瞭解《哈姆萊特》的藝術價值;歸納哈姆萊特的性格特點。

過程與方法 把握緊張激烈的情節,分析哈姆萊特的性格,提高學生賞析人物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認識封建宮廷的罪惡,正確認識復仇的意義,吸收人文主義思想中的精華;培養學生善於思考的習慣,使之有一雙理性的慧眼和一顆積極健康的心。

教學重點 把握緊張激烈的矛盾衝突,分析人物性格;賞析“比劍”部分的精彩,品味哈姆萊特的多義形象。

教學難點 理解作品主題;把握哈姆雷特複雜的性格特點。

教學時數 兩課時。

教學過程

一、知識引領,導入王子

1、指名朗讀和翻譯並進行點評,導入新課。

Do not , for one repulse , give up the purpose that you resolved to effect .

翻譯:不要只因一次失敗,就放棄你原來決心想達到的目的。

點評:別輕言放棄。

Ignorance is the curse of God, knowledge the wing wherewith we fly to heaven.

翻譯:無知乃是罪惡,知識乃是我們藉以飛向天堂的翅膀。

點評:請熱愛知識,知識會改變命運。

Rich gifts wax poor when givers prove unkind. (william shakewspeare British dramalist)

翻譯:如果送禮的人不是出於真心,再貴重的禮物也會失去它的價值。

點評:禮物只是情誼的載體。

To mourn a mischief that is past and gone is the next way to draw new mischief on. (William Shkespeare, British dramatist)

翻譯:爲了一去不復返的災禍而悲傷將會導致新的災禍。

點評:讓昨天成爲昨天,活在當下。

導入:這些充滿智慧的語言皆出自英國文藝復興時期偉大的戲劇家、詩人——莎士比亞,今天,我們就來走近這位作家,走近他完成於1601年的著名悲劇——《哈姆萊特》。

2、走近作者。

威廉•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 1564-1616 ,英國文藝復興時期偉大的戲劇家和詩人,在整整52年的生涯中,他爲世人留下了37個劇本,一卷14行詩和兩部敘事長詩。

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哈姆雷特》優柔寡斷導致的悲劇;《奧賽羅》妒忌猜疑導致的悲劇;《李爾王》世態炎涼中真情的悲劇;《麥克白》沒有節制的野心導致的悲劇。

莎士比亞的四大喜劇:《仲夏夜之夢》《威尼斯商人》《皆大歡喜》《第十二夜》。

英國人把每年的4月23日定爲“莎士比亞戲劇節”,因爲那一天是他的生日。

魯迅稱莎士比亞是“英國文學史上最傑出的戲劇家。”馬克思稱“最偉大的戲劇天才。”本·瓊斯稱“時代的靈魂”,“不屬於一個時代,而屬於所有的世紀。”

莎翁對自己作品評價:“給自然照一面鏡子,給德行看一看自己的面目,給荒.唐看一看自己的姿態,給時代和社會看一看自己的形象和印記。”

《哈姆雷特》全名是《丹麥王子,哈姆雷特的悲劇》(The Tragedy of Hamlet, Prince of Denmark),又名《王子復仇記》。

在西方世界一般人家必備的兩本書,一本是《聖經》,一本就是《莎士比亞全集》中的《哈姆萊特》。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曾經調查世界前100名最具影響力的文學和傳說人物,哈姆萊特排名第一。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100本書之一——《哈姆雷特》人類戲劇史上的一座豐碑。中國位列其中的書有:《史記》 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孫子兵法》 世界上最早的軍事經典著作,《道德經》 道家學派的開山力作,《論語》 規範中國人兩千多年的行爲準則,《毛主席語錄》 20世紀發行量最大的書,《紅樓夢》 中國古典文學的巔峯之作。

二、整體感知,走近王子

1、劇情梗概:《哈姆萊特》也譯作《王子復仇記》,是莎士比亞的代表作。寫的是丹麥王子哈姆萊特爲父報仇的故事。丹麥王子哈姆萊特在威登堡大學讀書期間突然遭遇了一系列不幸和家庭變故:父親暴亡,叔叔克勞狄斯篡位,母親改嫁給了叔叔。這一切使他陷入了巨大的痛苦之中。後來父親的鬼魂告訴他自己是被他的叔父毒死的。哈姆萊特認爲他現在的爲父復仇不只是爲了他自己,而是整個社會、國家的問題。他自己要肩負起這個重整乾坤的重任。他考慮問題的各個方面,又怕泄露心事,又怕鬼魂是假的,怕落入壞人的圈套,他心煩意亂,憂鬱寡歡,只好裝瘋賣傻以迷惑仇敵,等待時機復仇。克勞狄斯覺察到了危險,想方設法除掉他。而哈姆萊特爲了進一步證實事實真相,也授意戲班進宮演了一出惡人殺兄、篡位、娶嫂的戲劇。克勞狄斯果然驚恐萬分,倉皇退席。哈姆萊特的母親企圖勸說他忍讓,卻受到了他的指責,激憤中哈姆萊特誤殺了情人奧菲利婭的父親。狡猾的克勞狄斯這時派哈姆萊特出使英國,背後命人暗地將他處死。哈姆萊特察覺內情後中途逃回丹麥。回來後知道情人奧菲利婭因父死、愛人遠離而發瘋落水溺死。哈姆萊特悲憤交加,中了奸王的毒計。奸王利用奧菲利婭之兄雷歐提斯爲父復仇的機會,密謀在比劍中用毒劍、毒酒來置哈姆萊特於死地。結果,哈姆萊特和雷歐提斯都中了毒劍,王后飲了毒酒,奸王也被刺死。王子哈姆萊特臨死囑託好友傳播他的心願。

這段王子復仇的故事情節取材於12世紀的一部丹麥史,作者用人文主義的觀點,把這個只是單純爲父復仇的故事,改寫成一部深刻反映時代面貌、具有強烈反封建意識的悲劇,通過一個古老的宮廷仇殺的故事,對以克勞狄斯爲首的封建專制王朝進行了無情的揭露,對王子哈姆萊特爲代表的人文主義者所進行的反封建暴政的鬥爭,給予了熱情的讚賞和深厚的同情。哈姆萊特的形象代表了當時進步的人文主義的思想和願望,是世界文學名著中著名的藝術典型之一。

2、劇中人物。

哈姆萊特 王子

克勞狄斯 王子的叔父,弒君篡位者

喬特魯德 王后

波洛涅斯 大臣

雷歐提斯 波洛涅斯之子

奧菲莉婭 波洛涅斯之女

霍拉旭 王子摯友

奧斯里克 大臣

羅森格蘭茲 王子同學,背叛王子

吉爾登斯吞 王子同學,背叛王子

3、人物關係。

王子哈姆萊特與國王克勞狄斯:是叔侄又是仇人;

哈姆萊特與王后喬特魯德:是母子,又有着母嫁仇敵的隔閡;

哈姆萊特與奧菲利婭:是戀人,又有因誤殺奧菲利婭的父親所產生的不可化解的矛盾;

國王克勞狄斯與王后喬特魯德:原爲叔嫂後結爲夫妻,但克勞狄斯有着毒殺喬魯特親夫和企圖謀害其子的矛盾;

御前大臣波洛涅斯:既是國王克勞狄斯的幫兇,又是奧菲利婭的父親。

奧菲利婭:既深愛着哈姆萊特,又與其有着殺父之仇,與波洛涅斯有着骨肉親情。

雷歐提斯:既是哈姆萊特的好友,後又因與其有殺父害妹之仇而反目成仇。

小結::哈姆萊特的復仇面臨着錯綜複雜的矛盾環境,他既擔負着復仇的使命,又承受着親情、愛情、友情等複雜感情的折磨。

4、節選部分主要情節及結構。

讓學生填空:這篇文章講了“ 和 的故事”。

主要要點:哈姆萊特和霍拉旭的故事,回憶哈姆萊特逃回丹麥的經過;哈姆萊特和奧斯里克的故事,哈姆萊特對奧斯里克的奚落,嘲諷;哈姆萊特和雷歐提斯的故事,哈姆萊特與雷歐提斯比劍決鬥,中了克勞狄斯的圈套。

課文結構:

第一部分(從開頭到“霍拉旭不要作聲!誰來了?”) 回述哈姆萊特逃回丹麥的經過。

第二部分(從“奧斯里克上”到“他們的水泡就破滅了”)哈姆萊特對奧斯里克的嘲諷。

第三部分(從“一貴族上”到結束)哈姆萊特與雷歐提斯比劍決鬥,中了克勞狄斯的圈套。

三、重點賞析,深入王子

1、教師提問:在這三部分中,大家覺得哪部分最精彩?

預設:比劍部分。

2、賞析“比劍”。

思考:你認爲“比劍”部分精彩在何處?請給出相關理由。

賞析示例:

精彩之一:將衆多矛盾集中在此環節。

一方面是不同人物間的矛盾。比如,哈姆萊特和克勞狄斯的矛盾,克勞狄斯對哈姆萊特有殺父霸母、企圖謀害其姓名之仇。再如,哈姆萊特和雷歐提斯之間,哈姆萊特無意殺死雷歐提斯的父親,並且間接害死其妹妹。

另一方面,同一人物內心也存在矛盾。 如哈姆萊特對雷歐提斯的態度,既充滿仇恨、視其爲對手關係,又請求得到其原諒。又如雷歐提斯本人對哈姆萊特的態度,既想殺掉他,又猶豫,並且乞求得到哈姆萊特的原諒。又如,國王克勞狄斯的矛盾,外表很平靜,傾向於哈姆萊特,口頭說着“來,哈姆萊特,讓我替你們二人和解和解”“我們的孩子一定會取得勝利”,心裏極度恐慌,想暗殺哈姆萊特,越快越好,且一計不成又施一技。

精彩之二:情節方面。

比劍部分情節跌宕起伏、扣人心絃,在短暫的時間裏,在小小的空間裏,四個主要人物(王后、國王、哈姆萊特和雷歐提斯)均死去。 此部分精彩不是獨立的,與前面輕鬆幽默的情節相調劑。哈姆萊特與奧斯里克的談話類似於傳統戲曲裏的插科打諢,使本文雅俗共存,使整個劇本富有張力,更能體現悲劇的崇高。

情節懸念迭生,比如哈姆萊特是否會答應與雷歐提斯比劍,哈姆萊特能否覺察劍有毒,雷歐提斯會不會按照和克勞狄斯事先設計的計劃行事等懸念一直抓住讀者的心。

精彩之三:人物個性鮮明。

人物個性的鮮明性和複雜性在比劍部分得到了集中體現。如哈姆萊特的勇敢、堅定與猶豫,想復仇又充滿了仁心善意,在這部分得到了集中體現。又如,雷歐提斯的勇敢、猶疑及善良交織在一起。國王的表裏不一、陰險狡詐得到了充分體現。在這一部分,作者將筆端直指人物心靈,刻畫出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可悲可嘆、可圈可點。

精彩之四:人物語言。

人物語言的個性化和動作化得到了充分體現。 首先,人物語言的個性化。比如,哈姆萊特說:“ 好,你這敗壞倫常、嗜殺貪淫、萬惡不赦的丹麥奸王!喝乾了這杯毒藥——你那顆珍珠是在這兒嗎? ——跟我的母親一道去吧!”這些話是哈姆萊特憤怒的一吼,對奸王的控訴。可以看出性格猶豫、行動遲緩的哈姆萊特終於做到控訴一針見血,動作狠而有力。又如,國王說:“來,哈姆萊特,來,讓我替你們兩個人和解和解。”“我們的孩子一定會取得勝利”這些話可以看出國王是個慣於耍陰謀詭計的人,他包藏着可怕的禍心,卻要做出親熱和善的樣子,他言不由衷、笑裏藏刀。

其次,語言的動作化。如哈姆萊特連續兩次擊中雷歐提斯後,既有些得意,又對雷歐提斯的狀態有些納悶,因此脫口說了一句:“你怎麼說?”雷歐提斯被這句話激起了鬥志。他對克勞狄斯說:“陛下,現在我一定要擊中他了。”這句話表明他還不能下定決心殺死哈姆萊特,想從國王那裏獲得勇氣。而克勞狄斯對他使用了激將法:“我怕你擊不中他。”然而雷歐提斯還是遲疑不決。光明正大、毫無猜忌之心的哈姆萊特又一次提醒他:“你怎麼一點也不起勁?請你使出全身的本領來吧;我怕你在開我的玩笑哩。”終於,雷歐提斯冒失地刺出致哈姆萊特死命的一劍。

精彩之五:對主題的彰顯與昇華。

比劍部分充分展示了主題,無論是人物命運的悲劇性還是人性的複雜性都在此部分得到了彰顯。

(以上幾個方面只是教師的預設,學生若說出其他方面,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3、教師總結:以上的分析可以歸結爲兩大的方面,即形式和內容。我們在賞析文學作品時,均可以從內容和形式兩個方面去賞析。具體到對戲劇的賞析,可以抓住其內容,比如矛盾衝突、情節安排、人物設臵與主題,還可以抓住其形式,比如語言和手法等。

四、聆聽獨白,理解王子

1、誦讀·感知:哈姆萊特的“生存還是毀滅”的內心獨白是整個悲劇的核心,反映了哈姆萊特內心的矛盾衝突。誦讀這部分內容,誦讀的同時思考這樣的問題:

哈姆萊特怎樣看待生死?

在作出選擇的時候,王子考慮到了哪些問題?

在思考與行動的抉擇中,哈姆萊特選擇了什麼?

哈姆萊特爲什麼要裝瘋?

2、探究研討。

哈姆萊特怎樣看待生死?

明確:生存太痛苦,毀滅更痛苦。

在作出選擇的時候,王子考慮到了哪些問題?

明確:哈姆萊特心事重重,言不由己。他既要重整乾坤,又要面對強大陰險的對手,他強調的是個人作用,求助的是自我思想的力量,所擔負的責任與實際上的力不從心,在內心深處掀起陣陣波瀾。在作出選擇時,王子不是懼怕死亡本身,而是懼怕“靈魂不死”。死不是痛苦的結束,而是痛苦的延續等。“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死了;睡着了;什麼都完了,要是在這一種睡眠之中,我們心頭的創痛,以及其他無數血肉之軀所不能避免的打擊,都可以從此消失,那正是我們求之不得的結局。”這段內心獨白膾炙人口,它深刻地表現了人文主義者哈姆萊特在進行個人復仇和探索社會變革過程中的心路歷程。他剖析自己,“重重的顧慮使我們全變成了懦夫”,“人世的鞭撻和譏嘲、壓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輕蔑的愛情的慘痛、法律的遷延、官吏的橫暴和費盡辛勤所換來的小人的鄙視”……這段獨白人們常常拿它同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第66首相比,這是首富於揭露性和哲理性的好詩,作家借哈姆萊特之口,深刻而具體地揭露了當時的黑暗與不平,充分表現了他人文主義的思想。這也是我們理解主人公性格的一個重要方面的鑰匙。

在思考與行動的抉擇中,哈姆萊特選擇了什麼?

明確:王子選擇了行動。哈姆雷特決心爲父復仇,並要“負起重整乾坤責任”重任。

這段著名的內心獨白暴露出哈姆萊特的錯綜複雜的性格特徵是猶豫不決。一個關於生與死的選擇一度令他進退維谷。但是,經過苦苦的內心爭鬥哈姆萊特最終放棄了死亡。因爲當哈姆萊特聽到父親死訊、得知母親與克勞迪斯的迅速成婚之後萬分震驚,卻又無法採用任何手段爲父親復仇,便立刻想到以自殺解決一切煩惱和痛苦。可一想到人死雖如同睡眠,進入的卻是一個有去無回的未知世界,他便開始猶豫不決,不知道該怎麼辦了。於是,在經歷激烈的內心爭鬥之後,哈姆萊特終於選擇了活着。

哈姆雷特決心爲父復仇,並要“負起重整乾坤責任”重任,他爲什麼有意裝作瘋子?

明確:保護自我,避免受到迫害(對手克勞狄斯是國家的最高統治者,強大而又陰險,哈姆雷特怕不小心泄漏了心事,反遭敵人的毒手);迷惑對方,尋找復仇時機(借裝瘋既可以躲過對方的耳目,也可藉此試探對方);借瘋言瘋語,發泄對當前黑暗現實的不滿。所以,隱藏在瘋狂裏面的是思索,裝瘋是爲了麻痹敵人,裝瘋是爲了弄清真相,裝瘋是爲了等待復仇的時機。哈姆萊特看似瘋狂,實則清醒!

3、在劇作結尾,哈姆萊特選擇了和對手同歸於盡,對於這樣的結局,你認爲它能避免嗎?

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但終究歸於兩個方面,即主觀原因和客觀原因。客觀原因是當時社會未提供先進分子必勝的條件,敵我力量過於懸殊,是時代悲劇。文中的克勞狄斯身居高位,老奸巨猾,善於耍陰謀詭計。而主觀原因就是哈姆萊特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4、暢所欲言:恩格斯說:“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你眼中的哈姆萊特是怎樣的人?

教師提示: 抓住文本,回答模式爲:根據課本的 內容,我認爲哈姆萊特是一個 樣的人。

小組內討論後作答。

哈姆雷特是一個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者的典型。基本特徵:身穿墨黑的外套,臉色悲苦沮喪,酷愛思索而又一再延誤行動的憂鬱的王子。父親給他的責任是復仇,現實要求他的行動。哈姆雷特意識到,他的責任不是單純地復仇,殺死一個克勞狄斯,而是要重整乾坤,消滅一切罪惡,按照人文主義的理想來改造現實。所以有人稱他爲上個延宕的王子。

哈姆雷特是丹麥王子,他是個有理想、好思索的人文主義者。現在一般用“哈姆雷特”來比喻那些遇事猶豫不決、顧慮重重的人。

從開頭和結尾可見,哈姆雷特是冷靜而理智的。哈姆雷特具有堅定的信念,富有責任心。

從哈姆雷特的語言可見,他的善良,叔父的奸詐。

從情節分析,哈姆雷特是一個有思想的人。從語言上看,哈姆雷特復仇爲的是尊嚴的重建,復仇是他生存的目的。

從全篇情節看,哈是一個悲慘的英雄,是一個罪人。哈姆雷特是一個敢愛敢恨有勇有謀的熱血青年。

從“戲中戲”可見,哈姆雷特的聰明機智。哈姆雷特勇敢的承擔了扭轉乾坤的任務,他是一個矛盾、孝順、懦弱、可悲的人。

從他的話可見,哈姆雷特是一個厲害的批評家。福丁布拉斯與哈姆萊特復仇之比較,兩點相同,三點不同,由此可見哈姆萊特行動上的消極。……

總之,哈姆萊特是個富於理想、敢於行動的人,勇敢果斷使他具有“英雄”的個性,但在這裏卻可以發現他的“遲疑”“憂鬱”“孤獨”——他既是個身負爲父復仇、扭轉乾坤重任的“英勇果斷”的王子,又是個具有“延宕”遲疑多慮性格的“憂鬱”王子。這種並不單一的個性,正是他血肉豐滿、栩栩如生的魅力所在。

5、小結:屈原曾說過:“舉世皆濁我獨清,衆人皆醉我獨醒”,這正可以說明哈姆萊特在顛倒混亂的時代和社會中保持着一顆理性而純真的心靈: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並試圖改變那個社會,知其不可而爲之,確實難能可貴!一個善於思考的人會是一個智慧的人,一個善於思考的民族將會是一個騰飛的民族。幼稚的思想總比沒有思想好,偏激的觀點勝過一切不假思索的結論。思考讓我們成熟,讓我 們深刻,讓我們個性迴歸,引我們走向真理。我們要善於思考,培養 美好的品性,有一雙理性的慧眼,有一顆積極健康的心,做一個純粹的人,一個高尚的人,有益於社會和民族的人!

五、情動於衷,演繹王子

1、根據你的理解,每組選擇其中的一個小情節,試着表演王子。

播放學生表演視頻。

2、探究作品的主題。

作者爲什麼要寫這樣一部作品?

明確:哈姆萊特是丹麥古代的王子。莎士比亞借這個丹麥的故事來反映伊麗莎白統治末年的英國社會。此時的英國,社會矛盾激化,宮廷生活揮霍浪費,社會動亂不堪,王室與資產階級的矛盾越來越尖銳。莎士比亞借哈姆萊特之口,無情地揭露了當時的社會現狀,充分表達了他的人文主義思想。

人文主義是資產階級反封建反教會的思想武器,是文藝復興運動的指導思想,具有鮮明的革命性和先進性。但它強調個人意志,其物質基礎爲私有制,有一定的侷限性。所謂人文主義,從原意講,指的是文藝復興時期藉助於古典知識──主要是希臘哲學與藝術,來反駁經院哲學與神學,提倡人的個性發展與思想解放的思潮,是一種與以神爲本位的神本主義相對立、反對野蠻、愚昧與迷信的世界觀。但現在,人文主義已泛化成一種強調人的作用、地位與作用的世界觀或意識形態。從這個意義上,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中蘊含着非常豐富的人文主義思想。人文主義的特徵是:提倡個性解放,尊重人權,尊重人的價值,反對神權,反對愚昧和迷信。

六、真情告白,對話王子

如果你是王子忠誠的朋友或隨從,你會如何勸慰他,理解他,支持他?

高中必修四《哈姆萊特》教案 篇3

目標(一)知識與技能:

1.瞭解莎士比亞及其作品。

2.理解本劇的主題。

3.結合人物的語言分析人物的心理。

4.通過誦讀品味人物詩化的語言。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反覆朗讀、分角色朗讀,讓學生仔細揣摩,理清哈姆萊特心情變化的過程,從而把握人物的思想與性格,品味人物詩化的語言。

2.通過討論、探究、交流,教師點撥,結合人物的語言分析人物的心理,瞭解悲劇發生的過程,進一步分析悲劇產生的原因。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理解本劇充溢的人文主義理想及強烈的反封建意義。

重點

難點重點: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結合人物的語言分析人物的心理。

難點:體會莎士比亞戲劇語言的藝術特點,理解本劇充溢的人文主義理想及強烈的反封建意義。

教具

準備多媒體投影課時

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與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與學法、學情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人人都希望生活中處處是喜劇,但古往今來,悲劇的陰影又總是徘徊在人世間,文學史上更是留下許多讓人扼腕長嘆的悲劇故事。誰來爲大家舉例? (梁山伯與祝英臺、劉蘭英與焦仲卿、賈寶玉與林黛玉……)同學們舉的多是愛情悲劇,除此以外還有哪些?大家可知道莎士比亞著名的四大悲劇是哪四部?

教師歸納:《哈姆萊特》、《奧賽羅》、《李爾王》、《麥克白》。其中又以《哈姆萊特》最爲著名。

二、作者及作品簡介

1.莎士比亞: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英國偉大的詩人和戲劇家,被馬克思譽爲“最偉大的戲劇天才”。他出生於1564年4月23日,巧合的是,又卒於1616年4月23日。於是,英國人便把每年的4月23日定爲“莎士比亞戲劇節”。

2.主要作品,分爲三個時期:

(1)早期(1590~1600年):這時期作者對生活充滿樂觀主義情緒,相信人文主義思想可以實現。這時期所寫的歷史劇和喜劇都表現出明朗、樂觀的風格。

人文主義是資產階級反封建反教會的思想武器,是文藝復興運動的指導思想,具有鮮明的革命性和先進性。但它強調個人意志,其物質基礎爲私有制,有一定的侷限性。所謂人文主義,從原意講,指的是文藝復興時期藉助於古典知識──主要是希臘哲學與藝術,來反駁經院哲學與神學,提倡人的個性發展與思想解放的思潮,是一種與以神爲本位的神本主義相對立、反對野蠻、愚昧與迷信的世界觀。但現在,人文主義已泛化成一種強調人的作用、地位與作用的世界觀或意識形態。從這個意義上,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中蘊含着非常豐富的人文主義思想。

人文主義的特徵是:提倡個性解放,尊重人權,尊重人的價值,反對神權,反對愚昧和迷信。

①歷史劇如《理查三世》(1592)、《亨利三世》(1599)等,譴責封建暴君,歌頌開明君主,表現了人文主義的反封建暴政和封建割據的開明政治理想。

②喜劇如《仲夏夜之夢》(1596),《第十二夜》(1600)、《皆大歡喜》(16O0)等,描寫溫柔美麗、堅毅勇敢的婦女,衝破重重封建阻攔,終於獲得愛情勝利,表現了人文主義的歌頌自由愛情和反封建禁慾束縛的社會人生主張。

③就連這時期寫成的悲劇《羅密歐與朱麗葉》(1595)也同樣具有不少明朗樂觀的因素。

(2)中期:莎士比亞深感人文主義理想與現實的矛盾越來越加劇,創作風格也從明快樂觀變爲陰鬱悲憤,其所寫的悲劇也不是重在歌頌人文主義理想,而是重在揭露批判社會的種.種罪惡和黑暗。創作了四大悲劇:《李爾王》、《哈姆萊特》、《奧賽羅》、《麥克白》,代表作是《哈姆萊特》。

(3)晚期:莎士比亞深感人文主義理想破滅,退居故鄉寫浪漫主義傳奇劇。其創作風格也隨之表現爲浪漫空幻。《辛白林》(1609)和《冬天的故事》(1610)寫失散後的團聚或遭誣陷後的昭雪、和解。《暴風雨》(1611)寫米蘭公爵用魔法把謀權篡位的弟弟安東尼奧等所乘的船攝到荒島,並寬恕了他,其弟也交還了王位。一場類似《哈姆萊特》的政治風暴,在寬恕感化中變得風平浪靜。

3.莎翁悲劇的特點:

①必須以英雄人物的死亡而結束。主人公雖然死了,令人心痛,但他爲之奮鬥的理想卻勝利了,使人感到前途光明。悲劇主人公之死給人以悲壯感,而不是單純的悲哀、悲觀。

②悲劇的主人公必須是貴族。

③悲劇人物的行動必須出自他們本人的意志和內心,即悲劇人物之所以走向不幸的結局,不能歸咎於客觀原因,而應由自己負責(《羅密歐與朱麗葉》是個例外)。

三、《哈姆萊特》介紹

1.創作的社會背景:莎士比亞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英國偉大的戲劇家和詩人。他生活在歐洲歷史上封建制度日趨沒落、資本主義興起的交替時代。哈姆萊特是丹麥古代的王子。莎士比亞故意以超越時代的誤差將哈姆萊特搬到伊麗莎白統治末年的英國現實中來。此時的英國,社會矛盾激化,宮廷生活揮霍浪費,社會動亂不堪,王室與資產階級的矛盾越來越尖銳。莎士比亞借哈姆萊特之口,無情地揭露了當時社會的黑暗與不平,充分表現了他的人文主義思想。

2.《哈姆萊特》也譯作《王子復仇記》,是莎士比亞的代表作,也是莎士比亞最著名的一部悲劇,它突出反映了作者的人文主義思想。哈姆萊特是個正直、樂觀、有理想的青年,他本應成爲一位賢明君主,但現實社會卻迫使他不得不裝瘋賣傻,進行復仇。他是英國那個特定時代的產物。

3.戲劇情節介紹。

四、整體感知:文章選自第三幕第二場“戲中戲”部分,閱讀課文,回答以下問題:

1.哈姆萊特安排“戲中戲”的目的是什麼?

2.戲上演前,哈姆萊特特特意作了哪些安排?

3.奸王看戲時有什麼表現?說明了什麼?看戲後呢?

點撥:

1.目的是試探叔父克勞狄斯殺父娶母、篡權奪位之罪行。

2.①讓演員演一出情節跟自己父親死狀和死因相似的戲;②讓好友霍拉旭觀察奸王的容色舉止;③裝瘋賣傻,對奸王、母親旁敲側擊。

3.國王先問戲的“情節”:有沒有要不得的地方?又問戲名,擔心自己的罪惡被揭穿。後來又臉色陰沉,坐立不安,不等戲演完就站起來,並大聲吩咐人點起火把來,戲未演完即匆忙離開。回去以後“非常不舒服”“發脾氣”。

這一切反常的表現都表明了他做賊心虛、殺人陰謀被人揭穿時的被人揭穿時煩躁、焦慮的複雜的心理狀態。

五、問題探究

1.演戲前哈姆萊特的語言,特別是回答國王“你過得好嗎,哈姆萊特賢侄?”的話以及對奧菲利婭的話有何特點? (學生討論後回答。)

點撥:

(1)多是瘋話,這是哈姆萊特故意裝出一副因癡情而精神失常的樣子,胡言亂語。

(2)目的是讓人們尤其是國王認識到哈姆萊特是因戀愛失意而瘋了,從而放鬆對王子復仇的警惕。

2.你認爲造成哈姆萊特悲劇的原因是什麼?(學生討論、交流後自由發言。)

點撥:從客觀上講,首先是反動勢力過於強大。其次,是哈姆萊特性格中的矛盾。哈姆萊特有美好的理想但卻不切實際;他受人民愛戴卻又不相信羣衆,而是孤軍奮戰;他勇敢地擔負起扭轉乾坤的重任,卻只相信自上而下的改良,反對人民的暴動,擺脫不了宿命論的束縛。這暴露了人文主義者的侷限性。

3.戲劇反映了什麼樣的社會矛盾?(學生討論、交流後自由發言。)

點撥:戲劇以中世紀丹麥王宮艾爾西城堡內外爲背景,實際上廣泛地反映了英國的各種矛盾。其中主要矛盾是以哈姆萊特爲代表的人文主義理想與以克勞狄斯爲代表的封建反動勢力之間的矛盾。

六、小結:

課文節選部分的戲劇情節是豐富的。這場戲包含着幾組矛盾線索。在哈姆萊特爲父復仇的情節主線外,還寫了他與奧菲利婭間的不幸愛情,他和霍拉旭間的真誠友誼,羅森格蘭茲、吉爾登斯吞對哈姆萊特的友誼的背叛。揭示了社會矛盾的紛繁複雜,也增強了劇作的可讀性。

七、佈置作業: 試分析哈姆萊特這一人物形象。

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

莎士比亞是世界公認的語言大師,他的語言豐富而富於形象性。如課文中哈姆萊特時而高雅、時而粗俗、時而晦澀難懂的語言,就恰到好處地表現了他的心理活動和他複雜深沉的個性特徵。尤其是他的那段感情灼熱、憂鬱彷徨的長篇獨白,更在揭示他內心的矛盾的同時,展示了莎士比亞語言的豐富性和生動性。莎士比亞還善於運用人物之間富有強烈的對比性的語言,來突出人物形象。有正反面形象之間的對比,也有正面同類人物之間的對比。如哈姆萊特的激情和深沉與克勞狄斯的陰沉和邪氣,哈姆萊特的矛盾與優柔寡斷和奧菲利婭的單純與深情惋惜都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他們的語言都適合各自的身份地位及個性特點,真可謂各如其人,各有個性。這節課我們來看看本文的語言有什麼特點。

二、本文語言特點

學生探討本文語言特點,教師加以引導。

點撥:大量運用比喻修辭格,使劇本具有了像詩一樣的語言。

莎士比亞善於運用比喻、隱喻等形象化的語言,有效地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徵,揭示了人物的內心世界和感情的變化。

1.明喻如“我的幻想也就像鐵匠的鑽石那樣黑漆一團了”(殘酷的現實使哈姆萊特的理想變得黯然失色);暗喻如“我過的是變色蜥蜴的生活”(應付以國王爲代表的人所過的裝瘋生活);借喻如“一響空槍”(一場假戲)。

2.課文中類似的比喻句還有:明喻如“(開場詞很短)正像女人的愛情一樣”,諷刺情人奧菲利婭對哈姆萊特感情的背叛。借喻如“讓那有毛病的馬兒去驚跳退縮吧,我們的肩背者是好好的”,借“有毛病的馬兒”喻“國王”。

這些修辭手法的運用體現了哈姆萊特的機智、幽默,這種語言風格與哈姆萊特裝瘋時的精神狀態相一致。

五、分析《哈姆萊特》的影響、主要人物形象

1.影響:

《哈姆萊特》這個悲劇是莎士比亞的中心作品,最豐富的作品;哈姆萊特這個人物已經在西方成爲家喻戶曉的形象。世界各國的導演和批評家往往把這齣戲當作自己的畢業課題;翻譯家總想譯一譯這部作品;演員總想演一演這個角色。三個多世紀以來出現了種.種不同的解釋,種.種不同的譯本,種.種不同的演出,真是五光十色。

《哈姆萊特》可以說是莎士比亞的戲劇中被人們討論最多的一部悲劇了。並且還由此而產生了一句諺語“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可見它的影響是多麼的深遠。

2.哈姆萊特的形象

“一千個讀者就會有一千個哈姆萊特”,讀完本文後,並請結合全劇,說說你心中的哈姆萊特是一個怎麼樣的人?

學生暢所欲言。

提示:哈姆萊特和克勞迪斯名爲叔侄,實爲仇人;哈姆萊特和葛忒露德雖是母子,但又有母嫁仇敵的隔閡。

克里迪斯和葛忒露德原爲叔嫂後爲夫婦,二人間又有毒殺親夫和企圖謀害其子的矛盾。

另一個家庭波洛涅斯一家同樣既有自身的矛盾又與哈姆萊特一家關係錯綜複雜。

波洛涅斯既是國王幫兇又是哈姆萊特摯愛的女友的父親。

奧菲利婭摯愛哈姆萊特又與父親有骨肉親情。

雷歐提斯本是哈姆萊特朋友,後又因與其有殺父害妹之仇而成仇人。

由此可見,主人公哈姆萊特的復仇事件是被放置在一個錯綜複雜的極爲矛盾的環境中,他既擔負着復仇的使命,又承受着親情、愛情、友情等複雜感情的折磨。

哈姆萊特是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者的典型形象。作品通過他與以克勞狄斯爲代表的封建惡勢力的鬥爭,全面地展示了人文主義的先進性、戰鬥性及侷限性。哈姆萊特是一個個性鮮明、內涵豐富的藝術典型。

八、佈置作業

1.完成“思考·探究·練習”三,體會本文悲憤憂鬱的基調,把握作品主題。

2.完成本課輔導練習。

查字典語文網有全面的語文知識,歡迎大家繼續閱讀學習。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