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黨建教育促使社會發展5篇精選

來源:瑞文範文網 2.03W

【導語】:政治是統帥,是靈魂,是大局。始終堅持政治理論學習,不斷提高政治意識,突出政治引領。那麼今天小編爲大家帶來的是關於做好黨建教育促使社會發展的範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做好黨建教育促使社會發展5篇精選

【做好黨建教育促使社會發展】一

鄉村振興,離不開鄉村文化的覺醒和復興。怎樣找準鄉村文化振興的突破口,培育文明鄉風?湖南省攸縣實施“門前三小”工程,在老百姓家門口建起了小廣場、小書屋、小講堂,把服務送到村民“門口”,把文化種到村民“門前”,打通基層文化服務的“最後一公里”,受到村民歡迎。

黃昏時分,走進湖南省株洲市攸縣菜花坪鎮菜塘村,一棵亭亭如蓋的古老樟樹下,周圍的村民聚在一起,跳起舞來。不遠處,一個民房改建的書屋,來看書的老人和小孩絡繹不絕。在一間講堂裏,還有老幹部、老黨員前來授課。變化是明顯的,有了“門前三小”,鄉村風氣煥然一新:村民打牌的少了,打球的多了;進飯館的少了,進書屋的多了;鄰里矛盾少了,互敬互助的多了。

“門前三小”受到村民熱情追捧,用老百姓的話說是,小廣場跳出大健康,小書屋讀出大天地,小講堂講出大道理。爲什麼要建“門前三小”,怎麼建?記者赴攸縣進行了調查採訪。

返鄉種文化,退休教授定期給村民授課

暑假到來,攸縣石羊塘鎮譚家壠村高橋屋場的村民,不再擔心放暑假的孩子又會跑到哪裏闖出啥禍來。因爲家門口的高橋書屋,一到節假日就成了孩子們最喜歡的去處。

書架上整整齊齊陳列着各種書本,以兒童讀本居多。一張長長的閱讀桌,圍坐着10多名聚精會神讀書的孩子。“這間主要是兒童閱覽室,他們都是家住附近,有的走路過來,有的讓父親騎着摩托車送過來,這裏成爲他們暑假鄉野戲耍之外的又一個好選擇。” 書屋管理員張玉英說。

書屋的創辦者是湖南科技大學退休返鄉的夏昭炎教授。20xx年,他從位於湖南湘潭市的湖南科技大學退休之後,返鄉定居。回到譚家壠村,夏昭炎發現老家一棟棟小洋房建起來了,一條條水泥路修起來了,但是鄉親們的文化生活卻很貧瘠。於是他和妻子楊蓮金決心建起一家書屋,讓書香豐富鄉親們的心靈。

20xx年,夏昭炎夫婦多方籌集資金,購置了6間被閒置的老屋稍作修葺,把家裏的藏書搬進去,供周圍鄉親們閱讀。同時,夏教授還開設了百姓課堂,每個月農曆九年級、十六講授優秀傳統文化。暑假等長假期間,他還舉辦少兒假期學校,開展讀書、文體、智力遊樂等活動。

夏昭炎夫婦組織村民成立了文藝隊、體育隊,書屋前的水泥坪,就是他們的“鄉間舞臺”。就這樣,簡陋的高橋書屋,成了當地一個凝聚人氣的文化活動中心。

“這樣一個先進的點,爲何不能成爲一個面呢?”高橋書屋的做法啓迪着攸縣縣委縣政府,鄉村文化不是沒有生長的土壤,而是大有可爲,應當把高橋書屋的經驗向全縣推廣。於是,攸縣“門前三小”應運而生。

建起新平臺,打通基層文化服務“最後一公里”

過去文化活動場地都設在村部。近年來由於合併村,有的村面積達數十平方公里,一些村民需要走40多分鐘路程才能趕過來,極其不便。“來的路遠了點,看的書雜了點……”一村一書屋、一村一廣場等做法,已不能滿足村民的精神生活需求。

覆蓋人口不少於300人,小廣場面積不少於300平方米,小書屋和小講堂面積分別不少於20平方米,步行路程不超過10分鐘……只要符合上面幾個條件,即可申報“門前三小”。“只要老百姓提出申請,聯合驗收達標,我們就把服務送到位。”攸縣文體廣新局局長文志輝說,每個陣地除配送音響、籃球架、健身路徑、書籍和課桌椅等硬件外,還送黨課、送培訓、送戲曲、送義診、送科技、送法制等,“羣衆需要什麼、點什麼我們就送什麼。”

20xx年底,號召和申報通知發出之後,短短一個星期,攸縣縣委宣傳部和縣文體廣新局就收到了170多份申請。目前,攸縣已經建成“門前三小”陣地近500個,計劃到20xx年達到1000個以上。

場地從哪來?據介紹,攸縣遵循就地取材的原則,充分利用家族祠堂、祖屋、閒置民房、舊村部、老學校等場所建設“三小”,縣裏不作指令性安排,只提標準,以獎代撥。同時,不搞齊步走,靈活機動地推進“三小”,條件不成熟、不充分的可先期搞“一小”或“二小”。

建好陣地更要用好陣地,用好陣地關鍵在人。選好人、用好人,“門前三小”纔有持久的生命力。“越是黨員幹部帶頭,小書屋就越火爆,小廣場就越熱鬧,小課堂就越滿當。”攸縣縣委宣傳部相關負責人介紹,推進過程中發現當地德高望重的老黨員、老幹部、老教師等具有強大的組織力、影響力、號召力,由他們擔任陣地管理志願者,會事半功倍。因此建設過程中,積極發動各村黨支部注重發掘推出這樣的“本土鄉賢”來負責。

在小廣場開上了“主題黨日”“三會一課”等支部活動;在小講堂辦上了黨的十九大精神等宣講;身邊的黨員帶頭講黨課,帶頭推文體活動,帶頭搞讀書會,帶頭參與志願管理……“基層黨組織得到了強化。文化振興,帶動了人才和組織振興。”攸縣縣委書記譚潤洪說,在實踐中,“門前三小”不僅成爲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陣地,還是黨員聯繫羣衆、服務羣衆的窗口,基層“黨建+文化服務”的新平臺。

縣裏送文化,百姓主動參與種文化

走進菜花坪鎮菜塘村弄塘“門前三小”,小廣場上村民們舞姿飛揚,小圖書室和小講堂裏村民們聚精會神。

600多平方米的硬化廣場,是王家場組村民自發籌措20萬元建成;村民劉衛東把自己家的西側房屋貢獻出來,做成圖書室,可容納20人讀書;一個垃圾坑,村民自發把它改建成一個環境優美的觀賞池塘……這是網嶺鎮宏大村王家場組“門前三小”。

“每個點都由羣衆自願自發建成,這樣老百姓可能會更加珍惜,更加有歸屬感和獲得感。”攸縣縣長蘇濤說,這不是一場自上而下的行政推動,而是一次自下而上的主動擴張,把主動權交給羣衆,縣裏在允許百花爭豔、各具特色的基礎上,只是相對統一風格。

爲了充分調動村民的積極性,選址、築坪、選人、定屋,都交給百姓自己來做。一些平時斤斤計較的村民都表示願意無償提供閒置房屋和地坪,這個過程中涌現出來的村民熱情,令人欣喜:新市何嶺村謝家場組村民願意自費將原有老舊雜屋拆除新建“小講堂”“小書屋”;桃水盤塘村高塘組村民願意讓出當地松山道觀幾間房屋;淥田鎮陂壠村下屋組村民願意騰出當地宗祠幾間房屋……

“幹羣距離拉近了,村民愛鄉愛黨的熱情增加了,黨的向心力上來了。”石羊塘鎮黨委書記過石基說,走進村裏會發現,有了“門前三小”,村民打牌的少了,進書屋的多了,鄉村風氣煥然一新了。

“‘門前三小’是老百姓的一種生動實踐。”攸縣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楊喜蘭說,鄉村文化振興,不但要送文化,更需要老百姓主動參與進來自己去種。

【做好黨建教育促使社會發展】二

今年以來,四川省丹棱縣通過建強“政治堡壘、先鋒堡壘、惠民堡壘、服務堡壘”四個堡壘,切實抓好農村基層黨組織振興,爲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堅強組織保障。

打造堅不可摧的政治堡壘。做實政治生活,變“偏於形式”爲“注重實效”。堅持“線上線下”組織生活齊頭並進,編制“四議兩公開一監督”、黨建述職等22項操作規程,以黨小組爲單元,利用黨員微信羣、黨建APP、“大雅先鋒”等網絡載體,全覆蓋建立“微黨校”68個,共有6500餘名黨員加入。做實思想教育,變“枯學淺學”爲“活學深學”。依託“三會一課”,採取“綜合課堂”深入學、“榜樣課堂”幹中學、“掌心課堂”隨時學、“壩壩課堂”集中學等方式,開展黨課宣講活動200餘場次。做實基層組織設置,變黨員活動“應付了事”爲“實打實做”。根據黨員特點特長和興趣愛好等劃分功能型黨小組,全縣78個村(社區)成立政策宣講、產業發展、生態環保、基層治理、鄉風文明等功能型黨小組381個。

打造實幹爲民的先鋒堡壘。激活領頭雁隊伍,變“個別少數”爲“絕大多數”。深化開展“蜜蜂培育”行動,實施崗位與榮譽雙重激勵、經濟與制度雙重保障,表彰獎勵了5名標兵書記(主任)和34個先進村(社區)。實施“村級後備幹部培育工程”,儲備了村級後備幹部156名。配備專業人員隊伍,變“以人適崗”爲“崗得其人”。採取“能人看變化激發想回來、政策因勢利導引回來”的辦法,回引25名新鄉賢人士投身鄉村振興工作。同時,面向全國高薪招聘了10名鄉村規劃師,專人專職抓好鄉村振興工作。建強黨員幹部隊伍,變“坐而論道”爲“身體力行”。實施千名幹部人才“上山下鄉”投身鄉村振興計劃,分別由1名縣委常委帶隊,從縣級各單位抽調1名鄉村振興第一書記、1名黨建指導員、2名農技服務員、2名法治志願者和2名宣傳文化志願者組建了12支鄉村振興“第一梯隊”,培養造就了一支懂農業、愛農業、愛農民的農村工作隊伍。

打造凝心聚力的服務堡壘。推行支部點面建設,變“普遍發力”爲“精準施力”。通過“推薦+自薦”“展示+比選”“調研+評議”的方式,篩選12個鄉村振興試點村,集中優勢兵力推動試點村發展,以點帶面構築實用機制。深化基層治理,變“單一服務”爲“共治服務”。構建以農村基層黨組織爲核心的“一核多元、合作共治”基層治理體系,制定村(社區)幹部“八堅持、八嚴禁”行爲規範,成立村務監督委員會、村民民主懇談議事會、紅白理事會等。對點基層服務,變“千篇一律”爲“因地制宜”。推行“羣衆出題、支部審題、幹羣答題”模式,按照“因地制宜、因村施策”的原則,採取黨組織班子成員領辦項目制的方式,由班子成員主動認領、公開承諾、帶頭辦理,年底通過年終總結會、述職會等向羣衆公開“交賬”,截至目前全縣村級班子成員共領辦項目320個。

打造致富增收的惠民堡壘。引領產業發展,變“同質競爭”爲“特色優質”。通過黨支部領辦、能人代辦、跨村聯辦等方式,把黨員骨幹、產業大戶組織起來成立特色產業合作社,推行“支部建在產業上、建在項目上”,建立柑橘、茶葉、脆紅李等產業支部23個,有300餘名黨員加入,發揮了產業支部領跑“產業鏈”作用。定標集體經濟,變“靠山吃山”爲“盤活資產”。制定了盤活資源資產、借力項目實施、土地入股等7條發展途徑。在8個村探索試點開展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組建資產、土地、房屋、勞務、置業“五大股份合作社”“三變五合”壯大集體經濟模式。發掘致富示範,變“單打獨鬥”爲“衆人拾柴”。由支部牽頭“點亮”村中致富能人示範作用,在全縣建立柑橘、葡萄、茶葉、脆紅李等農民夜校實踐培訓示範基地,傳授致富經驗、種養技術和產業信息,激發生產種植的內生動力,輻射帶動羣衆致富增收。

【做好黨建教育促使社會發展】三

今年以來,陝西省鳳縣建立議事協商聯動、黨建工作聯做、社會治理聯創、賦予職權聯考“四聯”模式,全面提升城市黨建工作水平。

議事協商聯動。針對上下級黨建機構之間有效聯動不夠、部門協調配合不力、“上熱下涼”等問題,建立健全縣、鎮、社區三級聯動工作體系,成立鳳縣城市黨建工作領導小組和黨建聯席會議、鎮共駐共建委員會、社區兼職委員會,圍繞區域內需要討論決定的重大事項,採取大事共議、要事共決、實事共辦、急事共商的議事原則,隨時召開會議,共同研究確定實施意見、工作要點、推進措施等,共同協商解決羣衆性、公益性的事務等。

黨建工作聯做。建立“鎮黨委—社區黨總支—黨支部—黨小組—黨員”黨建工作鏈,以及黨(總)支部—黨小組—小區—樓棟網格化管理模式,細分管理層級,縮小管理單位。按照地域和業務相結合的原則,引導駐區單位與各社區簽訂共駐共建協議59份。各黨組織共過主題黨日、交叉講黨課20餘場次,1252名在職黨員到社區開展義診、環境衛生、交通文明勸導等活動,現場幫助羣衆解決困難,實現在開放中融合、在融合中共贏、在共贏中發展。

社會治理聯創。立足4個社區實際,探索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新途徑。楊家坪社區立足解決部分學生午餐後無固定學習、休息場所問題,開辦“午間驛站”,招募志願者10名,爲30名簽約學生提供服務。新民街社區建立“黨員示範服務一條街”, 黨員帶頭開展義務巡邏、衛生保潔等活動30餘次。龍口社區成立8支在職黨員志願者小分隊,定期聯合駐區單位爲孤寡、空巢老人開展敬老服務。

賦予職權聯考。徵集各方意見,出臺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城市基層黨建工作實施意見,賦予鎮、社區黨組織職權,即對駐區單位黨組織在推進城市基層黨建、加強基層治理工作方面的指導權,對轄區縣級職能部門及其下屬單位負責人的人事考覈權和徵得同意權,對轄區縣級部門黨組織和黨員評先樹優權、考覈評價權,對區域內事關羣衆利益的重大決策和重大項目的建議權,爲充分發揮城市基層黨建的乘法效應奠定良好基礎。

【做好黨建教育促使社會發展】四

企業抓黨建,往往存在重業務、輕黨建的“兩張皮”現象。爲此,山東兗礦集團探索“雙入雙創”黨建模式,爲企業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所謂“雙入”,即把黨組織嵌入公司治理結構各環節,黨建工作融入生產經營全過程。黨委常委會5名成員中,4人與董事會成員交叉任職;企業重大事項,實行黨委決策前置,黨委會研究後才能交董事會決策;堅持黨管幹部原則與董事會依法選擇經營管理者相結合,保證黨組織在企業選人用人中的主導作用。

所謂“雙創”,就是促進黨建工作創新、創效。把提高企業效益、增強企業競爭力作爲黨建工作的落腳點,黨委班子科學制定企業發展規劃,把握改革路徑,引導2.9萬名黨員敬業奉獻,讓黨旗飄在生產經營一線、科技創新前沿。目前,兗礦集團已經跨入《財富》世界500強排行榜,名列第399位。

鮑店礦把8個勞模大師工作室、83名工作室成員中的43名黨員集結到黨支部中,成立“雙創”基地黨支部。截至目前,創新創效黨支部成員累計完成創新創效項目1500多個,命名86個實名操作法。

兗礦集團把黨建工作從領導體制、運行機制、制度規範、工作考覈四個方面嵌入公司治理,從戰略規劃、改革改制、生產經營、安全穩定四個方面融入日常管理。在省屬企業中率先提出“兩個1%”:按照不低於上年度工資總額1%的比例列支黨建工作經費,按照不低於在冊職工總數1%的比例配備專職黨務人員,爲黨建工作提供了堅強保障。

“圍繞發展抓黨建,抓好黨建促發展。”兗礦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李希勇說,兗礦集團堅持從嚴治黨不放鬆,集團黨委去年先後派出11個巡察組對62家單位開展巡察,查處問題258項,對106名責任人追究問責。他們頂住巨大壓力,清理各類中間商6500多家,採購價格同比降低15%,節約資金13億元。

【做好黨建教育促使社會發展】五

鄉村振興,治理有效是基礎。

行走在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的鄉間,無論是百姓稱讚的村級資金、賬務、資產、檔案、公章“五代理”,還是把支部和鄉親們緊緊凝聚在一起的“磁鐵工程”,無不讓人感受到現代鄉村社會治理的清新氣息。

“老百姓特別理解、配合,工作進行得非常順利。”說起不久前完成的農村集體經濟股份合作制改革,臨淄區辛店街道安裏村黨支部書記孫家鬆感嘆道:“自從實行村級事務‘五代理’制度以來,羣衆滿意了,領導放心了,我們給村裏、給老百姓幹事也更加舒心了。”

羣衆最期盼村幹部能清白乾事。而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孫家鬆等村幹部們曾經十分苦惱:街道幹部認爲村民自治了,不能過多幹涉,當起了“甩手掌櫃”;村民民主意識不強,不牽涉自身利益,不多管閒事;老百姓對村幹部不信任、亂猜疑……爲解決這些問題,臨淄區從20xx年起全面實施村級事務“五代理”,以黨風政風清明帶動鄉風民風純正。

在保持所有權、使用權、決策權、處置權、監督權“五權”不變的前提下,臨淄區強化鄉鎮對村級事務的監管職能,由鎮、街道代理村級資金、賬務、資產、檔案、公章,特別是對公章和資金使用實行層層籤批、定期公開。

辛店街道公章管理員崔三強告訴記者,各村(居)的黨組織章、村(居)委會章、財務專用章集中存放,一村一櫃,一櫃兩鎖,24小時視頻監控。蓋章手續非常嚴,一些重大資金事項如土地轉讓、簽訂合同等必須有村民代表大會記錄,並由鎮(街道)有關負責人簽字方可蓋章。村裏財務明細每月張榜公示,錄入區“村務管理電子監察服務系統”,每年開展一次村級資產清查,村裏檔案則每月由鎮上立卷歸檔。這樣一來,就把“錢袋子”“印把子”置於雙重監督之下,從根本上堵住了村幹部“暗箱操作”、私自作爲的空間。

“五代管”不僅堵住了村幹部權力尋租的空間,也還了村幹部清白。窩託社區黨支部書記李志武說:“都是鄉里鄉親的,以前有些事磨不開面子,免不了蓋個‘人情章’,花些‘人情錢’。現在一切走程序,裏外都乾淨,村裏的事好辦多了。”

“有難題,找代辦”,在臨淄區,這是一句人人皆知的話。臨淄區以每個村民小組爲一個網格,將全區農村劃分爲1615個網格。每個村選派一名政治覺悟高、工作能力強、羣衆基礎好的機關幹部擔任駐村指導員,每個網格確立一名黨員幹部擔任代辦員,在政策法規範圍內,代辦員履行代言、代理、代辦職責。目前,累計代辦各類事務14萬餘件,調處矛盾糾紛1.5萬餘起,收集民情信息11.4萬餘條,徵求意見建議3.1萬個,辦結率達99%以上。

如今,臨淄區的村黨支部書記們忙的都是硬化、綠化、亮化、美化、淨化、旱廁改造、“身邊好人”評選、移風易俗等民生工程。一項項民生工程得以推開,依靠的是“吸鐵石”般的基層幹部隊伍。近年來,臨淄區在基層黨建中大力實施“磁鐵工程”,積極打造“吸鐵石式”基層黨組織,把黨員與羣衆緊緊凝聚在一起。

敬仲鎮黨委書記徐其錄說:“在幹事創業的舞臺上,黨委政府號召力增強,鎮村幹部凝聚力高漲,羣策羣力謀發展。優秀村自提標杆,好上加好,落後村知恥後勇,奮勇趕超。”

臨淄換屆選舉產生的400多名村支書,個個鉚足了勁。一個個民生工程從計劃變成現實,讓村支書的威望更高,號召力更強,村支書們幹事創業的積極性也水漲船高。“以前工作沒頭緒,不知道該乾點啥、如何幹,還擔心村民覺得咱無能。現在好了,擺在面前的全是事,可以放開手腳大幹特幹。”敬仲鎮岳家村黨支部書記崔新國感慨地說。

“能不能淬鍊出一支‘吸鐵石’般的村幹部隊伍,關係到基層組織強不強、黨的形象好不好、農村社會穩不穩。”臨淄區委書記宋振波說:“通過爲村支書搭建幹事舞臺,讓他們通過真心實幹凝聚村民的向心力,爲鄉村振興注入新的活力。”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