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環境會計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

來源:瑞文範文網 8.62K

我國環境會計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如下文

我國環境會計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

伴隨着經濟社會的飛速發展, 環境污染問題也愈加嚴重,環境問題開始進入人們的視野並逐漸成爲人們關注的焦點,面對愈發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環境管理得以產生和發展。作爲環境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環境會計也隨之產生並發展起來。環境問題在提出伊始,會計人員就給予了極大地關注,隨着環境的不斷惡化,環境會計的研究也不斷深化。環境會計在我國推行已具備了充分的條件。

一、環境會計在我國推行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一)環境會計在我國推行的可行性。

1.具備良好的企業內部基礎。調查表明隨着國際和國內社會對於環境保護的積極宣傳,環境保護已經被大多數人所接受。在我國,多數企業管理人員特別是財務主管已經有了較強的環保觀念和環保意識, 認爲有必要建立環境會計,環境會計的建立獲得了企業內部管理層的認同和支持。

2.具備足夠的組織機構基礎。調查表明股份公司特別是上市公司環保意識較強,環保生產做得也比較好。一方面是因爲這些企業實行了現代企業制度,經營規範;另一方面是我國對上市公司在環保生產方面有更高的要求。我國目前已經擁有相當數量已經實現現代企業制度的企業, 在組織機構上擁有良好的基礎,我國推行環境會計因此纔有了現實的可能。

3.具備良好的外部政策性基礎。從對“企業環境支出和收入”及“披露環境信息的原因和使用者”兩方面的調查可以看出, 政府在推動企業環保生產方面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政府的有效推動和合理監督是我國推行環境會計的成功與否至關重要的因素。因此政府應該進一步加強環境法律法規建設,充分利用市場機制來引導企業進行環保生產。

(二)環境會計在我國推行的必要性。

1.實施環境會計是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需要。我國環境破壞和污染已經十分嚴重, 這也已經成爲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瓶頸。儘管政府已考慮到了利用會計覈算、信息披露等方式來對企業進行適當的引導,但是在我國現行的會計制度中,要想建立起關於環境資源的利用、環境污染的預防和治理以及環保技術的開發和應用還有會計方面的核算和信息披露都異常困難,這就使得政府有關部門無法通過相關會計報表和財務報告準確獲知企業的環境治理與破壞情況,從而不能制定正確的環保宏觀政策與微觀對策,環境污染所形成的惡性循環得不到有效控制。長此下去,我國將很難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2.實施環境會計是企業自身發展的需要。我國企業傳統的發展模式是高投入、低產出、高污染、低效益的資源消耗型經濟。當下社會提倡可持續發展和綠色消費,我國企業應在相關決策與經營活動中注入環保理念,以環保理念重塑企業整體的業務流程,運用環境會計記錄和反映企業的環境成本和環境效益,向外界提供企業社會責任履行情況的信息。這樣才能適應市場需求,保持競爭優勢。

3.實施環境會計是強化環保意識的需要。環境會計不同於傳統的會計模式,它主張將整個社會生產情況和相應的生態環境都反映到會計信息中去,要對環境資源損耗、環境保護支出、環境資源收益等作相應的會計記錄,這勢必會對企業的總體效益產生影響。這就促使企業在追求經濟效益的同時也必須考慮到對環境產生的影響,這樣就可以避免企業盲目追求經濟效益。因此,環境會計的推行可以有效提高各企業的環保意識,尤其是企業的管理人員和財會人員。

二、環境會計在我國推行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我國對於環境會計的研究起步較晚, 直到上世紀80 年代末才從國外引入環境會計理論。90 年代才逐漸開展了對“綠色gdp”的研究,進而延伸至環境會計理論體系。目前,我國環境會計的發展情況仍然遠遠落後於西方發達國家。我國環境會計的發展還存在以下幾點問題:

(一)環境會計的法律法規不健全。

我國已頒佈的企業環境會計相關的法律法規不多,目前雖然已經形成了以《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爲主體,《水污染防治法》、《環境噪聲污染防治條例》、《國家鼓勵的資源綜合利用認定管理辦法》等相關的法律、條例、環境標準在內的環境法律體系,但企業建立和推行環境會計仍然缺乏相應的法律約束和政策支持,客觀上造成了企業在環境會計的確認、計量方面的滯後,再加上企業環保責任的不確定性,使得我國在環境會計發展方面相當緩慢。

(二)環境保護觀念和意識薄弱。

1.地方政府官員片面的政績觀和發展觀。政績是指領導幹部履行職責所取得的成績,是評價執政領導能力的主要指標。目前我國部分地方政府官員片面追求經濟的發展,以此來衡量政績,而忽視了環境污染在經濟發展的同時帶來的危害。片面追求經濟發展,而將環境污染拋於腦後,這必然會對環境會計覈算在我國的實施帶來不利影響。

2.企業經營者利潤最大化的績效觀。企業是以盈利爲目的的經濟組織,其經營的目標是利潤最大化,這就要求經營者追求高收入低成本,從而獲得高利潤。因此,企業必然會忽略環境成本來追求利潤最大化,這必然也會阻礙環境會計在我國的推行。

3.普通民衆事不關己的環境保護觀。多年來,雖然我國環保部門一直在進行環保宣傳,但環境污染事件依然還是接連不斷地發生,在很多人的意識裏,仍然認爲環境問題離我們很遙遠,對環境保護漠不關心,這必然會阻礙環境會計在我國的推行。

(三) 缺少環境會計專業人才。

環境會計是一門由環境學、經濟學、會計學等多種學科交叉滲透而成的學科,在具體運用過程中要運用到多門學科的原理、方法和手段。如果沒有紮實、全面的基礎知識,那麼應用起來會出現很多問題。但目前我國仍然按照傳統會計人才培養模式培養會計人員,會計學科裏也沒有設置相應的環境會計專業,因此大多數會計人員只對會計專業知識掌握得較好,不存在真正的環境會計專業人才。

三、堅持可持續發展,完善我國環境會計的對策

環境問題不僅影響人們的日常生活, 而且破壞整個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與我們建立和諧社會的目標背道而馳。

因此我國應加強對企業環境污染行爲的管理, 加強企業的環保意識,要求企業推行環境會計、鼓勵企業自主披露環境會計信息。

(一)健全會計法律法規。

制定環境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並加強執行。立法機關和政府職能部門應在現有環境和會計的法律法規基礎上,制定健全的環境會計準則、制度以及實施細則,使企業明確在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方面的社會責任和義務,促使企業貫徹實施企業環境會計。例如借鑑國際先進經驗,將環境會計覈算和監督列入《會計法》中,修改並完善已有的法律法規,明確企業環境會計覈算的內容、性質以及計量原則,以法律的形式確定環境會計的地位和作用;將涉及環境的內容列入會計要素,成爲必須披露的內容,將會有效地防止有關部門和單位的短期行爲;環境會計制度依據會計準則所規定的有關環境準則進行設計,使環境會計具有可操作性,便於會計人員掌握。這些都將使環境會計具有更強的執行力,使其得到穩步的發展。另外,還應加強執法,加大對違法者的懲處力度,不僅要在民事上加以約束,而且要追究其刑事責任。

(二) 強化環境保護意識,樹立正確的環保觀念。

1.對政府官員加強科學的政績觀和發展觀教育。科學的政績觀就是既要看政績給眼前帶來的變化,又要看其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長遠影響, 要經得起歷史的檢驗和後人的評判,其實質是用可持續發展的標準評價政績, 對社會和歷史負責。另一方面要求領導幹部樹立科學的發展觀。認真學習和貫徹中共xx屆三中全會提出的科學的發展觀。各級領導幹部要認識並貫徹科學發展觀,既是重大的理論問題,更是現實的實踐問題,既要從觀念上認識到環保的重要性,更要在實踐中支持環境會計的全面實施。

2.對企業的管理者加強社會責任觀教育。社會責任觀是以社會爲着眼點,認爲經濟利潤和社會利益兩方面都是企業的重要目標。企業不能因爲片面追求經濟利潤而忽視或逃避社會責任。政府應多從政策法規、指導方針上加強對企業管理者的教育,使他們認識到環境問題不僅是社會問題,而且與企業的生存與發展息息相關。

3.對普通民衆加強環境保護教育宣傳。建立健全環境宣傳教育機制,充分發揮廣播、電視、報刊、網絡等媒體的作用,以專欄、專題等形式,大力宣傳保護生態環境的典型和經驗,做到有聲勢、有效果、有影響。

(三)不斷提高財會人員素質。

環境會計是會計學的一個新的分支,它是一門多學科交叉的邊緣性應用學科,它不僅要求運用者要具備環境會計相關知識,還要具備與其交叉的相關學科知識。而就目前我國大多數財會人員的素質而言,僅僅具備傳統會計的相關專業素質,無法滿足環境會計的素質需要,這就要求我國一方面要讓企業財會人員充分了解環境會計基本理論與方法以及交叉相關學科知識, 從而使環境會計實務工作能順利開展;另一方面也要充分發揮財會人員的主觀能動性,鼓勵他們在實踐中去發現和解決問題, 修改或擴展環境會計的內容,進一步完善我國環境會計的理論。

(四)遵循長期性和循序漸進原則。

一方面,在我國,傳統會計理念的根深蒂固必將對順利實行環境會計形成一種挑戰,對大多數會計人員來說,認同環境會計,並將此作爲企業會計報表的組成部分,並非是一下子就能接受的。另一方面,在環境會計中除了要對一般的經濟指標進行覈算外, 還需要對一些綠色指標進行反映,這是環境會計所特有的複雜性,這就需要環境會計的不斷髮展完善。因此,真正實行環境會計需要一個比較長的過程,我們應該堅持長期性和循序漸進的原則使我國的環境會計不斷規範,日臻完善。

(五)提高社會的監督能力和金融機構的促進作用。

引導社會和金融機構正確評價企業的環境保護活動,給予企業發展環境會計的動力。可以通過設立中國式的生態金融、綠色消費者運動、制定綠色採購法等方式來形成優先從環境友好型企業購買產品的社會氛圍。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