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下孩子》教師反思小結(通用16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1.77W

《鄉下孩子》教師反思小結 篇1

我們的學生雖然是鄉下孩子,但他們的農村生活已經失去了往日的歡樂,他們通過朗讀,對課文內容理解得比較透徹。聯繫實際,我讓他們自由聊聊現在童年生活中的樂趣。課堂上頓時沸沸揚揚,學生爭先恐後地談論自己的感受泛而談。這個說曾經滑冰摔了幾個跟頭,那個說曾經和夥伴們踢球撞到一起的樣子”;還有的說“跳皮筋”……

《鄉下孩子》教師反思小結(通用16篇)

在一次次的個別讀、集體讀、比賽讀的過程中,學生們不知不覺將字字珠璣的課文熟讀成誦。

葉聖陶老先生說得好:令學生吟誦,要使他們看作是一種享受,而不看作是一種負擔,一遍比一遍讀入調,一遍比一遍體會親切,並不希望早一點背誦,而自然達到純熟的境界。

教材字裏行間涌動着情感的暖流,彙集着愛國情、長幼情、鄉土情、擁軍情。我們要認真貫徹教學大綱,堅持“以讀爲主,以講促讀”的原則,讓學生在朗讀、背誦中意會課文鮮活的語言,體味課文深遠的意境,感受語言文字的美,讓朗讀在閱讀的過程中一路通行!

《鄉下孩子》教師反思小結 篇2

新大綱指出:“ 閱讀教學中,要重視朗讀,充分發揮朗讀對理解課文內容、發展語言、陶冶情感的作用。”下面,我以《鄉下孩子》爲例談談體會:

一、 分層初讀,整體感知。

上課前,我先佈置學生預習:請同學們藉助拼音,自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想一想課文主要講了什麼?做到對課文內容有個大致瞭解。在給孩子正音後,讓學生二讀課文,劃出小節。想想每小節都寫了鄉下孩子什麼有趣的事?接着,我讓他們聆聽抑揚頓挫、聲情並茂的範讀,激發他們也要把課文讀好的慾望。通過三次不同要求的讀,使學生對詩歌內容有了一個整體的感知,逐步培養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概括文章內容的能力。

二、 圖文對照,精讀品味。

這首詩歌描寫了鄉下孩子豐富多彩的遊戲、勞動等生活情境,反映了他們幸福愉快的童年生活。作者以鄉下孩子從幼年到漸漸長大的時間推移爲“經”,以鄉下孩子從媽媽懷裏,爸爸背上到廣闊田野的空間轉移爲“緯”,交織成鄉下孩子童年生活的鮮活畫面,同時融進作者嚮往之意,讚賞之情。課文絢麗多彩的插圖提供給學生一個自由發展的廣闊空間。通過讓學生觀察畫面上飛舞的蝴蝶,遊動的小魚和漂亮的白鵝,可愛的花狗,美麗的公雞,饞嘴的貓咪,,憨厚的胖豬,清澈見底的溪水,盛開的野花等景物,讓學生從視覺上感受鄉下空氣清新、環境優美。讓孩子們的思維如駿馬般馳騁在想象的空間裏,指導他們讀好第一節:“曾是媽媽懷裏/歡唱的黃鸝/曾是爸爸背上/盛開的野菊。”孩子們已回憶起自己幼小時媽媽抱、爸爸背的情景,情不自禁地配上動作朗讀這一節。孩子的天真可愛以及在媽媽、爸爸“懷裏”、“背上”的幸福、溫暖之情早溢於言表。

《鄉下孩子》教師反思小結 篇3

全詩共有4小節,詞句優美,寫了鄉下孩子豐富多彩的遊戲,勞動等生活情景。我首先定了教學目標,重點在通過各種形式的朗讀來感悟鄉下孩子生活和活動的幸福,快樂、有趣,並進行適當的想象說話訓練。

首先以圖導入,讓孩子觀察圖上的女孩子和我們有什麼不同,引出她是一位鄉下孩子,揭示課題,引入課文,鄉下孩子的生活怎麼樣呢?比如在教學第一小節中,我通過將“歡唱的黃鸝”和“盛開的野菊”兩個重點詞語出示,指導朗讀,用一句“這隻黃鸝正在唱着歡樂的歌,誰能來讀好這個詞語呢?”然後進行朗讀。

在理解第二節時,抓住“捉蝴蝶”----“遍故事”,“含草葉”----“吹歌曲”等詞,讓學生邊讀邊想象稍稍長大一些的“鄉下孩子”在樂趣無窮的自然中玩耍、嬉戲的情景,感受“鄉下孩子”無憂無慮的愉快心情。然後抓住“挖野菜”、“逮小魚”等詞讓學生了解又長大一些的“鄉下孩子”會在閒暇時幫父母做一些事了。通過“撐圓了”、“樂壞了”等詞感受勞動的滋味----樂在其中!這些令人充滿遐想的語句引導學生由表及裏地走進教材,在層層深入地朗讀過程中意會課文用詞的貼切與精美,漸入佳境。針對第一句,我激發學生想象:看看圖,想想田野上都飛舞着什麼樣的蝴蝶?鄉下孩子捧着這美麗的蝴蝶,編織了什麼美麗的故事呢?學生思如泉涌。有的說,他也想變成那美麗的蝴蝶,爲花兒傳播花粉,讓花兒開得更鮮豔;有的說,他希望蝴蝶能帶上他飛到城市裏去,看看和他一樣大的小朋友是怎麼玩的……課堂氛圍異常活躍。

《鄉下孩子》教師反思小結 篇4

全詩共有4小節,詞句優美,寫了鄉下孩子豐富多彩的遊戲,勞動等生活情景。我首先定了教學目標,重點在通過各種形式的朗讀來感悟鄉下孩子生活和活動的幸福,快樂、有趣,並進行適當的想象說話訓練。

首先以圖導入,讓孩子觀察圖上的女孩子和我們有什麼不同,引出她是一位鄉下孩子,揭示課題,引入課文,鄉下孩子的生活怎麼樣呢?比如在教學第一小節中,我通過將“歡唱的黃鸝”和“盛開的野菊”兩個重點詞語出示,指導朗讀,用一句“這隻黃鸝正在唱着歡樂的歌,誰能來讀好這個詞語呢?”然後進行朗讀。

在理解第二節時,抓住“捉蝴蝶”----“遍故事”,“含草葉”----“吹歌曲”等詞,讓學生邊讀邊想象稍稍長大一些的“鄉下孩子”在樂趣無窮的自然中玩耍、嬉戲的情景,感受“鄉下孩子”無憂無慮的愉快心情。然後抓住“挖野菜”、“逮小魚”等詞讓學生了解又長大一些的“鄉下孩子”會在閒暇時幫父母做一些事了。通過“撐圓了”、“樂壞了”等詞感受勞動的滋味----樂在其中!這些令人充滿遐想的語句引導學生由表及裏地走進教材,在層層深入地朗讀過程中意會課文用詞的貼切與精美,漸入佳境。針對第一句,我激發學生想象:看看圖,想想田野上都飛舞着什麼樣的蝴蝶?鄉下孩子捧着這美麗的蝴蝶,編織了什麼美麗的故事呢?學生思如泉涌。有的說,他也想變成那美麗的蝴蝶,爲花兒傳播花粉,讓花兒開得更鮮豔;有的說,他希望蝴蝶能帶上他飛到城市裏去,看看和他一樣大的小朋友是怎麼玩的……課堂氛圍異常活躍。

《鄉下孩子》教師反思小結 篇5

今天我教學《數星星的孩子》是一篇集知識性、人文性、趣味於一體的文章,通過開課時兒歌動畫的導入,各種遊戲的環節設計,還有各種形式的朗讀、表演等,活躍了課堂氣氛,讓學生“學得樂”。

教學中,注重抓住關鍵詞的理解,加上形式多樣的朗讀,告訴學生作者所以長大後能成爲著名的天文學家,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與他刻苦鑽研是分不開的。讓學生深刻體會要想取得成功一定要付出努力,這也體現了對學生人文情懷的培養。

我覺得還有欠缺的是在知識性的體現上,教學這篇課文是一個很好的向學生介紹天文知識的機會,但在這次的教學設計中沒有涉及太多,只是用課件演示北斗七星圍繞北極星轉動的過程。在實施時還可以考慮在課堂拓展環節加入夢幻般的星座圖片的欣賞等,這樣既增長了學生的見識,也更能激發他們對自然科學的熱愛之情,真正做到讓孩子“樂於學、學於用、用於研”的效果。

《鄉下孩子》教師反思小結 篇6

1、讓生字的教學和課堂一樣充滿靈性

本課中的生字比較複雜,學起來有點難度怎樣讓孩子們記得清楚,又能學着運用呢,在“撒”字的教學中,我先讓他們說說這個字該怎麼樣記,當有人說出,用加一加的方法記時,我又借勢引領他們看這個字的組成,是由“提手”加一個“散”,也就是說,用手將某樣東西散開。隨後提問:“撒用在句子裏有什麼好處呢?”孩子們馬上就聯想到了,寫出了星星很多。

教學距離時,爲了讓大家理解什麼叫“距離”,我採用了黑板上繪圖的方式,更直觀的解釋了“距離”的意思,大家在理解了的基礎上,還能說句子呢。

2、通過“數星星”“課本劇”等環節,使課堂真正成爲學生張揚個性,激揚靈性的陣地。

“數星星”“演課本劇”都是爲了做過的,能更刻骨銘心。孩子們將自己當作了張衡,學着數星星,數着數着,累了,放下了胳膊,這樣的細節當然是我所期待的,我抓住這一現象,採訪,解惑,在孩子們自己的話語中,輕而地達到了教學的難點,體會了張衡的耐心。“演課本劇”是課中緩和氣氛的一個小插曲,在自扮自演的遊戲中,孩子們更能深刻的體會人物的心態,感悟人物的個性特點。

3、瞭解張衡的卓越成就,激勵學生學科學、愛科學的決心。

這是最後的昇華部分,在成功的觀看了“北斗七星”是如何繞“北極星”轉動的科學知識後,再進一步瞭解張衡的成就,孩子們對張衡的佩服之情油然而生,紛紛說出了,也要像張衡一樣愛好科學知識,學習科學知識。

但在這節課的設計中,還是有史料不及的狀況發生,比如,缺少有張有弛的課堂張力,不能靈活的應變突發事件等,這都需要,我在今後的教學中,多多揣摩,多多鍛鍊。

《鄉下孩子》教師反思小結 篇7

新大綱指出:“ 閱讀教學中,要重視朗讀,充分發揮朗讀對理解課文內容、發展語言、陶冶情感的作用。”下面,我以《鄉下孩子》爲例談談體會:

一、 分層初讀,整體感知。

上課前,我先佈置學生預習:請同學們藉助拼音,自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想一想課文主要講了什麼?做到對課文內容有個大致瞭解。在給孩子正音後,讓學生二讀課文,劃出小節。想想每小節都寫了鄉下孩子什麼有趣的事?接着,我讓他們聆聽抑揚頓挫、聲情並茂的範讀,激發他們也要把課文讀好的慾望。通過三次不同要求的讀,使學生對詩歌內容有了一個整體的感知,逐步培養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概括文章內容的能力。

二、 圖文對照,精讀品味。

這首詩歌描寫了鄉下孩子豐富多彩的遊戲、勞動等生活情境,反映了他們幸福愉快的童年生活。作者以鄉下孩子從幼年到漸漸長大的時間推移爲“經”,以鄉下孩子從媽媽懷裏,爸爸背上到廣闊田野的空間轉移爲“緯”,交織成鄉下孩子童年生活的鮮活畫面,同時融進作者嚮往之意,讚賞之情。課文絢麗多彩的插圖提供給學生一個自由發展的廣闊空間。通過讓學生觀察畫面上飛舞的蝴蝶,遊動的小魚和漂亮的白鵝,可愛的花狗,美麗的公雞,饞嘴的貓咪,,憨厚的胖豬,清澈見底的溪水,盛開的野花等景物,讓學生從視覺上感受鄉下空氣清新、環境優美。讓孩子們的思維如駿馬般馳騁在想象的空間裏,指導他們讀好第一節:“曾是媽媽懷裏/歡唱的黃鸝/曾是爸爸背上/盛開的野菊。”孩子們已回憶起自己幼小時媽媽抱、爸爸背的情景,情不自禁地配上動作朗讀這一節。孩子的天真可愛以及在媽媽、爸爸“懷裏”、“背上”的幸福、溫暖之情早溢於言表。

朗讀第二節時,抓住“捉蝴蝶”----“遍故事”,“含草葉”----“吹歌曲”等詞,讓學生邊讀邊想象稍稍長大一些的“鄉下孩子”在樂趣無窮的自然中玩耍、嬉戲的情景,感受“鄉下孩子”無憂無慮的愉快心情。然後抓住“挖野菜”、“逮小魚”等詞讓學生了解又長大一些的“鄉下孩子”會在閒暇時幫父母做一些事了。通過“撐圓了”、“樂壞了”等詞感受勞動的滋味----樂在其中!這些令人充滿遐想的語句引導學生由表及裏地走進教材,在層層深入地朗讀過程中意會課文用詞的貼切與精美,漸入佳境。於是我趁熱打鐵指導學生讀好最後一節:“哦/鄉下孩子/生在陽光下/長在曠野裏。”通過朗讀簡潔明快、朗朗上口的詩句,學生們體會到了農村的廣闊與前途的光明。此刻,我們老師也有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感覺。由此而產生的藝術魅力,用三言兩語又怎麼表達得清楚呢?

楊再隋先生說:“只要我們抓住它的主幹,讓學生多讀就能感悟,還需多費口舌幹什麼!老師講得再多,難道還比課文本身更生動更形象嗎?不如老老實實指導學生把課文讀好、讀美,在讀中去感悟、去學習,在讀中去欣賞,去接受潛移默化的教育,迴歸到語文的本位上來。”

三、 聯繫實際,熟讀成誦。

我們的學生雖然是鄉下孩子,但他們的農村生活已經失去了往日的歡樂,他們通過朗讀,對課文內容理解得比較透徹。聯繫實際,我讓他們自由聊聊現在童年生活中的樂趣。課堂上頓時沸沸揚揚,學生爭先恐後地談論自己的感受泛而談。這個說曾經滑冰摔了幾個跟頭,那個說曾經和夥伴們踢球撞到一起的樣子”;還有的說“跳皮筋”……

在一次次的個別讀、集體讀、比賽讀的過程中,學生們不知不覺將字字珠璣的課文熟讀成誦。

葉聖陶老先生說得好:令學生吟誦,要使他們看作是一種享受,而不看作是一種負擔,一遍比一遍讀入調,一遍比一遍體會親切,並不希望早一點背誦,而自然達到純熟的境界。

教材字裏行間涌動着情感的暖流,彙集着愛國情、長幼情、鄉土情、擁軍情。我們要認真貫徹教學大綱,堅持“以讀爲主,以講促讀”的原則,讓學生在朗讀、背誦中意會課文鮮活的語言,體味課文深遠的意境,感受語言文字的美,讓朗讀在閱讀的過程中一路通行!

《鄉下孩子》教師反思小結 篇8

這篇課文是按照事情發展的順序講了一個有趣的故事。課文寫的是英國有一對小兄弟特別喜歡捉蟲子玩,爸爸向他們講述了達爾文的許多故事。當他們得知達爾文要來家裏做客時,用四種昆蟲的部件拼湊了一隻蟲子標本想考考達爾文,結果被達爾文識破了,兄弟倆對達爾文更加尊敬了。

課文重點寫了兄弟倆是怎樣考達爾文的。本課我採用兩課時進行教學:第一課時,從課題入手,讓學生讀課題後對課題進行質疑,然後讓學生帶着問題自讀課文,要求學生將課文讀通、讀順,初步瞭解課文大意,學習本課的生字、新詞。第二課時,主要讓學生解決“達爾文是怎樣考科學家的”,這是本課的教學重點。解決這部分內容主要分兩步進行:首先讓學生讀第七自然段,瞭解兄弟倆爲了考達爾文而做的準備工作。然後指導學習8——17自然段,通過多次和多種形式地讀,讓學生弄清楚兄弟倆是怎樣考達爾文的。儘管這對小兄弟爲考達爾文做了充分的準備,可還是被博學多才的達爾文一眼就識破了,可幽默的達爾文卻沒有直接說穿,而是叫這兩兄弟爲小“叫蟲”,讓這兩兄弟對達爾文更加敬佩了。

這節課就輕鬆的突破了本課的重難點,學生的學習興致也很高。

《鄉下孩子》教師反思小結 篇9

今天我講了《數星星的孩子》這篇課文,學習本課我採用變序法進行教學。先學習課文的最後一段,讓學生了解張衡由於刻苦鑽研,成了著名的天文學家。那麼,他小時侯是怎樣數星星的呢?再學習前面的課文,抓住張衡認真耐心的詞句進行教學。充分運用課件,演示星空圖,讓學生直觀感知星空的美麗,激發了學生的情感體驗,從而有助於學生的感情朗讀。

1、主導線索清晰明瞭

整個課堂教學用兩個問題進行貫穿:數星星的孩子是誰?小時候的他是怎樣一個人?所有教學活動緊緊圍繞主線索展開,一氣呵成。

2、寓教於樂,注重語文教學與實踐活動相結合。

從學生身心特點和認知規律出發,採用表演法、遊戲法、小組合作探究教學法,讓學生在輕鬆、愉快、民主、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中快樂識字,主動探究,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讓學生分角色朗讀,發展其想象能力,受到情感的薰陶,培養學生主動參與意識、合作意識。

3、以學生爲主體,以教師爲主導,以訓練爲主線,設計第一課時的教學過程。

訓練是閱讀教學的中心環節。因爲知識在訓練中鞏固。能力在訓練中形成,思維在訓練中發展,習慣在訓練中培養,情感在訓練中陶冶。在教學時,我遵循“以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訓練爲主線”的原則,組織課堂教學。如教學張衡怎樣數星星這幾個動詞時,我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坐、靠、仰、指、數”等幾個動詞後,沒有“紙上談兵”講意思,而是讓學生自己讀讀、自己做做、自己數數。這樣,有動有靜,動靜搭配,既使學生學得快樂,又通過訓練代替了教師的千言萬語。

4、扣詞,訓練表達

最後一個段的生字比較集中,出現了“張衡”“漢朝”“天文學家”等幾個比較陌生的詞語,如何讓這幾個詞語成爲孩子腦中深刻的記憶,我是這樣教學的:先讓他們自由讀,“你能從中知道些什麼?”激起孩子的求知慾,讀完之後他們會說“張衡是漢朝人”“他是著名的天文學家”等。然後通過老師的簡單介紹瞭解漢朝年代的久遠,從字面猜想“天文學家”的含義,理解“著名”的意思,並且用“著名”一詞練習說話。讓學生對這些詞語的印象有了一個清晰之後,我就出示張衡的畫像,請學生用多種方式把這幾個詞語連起來介紹張衡,從而使抽象的詞語變成自己能熟練操作的語言,同時促進了孩子的對信息的組合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還讓他們明白原來同一種意思可以用不同的方式來表達,多好!

《鄉下孩子》教師反思小結 篇10

我認爲打造高效課堂,應抓住兩個關鍵點:一是要要堅持備課策略:“以激情點燃智慧,以智慧解剖教材,以教材提取案例,以案例達成共識。”二是以合作交流爲舞臺,以問題探索爲主線,以創新思維培養爲目標,以體現有序、積極、愉悅、自然的課堂氛圍爲效果,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每個學生都有提問質疑的機會,讓每個學生都有探究展示的機會,讓每個學生都有認同讚賞的機會。

在教學設計上,我積極探索,並努力實踐適應“新課程”需要的“目標引領,問題切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適時點撥,拓展提升,當堂檢測”高效課堂七大模塊。以期形成“將知識轉化爲智慧,把文明積澱成人格”的課堂理想境界。

《巨人和孩子》這篇課文,通過寫一個巨人前後的變化及其產生的結果,告訴我們:“愛心會給世界也給自己帶來美好和歡樂,自私則會給世界也給自己帶來不幸和痛苦”, 文章雖然比較長,但文字比較淺顯,主題鮮明,通過教師問題的設計,與循循善誘的引導,點燃了學生內心的求知慾、表達欲、交流欲、成功欲。據不完全統計,在此堂課上,舉手回答問題、參與展示的同學有三分之二以上,達到了我預期的效果。

在課堂設計中我與新課標 “以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合作探究,當堂達標”的方針是一致的,在課堂裏上我注重了實施高效課堂的改革,大力推進、全面倡導學生的自主研討,真正做到了講練結合,拓展延伸。基於此,我認爲我較好的做到了以下幾點:

一、注重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

新課標要求“要培養學生主動自覺地學習意識”, 所以我把朗讀課文,學習本課的生字詞;理清文章的結構,概括主要內容作爲我的教學重點,同時,也是需要學生來自學完成的部分,從同學們對“棲息 (憩息) 樂不可支 咆哮 翩翩起舞”幾個重點字詞的背誦和默寫以及文章主要內容的總結來看,學生們很好的完成了自學部分,並且樂於積極主動的參與課堂。

二、引導學生在討論過程中着眼於文本,讓學生形成看法,養成咀嚼語言文字的習慣,提升文化素養。

整節課中,我主要通“過巨人回來之後,看見孩子們在他的花園玩,他做了什麼?這些行爲反應出巨人是一個怎樣的人?”“巨人的這種行爲帶來了什麼樣的惡果?”“巨人的花園一直是被冬天佔領的嗎?是什麼讓巨人改變了自己的想法?”“你認爲文章的主旨是什麼?”等這樣幾個問題,環環緊扣,層層深入,在回答這幾個問題的時候,學生能着眼於文本,而且學習積極性高,主動探究、爭先恐後的發表自己的閱讀感受,勇於說出自己的看法和觀點。比如:在回答“巨人的這種行爲帶來了什麼樣的惡果?”時,學生能從巨人、孩子、花園三個方面去考慮,在回答“你認爲文章的主旨是什麼?”,時,學生能從愛心、快樂、奉獻幾個關鍵處去着眼,這樣,不僅發散了學生的思維也使得整節課都在輕鬆和諧、愉快激情的氛圍中完成。

學生能從文章中得出“愛心會給世界也給自己帶來美好和歡樂,自私則會給世界給自己帶來不幸和痛苦”,這篇課文也就算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標。

三、培養學生與人交流的能力,把語文運用於實踐中。

我認爲學習語文的最終目的是運用到實際生活中,所以在教學最後,我設計了這樣一個拓展延伸“體味別人眼中的愛心,把愛心具象化”,這一環節完成的非常好,學生能主動積極、有禮有貌的對聽課老師進行採訪,“在您的眼中,什麼纔是真正的愛心”,並把自己採訪到的信息快速準確的反饋到黑板上,其他同學也能夠很好的配合,寫出自己的感受和理解。我想:在教學中,應該根據體裁的不同,創設與課文一致的氛圍和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其積極有效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這樣會大大地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當然,任何課都不是完美無缺的,我認爲這屆課重點有這樣幾個不足:

一、導入太過簡單。直接對自學的部分進行提問來導入新課,缺乏新鮮感和趣味感,長此以往,可能導致學生對語文課失去期盼和興趣。

二、在設計問題上還可以再放手一些,讓學生自由的發表自己的理解體會,我還是引的太多,說得太多。

三、備課還是不到位,使得課上前鬆後緊,尤其是時間安排上不佳,缺少對重點段的品讀、感悟。

《鄉下孩子》教師反思小結 篇11

課前收集有關資料來理解課文中的關鍵語句。如“和平之神並沒有永駐人間!”“世界還不太平!”這些語句對於四年級學生來說,理解還是有一定難度的,課前我佈置學生以學習小組爲單位收集資料,然後在課堂上進行展示,課堂上學生談起戰爭滔滔不絕,且提起戰爭的危害性,學生們更是深惡痛絕。在學生聽到這些駭人的新聞,看到這些觸目驚心的畫面之後,再談自己的感受,這一環節不但培養了學生收集資料的習慣,同時還有意識地教會學生如何處理收集到的信息。

課文飽含着一個孩子失去親人的悲憤和對和平無比渴望的真摯情感。語言樸實,讀起來催人淚下。它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和平。這篇文章深深地感染了我,每次讀完,我都能體會到雷利失去父親的悲痛,同時也喚起我對和平的無比渴望。我想,這樣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怎能不打動那些善良的孩子們的心?

由於現在的學生離戰爭年代遠,對戰爭了解的太少,更沒有切身體會過失去親人的痛苦,針對這一點,我藉助低沉音樂的烘托、圖片的渲染,引導學生入情入境。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用心讀書,啓發學生融入角色,激發學生進行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和體驗,受到情感薰陶,享受到審美的樂趣。 另外對於世界並不太平這一部分的教學,我自己補充了資料,學生也補充了資料,這樣使學生由讀通到讀懂到讀透。最後一環節,指導學生通過全班交流,變難爲易,化抽象爲具體,,突破了教學難點,從而實現了師生與作者之間的思想感情的共鳴,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養。

《鄉下孩子》教師反思小結 篇12

我認爲打造高效課堂,應抓住兩個關鍵點:一是要要堅持備課策略:“以激情點燃智慧,以智慧解剖教材,以教材提取案例,以案例達成共識。”二是以合作交流爲舞臺,以問題探索爲主線,以創新思維培養爲目標,以體現有序、積極、愉悅、自然的課堂氛圍爲效果,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每個學生都有提問質疑的機會,讓每個學生都有探究展示的機會,讓每個學生都有認同讚賞的機會。

在教學設計上,我積極探索,並努力實踐適應“新課程”需要的“目標引領,問題切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適時點撥,拓展提升,當堂檢測”高效課堂七大模塊。以期形成“將知識轉化爲智慧,把文明積澱成人格”的課堂理想境界。

《巨人和孩子》這篇課文,通過寫一個巨人前後的變化及其產生的結果,告訴我們:“愛心會給世界也給自己帶來美好和歡樂,自私則會給世界也給自己帶來不幸和痛苦”, 文章雖然比較長,但文字比較淺顯,主題鮮明,通過教師問題的設計,與循循善誘的引導,點燃了學生內心的求知慾、表達欲、交流欲、成功欲。據不完全統計,在此堂課上,舉手回答問題、參與展示的同學有三分之二以上,達到了我預期的效果。

在課堂設計中我與新課標 “以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合作探究,當堂達標”的方針是一致的,在課堂裏上我注重了實施高效課堂的改革,大力推進、全面倡導學生的自主研討,真正做到了講練結合,拓展延伸。基於此,我認爲我較好的做到了以下幾點:

一、注重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

新課標要求“要培養學生主動自覺地學習意識”, 所以我把朗讀課文,學習本課的生字詞;理清文章的結構,概括主要內容作爲我的教學重點,同時,也是需要學生來自學完成的部分,從同學們對“棲息 (憩息) 樂不可支 咆哮 翩翩起舞”幾個重點字詞的背誦和默寫以及文章主要內容的總結來看,學生們很好的完成了自學部分,並且樂於積極主動的參與課堂。

二、引導學生在討論過程中着眼於文本,讓學生形成看法,養成咀嚼語言文字的習慣,提升文化素養。

整節課中,我主要通“過巨人回來之後,看見孩子們在他的花園玩,他做了什麼?這些行爲反應出巨人是一個怎樣的人?”“巨人的這種行爲帶來了什麼樣的惡果?”“巨人的花園一直是被冬天佔領的嗎?是什麼讓巨人改變了自己的想法?”“你認爲文章的主旨是什麼?”等這樣幾個問題,環環緊扣,層層深入,在回答這幾個問題的時候,學生能着眼於文本,而且學習積極性高,主動探究、爭先恐後的發表自己的閱讀感受,勇於說出自己的看法和觀點。比如:在回答“巨人的這種行爲帶來了什麼樣的惡果?”時,學生能從巨人、孩子、花園三個方面去考慮,在回答“你認爲文章的主旨是什麼?”,時,學生能從愛心、快樂、奉獻幾個關鍵處去着眼,這樣,不僅發散了學生的思維也使得整節課都在輕鬆和諧、愉快激情的氛圍中完成。

學生能從文章中得出“愛心會給世界也給自己帶來美好和歡樂,自私則會給世界給自己帶來不幸和痛苦”,這篇課文也就算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標。

三、培養學生與人交流的能力,把語文運用於實踐中。

我認爲學習語文的最終目的是運用到實際生活中,所以在教學最後,我設計了這樣一個拓展延伸“體味別人眼中的愛心,把愛心具象化”,這一環節完成的非常好,學生能主動積極、有禮有貌的對聽課老師進行採訪,“在您的眼中,什麼纔是真正的愛心”,並把自己採訪到的信息快速準確的反饋到黑板上,其他同學也能夠很好的配合,寫出自己的感受和理解。我想:在教學中,應該根據體裁的不同,創設與課文一致的氛圍和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其積極有效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這樣會大大地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當然,任何課都不是完美無缺的,我認爲這屆課重點有這樣幾個不足:

一、導入太過簡單。直接對自學的部分進行提問來導入新課,缺乏新鮮感和趣味感,長此以往,可能導致學生對語文課失去期盼和興趣。

二、在設計問題上還可以再放手一些,讓學生自由的發表自己的理解體會,我還是引的太多,說得太多。

三、備課還是不到位,使得課上前鬆後緊,尤其是時間安排上不佳,缺少對重點段的品讀、感悟。

《鄉下孩子》教師反思小結 篇13

《鄉下孩子》是一首反映農村孩子童年生活的詩歌,全詩共有4小節,詞句優美,寫了鄉下孩子豐富多彩的遊戲,勞動等生活情景。我首先定了教學目標,重點在通過各種形式的朗讀來感悟鄉下孩子生活和活動的幸福,快樂、有趣,並進行適當的想象說話訓練。

首先以圖導入,讓孩子觀察圖上的女孩子和我們有什麼不同,引出她是一位鄉下孩子,揭示課題,引入課文,鄉下孩子的生活怎麼樣呢?比如在教學第一小節中,我通過將“歡唱的黃鸝”和“盛開的野菊”兩個重點詞語出示,指導朗讀,用一句“這隻黃鸝正在唱着歡樂的歌,誰能來讀好這個詞語呢?”然後進行朗讀。

在理解第二節時,抓住“捉蝴蝶”----“遍故事”,“含草葉”----“吹歌曲”等詞,讓學生邊讀邊想象稍稍長大一些的“鄉下孩子”在樂趣無窮的自然中玩耍、嬉戲的情景,感受“鄉下孩子”無憂無慮的愉快心情。然後抓住“挖野菜”、“逮小魚”等詞讓學生了解又長大一些的“鄉下孩子”會在閒暇時幫父母做一些事了。通過“撐圓了”、“樂壞了”等詞感受勞動的滋味----樂在其中!這些令人充滿遐想的語句引導學生由表及裏地走進教材,在層層深入地朗讀過程中意會課文用詞的貼切與精美,漸入佳境。針對第一句,我激發學生想象:看看圖,想想田野上都飛舞着什麼樣的蝴蝶?鄉下孩子捧着這美麗的蝴蝶,編織了什麼美麗的故事呢?學生思如泉涌。有的說,他也想變成那美麗的蝴蝶,爲花兒傳播花粉,讓花兒開得更鮮豔;有的說,他希望蝴蝶能帶上他飛到城市裏去,看看和他一樣大的小朋友是怎麼玩的……課堂氛圍異常活躍。通過第二小節的學習與歸納,第三小節採用“放”的形式,讓學生自己去讀,自己來歸納,再以一組填空來激發學生的想下,如:

割一籃青草,( ) 。

採一束野花,( ) 。

捉一條小蟲,( ) 。

第四小節主要理解了“曠野”,學生已經體會到鄉下孩子的勤勞、能幹、自由。朗讀的感情比較到位。

其次,讓孩子進行語言模仿沒在紮實的語言積累的基礎上,二三小節語言優美,很適合句子仿說訓練。如:“捉一隻蝴蝶,能編織美麗的故事;含一片草葉,能吹出動聽的歌曲”“挖一籃野菜,撐圓了小豬的肚皮;逮一串小魚,樂壞了饞嘴的貓咪。”我啓發學生在美麗的田野裏,你還能做什麼,仿照句式來說,孩子們由於還沒有進入那個遊戲勞動場裏,說的不夠生動,進行句子訓練應該是自然而然的生成,而不是硬憑空想象。

《鄉下孩子》教師反思小結 篇14

文中絢麗的插圖更是給人引向一個廣闊的空間:藍天白雲、綠草紅花……

教學本課時,引導學生以吟讀爲主,讓孩子們自由想象,發表自己的理解。想象是思維的翅膀,是形象思維的主要特徵,也是人的創造力的基礎。詩歌文字簡略,極具跳躍性,如果能創設各種不同的情況讓學生開啓思維之窗,發揮各自想象,定能激活課堂氛圍,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對於突破難點,理解課文內容無疑也有極大幫助。

首先以圖導入,讓孩子觀察圖上的女孩子和我們有什麼不同,引出她是一位鄉下孩子,揭示課題,引入課文,鄉下孩子的生活怎麼樣呢?

學習第一節時:抓住“歡唱的黃鸝、盛開的野菊”體驗感受鄉下孩子在父母關心下的幸福。

在理解第二節時,我抓住兩個想象點,讓學生通過想象去感受鄉村生活的美好。針對第一句,我激發學生想象:看看圖,想想,田野上都飛舞着什麼樣的蝴蝶?鄉下孩子捧着這美麗的蝴蝶,編織了什麼美麗的故事呢?學生思如泉涌。有的說,他也想變成那美麗的蝴蝶,爲花兒傳播花粉,讓花兒開得更鮮豔;有的說,他希望蝴蝶能帶上他飛到城市裏去,看看和他一樣大的小朋友是怎麼玩的……課堂氛圍異常活躍。針對第二句,我播放了一首優美的草葉曲,和着樂曲,我輕聲問:你眼前彷彿看到了什麼?孩子們邊閉着眼欣賞,邊帶着陶醉的語氣告訴我:看到了樹林,聽見了小鳥唱歌,還看見了一個鄉下孩子騎在牛背上快活的吹着草葉。就這樣一片普通的草葉,鄉下孩子能吹出如此動聽的歌曲,你覺得鄉下孩子怎麼樣?學生紛紛趕到佩服。這時,再煽動學生的情緒:這麼美、這麼動聽,相信一定能讀好!有了這樣的體驗,學生讀起來自然是不成問題的。

《鄉下孩子》教師反思小結 篇15

學習童話《巨人和孩子》時,學生們的興致很高。第一課時,學生主要理解童話的故事情節,瞭解到巨人身上發生的鉅變,他由自私而變得有愛心,使學生認識到:最美的心靈是博愛的心靈,惟有一顆博愛無私的心能給人帶來快樂的生活和永恆的幸福。

在第二課時,主要賞析童話的寫作特色,品味生動傳神的語言。在這節課上,有兩個環節給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回顧上節課的教學內容之後,讓幾名學生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讀課文,然後找同學評價學生的朗讀情況,同學們主要從語氣、語調、感情等方面進行評價,但大多數同學的發言都是隻指出別人的不足,於是我告訴他們評價時要用賞識的眼光,先說優點,再委婉地指出不足,又指導學生讀童話要注意讀出情節,讀出畫面,讀出人物的個性。在我的點撥下,學生開始學會找優點了。被評價的學生也是洗耳恭聽,不時還會意地點點頭。當有一名同學委婉地指出另外一名同學沒有讀出巨人的特點時,我問他:“你能舉例說明嗎?”他說:“比如,當巨人從妖怪朋友家回來時,看到一羣孩子在他的花園裏玩耍,他說:‘你們在這兒幹什麼?’他沒有讀出巨人那種粗魯、憤怒的口氣。”我接着追問:“那你能讀一下嗎?”他尷尬地笑笑說:“老師,我也讀不太好。”我說:“沒關係,試試看。”

於是他讀了一遍,確實讀得一般,這時,我說:“老師試試看。”於是,我變成了巨人,粗聲粗氣地吼道:“你們在這兒幹什麼?”當時,給學生們嚇了一跳,有的同學在小聲說:“像,像。”其實,我都不知道我的聲音是怎麼發出的。接着學生進行個性化的閱讀,劃出自己最喜歡的語句來賞析,理解童話生動傳神的語言。然後全班交流,明確本文大量運用比喻、擬人的修辭方法,並運用疊詞。當一名同學說,春天來臨時,自私的巨人的花園卻依舊是一片寒冬景象。“由於看不見孩子們,小鳥便無心唱歌,樹兒也忘了開花。有一朵花兒從草中探出頭來,看見那塊告示後,它對孩子們的遭遇深感同情,於是又把頭縮回去,繼續睡覺了。”這裏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方法,說明小花也站在孩子的一邊。在肯定這名同學的回答之後,我又表演了一回,我把自己假想爲一朵花,做出從草中正在探出頭的動作,嘴裏說着:“春天來了,我要欣賞一下外面的美麗景色,那是什麼,‘閒人莫入、違者重罰’,巨人怎麼這樣,沒意思,回去。”於是,做出把頭縮回的動作,學生又被逗笑了,有的學生說:“老師,太好玩了,你真逗。”我說:“老師演得不像,我只想把大家帶入到童話世界。”

這節課,我表演了兩次,體驗到表演的快樂,同時也看到了學生的投入學習的狀態,這都因爲,我把童話課堂當作表演童話的舞臺,讓童話課堂本身也具有童話色彩,讓學生徜徉在充滿幻想與想象的童話世界。我想:在教學中,應該根據體裁的不同,創設與課文一致的氛圍和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其積極有效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這樣會大大地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鄉下孩子》教師反思小結 篇16

《槐鄉的孩子》是一篇略讀課文,課文主要描寫了生活在槐鄉的孩子們採摘槐米的經過,讚美了槐鄉的孩子們吃苦耐勞的品質。意圖在培養學生熱愛勞動的品質,懂得勞動會給人帶來幸福和快樂。

課文中有這樣一段描寫天氣很熱的句子:八月,天多熱。雞熱得耷拉着翅膀,狗熱得吐出舌頭,蟬熱得不知如何是好,在樹上不停地叫着“知了,知了”。在這樣的環境裏孩子們去採槐米,得受多大的罪啊!可光憑老師口頭解釋天熱的程度是無濟於事的,必須讓學生親身體會得到。所以,我給學生髮表見解的機會,回憶一下自己在暑假時經歷的天熱的感受,來體會和品味這個句子的意思,進一步體會槐鄉孩子吃苦耐勞的品質、懂得勞動的快樂。

經過一陣思考,小手舉起了一片。

陳浩然一本正經地說:“天真熱,我真想鑽進冰箱裏。”

張金凱接着說:“真熱啊,我想跳進河裏洗冷水澡,還不想出來。”

“暑假的時候天好熱!”王蒙源認真地說,“我真懷念冬天下雪的日子,希望冬天快快來到。”

“有一次,熱得我不住地吃冰棍,一下子竟然吃了五根。媽媽還打了我一巴掌,說非把我吃拉肚子不可。”牛新建邊笑邊說。

“想起暑假的熱啊,我身上是不停地流汗,裏裏外外的衣服都溼了。”商慧琳本來就胖,說着說着還真出汗了。

……

經過學生的發言,真切地感受到了天熱的程度,都紛紛感慨:能在這樣熱的天氣裏去鉤槐米、拾槐米,真是不怕苦、不怕累,槐鄉的孩子勤勞勇敢,值得大家學習。 

身臨其境纔是真。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