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寫的教學反思(精選24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1.45W

撰寫的教學反思 篇1

在實施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過程中,“教學反思是教師專業發展和自我成長的核心因素”已經成爲體育教師的共識。但在實踐過程中,體育教師進行個體反思時往往習慣於已有的經驗,很難擺脫其封閉性和侷限性。因此要想適應體育課程與教學改革,促進教學能力提高,體育教師就必須掌握一定的教學反思方法。

撰寫的教學反思(精選24篇)

一、學習反思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在新課改實施過程中,成功體驗、合作學習、情境教學、自主探究等體育教學模式層出不窮。要想明辨是非、判定真僞,真正掌握新課改的脈絡,系統的理論學習是必要的。學習反思是教師在認真學習教學理念的過程中,誘發質疑、思考、批判教學行爲與策略,尋覓教學理論支撐的方式。

學習反思要求體育教師擁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深入思考的習慣。學習的內容既可以是專家學者的論着,也可以是體育教學類的報刊雜誌;既可以學習體育教學理論,也可以學習他人的教學方法。只有將實踐中反映出來的問題上升到理論層面加以剖析,然後再到實踐中求證,才能使教學能力逐步得到提高。

二、觀摩反思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觀摩他人的體育教學並積極反思自己的教學實踐,反覆研究他人的成功與失誤,去除糟粕,吸取精華,則能更多地提升教師的反思能力。

教學反思需要跳出自我,反思自我。所謂跳出自我就是經常地開展聽課交流,研究別人的教學長處,尤其是要研究優秀教師的教學理念。通過學習比較,找出理念上的差距,解析方法手段上的差異,從而提升自己的專業能力。

三、績效反思

對每堂課的教學效果或是對某項運動技能的測試成績進行反思、分析、比較,可以爲下一步調節教學過程、修正教學目標提供依據。

在“利用小墊子做障礙進行跳躍練習”時,有一女生把二個小墊子豎放擺成“十”字形進行“東南西北跳”。我發現後,在全班同學面前及時給予“有創意”、“肯動腦筋”的評價。結果出人意料,全體學生積極開動腦筋,竟然想出二十餘種利用小墊子組合進行跳躍練習的方法!並且興致極高,直至大汗淋漓,還絲毫不感疲憊!課後反思這堂課的成功之處就在於這及時肯定的評價。實踐證明,及時、正確、合理的多元評價,能使學生獲得某種精神上的滿足,能充分調動學生學和練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達到初始設計的教學目標。

在側向滑步推鉛球測試後的成績對比中,我發現自己所教的班級與另一位老師所教的平行班的平均成績有較大的差距。是我在教學中動作要領沒講清楚還是其他客觀因素?我進行了細緻的反思、分析,及時找到了原因並在後面的教學中予以了修正。

四、交流反思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教師個體單獨進行反思時,相對來說具有一定的封閉性和侷限性。畢竟單純的內省反思活動,往往是比較模糊、難以深入,而且容易囿於自我。交流反思既可以是同事之間的交流分析,可以與學生進行交流溝通,也可以與專家學者進行交流探討,還可以上專業的體育教學網站、論壇進行交流學習。

在籃球教學中,小個子的男生以及絕大部分女生的情緒都不是很高,積極性不強。課後我與他們進行交流時知道是因爲這部分學生力量小而籃球圈又太高,她們大多投不進去,影響了積極性。後來我用鋼筋彎成了五個籃圈,並分別固定在離地面2、0米、2、2米、2、4米、2、6米、2、8米高的牆上。然後讓學生按能力、身高自由選擇籃圈進行投籃練習。結果學生興趣盎然,投籃命中率有了極大改善。甚至有個別學生還享受了回“喬丹大慣籃”的樂趣呢!

與同事一起觀看學生籃球教學賽時聊到學生不太會利用假動作突破防守,我們一起交流探討了如何在籃球教學時提高學生利用假動作的能力。後來我在體育課堂教學時進行了實踐,而同事把它寫成了一篇論文並發表在某雜誌上。

中國體育教師論壇是一個比較大的體育教師交流平臺,既可以足不出戶地把自己在體育教學實踐中碰到的疑惑請教專家學者和同行,也可以從同行們發起的帖子中尋找答案或靈感。如網友凡人發表了“體育課能否上成遊戲課”的帖子,響應者衆,其中不乏獨到的見解。反思自己以往的遊戲教學中,有些遊戲在組織時缺乏安全考慮,有些遊戲沒有多少實際的教學意義,這爲以後的遊戲教學提供了非常好的理論依據。

五、事件反思

在體育教學中常會遇到教學錯誤、偶發事件等意外情況,教師應以積極、虛心的心態,自我批判、冷靜分析,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反思,認真審視自己教學實踐的決策過程,力求找到問題的答案及其解決的辦法。

一次校內公開課上,當課進行到整理放鬆階段時,突然停電了,整理放鬆的音樂無法播放,怎麼辦?唱!我就讓學生跟我一直哼唱起來,邊唱邊跳,把整個課堂的氣氛推向了高潮,在場同行給予了高度的評價。

在教學花樣跳繩接力時,我規定每人只用一種跳繩方法且小組中不能重複。結果每組都“創造”出許多不同的跳繩方法。有一女生甚至意猶未盡,輪到她時一人表演了三種不同的跳法。對於這種個性行爲是否制止?稍猶豫後我還是決定不予批評和干涉。結果,許多學生竟然“創造”出利用跳繩而非跳繩的跳躍遊戲!課堂氣氛之活躍、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之高,令人咋舌。這在傳統教學中,無異於“異類”。在實行體育課程與教學改革後,我認爲也未嘗不可:不也照樣達到“提高跳躍能力”的目的了嗎?

課堂教學中,往往會因爲一些偶發事件而產生瞬間靈感,這些“智慧的火花”若不及時利用課後反思去捕捉,會因時過境遷而煙消雲散。加強事件反思對於建立和諧的師生關係、提高隨機應變的能力、促進自身的專業發展是大有裨益的。

六、隨筆反思

“教材搭配是否恰當?”“教學組織是否合理?”“這堂課的閃光點在何處?”“如果我是學生會怎麼做?”“這是最佳的方案嗎?”“這是否體現新課程的理念?”教師在每次教學課結束後,應該多問自己幾個爲什麼,並及時記載下簡單的教學隨筆,內容可以包括:教學中的成功或不足、教學中學生鍛鍊的情況、教學中的改革創新等。在課後重新審視分析課的發展變化,反思與修正自己的教學行爲,經常進行換位思考,可拓寬教師的教學思路。日後對隨筆進行歸類、整理、總結,是教學參考的第一手借鑑資料以及撰寫論文的極好素材,會促使自己的教育理論不斷昇華,教學水平不斷提高。

另外有條件的學校還可以利用教學錄像進行反思。教師可瀏覽自己的或其他教師的教學錄像,思考反省當時的組織教學是否合理、運動強度是否妥當、下次應如何改進等內容。如果有同事或專家從旁幫助進行分析和評價,這一反思方法的作用將會發揮得更好。

教學反思是對教育教學規律的探究與發現,是教學創新的基礎,教師成長的開始。從不同角度與方式回顧、分析和審視自己的教學行爲,教師才能“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識和自我監控的能力”。只有把教學反思當作一種行爲習慣,體育教師才能不斷提升自我能力,完善教學藝術,減少“教學遺憾”,與新課程共同成長。

撰寫的教學反思 篇2

記得曾在一本教學雜誌上看到過這樣的一段話:實踐反思=成長。在教中反思,在學中反思,無論對老師還是對學生都是一種收穫。教師的反思能力決定着他的教育教學實踐能力和在工作中開展研究的能力。如果教師對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缺乏反省,不對自己的教學經驗概括,不反思,他就很難不斷提高更新教學觀念,改善教學行爲,提升教學水平。

教學反思,就是教師以自己的實踐活動爲思考對象,在“回放過程”的基礎上,對其中的成敗得失及其原因進行思考,得到一定的能用以指導自己教學的理性認識,並形成更爲合理的實踐方案。在教學中要處理好知識性目標和發展性目標平衡與和諧的整合,在知識獲得的過程中促進學生髮展,在發展過程中落實知識,這就也需要學生對學習進行自我反思。我一般會從以下兩個方面來撰寫自己的教學反思:

1、教學過程的反思。我在每次數學課結束時,都要對本節課的教學設計、教學內容進行仔細的回味。我認真思考哪一個知識的形成過程學生沒有掌握,哪一個知識點講的不是很順利,哪一個學生提出的問題我沒有很好地解決。通過長時間堅持,我發現自己養成了良好的教學習慣,並對教學問題有了較深層次的思考。例如我教的是兩個班的數學,常常發現不論我課前做怎樣的準備,講完兩個班課後,總感覺第二個班的課,總比第一個班強,原因就在於每上完第一節課後,針對學生的學習情況,我在處理某些問題的方式上都會作出調整,從而更加容易讓學生接受,在課堂上的疏漏、失誤,在下一節課都會加以關注,經常性的反思,把這些“智慧的火花”記錄下來,並進行探究和剖析,確實使我的教學少走了許多彎路。

2、作業效果的反思。學生數學作業中出現錯誤,師生都應積極關注,要對錯誤進行反思,分析錯誤的根源,對症下藥,解決問題,吸取教訓,以提高解題能力。國小生數學作業出錯是在所難免的,如果認真分析這些錯誤的原因,概括起來:一是教師傳授知識的方法不科學,講課步驟與思路不清晰,沒有把握住重點、難點,作業要求不規範等;二是學生聽課不認真,對學習的知識不理解,課堂知識沒鞏固,影響了新知識學習,或者做題步驟不規範,審題失誤等。面對國小生作業中出現的錯誤,一定要讓他們明瞭錯誤之所在,知曉錯誤的原因,從而真正獲得正確知識。

下面請允許我以一個教師的視角對學生作業中出現的計算錯誤方面的原因進行分析反思。平時我們在辦公室裏經常會聽到同事們抱怨:“這些題,我都評講好幾遍了,強調了又強調,可是這次考試,錯的人還是很多,這些學生真是沒法教了。”其實試想想老師講得多,講得透,學生就能聽懂嗎?就能真正理解嗎?往往是教師講得頭頭是道,學生卻如墜雲霧,對於學生的錯題,教師只注意嫺熟地解題,卻不重視學生錯誤思維的過程疏導,學生就悟不出解題的思路和技巧,即使課上聽懂了,課後遇到新題型便又無所適從,以致錯誤再犯。

不要說不認真計算錯誤是學生的通病。算理和法則是計算的依據,正確的運算必須建立在透徹地理解算理的基礎上,學生的頭腦中算理清楚,法則記得牢固,計算時,纔能有條不紊地進行。否則將會出現錯誤。例如當學生學完乘加、乘減兩步計算式題後,有部分學生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在一個沒有括號的算式裏,只有加法和乘法兩種運算,學生依然先算前面的加法,再算後面的乘法。我一開始也會認爲是學生在計算時粗心,不夠認真,因此要求學生上課要如何如何地認真聽講,練習時要如何如何的細心。可是如果仔細分析他出錯的原因,就會發現並不是來自粗心,而是沒有真正理解爲什麼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只是機械地模仿以前所學加減兩步計算式題的知識。因此,在要求學生訂正時,不能只要求學生“認真,認真,再認真。”而應先讓學生對計算的結果進行質疑,然後再出示正確的計算過程,讓學生明確:在一個沒有括號的算式裏,只有加法和乘法兩種運算,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這樣學生在進行改錯的過程中,不僅明確了錯誤原因,又有效地提高了計算的正確率。又如,在教學筆算除法時有的學生列了和加減乘法一樣的豎式。筆算除法是學生系統學習除法的開始,在這之前,學生通過學習表內除法,已經初步瞭解筆算除法的意義和計算方法。因此像這樣的列式在他們認爲也沒有什麼不妥,甚至在他們認爲本來就應該這樣做的。雖然學生具備了口算除法的基礎,計算結果也是對的,但這種計算方法對學生的進一步學習是十分不利的。所以當我們要這些做錯的學生進行改正時,他們是無法從算理上來解釋錯誤原因的。我們要逐步引導他們分析,談談爲什麼除法豎式不能像加減乘法豎式那樣寫的原因,讓學生真正理解並掌握除法豎式的寫法,爲以後學習多位數的除法打下基礎。

當然,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是一項細緻而長期的教學工作,課堂上,學生回答問題,口算、板演或書面作業,都要及時地發現學生在計算中出現的問題,分析其原因,找出錯誤規律,並加以解決,把學生的錯誤消滅在萌芽之中。

總之,通過這幾年來撰寫使我認識到教學反思是我們教師成長的階梯,它能將我在課堂上的意外收穫、得心應手、一吐爲快;它能把我的失誤記載成文,作爲前車之鑑;它能讓感性的實踐昇華成理論性的經驗,從而使我在教學中得到更深刻的歷練……它記錄着我們曾經的迷茫,見證了我們灑下的汗水,更奠定了我們堅實的腳步。

撰寫的教學反思 篇3

《蜜蜂引路》說明列寧是個善於觀察,認真思考的人。愛聽故事是國小生們共有的特徵。教學中,要抓住課文內容和語言上的特點,引導學生仔細閱讀課文,邊讀邊想,充分利用課文的插圖,引導學生想象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和心理。結合重點詞句,熟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讓學生初步懂得,遇到疑難事情的時候,要仔細觀察,認真思考,找出事物之間的聯繫,進行周密合理的推理判斷,就有可能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因爲本課生字較少,難度不大,在指導學生自讀課文的過程中自學,培養獨立識字能力。初讀課文時在文中標出要認讀的,把生字組成的詞語聯繫上下文多讀幾遍,讀準字音,感知字義。學完課文,再用多種方法複習鞏固生字。通過這一探究性學習,可以從小培養學生仔細觀察、善於思考的科學探究意識。

在教學中,可以要求學生藉助想象,在紙上描繪列寧住處,引蜂人住處,路邊花叢,園子的圖畫,即進入了作者描述情境中,又弄清了方位,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這樣方法發展了學生的形象思維,激發了學生興趣,有利於學生審美感的培養。

撰寫的教學反思 篇4

《將相和》這篇課文是根據司馬遷《史記》中《廉頗藺相如列傳》改寫而成的一篇歷史故事。它以秦趙兩國的矛盾爲背景,以藺相如的活動爲線索,記敘了“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小故事,三個小故事相對獨立且又互相聯繫。

教學時,我先讓學生讀課文,理清層次,找出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理解故事的主要內容;接着重點教學《完璧歸趙》,畫出描寫人物言行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點,總結學習方法,最後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我注重對學生進行“抓住人物特點”的學習方法指導。藺相如被封爲上卿,廉頗很不服氣。我讓學生體會廉頗爲什麼不服氣,有個學生說要站在廉頗一邊,他說:“廉頗在戰場上出生入死,拼了命地在對抗敵人,多危險啊!所以廉頗不服氣,我能理解。”被他這麼一說,個別學生一致贊同他的看法,都覺得藺相如不過是憑一張嘴,就爬到廉頗頭上,覺得不公平。於是,我拋出探討的問題:“藺相如是不是真的靠一張嘴,沒什麼能耐?說說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了藺相如並不僅僅靠一張嘴,他是有能耐的。”學生通過學習討論,找出句子說明藺相如並不僅僅靠一張嘴,他是有能耐的。如“……我指給您看”這是有謀。“我的腦袋和璧就就一塊兒撞碎在這柱子上。”這是有勇。“我就跟你拼了”這是捨身救主。“秦王被逼得沒法,只好爲趙王擊缶。”這體現了不畏權勢。

當我問到課文中你更喜歡誰的時候,很多學生說喜歡兩個人,並且能細緻地說明喜歡的理由,特別是說藺相如的,把人物的性格特點說得很全面、很到位。比如有:政治眼光長遠,懂得權衡利弊,不與廉頗爭執,心胸寬廣,機智勇敢,一心爲國,維護國家尊嚴。而說廉頗的基本是英勇善戰和勇於認錯。

通過學習,學生對兩個人物的形象有了基本認識,但是要想真正領悟品質還需要一個內化的過程。爲此,我大膽地請同學自編、自演課本劇,學生可以從中選擇一個故事或一個角色進行表演,本課的課本劇表演有進步 ,孩子們能夠把人物的特點表現出來。比如藺相如說話時的理直氣壯和廉頗的不服氣和後悔、慚愧都能奶好地表現出來。

通過演課本劇,學生們對人物性格的感受越來越真切,但同時也會對廉頗這一人物形象的認識產生偏差。所以我最後安排了小練筆“廉頗深夜靜思”。孩子們的思考過程,其實就是廉頗認識轉變的過程。練筆之後,廉頗的形象也在學生們的腦海中樹立起來了。此時,他們明白了:藺相如也好,廉頗也好,他們的偉大就在於以國家的利益爲重。

撰寫的教學反思 篇5

經過撰寫教案,充分的備課,踏上了磨課之旅。在研磨的過程中,發現了許多問題。第一次試教,按照設計好的環節來一步步實施課堂,然而效果並不理想。主要問題有:環節的設計過多過雜,有些重點不突出;古詩指導有些生硬;時間的分配也不太合理。導致產生以上問題的原因是沒能做好充分的課堂預設,教學環節的設計還沒經過仔細的推敲。

在進行自我的教後反思和聽取備課組老師的意見之後,再次修改教案,調整教學環節,明晰了必須抓重點,有詳略,以古詩的朗讀爲主,在讀中去理解,在理解的過程中感悟。先抓後放,讓學生一步一步來讀好古詩,理解古詩。

認識到不這些缺陷與不足之後,便開始了重新的備課。在第二輪的磨課後,效果明顯的比第一次好,然而還是發現有部分孩子未能充分進入課堂,回答問題不積極,動手寫的時候又寫不好。在聽取聽課老師的意見之後,總結原因主要如下:

一、對學生的評價不到位。

主要問題集中於古詩的朗讀指導和古詩的詩意評價不到位。對於學生互相的評價欠缺引導,導致這一環節有些走過場之嫌。

二、教學語言不夠豐富。

總覺得自己的課堂教學語言比較貧乏,欠缺生動。特別是指導這一類描寫田園風光的古詩的時候,老師富有詩意的語言往往能讓學生專注於課堂,自然地融入詩情畫意當中,然而,這一點還是做得遠遠不夠的。

撰寫的教學反思 篇6

本課教學是人教版國小三年級數學上冊第九單元《數學廣角》例1的搭配問題,它是在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繼續讓學生通過觀察、猜測、實驗等活動找出事物的組合數,搭配問題教學反思。與二年級上冊教材相比,本冊教材內容更加系統和全面,突出用符號方法表示搭配結果。教材重在向學生滲透數學思想,主要通過簡單的搭配體現有關的組合問題,初步培養學生有順序地、全面地思考問題的意識,使學生能進行簡單的有條理的思考,進而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用數學方法解決問題的意識。

“學生的數學學習的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於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分析、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內容的呈現應採用不同的表達方式,以滿足多樣化的學習需求。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基於上述基本理念,在設計本課教學環節中,注重創設具體生動的生活情境(即從課前聽《喜洋洋與灰太狼》引出美羊羊要去遊樂園玩需要爲自己精心挑選衣服的問題),設計一些趣味題型(如遊樂園中“兩人三足題、繪畫塗色題、拍照等”),既貫穿整節課,又讓學生在一種愉悅歡暢的氛圍中展開學習。

撰寫的教學反思 篇7

《藍藍的威尼斯》是一篇優美的散文,它是一篇略讀課文,放於本單元的最後。對於本文我設想讓學生自行賞析。最初設計如下:自讀課文找出你認爲展現威尼斯美的語句加以分析(提示從修辭的角度去思考)——歸納威尼斯的美——理解作者爲什麼用藍藍來修飾威尼斯這座城市——再讀語段——拓展:描繪江南水鄉。課堂教學過程中出現了以下的問題:

首先,教了這幾年的書,依舊沒有處理好取捨的問題。書本中的一些細枝末節的知識點,始終不捨得放棄,總想能面面俱到。這可能是自己潛意識中還是對自己的學生不是很放心,其實有些問題他們自己討論思考後也是能解決的,只不過需要的時間可能長一些。學生的的思考可能不夠周全,不夠深入,語言表達不是很完整、規範,而我的大包大攬無形中助長了他們的惰性,同樣也抑制他們的思維。這可能是我一直存在的一個大問題。

其次,教學預設了環節,教學時面對出現的意外總是下意識地讓學生往自己預設的環節靠攏,有時過度的引導掐斷了學生的思維,也顯得課堂文氣不通。自然要引導,教師的用語就偏多了起來。或許教師侃侃而談的時候很有成就感,但學生很有可能在走神,這就有損課堂的達成率。

再者,威尼斯是一個旅遊勝地,除了建築外有着濃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自然文人墨客筆下的威尼斯更是絢爛多姿。與其就本文而學本文,還不如充分利用網絡給學生介紹幾篇同是描繪威尼斯的作品,拓寬他們視野的同時也加強課外知識的引入。

最後,對問題的預設忽略了發散性的思維,如“爲什麼作者用藍藍來形容威尼斯?”這個問題在引導學生找出“天藍地藍城市藍”的語句時,可讓他們思考形成的原因,竟而過渡到人的和諧幸福。引導學生自行發揮,注重他們思維的火花,抓住細處揚課堂亮點。

語文的課堂是一個充滿機智的地方,教師除了熟悉課文外更要能引導學生,教會學生織網,讓他們自己撒網捕魚。

撰寫的教學反思 篇8

本課重點是文章的表達方法,其一是文章的寫作順序。爲了把這個知識點講解清楚,我在板書上用了一點心思,那就是把“形成”和“特色”用黃顏色的粉筆寫成。當學生對藏戲的形成和特色瞭解之後,依照板書老師說:“像課文這樣圍繞藏戲從藏戲的形成和特色兩方面安排材料,進行說明是一種什麼寫作順序?”當時課堂上一片安靜。是啊關於此種寫作順序,學生是比較陌生的。

他們對事情發展順序和時間順序、地點轉換順序更爲熟悉一些。此刻的安靜是在預料之中的。我靜靜地等待,並提醒學生其它寫作順序,有學生想起來了,他講出了事物幾個方面的寫作順序,然後我進行板書。其實課堂上需要有這樣的靜。然後我強調本課中一個事物是指“藏戲”,幾個方面是指“形成和特色。”馬上問圍繞一個事物通過幾方面來進行寫作的順序是什麼順序?(事物的幾個方面)由此來加深學生的印象。這個問題到此並沒有結束,我馬上追問:“以前我們學過的哪篇課文是按照這個順序寫作的?”《鯨》《新型玻璃》等。關於此種寫作順序,我想學生肯定熟記在心了。

撰寫的教學反思 篇9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採取了先學後教的教學方式。同學們利用五分鐘的時間通讀一遍教材,結果是學生是一無所獲,關於這一課的教學 ,我認爲必須採取教師指導的方式,於是我就給了同學們一些問題,同學們帶着問題有針對性的去看教材,收穫甚佳。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使我真正認識到課堂教學的藝術和效果。當我在上第一堂的時候,按着我備課的思路去講,學生的接受效果不好,特別是相應的違法行爲應受到什麼樣的制裁,學生掌握的一塌糊塗,當我上第二課的時候,改變了策略,我從本節課的根源說起,違法應從法律開始,讓學生從教材中找到法律的類型,特別是憲法,教材中僅僅已連接的形式提到一嘴,但是也得讓學生知道憲法是我國的根本大法,是我國的最高法律。同學們知道了法律的類型,就很容易的針對相應的案例去判斷相應的違法行爲,知道了違法的行爲就很容易的知道會得到相應的處罰,行政處罰教材中只在案例中體現,但是,學生提出了異議問:“老師,一般違法就不用受懲罰了嗎?”這時我才注意到行政違法和民事違法的懲罰是刑事制裁和民事責任,即受到警告、拘留、罰款等懲罰。

撰寫的教學反思 篇10

文首尾照應,結構嚴謹。先寫“我”騎着自行車,到處尋覓那個來自異鄉的修鞋姑娘,接着具體些修鞋的經過,最後寫“我”繼續在長街深巷尋找修鞋姑娘。

在教完《修鞋姑娘》這篇課文後,我也找到了一個切入點。在設計這篇課文的教學時,我緊扣一個“讀”字,首先給學生充足的讀書時間,通過運用如:初讀課文、整體感知,瀏覽課文、蒐集信息,默讀批註、理性思考,角色朗讀、入情入境,心靈呼喚、情感昇華等多種讀書方法,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在讀中理解,在讀中引領學生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在讀中表露自己閱讀過程中體驗到的情感,進而表達自己的閱讀所得。因爲,只有學生充分的感知、感悟文本內容,纔會有自己的發自內心的閱讀體驗,才能真正達到與文本的交流。

講完課文之後,結尾段是這樣寫的“修鞋姑娘,你在哪兒?”聽着孩子們的讀,我感覺孩子們已經對課文中修鞋姑娘的品質所感動,已經對文中關於神態、動作、心理等寫作方法的運用胸有成竹,於是我就啓發孩子們,假如某一天作者又見到了修鞋姑娘,他會對她說什麼呢?他會有什麼表現呢?課後的小練筆,使我明白對課文的理解有很大的關係,與老師的指導有很大的關係,只有激起孩子們內心的興趣,讓孩子們找到成功的角色,這樣我們的寫作肯定會有很大的起色。

撰寫的教學反思 篇11

這學期,我任教三年級語文。整本教材中,我最喜歡的一篇文章是《傾斜的傘》,這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散文,文章敘述了雨中在那把墨綠色的大傘下發生的感人的故事。文章以“傾斜的雨傘”爲線索,通過寫外公和我彼此給對方撐傘的故事,以小細節見真感情,表現了祖孫兩代之間深深的愛。文章讓人感動,讓人體會到親情的溫馨。

本文在結構上最明顯的特點,就是前後兩部分內容穿越了時空。傘下的人物發生了變化——開始的傘下,是外公呵護着我,傘歪向了“我”這邊。後來,外公變得蒼老,而“我”已經長大成人,“我”在雨中,傘又歪向了外公。兩部分情節相似,語言描述也有不少相似之處。在課文的結尾部分,作者在抒發着內心強烈的情感。雨中傘下籠罩着的是濃濃的親情,時空變幻傳遞着的也是濃濃的不變的親情。

通過這節課的教學,學生的心靈受到了一次洗禮。上完這節課,給我的最初感覺是同學們真正的體會到了那種濃濃的親情,加深了對愛的理解、對感恩的理解,我自己也完全沉浸在了課堂中,認真地和學生們一起去品讀、體會文章中的每一個詞語和每一個細節,和學生們一起去感受祖孫之間濃濃的愛。在課堂的最後,我和同學們一起講述了生活中的“愛的體驗”,師生的述說昇華了情感,讓學生能夠聯繫到自己的生活,聯想到自己的情感世界,讓他們學會感受愛珍惜愛。愛不僅僅來自長輩,只要你用心去感受,會發現愛來自老師、同學、朋友,來自熟悉的人或陌生人的……愛其實很簡單,一個眼神,一次撫摸,一個微笑……就是愛的傳遞。教育他們在接受別人關愛的同時,要學會去關愛別人。

《傾斜的傘》這篇課文的語言文字細膩生動、真摯感人,在課堂教學中,我注重了學生的朗讀,學生的體驗,但還是少了一些靜心品味的過程。若是能讓學生在初步領悟課文內容時靜靜地默讀,教學的效果可能會更好些。

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努力創設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模式,讓學生融入文本,由感而想,由悟而讀,讀中悟情,讀中理解。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會學會做人。

《傾斜的傘》帶給我的不僅是教學的思索,更是人生的思索。

撰寫的教學反思 篇12

《一隻貝》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散文,文章中描繪了一隻貝經受痛苦、磨難、忍耐之後沒有像其他的貝那樣成爲一隻光彩奪目、色彩斑斕的貝殼,但他卻孕育出了一顆珍貴的珍珠的故事。

在教學上,我讓學生充分讀書、感悟文本。在此基礎上抓住文中出現的“漂亮”與“醜陋”、“可憐”與“可敬”等幾處矛盾點入手研讀,教學中力爭做到以讀書訓練爲經,語言文字訓練爲緯,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過程。允許學生多元解讀,以學生讀、說、議、寫,去代替教師單一的講授,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自主性、主動性、發展性、創造性,從而達到激發興趣。

1、對比朗讀 感受貝的醜陋:

通過聯繫上下文對比朗讀讓學生體會到無論在海里,還是在沙灘上,這隻貝和其它美麗的貝相比顯得那麼醜陋。他沒有漂亮的顏色、圖案,它只有兩片瓦礫似的殼,殼已經很破爛,很不完全。這是一隻醜陋的貝!

2、抓住文眼 重現貝的痛苦:

出示重點句:“因爲有一顆石子鑽進了它的殼內,那是個十分硬的石子,無論如何不能擠碎它,又帶有棱角,他只好受着內在的折磨。”

這一段話,我把它聚焦成一個詞——“折磨”。由這個詞引導學生把課文讀厚讀深。爲了更好的讓學生體會貝所受的折磨,結合學生的已有經驗,我設計瞭如下環節,來幫助學生理解。“同學們都有被沙子咯着眼睛的經歷吧?那誰來說說自己被沙子咯着眼睛時的感受?”學生肯定會說到想盡辦法想把它驅除,覺得十分難受、痛苦,備受折磨。我順勢問:“是啊,小小的一粒沙子都把我們搞的痛苦不堪,更何況鑽入貝體內的是一顆十分硬的石子,它忍受的又是一種怎樣的折磨啊!”然後通過多種朗讀方式邊讀邊想象石子在貝身體裏的情況,體會這隻貝在肉體上遭受到的巨大痛苦。體會這是一隻飽受折磨的貝!

3、緊扣默默 品味貝的孤獨:

出示重點句:他的殼上越來越沒有了顏色、沒有了圖案,他失去了做貝的榮譽,但他默默的,他說不出來。通過教師引讀,緊扣“默默”引導學生理解這隻貝所遭受的“折磨”不僅僅是身體上的更有精神上的。人生最大的痛苦莫過於遭受不幸卻無人可訴。緊接着讓學生將他和別的貝作比較。它失去了顏色,失去了圖案,失去了做貝的榮譽,無法像別的貝一樣系在孩子的脖頸上受讚美。他備受苦難與冷落,含下所有的痛楚。這是一隻“寂寞、孤獨、有苦說不出”的貝!

4、聚焦磨製 感受貝的可敬:

這僅僅只是一隻可憐的貝嗎?我簡簡單單的運用一句反文句,就把學生帶入對貝可敬之處的研讀。這時聚焦“磨製”一詞,聯繫生活實際理解“磨製”的意思,緊扣“血與肉”想象日復一日磨製的痛苦。面對身體上精神上的折磨他選擇了默默忍受,在默默忍受中用血和肉磨製。我拓展設計瞭如下練習:一年又一年,這隻貝,周而復始的在用自己的血與肉磨製珍珠,即使……,即使……,即使……,他都沒有停止努力,他從不埋怨,從不退縮,默默承受,直至磨製出稀罕的珍珠,這真是一隻……。此時追問學生:“他真的失去了做貝的榮譽嗎?”引導學生明白色彩斑斕的貝固然很美,但那只是以華麗的外表取悅於人,這是一種膚淺的美,醜陋的貝雖然外面不美,但卻孕育出了珍貴的珍珠,它以它珍貴的內里美展示於人,所以後者的美更有價值,更經的起時間的考驗。它沒有失去做貝的榮譽,而是得到了更大的榮譽。

當然課堂中也存在許多的不足之處,始終是少數學生與教師產生共鳴,缺少面向全體,另外在拓展中學生談的多是大人物,沒在關注生活中的身邊人。

撰寫的教學反思 篇13

《中華少年》是國小語文六上第二組課文的一篇略讀課文。作者李少白以新時代中華少年的視角激情讚美了祖國,抒發了作爲中華少年的由衷自豪之情,同時也表達了中華少年建設中華的堅強決心。

由於課文是一首詩,詩歌偏重於抒情,許多詩句比較凝練,包含的知識較爲豐富,在表達上也比較含蓄。所以在教學時中,我有些矛盾。略讀課文只安排一課時,那麼這一課時,我究竟是選擇以學習體會詩的含義爲主還是選擇以讀代講,以讀抒情?

經過一番權衡,我覺得讀懂詩比讀好詩更重要,因爲詩的精妙之處很多時候還是需要老師點撥的。上課之前,我預設了以下一些知識要點:

第一節:知道這節是全詩的總起,知道“雪蓮”、“乳燕”、“雛鷹”、“山丹丹”分別來自哪裏以及各自的比喻義。說起乳燕,結合介紹高爾基的小說《海燕》,說起雛鷹,引入“燕雀安知鴻鵠之志”,理解含義,增加積累。

第二節:關注黃河、崑崙兩詞之前的修飾詞, “北國的雪花”,可以結合《沁園春·雪》中的詩句“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感受祖國的錦繡山川。

第三、四節:

1、感受英雄。從女媧、大禹到屈原到“水滸”、“三國”到東子、雷鋒,交流他們的事蹟,從感受人物的精神中感受民族的精神。

2、感受文化。交流端陽的來歷,中秋的傳說,蒙古人民和西藏人民的民族傳統,知道這都是我國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3、由楓橋的鐘聲,結合回顧張繼的《楓橋夜泊》,由大漠的孤煙,回顧一些邊塞詩。

第五節:知道這節在文中起的承上啓下的作用。由“洋炮的彈片”一詞,引出鴉片戰爭,交流百年恥辱及人民的苦難生活。由七月的星火,南湖的航船,介紹中國共產黨的奮鬥歷程,由東方雄師引出拿破崙的“東方睡獅”說。

第六至八節:知道第八節是全詩的總結,知道這三節主要寫中華少年的誓言,表達了中華少年的堅強決心和豪邁情懷,略講。

我用了一節課的時間解決了上述知識點,幾乎沒有像樣的朗讀時間。但是編者編排本詩的意圖是讓學生通過朗誦詩歌來表達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如果就此結束本課教學,似乎沒有達到教學目標。因此,我不得不再準備一節課的時間來組織學生朗讀。在讀熟的基礎上,引導他們自由朗誦、分角色朗誦和表演朗誦。在反覆的誦讀中,進一步體會詩人表達的情感。我有點兒疑惑,像《中華少年》這樣的課文,如何有效提高課堂教學?僅僅用一課時時間,怎樣才能做到理解詩意與表達詩情的雙豐收?希望大家積極參與探討。

撰寫的教學反思 篇14

這是一首外國的兒童詩,讀時琅琅上口,同時又意味深長,耐人尋味。全詩4個小節,短小精悍卻富有哲理。作者以形象的比喻,簡明的語言,介紹了書給人們帶來了樂趣,謳歌了書的神奇、書的美麗與魅力。

“書讀百遍,其義自現”,朗讀是理解詩歌的最佳手段,所以在本節課我把閱讀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設計了自由大聲朗讀、自由讀、默讀、齊讀、同桌合作讀、接讀、比賽讀等各種形式的讀,學生在讀的過程中領悟了思想感情。

在教學第一、二小節後,指導學生仿照前兩段寫一寫。學生展開了想象的翅膀,雖說孩子們的語言還很稚嫩,但是表達了他們的心聲,體現了孩子們對詩歌的理解。

撰寫的教學反思 篇15

一、追求平等對話

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指導者和組織者。語文課堂應該提供一個平臺,讓學生置身於與教材、與作者、與同學、與老師的對話交流的過程之中,師生共同經歷,共同生成。首先,對話的關係是平等的。《小鹿的玫瑰花》一文,要讓學生體驗到“能夠給別人快樂,自己也快樂”是不太容易的,但通過努力,也是可以做到的。教學中,抓住了一些看似平常實則頗具玩味的詞句,如:“這玫瑰你白栽了,一朵花都沒看着。”和“看來,你的玫瑰沒有白栽。”,學生從無疑到有疑,從有疑到解疑,隨着思考的加深,感受的加深,情感的體驗也在不斷地生成。

二、注重情感體驗

語文課堂教學是一個師生情感流動的過程。有真情付出,纔會有心靈交匯;有情感體驗,才能與文本對話。因此,課堂中,教師要以自身的激情引導學生,用他們全部的理智、經驗和情感去感受、領悟、欣賞課文的內涵。《小鹿的玫瑰花》一課,就多處引“移情”進課堂,注重體驗。學生一會兒是小鹿,在“如果你就是小鹿,躺在牀上的那段日子,想得最多的會是什麼?”的體驗中,感受到小鹿是那麼迫切希望看到玫瑰花,感受到他看不到花時的那種惋惜和難過。一會兒又成了黃鶯和微風,在“黃鶯,你爲什麼見了玫瑰花就想唱歌?”和“微風,大夥兒在誇你的時候,你心裏怎麼想?”的體驗中,感受到小鹿的玫瑰花給別人帶來的快樂。隨着體驗的深入,學生自然而然就能感受到小鹿自己沒有看到玫瑰花但仍然發自內心的那種快樂。不斷的角色體驗的過程,是學生全部生命活力的外化,是對課文中包含的思想情感的重新組合和建構。

撰寫的教學反思 篇16

課後,我重溫教學設計,教材內容,回憶學生的課堂上表現,認爲本節課講授中還存在一些需要調整和改進的地方。

1、學生在談自己在交友過程中,遇到的困惑時,我沒有學會“等待”,爲了引導出下面想講的東西從而打斷了學生想說的話,這樣一節課下來給人感覺特忙亂。

2、在課堂中,學生討論較投入,較強烈,甚至有些學生還提出超出本課內容的知識,在這方面,我未能充分利用課堂上生成的素材,爲了完成課堂教學內容,未對這部分知識進行延伸和拓展,跳過學生的話題進入我的下一步教學,未能做到根據課堂實際調整教案。

通過本課教學,我收穫頗豐,在以後的教學工作中,要多向有經驗的老教師虛心請教,在實際工作中不斷摸索經驗,不斷升級,爭取早些找到真正屬於自己授課方式和方法,儘快提升個人素質和教學水平 。

撰寫的教學反思 篇17

“詩不好教。”這是許多老師曾有的教學困惑。三年級國學啓蒙中的《錢塘湖春行》作者爲唐代詩人白居易,是一篇選自《白氏長慶集》的小詩。我認爲在課堂的處理上過重講解生字詞,接着讓學生背誦,從而完成教學任務難免有些硬性“填鴨”。古詩詞的學習重點在於賞析,通過短短的詩句,讓讀者有“穿越”的感覺,能夠體會到作者當時所見、所聞和所感。這首詩的課堂教學應該努力創設情境,讓學生彷彿置身錢塘湖的春天。本堂課教學設計思路需要清晰,主次分明,抓住“早春”二字設置“讀詩—說詩—改詩—背詩”等系列環節,其中重點突出“說詩”和“改詩”等主體部分,環節設置要做到既有梯度性又有針對性。

“讀”是賞析詩歌的基礎,同時也是形成感性認識的第一環,本堂課採用自由讀和默讀等不同形式,讓學生循序漸進,逐步將學生引進詩歌的殿堂,進入詩歌的語言,感受到詩歌語言的精妙。

“說”與“改”是本堂課的教學亮點。尤其是“改詩”這一環節,既能夠突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又可以培養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古代詩歌的教學,最高的境界爲能引導學生進入詩詞所描繪的意境中。如何引導學生再創一個符合詩意的意境呢?只有在詩歌精練而含蓄的語言上下功夫。“改中品”這一教學方法正是通過對字詞的反覆比較、推敲、錘鍊讓學生體味詩境、詩趣。

“背詩”這一環節能夠把前幾個環節有機銜接了起來,在書聲裏,詩情、詩意、詩韻綜合感受,是最後一步,也是總結性一步。

在教學反思的過程中我認爲:文本內的作者情感挖掘得不夠。景產生於情,情是作品的靈魂。以情爲橋樑與詩人交流才容易產生共鳴,體會到了情纔會更準確地看到詩詞的精妙所在。

反思這堂課,有兩點明顯的不足:

1.人文性體現得不足。整堂課教師都很注重語言的學習,但人文性也多是體現在文本之外的教師言語、行動和表情中,文本內的作者情感挖掘得不多,導致文本語言的學習缺少文本情感的關懷。

2.自主性體現得不夠。小組討論前,由於教師沒能放手讓每一位學生充分獨立的思考,導致小組活動中少爭辯,少合作,結果小組的發言便成了小組代表“個人”即能力較強的學生的發言。這是變相的“一言堂”!這是變相的“灌輸”!只是先前是由教師一言灌輸的,而現在,則是由少數幾個能力較強的學生一言灌輸。

這便是我這次教學中的最大敗筆,也是我這次教學後的最大收穫!

撰寫的教學反思 篇18

戶外活動開始了,孩子們有的拍球、有的玩沙包、還有的跳繩……象一隻只愉悅的小鳥活躍在院子裏。可偉偉小兄弟姐妹卻不一樣別的小夥伴,正因他身患殘疾,不僅僅一隻眼睛看不見,而且他的右腿先天性骨關節脫落,在入園前的幾個月剛剛動過一次大手術,此刻走路還不是很穩,語言表達潛質也比較差。對於這樣的孩子,身爲小班班主任的我,在看好別的孩子的同時,還要百倍的去關心照顧他,不管走到哪裏,我都隨時帶着他,牽着他的小手,生怕他出什麼意外。可這一次,我卻發現他的小手在往外掙脫,並不時的用另一隻小手去掰我的手,用不清晰的聲音對我說:“老師,我也要去玩。”一句話,讓我心裏咯噔一下,感覺到對這種個性的呵護方法起了疑問,我一邊說:“偉偉,必須要留意,不好摔倒。”一邊輕輕地放開他的小手。

在咱們日常生活中象偉偉這樣的孩子不是很多,身患殘疾,是隻“受傷的小鳥”。但他卻有自我的理想,自我的願望,他也想跟同齡的小夥伴一樣去玩耍、去遊戲、去想象、去創造、去飛翔。如果老師一刻也不離他左右,百倍的去關心照顧他,從這一點雖然充分說明了老師從身體這方面給予他無微不至的照顧,卻忽略了他的個性發展,雖然他的身體患有殘疾,而他的大腦發育卻很正常,識字、數數都不差。小兄弟姐妹想做的事情,他也想做;小兄弟姐妹想玩的事情,他也想去玩。如果別的小兄弟姐妹去遊戲、去玩耍,讓他例外,這樣做是否會傷了他的自尊,心靈也能受到傷害。他會不滿意老師對他的這種關心和照顧。因此,偉偉最後鼓起勇氣,對老師說:“老師,我也要去玩”。

老師就應在照顧他的同時,慢慢去鍛鍊他,讓他適應幼兒園的環境,讓他在這個環境中健康成長。不管哪些活動,哪些遊戲,都就應讓他去參加,讓他加入到這個羣衆隊伍中來。只是在活動時,老師隨時倍加照顧,這樣不僅僅保護了他的自尊,還讓別的孩子,知道並學習並領悟照顧關心有殘疾的小夥伴,知道互相幫忙是一種美德,更能體現出一種人人平等、和諧相處的氛圍。

撰寫的教學反思 篇19

《我不能失信》是一篇略讀課文,講述的是宋慶齡小時候誠實守信的故事。選擇執教這篇課文,一是自己深受偉人宋慶齡誠實守信所感動,二是基於現在有些學生誠信缺失現象,想以偉人事蹟感染他們,讓其養成良好品德。感謝學校組織的這次師徒三度磨課活動,在活動中我受益匪淺,通過自己揣摩文本、設計教案、備課磨課,分別於9月20日、26日、28日進行了試教,現將反思如下:

第一次試教完,自我感覺不是很好,存在的問題很多,比如:時間分配不合理,重點語段引導不到位等,唯一覺得成功的地方在於初讀感知階段的字詞學習和課文主要內容把握部分,學生反應積極、效果良好。不足之處很多,我覺得最主要的是不知道如何引導學生走進文本、深化理解文本,比如朗讀指導片段:

片段一:提問:慶齡想不想去伯伯家?爲什麼?

(出示)二女兒宋慶齡顯得特別高興。她早就盼着能到這位伯伯家去了。

伯伯家養的鴿子,尖尖的嘴巴,紅紅的眼睛,漂亮極啦!伯伯還說準備送她一隻呢!

反思:

雖然出示了所有內容,但卻忽視了前兩句的引導,沒有進行充分的朗讀,也不知如何引導學生讀好它,就匆匆忙忙進入下一句子的學習。另外,對爸爸、媽媽和慶鈴之間對話進行大範圍分角色朗讀,由於自己要求未講清,且對學生學情瞭解不深,造成朗讀混亂局面,很是遺憾。課後,經過師父的細心指點,終於優化了教學設計如下:

片段二:提問:1.慶齡想不想去伯伯家?從哪裏看出來想去?

(出示)二女兒宋慶齡顯得特別高興。她早就盼望着能到這位伯伯家去了。

朗讀指導:你從哪幾個詞中看出她非常想去?你能讀出她的這種盼望嗎?

2.她爲什麼想去伯伯家?

(出示)伯伯家養的鴿子,尖尖的嘴巴,紅紅的眼睛,漂亮極啦!伯伯還說準備送她一隻呢!

你覺得這隻鴿子怎麼樣?(漂亮、可愛)你能讀出它的可愛、漂亮嗎?指名讀。

看鴿子圖片,帶着感情讀。

齊讀。

3.請同學們默讀課文,同桌間互相討論:爸爸、媽媽是怎麼勸宋慶齡的?她又是怎麼回答的?

分別出示爸爸、媽媽和宋慶齡的話。

朗讀指導。

記者訪問:小慶齡,爸爸叫你走呢,你爲什麼不走呀?(因爲我不能失信)

小慶齡,媽媽也在催你了,你怎麼還不走啊?(因爲我不能失信)

分角色朗讀:男同學當爸爸,女同學當媽媽,一人當小慶齡。

完善後的教學,學生更愛讀、更善讀了,朗朗書聲不絕於耳,濃濃語文味頓生課堂,先前朗讀混亂局面消失了,學生在多種形式的朗讀中感受語言的美、思想的深刻。的確,課堂上只有充分的讀,反覆的讀,才能讓學生走進文本、深入文本。感謝師父提出寶貴的建議,感謝師父嘔心瀝血幫我設計、改進教學環節,諸如:略讀課應始終圍繞閱讀提示進行教學,刪繁就簡,原先的板書設計及“討論交流”(a.故事發生在什麼時間?b.文中講到了哪幾個人?他們間有着怎樣的聯繫?)與文章主題關係不密切,就應大膽捨棄;閱讀教學要注重學生語感的培養,要讓學生在朗讀中愛上語文、喜歡上語文課……這些新理念、新思想我將受用終生。

經過三次試教,磨課終於結束了,進步是明顯的,而完善卻是無止境的。從第一次的怯懦到第二次的穩定,再到第三次的漸進成熟,每個過程我都體驗到了其中的酸甜苦辣——有控制不了課堂、不能融入學生的酸楚,也有幾經思慮偶得一新教學設計的竊喜。在磨課的過程中,自我感覺學到了很多,無論是對文本的理解、教學環節的改進,還是對課堂的調控、學情的把握等,都在一次次的失敗中總結經驗,在經驗中逐漸成長。在此,感謝師父和其他老師爲我提供寶貴意見,讓我能不斷進步、不斷提升。也許我不是最好的,但我會繼續努力做到更好!

撰寫的教學反思 篇20

通過教學,我有以下幾點反思:

1、以前教人教版教材久了,總覺得新版不如老教材系統性強,練習量也不夠。但是我在教學中感悟出,新教材非常人性化,生活化,靈活性強,新教材的編排自有它的道理。所以如何使用好教材,使之發揮其特長和優勢,是我們應該認真反思的問題。

2、教材中雖沒有提及分數比的形式,但是在一個化簡比的例題中出現了分數比 ,這就要求我們老師在教學時要滲透分數比的知識,並注意強調分數比在讀法上的不同。

3、在教學中發現不少學生對化簡比與求比值區分不清。針對這一情況,老師在備課時要預設問題,課堂上有針對性的指導與講解,讓學生去發現求比值和化簡比的區別,這樣學生對化簡比和求比值就有了一個更清晰的認識。

4、什麼是最簡整數比?化簡比有什麼標準?這些問題困擾着不少同學,教材中也沒有明確化簡比的要求,我以爲在教學時,我們應該把這個知識點明確出來,讓學生明白:當比的前項和後項爲負質數時,這個比老式是最簡整數比。

5、在教學中發現當比的前項和後項的小數位不一樣時,學生使用商不變性質就比較容易出錯。如:0.7∶0.08在這方面老師要多給予學生及時的幫助,並多舉這方面的例子讓學生加以鞏固。

撰寫的教學反思 篇21

新課程改革要求樹立以人爲本的教育理念,重視學生的精神成長,努力構建和諧課堂,全面提高教學質量。如何在這節課中體現這一理念,我結合學生的實際與身心發展的規律,進行了個性化的教學設計。爲了使自己的教學設計更貼近學生的生活,更有利於學生的發展,我以課程改革爲依據,以激發學生良好的課堂狀態,促進學生全面、和諧發展爲出發點,在課堂實施的過程中關注學生的參與狀態、交往狀態、思維狀態、情緒狀態,及時調整教學步驟,既注重教學的預設又注重課堂的生成,在課堂的實施中得到了以下幾點收穫:

1、和諧課堂情境的創設,應注重學生的心理體驗。

我利用學生都非常喜歡看老師板畫的心理,先在黑板畫了一隻手,在學生們都認爲老師畫的是一隻手時,我卻把手畫成了魚,學生在驚訝的同時聯想的火花也便被迅速點燃。

2、建立融洽的師生關係,是構建和諧課堂的重要基礎。

《手形的聯想》這節課主題就是通過手的造型迅速勾起學生大腦信息庫裏儲存的相關形象。如何構建具體實物與抽象手形之間的聯繫,並能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不知不覺地藉助簡單的手形展開豐富的聯想,激活每一個學生創新思維的閃光點,我先設計了“看實物擺手形,再到逆向思維擺手形想實物”的教學方案,學生經過雙向聯繫的體驗思維會豁然開朗起來,解決了教學難點,也爲下文的創作做好準備。

3、和諧的課堂的教學,注重對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培養。

一年的學生,正是各種能力形成時期,我通過小組同學一起欣賞教材中的範畫,培養了學生小組合作學習的能力;利用教師先啓發、示範,培養學生學會如何提問題的能力;通過欣賞“其他小朋友的作品”拓展學生思維能力;在創作環節設計了比比看誰是“小快手”提醒學生珍惜時間、抓緊時間繪畫,養成繪畫的好習慣。

在這節課中不足之處是教學環節略顯零散,學生在作品完成後的表演和評價時間不夠充足,以至於故事表演沒能有效進行;還有教學評價語言還不夠豐富。在今後的教學中這些都有待於加強。總之我會爲“構建和諧課堂,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繼續努力。

撰寫的教學反思 篇22

此節課對學生來說是一節快樂的美術課,他們用學到的知識從另一個側面去表現自己的同學;他們可以自由地找尋喜歡的寫生對象;在這節美術課上,學生是快樂的、自由的,他們是課堂的主人!正是本着這種“愉快教學”的思想,我在美術教學工作中始終是快快樂樂的,我的笑容投在每一名學生的臉上,學生開心,我就開心,我和我所教的孩子愉快地生活在每一節美術課課堂中!

在上課的過程中,我發現學生往往把頭髮上的線畫成直線。這裏我非常注意引導學生從觀察入手,觀察頭髮上線的曲直,並引導學生明確頭部是近似球體,在演示時,也十分注意提醒學生注意如何用線條來表現。學生在畫脖子和肩膀時,常常不注意觀察,往往把脖子畫得直直的,細細的,肩膀畫得很窄,教學中我也十分主易引導學生觀察,對比。另外,學生在小組組織畫面時,不大注意人物的高低變化,還有的學生把人物貼得過高,在畫面上感覺是半個身子,教學中要加以提示,以免影響作業效果。

撰寫的教學反思 篇23

《故鄉的小路》是一首兩段體的抒情歌曲。4/4 3/4拍,D宮調式,全曲共分爲兩樂段。第一樂段音區低而深沉,以弱起開始,曲調平穩,在以六度跳進到第二樂段之後,情緒逐漸得以抒發。這首歌曲要向我們表達的是一種對故鄉淡淡的回憶和深深的眷戀之情。歌曲的第一樂段,似乎是在用傾訴的口吻向我們描述着一段童年往事,清幽流淌着的旋律彷彿像這條童年走過的蜿蜒小路一般沁入人們的心裏;第二樂段則是在第一樂段的鋪墊下,旋律上有了一些起伏,情緒逐漸在回憶的夢中升溫,將一種憶往事、思故鄉的情感傾訴出來。《故鄉的小路》所要向我們表達的並非是噴涌而出的濃烈情感,而是像一眼淡淡的清泉,逐漸將那種內斂而深沉的愛送達心底,令人回味無窮。

依據對教材的分析,本課設計思路的主線以“濃濃故鄉情”爲情感基墊,在音樂情境中抒發故鄉情,表達故鄉愛。主要設計了以下3個教學環節:

1、故鄉小路上的回憶——導入新課。

2、演唱《故鄉的小路》——學習歌曲。

3、縱向挖掘不同藝術作品,歸“情”於“故鄉

音樂是聽覺的藝術,是情感的藝術。這節課,將課堂創設成一種具有音樂性和情感色彩的音樂情境,幫助孩子投入音樂活動,使音樂審美教學始終帶有濃郁的情感色彩,做到真正的情景交融。依據此,我確立了本課的三個關鍵處,分別是:

1、視唱旋律——感受旋律特點。

2、學習掌握升記號——體會其在歌曲中的表現作用。

3、激發對歌曲豐富的情感體驗。

我在課堂教學實踐中,始終感覺識譜教學是一個很難把握又必需抓牢的難點。學生具有一定的識譜能力,有利於進行音樂表演和創作等教學活動的開展。

《音樂課程標準》中對五六年級識讀樂譜做出了這樣的要求:能夠識讀簡單樂譜,並且能夠結合所學歌曲認識音名、音符等常用記號

作爲情感延伸的另外一種表現手段,我牢牢把握住“思鄉”這一條主線,分別選擇了描寫故鄉的不同藝術作品,在聆聽中感受不同作品的情感表達,拓寬了學生的認知廣度和深度。使孩子們瞭解到:對家鄉的記憶,不僅僅在那條通往故鄉的幽靜小路上,一枚小小的郵票,無不寄託着一個遊子對家鄉的深深離愁別緒,故鄉的雲,更是另一種激情澎湃的表達。這也正是我努力想向大家傳達的一個重要思想情感:“長長來時路,依依寸草心”。“歸情於故鄉”是整堂課的最終情感歸依。

總之:這節課最終能按照預想的目標得以實現。也收到良好的效果。在音樂的學習裏,我只希望學生的情感世界能夠受到感染和薰陶,在潛移默化中建立起對親人、對他人、對一切美好事物的摯愛之情,而需要我們做的,便是通過各種有效的途徑和方式引導他們走進音樂,在親身參與音樂活動的過程中喜愛音樂,使他們在真善美的音樂世界裏受到高尚情操的薰陶。

撰寫的教學反思 篇24

《祁黃羊》這篇課文寫了春秋時期,晉國大夫祁黃羊,爲了國家的利益,不計私人恩怨,不避個人親仇,兩次爲國舉薦賢才的故事,表現了祁黃羊出以公心、正直無私的高尚品質。本篇課文的故事情節簡單,人物的形象鮮明。全文緊緊圍繞“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親”這句話展開的。通過品味語言文字,感受祁黃羊是一個一心爲國,做事公正的人。

《祁黃羊》一課,教學前深入、細緻、反覆地品讀了這篇課文,參閱了教參對課文的解讀和思考,教學中我以探究“祁黃羊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親,做事出以公心”爲切入點,引導學生理清文章脈絡,研讀對話,入情明理,感受祁黃羊一心爲國、大公無私的高尚品質。 1、以“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親”爲切入點,理清層次。課文中“祁黃羊舉薦人才”是故事的中心事件,作爲一個線索貫穿全文。故事正是緊緊圍繞“舉薦人才”展開。於是在讓學生理清文章層次時,我先讓學生找找文中哪幾個自然段寫到祁黃羊外舉不避仇,品讀相關語句,體會。引導學生找出3——7自然段是“外舉”部分, 8——11自然段是“內舉”部分。這樣理清課文層次就水到渠成。

2、演讀對話,揣摩人物品性。

祁黃羊的人物形象除了從祁黃羊的舉薦理由中可以感受到,還從他的神態中也有所領悟。例如在舉薦人才的時候,兩個“想了想”“鄭重”,都可以讓人感受到他對這件事是非常認真的,是唯纔是舉的。除此以外,文中悼公的表現是對祁黃羊人物的反襯。例如:“深感意外”、“十分驚訝”等都可以作深入探究。教學這部分課文內容時,我有意識地教給學生一些積累詞語的方法,如“悼公聽了祁黃羊的話,明白了他的用心良苦了嗎?我們可以用學過的什麼詞來形容?”“恍然大悟、茅塞頓開”。最後進行學法遷移,自學習“內舉”部分。

三、引入資料,加深體會

學生對文本有了深層的感受後,進行了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最後讓學生交流,“如果你是祁黃羊的親友,當你聽說他推舉了解狐,你會對他說什麼?” “如果是你是朝中大臣,當你得知他推舉了自己的兒子祁午,你會說什麼?”再次點擊中心。在此我引入課外資料《祁黃羊的故事》等,學生在瞭解、討論中知道了祁黃羊的爲人,從而被他一心爲國、大公無私的高尚品質所感動,從中獲得有益的啓迪。

感悟心語:祁黃羊之所以流傳千古,是因爲他大公無私的薦賢行爲。同時祁黃羊這個故事在人們的傳誦中,也寄託了人們內心美好的願望。真希望人人都有一顆公正之心,從國家、從事業的角度的出發,真正做到“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親”。那麼我們的國家定會人才輩出,我們的國家定會繁榮富榮。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