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綠教學反思(精選19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1.9W

朱自清綠教學反思 篇1

這是一篇非常優美的文章,每次讀此文,我都被深深的吸引,歎服朱自清生花的妙筆。優美的語言,詩意的描寫,讓人深深陶醉在梅雨潭充滿生機與活力的綠意裏。所以我把教學目標鎖定在對文章的賞讀品味上。

朱自清綠教學反思(精選19篇)

讀完課文,解決字詞以後,我讓學生找出文章的文眼:我驚詫於梅雨潭的綠了。接下來我就抓住文眼中“驚詫”二字,就梅雨潭這個觀察點展開賞析,拋給學生一個問題:梅雨潭的綠爲什麼讓作者感到驚詫?由此引出作者是怎樣對梅雨潭奇異醉人的綠展開描繪的?學生很快找出運用比喻,對比,聯想等手法,隨即我讓學生就這三種手法進行一一賞析,邊賞邊讀。學生的賞析都比較到位。這一部分是本節課的重點。

賞析完梅雨潭的奇異醉人的綠,我又帶領學生賞讀了梅雨亭、梅雨瀑的美,並且讓學生自己悟出這裏作者用了層層襯托的手法,烘雲托月,突出梅雨潭的美。明確第三小節起過渡作用的一句話:瀑布在襟袖之間;但我的心中已經沒有瀑布了,並且引導學生探究了“招引”“追捉”兩個詞的好處,“揪”“攀”“探”等幾個動詞的作用,學生都表現的非常好,能深入課文,抓住關鍵進行體會品析。文章的結構和主題比較簡單,教師稍作引導,學生都能回答的出來。

但這節課上下來,我覺得沒有達到自己想要的效果,現結合視導組許科長的建議,對這節課做如下反思:

1、我在教學中雖然也注重學生的賞讀,但讀的不夠到位,只是停留在淺層,流於形式,學生並不能真正走進文本,帶着感情來讀課文。教師在這個地方應該注重引導學生深入文本,投入情境,用心用情讀書,這樣才能達到想要的效果。

2、文章寫景非常有層次,除了運用修辭手法進行描寫外,還有多種表現手法,如正面側面描寫,同時對觀察的角度,如遠觀、近看、仰視、俯視等,這些在課堂上沒有進行分析。

朱自清綠教學反思 篇2

《綠》是一篇語言文字非常優美凝練的文章,要寫好一種顏色本來就很難,作家通過自己的感覺和觀察體驗,竟能寫得如此美麗,令人陶醉。雖然這是篇選學課文,但它的文質兼美,所以我很認真的和學生一起學習了文章。我想優美的文章要是太多的分析就破壞了美感。《綠》一文,本來是我們國中課文的《西湖的綠》的選段,對國小生來說難度較大,其實這樣的美文只要幾個字就可以了——“讀中感悟”。

古人言:“書讀百遍,其義自現”,非常有道理,在這一堂課的教學中我利用多媒體先帶學生進入一個綠色的世界,欣賞了大量的關於西湖靈隱和花港觀魚兩地的綠色的圖片,用圖片衝擊學生的眼睛,然後通過自讀來感悟全文,對全文有一個總體的把握。新課標的精神是激發學生的獨立學習、主動學習的興趣,先自學,再小組交流的形式有利於學生的獨立思考。

“滿目是綠”在開始學習中學生就提到了,理清“何爲‘滿目是綠’?”這就是對靈隱遊蹤一個總的回顧,幫學生理清文章的脈絡:“身處在道路上,兩旁是蒼翠欲滴的古木——綠得濃郁;擡頭前望,飛來峯上樹木層層疊疊——綠得豐富”;低頭看蜿蜒的小路,綠到石頭縫裏——綠得有動感,綠的蔓延;坐在冷泉亭裏,通過感覺來寫綠,通過溪水來寫綠—— 綠得清涼,綠得清澈。這樣學生才能真正體會到“滿目是綠”,也能真正體會到西湖的綠爲何會令作者“流連忘返”了。

這樣美的文章,我其實很難把“綠”的感覺傳遞給學生,只有讓學生通過朗讀來感悟這樣的美!

朱自清綠教學反思 篇3

《綠》是一篇語言文字非常優美凝練的文章,要寫好一種顏色本來就很難,作家通過自己的感覺和觀察體驗,竟能寫得如此美麗,令人陶醉。雖然這是篇選學課文,但它的文質兼美,所以我很認真的和學生一起學習了文章。我想優美的文章要是太多的分析就破壞了美感。《綠》一文,本來是我們國中課文的《西湖的綠》的選段,對國小生來說難度較大,其實這樣的美文只要幾個字就可以了——“讀中感悟”。

古人言:“書讀百遍,其義自現”,非常有道理,在這一堂課的教學中我利用多媒體先帶學生進入一個綠色的世界,欣賞了大量的關於西湖靈隱和花港觀魚兩地的綠色的圖片,用圖片衝擊學生的眼睛,然後通過自讀來感悟全文,對全文有一個總體的把握。新課標的精神是激發學生的獨立學習、主動學習的興趣,先自學,再小組交流的形式有利於學生的獨立思考。

“滿目是綠”在開始學習中學生就提到了,理清“何爲‘滿目是綠’?”這就是對靈隱遊蹤一個總的回顧,幫學生理清文章的脈絡:“身處在道路上,兩旁是蒼翠欲滴的古木——綠得濃郁;擡頭前望,飛來峯上樹木層層疊疊——綠得豐富”;低頭看蜿蜒的小路,綠到石頭縫裏——綠得有動感,綠的蔓延;坐在冷泉亭裏,通過感覺來寫綠,通過溪水來寫綠—— 綠得清涼,綠得清澈。這樣學生才能真正體會到“滿目是綠”,也能真正體會到西湖的綠爲何會令作者“流連忘返”了。

這樣美的文章,我其實很難把“綠”的感覺傳遞給學生,只有讓學生通過朗讀來感悟這樣的美!

朱自清綠教學反思 篇4

本課是朱自清先生的寫景名篇,預設教學課時是3課時。本教學課時是第一課時,主要想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爲下一課時的深入瞭解打下基礎。所以是把對語言的基礎練習,作者情況的瞭解,課文的主體結構的認知作爲了學習的主要任務。

教學過程中,學生的預習是令人滿意的。學生對於課文的寫作者是有了解的。調動學生的原有知識儲備完成了任務。字詞的預習也是令人滿意的。證明學生已經漸漸地養成了預習的習慣,一些預習中必須的任務是能夠完成的。

學生的朗讀是需要加強的。在第一單元的學習中對於朗讀已經對學生提出了要求,那就是運用普通話,聲音洪亮的朗讀;注意不能讀破句子,不能填字,丟字,改字。然後在這個基礎之上,應該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並用自己的聲音表達出來。學生的朗讀還停留在對文字的傳達的境界。所以朗讀的能力還是要加強的。

在課文的結構把握上,主要想採用討論並且在教師的點撥之下學生自行領悟感知。但是,在教學中並沒有達到教學的設想。原因想來有以下幾個。一,自己在設計這個環節的時候對於問題的設計是存在問題的。問題的提出、預設性、方向性、指引性都是存在不足的。二、學生的積極性並沒有調動起來,創設情境不夠,學生根本就不能進入一種主動的,積極地思考氛圍,學生的互相激發也沒有出現。三、整個的教學環節不流暢,顯得生硬破碎。

朱自清綠教學反思 篇5

解方程是數學領域裏一塊兒重要內容,在實際生活中,學會了列方程解決問題之後,很多不易用算術方法解答的習題,卻能列方程很容易地解答出來,這足以說明列方程解決問題比算術法解決問題有非常明顯的優越性。

今年我教的是四年級,所用教材是青島版五四制教材,第一單元就出現瞭解方程的內容,這部分教材我已經教學了四遍了,按理說這第五次教學這部分內容應該是易如反掌、揮灑自如,可是面對新教材的設計,我這個五年不教學高年級的老師卻有了很大困惑----本教材的教學設計打破了傳統的教學方法,而出乎我預料的則是借用天平演示使學生感悟“等式”,知道“等式兩邊都加上或減去都乘或除以同一個非零的數,等式仍然成立”這個規律,從而使學生進一步從真正意義上理解方程的意義,並學會運用等式的性質解方程。在以前幾輪教材中,學習解方程之前都是先要求學生熟練掌握加、減、乘、除法各部分之間的關係,然後利用:一個加數=和-另一個加數;被減數=減數+差;減數=被減數-差;被除數=商×除數;除數=被除數÷商等關係式來求出方程的解,就連我自己小時候學習的解方程也都是根據加減、乘除法各部分之間的關係求方程的解的。

開始我有些懷疑,以爲只有青島版五四制這個版本的教材利用了等式的性質教學的,於是急切的打開電腦找到各種版本的電子教材翻看這部分內容,卻發現各種版本的教材設計思路是一樣的,都是先學習等式的基本性質,接着再運用等式的基本性質解方程。爲了徹底弄明白教材的編寫意圖,我又找到了這幾個版本的教材所配套的教師教學用書翻看,新教材編寫者大致都是這樣解釋的:長期以來,國小教學簡易方程時,方程變形的依據總是加減、乘除運算之間的關係,這實際上是用算術的思路求未知數。到了中學又要另起爐竈,引入等式的基本性質或方程的同解原理來教學解方程。國小的思路及其算法掌握得越牢固,對中學代數起步教學的負遷移就越明顯。因此,現在根據《標準》的要求,從國小起就引入等式的基本性質,並以此爲基礎導出解方程的方法。這就較爲徹底地避免了同一內容兩種思路、兩種算理解釋的現象,有利於加強中國小數學教學的銜接。看了這些內容,我才從思想上認可了這種設計思路,原來是爲了使國小教學解方程和中學教學解方程的方法保持一致。

理解了教材的設計意圖,我開始強迫自己扭轉老的教學思路。結果學生因爲是初次接觸,課堂上學習的竟是那樣的有滋有味。但在後面的教學中,我漸漸發現採用等式的基本性質解方程給學生帶來的竟然是局部的銜接,而存在局部的銜接對學生會更困難。從教材的編排上,整體難度雖然有所下降,卻把用等式的性質解方程的方法單一化了。教材有意避開了形如a—X=b a÷x=b等類型的題目,不教學此類方程的求解方法,因爲這類題目如果採用等式的性質來解非常麻煩。很顯然採用等式的性質這種方法教學國小階段的解方程目前存在着很大的侷限性。

但在教學列方程解決實際問題時,我們又不能避免學生在列方程時,依然出現形如a-x=b和a÷x=b的方程,特別是我們不能刻意地給學生強調不能列出X在後面做減數或做除數的方程,如果這樣強調,學生心中會存在很大的疑惑,當學生列出這樣的方程時,我們更頭痛於學生求解能力的侷限性。

鑑於以上原因,課堂上我採用了新老教學思路結合使用的方法,先從教材中的新思路運用等式的基本性質教會孩子解較簡單的方程,以便於日後國中學習時順利接軌,同時對於國中學習“移項”也能順利接收。但是面對現在四年級孩子的思維及接受能力,我再利用老教材的教學思路 “加減、乘除法各部分之間的關係”教給孩子解方程,至少這樣能讓我的學生會解各種類型的方程,特別是有利於孩子們列方程解決實際問題,他們不會再被“以乘代除”、“以加代減”的思路困擾着列方程,並且列出來還能順利解這個方程。

個人以爲,這樣用新舊方法結合着教學,既能讓學生爲以後的學習做好銜接,形成綠色的通道,同時又體現解決同一問題方法、思路的多樣性。通過學生的課堂作業,我發現教學效果出奇的好。

通過解方程這部分內容的教學,我感到不論你的教齡有多長,你對同一教學內容教學了有幾遍,每次教學都需要教師靜下心來好好的研究教材教法,這樣才能用最適合學生未來發展的方法去教學生。

朱自清綠教學反思 篇6

《平平搭積木》這篇課文是一首詩歌,課文以小見大,從搭積木生髮開去,揭示了平平“心中有他人”的美好品質。內容和語言都貼近兒童的生活實際,對學生有很好的啓發和教育作用。本課教學重點是認字和朗讀課文,要讓學生自讀自悟,懂得課文包含的道理。

課堂中也有令自己不滿意的地方。例如,在指導朗讀時,我這樣問:平常你的奶奶是怎樣和你說話的?學生的回答各不相同,課堂紀律一時難以控制。的確,每位學生對外婆奶奶的印象都不同,有的奶奶是快人快語的,有的奶奶的慢聲細語的。所以這樣的問題是沒有什麼可取性的。不如直接點明:奶奶通常都是和藹的,因此讀奶奶的話時應該慢一些,輕一些。這樣學生不僅印象深刻。而且也大大節約了時間。課堂節奏自然也快了起來。所以教師學習要求更加明確,提出的問題更加準確。

在讀課文的過程中,我試圖以“最後一間房子是給誰住”這個問題來引出孩子們對平平美好品質的認識和讚美,可當孩子們回答完“給沒有房子的人住”後,有個學生沒經我的允許就發問了:“那全世界有那麼多沒有房子的人,住得下嗎?”我沒好氣地瞪了他一眼,不說話了。他吐吐舌頭閉了嘴,可我知道孩子們其實是很想知道我怎麼回答這個問題的。無奈我一時語塞,不知該怎麼解釋他們這個階段孩子們思維中會有的簡單和純真。

朱自清綠教學反思 篇7

本節課是一節“造型—表現”領域的課程,通過教學讓學生在遊戲中感受彩墨與

宣紙的特性,體驗彩墨畫的樂趣,並進行簡單的技法練習,學會畫簡單的一組水果,讓學生在充分的藝術實踐中發揮主動性,鑑於五年級的學生對彩墨畫的繪畫形式有了一些瞭解,對彩墨畫的表現方法有了一些經驗,因此,我將教學重點放在讓學生認識繪畫語言——點、線、面,學習用簡單的技法進行表現,在遊戲中發現彩墨與宣紙產生的特殊變化,體驗彩墨畫的用筆用墨方法,從而感受和體會彩墨畫特有的魅力。不足之處:作品欣賞環節在教學設計中比重過多還可精簡,將時間補充到自主探究演示環節,增加用筆、用色、用墨的技法研究,豐富學生遊戲表現的技法。

在學生多次實踐後,讓學生直接用中國畫材料去畫水果。讓他們在完全獨立的環境中去嘗試,在畫畫的過程中感受工具的使用、水墨的變化、造型的把握等等。這個階段正是學生繪畫經驗的獲得階段,這樣做有利於學生獨立思維能力的培養。等到完成後,交流發現到的問題,通過自評、互評的方式,讓他們自己認識如何解決問題。這個過程突出了學生能力的培養,對於學生的長遠利益而言是非常有益的。

朱自清綠教學反思 篇8

本次講課活動我組織的是一節中班音樂活動“表情歌”。爲了使枯燥平淡的歌唱教學變得生動活潑和富有兒童情趣,我在課前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順利完成本次教學活動目標。首先,我用一段非常有趣的變臉視頻,讓幼兒直觀形象地知道了表情的概念,同時也激起了幼兒的興趣。然後,我又利用“變臉娃娃”變魔術的遊戲形式來讓幼兒在玩耍中學習歌曲內容,在整個活動過程,一環扣一環,環環相扣,清晰明瞭。特別是我製作的生動有趣的多媒體課件,以及它的靈活運用。 我覺得本次活動的成功之處除了準備充分之外,主要還是我抓住幼兒最喜愛的遊戲的年齡特點,巧妙利用“變臉娃娃”變魔術這一吸引幼兒的方式貫穿始終,活動中我告訴幼兒變臉娃娃也想和大家一起做“變臉”遊戲,激發幼兒的學習熱情。

其次,爲了讓幼兒成爲教學活動中的主人,發揮幼兒的主體性,在你教我學的歌唱活動中,我引導幼兒根據觀察表情圖和感知音樂節奏,由幼兒自由表演、嘗試各種表情的變化,鼓勵幼兒大膽運用表情和肢體語言表現自己在不同心情時做什麼動作,使幼兒的各種感官得到運用的同時,幼兒的創造性也得到了發展。 但我也體會到了本次活動的不足之處,就是我自己駕馭課堂的能力有所欠缺,缺乏激情,沒有激發出幼兒的主動參與意識,導致在學唱歌曲環節中,課堂氣氛不夠熱烈。在以後的教學活動中,我一定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質,提高自己駕馭課堂的能力,同時也要加強幼兒對音樂的大膽表現能力的培養,提高幼兒在活動中的主動參與意識。

朱自清綠教學反思 篇9

《基因突變和基因重組》的教學目標爲:1.舉例說明基因突變的特徵和原因;2.簡述基因重組的概念含義和意義;3.簡述基因工程的概念含義和最基本工具;4.舉例說出生物變異在育種上的應用。其中,前三點內容是B級要求,而最後一點內容是C級要求。

在教學過程中,藉助表格形式,將三種可遺傳變異的概念、類型、特點、意義等進行了比較複習,既區分清楚了三種可遺傳變異,也節約了複習時間。

在複習基因突變時,向學生補充了真核生物基因結構、原核生物基因結構以及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轉錄翻譯過程的區別,這些知識的補充有利於幫助學生全面理解“基因發生突變後,生物的性狀不一定改變”的原因。從學生反饋來看,補充知識所起的作用是很明顯的。

由於基因工程內容在選修3教材中是重點知識,所以在本節課中只是簡單複習了基因工程的原理、操作工具和四步操作流程,主要是要讓學生理解,基因工程實質上也是一種基因重組形式。

同樣藉助表格形式,將雜交育種、誘變育種、單倍體育種、多倍體育種、基因工程育種和細胞工程育種等方法的原理、方法、優點、缺點進行了比較複習,並結合典型實例的分析幫助學生深入理解這些育種方法。最後,利用例題4和基礎題6對學生的複習情況進行了檢查,可以發現學生對於多種育種方法的綜合考察能夠很好地分析作答。

朱自清綠教學反思 篇10

在本節課中,我還注重了學生的朗讀訓練。特別是薩沙和媽媽的一段對話,我先讓學生從找句子、讀句子再到悟句子,去體會人物不一樣的心理變化,整體感知整段對話後,讓學生自由練讀,分角色表演。並通過指名錶演,小組表演,男女生分組表演等方式讓學生在朗讀中進行角色體驗。最後,我參與到他們中間,和他們一起表演,學生的積極性很高,表演得一次比一次成功,收到了較好的效果。隨後,我又讓學生反覆朗讀課題,在讀中再次體驗小薩沙的心聲,從而使小薩沙的心聲成爲我的心聲,他的心聲,所有人的心聲。

最後我讓學生說說在平時,你都保護過誰?爲什麼?學了這篇課文後,今後你打算怎樣做?使學和說有機的結合起來,不僅讓學生知道在生活中應該保護比自己弱小的人和物,而且鍛鍊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一舉兩得。

朱自清綠教學反思 篇11

教學《我選我》這課,讓我意猶未盡,整節課下來,學生還嘰嘰喳喳地議論不休。課堂上,學生非常積極,激發了學生識字的興趣。

在第二課時,教學生字部分,我問學生:“想猜謎語嗎?”學生立即高興地說:“喜歡。”於是我問道:“那麼你們自己編謎語來猜,好嗎?”“好。”“不過謎底一定要是本課的生字喲!”“好”課堂的氣氛更活躍了。

同桌的小夥伴開始討論起來,不一會,就有學生舉手回答,現記錄如下:

生:一隻羊累了,靠在樹上睡覺。

(謎底:樣。)

生:兩個大王在爭搶一根火腿場。

(謎底:班。)

生:丁丁頭上戴着一頂帽。

(謎底:寧。)

生:寶貝向上張着大嘴巴。

(謎底:員。)

生:老師,我還把本課課文裏的字來猜字謎呢?它是:“一個女孩站在禾苗田裏勞動。”你們知道是什麼字嗎?

其他學生異口同聲地地說:“是‘委’字。”

……

每次學生一說出謎語,全班同學都非常興奮,並很快說出謎底,編謎語的孩子們開始得意的表情一下子焉了下來,看起來很喪氣的感覺,不過一會兒又加入猜謎語的行列,全然沒有了灰心的樣子,我爲他們的天真可愛感到高興。

回顧這一節課,學生的積極性提高了,思維活躍起來,識記生字的效果也不言而喻。所以,在課堂中靈活地運用各種教學手段來進行教學,學生學習的興趣也自然提高了。

作爲低年級的孩子,特點是:注意力不能長時間集中在某一事物上,對新鮮事物充滿了好奇心。如果強迫孩子四十分鐘都認認真真、規規矩距地上課,這是違反教育學的規律的,教學效果肯定也不會很好。

所以,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我在課堂中適當地運用各種教學手段,如猜字謎、摘蘋果、情景表演等形式進行教學,既讓學生學到了知識,又活躍了課堂。尊重了學生的個性特長,讓學生在一個和諧民主的環境裏學習,才能培養出心智健全、張揚個性的學生。

朱自清綠教學反思 篇12

《選舉風波》是說不盡的,儘管在短短的一節課中,學生是在賞析着其中的精華,但學生認識的只是冰山一角。反覆審視着本節課的視頻,內心也總有一點兒找不着感覺。

本課爲了緊扣教學目標,突出教學主線,我努力“刪繁就簡,避熟就新”,帶着教材走向學生,使學生學得樂,學得深。可是教學的過程當中,卻沒能達到預設的效果。本課是有關中學生生活的文章,本想學生一定喜歡學習這樣的課文,因爲課文裏的人物、事例同他們都非常的相似,應該是他們感興趣的、想了解的,也是新教材的特點之一。如何抓住這點,在教學中引發學生的共鳴,讓學生與文本“對話”,通過閱讀,把各種相關的知識與生活體驗被課文的信息激活,與文本意義發生碰撞,這是我設計本節課的初衷。

雖然本節課有點遺憾,但還是有所感受的:

1、讓學生在合作中交流

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實際上是激活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使學生成爲知識的發現者和研究者。在課堂教學中,我讓學生以小組爲單位(可以是同桌,也可以是前後桌),選擇最喜歡或最討厭的小說中的人物並談談理由(提示可以抓住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心理,用課文相關的敘述的句子來談談),讀一讀,論一論。這樣同學之間就可以互相啓發,深化了對人物的認識,增強了主動探究的能力;大膽交流,提高了交往能力。大家集思廣益,形成了小組意見,讓學生感受到合作的力量,培養了學生的羣體意識。讓學生在創作中提高表達能力,體驗成功的快樂。

而後我又讓學生“聯繫生活,說說自己在生活中遭受過的挫折和困難,及自己當時的心理,並試着用幾句話表達自己學習這一課以後的感受或感悟。”則又體現了學生的自主性,學生的個人生活又都不一樣,這時就沒太大的必要合作交流了,當然要給一定的時間考慮。學生有思想的慾望,並且能夠思考,善於思考。他們的頭腦不是一個等待灌裝的容器,而是等待點燃的火把。有些學生雖然談得不是那麼的完整,但他們已經把心理話說出來了,此時教師的引導和點撥至關重要,而此時我就對學生的表達給予進一步的完整的複述了一遍。

2、讓學生在激發中思考

在教學當中運用開放式的問題,開放式的點拔,以至開放式的評價結果。開放,可以使學生擁有一個選擇的空間。一定的學習目標轉化爲問題要通過創設創設合理的“問題情境”,以最終實現有所發現的預期結果。在多變的教學過程中,重視學生思維行爲的引導、點撥,進行有效的課堂調控,使課堂活動始終圍繞一定的目標展開,通過“追問”實現“有效學習”。在課堂上我始終做到:既不將知識和盤托出、全盤授予,也沒有簡單地設置學習目標用指令性的任務去驅動學生,而是努力將一定的教學內容問題化,用問題驅動學生進行思索,從而實現了一定的教學目標。學生的複述、人物形象的分析、生活內容的聯繫等環環相扣,使學生始終在思考當中。

3、讓學生在聯繫中感悟

布盧姆說得好:人們無法預料教學所產生的成果的全部範圍。沒有預料不到的成果,教學也就不成爲一種藝術了。對於任何一篇課文的學習,學生都不是從零開始的,也不應從零開始,作者描述的事物、表達的情感,總能喚起學生在生活中的似曾相識之感。本篇課文正是這種似曾相識,僅靠一個課時在教室這樣狹小空間的閱讀教學,是無法拓寬學習的內容、形式與渠道的。只有生活纔是語文學習永遠取之不竭的源泉。本文作者想告訴讀者的是“真正的人生滋味就是多味的”,不總是晴空萬里,不總是一帆風順,但不管頭頂的是怎樣的天空,面臨的是怎樣的航程,你都要勇敢地往前走!當今的中學生也總是認爲自己的路很不平坦,然後怨天尤人,通過本文的學習應該會有所認識。在課堂上就針對此設計讓學生談談自己的遭遇,以產生與作者的共鳴,達到教學的目標。而這一環節同學也都能暢所欲言,基本上已瞭解了課文的內容,能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來補充對課文的理解。

我感覺自己能根據語文學科的特點及學生的實際情況來靈活組織教學,相機進行語言文字訓練,引領學生理解課文,師生互動效果較好,但是老師還是有點越俎代皰,放得不夠開,如:沒有提供足夠的時空,擴大學生參與的面,讓學生在同桌或小組中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再進行全班交流,因而這節課生生互動體現還不夠。

朱自清綠教學反思 篇13

本文是巴金的作品,“鳥的天堂”指的是一株500多年樹齡的古榕樹,位於廣東省新會市南部馬村天河的一座小島上。榕樹的樹冠大得出奇,籠罩着18設畝左右的河面,獨樹成林。乘小艇從近處看,枝藤交錯,猶如一座森林,從遠處看,就成了浮在水面的綠洲,景色奇特迷人。大樹上棲息着成千上萬只各種各樣的鳥,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白鶴和灰麻鶴。1933年,巴金到新會訪友路過此處,寫下了膾炙人口的《鳥的天堂》由此而美名傳揚。

這麼美的文章,“讀”就是破文的途徑,巴金深情地向人們展示了自然界的美好,在教學時,我注重了激發學生主動探穵學習的意識,讓他們說自己所知,訴自己所悟。第一節課,我沒有運用其他教學手段,直接領讀了三遍。學生讀書的興致很高,學生通過讀被大榕樹的美麗所感染,被衆鳥紛飛的熱鬧場面所吸引,學習效果較爲理想,簡單樸實的語文教學方式“不同形式的讀”使課堂成了真正的語文課堂 ——讀書的課堂。通過朗朗的讀書聲,課堂活了,學生思維活了,學習的知識也自然活了,學生在“讀”中獲得知識,這種知識是紮實的,因爲本文本身就用語平實,讀來優美動人,從學生作業上看,還是不錯的。

在教學中,本人也着重在閱讀、寫作方法等方面作了些伏筆。

一 走進文本背景與主題。“天堂”某些宗教指人死後靈魂居住的極樂世界,常用來比喻幸福美好的生活環境。“鳥的天堂”文中指大榕樹。我國南方的大榕樹適合於鳥兒生活,稱得上是鳥兒的“樂園”。本文記敘了著名作家巴金和朋友兩次經過“鳥的天堂”時所見到的景色。吸引激發孩子們將目光投向鳥的天堂,一起欣賞美麗的南國風光,感受大自然的生命力,也生動地描寫了傍晚靜態的大榕樹和早晨羣鳥活動的場景,表達了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和讚美之情。

朗吉弩斯說:“美的文詞就是思想的光輝。”帶着這種思想去感悟心語。如“一棵榕樹一片林,鳥在林中當主人。”“走進鳥的天堂,那美麗迷人的南國風光撲面而來,滿眼蓬勃的綠意,生機無限;滿樹歡樂的鳥兒,縱情歌唱。”這樹與鳥,人與自然的和諧之美令人怦然心動。願我們所有的人都能將這份美好珍藏在心底,熱愛自然,親近自然,熱愛生命,珍惜生命。

二 提煉寫法,閱讀妙筆

本文抓住了“點面結合描寫景物的方法”“點面結合的描寫是寫景文章的常用方法。”本文作者就能巧妙地運用這一方法。如,作者在描寫羣鳥活動的場景時,運用了兩個“到處”和三個“有的”對羣鳥活動的情景進行了總體的描述,讓讀者有一個整體感受,這就是對“面”的描寫。在此基礎上,作者重點描寫了一隻畫眉鳥,把它的姿態與叫聲刻畫得生動逼真,這就是對“點”的描寫。那麼,怎樣才能在寫景時做到點面結合呢?如:寫柳樹,首先對柳樹在四季的變化上都有不同美的感覺。春天的柳樹“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夏天的柳樹“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這可以說,是對柳樹總體的描述,也就是“面”的描寫,這樣的例子學生已掌握了不少“美麗的校園”“秋天的田野”“家鄉的小河……”

要能掌握這點,那就必須在仔細觀察的基礎上,對景物的總體進行描寫,然後抓住代表性的景物進行細緻刻畫。這樣,筆下的景物才能既有整體感,又有細膩、生動。如:描寫秋天的果園,首先要將果園在秋季裏碩果累累,香氣四溢,色彩濃郁的景色加以概括描繪,給人一種整體感受,然後抓住重點進行細緻描寫,這樣就做到了點與面的有機結合。

二 在語言中讀作者

任何一篇文章在讀的時候都應該不放一難,鼓勵學生在閱讀文章時,一般要抓住作者的思想感情,但國小生常常又抓不住,這是爲什麼呢?不是學生閱讀能力欠缺,主要是作者思想感情不是直白地寫在紙上,而是包含在具體的語言文字當中。比如,“那翠綠的顏色,明亮地照耀着我們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綠葉上都有一個新的生命在顫動。”這一句不僅僅是在寫葉子的翠綠,明亮,更蘊含着對綠葉偉大生命力的讚美之情。再如“朋友說這裏是‘鳥的天堂’有許多鳥在這樹上做巢,農民不許人去捉它們。”在讀該句時,不但要讀出農民對鳥的保護,還要體會到作者對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讚美,因此,在讀文章時,一定要透過語言文字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 綜合學習與反饋

鼓勵學生積累有關寫鳥的詩句。(略)

上完本課還是有收穫的,同時我也反思了,用魏先生的話來講:一個老師,要緊的不是忙着用某種教法去否定另一種教法,而是要像蜜蜂一樣,在教法的百花園中到處採集於自己有用的花粉,回來以後釀造自己課堂教學的蜜。

朱自清綠教學反思 篇14

《草船借箭》是根據我國著名古典歷史小說《三國演義》中有關“草船借箭”的情節改寫的。課文寫了周瑜妒忌諸葛亮的才幹,要諸葛亮在十天內造好十萬支箭,以此陷害他。諸葛亮用妙計向曹操“借箭”,挫敗了周瑜的暗算。我讀了這篇課文後深深地被諸葛亮的智慧和膽略所折服。那麼怎樣來讓學生走入文本,去欣賞和感受諸葛亮的大智大勇?怎樣經過課文中幾篇名著的教學,激發學生多我國古典名著的閱讀興趣呢?

1、落實“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新理念,激發學生深入探究的興趣。

課前,安排學生了解時代背景,弄清魏、蜀、吳三國之間的關係,弄清文中出現的四個人物的性格特點及它們與“箭”之間的關係,這不僅僅爲學生深入理解文章資料,把握人物形象奠定了基礎,並且爲落實課外閱讀目標開了一個好頭。文本中出現的主要人物有四個:周瑜、諸葛亮、魯肅和曹操。經過反覆研讀課文後我發現文本中寫到箭的,這四人各有不一樣的表述:周瑜――“造箭”,諸葛亮――“取箭”,曹操――“射箭”,魯肅――“借箭”。

“造箭”周瑜要諸葛亮十天造10萬枝箭,明明是周瑜心胸狹窄,公報私仇,想加害諸葛亮。而諸葛亮答應3天造好,說明他心胸開闊,顧全大局,成竹在胸。

“取箭”則是諸葛亮對真誠厚道的魯肅充滿信心,對自我的擁有的知識充滿信心,對自我的預設充滿信心,彰顯了他的聰明才智。

“射箭”是諸葛亮預料的曹操的必然行動,說明他深知曹操的多疑謹慎,大霧天必須不肯輕易出兵,只會放箭。真可謂是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凸現了諸葛亮過人的膽略。

“借箭”是忠厚朴實的魯肅對諸葛亮的神機妙算作的恰如其分的評價,因爲僅有他目睹並參與了諸葛亮草船借箭的全過程:向魯肅借了船、借了兵,向曹操“借”了箭,諸葛亮自我不費吹灰之力,完成了周瑜交給的造箭任務。使得周瑜也不得不歎服:“諸葛亮神機妙算,我真不如他!”

2、抓住矛盾處設疑,引導學生仔細研究文本。

諸葛亮在那麼一個複雜的環境下,能夠不費一兵一卒而借來十萬支箭,可見他在天時、地利、人和方面的成就十分人所能及。但周瑜的才能也是數一數二的。

“既生瑜,何生亮”,能夠說周瑜和諸葛亮的才能是在伯仲之間,不相上下。那麼,周瑜軍中少了二十隻草船和六百名兵士他會一點都沒察覺?從常情來說,周瑜故意刁難諸葛亮,想盡辦法來破壞諸葛亮的一切行動,可是,當魯肅告訴周瑜“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膠漆這些材料”時,周瑜會一點也不懷疑嗎?周瑜也是個聰明人,怎樣會“無動於衷”呢?在教學這一部分時,我不禁產生了懷疑。於是,我查閱了《三國演義》,文中也是這樣寫的:瑜大疑曰:“且看他三日後如何回覆我?”看來,周瑜確實太自負了,當初他是因爲嫉妒諸葛亮的才幹而故意刁難,此刻明明明白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膠漆這些造箭的材料,但卻不加多想,不再派人去打探虛實,而用三天的時間來睡大覺,在大帳裏坐等諸葛亮的失敗。周瑜呀周瑜,如此你豈有不敗之理?

本單元的四篇課文均選自我國古典文學名著,教學中,我感覺自我對名著的瞭解實在太膚淺了,這讓我的教學顯得底氣不足。看來,廣泛地閱讀(不僅僅是讀教材、讀教參,還要讀名著、讀兒童文學作品,讀孩子們感興趣的一切讀物),緊跟時代地閱讀(隨着時代的發展,教材的變動,學生閱讀面的開闊)是當好一名了“語文”教師的必修課,自修課,再修課。真是“活到老”

須“學到老”啊!

朱自清綠教學反思 篇15

“藍臉的道爾頓,盜御馬。紅臉的關公戰長沙……”作爲我國國粹的京劇不僅唱腔優美,獨特誇張的臉譜也有其特殊的文化藝術背景。在主題課程《京劇》教學活動中,京劇人物的圖片一展示出來,京劇臉譜那誇張的臉部裝飾線條,鮮豔強烈的色彩感,就深深吸引了孩子的目光,孩子在第一時間就反應出自己對臉譜的好奇和喜惡:“呀,好可怕呀。像妖怪一樣。”“醜死了,這是什麼臉啊?”“我知道,這是唱京劇的人”教學活動結束後,孩子們還圍繞在掛圖前欣賞,爭相談論着自己對臉譜的認識。看到孩子們對臉譜如此感興趣,我便在第二天及時組織了一次關於臉譜的美術教學活動!

教學活動結束後,我把本次教學活動從頭到尾回顧了一遍,梳理了一次。針對活動中孩子們出現的問題,對應性的在自己的教學設計中找到不足點。經過我的梳理和反思,總結出了以下三點。

一、教師要做足功課,任何情況下都要準備充分。

抓住孩子的好奇心和興趣點我及時組織了美術活動,因此在教學中孩子們興趣盎然,觀察認真細緻,迫不及待的希望用自己的方式來表現這些獨具特色的“人臉”。繪畫過程中大膽敢畫。可是孩子在繪畫中所表現出來的臉譜卻大同小異,形式單一,不外乎黃色,黑色,白色的臉譜,創新能力明顯沒有得到足夠的發展。

反思自己,我認爲對於京劇臉譜這樣一個特殊的審美對象,孩子平時接觸的機會比較少,而孩子自由表達和創造的能力是在豐富審美經驗的基礎上才能實現的。因此前期審美經驗的豐富和知識的儲備是尤爲重要的。而我僅僅抓住了幼兒感興趣的時機,卻疏忽掉了前期的知識儲備,在教學具的準備上也不夠豐富多樣。

因此,在活動後我上網查閱了大量關於臉譜的知識,也佈置幼兒回家做臉譜知識調查,我們互相交流關於臉譜的認知。同時還下載了大量的各類型的臉譜圖片佈置在活動室裏。有寫實類的,卡通類的,還有剪紙類的。不同類型的臉譜圖片,充斥着幼兒的感官,豐富幼兒的審美經驗。

二、教師在交還孩子自主權的同時,仍舊不能忽視指導的作用。

新綱要強調現代兒童畫的定位 ——自主性繪畫。“克服過分強調技能技巧和標準化要求的偏向”。在這次教學活動中,我將繪畫的自主權教給孩子,在引導幼兒觀察感受的基礎上,讓孩子用畫筆表現自己對臉譜的認知和情感。出現了一些比較富有創造的作品,筆觸雖然稚拙卻生動富有想象。

忽視的環節:在教學活動中,我高估了孩子們的自主性繪畫的能力,忽視了由於是第一次繪畫臉譜,與幼兒平時繪畫的人物是完全的顛覆,一定會有孩子感到困難。所以出現了有少數幼兒拿着畫筆無從下手,或者畫出的臉譜更趨向與普通人物的臉部形態。看來對於京劇臉譜這樣一個特殊的案例,更加需要教師根據幼兒的發展狀況和需要,對錶現方式和技能技巧給予適時、適當的指導。

因此在修改教學設計中,我突出了觀察臉譜線條的誇張性,對稱性這一重點環節。“如何才能左右對稱”“怎麼樣才讓我們的臉譜看起來更加誇張?”“你認爲臉譜上還能畫上什麼?”還希望讓幼兒通過肢體動作來表現誇張的效果,加深印象,使幼兒獲得更深切的感受。

三、教師要善於觀察孩子,從孩子身上打開自己的思路。

活動後,當我忙着補充資料,將下載的各式臉譜佈置活動室的時候,我發現很多女孩子特別喜歡圍繞在青衣,花旦等女性京劇人物的圖片周圍,對臉譜上柳眉細眼,滿頭的珠花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和嘖嘖的驚歎。我班的鄭子萱等幾位小朋友,在遊戲時間都開始用玩具來模仿臉譜裏的造型互相打扮裝飾。

孩子的這一看似幼稚的行爲,卻如一把鑰匙,打開我已受傳統教案模式桎梏的思維裏。反思我在教學設計中,無論是教學具還是教學提問,都是圍繞着男性臉譜爲中心,感覺提到臉譜,首先想到的就是黑臉的張飛,白臉的曹操等,遺忘了女性京劇臉譜的特殊地位,事實上相比而言女性臉譜更加符合幼兒審美,更能調動起一部分幼兒的興趣。

我及時調整策略,將各種角色的人物形象都分類佈置在活動室,角色區角。爲下一次的教學活動做準備。

在我的修改教案中也增加了對女性臉譜觀察這一環節,通過和男性臉譜的對比,提煉出女性臉譜特徵。

在區角遊戲中,已經有孩子自發的進行了女性臉譜的繪畫,將他們對臉譜的認知和情感通過畫筆描繪了出來,在繪畫的過程中得到了表達和創造的快樂。

勤思才能出好課,每一次教學活動的都不是一遍就成功的,只有在不斷的思考和反思中,才能不斷的調整進步。我將在反思中提升自己,不斷成長!

朱自清綠教學反思 篇16

《捕蛇者說》以獨特的寫法(襯托、對比)尖銳、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統治下賦稅的苛酷,揭示了廣大人民遭受的苦難不幸,表現了作者對勞苦大衆的深切同情,對殘暴統治的強烈憤恨。教學中始終要注意這點。

本文詞語量大,實詞以數十計,虛詞“之、以、而、乎、焉”等均各有多種用法。講明詞義(實詞、虛詞),這是本文教學中要用相當時間來完成的重要任務。 學生在學習時難度有點大,在教學中我爲了照顧到各個層次的學生,就逐句、逐段講解。另外加強誦讀、背誦練習。這節課上下來,我感到學生還不能深入體 會文中的思想感情。主要癥結在於學生對文本讀得不透。後來,我仔細思量了一下,我決定做以下改進:

這是第一課時的教學內容與教學步驟。

一、認知性默讀,要求:

1、全班同學認真閱讀全文,閱讀中注意讀課文註釋。

2、粗知全文大意。

二、激情誦讀,要求:

1、全班同學大聲、自由地誦讀全文。

2、每人至少誦讀二遍。

3、力爭讀得順口,上口。

三、質疑性朗讀。要求:

1、從課文第一段起,同學們提出自己不懂的內容,請老師解答,同學們做好課文旁批。

2、教師答疑,每解決一段,同學們便朗讀一段。

四、鞏固性復讀。要求:

1、學生分爲四人學習小組。

2、每組同學從課文第一段起復述課文,複述一段,誦讀一段。

3、每個同學都必須參加複述。

五、比賽性競讀。要求:

1、全班同學齊讀課文第四段。

2、請同學們自告奮勇起來朗讀第四,看誰讀順暢,有情感。

3、在“競讀”過程中,其他同學要小聲地跟讀。

六、體驗性背讀

1、教師介紹文言文快速、準確背誦的方法:如分層背譯法、語言標誌法、嘗試搶記法、誦聽背誦法、整體反覆法等等。告訴學生不管用哪種方法背誦,都要理解文意,理解文路,都要抓住文章表達的突出特徵。

2、學生試背課文第四、五兩段。

朱自清綠教學反思 篇17

“幾和第幾”是最容易混淆的兩個概念。產生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學生使用“幾”來表達的生活經驗較多,而使用“第幾”來表達的生活經驗較少。因此,兩者很容易發生混淆。“”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但對一年級小朋友來說,這個知識點小朋友很容易混淆。因此,針對以上情況,在學習本課時我利用故事和遊戲進行教學,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在教學中,我們應通過大量的活動場景來促進學生對“第幾”的認識和區分“幾和第幾”。 “帶學生去動物園玩,進動物園之前要先買票,你們看,動物園一大早就有人排隊買票了。”這一情境,學生熱情高漲,積極想參與活動,我還在從中穿插進行禮貌教育。學生在參與中學會了幾和第幾的不同,這符合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容易接受,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能活躍課堂氣氛。我是先通過排隊買票的場景,讓學生直接觀察,數數,看到一共5人在買票,戴帽子的小孩和不戴帽子的男孩各排在第幾個,讓學生認識“幾個”和“第幾個”的區別。

通過引導同學們說一說:

(1)如果是你排在老爺爺的前面,你會對老爺爺說些什麼呢?

(2)老爺爺高興地排到了第一。現在看看戴帽子的男孩排在第幾?沒戴帽子的男孩排在第幾?小女孩前面有幾人,後面有幾人?

(3)剛纔我們說的幾人與第幾人,如5人和第5人,2人和第2人意思一樣嗎?學生能夠在情境中感知和體驗“幾”和“第幾”,區分出5個和第5個的區別,明白“第幾”是指某一個,具有相對性。能用比較完整的語言描述位置關係。

在練習時創設多個情景,學生熱情高漲,積極想參與活動,通過活動學生一下子就全身心的投入到數學活動中,增加了實際的體驗。學生在參與中鞏固了幾和第幾,這符合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容易接受,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能活躍課堂氣氛。這對於一年級小朋友非常管用。既充滿學習興趣又鞏固新知,體現了學生爲主體的課堂。

在幾和第幾的教學中,也有一些不足之處,在課堂中感覺孩子們掌握的還不錯,但是在課堂練習中發現問題有很多,後來我反思了自己的課堂教學,找出幾點原因:第一:在課堂教學中我實際操作的相對少了一些,講課速度偏快,我覺得應該通過擺圖形讓孩子們動手操作,比如拿出左邊的幾個或拿出右邊第幾個,多操作多練習來理解所學的知識。第二:幾和第幾是教學的難點,因爲這裏還涉及到一個從哪邊數的問題,學生對區分左右還有一定的困難,而且幾和第幾也會混淆。當然這也和學生目前認字少,不懂題目意思以及所接觸題目量少有關係。相信經過一段時間的鞏固練習之後,這方面的情況會有好轉。

朱自清綠教學反思 篇18

《夸父追日》是人教版國小語文三年級下冊第八單元的最後一篇閱讀課文。這是我國最早的著名神話之一,也是一則趣味性很強的神話故事,充滿了奇特的想象。故事講述了一個頂天立地的傳奇英雄夸父,爲了讓人們能時刻享受到太陽的亮光,決定把太陽固定下來。爲了實現這一目標,他付出了艱辛的努力,最後獻出了自己的生命。

一、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

新課標指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人們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應該重視語文的薰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

小韋說:“夸父真傻,怎麼能夠追上太陽呢?”話音剛落,教室裏立刻熱鬧起來,大家議論紛紛,都一致認爲夸父很傻。有的說:“太陽表面溫度6000攝氏度,非常熱,夸父怎麼可能接近呢?”還有的說:“夸父就算追上了太陽,太陽的熱量也會把他烤糊的。”孩子們用現代的眼光來看待夸父追日的行爲,認爲他很傻。孩子們有自己獨特的見解,這完全可以理解。但是作爲流傳千古的神話故事,不能忽略它的價值,體會其蘊涵的深刻含義。針對孩子們的發言,我做了個小結:“用現代人的眼光看,夸父真的很傻,但是他有我們學習的地方,他敢想敢做,堅持不懈、自強不息、敢於拼搏,他想的是造福人類,這種奉獻精神是偉大的。對於傳統的文化,我們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這樣做既保留了孩子自己的想法,也讓他們知道如何學習別人的長處,讓語文學習不只是膚淺的停留在表面,而是能夠體會其中蘊涵的深刻含義。

二、自主學習,理解主要內容。

課堂以感受故事的神奇爲線索。首先解題導入,談談讀了課題你想知道什麼?孩子們提出“1、夸父爲什麼追日?2、夸父是怎樣追日的?”接着研讀故事,說說讀了這個故事後的感受,具體找找哪些句子描寫十分神奇。教學時,我鼓勵學生通過自己的默讀、朗讀、思考或與同學討論來讀懂課文。遇到難讀的字音,不理解的詞語,通過自己動手藉助工具書查找答案。在初讀課文後,我又進一步要求學生深入思考,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要求學生圍繞夸父追日的故事把課文的層次理清,讓學生試着用自己的話說這個故事講了一件什麼事?

三、感受神話的想象和神奇。

作者充分運用了誇張的修辭方法,將這個神話故事寫得很神奇。在品讀句子“於是夸父拿着手杖,提起長腿,邁開大步,像是風似的奔跑,向着西斜的太陽追去,一眨眼就跑了兩千裏。”這一句時,可以引發學生想象:腿會有多長呢?人會有多高呢?山、河在他的眼裏會成什麼呢?……從神話故事的神奇處着眼,循着學生的興趣點,以學生的需求出發,把對故事的認識和感受寓於讀故事中的神奇句子中,讓學生感受課文,把原文中簡寫的幾處神奇的地方,通過豐富又誇張的想象具體化。

四、不足之處

讓學生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在學習中創新,在創新中提升,不斷提高自身的語文素養。新課標還指出: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象力和創造潛能。

本課談話導入引出學習的內容《夸父追日》,激發學生對神話的興趣。接着,質疑“夸父爲什麼要追趕太陽?”指導朗讀:“每天夜裏,太陽躲到哪裏去了呢?我不喜歡黑暗,我喜歡光明!我要去追趕太陽,把它抓住,叫它固定在天上,讓大地永遠充滿光明。”讓學生感悟夸父不怕困難,堅定信念的精神,爲下文的理解和朗讀指導作好鋪墊,再以三個詞語貫穿着整篇課文,細細地品讀課文,從課文中體會感悟夸父的精神。本節課教學目標是讓學生複述課文,通過初讀,熟讀、感情朗讀多種形式,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爲複述課文打下良好基礎。通過本課教學,我發現大部分學生都是在背誦課文的基礎上進行復述,複述較機械性。背誦是對原文一定不漏、不變的陳述,而複述可以去掉一些無關緊要的詞句,可以更改部分內容和表達方式。所以讓學生由機械性複述過渡到活用性複述,是我在以後教學中應去思考的問題。

朱自清綠教學反思 篇19

這篇課文講了一個引人深思的故事:科學家郎志萬把一個錯誤的結論告訴孩子們,再問孩子們爲什麼,目的是讓孩子們知道,“科學家的話,也不一定都是對的,要動手做做看”。通過本課學習,讓學生認識並從中受到啓發,喚起不迷信權威、不輕信盲從、勇於實踐的意識。

在教學這篇課文時,老師設計了“朗志萬和伊琳娜有什麼區別”這個問題,旨在讓學生明白“朗志萬是科學家,他可以說是知識的權威。

”然後緊緊抓住“其他小朋友”和“伊琳娜”對待“朗志萬”提出的問題的不同態度,來引導學生感悟“伊琳娜”身上所發光的品質──那就是敢於向權威質疑,不輕信不盲從。爲了讓學生理解“科學家的話也不一定都是對的,要動手做做看”, 培養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敢於大膽質疑、動手實踐的能力,老師在教學中設計了一個實驗:讓學生往一個裝滿水的杯子裏放進一條金魚,觀察水的變化。讓學生親手操作、親眼所見,既能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又能有效輕鬆地突破教學重難點,使學生體會到對別人所說的話,要通過思考去判斷,敢於大膽質疑,遇到有疑問的地方,要動手做做看。教學中,老師注重了以下幾方面:

1、抓讀的訓練。在課堂上,設計了形式多樣的朗讀,力求體現了“以讀爲本,以讀代講”的教學理念。如:個別讀、分角色讀、齊讀、比賽讀等。老師抓住了重點語句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在讀中體味伊琳娜情感的變化,讓學生在讀中提高朗讀水平。

2、抓了語言文字訓練。如理解“哄騙”,讓學生給“哄騙”找個近義詞。理解“不能光想,你動手做做看”這句話中的“光”字,老師讓學生換詞讀一讀,促進學生語言內化。讓學生把“您怎麼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來哄騙我們小朋友呢?”改成陳述句說一說,促進學生對句子意思的理解。

3、抓說、寫的訓練。在引導學生深入理解“科學家的話,也不一定都是對的,要動手做做看”之後,引導學生想象說話:伊琳娜聽了郎志萬的話,可能會說些什麼?這是對學生想象力、創造力的有利實踐,並讓學生在說後寫一寫,鍛鍊了學生寫話的能力。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