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憫農教學反思(精選17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1.81W

唐詩憫農教學反思 篇1

《憫農》是唐朝詩人李紳所作, 全詩共四句,語言樸實無華,描述了在烈日炎炎的中午,農民們還在禾地裏鋤草,汗水滴到禾苗下的泥土中。可有誰知道人們碗裏的每一粒飯都飽含着農民的辛勤勞動呢!道出了勞動的艱辛和勞動果實的來之不易,表達作者熱愛勞動人民及珍惜勞動成果的情感。這首詩告訴了人們糧食來之不易,要珍惜糧食。

唐詩憫農教學反思(精選17篇)

這首詩在教學過程中除了要讓學生認識生字,讀通、讀順、背誦詩歌外,還要達到教育的目的,要讓孩子認識到“浪費可恥,節約光榮”養成愛惜糧食的好習慣,讓他們同情辛勤勞動的農民,對浪費糧食的行爲表示憤慨。

我在教學《憫農》一課時,針對課文內容運用掛圖引導學生說了兩次話。一開始我出示掛圖(農民正在烈日下給禾苗鋤草,汗水直往下滴),我問:“看到這個畫面,你有什麼想說的嗎?”幾乎所有的學生都舉起了手,這一提問給了孩子很大的思維空間,讓他們有話可說,既創設了情境,激發了孩子的學習興趣,又讓他們得到了初步的情感體驗,爲學習詩文做下了鋪墊。

第二次是在學生理解詩意的基礎上進行的。我說:“同學們對古詩的意思也理解了,請你們再看這張圖,如果你們面對着農民辛辛苦苦種出來的糧食,你們有什麼想對別人或者對自己說的嗎?”因爲有了前面的情感體驗,孩子們爭先恐後地發言:我想對自己說要愛惜糧食;我想對同學說吃飯時不要掉飯粒;我想對爸爸媽媽說,如果浪費了糧食,農民伯伯的辛苦就白費了……

在中國傳統文化發展中,詩和樂一直是緊緊相伴的。古代的詩是可以吟唱的,而古代的樂也總是帶有許多詩意和想象。因爲古詩短小孩子們從小就聽熟或背熟了,教師在教學中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使她們能在自己熟悉的歌詞中獲得更多的體驗。同時,結合古詩句的特徵、語氣、語調,培養兒童對節奏的表現和創造能力。( 勵

唐詩憫農教學反思 篇2

一.注重寫作指導,提高寫作技巧。

寫作技巧的運用能使文章更富有表現力。本節課我以自己的一件趣事作爲範文,讓學生結合以前學過的寫作手法瞭解範文中的寫作技巧。例如多種修辭方法的運用;人物語言、動作、神態以及心理活動的描寫;以及能夠準確表現主人公動作的動詞的運用,從而使學生體會到在寫文章時正確運用寫作手法的重要性,在今後的寫作過程中,能夠恰當地運用在自己的文章中。

二.運用多種評價方式進行習作修改。

葉聖陶先生說過:“文章是學生寫的,最有權力修改的是學生自己。”我在本節課教學中運用自評、師生評、生生評等多種評價方式來修改學生的口頭作文,實際上就是把評改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充分鍛鍊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這也是和課標上“學生要在習作中自主修改後再加工”的這一要求相符合。讓學生在感受修改過程的同時,掌握寫作時所需的方法。體會到只有恰當的運用多種寫作手法,才能把人物刻畫的有血有肉、有情有感。

唐詩憫農教學反思 篇3

通過這句話,學生可以帶着這樣的幾個問題:“人們爲什麼熱愛海洋,又敬畏海洋?從那些話可以讀出來?哪些詞句突出了人們對海洋的熱愛、敬畏之情?”去朗讀感悟課文1-3自然段。第二:“今天,由於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人類正迎來了開發海洋、利用海洋的新時代。”通過這句話,我們主要引導學生了解是什麼力量可以使人類跨入21世紀不再“望洋興嘆”。人類從哪些方面開發海洋、利用海洋。學生帶着問題去朗讀感悟課文4-8自然段,就可以多角度體會到海洋的確實21世紀人類的希望,體會到科學的神奇力量。

第二步,引導學生知道要善待海洋。課文的第9自然段中強調了保護海洋,珍惜海洋資源的重要性。我是這樣來激勵學生熱愛海洋、保護環境、善待自然的:其一,引導學生抓住“不過”、“首先”、“必須”、“只有……才……”等詞語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感情。其二,從反面理解內容,做了一個這樣的說話練習“如果人類不保護海洋,不珍惜海洋資源將會( )。”其三、我有蒐集了一些資料做了適當補充,並佈置學生課後繼續蒐集。其四、鼓勵學生愛護環境從身邊做起。

當然在這篇課文的教學過程中,我們還要不斷的引導學生注意積累四字詞語,課後還讓孩子做了一個用用書中的詞語練習寫一段話的練習。

唐詩憫農教學反思 篇4

這學期,我們學校開展了青年教師研討課比賽活動。我執教的《懶惰的智慧》獲得了一等獎。這節課之所以能得到各位評委老師的認可,究其原因就是在我們全體語文教研組老師的不斷的反思中打磨出來的。

《懶惰的智慧》是一篇議論文,作者求異思維成了整篇文章的一個亮點。怎樣讓學生理解求異思維並能簡單的運用,是我這節課的重難點。爲了突破這個重難點,我設計了一個比較閱讀的環節。第一次試講後,教學效果並不理想。黃瑩老師就組織語文組老師對這節課進行討論,發現比較閱讀增加了課堂的知識容量,而學生的接受能力有限,學生在老師的牽引下被動的接受知識,課堂效果當然不好。於是我們決定刪去比較閱讀的環節,直接從“懶惰”的含義入手來引出求異思維的概念。第二次試講,果然比第一次要好。但學生在運用求異思維的環節中出現了新的問題,有的學生並不理解思維訓練題的意思。於是我們對教學設計進行了第二次修改。

針對學生的知識結構和水平,我們降低了思維訓練題的難度,選擇學生生活中有話可說的話題進行訓練,比如:知足常樂,名師出高徒等。在不斷的反思中,我們找到了理想的教學流程,並享受了教學的樂趣。

唐詩憫農教學反思 篇5

每一次教到作文,是最讓人難受的時候。學生無從下筆,寫好的作文思路不清、語句不美、結構混亂……花上很長時間講、改,只講得口乾舌燥,直改得手發軟,作文還是不盡人意。

今天又是作文課,寫寫自己的校園。昨天我先讓學生在家寫一寫,結果交上來的大跌眼鏡,簡直比二年級的水平還要糟。這該怎麼辦?

越是糟糕,越要上好。

一、帶領學生遊覽了一趟校園。

從校門開始,對於小花壇、通道兩旁、操場等處的所有景物都進行細緻的觀察,用手摸一摸,有鼻子聞一聞,用手抱一抱……從大小、顏色、形態等進行觀察。

二、進教室交流

一起交流了哪些景物要詳細描寫,對印象最深刻的尤爲重點突出。

三、隨堂交流

學生在埋頭習作時,我不時拿起寫得好的同學的作文,分享美妙的段落。對於不理想的提出修改意見。

等作文草稿交上來時,我發現學生本子中的好詞佳句隨處可見:“我們學校坐落在羣山環繞、溪水流淌的小山村裏,就彷彿是一個嬰兒躺在母親的懷抱中”、“山茶花紅得似火,粉的似霞、白的如玉”、“重重疊疊的枝丫漏下斑斑點點的日影,風兒吹動,日影隨之舞動”……比昨天在家裏寫得句子美上十倍。

反思學生的進步,很多來自自己的預設,對於景物的描寫,從哪些方面描寫,怎麼描寫,我心中其實準備了很多的好詞好句,當我在跟學生交流的時候,學生不知何時已經記在心中,用出來後,就成爲一片好的文章了。(2)措施分析

措施一、利用“探密小分隊”的形式,進行校園的參觀活動。它的優點是讓每位同學都成爲這個小分隊的成員,增強活動的神祕感,從而激發同學的興趣,更好的對校園進行觀察。

措施二、利用動手畫圖的活動,讓學生充分展現自己的才華和優點,發揮其創造力和想象力,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3)效果分析

通過對學生上課的成果分析(他們畫的圖。)瞭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從而分析學生掌握知識的效果。從結果看出,大部分學生對這樣的上課內容的安排感到興趣十足,同時他們都通過這堂課瞭解了學校的基礎設施,從而規範了他們在學校的日常活動。

唐詩憫農教學反思 篇6

這是一篇略讀課文,我打算一課時完成,可是卻發現時間遠遠不夠,一方面是因爲課時內容太多,另一個最重要的原因是在於自己的導向出了問題,略讀課文主要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獲得自己的閱讀感受,在這一過程中,教師的點撥猶爲重要,就拿父親說的那句話,“生活也是這樣,假如你發現走這條路不能到達目的地的話,就可以走另一條路試試”。當學生找出之後,讀過理解後就可以了,因爲很多的感悟是需要通過課文的兩個故事的理解來獲得的,而這兒教師提問太多,放不下。

另外很多完全可以讓學生獨立完成的問題,可由於怕學生學的不紮實,教師問得太仔細,把學生的學習權力搶了過來,造成的結果是時間浪費了,學生也沒有了真正的思考空間,哪來個性體驗。課的失敗,讓我知道,很多時候,我們該放手時就要大膽的放手,給孩子一個獨立的空間,他們才能真正獲得屬於自己的東西。而現實的教學中,不僅在課堂,還在學生的生活中,我們給他們的約束太多了。

本課是選學課文,課前讓孩子們聯繫《詞語手冊》和其他工具書去預習,理解重點字詞,找出文中自己印象特別深的語句,並聯系生活中的事例談談對“通往廣場的路不止一條”的深刻含義,並說說自己以後對困難挫折應該如何去面對,從中感悟作者的人生態度。

唐詩憫農教學反思 篇7

相對於原有教材,20____版新七上教科書的《單細胞生物》一節有如下改動:1.增加了關於眼蟲的介紹,並作爲該節的引入,提出了單細胞生物爲何能夠獨立生活的問題。在課後練習中,對眼蟲的分類地位進行了開放性的討論。2.草履蟲的結構示意圖進行了重新繪製。新圖更大,更清晰,更有立體感。該節的另一重點內容:對單細胞生物與人類關係的討論沒有變化。華附的董鳴鳴老師將怎樣實施教學呢?帶着這樣的疑問,我走進了華附七年級(1)班教室。

在課前,是學生自定主題的演講。這是董老師課堂的一個特色。一位男生演示了自己做的PPT:《蔦蘿》,也就是那種絲狀裂葉,開五角星型紅色花,俗稱“五角星花”的攀援花卉。該生由“閃閃的紅星”中潘冬子頭上紅軍帽的五角星引入,圖文並茂介紹了這種植物的生活史、特徵和相關文學作品,水平相當高。該活動需時約五分鐘。

隨後,董老師組織學生複習了多細胞動植物體的結構層次(口述),簡介了常見多細胞生物的名稱,然後介紹了草履蟲的細胞結構名稱與作用。在介紹完畢後,董老師要求學生在草稿紙(學生代表在黑板)繪製草履蟲結構圖並標註結構名稱,教師本人也同時在黑板上繪製。華附學生很厲害,過目不忘,普遍畫得很好。接下來,師生討論兩個問題:1.草履蟲怎樣生活。2.草履蟲對環境有怎樣的影響。學生髮言很熱烈。最後,董老師播放了一段介紹各種原生動物的視頻。

課後,我與一起跟崗的趙惠蘭老師交換了意見。學生課前演講是個不錯的形式,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且由於是輪流進行,每節課一人,並不會佔用學生過多的時間。但是如果學生演講主題能夠有一個範圍的限定,例如與本章或本單元的主題相關,是否會更有利於演講者和聽衆們當下的學習呢?

對於眼蟲,董老師的課堂上並沒有提及。雖然單細胞生物的身體結構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但我覺得還是應該圍繞眼蟲開展一些學習活動的。例如可以在講完草履蟲後,比較一下眼蟲和草履蟲結構上的異同,再推測一下眼蟲的生活方式,這應該是很有意義的。

另外,在課堂上主要使用的是靜態圖片和文字敘述值得商榷。對於肉眼無法觀察的單細胞動物,學生並沒有相應的生活經驗,教師應提供儘可能多方面反映單細胞生物的直觀教學材料,例如模型、視頻,既能使學生有直觀的體驗,也爲下一節在實驗室觀察草履蟲打下了一個基礎。

最後,草履蟲的應激性反映也是一個教學重點,在本節課堂上應該分配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進行討論。

當然,世上沒有最好的教學設計,只有最合適的,以上想法,也許只適合我自己的工作吧。

唐詩憫農教學反思 篇8

《山米與白鶴》是美國兒童文學作家貝特西貝爾斯創作的兒童文學作品。這【第作品不以曲折驚險的情節取勝,而以深沉動人的情節見長。文章生動細膩地描寫了山米與外祖父的相處的一段經歷,使山米的情感世界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外祖父對動物的摯愛之情,深深地感動了孩子,使他由無知到成熟,由仇恨一切到充滿愛心,跨入人生的一個高度。他終於懂得了如何去愛別人,愛小動物,愛生命,愛一切值的愛的東西。鑑於這是一篇自讀小說,情節生動但較簡單,所以教學重點以理解課文真摯的情感和深刻的人生哲理爲重點,教學中引導學生體會真實細膩的心理描寫下突顯的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從而展開討論,探究主題真愛生命,奉獻愛心。

這篇小說的篇幅雖然比較長,但內容卻很貼近學生的思想生活。學生在課前預習的基礎上當堂速讀,完全可以理清故事的情節。所以在上課時我採取了速讀後複述故事情節的方法,希望學生通過複述課文能快速理清故事情節,通過學生的複述和課堂上的表現看,這一環節把握的很好,大部分學生都掌握了故事情節。我覺得這是本節課亮點之一。

預習檢測是檢查學生課前預習的重要手段。我在課前針對課文的生字、詞語、有關作者作品等知識點佈置了預習,通過當堂檢測,效果較好。預習是學生學好課文的重要環節,抓預習在完成整個教學目標中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這是本節課亮點之二。

爲了突破以理解課文真摯的情感和深刻的人生哲理這個教學重點,我從人物的語言動作中引導學生探究,通過自主學習和小組討論交流等形式,較好的完成了這一目標。這是本節課亮點之三。

唐詩憫農教學反思 篇9

教學中,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引導學生組詞、說句、猜謎語等積累語言,如學生用“火”組詞“火山”,而另一個學生受到啓發說出“山火”時,我帶領學生玩遊戲“翻烙餅”積累了一些像“奶牛--牛奶”一類的詞語,既豐富了語言,有激發了興趣,減輕了學生學習的疲勞。再如結合學生組詞“十月一日”、“五月一日”等說說我國的節日,並進行“愛祖國”、“尊敬老師”、“孝敬父母”等教育。結合學生的組詞“水龍頭”說說我們應該怎樣節約用水等。

由於本課要學習的四個漢字“日、月、水、火”全班有大部分學生都已經認識,但對於“象形文字”這個概念學生初次遇到,因此我認爲在教學中不能平均使用力量,應開展分層教學。首先結合課件的演示使學生感受漢字的演變過程,通過對比體會“象形”的意思。其次,在識字的過程中開展小組合作、“我做小老師”、“找朋友”等活動調動學生的識字興趣,同時活動中針對學生的不同情況給以指導、訓練。小組同學互幫互學,取長補短,共同探究,更使課堂充滿生機、活力。

唐詩憫農教學反思 篇10

《永遠的歌聲》這一篇精讀課文主要寫了童年時“我”和二牛、二蘭、石花爲生病的老師上山採草藥的事,表達了“我們”對老師誠摯的熱愛之情。爲了讓學生深切體會到師生間真摯的情感,我把課堂這個大舞臺交給學生,充分發揮他們的想象,讓他們有機會無拘無束的說,在說中體驗人物的內心世界。

這節課的我的教學目標在情感價值觀方面設定爲引導學生讀懂課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感受“我們”對老師誠摯的愛,教育學生樹立尊敬、熱愛老師的優秀品德,這也是這篇課文的重點。在指導寫法方面我制定了幫助學生學習作者通過典型事件,抓住語言、動作和神態的描寫,表現人物精神品質的方法。

首先,我先通過播放《童年》的歌曲,讓學生進入情境,引出這篇回憶童年的課文,再讓學生對課題提出自己的疑問。學生們都提出了許多切題和高質量的問題:這是誰的歌聲?歌聲裏有什麼?爲什麼稱爲永遠的歌聲?

第二步是讓學生對這篇課文有一個整體的感知: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解決學生提出的疑問。讓學生明白這篇課文主要寫了童年時“我”和二牛、二蘭、石花爲生病的老師上山採草藥的事,表達了“我們”對老師誠摯的熱愛之情。

在對課文有了整體感知之後,我就緊緊圍繞文章的中心:表現師生之間真摯的感情,通過讓學生找出文中的精彩語句進行讀與悟的訓練。從找出我們愛老師的句子和老師愛我們的句子切入,讀悟結合,使學生深刻理解了課文所要表達的中心。然後再把與之相關的寫作方法潛移默化地滲透進去,讓學生既感悟了中心又掌握了文章的寫法。

第四步是進行課外知識的積累延伸,通過閱讀一首歌頌讚美老師的詩歌,再次教育學生要樹立尊敬、熱愛老師的優秀品德。

最後讓好老師走出文中,來的學生的身邊。讓學生們說說自己身邊的那些令人敬愛的好老師,然後讓學生把自己想對老師說的心裏話寫下來。以讀促說,以說促寫,讀寫結合。

總的來說,這節課達到了既定的目標,基本完成了教學任務,但由於個人語文素養有待提高,教學能力水平有限,課堂掌控力不強,令這節課還有很多的不盡如人意之處,例如:對語文《新課標》理解不夠透,對整個語文教程沒有個整體的概念;教學理論與教學方法亟待提高;整節課都是老師牽着學生走,沒有放手讓學生進行自主學習;不熟悉教材、教案;課備的不夠細緻......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希望能通過自己的努力,爭取下次能爲學生呈現出一堂生動而精彩的語文課。

唐詩憫農教學反思 篇11

這部分內容主要是含正、反比例的問題,這裏主要學習用比例知識來解答。通過解答使學生進一步熟練地判斷成正、反比例的量,加深對正、反比例概念的理解。同時,由於解答時是根據正、反比例的意義來列等式,也可以鞏固和加深對所學的簡易方程的認識。

用比例知識解答正、反比例的,問題的關鍵是使學生能夠正確找出兩種相關聯的量,判斷它們成哪種比例,然後根據正比例或反比例的意義列出方程。所以我在教學前先給出一些數量關係,讓學生判斷成什麼比例,是依據什麼判斷的。

先出示例5,要求應用比例的知識來解答。我出示以下問題讓學生思考和討論:

①問題中有哪兩種量?

②它們成什麼比例關係?你是根據什麼判斷的?

③根據這樣的比例關係,你能列出等式嗎?

通過討論交流使學生明確:因爲水價一定,所以水費和用水的噸數成正比例。也就是說,兩家的水費和用水的噸數的比值是相等的。然後設未知數,根據正比例的意義列出方程,接着解比例求出未知數。並且把__的值代入原等式進行檢驗。但在列方程的時候出現了多種方法,引起了激烈的爭論,我們習慣應用“總價÷數量=單價”,當單價一定時,可以列成正比例式,而有同學卻將等式的左邊寫成“數量÷總價”,班內同學議論紛紛,我借勢引導學生,抓住正比例關係的對應量對等的要點,使一個比例式拓展成了兩個,讓學生明白了,兩個變量之間的對應規律和依存關係。課堂中無意的錯誤點,生成了新的知識點,讓學生廣開世面,更深層次地理解最簡單的函數知識。

教學例6,學習用反比例的意義解決問題。課本編排思路與例5相似,我就參照例5的教學進行。我注意啓發學生根據反比例的意義來列等式,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兩種量成反比例的特點和解決含反比例關係的問題的方法。

通過例題的教學,結合“做一做”,可以總結出應用比例解答問題的步驟:

1、 分析題意,找到兩種相關聯的量,判斷它們是否成比例,成什麼比例。

2、 根據正比例或反比例意義列出方程。

3、 解方程(求解後檢驗),寫答。

唐詩憫農教學反思 篇12

倍,對於學生來說時一個全新的概念,學生對倍的認識比較陌生,建立倍的表象認識有一定的難度,所以在教學時,我把對倍的認識與解決問題進行了分割,分層教學。《倍的認識》這一課的教學可以分成兩個部分:一是認識倍,理解倍的意義;二是在此基礎上,學習“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解決問題。

學生在生活中很少接觸”倍”,對倍感到陌生,對倍的認識而言幾乎是一個0的開始。因此,我首先關注的是學生的數學現實,在學生原有知識經驗基礎上開展教學。上課開始,就採用遊戲展開,請出2名女生,6名男生,看到這樣情況,你想說什麼?在學生挖掘兩者的數量關係後,直入主題,男生有3個2,像這種情況,我們就說第二排男生是女生的3倍。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動手實踐,首先借助學具擺一擺,圓形有3個,三角形是圓形的2倍,學生可能多擺2個三角形;可能多擺2個3;也可能就擺2個2……充分利用學生的這些生成資源,因勢利導,科學評價,適時點撥,明確一份是多少,有這樣的幾份,就是幾的幾倍,用畫圖的方法鞏固倍的認識,用外顯的動作來驅動內在的思維活動,並把外顯的操作過程抽象爲數學的表達,從中感悟並理解新知識的形成和發展,體會學習數學的過程和方法,使學生的學習得到有效發展。在操作中經歷對倍的認知過程,逐步積累加深對倍的表象建立。這時從直觀操作上升爲抽象的線段圖,實施了課堂的一次理性的飛躍,真實展現了學生從不會到學會的求知過程。

這裏線段圖是第一次在教學中出現,線段圖在今後的學習中,特別是中高年級應用題的學習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認知上是由直觀具體的"圖"向較爲抽象的"線段"的過渡,而這又是幫助理解數量關係,解決問題的一種有效手段.因此,在設計教學時,我將重點放在瞭如何看線段圖,理解線段圖的方法指導上:明確一條線段表示一個數量,兩條線段之間是有聯繫的,而這個聯繫可以從信息裏得到,明確問號在哪兒是求什麼?

通過這節課的教學也給我留下了思考:數學是一門嚴謹的學科,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的語言要嚴謹。只有教師準確、精煉的言語示範,學生才能夠對問題進行準確的描述。本節課中,我的一些語言描述不準確,不到位,這非常不利於學生準確的數學思維的形成,日後補過也難以達到預先設定的目標。因此,在今後的數學教學中,我一定注意規範自己的數學語言。

唐詩憫農教學反思 篇13

1、“修辭方法的滲透,文章結構的教學”是我這節課的亮點之三。

整首詩多處採用了比喻和擬人的手法,我適時點撥,加以灌輸。詩歌的結構是總分總,我在板書中充分體現,將學文與習作相結合,從而促進學生的習作水平。

2、“激發想象力”是我本節課的亮點之四。

在課中我充分激發孩子們的想象力,讓他們展開想象的翅膀,給他們空間,讓他們盡情地發揮想象。

3、“板書設計”是我這節課的又一亮點。

在板書設計上,我充分挖掘教材,既突出了重點又解決了難點,使人一目瞭然,重點處我用紅色粉筆標出,既醒目又突出。

唐詩憫農教學反思 篇14

這是一篇關於中國臺灣著名風景區日月潭的民間傳說,講述的是年輕漁民大尖哥和水社姐爲了拯救日月,挺身而出,歷經艱險,降服了惡龍,最後又化作青山守衛在日月潭的故事。對於這篇課文的教學,我始終是中規中矩。課文中幾個地方只用輕輕幾筆帶過了的許多情節,學生讀了以後往往會有文雖盡而意未窮的感覺,這就給學生充分聯想、想象、思維的餘地。例如,第三自然段“他們翻山越嶺,披荊斬棘,歷盡了千辛萬苦”我出示句子:引導學生想象他們餓了-------就--------;-渴了--------就--------;還有一次-----------。通過這個句型練習,充分引導學生的想象,體會主人公的不畏艱難、捨生忘死的精神。既加強訓練學生的語文組織和表達能力,讓學生理解和體會語言文字的感染力,又結合道德品質教育,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課文中,還有這樣一句話:“回到潭邊,他倆冒着生命危險,縱身潛入湖底,與惡龍激戰了三天三夜。”這一句話,就將很多情節輕輕帶過,完全可以引導學生結合插圖進行聯想,從而體會“戰”之“激”。

唐詩憫農教學反思 篇15

“數的順序,比較大小”教學是在數數、讀數、寫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課是在學生學過讀數、寫數這後,通過填寫100以內的數目表,使學生對100以內數的順序有一個更深刻的認識,瞭解每個數在數目表中的位置、與相鄰數的關係,對100以內的數的大小有比較清楚的瞭解。同時,通過對此表的觀察,可以發現一些有趣的排列,從中可以發現一些規律性的東西。這樣不但發展學生的思維,而且開闊學生的思路,提高學生的學習的興趣。

教學目標要求①知識與技能學生經歷推理論證的過程,能清楚地瞭解數的排列是有順序的。學生經歷觀察、驗證等活動,掌握比較數的大小的方法。②過程與方法引導學生運用“觀察、探索、合作、交流、評價”等方法進行開放性有序實踐活動。從不同角度觀察百數表的排列,從中發現排列規律。③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學生參與具體的數學活動,積極探索數學問題,體驗成功的快樂,提高“學數學、用數學”的興趣,形成獨立自主學習的習慣和合作交流的態度,初步培養數感。

唐詩憫農教學反思 篇16

《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選修教材把詩歌鑑賞當成一個專題來解讀,並且按照詩歌鑑賞地方法把他分成了三個單元,每個單元又有“賞析指導”,就這一章所提出的學習角度,介紹相關知識和鑑賞方法。“賞析示例”,詩歌和散文各舉一篇爲例,從該章所提出的學習角度進行分析。“自主賞析”,圍繞這一章的學習內容,提供閱讀鑑賞的作品。其設計用意在於啓發引導,指出途徑,激起興趣。

《長恨歌》出自“賞析示例”一章,除課下注釋外,課後還有詳細的鑑賞說明。怎麼教,從哪個角度切入,教到什麼程度,都成了問題。最後決定抓住本單元的設計要求“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結合課後對詩歌主旨的分析,運用反證法找出作者這樣分析的原因,同時也訓練學生對“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的方法的運用。

首先,“知人論世”瞭解白居易其人。他的生平、作品及詩歌主張,主要抓住“文章合爲時而著,歌詩合爲事而作”來確定詩歌的主題爲諷喻,而不僅僅只談感情。其次,運用“以意逆志”的方法,從字、詞、句着手,抓住第一節中描繪李楊之間愛情的詞彙,與寫一般男女感情的所採取的角度和詞彙進行對比,發現有明顯的諷刺意味。這都與課後的分析不謀而合,使學生對“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的方法更爲信服,對於運用這一方法充滿了信心。

最後,對楊貴妃的形象進行分析,引出“紅顏禍水”的話題,就古今中外被稱爲“紅顏禍水”的女人進行探討並提出自己的看法。

總體來說,本課圍繞“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的方法展開,對詩歌內容進行了深入分析,也有課後的拓展延伸,基本上完成了教學目標,達到教學目的。讓我感到不足的是學生沒有從欣賞的角度來學習這首詩,而是用很理性的眼光,以解答數學題放入方法來鑑賞詩歌,比較死板沉悶,缺乏自己的獨創性,整個教學過程進行得很艱澀、枯燥。針對理科班的這種情況,應該在平時慢慢對他們進行美地薰陶,進課前先播放朗讀帶,看《唐之韻》等相關資料進行鋪墊,創設好情境和氛圍。

唐詩憫農教學反思 篇17

“百數表”是蘇教版國小數學教材一年級下冊第11頁的內容。在學生初步認識兩位數後,教材及時對兩位數進行整理,並以“百數表”的形式呈現百以內的各個數。爲了讓學生通過觀察“百數表”發現數與數之間的聯繫,進一步理解百以內數的含義,我在教學時,分了三個層次進行。

觀察是一種有目的、有順序、有積極思維參與的比較持久的感知活動,是一種“思維的知覺”。教學時,我先給學生出示一張完整的“百數表”,讓他們認真觀察這100個數,根據這些數的排列順序,看看在它們身上都能發現哪些“小祕密”。孩子們的思維非常活躍,有的橫着觀察;有的豎着觀察;還有的斜着觀察。找出了很多有趣的規律。

沒想到,這樣一張看似簡單、枯燥的“百數表”,在孩子們的眼中竟然能夠發現這麼多的“小祕密”,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教師給他們提供了充足的活動空間和時間,讓他們在一個寬鬆、和諧的氛圍下,大膽想象,積極思維。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