釣魚的啓示教學反思(精選16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8K

釣魚的啓示教學反思 篇1

孟慶芬

釣魚的啓示教學反思(精選16篇)

通過本文的設計、教學,我對新課程的理解進一步加深。在教學中,我盡力落實新課程的全新理念。《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明確讀的目的,以讀爲本,運用多種形式、手段,激發學生朗讀的興趣,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注意讀思結合,激發興趣,以情促讀,讓學生在讀中有所感悟,提高教學效率。

一、尊重學生的閱讀體驗。

在引導學生體會“我”的心理活動時,我鼓勵學生在有關的句子旁邊寫上自己的體會,進而在師生的交流、討論中完善體驗。可以看出,學生的潛力是無窮的。例如對“‘可是再也不能釣到這麼大的魚了!’我大聲爭辯着,竟然哭出了聲”這句話的理解,學生體會到了難受、傷心、委屈等,這些都是很有見解的體驗。再如引導學生就“我”和“父親”還會說什麼進行想象續說時,鼓勵學生髮表不同的觀點,進行爭論。

二、抓重點詞,感悟情境。

語言文字是進行朗讀訓練的憑藉,是思想感情的載體。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抓住文章的重點語句,讓學生品讀,使學生領會到語言文字的美妙,體會到作者的感受,從而使他們對語言文字產生興趣,萌發朗讀的情感。所以,閱讀教學中,我根據學生對語言文字理解的程度,提出相應的不同層次的朗讀要求,不能讓讀停留在同一層次,也不能提出過高的要求,要由淺及深,逐步提高。

不足及改進措施: 在教學中,也存在不足。一是引導學生朗讀的問題。當學生找出了有關的句子,用怎樣的方式使學生的朗讀質量得以提高?怎樣激發學生朗讀的積極性?如何實現有感情地朗讀這一目標?如何評價朗讀的結果?我對這些問題的認識還很粗淺,有待思考、探索。二是課文中難點的處理問題。在課文中,學生理解起來最難的是“什麼是誘惑人的‘魚’”。在學生討論後,還是不能說出個所以然,由於時間關係,還省去了聯繫實際這一環節,就讓學生帶着半生不熟的理解走出課堂。應該說,學生對這個問題是很含糊的,教師有必要進行適當的講授。三是學生情感的激發問題。這是一篇能提升人的品格修養的文章,如何讓學生受到一次道德的洗禮,受到一次薰陶和感染,情感上產生一種震撼,這在課堂上顯得薄弱。

釣魚的啓示教學反思 篇2

<<釣魚的啓示>>是一篇比較深奧的課文,對五年級的學生來說,是比較難學的。這篇課文的教學,是爲了探索深文淺學的教學方法,對蘊含深刻人文哲理的課文,如何讓孩子既學得懂,又學得有趣呢?根據班上孩子的實際情況,我採用了優選組合,深入淺出的教學方法。

1、降低起點層層突破

教學剛開始是這樣,一開始,把起點定的很高,隨着教學難度的提升會使教學難以進行下去。深奧的課文,起點定得低些,然後逐步提高要求,學生的學習才能比較順利。揭題時,是引導學生關注“釣魚”還是“啓示”,起點是不一樣的。如果一開始就關注“啓示”,抓住“啓示”的語句學習,遵循的是從理性到感性,學生學習會感到困難重重。一開始從“釣魚”入手,體會放魚之難和父親教育之嚴肅,再來感悟得到的啓示,遵循的是從感性到理性的教學,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2、以讀爲主、讀中體驗

讀是理解語言文字的手段。古人曰:“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現代教學實踐也表明,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能加深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使學生從語言文字的閱讀中受到感染,從而培養學生的語感,豐富了學生的語言積累。同時,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充分地調動了學生眼、口、耳等多種感官共同參與學習活動,能有效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因此,語文教學中一定要以讀爲本,使學生在讀中感悟。在這節課中我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運用多種形式地讀,在讀中感悟、體驗。有篩選主要信息的默讀,如找出表現“我”的心理變化的語句,父親要“我”把魚放回湖裏的語句,“我”得到啓示的語句等;有在體驗中的朗讀,如讀“我”的心理變化以及父親態度的語句等。 感悟體驗方法的引導力求符合文本特點。一是運用整體感受法。課文中父親和“我”的人物形象豐滿、意境悠遠、意象豐富,初讀時引導學生整體感受父親和“我”的形象。二是角色體驗法。課文對“我”的角色着墨多,形象鮮明;父親的角色着墨雖然不多,但對於子女嚴格進行道德教育的形象栩栩如生,教學中引導學生在朗讀與感悟中體驗。三是想象體驗法。對“我”再次向父親投去乞求的目光,引導學生想象:兒子向父親“乞求”,會怎麼說?四是移情體驗法。父親的“不容爭辯”,引導學生移情體驗:你就是父親,當你兒子投來乞求的目光時,你會“不容爭辯”地說些什麼?

釣魚的啓示教學反思 篇3

<<釣魚的啓示>>是一篇比較深奧的課文,對五年級的學生來說,是比較難學的。這篇課文的教學,是爲了探索深文淺學的教學方法,對蘊含深刻人文哲理的課文,如何讓孩子既學得懂,又學得有趣呢?根據班上孩子的實際情況,我採用了優選組合,深入淺出的教學方法。

1、降低起點層層突破

教學剛開始是這樣,一開始,把起點定的很高,隨着教學難度的提升會使教學難以進行下去。深奧的課文,起點定得低些,然後逐步提高要求,學生的學習才能比較順利。揭題時,是引導學生關注“釣魚”還是“啓示”,起點是不一樣的。如果一開始就關注“啓示”,抓住“啓示”的語句學習,遵循的是從理性到感性,學生學習會感到困難重重。一開始從“釣魚”入手,體會放魚之難和父親教育之嚴肅,再來感悟得到的啓示,遵循的是從感性到理性的教學,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2、以讀爲主、讀中體驗

讀是理解語言文字的手段。古人曰:“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現代教學實踐也表明,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能加深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使學生從語言文字的閱讀中受到感染,從而培養學生的語感,豐富了學生的語言積累。同時,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充分地調動了學生眼、口、耳等多種感官共同參與學習活動,能有效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因此,語文教學中一定要以讀爲本,使學生在讀中感悟。在這節課中我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運用多種形式地讀,在讀中感悟、體驗。有篩選主要信息的默讀,如找出表現“我”的心理變化的語句,父親要“我”把魚放回湖裏的語句,“我”得到啓示的語句等;有在體驗中的朗讀,如讀“我”的心理變化以及父親態度的語句等。 感悟體驗方法的引導力求符合文本特點。一是運用整體感受法。課文中父親和“我”的人物形象豐滿、意境悠遠、意象豐富,初讀時引導學生整體感受父親和“我”的形象。二是角色體驗法。課文對“我”的角色着墨多,形象鮮明;父親的角色着墨雖然不多,但對於子女嚴格進行道德教育的形象栩栩如生,教學中引導學生在朗讀與感悟中體驗。三是想象體驗法。對“我”再次向父親投去乞求的目光,引導學生想象:兒子向父親“乞求”,會怎麼說?四是移情體驗法。父親的“不容爭辯”,引導學生移情體驗:你就是父親,當你兒子投來乞求的目光時,你會“不容爭辯”地說些什麼?

釣魚的啓示教學反思 篇4

<<釣魚的啓示>>是一篇比較深奧的課文,對五年級的學生來說,是比較難學的。這篇課文的教學,是爲了探索深文淺學的教學方法,對蘊含深刻人文哲理的課文,如何讓孩子既學得懂,又學得有趣呢?根據班上孩子的實際情況,我採用了優選組合,深入淺出的教學方法。

1、降低起點層層突破

教學剛開始是這樣,一開始,把起點定的很高,隨着教學難度的提升會使教學難以進行下去。深奧的課文,起點定得低些,然後逐步提高要求,學生的學習才能比較順利。揭題時,是引導學生關注“釣魚”還是“啓示”,起點是不一樣的。如果一開始就關注“啓示”,抓住“啓示”的語句學習,遵循的是從理性到感性,學生學習會感到困難重重。一開始從“釣魚”入手,體會放魚之難和父親教育之嚴肅,再來感悟得到的啓示,遵循的是從感性到理性的教學,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2、以讀爲主、讀中體驗

讀是理解語言文字的手段。古人曰:“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現代教學實踐也表明,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能加深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使學生從語言文字的閱讀中受到感染,從而培養學生的語感,豐富了學生的語言積累。同時,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充分地調動了學生眼、口、耳等多種感官共同參與學習活動,能有效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因此,語文教學中一定要以讀爲本,使學生在讀中感悟。在這節課中我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運用多種形式地讀,在讀中感悟、體驗。有篩選主要信息的默讀,如找出表現“我”的心理變化的語句,父親要“我”把魚放回湖裏的語句,“我”得到啓示的語句等;有在體驗中的朗讀,如讀“我”的心理變化以及父親態度的語句等。 感悟體驗方法的引導力求符合文本特點。一是運用整體感受法。課文中父親和“我”的人物形象豐滿、意境悠遠、意象豐富,初讀時引導學生整體感受父親和“我”的形象。二是角色體驗法。課文對“我”的角色着墨多,形象鮮明;父親的角色着墨雖然不多,但對於子女嚴格進行道德教育的形象栩栩如生,教學中引導學生在朗讀與感悟中體驗。三是想象體驗法。對“我”再次向父親投去乞求的目光,引導學生想象:兒子向父親“乞求”,會怎麼說?四是移情體驗法。父親的“不容爭辯”,引導學生移情體驗:你就是父親,當你兒子投來乞求的目光時,你會“不容爭辯”地說些什麼?

3、引導思維,解決問題

閱讀的本質是思維,要引導學生學會閱讀,就必須引導學生學會思維,學會解決問題。在這一課的教學中我以三個問題引導學生思維,突出教學重點和突破難點。

問題一:從釣到大鱸魚到把大鱸魚放回湖裏,“我”的心情有什麼變化?  抓住主要詞句感悟放棄已經到手的大鱸魚有多難;

問題二:父親要“我”把到手的大鱸魚放掉,態度那麼堅決,是不愛“我”嗎?他做得對不對?也是抓住主要詞句感悟,體會父親對“我”的嚴格的道德教育。

問題三,“我”從釣魚中得到什麼啓示?引導聯繫上文理解作者得到的啓示,並用具體的例子引導學生聯繫生活,讓學生說說當自己遇到道德難題的時候,如父母不在家,作業沒有完成很想玩電腦時;老師多給了分數時;營業員多找你錢時;馬路上沒人看到,你撿到錢時……都會怎麼做。學生的思想進行了洗禮,口頭表達能力也得到一定的訓練。通過把抽象的概念具體化而加深了對“啓示”的理解。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我感受到在教學過程中,學生讀的少,大多數學生上課不發言,不思考,學生想象能力差,自主學習能力差,沒有養成好的自學習慣,對於文中的含義深刻的句子學生還是理解的不透徹,不會聯繫生活實際來談,學的內容死板,在今後的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學會閱讀,就必須引導學生學會思維,學會把問題解決,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努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釣魚的啓示教學反思 篇5

《釣魚的啓示》是一篇文質兼美,蘊含着很深人文道德的文章,而且很深奧,對五年級的學生來說,學習從故事中受到啓示,是比較困難的。本文的重點和難點都是“啓示”,而不是單純的“釣魚”和“放魚”。把釣魚和放魚過程中“我”的心情變化的語句作爲教學的重點,既要求感受體驗,也要求讀出情感,把“啓示”作爲教學的難點,引導學生理解。爲了突破難點,我這樣設計教學:

一、對釣魚這件事的理解

對捕撈開放日前一個夜晚發生的事情,我主要抓住兩個問題:1、找出描寫“我”心情變化的句子 2、找出描寫爸爸神態的句子

學生在找出這些句子之後,我讓學生反覆誦讀,體會到“我”對大鱸魚的喜愛,感悟放棄已經到手的大鱸魚之難。學生分析得很到位,也很透徹。而對於第二個問題,學生也能很快地找到句子,能體會到父親對我要求嚴格,但不能體會到這種嚴格其實就是一種愛。直到我問學生:“父親難道不愛我嗎?”學生就勢說:“愛。”我知道一些學生根本沒有動腦筋,就問他們:“怎麼看出愛‘我’呢?說說你的理由。”孩子們無語。由於時間問題,我沒有在這裏多停留,就把課文的引到了倒數第二自然段。

二、對倒數第二自然段的理解

在學生默讀本段之後,我讓學生找出作者受到了什麼啓示,學生很快找出:道德只是個是與非的問題,實踐起來卻很難。學生齊讀課文之後,我問學生:“什麼是道德?”學生回答:“人的公德。”也有學生說人的品質。我又問學生:“在我生活中哪些時候我們面對道德的選擇,或者也可以說是顯現人的素質?”學生有說看到垃圾的時候,學校公物壞的時候,也有說看到有人做壞事的時候。我就問學生:“遇到這樣的事情的時候,你會怎麼做?”學生當然就說“主動拾垃圾”“見到壞人壞事要跟他們作鬥爭。”我又假設了一些情況,比如:你這天病了,很不舒服,你見到垃圾會主動撿起來嗎?學生猶豫了。我引出“實踐難”三個字。接下來,我讓學生再次回讀本段課文,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談感受。這樣,“道德只是個是與非的問題,實踐起來卻很難。”這句話的理解就很容易了。

課文講完後,我認爲還有兩點做的不好:

一、沒有學會等待

“對釣魚這件事的理解”這個環節主要讓學生理解“鱸魚”這個誘惑,在面對誘惑的時候,艱難的做出了決定。我只顧自己教學進度,沒有等學生細思量,就進行了下一環節的教學。學生不能理解父親嚴厲就是一種愛,我輕描淡寫就過去了,忽視了學生的參與。

二、前後銜接不夠恰當

還是上邊所談的環節,如果我能及時總結引導出這個“誘惑”,讓學生知道在這個時候“鱸魚”就是一種誘惑,理解這個詞的意思之後,問學生:“假如父親沒管他,這次作者受不了誘惑會怎麼做?”“這樣做之後,他長大在遇到這樣的誘惑會選道德這方面嗎?”這樣再理解父親嚴厲就是一種愛就很容易了。還可以引用我們民間的一句話“小時偷針長大偷金。”來讓學生理解。

釣魚的啓示教學反思 篇6

通過本文的設計、教學,我對新課程的理解進一步加深。在教學中,我盡力落實新課程的全新理念。《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明確讀的目的,以讀爲本,運用多種形式、手段,激發學生朗讀的興趣,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注意讀思結合,激發興趣,以情促讀,讓學生在讀中有所感悟,提高教學效率。

一、尊重學生的閱讀體驗。

在引導學生體會“我”的心理活動時,我鼓勵學生在有關的句子旁邊寫上自己的體會,進而在師生的交流、討論中完善體驗。可以看出,學生的潛力是無窮的。例如對“‘可是再也不能釣到這麼大的魚了!’我大聲爭辯着,竟然哭出了聲”這句話的理解,學生體會到了難受、傷心、委屈等,這些都是很有見解的體驗。再如引導學生就“我”和“父親”還會說什麼進行想象續說時,鼓勵學生髮表不同的觀點,進行爭論。

二、抓重點詞,感悟情境。

語言文字是進行朗讀訓練的憑藉,是思想感情的載體。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抓住文章的重點語句,讓學生品讀,使學生領會到語言文字的美妙,體會到作者的感受,從而使他們對語言文字產生興趣,萌發朗讀的情感。所以,閱讀教學中,我根據學生對語言文字理解的程度,提出相應的不同層次的朗讀要求,不能讓讀停留在同一層次,也不能提出過高的要求,要由淺及深,逐步提高。

不足及改進措施: 在教學中,也存在不足。一是引導學生朗讀的問題。當學生找出了有關的句子,用怎樣的方式使學生的朗讀質量得以提高?怎樣激發學生朗讀的積極性?如何實現有感情地朗讀這一目標?如何評價朗讀的結果?我對這些問題的認識還很粗淺,有待思考、探索。二是課文中難點的處理問題。在課文中,學生理解起來最難的是“什麼是誘惑人的‘魚’”。在學生討論後,還是不能說出個所以然,由於時間關係,還省去了聯繫實際這一環節,就讓學生帶着半生不熟的理解走出課堂。應該說,學生對這個問題是很含糊的,教師有必要進行適當的講授。三是學生情感的激發問題。這是一篇能提升人的品格修養的文章,如何讓學生受到一次道德的洗禮,受到一次薰陶和感染,情感上產生一種震撼,這在課堂上顯得薄弱。

釣魚的啓示教學反思 篇7

一、以體驗促閱讀

在引導學生體會“我”的心理活動時,我鼓勵學生在有關的句子想一下如果自己就是作者的體會,進而在師生的交流、討論中完善體驗。例如對“‘可是再也不能釣到這麼大的魚了!’我大聲爭辯着,竟然哭出了聲”這句話的理解,學生體會到了難受、傷心、委屈等,這些都是很有見解的體驗。再如引導學生就“我”和“父親”還會說什麼進行想象續說時,鼓勵學生髮表不同的觀點,進行爭論。

二、抓重點詞句,感悟情境

語言文字是進行朗讀訓練的憑藉,是思想感情的載體。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抓住文章的重點語句,讓學生品讀,使學生領會到語言文字的美妙,體會到作者的感受,從而使他們對語言文字產生興趣,萌發朗讀的情感。所以,閱讀教學中,我根據學生對語言文字理解的程度,提出相應的不同層次的朗讀要求,不能讓讀停留在同一層次,也不能提出過高的要求,要由淺及深,逐步提高。

三、聯繫實際,感悟文章

在課文中,學生理解起來最難的是“什麼是誘惑人的‘魚’”。同學通過討論找生活中的實例,比較形象的瞭解了這句話的意思。

四、不足及改進措施

在教學中,也存在不足。一是引導學生朗讀的問題。當學生找出了有關的句子,用怎樣的方式使學生的朗讀質量得以提高?怎樣激發學生朗讀的積極性?如何實現有感情地朗讀這一目標?如何評價朗讀的結果?我對這些問題的認識還很粗淺,有待思考、探索。二是課文中難點的處理問題。三是學生情感的激發問題。

這是一篇能提升人的品格修養的文章,如何讓學生受到一次道德的洗禮,受到一次薰陶和感染,情感上產生一種震撼,這在課堂上顯得薄弱。

釣魚的啓示教學反思 篇8

《釣魚的啓示》是一篇比較深奧的課文,對五年級的學生來說,是比較難學的。這篇課文的教學,是爲了探索深文淺教的教學方法,即對蘊含深刻人文哲理的課文,如何準確把握教學目標、以及如何優選組合教學方法,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和釋化疑點,以使學生比較容易理解課文的思想。

1、確定淺教的教學目標:

⑴ 學段閱讀教學特點是確定如何淺教的主要依據:

第二學段,這時學生的朗讀能力已基本形成,語言發展也初步規範,內部言語的心理機制也開始成熟。因此,應將教學重點放到以默讀、感悟爲主要方式的語段訓練上,同時進行言語表達和語感訓練。其中,言語表達主要是指用規範語言簡要概括信息的表達能力,語感訓練則是通過對典型語例的精緻化教學,以課文的思想情感爲背景,感悟體驗不同言語表達形式的作用和差異。第二學段仍要加強朗讀教學,但與第一學段不同,主要是通過典型語句的朗讀比較,感悟句段內的語言組合規律,以發展良好的語感心理圖式。

⑵ 文本的重點與難點要根據淺教的原則確定:

文本解讀的重點和難點,不一定就是閱讀教學的重點和難點。《釣魚的啓示》,文章的重點和難點都是“啓示”,而不是釣魚過程中的放魚。但跟第二學段閱讀教學目標,把釣魚過程中“我”的心情變化的語句作爲教學的重點,既要求感受體驗,也要求熟讀積累。“啓示”,只作爲教學的難點,引導學生理解。

⑶ 學生的心理特徵

美國奧蘇伯爾編著的《教育心理學》指出:“假如讓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學僅僅歸結爲一條原理的話,那麼,我 將一言以蔽之曰:影響學習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學習者已經知道了什麼。要探明這一點,並應據此進行教學。”可見,找準學生的學習心理特徵是非常重要的。對第二學段的學生來說,要理解抽象的道德概念是非常困難的。只有聯繫生活,把抽象的概念具體化,才能化難爲易,學生纔有可能感悟像《釣魚的啓示》這類課文所蘊含的哲理。

2、優選組合淺教的教學方法:

⑴ 降低難度層層突破:(逐步提高)

剛開始唱歌時調子起高了,就難以唱下去。教學也是這樣,一開始,把目標定的很高,隨着教學難度的提升會使教學難以進行下去。深奧的課文,目標定得低些,然後逐步提高要求,學生的學習才能比較順利。揭題時,是引導學生關注“釣魚”還是“啓示”,難度是不一樣的。如果一開始就關注“啓示”,抓住“啓示”的語句學習,遵循的是從理性到感性,學生學習會感到困難重重。一開始從“釣魚”入手,體會放掉魚之難和父親教育之嚴肅,再來感悟得到的啓示,遵循的是從感性到理性的教學,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⑵ 以讀爲主、讀中體驗:

對深奧的課文,更要引導學生多讀,在讀中感悟、體驗。教學中讀的引導,有篩選主要信息的默讀,如找出表現“我”的心理變化的語句,父親要“我” 把魚放回湖裏的語句,“我”得到啓示的語句等;有在體驗中的朗讀,如讀“我”的心理變化以及父親態度的語句等。

感悟體驗方法的引導力求符合文本特點。

一是運用整體感受法。課文中父親和“我”的人物形象豐滿、意境悠遠、意象豐富,初讀時引導學生整體感受父親和“我”的形象。

二是角色體驗法。課文對“我”的角色着墨多,形象鮮明;父親的角色着墨雖然不多,但對子女嚴格進行道德教育的形象栩栩如生,教學中引導學生在朗讀與感悟中體驗。

三是想象體驗法。對“我”再次向父親投去乞求的目光,引導學生想象:兒子向父親“乞求”,會怎麼說?四是移情體驗法。父親的“不容爭辯”,引導學生移情體驗:你就是父親,當年兒子投來乞求的目光時,你會不容爭辯地說些什麼?

閱讀的本質是思維,要引導學生學會閱讀,就必須引導學生學會思維。

釣魚的啓示教學反思 篇9

1、降低起點層層突破

教學剛開始是這樣,一開始,把起點定的很高,隨着教學難度的提升會使教學難以進行下去。深奧的課文,起點定得低些,然後逐步提高要求,學生的學習才能比較順利。揭題時,是引導學生關注“釣魚”還是“啓示”,起點是不一樣的。如果一開始就關注“啓示”,抓住“啓示”的語句學習,遵循的是從理性到感性,學生學習會感到困難重重。一開始從“釣魚”入手,體會放魚之難和父親教育之嚴肅,再來感悟得到的啓示,遵循的是從感性到理性的教學,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2、以讀爲主、讀中體驗

讀是理解語言文字的手段。古人曰:“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現代教學實踐也表明,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能加深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使學生從語言文字的閱讀中受到感染,從而培養學生的語感,豐富了學生的語言積累。同時,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充分地調動了學生眼、口、耳等多種感官共同參與學習活動,能有效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因此,語文教學中一定要以讀爲本,使學生在讀中感悟。在這節課中我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運用多種形式地讀,在讀中感悟、體驗。有篩選主要信息的默讀,如找出表現“我”的心理變化的語句,父親要“我”把魚放回湖裏的語句,“我”得到啓示的語句等;有在體驗中的朗讀,如讀“我”的心理變化以及父親態度的語句等。 感悟體驗方法的引導力求符合文本特點。一是運用整體感受法。課文中父親和“我”的人物形象豐滿、意境悠遠、意象豐富,初讀時引導學生整體感受父親和“我”的形象。二是角色體驗法。課文對“我”的角色着墨多,形象鮮明;父親的角色着墨雖然不多,但對於子女嚴格進行道德教育的形象栩栩如生,教學中引導學生在朗讀與感悟中體驗。三是想象體驗法。對“我”再次向父親投去乞求的目光,引導學生想象:兒子向父親“乞求”,會怎麼說?四是移情體驗法。父親的“不容爭辯”,引導學生移情體驗:你就是父親,當你兒子投來乞求的目光時,你會“不容爭辯”地說些什麼?

3、引導思維,解決問題

閱讀的本質是思維,要引導學生學會閱讀,就必須引導學生學會思維,學會解決問題。在這一課的教學中我以三個問題引導學生思維,突出教學重點和突破難點。

問題一:從釣到大鱸魚到把大鱸魚放回湖裏,“我”的心情有什麼變化?抓住主要詞句感悟放棄已經到手的大鱸魚有多難;

問題二:父親要“我”把到手的大鱸魚放掉,態度那麼堅決,是不愛“我”嗎?他做得對不對?也是抓住主要詞句感悟,體會父親對“我”的嚴格的道德教育。

問題三,“我”從釣魚中得到什麼啓示?引導聯繫上文理解作者得到的啓示,並用具體的例子引導學生聯繫生活,讓學生說說當自己遇到道德難題的時候,如父母不在家,作業沒有完成很想玩電腦時;老師多給了分數時;營業員多找你錢時;馬路上沒人看到,你撿到錢時……都會怎麼做。學生的思想進行了洗禮,口頭表達能力也得到一定的訓練。通過把抽象的概念具體化而加深了對“啓示”的理解。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我感受到在教學過程中,學生讀的少,大多數學生上課不發言,不思考,學生想象能力差,自主學習能力差,沒有養成好的自學習慣,對於文中的含義深刻的句子學生還是理解的不透徹,不會聯繫生活實際來談,學的內容死板,在今後的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學會閱讀,就必須引導學生學會思維,學會把問題解決,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努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釣魚的啓示教學反思 篇10

《釣魚的啓示》是我在“領雁工程”國小語文學科骨幹教師煤山組教學研討會上執教的,在第一次執教時由於安排的資料太多,教學過程如蜻蜓點水般,對學生的引導不夠充分,學生學得資料太多但不夠紮實。在第二次設計教案時,我把學習重點放在讓學生理解不捨得放魚的理由,爲下節課在嚴格的教育中實踐道德作鋪墊。

這一節課,我在“簡簡單單教語文,完完全全爲學生,紮紮實實求發展”的理念指導下,和學生一齊完成了《釣魚的啓示》第一課時的學習。從教案設計上看,這節課堂的教案很簡單。首先是從生活的謎語導入,讓孩子明白善於讀懂生活,就會有所發現,得到啓示。介紹作者拉近孩子與文本的距離,讓孩子從實際的例子中明白讀懂生活這本書的好處。初讀課文,學習生字新詞,讀通難讀句子;放手讓學生充分預習,自主學習,從整體上感知課文。古人云:學貴在疑。讓學生提出初讀課文時遇到的問題,培養學生善於提問的潛力。其次圍繞“我不捨得放魚的情緒變化?”“爲什麼我捨不得放?”兩個問題理解課文。教學環節比較簡單。從學生層面看,這是簡單的學生。這節課學生負擔很輕;課堂上,圍繞第一課時目標,循序漸進,學生學得簡單自在。從老師層面看,上課也很簡單。聯繫學生的實際生活體驗來感受作者不捨得放魚的情緒,學生感受深刻。從作者的“依依不捨”的情緒入手,讓學生找找捨不得的理由。課中我重點指導學生朗讀,讀是語文教學永久不變的一劑良方。在感受鱸魚大而美和難釣的過程中,我重點讓學生在讀中理解,讀中生情,讀中感悟。抓住重點詞句體會“我”對大鱸魚的喜愛,感悟放棄已經釣到的大鱸魚之難。爲下節課

學習在嚴格的教育中實踐道德作鋪墊。

課堂重點讓學生在讀中理解,讀中生情,讀中感悟。但如何指導學生的朗讀潛力,提高朗讀的效果,還有待於自己的學習與探索。

釣魚的啓示教學反思 篇11

要上公開課了!不能說久經沙場,但也見過幾年的風雨,經驗還是有積累的.第一步,深讀文本.誦讀,聽錄音讀,跟讀,品讀,反覆練讀……讀到心中有感覺了,讀到可以和文本好好做朋友了,讀到再讀便是"他鄉遇故知"方休矣.第二步,海納百川.下載一大堆的教案,從中吸取百家之精華,自己的功夫不夠深,只能遍訪名師,相信經過自身的不斷努力可以達到從無極而太極,以至萬物化生的境界.第三步,抓好重點難點,形式可以多樣,但文本的內涵是固定的,重點難點正如文本的枝幹,教學的各個步驟都是從中派生與拓展的.第四步,設計教學過程,那是一個細嚼慢嚥的過程,自問不是聰穎之人,但我一天想一點,也能積土成山,積水爲海.

學成下山,是時候讓"精心的準備"發揚光大了.教學演主角的是學生,我要給他們一桶水,"長流水"那是以後不斷努力的方向,我做的工作就是要他們重視這次公開課,樹立他們的自信心.當然許多準備工作已經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得以鍛鍊了,如回答問題,抓重點詞句的方法.萬萬不能講的是關於公開課的內容,哪怕是片斷只言.幾年的經驗告訴我,準備得過於"充分",那失敗的機率會更大,學生缺乏學習的激情,敷衍了事,覺得在演一場老掉牙的破戲;老師疲於背記,越怕錯,往往越多錯.因此準備是心理上的調動,學術上問題要守口如瓶,驚喜纔會不斷嘛.

上課過程那是準備好的,我的頭腦裏只記得兩個原則:讓學生多說,讓學生多做.讓自己多引導,語言更精練.一節課下來,儘管不能說驚世駭俗,但已盡力,效果還是不錯的.

釣魚的啓示教學反思 篇12

《釣魚的啓示》在第一次執教時由於安排的資料太多,教學過程如蜻蜓點水般,對學生的引導不夠充分,學生學得資料太多但不夠紮實。在第二次設計教案時,我把學習重點放在讓學生理解不捨得放魚的理由,爲下節課在嚴格的教育中實踐道德作鋪墊。

這一節課,我在“簡簡單單教語文,完完全全爲學生,紮紮實實求發展”的理念指導下,和學生一齊完成了《釣魚的啓示》第一課時的學習。從教案設計上看,這節課堂的教案很簡單。首先是從生活的謎語導入,讓孩子明白善於讀懂生活,就會有所發現,得到啓示。介紹作者拉近孩子與文本的距離,讓孩子從實際的例子中明白讀懂生活這本書的好處。初讀課文,學習生字新詞,讀通難讀句子;放手讓學生充分預習,自主學習,從整體上感知課文。古人云:學貴在疑。讓學生提出初讀課文時遇到的問題,培養學生善於提問的潛力。其次圍繞“我不捨得放魚的情緒變化?”“爲什麼我捨不得放?”兩個問題理解課文。教學環節比較簡單。從學生層面看,這是簡單的學生。這節課學生負擔很輕;課堂上,圍繞第一課時目標,循序漸進,學生學得簡單自在。從老師層面看,上課也很簡單。聯繫學生的實際生活體驗來感受作者不捨得放魚的情緒,學生感受深刻。從作者的“依依不捨”的情緒入手,讓學生找找捨不得的理由。課中我重點指導學生朗讀,讀是語文教學永久不變的一劑良方。在感受鱸魚大而美和難釣的過程中,我重點讓學生在讀中理解,讀中生情,讀中感悟。抓住重點詞句體會“我”對大鱸魚的喜愛,感悟放棄已經釣到的大鱸魚之難。爲下節課

學習在嚴格的教育中實踐道德作鋪墊。

課堂重點讓學生在讀中理解,讀中生情,讀中感悟。但如何指導學生的朗讀潛力,提高朗讀的效果,還有待於自己的學習與探索。

一、朗讀要有層次性。

羅老師說:“朗讀要有必須的層次性。每讀一遍要到達一個什麼目的,讀出一個怎樣的效果。作爲老師心中要有數。”根據學生對語言文字理解的程度,提出相應的不同層次的朗讀要求,學生由淺及深,逐步提高。

二、朗讀要做必要的技術指點

怎樣才能讀出效果,老師在朗讀技術上應給與指點,如體會作者不捨得放魚時能夠把“慢慢地”、“依依不捨”讀得慢一點,有了這樣的指導,學生就明白該怎樣做。

三、朗讀應營造必須的情境。

林老師說:“朗讀還應營造情境,在必須的情境中更能激發學生的情感,增強朗讀的效果。”“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老師創設必須的情境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學生在情境的感染下更能顯現朗讀效果。

課中還有許多的不足之處,在今後的教學中還應不斷學習,不斷反思,成就紮實有效的課堂教學。

一、鑽研教材,走進文本

鑽研教材是備課的關鍵環節,是確定教學目標、設計教學程序、選取教學方法的重要前提,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基本保證。於永正老師是這麼做的:1、先理解字詞句在課文中的意思。2、朗讀課文。3、正確領會作者遣詞造句、謀篇佈局的意圖。4、認真思考課後練習題的要求。於老師的做法引領着我在今後教學中將教材鑽研到底。

二、熟悉學生,走進心靈

課堂中老師應對的是一個個富有靈氣的孩子,充分了解孩子才能更好地駕馭課堂。在《釣魚的啓示》中,我聯繫學生的生活體驗,讓學生談談釣到魚時願意輕易放了魚嗎?學生有話可說。語文要貼近學生的生活,更要讓老師瞭解學生的生活,更好地瞭解學生。

三、重視評價,拉近距離

對學生的回答做出準確的評價,是教師課堂評價語中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對於學生的回答,教師要仔細聆聽,發現其優點,同時也不能放過錯誤。作爲有效的評價語,我想首先是評價要正確,我們教師的評價應對學生的發展有所啓發。在學生的回答出現暗礁的時候,老師用心的評價也會讓學生“柳暗花明又一村”。我們要提升自己的底蘊,多與人交流,多學習,多閱讀好書,吸取精華,豐厚自己的文化底蘊。

四、認真反思,收穫精彩

引用於永正老師的一段話:反思吧,記下來吧,這樣,成功和失誤都是收穫。寫教學反思實際上是對自己的備課及實施的總結。認真寫三年教案的人,不必須成爲優秀教師;但認真寫三年教學反思的人,必定成爲有思想的教師。讓我們在不斷地反思中收穫精彩。

釣魚的啓示教學反思 篇13

“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尊重學生獨特的閱讀感受!”這是我們在課改中最響亮的呼聲,課堂上老師在調動學生用心性的同時,還務必善於駕馭學生的主動性並使學生從中得到更大的收穫。法國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盧梭曾說過:“兒童有他獨特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用我們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們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簡直是最愚蠢的。”學生作爲一個個性鮮明的生命個體,總是帶着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和情感來接觸新的閱讀文本,他們的閱讀個性是客觀存在的。正所謂,“世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因此,對同一文本也完全能夠從若干個角度進行不同的解讀。在閱讀過程中,多俯下身來傾聽孩子們的發言,讓學生真正成爲閱讀的主人,享受閱讀的樂趣。

這節課中,我試着給了學生更多的發言權,還給予學生閱讀反思的時空。學生透過閱讀反思,開啓了心智,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潛力。由於學生個人的生活閱歷較淺,看待事物往往不夠準確全面。當學生在回答問題出現偏差時,教師不要急於去否定,而是讓學生帶着自己的看法,潛心閱讀文本的重點段,這樣就給予了他閱讀反思的時間和空間,激發了學生繼續閱讀的興趣,保護學生的閱讀的用心性,使他們享受到發表不同意見的樂趣,使思維最大限度地活躍起來,促進了學生創造力的發揮,再一次構成自己的見解和觀點。

釣魚的啓示教學反思 篇14

《釣魚的啓示》是一篇文質兼美,蘊含着很深人文道德的文章,而且很深奧,對五年級的學生來說,學習從故事中受到啓示,是比較困難的。而對於我,這樣的文章既要達到目標,又不能上成思品課,也是一大難點。本文的重點和難點都是“啓示”,而不是單純的“釣魚”和“放魚”。把釣魚和放魚過程中“我”的心情變化的語句作爲教學的重點,既要求感受體驗,也要求讀出情感,把“啓示”作爲教學的難點,引導學生理解。

讀是理解語言文字的手段。古人曰:“讀書百遍,其義自見”。一是運用整體感受法。課文中父親和“我”的人物形象豐滿、意境悠遠、意象豐富,初讀時引導學生整體感受父親和“我”的形象。二是角色體驗法。課文對“我”的角色着墨多,形象鮮明;父親的角色着墨雖然不多,但對於子女嚴格進行道德教育的形象栩栩如生,教學中引導學生在朗讀與感悟中體驗。三是想象體驗法。對“我”再次向父親投去乞求的目光,引導學生想象:兒子向父親“乞求”,會怎麼說?四是移情體驗法。父親的“不容爭辯”,引導學生移情體驗:你就是父親,當你兒子投來乞求的目光時,你會“不容爭辯”地說些什麼?

釣魚的啓示教學反思 篇15

《釣魚的啓示》是一篇比較深奧的課文,對五年級的學生來說,是比較難學的。這篇課文的教學,是爲了探索深文淺學的教學方法,對蘊含深刻人文哲理的課文,如何讓孩子既學得懂,又學得搞笑呢?根據班上孩子的實際狀況,我採用了優選組合,深入淺出的教學方法。

1、降低起點層層突破

教學剛開始是這樣,一開始,把起點定的很高,隨着教學難度的提升會使教學難以進行下去。深奧的課文,起點定得低些,然後逐步提高要求,學生的學習才能比較順利。揭題時,是引導學生關注“釣魚”還是“啓示”,起點是不一樣的。如果一開始就關注“啓示”,抓住“啓示”的語句學習,遵循的是從理性到感性,學生學習會感到困難重重。一開始從“釣魚”入手,體會放魚之難和父親教育之嚴肅,再來感悟得到的啓示,遵循的是從感性到理性的教學,貼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2、以讀爲主、讀中體驗

讀是理解語言文字的手段。古人曰:“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現代教學實踐也證明,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能加深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使學生從語言文字的閱讀中受到感染,從而培養學生的語感,豐富了學生的語言積累。同時,現代心理學研究證明,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充分地調動了學生眼、口、耳等多種感官共同參與學習活動,能有效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用心性。因此,語文教學中必須要以讀爲本,使學生在讀中感悟。在這節課中我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運用多種形式地讀,在讀中感悟、體驗。有篩選主要信息的默讀,如找出表現“我”的心理變化的語句,父親要“我”把魚放回湖裏的語句,“我”得到啓示的語句等;有在體驗中的朗讀,如讀“我”的心理變化以及父親態度的語句等。感悟體驗方法的引導力求貼合文本特點。一是運用整體感受法。課文中父親和“我”的人物形象豐滿、意境悠遠、意象豐富,初讀時引導學生整體感受父親和“我”的形象。二是主角體驗法。課文對“我”的主角着墨多,形象鮮明;父親的主角着墨雖然不多,但對於子女嚴格進行道德教育的形象栩栩如生,教學中引導學生在朗讀與感悟中體驗。三是想象體驗法。對“我”再次向父親投去乞求的目光,引導學生想象:兒子向父親“乞求”,會怎樣說

?四是移情體驗法。父親的“不容爭辯”,引導學生移情體驗:你就是父親,當你兒子投來乞求的目光時,你會“不容爭辯”地說些什麼?

3、引導思維,解決問題

閱讀的本質是思維,要引導學生學會閱讀,就務必引導學生學會思維,學會解決問題。在這一課的教學中我以三個問題引導學生思維,突出教學重點和突破難點。

問題一:從釣到大鱸魚到把大鱸魚放回湖裏,“我”的情緒有什麼變化?抓住主要詞句感悟放棄已經到手的大鱸魚有多難;

問題二:父親要“我”把到手的大鱸魚放掉,態度那麼堅決,是不愛“我”嗎?他做得對不對?也是抓住主要詞句感悟,體會父親對“我”的嚴格的道德教育。

問題三,“我”從釣魚中得到什麼啓示?引導聯繫上文理解作者得到的啓示,並用具體的例子引導學生聯繫生活,讓學生說說當自己遇到道德難題的時候,如父母不在家,作業沒有完成很想玩電腦時;老師多給了分數時;營業員多找你錢時;馬路上沒人看到,你撿到錢時……都會怎樣做。學生的思想進行了洗禮,口頭表達潛力也得到必須的訓練。透過把抽象的概念具體化而加深了對“啓示”的理解。

透過本節課的教學,我感受到在教學過程中,學生讀的少,大多數學生上課不發言,不思考,學生想象潛力差,自主學習潛力差,沒有養成好的自學習慣,對於文中的含義深刻的句子學生還是理解的不透徹,不會聯繫生活實際來談,學的資料死板,在今後的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學會閱讀,就務必引導學生學會思維,學會把問題解決,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努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釣魚的啓示教學反思 篇16

《釣魚的啓示》記敘了在34年前,鱸魚捕撈開放日的前一個傍晚,“我”和父親去釣魚由於離捕撈鱸魚的開放還差兩小時,爸爸要“我”把好不容易釣到的又大又漂亮的鱸魚放回湖裏,“我”不理解,但還是依依把魚放回湖裏。34年後“我”成了一個著名的建築工程師,功成名就的我,從自身成長的經歷中,深深的體會到“從小受到像把釣到的大鱸魚放回湖中這樣嚴格的教育的話,就會獲得道德實踐的勇氣和力量”的道理。在講《釣魚的啓示》一課時,我採用倒敘的手法,先讓學生通讀課文,找到釣魚這件事給“我”的啓示。之後引導學生再讀課文,根據課文資料說一說文中的“是”與“非”具體指什麼。這時我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在皎潔的月光下看不見其他人和船的影子,到處都是靜悄悄的,說明此時只有父子倆人,在這種狀況下要放棄魚,真難阿!如果釣魚的人是你,釣到這麼大的鱸魚,你願意放了嗎?”一石激起千層浪,教室裏頓時熱鬧了起來。我讓學生帶着自己的觀點在書中找理由,並和同桌展開討論、交流。幾分鐘後,進行羣衆交流。這樣讓學生換位思考,說說自己如果遇到這種狀況的真實想法,感受人物的內心活動,利用學生的觀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對學習有了興趣能夠使原先強制性的“要我學”轉成自覺地“我要學”。使學生的思維最大限度的活躍起來。

激發起學生的求知慾。在接下來的時間裏,學生在用心的思維狀態下體驗着學習的快樂。同時抓住語言文字深入人物內心。如:“父親盯着鱸魚看了好一會兒,然後把目光轉向我”這句話中,“好一會兒”說明父親在思考、在猶豫,引導學生想象父親在想些什麼?有的學生說:“父親想:這麼大的鱸魚太難得了,放了多可惜呀!”還有的同學說:“父親會想:兒子釣到這麼大的鱸魚讓他放了,他必須很捨不得”等等。從而使學生從父親的猶豫中體會到:辨別道德是非容易,而實踐起來很難。從文本描述的語言文字入手,從學生的認知規律出發,優化課堂教學,選取能激發學生質疑的問題,爲學生創設閱讀思考的空間,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意識,使他們的潛能得到最好的挖掘,這樣才能使課堂教學更加有效。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