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學習材料:以法治班,融情於法

來源:瑞文範文網 1.37W

班主任,作爲學校最基層的“領導”,是教育工作的督促者,也是班級的管理者。有老師說:管理管理,班主任從班級人和事,到學生思想、學習、紀律、身體各方面,都要管一管,理一理。狹義上說,此類班級管理就是“人治”,也就是說作爲班級管理工作靈魂的班主任,其實就是班級“元首”,這是一種傳統班級管理模式,帶來的弊端可能會是師在班在,師亡班亡。而如果能“人治”兼之“法治”,由“法治”來輔助“人治”,那麼在合理“法治”下,學生化被督促爲主動監管,做到有法必依,班級管理工作便更能發揮主體效應。事實上,對班級管理實行法治,其實就是良法和執法的結合。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是以法治班的前提和基礎,將法則法規落實到位是以法治班的核心,也是保障。然而,在教育過程中,我們會面對性格各異的學生,因此教育手段應該是異彩紛呈的且飽含對學生的愛。

班主任學習材料:以法治班,融情於法

一、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

所謂“以法治班”(法治),就是在班級管理中,制定完善的班級法規(班規)來規範學生的行爲。新學期,學生剛進入一個新集體,班主任可以抓住這個時機制定班規,幫助學生形成積極向上的行爲方向。班規的意義,不是教訓,而是欣賞,並幫助。

1.師生討論出來的班規最爲合適

現代管理理論認爲,只有實行全員管理,整體的力量才能得到發揮,個性、積極性和素質才能得到提高。首先班主任應讓學生了解什麼是班規和班規的重要性,讓學生參與進來,根據本班和自己的情況,制定自己的行爲約束規則。只有學生獲得制定規則的主動權,成爲了“立法者”,他們的參與感、責任感和使命感才能被喚起,從而保證班規的普遍約束力。因爲學生更能接受且更願意遵守“自創”的“遊戲規則”。

2.班規內容

班級常規,其實是一種潛在課程,它影響着學生的行爲和學習。其所涵蓋的內容不應僅是消極的處理或責備學生的違規行爲而已,更多的應是積極鼓勵和獎勵好的行爲,且儘量使用正面措辭。比如,不要破壞公物可以表達爲愛護公物等。班規宜簡單清楚,突出重點,主要包括學習紀律(如遲到、作業不交、課堂紀律等)和生活紀律(插隊、抽菸、打架、拍拖等)。最後,將制定好的班規以書面明示張貼於布告欄。重要的一點,班規的懲罰可以在某些方面保持彈性,可以定期更改完善。

3.學生不僅是“立法者”,也是“執法者”

作爲班規的制定者,學生還應該承擔管理者的責任。學生身爲管理的對象,同時也是管理的主體,在評價別人的同時,自己規範了行爲,受到了自我教育。比如讓值日班幹對課堂課後紀律督查,讓同學對班幹進行監管評優,制定量化評分表讓個人、小組、班幹都參與對自己、他人、各方面的評價。既消除了班級管理的隨機性,在提高法規執行力的同時也提高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讓學生通過自主管理在班級中形成正確的輿論導向。

二、凡戰者,以正合,用奇勝

《孫子兵法》主張,用兵在於正奇相用。正可視爲按牌理出牌,即根據班規行事;奇可視爲不按牌理出牌,即臨時行變。班主任作爲一個班級的引導者,在面對不同的性格、不同的生活背景和不同價值觀的學生過程中,就是一場戰略、戰術的較量。

1.“法治”與“師導”相結合是班級管理的基本要素

有了班規,學生便能在自我管理中建立起正確的是非觀,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這便是“法治”。但由於我們的班規不可能囊括所有的方方面面,且可別學生漠視班規或不服從班乾的管理,這個時候就需要通過老師的引導,幫助學生認識錯誤並改正錯誤。

2.以法治班當如烹小鮮

(1)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一次,值日班幹小曾沒帶作業,捱了批後在課堂上和科任王老師吵了起來,擾亂了課堂秩序。我趕到教室後,將小曾帶到辦公室,我不想用“喝令”使他尊嚴喪失,產生逆反心理。到辦公室後,看着憤憤不平的他,我給他倒了杯水,然後讓他拿出班規,將關於課堂紀律的部分抄寫一遍。當初制定班規,他可出了不少力,我這一招一下使他穩定了情緒。默默地抄完後,我溫柔地問他“我可以知道王老師是怎麼惹了你嗎?”可能由於我沒有一下子興師問罪,也可能是我給了時間和空間讓他冷靜緩和了情緒,抄了自己參與制定的班規,他倒是很配合第告訴了我事情因果,最後回了我這麼一句:“我管不了別人了。”看着小曾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和心裏還記掛着班規的執行,我很開心,但,做錯了,就該接受懲罰。根據班規課堂管理第三條,班幹部干擾課堂秩序,扣德育分後,罰做一件好事。小曾自願領罰,將班規認真抄了一遍,並以準備小晨會《自律,從課堂做起》向其他同學宣傳班規力度,將功折罪。

本來有些自我控制能力有所欠缺的同學在“觀望”着,甚至認爲我可能只會走個過場,然而看到我的鐵面無私,看到小曾大義滅己,他們在這場“遊戲”裏面,不自覺跟風和參與,適應了“遊戲規則”,達到引導學生自我管理督促自我長大的目的。

人無完人,違規違紀現象的出現是必然的,而沒有懲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執法必嚴作爲“法治”的重要環節,是爲了將矛盾消滅在萌芽期,而違法必究是“法治”的重要保障,是爲了使學生養成自我約束能力和自我管理,營造一個向上的氛圍。一位心理學家指出:“教師與其把主要精力用在面對個別工作方面,不如大力地去創設一個極有良好心理氣氛的集體。”

(2)執法有道

一次,一位科任老師衝到我的辦公室對學生們進行了空前絕後的“控訴”,說我們整班男生嚴重曠課了。我去班裏找來幹部和非幹部男生各2名,給他們紙筆,把他們分在四個位置上給我“講故事”,另找來一些女生了解情況。當我將所有信息整合在一起的時候,我便知道整個事件的始末——兩個學生在課堂搗蛋引發老師衝動的話語,最終導致全班男生的“暴動”。我把33個男生都叫到辦公室,用心理學上的腳本分析的方法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當我“設身處地”考慮他們的動機、行爲的時候,他們也跟着我將事件進行了還原,當他們隨着我改寫了腳本內容,在不知不覺中設想了倘若那兩位同學不犯錯,他們對事件的態度發生了改變,有不少同學意識到他們的“義氣”“勇氣”用錯了位置。心理學認爲,一個人想要做一些好的事情,這跟良知意識有關。良知意識支配着人,就像內在的“小孩兒”主導一場“遊戲”,我們可以嘗試修復引導學生的良知意識。比如我們可以運用講故事的方法,有技巧、不着痕跡地傳達信息,學生會對號入座,發現自己的問題,當心靈內在和我述說的故事產生了聯結,我們的教育管理便成功了。

接着我加入了螺旋式處理法,將學生分類處理分析。先從紀律學習都不錯的學生開始,到紀律不錯但學習上表現落後的學生,再到思想品德和學習都比較落後的學生,最後是那2個犯錯的同學,將他們的言行一一對應班規的要求。無論是迫於形勢的跟風,還是義氣用事的衝動,又或者是紀律的不自覺,以班規的法則爲中心層層推進,讓教育的效果環環相扣。最後加大猛藥,我讓他們從班規的角度思考他們將自己的“孩子”置於了何地,讓他們討論如何根據班規處理自己。治班之招無數,不同學生不同招數,多個招數解決一個學生,像qq空間裏的動態關注一樣,班主任要創新套路來面對學生問題的更新。

(3)融情於法

成績優秀的小蔓每個月至少遲到4次,根據班規,她應該繞操場跑2圈、在班裏宣讀班規、加2次教室打掃任務、扣德育分4分以及取消期末評優的資格。可她只是每個月被“罰”出2份英語練習卷加1次教室打掃任務。爲什麼她享有特權呢?因爲星期天晚上,爸爸要上夜班,她每個星期一的早上除了要早起做飯,還要用三輪車載行動不便的媽媽和菜去菜市場,幫媽媽擺好攤子再回家帶弟弟妹妹上學。在我瞭解真相後,我和同學們討論,決定對她“網開一面”。日本的教育社會學家片崗德雄說班級制度不同於組織制度,它是一種“體貼的紀律”。儘管違法必究,但如果是事事計較嚴懲,那反而有損教育的本意,因此,班級管理有時需要點糊塗的藝術。這不是降低要求,而是一種彈性管理。我們的工作對象是人,班規也要有人情味,體現人文關懷,而不是一條條冰冷的法則。

還有一位陳同學,一星期至少遲到3次。你搬出班規要求他不準遲到,或者根據班規對他進行嚴重的懲罰,他做不到,你再怎麼依法辦事都是不現實的。我們的班規對他進行了特殊“照顧”,規定他第一個月每星期最多遲到2次,第二個月每星期最多遲到1次,第三個月起每半個月最多遲到1次,超過次數按班規處理。三個月的緩衝期,給了他一個階段性改變的機會,當他感受到尊重和寬容,發現降低了的要求的可行性,他便更願意去接受班規的監督改變自己,維護班規。教育的成功並不僅僅在於培養最優秀的人,還在於培養天天有進步的人。一個翹首向善、滿懷希望的靈魂,他一定能戰勝自我和超越自我。這纔是以生爲本、以法治班的重要意義所在。

學生在成長過程中,需要一定的警示和批評,但必須是善意的。根據班規來處理學生的違規違紀行爲,班主任應避免當衆批評學生,可以私下做違規違紀學生的思想工作,使其正確認識錯誤,接受班規的處罰,讓班規應帶着一顆寬容的心去理解學生,讓學生感受到的不僅是合乎情理的嚴格,而且是充滿人情味的關切,這便是“法”和“情”的完美結合。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