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不老》評課稿

來源:瑞文範文網 3.02W

聽了金老師執教的《青山不老》一課,我感受最深的是以下幾個方面:

《青山不老》評課稿

一、吃透教材,目標定位準確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讀課文,文章脈絡清晰,重點突出,即通過了解老人創造的奇蹟,理解“青山不老”的含義,感受老人與青山共存的精神。

金老師在課前顯然經過了認真深入地思索研究,把握住了這篇課文的主旨,利用導讀抓住三個問題(想一想這位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蹟,這奇蹟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下創造的,聯繫課文內容,想一想作者爲什麼說“青山是不會老的”),引導學生捕捉文中重要信息,展開討論交流來解決問題,並引領學生感悟語言文字、抒寫心聲,很好地達成了教學目標。

二、尊重學生起點,進行有效引領

從這堂課的教學中,我也感受到了金老師對語文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重視和紮實的訓練,無論是字詞句的教學,還是課文內容的理解,朗讀的訓練、指導,都能關注學生的起點,進行有效的引領。其中,我認爲金老師在引導學生感悟“這奇蹟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下創造”時,處理得非常耐心、到位。金老師不急不躁地進行一步步地引領,讓學生讀課文,悟語句,通過山溝的自然條件的惡劣險峻,感悟到了改造山林的艱難困苦;通過老人生活條件的簡陋艱辛,感悟到了老人植樹造林的難度之大、態度之堅決。

三、適時拓展,整合教學資源

這篇課文描述的是我國晉西北地區沙化現象以及植樹造林的狀況,這是我們這些學生很陌生的、難以理解的。如何解決這個問題?金老師整合了與文本相關的音、像、圖、文等學習資源,在課堂上適時、適度地進行拓展,爲學生提供了理解文本的“抓手”,拉近了學生與文本之間的距離。

比如,金老師在課前播放晉西北地區土地沙化的相關音像資料,使學生有了初步的感性認識,爲學生學習文本作好了鋪墊。又如,當學生交流“閱讀提示”第2題,找到第2段的語句時,金老師適時地投影出示了關於“晉西北氣候惡劣”的資料,使學生比較感性地認識了晉西北這個大環境的惡劣險峻。

四、讀寫結合,使學生深入理解文本

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兩者相輔相成。在閱讀教學中,有目的地“見縫插針”,在學生理解感悟的基礎上,讓學生一吐爲快,既培養了學生的寫作能力,又深入理解了文本。

在本課教學中,金老師在引領學生理解了“青山不老”的含義,並閱讀了馬永順這位老人的資料,投影出示了“馬永順林”這塊石碑後,進行了一次小練筆:

撫着這塊石碑,我想 對馬爺爺說 。

看着這片樹林,我想 對告訴全世界 。

在學生的交流中,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學生對馬爺爺真誠的讚美、敬佩之情,因爲學生通過這幾分鐘的抒寫心聲,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老人身上執着的精神,保護家園、造福他人的無私奉獻的精神。

這堂課中的優點還有很多,總的來說,整堂課教學過程流暢,樸實有效,體現出了一個年輕教師的良好素質。金老師工作才一年多,就那麼從容地在衆多老師面前上了這麼精彩的一堂課,真的是很不錯的。

如果說這堂課還有什麼美中不足的話,那我就提不成熟的兩點看法:

1.這堂課的教學容量偏大,在課堂40分鐘內很難完成。略讀課文不求面面俱到,只求一課一得。那麼,在本課教學可以減少哪些頭緒,使教學重點更爲突出呢?確實也很難處理。我的建議供金老師參考:比如識字、寫字能否放在課前的預習中讓學生自己解決?小練筆能否讓學生二選一來寫寫?

2.概括課文主要內容是教學中的一個難點,並不一定要在初讀課文之後概括。在本堂課教學中,如果能將概括內容與“閱讀提示”更好地結合起來,在解答了“閱讀提示”的1、2題後再去概括內容,我想,這個教學難點就比較容易解決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