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金鎖記讀書心得(精選3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7.14K

張愛玲金鎖記讀書心得 篇1

《金鎖記》是張愛玲小說中文化內蘊最爲豐厚的作品,刻畫了一個陰鷙毒辣的母親形象—曹七巧,把金錢異化人性的力量敘述的驚心動魄。

張愛玲金鎖記讀書心得(精選3篇)

文章中,“家”——門第森嚴的姜公館對曹七巧來說是一座不滿陷阱的叢林,她由被迫陷入其中的無辜者變成陷阱的主動設置者。由於各種身心方面的空缺,人性中的負面因素潛滋暗長,發展爲對金錢的變態追逐。這是一個在特殊的文化環境中滋生的女人,也是一個把自己所在黃金枷鎖中的女人,性格暴躁,心裏變態,有着強烈的佔有慾和瘋狂的報復欲,由金錢的犧牲品淪爲金錢的奴隸,一步步喪失了人性。作者從人性的視角透視曹七巧的一生,發現黃金欲可以把一個本屬悲劇性的人物演化爲一個邪惡的人。著名翻譯家傅雷稱讚“《金鎖記》是張女士截至目前爲止最完美之作,頗有《狂人日記》中某些故事的風味。至少也該列爲我們文壇最美的收穫之一。”

小說中,曹七巧與姜二爺的婚姻並非“良緣”,而是以青春、健康——人,與地位、金錢——物,作爲交換中介,造成了婚姻構架的傾斜,人與物價值的互換倒置。曹七巧婚前是位麻油店老闆的女兒,貪婪的兄嫂把她當作搖錢樹賣給了高門大戶的姜家,只能當二奶奶,受盡奚落。她的丈夫是個沒有一點“人氣”的骨癆病患者,坐着只有三歲的孩子那麼高。曹七巧剛到姜家時,並不以自身門第的低下而頹喪,市井社會的生辣氣使她在這個家庭裏能夠待下去。然而,作爲妻子的她卻算計着丈夫死後如何把分到的一大筆錢 去蓋自己的黃金屋。張愛玲沒有按照傳統路敘述故事,而是讓七巧很快被高擡爲正頭奶奶,還爲姜家剩下一男一女,變成一個名正言順的妻子和母親。曹七巧本是個漂亮潑辣的女子,守着無情無慾的丈夫,情感世界一片空白,大膽熱烈的追求小叔子,雖然沒有得到回報,但對小叔子的幻想,仍是她荒蕪的情感世界中的一塊綠洲。十年後,當季澤滿面春風地立在她眼前時,七巧心生搖盪,死去的夢復活了。然而又是在一瞬間,七巧的五彩夢醒了,薰染在金錢社會中的二奶奶已不是純情少女,當她終於明白季澤不是爲了愛情而是出於對金錢的貪慾時,殘存的情感世界徹底坍毀了。她暴怒起來,把手中的扇子向他“擲去”,轟走了她等待多年的男人。在“寂寂的一剎那”,她後悔了,提着裙子,跌跌絆絆地跑上樓去,爲的是要在窗戶裏再看他一眼。可憐的七巧受着強烈的情慾與物慾的的雙重煎熬,從此失去與現實的聯繫,成了一個幽靈禁錮在精神的地獄裏。

《金鎖記》寫出了人性的扭曲與變態,顛覆母愛,解構母親深化。由於曹七巧在畸形的夫妻關係禁錮下從未享受過生命的真正快樂,長期的壓抑刺激了她的心理,滿腹怨氣變成尖刻的歹毒,不擇對象。七巧在潛意識中是把兒子當做一個真正的男人看待的,既然自己得不到,也不能讓別得到。

張愛玲金鎖記讀書心得 篇2

初讀張愛玲,很難不爲她的才華所震動,接踵而至的全是來不及的驚奇,唯有感嘆。但讀過之後,我總覺得少了點什麼,彷彿在久旱的土地上忽然看到黑雲壓城,大風閃雷激動地喧騰了好一陣,結果淅淅瀝瀝掉了幾點雨,又安靜地收晴了。張愛玲的小說充滿荒涼景緻,她的散文卻往往有戲謔和隨意的氣氛。她寫小說有些哀傷的快意,而散文卻是在笑中露出一絲冷蒼來。

一九二零年,正是瘋狂的年代。九月,張愛玲出生,帶着這個月份特有的冷靜和犀利。她無疑有巨大的天才,但可憫的是她的天才無論怎麼飛跳,也跳不出她那種逼得人發狂的理智。她說自己“是天生的俗”,正透露出這無奈的意思。胡蘭成也曾說她:“從來不悲天憫人,不同情誰”,“非常自私,臨事心狠手辣。”作爲一個在浮華亂世中掙扎求生的女子,她是相當理性的。對於在五四反叛傳統浪潮中的女性,魯迅曾尖銳地提出“娜拉走後”在中國的現實中只會有兩種結局:墮落,或者妥協。張愛玲寫到:“走!走到樓上去!——開飯的時候,一聲呼喚,她們就會下來的”。這確實道盡了當時民族資產階級“新女性”矛盾尷尬的處境,她們既渴望擺脫封建禮教的束縛,追求自由,又無法獲得經濟上的獨立。非常不幸的是,她把自己這類人看得如此透徹,以至於總不免有幾分自嘲自憐的情緒。我分不清是她的高傲使得她有些自卑,還是她的自卑令她有幾分高傲,這些個性她總十分用心地掩飾着。

然而張愛玲同樣是分外敏感和多情的女子。“髒與亂與憂傷之中,到處會發現珍貴的東西,使人高興一上午,一天,一生一世。”她對身邊事物的感受細緻到一絲一毫,對人性的觀察洞若觀火。她想到“文官執筆安天下,武將馬上定乾坤”這樣的純潔和光整便要落淚;看到牀頭疊得很齊整的藍青睡衣便會很高興。可是這天才一旦碰到她鐵冰的理智,便被那種冷酷和哀慼滲透了,開始呈現出一抹青慘的色調。她的天才和理智似乎一直在鬥爭。天才不斷地生出夢幻的花朵,這花旋而又被理智掐滅了,然而天才的夢卻總是不屈不撓地繼續盛開。所以她終究是個不徹底的人――既成不了徹底的天才,也做不到徹底的俗人。

這種鬥爭造就了她作品中的虛無色彩。理性洞徹了人生所能洞徹的部分,終於便觸碰到了餘下的荒謬。一切人生的美好、繁華、燦爛。在刻薄的理性面前,都會成爲煙花過後的沉寂。理智這條盤踞在心靈王位上的蛇時刻提醒我們,歡樂的代價是痛苦,繁華過後是沒落,人生的終點是死亡。越是想拋開一切痛飲生命的苦樂悲喜,越是要猛烈地撞上這面冰冷的牆。我覺得,正是這種碰撞產生了《金鎖記》這樣一部傑作。

近代中國在政治上遭受列強侵略的同時,傳統文化也面臨西方思想的衝擊。舊有的倫理觀念不斷瓦解,而新的價值觀卻還來不及形成,這樣精神上便出現了一片茫然虛無的地帶,令人無所適從。一種價值觀念的瓦解對個人而言既意味着解放和自由,同時又預示着人必須面對虛無和幻滅。人不能再將選擇的責任交給某種倫理或思想。弗洛姆在《逃避自由》中說過,儘管大多數人嚮往自由,但是過度的自由卻是常人無法忍受的。若說存在主義認爲人在面對虛無的時候還可以靠自身來做出選擇,那麼,對於連“自我”都失去的人來說,自由就意味着失去安全感、相與感,意味着虛無和死亡。這種焦慮感導致“個人希望與自己不相干的某人或某事結合起來,以便獲得他所缺乏的力量”,這種放棄獨立自由的傾向就是逃避自由。

通常逃避虛無感的心理最明顯的表現是企圖服從和支配他人,也就是被虐待狂和虐待狂。虐待狂通過主宰他人,對人施加痛苦來感覺自己的重要性;被虐待狂則企圖完全放棄自己來與更強大的對象結合爲一體。弗洛姆認爲每個人大都存有虐待與被虐待的個性,如果一個人的性格全部爲這方面所控制則必走極端。《金鎖記》中曹七巧和長安這對母女正是如此。

五四運動之後,中國的地主階級經歷了最後的掙扎,終於走向沒落,民族資產階級開始興起。傅雷分析說曹七巧的悲劇有兩個原因,第一是門戶的錯配,第二是老太太讓她做了正室,令這個低賤女子有了被金錢刺激的環境和殘害別人的能力。“巧姐兒”是開麻油店的商人,她出身貧寒,是鎦銖必較的性格,總希望抓住些實實在在的東西;而她嫁入的姜家則是沒落中的地主家族,凡事可有可無,醉生夢死。她和婆家的矛盾也就是這兩個處於新舊交替之間的階層矛盾鬥爭的體現。但鬥爭的結果既不是舊的把新的扼殺,也不是新的將舊的征服,而是一片令人壓抑的荒涼。

張愛玲金鎖記讀書心得 篇3

一直以來,我都認爲自己是一個不會說話不懂講話的人,因爲自己有自卑的心理,話到嘴邊卻總也不能說出口,心中明明有千萬言語,卻無法用自己的話語表達出來。因爲這樣,我吃過不少苦頭,當他人給你口若懸河的說時,心中有自己的觀點,到了口頭就只剩下“嗯”,“對”,給朋友留下了敷衍,給客戶留下了不真誠,給領導留下了不認真這樣的印象,我也在積極求變,鼓起勇氣發表自己的言論,可是,詞不達意,反而起到了適得其反的作用。

當我讀起《蔡康永的說話之道》這本書作者的觀點讓我開始喜歡這本書:“沉默沒問題的,沉默很正常的,但聚會時,沉默好像會帶來壓力,逼得人開口說些什麼。這時候,如果空氣中本來就瀰漫着音樂,你就會發現沉默沒那麼可怕。但是如果剛好沒音響可聽,也不要依賴電視來填補沉默的空白,電視啊,就好像一個自以爲很了不起的、喋喋不休的、很愛大聲說話的人,靠這樣一個人來打發時間或者消除寂寞,倒是很不錯。但是家人晚餐或好友相聚時,有這麼一個人在場是很受打擾的,電視對“閒聊談天”毫無幫助。如果怕沉默帶來的冷場,請不要給自己壓力,不要逼自己隨時要找話題。請優先把事情交給音樂來處理。或者,也可以學着享受沉默。看夜景的時候、兩人散步的時候、三五好友一起下廚煮菜的時候,“正在做的事”本身就很有趣,沉默反而比喋喋不休更豐富,更值得回味。”這段話,讓我理解了沉默,讓我知道了,在不會說的時候,沉默或許是最好的解決辦法,可是,我們的工作是不允許這樣做的,我們做的是服務行業,做的是人與人的工作,沉默,或許會再生活中找到一絲安逸,但是在工作中,卻是讓我寸步難行,沉默顯然不是我應該選擇的。

在這本書中,提到了把無謂的勝利讓給對方,懂得認輸的人很懂說話,所謂的無謂的勝利,讓我感觸很深,在人與人的交流中,總是存在着爭強好勝的行爲,但是,你贏了又怎麼樣呢,在交流中,爲了獲勝,字字誅心,或許你會得到一時痛快,但是你又會失去多少朋友呢?所以,在交流中,懂得認輸或許會讓彼此之間的關係更加融洽。

換個角度思考可以增加彼此的感情,如果說話的時候換一個角度,換一換位置,想像一下如果處在這件事上的是我,我會期望得到什麼樣的回答,會希望對方用什麼樣的語氣面對我。多想這一步,結果可能會很不一樣。在職場也是這樣,同事之間彼此交流,會說話換位思考可以理解爲換個角度思考。比如和同事交流,多想想如果我是同事,面對我這樣的語氣和語句,同事是否能理解,是這樣說聽着更舒服還是那樣說聽起來更舒服?是這樣說事情容易被解決還是那樣說事情容易被解決?這樣看起來好像很複雜,但其實只是多了一點思考的時間,而這點思考的時間足以事半功倍。以小見大,以一變百,不光是和同事的交流可以換位思考,在和客戶時同理,站在客戶的角度上,想想客戶需要的是什麼,客戶生氣時,想想客戶爲什麼會生氣?只有在認真想過這些之後,再去與客戶溝通,勢必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讀這本書,讓我知道了說話是一種本能,人和人的交流纔可以促進發展,學說話是一種修行,在說話中鍛鍊自己的耐心,智慧和勇氣,而會說話更是一門藝術。我知道自己要達到藝術的標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是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