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閱讀心得(精選5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79W

《看見》閱讀心得 篇1

說起來慚愧,已經很久沒有靜下心來好好看一本書了,柴靜的《看見》卻讓我一見鍾情,書中並沒有華麗的詞藻和多麼優美的文字,但是這些平實的文字,卻總能引起我的共鳴,讓我有一種看完他的慾望。

《看見》閱讀心得(精選5篇)

看見,是書名,也是我一直思考的問題。在漫漫歷史長河中,作爲一個渺小的個體,我能看見的東西很侷限,在這個侷限中又有多少是我能看透,看明白的呢?別的不說,對於自己,我又是否能看見自己的內心深處?從小到大習慣了順從,但又一天需要自己做主一些事的時候,就會慌張失措。現在的我,喜歡在一個人的時候思索,與自己的內心對話,我的人生目標是什麼?我渴望和我所追求的到底是一種怎樣的生活?他跟現在生活的差距在哪裏?需要怎麼做才能達到這個目標?得到的結果往往是無解。生活是個魔術師,他在這裏的某個時刻我的意識形態是這樣,但是下一刻,他會爲你打開一個窗或者在路口轉一個彎,讓你欣喜或者沮喪。而我所能做的,就是儘自己所能的去做自己可以做的事,做完之後不要去想結果,就讓他過去,是成功最好,不成功我也能淡然處之。這也是所謂的成熟吧。

書中內容除了給人以人生得思考外,作者更多記錄得是自己的成長。

魯迅先生曾經說:“我們從古至今,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拼命硬幹的人,有爲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看見》讓我對CCTV改變了很多固有的成見,做新聞的人骨子裏都有那麼些執拗,作爲觀衆我們看不到他們幕後的掙扎和探索。

什麼是真實?最真實的文字莫過於作者對自己真切的成長記錄,而讓那些處在人生懵懂的人們從這成長的文字中體會和感受到真實的愛與痛,只有在這種愛與痛中激發出來的能量,才叫人生的“正能量”。關注無數人真實的生活,用我們富有感情和敏銳的眼睛去捕捉、發現,將完整事件鋪陳在大衆面前,讓他們自己做出判斷。

也許,這就是媒體最大程度上,能夠做到的最好的。

之前的自己看待問題,只想找到真正的桎梏的答案,對與不對,看完此書,我開始更加清楚的認識自己,認識這個社會,不會一板一眼的探求所謂的答案,人心尤爲複雜又極其簡單,他們都渴望幸福,但是往往被悲傷所擾,做出了前後矛盾的事情,糾結於心,最終傷害的人是自己也是旁人。客觀和理性才能理順事情找到問題的源頭……

看了《雙城的創傷》後,我的心情很抑鬱,這種感情不濃卻化不開;在《山西,山西》一章裏,書記跟老頭兒的那一番“國家是先發展再治理”、“有錢就能治理”的話,迴盪在心頭凝成鬱結;在《真實自有萬鈞之力》一章中,看到那個沒能求出小女孩,最終只能夠給她兩個糖的記者在嚎啕大哭時,我雖沒有淚眼婆娑,但心裏猶如被蟻啃噬一樣。柴靜帶給人的力量,不是來自這些故事本身,而是來自於柴靜認識人,瞭解人,感受人,理解人,她在認識人的過程中認識自己,也讓我們跟隨着她去認識我們自己。

在《看見》的宣傳片裏,柴靜說以前別人認爲她是一個如林妹妹般的人物,但我現在看到的是一個揮灑自如的女強人;書中以前的柴靜是一個被批評後會“眼淚打轉”的女孩,但現在的柴靜無論面對什麼都能夠鎮定自若;曾經的柴靜一個心氣高傲的文藝女青年,現今的柴靜已經化繭成蝶。《看見》是這十年來柴靜看見的別人的故事,也是這十年來柴靜看見的自己的故事。

看到了柴進辛苦事業的進程,再反觀自己,雖然本身職業不是記者,但是知道記者的責任感是很巨大的,他們的言論導向決定了羣體的思維導向,這也就是政府爲何多多幹預媒體的言辭,南方週末事件才能得以發生。柴靜她的出名是中國當代迫切渴望真實報道的必然發生的結果,她給人真實、追根究底,解決問題的真實感覺,所以很多柴迷信賴她,我雖然不是她的柴迷,但是內心是尊重她,敬重她這種女子,也渴望自己能像她一樣,有自己的原則,又在不斷經歷中完善自己的原則,獨立而自主。

《看見》閱讀心得 篇2

初見《看見》這本書的封面上的柴靜,天生的清秀,又有些小清新的文藝範兒,又像是鄰里的小妹妹,親切、可愛。因爲對作者的喜愛,又懷着一份好奇,想了解一些自己卻不瞭解的層面。

文中舉了很多實例,有很多熱門話題。兩個人物很打動我,一個是盧安克,一個是藥家鑫。盧安克是個德國人,在中國的大山裏待了十年還是個沒有資質的教育者,跟留守兒童混在一起,爲了什麼呢?從我的角度來說不好說,他也許是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試圖在這些孩子的成長道路上能起到一些小小的影響作用吧!之後我去了盧安克的博客看了看,我個人覺得他太理想主義了。教育是個太大的話題,留守兒童更是個不小的社會問題。一個問題有社會、有家庭,孩子成長的問題卻在這之間變得無人理會了,而盧安克想做點什麼,也許他做的微乎其微最後淹沒在茫茫的人潮中了,但至少他做了。書中有這樣一段對話,柴靜在採訪盧安克時說:“你一步步這樣退到農村……”盧安克說:“我覺得不是退,是一步步接近我喜歡的地方。”一直有個問題在我腦海裏縈繞,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孤兒問題、有一些類似於盧安克的人(無論是中國人還是外國人),他們做的事情很有意義,同時他們面對的挑戰和問題也不是他們這個層面可以解決的,但是他們盡力了,努力過着每一天試圖去改變或者影響着孩子的命運。他們一定放棄了很多其他的機會,例如在大城市裏發展而買房、買車的機會,他們的思想境界可能比我們在大城市裏混日子的人高,但是這個是最有效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嗎?是的,也許你會說:“那他們至少做了,他們過得日子比你在大城市裏天天混日子要有意義的多了!”

藥家鑫的故事我聽過很多次,這次是從藥家鑫父親的角度來闡述這個事情的來龍去脈一個自己看着長大的孩子,作爲家長卻沒有機會或者無法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真是太遺憾了。印象很深的一個片段,藥家鑫想捐自己的眼角膜,但是藥爸爸嚴厲的告訴他,“不要了,把你的罪惡都帶走吧,不要再留給別人”。

一個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從小別人照顧你,到你長大有了自己的家庭和承擔越拉越多的角色,也許有的角色我們扮演得好,有的角色我們扮演得不夠好,但一旦我們選擇了爲人父母的角色時候,就需要關注孩子成長中的心理健康的培養。希望這樣的悲劇不要再發生,希望家長們不要吝嗇對孩子的表揚,要走進孩子的心裏,要教會他們承擔責任,不要逃避。

閱讀中,我在《看見》這本書中努力尋找着自己的影子,每個人成長的路都不同,但總會有相似的痕跡。曾經,我有些害怕長大,害怕要面對更多的困難,在遇到困難時慌張、迷茫,甚至想放棄。在柴靜身上,使我懂得要坦然的等待和接收現實。

《看見》這本書給我的啓示不止是生活和工作的態度,更使我體會到生活的真諦,使我對未來生活更加充滿自信。

《看見》閱讀心得 篇3

“不要因爲走得太遠,忘了我們爲什們出發。”——題記

在《看見》中,我們沐浴了一次又一次心靈的洗禮和靈魂的激盪。在現實的鞭策下,柴靜逐漸成長成熟,她從花裏胡哨的小年輕成長爲成熟穩重出色的中央主持人。在瞬息萬變的鏡頭下,我們看見的是人物風景的變化,她卻讀懂了人世情懷,品悟了酸甜苦辣。我們常說“耳聽爲虛,眼見爲實”,但在《看見》中,我們懂得了要用心去看用心去聽。

一路看見,讀懂人情。“我們終將渾然難分,像水溶於水中”生和死,苦難和蒼老,都蘊涵在每一個人體內,總有一天我們會與之遭逢。人生而平等,無高低貴賤之分。“只求認識與瞭解自我”虐貓事件引起了軒然大波,所有的焦點都集中在對踩貓女的批判上,充斥在人心中的只有痛恨。“採訪時病友之間的相互探問”這期節目徹底改變了我對“死刑“的認識與理解。採訪就是爲了我們戳破那塊幕布,讓我們看透事實,瞭解實質。沒有人甘心成爲遭受鄙夷的社會底層人物,現實就像一塊鏡子,有美就有醜,但每個生命都值得被尊重。

一路走來,品悟生活。《看見》是真實地述說,沒有華麗的語言,沒有動人的描述,沒有豪邁的吶喊,有的只是樸實的記錄,真情流露。柴靜沒有刻意選取標誌性事件,也沒有描繪歷史的雄心,在超多的新聞報道裏,之選取了留給她強烈生命印象的人。這就是生活,真實即生活。看見的是視覺享受,品讀的是人生真諦。用心去感受,才能讀懂生活。

人生漫漫,生活五味雜陳。懷揣一顆真心,看人間百態,品人世情懷。

《看見》閱讀心得 篇4

沒有過多的修飾,沒有過多的感情,柴靜用冷靜真實的文字記錄了她所見證過的悲歡離合。整本書讓我內心產生最大波動的不是屬於柴靜的成長,而是人性的交織。

20__年前,同性戀在中國似乎是一個比妓女或者艾滋病毒傳染者更爲令人鄙視的詞。同性戀和其他人一樣上學,工作,努力活着,事實上,同性戀是由先天基因決定的,這是人類的發展過程中的另一種必然的相愛方式,他們無法選擇,愛了就是愛了。但是,社會的不接受導致的是他們不能公開身份,絕大多數的他們不得不和異性結婚,建立感情的社交場所大多是公廁或是浴池,那些不是愛情,只是性行爲,而且是陌生人間的,對於他們而言“在沒有過去和未來的地方,愛活不過來,只有性。”

我們的社會不接受同性戀,同性戀只能被壓抑在角落,他們中有的因爲不理解,不自由,想改變卻無力選擇自殺,有的被父母強制送入精神病院被當做一生的恥辱。是的,連父母都無法接受,最親近的人都爲因新天基因而決定的性取向離開他,嫌棄他。

書中,柴靜問張北川:“我們的社會爲什麼不接受同性戀者?”

他說:“因爲我們的性文化裏,把生育當作性的目的,把無知當純潔,把愚昧當德行,把偏見當原則。”

我不能說完完全全的明白了這段話,但是,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活法,社會的共識不能爲那些社會眼中特殊的人選擇活下去的道路,當你的無知,你的愚昧,你的偏見傷害了一個努力去生活的人,我並不認爲這作文是一種善意。21世紀,人人呼籲着平等,而平等不是某些人因爲符合了大家的共識所以被給予的尊重,平等是發自內心的,你有你的所愛,我尊重並誠摯的希望你能快樂地生活,你能獲得幸福。是的,這種愛並無羞恥。我相信,愛情、自由、公開表達自己身份的空氣、空間,這些同性戀者視作比生命還重要的東西,終有一天會蘊含在每一個人的體內,總有一天,我們會與之相逢。“我們終將渾然難分,像水溶於水。”

再說藥家鑫事件,一切的根源追溯到的是一個孩子的家庭教育,瞭解真相以後,我們才能夠理解他的殘忍手法來自於何處。然而藥家鑫未被判死刑前,音樂人高曉鬆曾經在微博中評論:“即便他活着出來,也會被當街撞死,沒死乾淨也會被補幾刀。人類全部的歷史告訴我們:有法有天時人民奉公守法,無法無天時人民替天行道……生命都漠視的人會愛音樂嗎?”數萬人轉發他的話。理性的來說,這些話並沒有錯,但是這些話的背後,沒有體現出中國較爲悲哀的一面嗎?不知道真相妄自評論,名人的話被奉爲經典,甚至,一個人連糾正自己錯誤的意願都被全民扼殺在搖籃之中。網絡曾幾何時也變成了如此令人膽戰心驚的武器,人,都是人,隱藏在罪惡下的心未必不是脆弱的,而看似善良的人心中又是否沒有惡念呢?

人性的交織,本來就是美而複雜的,法律無法因爲人性而更改,人性也會有法律無法抑制的時候,接受一切可能性,冷靜的面對,不要因爲你的獸語而剝奪任何一個人懺悔的機會。

《看見》閱讀心得 篇5

一封滿是紅手印的請戰書,近幾天在網絡中刷屏——面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20__年曾赴北京小湯山抗擊“非典”的醫療隊隊員們,主動請戰參與防控工作。“若有戰,召必回,戰必勝!”錚錚誓言,令人欽敬。

誰都知道,此時選擇再赴一線意味着什麼、可能遭遇什麼。但是就有人在申請書中寫下“不計報酬、無論生死”8個大字,就有人毅然選擇向險而行奔赴武漢,就有人義無反顧堅守抗擊疫情的第一線。視救死扶傷爲天職的醫護人員多一分擔當,疫情就少一分肆虐,百姓就多一分安泰。他們的勇氣與擔當,令人肅然起敬;那一個個身穿防護服的背影,自帶光環,溫暖人心。

這是一場與死神的博弈。“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懷揣一顆赤誠心、無私心,他們放棄和親人團聚的時光,無懼被病毒感染的風險,衝鋒奮戰在疫情防控第一線,不計報酬,不畏生死,不講條件,爲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守護人民健康殫精竭慮、無怨無悔。

他們傾盡全力守護人民健康。摘掉口罩,鼻樑已被磨破,臉頰的勒痕清晰可見;脫掉防護服,汗水早已溼透衣背;年幼的孩子隔着防護欄探望幾天沒有回家的護士媽媽……一幅幅令人淚目、心疼的畫面,定格了抗疫一線的醫護工作者的諸多不易。是他們堅守一線、默默守護,以“以我所學,盡我全力”的醫者仁心全力以赴,更多的患者才得以及時確診,治癒恢復的病例也在持續增加。

沒有人生來就是英雄,但總有人用平凡的付出成就偉大。以疫情爲令,白衣“逆行者”挺身而出、迎難而上,手挽手、肩並肩築起了一道堅不可摧的生命防線,讓我們看到了病毒陰霾背後希望的曙光。但是,“逆行”並不是一場孤獨的跋涉。醫生護士、科研人員、媒體記者,等等,無數閃爍着人性光輝、奮戰在抗疫戰場上的忙碌身影,匯聚成了打贏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的中國力量。眼中有光才能靈魂有愛,心懷敬畏才能善意滿滿。隔絕病毒,但絕不隔離愛。心相印,手牽手,需要同理心、同體心和換位思考。有一種的藥物叫愛,有一種抗體叫愛,有一種愛叫中國!我們不能在“戰役”裏衝鋒陷陣貢獻更多,那就做好配合保護好自己,蓄積後勁,爲明天的奔跑做好準備。這場“戰役”每個人都不能掉隊!

衆志成城,沒有邁不過的坎;心手相牽,沒有翻不過的山。今天,武漢在努力,中國在努力。這是一個“強敵”來襲的冬天。但無論經歷怎樣的酷寒,春天終會如期到來。集聚了強大發展後勁的民族,一定能走得更穩,跑得更快

讓我們心相連、情相擁、愛相通,不膽怯、不退縮,肩並肩、手挽手,築起抗疫的鋼鐵長城,一起來打贏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相信中國,必將迎來美好的春天!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