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一步再走一步讀後感(精選19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19W

走一步再走一步讀後感 篇1

今天我讀了《走一步,再走一步》這篇文章。這篇文章講的是:在費城的七月一個悶熱的日子裏,“我”和五個小夥伴因爲玩彈子游戲玩厭了,想找一個新花樣來玩。於是我們選擇了爬懸崖,“我”不敢去。等“我”爬上半山腰時,他們都順着小路回去了。而“我”又不敢上又不敢下。到了天黑,爸爸把“我”找到,教“我”怎麼下懸崖。最後“我”獲得了巨大的成就感。

走一步再走一步讀後感(精選19篇)

讀了這篇文章,讓我感受很深。只要經歷了風風雨雨的人才會成功。社會上許多人經歷了磨難,才作出了成功的事。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沒有經歷失敗,就成功了。我從電視上看見一位廚師自己去發明不同口味的米粉。在他經歷很多次的失敗後,終於發明出了牛肉粉,豬肉粉,蔬菜粉,還有各種各樣的粉。他的粉一做出,全國各地的人們都來品嚐。他的肉粉裏還能吃到肉絲。他的這項發明得到了很多榮譽稱號。

還有一位果農,他有很大的果園,他爲了讓果園成爲有機果園,花了很多時間。果園裏種了各種各樣的果樹。有一次,他的工作人員告訴他:“果園裏長了一種小的蟲子。”他就說:“不管他,這麼小的蟲子沒有什麼。”就是他這句話差點讓他的果園沒了。他一個月從外地回來以後,看見葉子落光了,有的果樹死了,他很自責。爲了清除掉這種蟲子。他費盡了心思,花了很多時間研製殺蟲劑。他研製的殺蟲劑有力的清除了蟲子。他的殺蟲劑人都可以喝。只要有果實成熟,他就會舉辦採摘節。在採摘節裏遊客只需花上十幾元錢,就能在果園裏大飽口福了。到了晚上他還要舉辦篝火晚會。他的這些方法,讓他成爲了百萬富翁。

在人生的道路上不管面對什麼樣的困難,只要把大困難化解成小困難,一個一個地認真去解決,學會走一步,再走一步,終將戰勝困難,贏得最後的成功。

走一步再走一步讀後感 篇2

讀了莫頓·亨特寫的《走一步,再走一步》之後,我深有感觸,我知道了生活中,即使是一件小事,也會蘊常着豐富的人生哲理。

文中的“我”從小體弱多病,是在母親的倍加呵護中長大的,當聽到“我”的好朋友叫“我”去爬山,“我”表現出來的膽怯和猶豫,說明了作者的孱弱,因爲作業的孱弱,藐視他,在他幼小的心靈裏,沒有人能夠給他真正的快樂。

作者和其他孩子來到一處空地時,那座懸崖就聳立在空地的另一邊。他大約只有二十米高,但在作者的眼中卻是高不可攀的險峯,寫出了懸崖在作者眼中是極高的,雖然只有二十米高。

一個孩子接着一個往山頂上爬而作者卻落在最後,當時作者全身顫抖,冷汗直冒,心也咚咚直跳,充分地寫了作者當時的膽怯和害怕。

當作者看到其他夥伴都爬上了山頂,要吃崖頂沿着一條迂迴的小路下山回家時,他軟弱地哀求他的夥伴不要丟下他,但他們還是丟下他走了,就連他最好的朋友也走了,只留下他一個人在那裏啜泣。

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了,作者在一片寂靜中,伏在岩石上,恐懼和疲乏使“我”全身麻木,不能動彈,但正在作者特別無助的時候。他的父親來了。父親見到“我”之後並沒有責備,而是帶着安慰的口氣說:“完飯做好了,下來把,孩子。”而“我”卻恐懼地說:“我下不去了,我會摔死的。

作者父親帶着鼓勵和安慰的口氣說:”不要想着距離有多遠,你只要想着你是再走一小步。你能辦到的。“我”父親的話不僅充滿安慰,還告訴了作者戰勝困難的方法,戰勝困難需要的是信心和成功的體驗。

“我”每次只移動一小步,慢慢爬下懸崖。正是每次是移動這一小布才把困難一點點分解,才使作者戰勝了困難,也爲作者以後戰勝困難提供了信心和方法。正因爲那一次爬懸崖的經歷,作者從他父親那裏學到了自信,學會了克服困難以及實現遠大目標的辦法,學會了讓自己放鬆、讓自己快樂,從此他便得堅強、樂觀,勇於並善於進取,最後,成爲了一位作家當你遇到困難時,要想着眼前的一小步,把困難一點點分解。最後戰勝它。

走一步再走一步讀後感 篇3

美國作家莫頓亨特先生寫的《走一步,再走一步》,講述了自己身處險境時,在爸爸的引導下,僅僅是走一步,再走一步,最終脫離危險。這一經歷讓作者受益終生。

讀了這篇文章,我很佩服亨特父親的做法,他在孩子遇到困難時,並沒有畏難止步,而是冷靜分析,化解困難,一步一步引導着瀕臨崩潰的亨特走出了困境。是的,一步一步,循序漸進,再大的困難也能解決。

讀了這篇課文,我腦海裏浮現了一個詞:面對。當我們面對困難、困境的時候,要勇敢去面對,不要擔心下一步有多危險,着眼於最初的一小步,一步一步才能戰勝困難,一步一步才能夠迎接新的挑戰。文中作者身處險境時,父親並沒有去幫他,而是鼓勵他,指點他走好腳下的每一小步,讓作者戰勝自己的恐懼之心,通過自己作文一小步一小步來拯救自己,從而成就一生。

我不禁想到了自己,之前遇到困難時總是很無奈,總想去逃避,總不願面對它,現在我明白了,只有勇敢去面對,把困難分解,逐個突破,才能抵達你想到達的高度。面對即將來臨的中學生活,總要經歷大大小小的困難,《走一步,再走一步》這篇課文讓我學會了如何面對和化解困難,在困難面前,不要一味等待他人的幫助,也不要一味躲避和懷疑自己:我能克服嗎?我克服不了怎麼辦?不經歷一場場風風雨雨怎能長成參天大樹?沒有人會隨隨便便成功,都是在經歷了無數次的磨練後才變得堅強、勇敢、無畏,遇事無難易,逐個去擊破,一小步,一小步地走,纔是成功的根本。

新學期新生活即將到來,讓我們抖擻精神,過好每一天,擊破每一個困難,終有春暖花開的那一天!

走一步再走一步讀後感 篇4

我們漸漸地長大了,越來越關注生活,也開始思考生活,探究成長的奧祕。有人曾說,成長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但有時成長是一種恍然的頓悟。

《走一步,再走一步》就是從一件往事中感悟到一個人生哲理,成爲一筆精神財富。《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文,講述了當年一個8歲的小男孩莫頓。亨特與夥伴們冒險爬懸崖,然後遇險到脫險的經過。讀了着篇文章,讓我很受感動。特別是父親的那種對孩子的教育方式:當眼看孩子面對困難和危險的時候,作爲一個父親,他沒用最直接的.方式去幫助孩子脫離危險,而是用了一種對孩子成長有幫助的方法——鼓勵。當孩子遇到困難時,父親鼓勵孩子自己去獨立克服困難。也正是因爲這樣,事後亨特自己也學到了不少;反之,如果當時亨特的父親只是爬上懸崖把亨特抱了下來,那亨特也不會從中悟到什麼,反而更加強了對父親的依耐性。

也是從這一點,我很欽佩這爲偉大的父親。要是把這種事情放到現在的父母身上,可能大多數的家長只會選擇一種方式,那就是自己親自上去抱。這就是父母和父母之間的不同。不過,他們的這種方法並不錯,因爲不管是選擇哪種方法,其出發點都是一樣的,那就是——對孩子的愛。只不過他們用的是不同的兩中方式在愛孩子。我之所以喜歡這1篇文章,不僅僅只是他的事件,還有一點就是文章的寫作方法。本文中就使用了多種寫作方法,主要有“三美”:

1、哲理美。作者通過對童年的一件往事的描寫,悟出了一些人生哲理,是值得每一個人銘記的人生經驗。

2、描寫美。文中的心理描寫最爲精彩、生動、細緻、真實。值得學習和借鑑,特別是在描寫脫離危險部分表現的尤爲明顯。

3、照應美。文中多處用了這一寫作方法。比如,開頭寫懸崖的環境,交代自己身體病弱,還有幾處提到傑利,都是作者精心埋下的伏筆。這就是我讀《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感受。你們呢?

走一步再走一步讀後感 篇5

讀了《走一步,再走一步》這篇課文,使我感悟非常多,從而我悟到了一個啓示:生活中要善於發現和感悟,要善於從事件中悟到道理。

讀完其內容,頓時讓人醒悟了許多,文中敘述的是:作者和其他孩子去爬山,爬上去以後,其他孩子就不管他了,他沒法下來,其中一個孩子幫他把他爸爸叫來了,最後,他爸爸就鼓勵他下來了。

這件事激勵了我,遇到困但時,不要想着遠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於那最初的一小步,這樣自己才能拯救自己,莫頓。亨特就是一位勇敢、有信心的人。

同時這爲父親給我的感觸也很大:這位父親在心理上給孩子以支持,鼓勵孩子大膽嘗試,教給孩子恰當的解決問題的方法。讓孩子得到體驗和成功的快樂,使孩子經受了鍛鍊和考驗,增強了勇氣和信心。這是一個合格而偉大的父親。

其實,在人生的道路上,不管面對怎樣的困難,只要將大困難分解成小困難。一個個認真的去解決,終將戰勝大困難,取得勝利。在成長的過程中,面對困難,勇敢些!"走一步",把困難踩在腳下;"再走一步",繼續戰勝困難,終將成功。

讀了這篇課文,我明白了:困難和危險並不可怕,只要我們堅定信心,牢記從眼前,從腳下做起,什麼樣的艱難險阻都將被踩在腳下!!

走一步再走一步讀後感 篇6

所謂敏感期,是指在0—6歲的成長過程中,兒童受內在生命力的驅使,在某個時間段內,專心吸收環境中的某一事物的特質,並不斷重複實踐的過程。順利通過一個敏感期後,兒童的心智水平便從一個層面上升到另一個層面。看起來這本書很適合幼兒園的老師看,可是該書中提到:敏感期得到充分發展的孩子,頭腦清楚、思維開闊、安全感強、能深入理解事物的特徵和本質。0—6歲的兒童,如果敏感期沒有得到良好的發展,到了6—12歲還會有彌補的機會,但是,這有個前提,那就是6—12歲期間,兒童必須有一個充滿愛和自由的成長環境。現實是,在學習壓力下,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得到的心理幫助和關懷非常的少。

而且我們會發現,自己對兒童的密碼瞭解的太少,只是在用自己的思維,成人的價值觀來判斷孩子的行爲,不知道自己其實是嚴重破壞了孩子自我發展的探索行爲。有的孩子問什麼會蠻不講理,因爲在執拗敏感期的那段時間裏,家長沒有耐心的疏導,認爲是孩子任性,對孩子沒有很好的理解、變通……有問題的兒童,如多動的、癡呆的、焦慮的、自閉的等兒童,正是他們的探索活動被嚴重阻礙而造成的

讀完書我們就可以發現,國小階段有些孩子出現的問題都是因爲他的敏感期因爲被打擾所以滯後了。關係到國小階段的有這幾個敏感期:

秩序敏感期(2~4歲)

孩子需要一個有秩序的環境來幫助他認識事物、熟悉環境。一旦他所熟悉的環境消失,就會令他無所適從。秩序敏感力常表現在對順序性、生活習慣、所有物的要求上,如果成人沒能提供一個有序的環境,孩子便“沒有一個基礎以建立起對各種關係的知覺”。當孩子從環境裏逐步建立起內在秩序時,智能也因而逐步建構。

對細微事物感興趣的敏感期(1.5~4歲)

忙碌的大人常會忽略周圍環境中的微小事物,但是孩子卻常能捕捉到箇中的奧祕。因此,如果孩子對泥土裏的小昆蟲或衣服上的細小圖案產生興趣,正是培養孩子具有鉅細無遺、綜理密微的習性的好時機。兒童對某事物感興趣的時候,如果長時間不被打擾,就能形成高度專注的品質,老師和家長不會觀察孩子,不瞭解孩子的發展規律,就會輕易打斷孩子的認知過程,這樣孩子很難形成專注的品質。

社會規範敏感期(2.5~6歲)

兩歲半的孩子逐漸脫離以自我爲中心,而對結交朋友、羣體活動有興趣。這時,父母應與孩子建立明確的生活規範,日常禮儀,使其日後能遵守社會規範,擁有自律的生活。

書寫敏感期(3.5~4.5歲)、閱讀敏感期(4.5~5.5歲)

孩子的書寫能力與閱讀能力雖然較遲,但如果孩子在語言、感官、肢體動作等敏感期內,得到了充分的學習,其書寫、閱讀能力就會自然產生。此時,父母可多選擇讀物,佈置一個充滿書香的居家環境,即能使孩子養成愛讀書的好習慣。

文化敏感期(6~9歲)

幼兒對文化學習的興趣,起於3歲;而到了6~9歲則出現想探究事物奧祕的強烈需求。因此,這時期“孩子的心智就像一塊肥沃的土地,準備接受大量的文化播種。”成人可在此時提供豐富的文化資訊,以本土文化爲基礎,延展至關懷世界的大胸懷。

只有錯誤的成人,沒有錯誤的兒童。因爲孩子常常不知道自己犯了錯誤,一旦他們意識到,自己就會反省,孩子有自我反省的能力,老師要耐心的等待孩子改正錯誤,這是孩子成長的必然過程,有時孩子會故意犯個錯誤,用明知故犯的方式來試探老師和承認的態度,來驗證和體驗愛和寬容的感覺。兒童犯了錯誤是很難爲情的,尤其是承認錯誤的時候,如果能讓孩子體面地承認錯誤並改正,那是最好的。

家校共教,學校是孩子的第二個家,是孩子建康成長的沃土。孩子的培育工作,只靠學校單方面的教育是不夠的,家長的緊密配合是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環節,家庭是學校重要的合作伙伴,家長應該理解、支持和主動參與孩子的教育工作,與老師建立良好的溝通渠道。家校攜手共同教育,爲孩子順利通過敏感期奠定堅實的基礎,促進孩子健康成長。

《捕捉兒童敏感期》的確是一本很好的書籍,我們從中得到了很大的啓發,並充分認識孩子的敏感期。我們作爲幼兒教師看了之後不但可以在敏感期對孩子進行正確的引導而且還可以在做家長工作上有很大的幫助。對於家長提出的疑問也能做出正確的分析,讓孩子在充愛、充滿快樂自由的環境中成長。不過自己的經驗和學識還有點欠缺,還需進一步的閱讀分析。

走一步再走一步讀後感 篇7

《鑄劍》是一個十分典型的復仇故事。它與莎士比亞的著名悲劇《哈姆雷特》有許多相似之處,同樣都包含了復仇故事所需要的動機和情節。

這實在不是一個平常的夜晚。當晚子時過後,眉間尺就滿十六歲了。在眉間尺的成人儀式中,他首先要脫離對母親的依戀,其次要擺脫對兒童玩具(老鼠)的迷戀,然後,他獲得了一個尖銳的、進攻性的器具——寶劍,而且是父親遺留下來的寶劍。這是男性成人的標誌。寶劍可以看做是一個象徵性的物件,繼承父親的寶劍,也就意味着擁有成年男子的本質特徵:力量和雄性氣概。

復仇過程同時也是復仇者,無論是少年眉間尺還是王子哈姆雷特的個人精神成長史,在某種意義上說,眉間尺也是一位王子——鑄劍王之子。通過復仇行動,故事的主人公由少年長大成人,成爲一個成熟的男人。而這一過程的催化劑則是復仇行動所需要的仇恨、勇氣和力量。

小說中的“黑衣人”在眉間尺的復仇行動中,是一個必不可少的角色。他有着一種非凡的堅定和果敢,充分成熟的男性氣概。這些恰恰是年輕的眉間尺所缺乏的。“黑衣人”與其說是一個人,不如說是一個影子。他彷彿就是黑夜的化身,與黑夜完全融爲一體,在黑暗之中只看見他的“兩粒磷火一般的”眼光。其在故事中的功能與《哈姆雷特》中老國王的鬼魂類似。他是對眉間尺的復仇精神之不在場狀態的一種補償。甚至也可以說,他只是眉間尺的夢想的產物。

在故事的最後,爲了完成復仇,眉間尺、黑衣人 和王君砍下了頭顱,在沸騰的大鼎中搏鬥,最終同歸於盡。被煮爛的三顆頭顱,在鼎中混作一處,無法分開。王的廷臣只好將三顆頭顱骨跟國王的身體一道埋葬。這就是所謂“三王冢”。

作爲偶像的父親(影子)、作爲敵人的父親(仇人)和兒子(復仇者)的“三位一體”,共享“王”的禮遇,在仇恨與死亡的舞臺上,他們共同扮演“王者”,共享“王者”榮耀。或者說他們是復仇之神不可分割的三重性。而這也就意味着,仇的心理模式隱含着某種危險性。仇恨對於仇之心理中的諸結構元素,均有對等的侵害性,其爆炸性的破壞力將波及整個仇恨場域。復仇從其最根本處,乃是復仇者由“施虐”轉向“受虐”。當復仇的衝動存在於未完成狀態時,仇敵之間依靠敵意互相對立。一旦復仇實現,同時也就是仇恨的終結。在恨的爆炸性的衝動結束的那一剎那,仇恨消失了,復仇渴望突然歸於幻滅。

走一步再走一步讀後感 篇8

最近用了幾天時間看了《威尼斯商人》這本著作,它是由莎士比亞所寫,內容其實也很簡單:巴薩尼奧是一個典型的情人,他不可救藥地愛上了美麗的鮑西婭。爲了贏得她的歡心,他必須擁有一筆財富;還必須解決鮑西婭父親爲求婚者設下的難題。

巴薩尼奧要娶鮑西婭爲妻,可他身無分文與長處,只能向安東尼奧求助。安東尼奧是一位成功的威尼斯商人,擁有一支大船隊,但在當時資金已經用在了船隊上。爲了幫老友達成心願,安東尼奧只好向死對頭夏洛克借貸。夏洛克是一個猶太人,靠放高利貸收取高額利息爲生,在這座城市很不受歡迎。

安東尼奧看不慣夏洛克,經常嚴厲譴責他所放高利貸的罪行。夏洛克一直對安東尼奧懷恨在心,他乾脆地答應了安東尼奧的借貸,但要求籤署一份合同,如果安東尼奧不能如期還款,就必須割下身上的一磅肉。

安東尼奧堅信老友會如期歸還,便籤下了合同。於是,巴薩尼奧帶着鉅款,赴貝爾蒙多,向鮑西婭求婚。可是巴薩尼奧沒有想到,鮑西婭身邊又出現了情敵納裏薩,他不僅身世顯赫還富甲一方,隨時可能解決難題。

與此同時,安東尼奧的船隊空手而歸。夏洛克的女兒傑茜卡也帶着大量錢財,和巴薩尼奧的朋友羅蘭佐私奔了。夏洛克惱羞成怒,對安東尼奧步步緊逼。聽說老友危急處境,巴薩尼奧離開貝爾蒙多,返家尋找辦法。

就在巴薩尼奧趕回來之前,安東尼奧的合同已經到期,夏洛克要求他履行諾言,割下一磅肉,兩人爲此鬧上法庭。在法庭上,夏洛克要求他和安東尼奧的合同能夠履行。鮑西亞假扮律師,同意夏洛克按照契約規定割下安東尼奧的一磅肉,但必須嚴格按照契約執行,就是不能多割也不能少割,不能流一滴血,也不能因此傷害性命。這樣使夏洛克無處可行。就這樣,鮑西亞巧妙地挽救了安東尼奧的性命。最後,真相大白,安東尼奧重新得到了自己的財產。

其實這本書的道理也很簡單,反映的除了是世人對金錢的看法,更是對一切事物的看法。這本書中的,巴薩尼奧求婚這件事告訴了我一個道理:我們看人看物不只要看外表,還要看內心:雖然鉛箱子並不值錢,但上面的字條卻表達了一個男人所應該做到的,所以巴薩尼奧才能娶到鮑西婭;而其他求婚者卻只看見了金箱子的價值,所以才得不到鮑西婭。

大家千萬要記住:我們看人看物不只要看外表,還要看內心;只有內心美才是真正的美!

走一步再走一步讀後感 篇9

在假期中,我選購了一本古代傳世名著《呂氏春秋》,讀後頗爲感慨!《呂氏春秋》,成書於戰國末年,是秦國丞相呂不韋主編的一部古代類百科全書似的傳世鉅著,有八覽、六論、十二紀,共二十多萬言。呂不韋自己認爲其中包括了天地萬物古往今來的事理,所以號稱《呂氏春秋》又稱《呂覽》。關於此書還有一段佳話:爲使此書精益求精呂不韋請人把全書謄抄整齊,懸掛在咸陽的城門,聲稱如果有誰能改動一字,即賞給千金。消息傳開後,人們蜂擁前去,包括諸侯各國的遊士賓客在內,卻沒有一個人能對書上文字加以改動。

《呂氏春秋》的十二紀是全書的大旨所在,是全書的重要部分,分爲《春紀》、《夏紀》、《秋紀》、《冬紀》。每紀都是5篇,共60篇。《春紀》主要討論養生之道,《夏紀》論述教學道理及音樂理論,《秋紀》主要討論軍事問題,《冬紀》主要討論人的品質問題。

中間包括了一些人們耳熟能詳的故事寓言如《引嬰投江》,告訴人們:一是本領的獲得要靠自己,而不能靠先天的遺傳。二是處理事情要從實際出發,對象不同,處理的方法也要有所不同;《刻舟求劍》告訴人們情況發生了變化,解決問題的途徑應靈活有變;類似的還有《循表夜涉》告訴人們處理問題要從實際出發,情況發生了變化,人們的觀念也應該隨着變化,解決問題的方法也要靈活多變。最著名的就要數《去私》了,它告訴我們只有去心中之私才能正確地舉薦人才;從被舉薦的對象實際考慮,做到人盡其才,這樣才能做到大公無私。看完全書,覺得《呂氏春秋》最大的特點就是把不同的思想應當統一起來思想統一後,才能“齊萬不同,愚智工拙,皆盡力竭能,如出一穴。”

統一的過程,實際上是一個批判吸收的過程。所以,《呂氏春秋》對各家思想都進行了改造、發展與摒棄。難怪司馬遷稱它爲“備天地萬物古今之事”呢!直至今天看來它在理論上和史料上都有很高的參考價值,有着唯物主義因素,富有教育意義,很值得我們去閱讀一番。

走一步再走一步讀後感 篇10

這是一本舉世聞名的故事書。如果說《這篇土著人地是神聖的》是環保類方面最動人心絃的演講,那麼《橡樹上的逃亡》就是環保類方面最動人心絃的書!

這本書講一棵大橡樹上生活着一羣樹人,他們的身高不到一釐米。故事講的樹人中的託比一家因爲受到了外世指責而被流放,繼爾被捕,只有託比逃了出來,於是他就開始了大逃亡。他先遇到了舊時的夥伴尼爾,經他的幫助擺脫了追兵,又回到了愛麗莎身邊,祕密策劃營救家人。計劃開始了,一切都很順利,可是在最後關頭失敗了。於是託比認爲愛麗莎背叛了他,爸媽全死了,託比想自殺,可是他遇到了光人,跟他生活在一起……直到有一天,大樹有人下來並告訴他,大樹已經被壞蛋喬·密西破壞的破爛不堪,而愛麗莎即將成爲暴君布魯的新娘。於是,託比逃回大樹,找到並殺死了喬·密西,大樹重獲新生!

這是一本讓人激情澎湃的書。在讀過書之後,同時也意識到這個地球不就像大榪一樣嗎?被我們人類整得快奄奄一息了。是啊,汽車排放的尾氣、工廠排出的廢水廢氣、被肆意砍伐的森林、植被被破壞的草原、被濫殺的野生動物、被污染的海洋……我們生活的環境越來越糟糕,瀕危動物越來越多,估計再這樣發展下去,《20xx》就真變成事實了啊!

我們快醒來過來吧,看看我們這個地球,沒有了她我們還能生存嗎?還能找到其他星球移居嗎?不可能,所以,讓我們愛護這個星球,讓恐龍的悲劇不發生在我們身上。讓地球真正成爲鮮花與人類的美好家園吧!

走一步再走一步讀後感 篇11

《基督山伯爵》這本書是全世界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名著之一。一直以來沒有去看,只因嫌它太長,沒耐心,而這次放假,終於下決心要讀完它。原以爲會和其他的名著一樣有枯燥的開頭和與現在時代合不上的對白,沒想到一讀便再也放不下了,欲罷不能。

總的來說,我是喜歡基督山這個人物的,很真實的感覺。設身處地地想,如果我遭遇到他的遭遇,我也會進行復仇,但那不是上帝的手,而是復仇天使,是死神的手。

他的心路歷程是赤裸地袒露在讀者眼前的。我看着他從天堂掉入地獄,看着他從雲端掉入地底,看着他從充滿希望到徹底絕望,看着他從一個充滿朝氣的青年變成一個心中充滿仇恨的復仇天使。我陪着他幸福,陪着他失落,陪着他遭遇絕望,陪着他從墳墓中爬出來,陪着他復仇,也陪着他最終放下仇恨終於釋懷,找到幸福。

快樂對他來說是多麼短暫,十四年的牢獄之災,使他的外貌、聲音,乃至心性、性格也都發生巨大變化。他從墳墓中爬出來,恩怨分明,對莫雷爾等幫過他的人進行報恩,對那些對不起他的人,施以報復。

他經歷了許許多多的事,最終終於看透世事,正如他對莫雷爾所說:”在這個世界上既沒有幸福也沒有不幸,只有一種處境和另一種處境的比較。必須想到過死的痛苦,才能懂得生的快樂。“那時怎樣的豁達、怎樣的胸襟啊!那時歷經磨難後得出的人生感悟。

人們總是不滿足語言現狀,不滿足於既得的幸福,可只有當失去時,才發現那份幸福是多麼的麋足珍貴。

我們總是埋怨學習的辛苦,父母的嘮叨,而我們卻不知道,學校是這社會上僅剩的淨土,父母的愛是世上最無私的情感。

在我們遭遇危難、困苦是,基督山告訴我們,要”等待“和保持”希望“。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抱持着希望,等待黎明的到來。基督山就是這樣熬了十四年。

也許有人不齒他的復仇行爲,但我要說,這是人之常情。沒有人能在那樣的情況下還維持着”以德抱怨“的高尚品德的,至少我不能。善惡到頭終有報,不管是上帝之手,還是惡魔之手,都是正義之手。以德抱怨這種蠢事,不是常人能做到的,畢竟只是普通人,自然無法逃脫七情六慾。重要的是要適可而止,當他意識到自己已經危害到無辜的人時,他懊悔了。我只能說,沒有人能一輩子沒一樁令自己後悔的事,只要及時收手,應該爲時未晚。

書,是精神糧食,是靈魂的伴侶。在無奈、失落、困苦、無助是,心靈的旁邊有個人相伴,那個人叫:埃德蒙·唐代斯,基督山伯爵。

走一步再走一步讀後感 篇12

寒假裏,我讀了本書—《藍鯨的眼睛》,這本書給我啓迪很深。這本書講述了4個小故事,它們分別是:藍鯨的眼睛、紅蜻蜓、孤獨的小螃蟹和花背小烏龜。

藍鯨的眼睛講述了一個年輕人,把藍鯨的眼睛拿走,從而導致村子不得安寧。紅蜻蜓主要講述的是動物們住在已經幾百年不長紅草莓的紅草莓村,經過動物們團結友愛、互助合作,最終動物們用友情使紅草莓重新長出來,煥發了生機。孤獨的小螃蟹主要講了一隻小螃蟹和一隻青蟹之間的友誼。花背小烏龜主要講了一隻彩色殼的小烏龜在城裏的奇遇

我最喜歡藍鯨的眼睛和花背小烏龜這兩個故事。藍鯨的眼睛說的是因爲一個魯莽的年輕人,把藍鯨的眼睛拿走了,是藍鯨發怒,從而開始破壞整個村子,導致民不聊生,雞犬不得安寧。

這時一個善良的小女孩找回了藍鯨的眼睛,希望還給它,於是她就天天抱着藍鯨的眼睛坐在岸邊,最後感動了藍鯨,藍鯨拿回了自己的眼睛,從此人們過上了太平生活。

花背小烏龜因爲自己有彩色的殼,所以媽媽嫌棄它,把它扔掉了,後來通過自己的努力到了城裏,遇上了畫家浣熊,在花背小烏龜的幫助下,浣熊成了天下聞名的大畫家。它不但沒有捨棄花背小烏龜反而更加愛護他。

這幾則小故事都教育我們做人要有善心,愛心。做事要做善事,好事。好心有好報。只要你努力了終會有成功的一天。

走一步再走一步讀後感 篇13

今天我讀了一篇沈石溪的動物小說,這本書的名字叫做《雙面獵犬》,這本書分爲兩冊,而《雙面獵犬》這一冊是上冊。

這本書講了這樣一個故事:在高原上,一隻叫洛戛的公獵狗在主人的命令下在怒江邊追逐一隻叫達維婭的母豺。達維婭慌不擇路一下跳到江邊的倒下的大樹上,而洛戛不假思索也跳了上去。這棵大樹漂離江岸把它們帶到了江心;但兩次意外之後讓它們的關係變化了許多。最終在洛戛和主人阿蠻星在一個搖搖欲墜的吊橋上見面時,達維婭一下把背叛自己的洛戛撞下了橋,讓大江吞沒了。達維婭經過許多天的努力終於回到了自己離開了兩個月的埃蒂斯豺羣,併產下了一隻幼豺取名白眉兒。

但達維婭卻一病不起,在關鍵時刻達維婭巧設毒計將黑蝴蝶所生的一對兒女害死,把小風笛的屍體藏在自己身體的土坑下,保全了白眉兒的性命。不幸的是禿鷲啄食達維婭的屍體的時候露出了小風笛的屍體,整個豺羣把白眉兒看作異己和罪孽,整天欺負、鄙視白眉兒,白眉兒也成了埃蒂斯豺羣最末位的苦豺(每個豺羣分有階級分別爲豺王、優秀的大公豺、平庸的公豺、母材、幼豺和苦豺,苦豺也想但好於我們軍隊裏的敢死隊或炮灰。)。但白眉兒是優秀的獵狗和母豺的結合產物,在豺羣中鶴立雞羣,引起了豺王夏索爾的嫉妒與不滿,夏索爾一次次陷害白眉兒但他一次次化險爲夷……

我讀了這本書之後明白了:只要肯努力就會得到別人的寬容和理解,不能對別人心懷嫉妒而去陷害他人。

走一步再走一步讀後感 篇14

剛看完《無聲告白》這本書的時候,並沒有什麼確切的感受。只是覺得,對於人物的人格和內心的表述,作者把握得十分準確。

然後就沒有什麼想說的了。

隔了一些日子回想起來才覺得,其實這個故事深深觸動了我。

這個故事講述的是一個最普通的女性的命運。故事的悲劇性在於,有些人一直試圖與命運抗爭,可是卻一次又一次被命運拉回來,以愛的名義,以婚姻,家庭,責任的名義。真的,就像碰觸毒品一樣,對有些女性來說,婚姻和家庭這種東西一旦碰觸,就無法回頭。

我總是說女人生孩子之前一定要慎重。因爲孩子就像一根線,一旦出生就種植在了你的腦海裏,無論走到哪裏都會牽絆住你。當然,這種牽絆有可能是極其幸福的,比如我認識的兩個女性,生了孩子之後就全身心地撲在孩子身上,每天生活中的重心就是孩子,並表現出了極大的滿足感和幸福感,也以此爲人生中莫大的成就,那麼她們的人生就不會出現這樣的悲劇。

而《無聲告白》中的女主角瑪麗琳,她一生都想擺脫母親的期待,不屑於像母親那樣把做一個完美的家庭主婦當成理想。她想要成爲一名醫生,一名真正的職業女性。但當她在大三那年的課堂上與作爲教師的華裔男子相遇之後,就像所有墜入愛河的女性一樣開始了戀愛,並懷了孕結了婚。然後她就不可避免地墮入了一連串的家庭瑣碎生活中。煮飯,帶孩子,照顧老公,被迫中止她的學業和夢想。

對於我的朋友那樣的女性來說,這可能真的是完美生活的溫馨開啓。但是對於瑪麗琳這種有野心有抱負又具有天賦的女性來說,她很難在庸常的婚姻生活中找到自己的價值,也被心中的理想折磨得寢食難安。終於有一天,她試圖逃離,她放下兩個孩子和老公,獨自跑到外面去租了公寓,並報名了社區大學想繼續完成她的學業。然而,她又失敗了,就在考試的前夕,她發現自己又懷孕了。

瑪麗琳一次又一次地被命運拉回屬於她的人生軌跡。而在瑪麗琳看來,自己是被命運一次又一次推出了自己原本設計好的人生。而對此一切,瑪麗琳的丈夫似乎一無所知,他只是安於家庭生活,愛着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做着他那一份教書匠的工作。因爲是華裔,丈夫詹姆斯一生都在試圖融入美國社會,成爲最普通的一個美國公民。而恰恰相反的是,瑪麗琳並不甘於平庸,她想與衆不同。兩個人從內心深處對生活就有着截然不同的期待,命運卻讓這兩個人相愛並生活在了一起。

重新迴歸家庭的瑪麗琳,內心並沒有真正妥協。她開始拒絕做飯,又把自己全部的野心和夢想寄託在了女兒莉迪亞身上。她把莉迪亞當作了另一個自己,要求她熱愛理科,並熱切期盼她有一天能成爲一名真正的醫生。莉迪亞爲了博得母親的歡心,也害怕母親再次離家出走,全然失去自我地配合着母親,直至有一天承受不住這樣的壓力而投河自盡。

每個人都是一座孤島,每個人都彷彿身處一個皆然不同的世界。每個人都有說不出來的痛苦,每個人都無處宣泄。長子內斯用拼命讀書考上大學來擺脫這個令人窒息的家庭,小女兒漢娜一直是被忽略的那一個,她在家中就像一個隱形人,而她最大的願望只是有人能注意到她。丈夫詹姆斯終於在女兒自殺後爆發,與自己的助教婚外情。每個人看起來都極其無辜,詹姆斯無法理解妻子,更加不知道妻子內心真正想要的生活和真正的渴望。莉迪亞更是無辜,她只是爲了討好母親,卻被母親的巨大人格所吞噬,內斯是她最後一根稻草,但內斯要去讀大學開始自己的人生,莉迪亞絕望無助,最終選擇了了斷自己。

而瑪麗琳,一切都只源於瑪麗琳的夢想和生活無法完美統一。瑪麗琳的痛苦也是無比真實的,她愛着自己的丈夫和子女,但卻又過着不是她真正想要過的生活,這種分裂的痛苦簡直可以把人逼瘋。

莉迪亞的死換來了所有人的沉默和思索。最終,生活仍然要繼續。瑪麗琳無法成爲醫生,詹姆斯從狂亂中恢復了理智重新迴歸家庭。小女兒漢娜終於得到了父母的關注和擁抱,內斯如願去哈佛讀大學。一切似乎都恢復了平靜,而莉迪亞死了。

莉迪亞本來可以不死的。但是她就這樣死了。

一家人從來沒有把事情拿出來述說或者溝通過。每個人都因爲愛着對方,而壓抑着自己。沒有人告白,沒有人反抗,甚至是瑪麗琳自己,被夢想折磨得甚至想要放棄家庭,也沒有試圖跟詹姆斯透露心跡。

也許每個人內心裏都覺得,有些事情是沒有辦法解決的,只有妥協於命運或者打破平靜。沒有中間地帶,沒有兩全其美,魚與熊掌無法兼得。

那麼多的誤解都在寂靜無聲中被莉迪亞的死亡消融。最終完成了一個真正的妥協。

莉迪亞的死亡,徹底打破了瑪麗琳的夢。她放棄幻想,重新擁抱現實,接受了命運的饋贈。

故事的結尾,一切柔軟地展開,終於像極了一個溫馨的家庭生活的場景。而這一切,卻是用大女兒的死亡換回來的。然而,還是不能不讓人覺得,一個女人無法自控的人生,是那麼悲情。

《無聲告白》的故事設定在五六十年代的美國,其中有很多是屬於時代的侷限性。但是想想在我們這個時代的中國,仍然有多少瑪麗琳一樣的女人。女性的命運並沒有因爲時代的進步而有着逆襲的反轉。除了少部分敢於挑戰傳統的人,大多數女性仍然過着家庭主婦的生活,卻憧憬着另一種人生。人的一生太過於短暫,女人的角色總是很難兩全。既想享受愛情,又想擁抱夢想,既想做一個稱職的母親,又想實現自己的自我價值。女人分身乏術,沒有三頭六臂,只能拼命在其中尋找平衡。而我又見過多少女性做了母親之後就放棄了自己鍾愛的事業,只因爲天生的母性讓她們沒有辦法放棄與孩子相伴的時光,於是忍痛割捨了對夢想的追逐。也有多少女性不屈不撓地去追求夢想和事業,最終換來了孩子的怨懟和不健康的家庭關係。

有的時候,就像瑪麗琳不肯說出來一樣,說出來其實也未必有完美的解決辦法。只能在內心和漫長的歲月中彼此對峙,做一個拉鋸戰,一個戰勝了另一個。

我想起了爲了舞蹈事業放棄結婚生子的楊麗萍。她是瑪麗琳的另一面。而要知道,在這個世界上生活,有幾個人可以有如此強大的信念和毅力,放棄平常人擁有的生活。而我覺得,不管是選擇爲了夢想衝破傳統的束縛,還是爲了保全家庭而放棄自我,總有人會做出犧牲,總有人會感覺到受傷。這個世界沒有兩全其美,沒有完美生活和完美的設定。

不管是楊麗萍還是瑪麗琳,她們的內心都會有自己的遺憾和掛念。但是惟願做到這一生走到最後的時候,我們都做了自己想做的事,成爲了自己想要成爲的人。

書的封面上說:“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別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我想這句話大概是可以對死去的莉迪亞說的。然而,她的母親瑪麗琳雖然一直與他人的期待抗爭,但也並不算是找到了自己。她只是學會了順從命運。

我願意對瑪麗琳再說一句。我會告訴她:我們終此一生只是要學會做出選擇,前進或是妥協,並承擔一切。

走一步再走一步讀後感 篇15

在我們的生活中,愛無處不在。在學校裏,朋友之間、同學之間、師生之間有一種愛;在家裏,父母兄弟姐妹之間有一種愛;走出家門,當我們需要幫助的時候,甚至路人也會撒播一點愛給我們。有時愛竟是察覺不到的,但卻是很濃。

我讀的這本故事裏有一對水火不容的小姐妹尹小碗和尹小碟。妹妹小碟長得很漂亮而且精緻,她總是像小公主一樣優雅端莊,很有品味,別人都誇她有‘小公主的範兒’,而姐姐

小碗卻是一個脾氣暴躁,還很貪吃的女孩,她不愛穿裙子,不愛戴髮卡,因爲她不想讓自己顯得是一個女孩,還每次過生日都過成了父母的受難日,攪得全家人不得安寧。面對這麼一對兒小姐妹,爸媽當然選擇偏愛妹妹小碟了,因爲她人見人愛嘛!

但是自認爲被冷落在一旁的姐姐不但不向妹妹學習,反而脾氣越來越暴躁,越來越能吃,吃的很肥胖,卻很鬱悶,她想出了一個叫“筷子”的弟弟跟她一起玩兒。擔憂的爸爸媽媽和小碟一起想辦法讓小碗把“筷子”忘掉,一心一意和妹妹在一起並照顧她,可慌亂中這麼做又疏遠了他們之間的關係,使小碗失去了對家人的信心。久而久之,小碗被以欺負妹妹的名義“冤枉發配”到外地一所高中上學了。

一天,本來已經對家淡忘了的小碗突然接到了家裏的電話,說是要給她過生日。原來,妹妹小碟無意中找到了小碗祕密日記的鑰匙,從而得知了小碗許多不爲人知的憂傷和祕密。這次生日,爸爸送了小碗一塊沒有發酵的麪包,媽媽給了小碗一個笨拙的擁抱,小碟則送了小碗一直想要的小狗。他們的做法解開了小碗的心結,小碗發現家人濃濃的愛就一直在她身邊從沒有離開過。

故事讀完了,我在想,如果我們的心像小碗一開始那樣繫上了心結,就察覺不到身邊人的關懷和愛了,因爲愛是要用心去體會的,在我身邊,就有許許多多不同的愛:當我回家太晚,媽媽就會急慌慌地出門找我,當終於找到我時,會把我摟進懷裏;當我考試成績不理想,很傷心時,我的朋友雖然也考的不好,卻還在一旁努力地安慰我;還記得有一次,我一邊走路一邊看書,眼看要掉進一個沒蓋蓋兒的陰井裏,旁邊的一位叔叔連忙扶我一把並對我說:走路看書對眼睛不好······連陌生人都有愛,父母怎麼會對自己的孩子不不愛呢,我們一定要珍惜這些愛,並且用真心去關愛別人,這樣,我們生活中的愛就會無處不在!

走一步再走一步讀後感 篇16

在《不跪着教書》這本書中,老師可以清晰的感受到做教師的職責,身爲教師,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持之以恆要做到的:

一、要拋棄學科本位的思想:身爲教師,不負責任,那就是老師的悲哀。老師對學生要有正確的評價觀,不以分數爲標準把學生劃分成三六九等,應在教學過程中,關注學生做事的態度,在師生交往的過程中關注學生做人的原則,一個學生,如果沒有優異的學習成績,但他認真,誠信,富有愛心,作爲教師,你應該爲這樣的學生自豪,雖然這樣的學生不會給你帶來所謂的榮耀,但會讓老師的內心變得踏實!

二、教師要做到以身作則:一個老師不能一味用語言教育學生,身教重於言教,老師良好的行爲對學生有潛移默化的影響,一個老師,你希望學生善良,那老師的內心就要柔軟和慈悲,你希望學生正直,那老師就要誠信,你希望學生積極向上,你老師就要不畏困難,你希望學生陽光朝氣,那教師就要樂觀開朗,老師要知道,若干年後,在你的學生身上會折射出老師的影子,我們希望,這些影子是美好的!

三、要有執着的方向:在當今人心浮躁的社會,老師要耐得住寂寞,不沽名釣譽,要能經受住一些誘惑。我們要明確,教師的主陣地在課堂,老師的着力點在學生,把學生培養成站立的“人”是我們永遠努力的方向,身爲教師,千萬別把心思花在人際關係的內耗上。

《不跪着教書》這本書展示了老師的氣節和氣度,它是一本讓老師補鈣,讓老師醒神的好書,值得一讀。

走一步再走一步讀後感 篇17

《親愛的漢修先生》這本書陪伴着我已經有兩年多了,在有空閒時間的時候,我總會翻開這本書,讀上幾頁而我卻從不厭倦。

我記得剛買來這本書時,我只是囫圇吞棗的讀覺得這本書只寫了一個小男孩成長的故事,其它東西在我的腦海裏並沒有留下多少。我很是不甘心,又翻開認認真真的讀上了幾遍。這次的收穫可真不少!

故事中的單親男孩——鮑雷伊感動了我。鮑雷伊是一個堅強的小男孩,他並沒有因爲“爸爸”“媽媽”離婚而又哭又鬧,鮑雷伊能有這樣良好的心態,全都來源於他給漢修先生寫信,還告訴了漢修先生他父母離異的事情和自己轉學後的不適應以及內心的孤獨,漢修先生教會了鮑雷伊如何面對生活,理解父母無法共原的原因——1、鮑雷伊的爸爸喜歡過新鮮刺激的公路生活2、而他的媽媽卻已經厭倦了公路的生活了。

故事中的作家——漢修先生也感動着我。鮑雷伊剛開始不會寫日記,漢修先生建議他寫日記的時候假裝自己是在給某個人寫信。這個辦法使鮑雷伊慢慢的學會寫日記了。我覺得漢修先生並不是在教鮑雷伊寫日記,而是像一位語文老師在指導學生如何寫作,漢修先生這招實在是高明啊!

除了漢修先生外,還有許多人在鮑雷伊的成長道路上幫了幫忙,如:給了鮑雷伊充足的慈愛和尊重的媽媽,負責任的老爸,時刻關注鮑雷伊的法蘭德先生······他們都對鮑雷伊的成長起着重要的作用,是他們使鮑雷伊幼小的心靈逐漸自信、成熟起來。

我不得不承認《親愛的漢修先生》的確是一本佳作,是幽默讓這本書更加出神入化了。

走一步再走一步讀後感 篇18

我輕輕合上《橡樹上的逃亡》這本書,慢慢地閉上眼睛,太有想象力了!太有震撼力了!這是一部歷險小說,也是一部幻想曲,更是一篇保護環境的宣言……

你能想象一棵橡樹上的世界嗎,從樹梢到樹根,每個樹枝都是一條街道,街上有很多小房子和數不清的人,橡樹對他們來說就是一切。他們生活、工作在自己附近的樹枝上,樹枝間的距離簡直就像從中國到美國旅行那麼遙遠。託比的爸爸桑,一個發明家,因爲拒絕把自己的發明應用於開發大樹而被逮捕,他只是不想讓大樹太早走向滅亡。託比是一個十二歲的男孩,身高1。5毫米—你能想象那是個怎樣的生命嗎?就這樣的一個孩子,開始了逃亡生涯,開始了拯救大樹的行動。託比勇敢、孝順,儘管已經傷痕累累也不停下奔跑的步伐,儘管連自己最好的朋友都背叛他們的友誼,儘管知道前面很危險也絕不放棄自己最深愛的父母。

樹上的世界,就是一個微型的現實世界,這裏有掠奪,也有保護,有醜惡,也有善良,有貴族,也有流浪者。其實,這大樹難道不就是我們的地球?我們開發,我們創造,我們讓地球千瘡百孔。大樹是有生命的,地球何嘗不是有生命的?如果有一天它真的承受不起人們的傷害了,我們將要去哪裏呢?

保護地球,就是在保護我們的家園,保護我們自己!去看看吧,你把它當做一個男孩的歷險記也好,把它當童話也好,看了,你就會走進那個世界,會收穫更多的東西!

走一步再走一步讀後感 篇19

近讀《幸福的方法》,讀完之後頗有感觸。

作者本·沙哈爾,是一位來自以色列的哈佛博士,原爲壁球運動員,曾獲國際壁球比賽世界冠軍。他在哈佛開設積極心理學課程,倡導積極的心理、自信的心態、健康的冥想,在哈佛學生中影響很大。

作者認爲,我們不要只重感官享受的享樂主義幸福,不要爲目標所苦的忙碌奔波式幸福,也不要無能者自怨自艾自我束縛式的虛無主義感;我們要的是有理想,有目標,有奮鬥,有成就,能感受的幸福。他對幸福的定義是“快樂與意義的結合”,他似乎也很贊同馬玎·塞裏格曼關於幸福三要素的提法,即幸福的三個要素是意義、快樂與投入。

讀完通篇,我個人把作者對幸福的論述用九個字來加以概括,即:有目標,去奮鬥,能感受!這樣就能夠獲得幸福!

在我看來,無論是從古賢先哲,還是從當代社會人們生活來看,人要獲得幸福,首當其衝,是必須建立奮鬥目標,確立生活意義!其次,必須採取行動,如果不奮鬥,不行動,不尋找,就無法實現這個目標,獲得成功。但若只以目標實現之後的快感爲幸福,則永遠不能獲得幸福,因爲幸福的追求是無止境的,一個目標實現後,新的目標必然隨之而來,如果在奮鬥過程中不能體會幸福,則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所以,對幸福的感知能力很重要。如果沒有感覺幸福的能力,享受奮鬥的過程,把這個過程當作快樂,那麼人就找不到幸福,無法實現幸福的!所以,我很贊同作者提出感受幸福有兩種模式,即溺水模式(無苦無獲式)和性愛模式(樂而更樂),我也很贊同作者的看法,即後者是一種更好的獲取幸福的能力!

此外,作者也談到了人生最重要的幸福來源:那就是對美好婚姻家庭生活的把握。我覺得,如果沒有幸福婚姻,相互理解的另一半,人生是沒有幸福可言的!做爲人,最幸福的事情是,能在不斷延長的生命中找到一個最理解自己的人!當然,首先這個人必須是自已,但只有自已理解自己,是一種孤獨的幸福;只有獲得他人的理解,知已的理解,人生纔是幸福的,苦中也會透出甜味!所以說:人生,得一知已足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換句話說,得到了一個人生知已我就幸福,得不到,那就是人生的命運!

最後,作爲運動員出身的作者,提出把握人生幸福真諦的方法非常簡單,但卻的確給我們很多啓示。也許以運動員簡單直接的思維方式來尋求幸福往往就是十分有效的,不是嗎?君不見,當今社會,任憑社會和個人財富如何增長,人們卻越來越感受不到幸福,越來越難以找到快樂,越來越失去找尋幸福的能力,或者社會根本就沒有人去思考這些基本的哲學命題。

我想,現在的確是到了需要認真思考什麼是幸福的時刻了!在我看來,雖然當今社會各種信息極爲豐富,物質財富極大豐富甚至過剩,但社會整體意識越來越膚淺落後,人們的精神生活越來越貧乏無聊。也許簡化,真的不失爲一種最佳的尋找幸福的方式!那些“性愛模式”“冥想方式”是一個運動員在以身體認識、體驗和實踐幸福哲學,雖然失之於淺薄,但仍然十分有效!

幸福的方法》讀後感1000字二

心理學家曾經對比過非常快樂的人以及不快樂的人,在外界因素中,唯一能區分這兩種人的就是人際關係。

人際關係中非常重要,並且伴隨一生的就是親密關係,甚至有心理學家認爲:幸福的最佳預測因素,就是親密關係。

所以我們來看看第四個觀點,無條件的愛以及相互理解,能夠幫助建立親密關係。什麼是無條件的愛呢?

如果你無條件愛一個人,你就會看重對方的核心價值,而不是他的外在表現。

比如說,一個有社會責任感、勤奮、熱忱而又有耐心的人,有可能去做一項支持貧困兒童的公益事業,這份事業成功與否,就是他的外在表現;而他內心的激情和熱忱,就是他的核心價值。

如果是無條件愛着這個人,只要他的熱忱還在,他的核心價值就在,無論他的事業成功與否,你對他的愛都不會改變。

爲什麼要給予無條件的愛呢?

因爲無條件的愛會帶來力量,會建立一個“幸福圈”,能促使人勇於追求有意義又快樂的事情,也能更好地激發潛能和價值。

除了無條件的愛,作者還認爲理解是愛的基礎。熟悉對方,真正去認識他,理解他,會帶來更強烈的親密感,使愛能夠更好地成長。

理解對方包括深入瞭解對方的價值、熱情、想法、期望等。在理解對方時,也要儘可能幫助對方理解自己。我們要把注意力放在想被理解,而不是想被認可上,打開心門,和對方分享自己最深層的部分。

我們來總結下第四個觀點,無條件的愛和理解是經營親密關係的兩大基石,而建立親密關係,是獲得幸福感的有效途徑。

感恩行動背後的原理是,人往往對所擁有的美好司空見慣。

比如說,很多人都意識不到自己的健康是多麼值得珍惜和感恩,經常要等到健康受到威脅時纔會意識到健康的重要性。

爲了防止司空見慣和理所應當,需要提醒自己,去主動意識到自己所擁有的美好。

爲了使身體更加健康,同時又不覺得刻意鍛鍊和保持太辛苦,最好的方法是把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像刷牙一樣自動的程序化慣性,這樣就不用每次耗費自律去約束自己。

自律是一種珍稀的資源,當過多的事情需要使用自律時,可能會出現自律匱乏。

好,這就是我們說的最後一個觀點,用5件好事法和有節制的自律來提升幸福感。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