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科帶頭人學習體會

來源:瑞文範文網 1.26W

11月26日到29日省物理學科帶頭人在xx市xx高中進行第三次集體教學研討,十八位物理教師每人上一節課,然後談自己的教學特色,最後再評一節課。

學科帶頭人學習體會

備課的體會

我先談談自己對本節課準備過程中的體會。牛頓第一定律這節課國中9年級教材講過,但是對國中和高中的教材比較後發現很多地方是相同,教材主要是講述亞里士多德、伽利略、牛頓三人對力和運動之間關係的認識。教材是以人們對規律的認識順序展開的。

一、國中、高中教材講的內容幾乎一樣,但是詳略不同。國中講亞里士多德是用不受力就停止,高中是受力才動起來,撤去力就停下來。在伽利略方面,國中只是給出一句話“通過實驗表明”接下來就是一個探究實驗。高中教材詳細論述了伽利略的理想實驗的內容。對於牛頓第一定律國中和高中表述不一樣。國中“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力的作用時,總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高中“一切物體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變這種狀態”。而在《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該書中是這樣寫的“每個物體都保持其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的狀態,除非有外力作用於它迫使它改變那個狀態”(北京大學出版社xx年1月出版)。初高中都談到了慣性和慣性定律,但是高中在閱讀教材中增加了慣性系的內容,其實是告訴我們牛頓第一定律給出了慣性系的概念。

二、教材的編寫上,國中主要是從感性方面認識運動和力之間的關係,高中偏重於理性即邏輯推理方面認識運動和力的關係。因此國中教材設計了探究實驗“平面上摩擦力小運動比較遠”高中教材在提出兩個現象的基礎上建立了猜想,然後用理想實驗證明這個猜想。這樣比較符合人們認識規律的過程,觀察現象、提出猜想、實驗驗證。只有經過實驗檢驗的理論纔是真正的理論。我個人認爲高中的教學更應注重理性思維的訓練,實驗可以做但是更應理性思維的角度分析總結實驗,不能停留在實驗的現象的層面。

三、不論國中教材還是高中教材的文本都暗含這樣一樣思想,人們對真理的認識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亞里士多德認爲“物體的持續運動需要力的作用”,伽利略否定了這個觀點,他認爲“物體的持續運動不需要力的維持”至於爲什麼這樣的運動他沒有給出合理的解釋。牛頓第一定律給出了合理的解釋“不受力的時候物體持續運動是物體本身的固有屬性決定的”就是通常所說的慣性。愛因斯坦後來對這個解釋是“空間的屬性決定了物體運動的規律”。

四、我認爲教材對亞里士多德的文本的不公正,是個反面例子出現的。所以在教學設計中應該讓學生在課後閱讀關於亞里士多德的文章。另一個目的也是向學生傳遞怎樣利用現代媒體獲得信息。

五、作業的處理,就用書後的習題就可以了,一個是落體偏東和拋體偏西的解釋,這個問題的處理要稍微的超前一點,目前的處理是錯誤的,我們應該告訴學生地球可以近似認爲是慣性系,嚴格上來說地球是個非慣性性。另一個習題是通過非慣性系理解慣性系的概念。

上課思路

引導同學回憶國中的教材內容從而引入新課

1、 國中這一課中有三位科學家大家還能記住他們關於力與物體運動的觀點嗎?

請同學們回想一下,亞里士多德關於力與物體運動的觀點是什麼?(物體的運動需要力來維持)

2、亞里士多德提出這個觀點以後xx多年裏沒有人反對過,直到300多年前的伽利略對其觀點提出了質疑。你能舉出一些生活中的例子也能證明亞里士多德的觀點錯誤嗎?

(同學們只要列舉出物體的運動不需要力維持的例子就可以了。

亞里士多德得出錯誤的結論的根本原因是;通過觀察加上直覺得出結論)

3、下面給同學一短時間,同學之間研究討論或者看書學習都行,請用自己理解的語言複述伽利略推翻亞里士多德觀點的思維過程。

第一步 觀察物體從下面滑下來的過程中速度越來越大,滑上斜面的物體的速度越來越小。觀察物體在平面上運動的過程中,平面越光滑,物體運行的越遠。

第二步 猜想 在平面上運動的物體速度既不增大的也不減小,勻速運動。

猜想 如果平面是絕對光滑的物體就永遠運動下去。

第三步 理想實驗:物體從斜面上滑下來同時滑上另一個斜面,如果斜面越光滑物體就越接近同一個高度。如果減小第二個斜面的角度,物體還要上升到同一個高度。如果斜面的變成水平那麼永遠不能到達同一個高度,物體就一直的運動下去。這個運動的過程中沒有水平的力持續的作用的物體上。

請同學們對比分析亞里士多德與伽利略得出結論的思維過程有什麼不同。

亞里士多德的思維過程:觀察歸納、直覺思維。

他的思維過程是:觀察歸納、猜想推理、實驗驗證。

4、牛頓是怎樣闡述力與物體運動的關係的?

牛頓闡述力與運動的關係是(1)物體在不受力的情況下將保持勻速運動或者靜止。

(2)物體不受力時靜止或者勻速運動是因爲物體本身固有屬性決定的,這個固有屬性就是慣性。

即說明了怎樣的運動有說明了這樣運動的原因。比伽利略前進了很大一步。

請同學們思考一下舉一個日長生活中利用物體就有慣性這個的例子和避免物體慣性這樣的例子。

請同學們看書慣性系一部分內容。請大家舉出一個慣性系的實例和非慣性系的具體實例。

歸納小結:通過本課的學習你的收穫是什麼?

通過本課的學習你的體會是什麼?

5、課後作業 處理書上的作業。

通過作業理解參考系的概念,進一步理解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

評課實錄

按照預先的佈置我今天評張老師的課,就結合我聽到看到和自己對這個課的理解談自己的看法,供大家參考。

一、課準備的充分,不論從教材文本的處理還是教學課件的製作都能看出張老師獨到之處,特別是課件能對本課的教學活動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在教學環節的設計中多次引入了現實生活中的實例進行教學,這樣拉近了學生和物理原理之間的距離,對於學生理解物理概念和規律起到了很好的幫助作用。

二、在開課之前先在屏幕上呈現本課學習目標,這樣能使學生知道學習的目標是什麼,從心裏學和教育學的角度看,如果學生明確自己的學習目標以後就會有學習動力,也能知道自己距離本課的目標多遠。這樣能激發學生學習的內在的動力。

在一節課中第一要解決學習什麼的問題,就是學習目標的確定。學習目標的確定要滿足學生認知規律要符合教學的設計意圖。第二就是教學環節的設計,就是怎樣的設計教學環節保證教學目標的完成。當然教學環節的設計要滿足認知規律和教育教學規律。每一個環節的設計都應爲教學目標的達成而服務,否則設計的教學活動再好也不能達成學習目標。特備是在教學活動設計的過程中一定不能讓學生過分的關注教學活動的外在活動,而要通過活動學習到應該學習的知識,通過活動來引起思維的深入進行。第三要保證教學評測的合理性,通過合理的教學評測才檢測教學目標的達成度,及時的反饋糾正教學中出現的問題。最後就是要保證教學目標、教學過程、教學評測三者個內在高度統一。

三、我想談三點對本課的想法。

1、這個教材國中和高中講的幾乎相似,那麼高中應該怎樣的教學。我們到底讓學生完成什麼樣的學習目標。我感覺更應該讓學生體會物理規律的建立過程和建立物理規律過程中思維的過程。也應該明確人們對物理規律認識是個不斷漸進的過程,逐漸接近真實的情況。

2、面對當今科技發展的時代,我們怎樣教會學生獲取信息的能力。在知識少的時候我們教學主要是傳授知識爲主,在今天知識爆炸的時代,掌握獲取知識的方法顯得更爲重要。本來我設計課的過程是要通過手機手機信息,但是在上課之前發現xx高中對手機管制的是十分的嚴格,因此考慮到教育一致性的問題,就沒有在課堂上要求學生用手機蒐集信息也沒有用我自己的手機蒐集信息,但是我還是認爲要在課堂上培養學生利用現代媒體獲取信息的能力。在教學的過程中我有意識的讓學生對伽利略的教材文本進行處理用自己的話複述伽利略設計實驗推翻亞里士多德的觀點。我的主要設計意圖就是讓學生對教材中文本材料進行加工整理,變成的自己的語言表述出來,其實也是理解伽利略思維方式的過程。

3、怎樣培養學生交流、協商、建構的過成。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多設計教學過程給學生相互交流協商在交流協商中建構意義。

當然我在這節課中沒有完場上述的幾個環節,但是我一直思考怎樣才能完成這樣的過程。這樣課堂纔是有意義的課堂。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