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和孩子溝通的技巧(通用6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9W

老師和孩子溝通的技巧 篇1

1)當孩子遇到困擾時,幫忙出主意 (giving advice)。

老師和孩子溝通的技巧(通用6篇)

當家長覺得自己比孩子高明、或者小瞧孩子的能力時,就特別想幫忙。

提建議的壞處:

剝奪孩子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更合適的方式:

鼓勵孩子自己解決 (Encourage problem solving):比如提一些啓發式的問題:“你覺得你能想到哪些辦法解決?”

2)否認孩子的感受 (Deny feelings)。

父母無法共情孩子的感受,讓孩子覺得價值感低。比如孩子說:“上學好累啊!”,你回答:“你應該感到幸福,我們小時候還要乾重體力活呢。”

更合適的方式:

共情和探索(Empathizing and exploring):比如說“在那樣的場合下,你一定是很緊張/尷尬/憤怒”

3)評判孩子(Making judgments)。

讓孩子感受到不被理解、不被支持,且有負罪感。比如:“你知道明天要考試,今天還這麼晚睡?!”

更合適的方式:

客觀觀察(Making observations):

比如:“我注意到你昨晚一點鐘睡的。”

4)問“爲什麼”(Asking “why” questions)。

“爲什麼”開頭的問題常包含着質疑、指責、批評,很容易讓孩子採用防禦性溝通,甚至關閉溝通。比如:“你爲什麼上課不注意聽?”

更合適的方式:

問一些開放式的問題(Asking open-ended questions):

比如:“能不能聊聊你上課時是怎麼消化課堂內容的?”

5)贊同(Agreeing)。

導致孩子爲了取悅家長而不敢調整自己的想法或者觀察。比如:“你這麼決定實在是太對了!”

更合適的方式:

客觀觀察(Making observations):

比如:“我觀察到你做了這個決定,能告訴我是什麼因素讓你這麼做的?”

6)不贊同(Disagreeing)。

否定孩子的看法,容易引起孩子的防禦行爲。比如:“我不同意。”

更合適的方式:

探索(Exploring):

比如:“這是一種解決問題的辦法。你還有其他方式嗎?”

老師和孩子溝通的技巧 篇2

(一)、眼勢語

(1)注視。目光較長時間地固定於某人或某物。注視輔以不同的視線、視角和不同的表情,可以表達不同的情感。親密注視會給孩子一種親切的感覺。

(2)環視。目光在較大範圍內作環狀掃描。環視可使教師的面部表情顯得自然、靈活。如果課中完全沒有環視行爲,就會給學生以教師呆板、不熱情或高傲的印象。

(3)盯視。使視線集中在某一範圍內,目光不流轉,甚至連眼都不眨一下。這種眼勢用於事物,可表示強烈興趣。

(二)、手勢語

(1)翹拇指。主要表示高度稱讚、非常佩服、絕對的首屈一指。

(2)伸食指。食指與嘴脣垂直並靠攏嘴脣或與嘴脣接觸,表示“請安靜”。這時嘴脣通常撮起,眼睛要稍稍睜大。

(3)丁字手勢。丁字手勢的含義爲“暫停”。

(4)按掌。單手下按用於個體,表示坐下,雙手下按用於羣體,其義是要求坐下,引申爲“停止做某事”。

(5)擡手。單手上擡用於個體,表示起立,含有請的意思。雙手上擡表示起立,還象徵坦誠、真誠,這時手掌不是上擡,而是向兩邊攤開(擁抱前)。

(6)鼓掌。鼓掌的基本含義是讚許、肯定。也可用來表示打節奏、提醒、暗號、諷刺等含義。

(7)握拳。攥緊拳頭,置於胸前,拳心向內,前後揮動數次,以示力量(命運)。

(三)、頭勢語

(1)點頭。基本含義是同意或贊成。

(2)搖頭。表示不同意或不相信。頭部呈撥浪鼓式快速搖動,表示堅決的無通融餘地的否定。

(3)側首。基本義是“關注”,結合面部表情的不同,顯現“感興趣”和“懷疑”兩種意思。

(4)鞠躬。主要表現爲淺鞠躬:將頭部垂下成低首態,然後再擡起來。其含義有二,一是致意,二是表示告別。

(四)、面勢語

(1)表示滿意的。眼睛略閉,嘴角上翹浮出微笑,以示鼓勵。

(2)表示親切的。雙眼微眯,嘴角微翹,面露微笑。這是教師的表情常態。

(3)表示嚴肅的。眉毛微皺,雙脣較緊地抿在一起,眼睛略略張大。

(4)表示興趣的。眉毛微微上揚,雙眼略略張大,一般口部微張,同時嘴角略上翹呈現微微的笑意,以示關心、重視,且含有鼓勵、讚揚成分。

(5)表示詢問的。眉毛上揚,眼睛略大,嘴微微張開。它與表示興趣的面勢語共同點是“關注”,不同的是要去掉微笑,換成疑惑狀。

(6)表示驚奇的。眉毛上揚,睜大雙眼,嘴圓張。

(五)、體距語

(1)人際距離。人際距離一般可分爲4個區域:親密區(50釐米以內)、個人區(50~125釐米)、社交區(125~350釐米)公共區(350~750釐米)。

教師與較小的孩子一般在親密區,可示鼓勵、安慰或稱讚。這樣既便於情感溝通,又使教師帶給孩子的心理刺激強度不斷變化,從而保持孩子參與活動的興奮程度。

(2)身體指向。教師與孩子肩並肩,肩部成一條線,身體面向一個方向。這時的教師與孩子更融洽地共同娛樂、共同遊戲。(蒙臺梭利工作中,提倡教師使用這種體距語。)

(3)活動中的走動。應該做到動靜結合,快慢相濟,自然隨意。

這些身體態勢語言在教學活動中的運用,我們從以下幾個環節進行簡單探討:

1.走線活動

在悠揚的樂曲聲中,教師與孩子安靜地在線上行走,教師不時地俯身牽拉一下左右晃動、還有些不夠專注的孩子的雙手。這時候需要的主要就是“眼勢語”、“體距語”等。

2.擁抱

在每一天工作開始的時候,蒙臺梭利教師會深隋地擁抱每一個孩子,孩子會得到充分的滿足。這時候需要的主要就是“體距語”、“手勢語”、“眼勢語”等。

3.指導工作

蒙臺梭利教師在指導工作時,安靜地(跪、蹲)坐在孩子的右側,傾下身去觀察……在徵求孩子同意後纔去幫助有需要的孩子。這時候需要的就是“頭勢語”、“眼勢語”、“面勢語”等。

4.團體討論

蒙臺梭利教師是同孩子一起平起平坐在線上,與孩子視線平行,沒有壓抑感。這時候教師主要使用的就是“體距語”、“頭勢語”等。

5.交流

蒙臺梭利教師日常生活中與孩子交流通常是交談、協商,習慣用語通常是:“需要我幫忙嗎?”、“告訴我發生了什麼事情?”等等。這時候教師使用的主要是“眼勢語”、“體距語”、“頭勢語”等。

6.靜寂遊戲

蒙臺梭利教師在教室裏進行“靜寂遊戲”時,我們會引領幼兒以寧靜、非視覺的方式去感知所處的原本熟悉的環境,心靈寂靜後的傾聽。這個時候,教師除了採用“體距語”之外,還可適當採用“眼勢語”、“面勢語”等。

蒙臺梭利教師與普通教師的區別在於,他們在工作中與孩子的接觸更直接,因此更好地運用態勢語言與孩子溝通就顯得更爲重要。蒙臺梭利教師使用態勢語言與孩子溝通的技巧是教師與孩子之間形成融洽工作氛圍的關鍵。

教師的不同手勢、不同動作、不同表情,通過態勢語言充分表達出了對孩子的鼓勵、讚許、關心或喜歡,蒙臺梭利教師在活動中體形的變換和手勢的運用,可刺激孩子大腦,使孩子的大腦維持一定的興奮度,減少靜止的形象對孩子產生的抑制。

可見,身體態勢語言能輔助有聲語言更準確、更有效地表達情意,它更能使孩子形成一種動態的印象,從而引起孩子的專注力。

然而,準確運用態勢語言也是很重要的,如果盲目地將所有的溝通都採用豐富多彩的態勢語言會適得其反。不但收不到教學成效,還會脫離了最初的目標。另外,教師的語言也要具有針對性,要根據不同活動、不同特點的孩子,採用不同的語言,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因材施教,只有這樣才能使語言有的放矢,取得實效。

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我們深深感到,身體態勢語言具有一種難以言說的魅力,它熱烈、誠懇而富於鼓舞性。教師要把活生生的靈感和思想貫徹到自己的態勢語言中去,從而影響孩子,使孩子產生共鳴,受到強烈的感染。這是我們的目的所在。

老師和孩子溝通的技巧 篇3

1儘早與與老師見一面,對老師有個初步的印象。聰明的家長會在子女到新學校報到時陪着去,或是在第一星期就找個理由與老師交流一下,熟悉一下老師,以便了解老師的性格。第一步做好,以後就順利多了。心理學家認爲,在輕鬆氣氛下互相認識的老師和家長,在對孩子的問題交換看法時,相互之間很少保留意見。不要等到孩子有了嚴重問題纔去找老師,那時彼此已經尷尬了。

2不要因爲不好意思而不談一些比較重大的家庭問題,尤其是影響到孩子平時表現的一些家庭問題,如父母離異,父母經常吵架,小時候受過侵害等情況。當然要做到這一點是不容易的,要結合實際情況。只有這樣,才能在孩子出現異常時獲得老師的理解。

3“我的孩子是很乖的,怎麼會在裏調皮學校裏搗蛋呢?”家長認爲自己對孩子很瞭解。每當老師對孩子提出不同看法時,家長往往很不高興。但是要注意,孩子在學校的表現可能完全和在家時不一樣,這樣的現象是經常發生的。因此,老師和家長要經常交換意見,有助於雙方更好地瞭解孩子。

4即使家長希望老師聽聽自己的意見,也不要傷老師的面子。較好的做法是:首先要讓老師感覺到,家長的看法可能是正確的。當老師真正意識到家長的看法是有道理時,一般來說,老師是能夠認真聽取家長意見的。

5父母都認爲自己的孩子是好的,犯錯誤是偶然所爲。專家常提醒父母:“請家長們不要忘記,老師負責的不是一個孩子。”每位同學都偶然犯個錯誤的話,老師就忙得不可開交了。凡是對這種情況表示理解的家長,從一開始就會贏得老師的好感。

6即使家長很生氣,而且家長是有道理的,但是在家長同老師交涉之前也要對老師好的一面加以肯定。

7儘管家長有進行合作的誠意,但是老師還是顯出不願意配合的意思。如果出現這種情況,那麼家長們之間可以互通情況,必要時向校方或其他有關方面反映,以便及時進行干預。當然走到這一步,家長和老師都是失敗者了。

老師和孩子溝通的技巧 篇4

第一,改變傳統教子觀念。家長要改變傳統觀念,加強社會責任感,樹立爲國教子的思想,克服把孩子當成自己私有財產的心理,認識到孩子是未來事業的接班人,他們的成長關係到國家的興旺、民族的發展,按國家對人才培養的規格去做,這樣才能站得高、看得遠、放得開、收得攏。

第二,鼓勵參加集體活動。鼓勵孩子參加集體活動,讓他(她)多與同齡的同學一起活動,用羣的功能彌補獨的缺陷。通過集體活動過程中的衝突,使孩子反省自己,知道不能恣意妄爲,必須同時爲別人考慮。因此,如果孩子(尤其是低年級國小生)喜歡和同學們一起活動,教師和家長不應予以抵制,而應讓他們玩個痛快。倘若過度保護孩子,擔心他們會吃虧或被人欺負,孩子日後將難以適應社會。如果孩子不喜歡和同學玩,教師和家長就有必要作適當的引導,鼓勵孩子大膽地走出教室、走出家門,避免他們形成孤僻的性格。

第三,避免自我中心意識。家長要擺正獨生子女與成人的關係。孩子一出生,家長就要注意不把他置於家庭的特殊地位,避免孩子形成自我中心的意識。平時孩子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不應使其產生特殊感,讓孩子明白他雖然是家中的獨子,但是沒有特殊的地位和特殊的權利,和家庭成員一樣平等。做到這一點,關鍵在於從日常小事抓起。例如,家裏吃飯,要使孩子懂得讓大人先坐;吃東西時,要讓孩子養成分份的習慣;看電視時,不要讓孩子一人獨佔座位;家裏來了小朋友,應教育孩子把玩具給大家一起玩。

第四,堅持協調一致。不論是家長還是教師,對孩子的要求都應該堅持不懈,堅持一致性和連貫性原則。如果孩子感到教育的堅決性、合理性,就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師與家長、家長與家長之間要協調一致,最好不要發生矛盾。實在存在分歧時,應在孩子不在場的情況下表露出來,並進一步商討,統一認識。

第五,捨得孩子吃苦。在實際生活中,要讓孩子吃一點苦,消除他們身上的嬌氣。比如在孩子的物質生活方面,不要提供太好的條件,吃要保證營養,但不要太多、太精;穿要整潔、大方、舒服,不要豪華、豔麗;玩要益智、耐用,不要總是買新玩具或學習用品,讓孩子養成勤儉樸素的好習慣。提醒家長應督促孩子多做一些家務,特別是自己的事。另外,可以開展適當的挫折教育,增強孩子的耐挫力。

老師和孩子溝通的技巧 篇5

以誠相待,用誠心架起溝通的橋樑:

與學生家長交流與溝通時,講究一個“誠”字。只有誠心誠意,才能打動家長的心,使他愉快地與你合作,有效地促進家長科學地開展家庭教育,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班主任應用誠心架起與家長溝通的橋樑。不管是家訪還是家長來學校交換意見,我們應該立即轉換角色,把自己當作這個家庭的朋友,與家長說話就變得容易多了,千萬不要板起面孔去教育家長或指示家長怎樣,否則是很難解決問題的。家長來訪時,應儘量做到起身歡迎,端椅遞茶,家長走時要起身相送。而且要儘量使用文明用語,如“請坐”、“請喝茶”等等。這樣就會使家長明白你是一個很有道德修養的班主任,爲彼此間的交流奠定良好的基礎。爲了讓家長知道你對他的孩子特別重視,事前要充分了解學生,包括學習成績、性格特點、優點和缺點、家庭基本情況以及你爲這個孩子做了哪些工作等,最好擬一個簡單的提綱。這樣在與家長交流時,就能讓他產生老師對他的孩子特別重視的感覺以及班主任工作細緻、認真負責的好印象。這樣從情感上就更容易溝通。讓家長表達他的意見很重要,謙虛誠懇,專心傾聽,會讓家長感到自己很受重視。即使是一個牢騷滿腹、怨氣沖天,甚至最不容易對付的家長,在一個具有耐心具有同情心的善於傾聽的班主任面前,常會被“軟化”得通情達理。要認真耐心地聽家長傾述,同時要輔以眼神、動作,或插以“對”或“是”這樣的短語呼應,最好是動筆記一下要點;同時要表現出對家長心情的理解,坦誠地與家長交流,這樣可以對學生情況有更全面的瞭解。

要善於與不同類型的家長溝通。

與學校教育相比,家庭教育有一個顯著的特點,那就是“個性”突出。因爲家長的組成是非常複雜的,其知識結構、職業類別、性格氣質、修養程度等都參差不齊,沒有哪一種家庭教育方法是萬能的,某種方法在這個家庭有效,但到另外一家則可能不靈。班主任應對學生家庭進行調查分析,對家長的文化水平、職業狀況、年齡、家教思想、家庭關係等做到心中有數。

1、對於有教養的家長,儘可能將學生的表現如實向家長反映,主動請他們提出教育的措施,認真傾聽他們的意見,充分肯定和採納他們的合理化建議,並適時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學生家長一起,同心協力,共同做好對學生的教育工作。

2、對於溺愛型的家長,交談時,更應先肯定學生的長處,對學生的良好表現予以真摯的讚賞和表揚,然後再適時指出學生的不足。要充分尊重學生家長的感情,肯定家長熱愛子女的正確性,使對方在心理上能接納你的意見。同時,也要用懇切的語言指出溺愛對孩子成長的危害,耐心熱情地幫助和說服家長採取正確的方式來教育子女,啓發家長實事求是地反映學生的情況,千萬不要袒護自己的子女,因溺愛而隱瞞子女的過失。

3、對於放任不管型的家長,班主任要多報喜,少報憂,使學生家長認識到孩子的發展前途,激發家長對孩子的愛心與期望心理,改變對子女放任不管的態度,吸引他們主動參與對孩子的教育活動。同時,還要委婉地向家長指出放任不管對孩子的影響,使家長明白,孩子生長在一個缺乏愛心的家庭中是很痛苦的,從而增強家長對子女的關心程度,加強家長與子女間的感情,爲學生的良好發展創造一個合適的環境。

4、對於後進生的家長,我們要讓家長對自己的孩子充滿信心。班主任最感頭痛的是面對“後進生”的家長。面對孩子可憐的分數,無話可說;面對家長失望的嘆息,無言以對。對於“後進生”,我們不能用成績這一個標準來否定學生,要儘量發掘其閃光點,要讓家長看到孩子的長處,看到孩子的進步,看到希望。對孩子的缺點,不能不說,但不要一次說得太多,不能言過其實,更不能用“這孩子很笨”這樣的話。在說到學生的優點時要熱情、有力度,而在說學生缺點,語氣要舒緩婉轉,這樣就會讓家長感到對他的孩子充滿信心。只有家長對自己的孩子有了信心,他纔會更主動地與老師交流,配合老師的工作。

5、對於氣勢洶洶的家長,我們要以理服人。部分年青的教師碰到氣勢洶洶的家長往往也會熱血衝頭,遇到這種家長我們一定要沉得住氣才行,特別是作爲對於我們這種私立學校來說,服務態度、服務質量顯得尤爲重要,許多家長都有強烈的維權意識。碰到此類家長,最有效的做法就是面帶微笑。班主任在面對家長的指責時,要剋制自己的怨氣;不要和家長爭執,更不要挖苦諷刺學生而傷及家長,臉上要充滿微笑,那麼無論是在多麼尷尬或困難的場合,都能輕易渡過,贏得家長的好感,體現自己的寬容大度,從而最終消除誤解和矛盾。

總之, 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重要的互補因素,兩者配合得越默契,產生的教育合力就越大,效果就越顯著。要使家長的教育配合學校教育,保持一致性,關鍵在於班主任與家長的溝通,形成學校與家庭的德育工作統一戰線。無論運用何種方式、何種技巧與家長溝通,最爲關鍵的是要以誠待人,以心換心,同時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和理論水平,這樣纔可以架起心與心之間溝通的橋樑。讓我們攜手並進,爲創造實校輝煌燦爛的未來而共同努力吧!

老師和孩子溝通的技巧 篇6

第一,與學生家長溝通,要選擇適當的時間及地點。人人都有心理障礙期,也有情緒化或心情不佳的時候,那麼此時不是與他交談的適當時候。與家長溝通,應先間接地向學生了解其家中的情況,以便決定是否適合與家長交談。

第二,與家長溝通要善於傾聽。多數班主任在約見家長時,說得多,聽得少,只顧自己痛快,啪啪啪一通數落。情緒發泄完了,自己累了,家長的耳朵也塞滿了,原先準備的話還沒說出來,只好悶在心理,回去再拿孩子撒氣。不妨換個方式,班主任作個聽衆,如何呢?揚欽是我們班的一個學生。從開學到現在,這個學生的特點就是話特別多,上課的時候經常成爲老師點名的對象。對於他的表現,我一直不滿意,多次找他談話,但每次都沒有多大的成效。最後我請來家長,準備把這位學生這段時間的表現向家長數落一番。家長來了後,很主動地向我這個班主任瞭解情況,並將這位學生從國小一直以來的情況給我作了反映。從她談到的情況中,我瞭解到這位學生長期以來形成的壞習慣。上課接下句、插嘴、講話。這些表現並不是一時的反映,所以對於他的情況要採取不同的方法來對待。要準備好打持久戰,切不可心急。現在想來,如果當時我見了家長就劈頭蓋臉地一番數落,又會怎樣呢?結果可能不能瞭解學生的真實情況,找到更切實有效的解決方法。可見,有時候多說不如少說,甚至作個聽衆也不錯!傾聽有兩個好處,一是造成平等的談話氣氛,二是便於我們從中捕捉信息。

第三,與家長溝通,要講究語言的藝術。要深入淺出,將大道理說小。學生來自不同的家庭,每個家長的文化水平,素質,教養不同,難免會遇到一些“護短”的粗魯的家長,那就必須講究語言的藝術。多數學生在學校作了錯事之後是不會向家長坦白的,反而說別人怎樣錯,老師又如何袒護那些同學,這往往引起家長的誤解。所以班主任應該在家長心平氣和的情況下,在實事求是的基礎上,用徵求意見的態度,與家長共同研究解決問題的辦法。駕馭好批評的藝術,用愛心感化家長,是他能理智地與老師一起解決問題,工作起來就容易得多了。事實表明家長能理智地中肯地教育好子女,那麼,他的子女在學校的表現也會相對較好。所以,班主任應重視與學生家長的溝通,更要講究語言的藝術。

“溝通無限”,方法不拘一格。但無論採用何種方法、技巧,你都要出於真誠,併力求有利於學生的長遠發展。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