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進化論:投機行爲給職業生涯“挖坑”

來源:瑞文範文網 1.59W

職場上的急功近利總會有些扎眼,因爲與校園生活比起來,這裏離功利更近。我們習慣於在職場範圍內談論“誠信與成功”的話題,以爲這是20多歲初出茅廬的年輕人才會遇到的發展困境,進而埋怨“社會是個大染缸”。殊不知,這其實是個與成長有關的宏大主題,早就在每個人的生命劇本里埋下了伏筆。

職場進化論:投機行爲給職業生涯“挖坑”

所謂做人,並不是巧言令色或者阿諛奉承,也不是遇事一味遷就對方而喪失自己的獨立人格和判斷。如何做到從容而不懈怠,成熟而不世故,態度積極又不用力過猛,需要我們在實踐中不斷修煉。

將心比心,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被當做榮辱與共的合作者而非“通向成功的墊腳石”;誰也不願意和品行不好、缺乏誠信的人共事。所謂日久見人心,對職場上的那些機會主義者來說,過於計較一時一事、一城一池的得失,則很可能忽略了大局,最終導致滿盤皆輸。

鋪路還是挖坑?

有些人的職場之路註定不平坦。一些平時看似無傷大雅的投機行爲,會給他們自己未來的職業生涯“挖坑”。

朋友給我講過這樣一件事。

他們公司的客戶經理羅鬆引起了同事的公憤,因爲他在一項關鍵的商業合作項目中撂了挑子。在羅鬆剛剛順利簽下這個大單的時候,團隊成員很是歡欣鼓舞了一番,大家一邊向他道賀,一邊分頭計劃,着手準備後續跟進。在每個同事眼裏,只要跟着羅鬆把這個項目啃下來,年終業績一定差不了。

還沒來得及高興多久,人事經理突然收到一封電子郵件,是羅鬆發來的。信上說,家裏突然有點急事兒,沒辦法完成接下來的工作了,打算辭職,並希望公司把他應得的項目獎金結清。

一時間,辦公室裏兵荒馬亂。上百萬元的合同都簽了,要是在執行上出了問題,違約金暫且不說,公司聲譽肯定會一落千丈。還好,仗着人手夠多,七八個人一起熬了幾個通宵之後,總算涉險過關。至於羅鬆的突然消失,誰也沒有深究。

後來一次偶然的機會,人事經理髮現,羅鬆的辭職並不是因爲什麼家庭原因。正是由於簽下當初那個單子,他成功轉會到同行業的另一家公司,職位提升了,薪水更是陡增50%。

朋友給我講這些的時候,臉上透着無法掩飾的鄙夷,“我們這個圈子不算太大,做了這種事,用不了多久就會傳開的。”

羅鬆的跳槽確實給他帶來了可觀的現實利益,但如果用長遠的眼光來看,這個至少算是不夠厚道的行爲,會成爲他未來職業發展中的一個硬傷,甚至是一道越不過去的障礙。

毋庸諱言,生活中真的存在那麼一種人,和羅鬆一樣,他們或是靠着一時的小聰明,或是在面臨關鍵選擇的時候過於短視,雖然取得了階段性的“成功”,但接下來,如果他們把這種方式當做正向的經驗不斷“複製”,後果只有一個崩盤。

這讓我想起了另一個故事。

認識一個女孩,剛剛升入大學,卻已經懂得開始爲自己的未來“鋪路”。藉助學校老師的關係,她參與了一家外地媒體的徵文活動,在雜誌上發了個“豆腐塊兒”。事情本該到此結束,可誰也沒有想到,幾天之後她居然直接搭火車來到這家雜誌社拜訪、感謝,一坐就是一個下午,反覆向編輯詢問“還有什麼我可以寫的”。

你當然可以認爲這是一種積極進取的職業姿態,或者只有這種人纔有可能抓住稍縱即逝的機會。只不過,這樣急於成功的狀態會讓人覺得成就動機太強。

誠信是與成長相關的宏大主題

誰都需要成功的機會,但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姿態優雅。

職場上的急功近利總會有些扎眼,因爲與校園生活比起來,這裏離功利更近。我們習慣於在職場範圍內談論“誠信與成功”的話題,以爲這是20多歲初出茅廬的年輕人才會遇到的發展困境,進而埋怨“社會是個大染缸”。殊不知,這其實是個與成長有關的宏大主題,早就在每個人的生命劇本里埋下了伏筆。

大學女生的成就動機不是一時的。據我所知,那個女孩,在學校裏是老師眼中紅得發紫的好學生,懂事、認真、沉穩,但在同學中間卻沒什麼人緣。有人告訴我,她過於世故,太知道見什麼人說什麼話了;還有人說,每次和同學發生衝突,她總能有辦法讓老師相信她纔是受委屈的那一個。在這個女孩子的邏輯裏,不論是討老師喜歡還是在雜誌上發表文章,這些都是稍縱即逝的機會,要竭盡全力抓緊、抓牢,最終爲我所用。

還有羅鬆。我的朋友後來告訴我,羅鬆大學畢業時手握4張錄用通知,在大多數同齡人還在爲飯碗發愁的時候,他卻可以挑挑揀揀。一方面,他確實足夠優秀;另一方面,每次在最後的面試環節中,他總能表現得格外誠懇:貴公司是我唯一的也是最好的選擇。

羅鬆從未覺得自己有什麼不對,既然有機會,爲什麼不去爭取一下呢?即便是入職之後,很長一段時間裏,他都把“4選1”當成美談,在別人的羨慕眼神中顯示自己的優秀和成熟。

直到轉會事件發生之後,同事們纔有機會把這兩件事聯繫在一起,發現它們竟如此地一脈相承。

要“更好的機會”還是要誠信?

誠信在人的成長中無處不在。

學生時代,偶爾的考試作弊看上去無傷大雅,求老師改個高分似乎也是人之常情事實上,一些老師確實會對學生們手下留情,或者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權當什麼都沒看見。而這麼做直接的後果就是,當我們拿着高分考卷去申報獎學金、參評三好學生、爭取保研資格時,會誤以爲這一切都是自己應得的。

好的結果會讓過程中的瑕疵變得沒那麼顯眼。唾手可得的成功太誘人了,以至於我們會在內心深處接納那些過程中的不完美更何況在絕大多數情況下,我們並不會爲小小不言的“機會主義”付出什麼代價。

對絕大多數畢業生而言,工作的意義無非就是更好地生存和發展。一項上海高校畢業生的調查顯示,四成學生坦言在求職過程中有過不誠信行爲,其中最常見的就是像羅鬆那樣,在拿到多個offer之後不斷毀約。顯然,“更好的機會”成了蠱惑年輕人打破誠信規則的潛在動力當然,做這一切的時候,他們通常也會認爲,這是自己應得的。

一邊是大量被佔用和浪費的就業機會,一邊是數以萬計求職無門的畢業生;用人單位付出了高昂的招聘成本,到頭來卻被意中人“放了鴿子”;還有師弟師妹們的前途,據說許多用人單位都表示,如果某個高校的學生毀約行爲較多,表現出的整體素質較差,那麼下一年招聘的重點將不會放在這所高校,甚至將其列入“黑名單”。

這些所謂的代價,看上去都是由別人來承擔的。而失信者卻在一旁享受着小聰明帶給自己的成功的樂趣,並把這當做成熟的標誌。殊不知,如果這個邏輯在人的成長過程中被一再確認、強化,如果做人的底線被成功的快感不斷侵蝕,這纔是最慘痛的代價。

忽略大局導致滿盤皆輸

職場是做事的地方,但前提是要做人。

所謂做人,並不是巧言令色或者阿諛奉承,也不是遇事一味遷就對方而喪失自己的獨立人格和判斷。如何做到從容而不懈怠,成熟而不世故,態度積極又不用力過猛,需要我們在實踐中不斷修煉。

就像那個大學女生,雜誌社的編輯對她的評價是“進取心過盛,攻擊性太強”。一旦被人下了這種定論,這女孩的未來可想而知:就像一個可能隨時引爆的炸藥包,大家都避之唯恐不及,能不招惹還是儘量不招惹了吧。

將心比心,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被當做榮辱與共的合作者而非“通向成功的墊腳石”;誰也不願意和品行不好、缺乏誠信的人共事。所謂日久見人心,對職場上的那些機會主義者來說,過於計較一時一事、一城一池的得失,則很可能忽略了大局,最終導致滿盤皆輸。

讓我們回到最開始的那個故事,把它講完。

羅鬆在新公司過得並不開心。因爲之前那次並不光彩的跳槽事件,老闆對羅鬆並不十分放心,雖然也會把一些大單子交給他做,但總會安排其他同事一起負責,絕少把一件事徹底交給他獨立完成。

新同事對羅鬆的過往也有所耳聞,相處起來總覺得隔了一層。沒有誰會和他掏心掏肺,因爲誰都怕“躺着中槍”,擔心自己不知道什麼時候會被他當成實現下一次成功目標的炮灰。

原來公司的同事提起這人,更是氣不打一處來。偶爾在商務場合中遇到,彼此都會覺得尷尬,索性互相都當對方是空氣,面無表情地匆匆躲掉。

朋友告訴我這些事的時候,長嘆了一聲:你說,他這是圖什麼呀?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