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的教學用書培訓感悟

來源:瑞文範文網 1.44W

編者按:教學用書被老師閒置很久,經過一輪培訓,作者才感受到這本書的重要性。下面我們來看看《教案得來終覺淺,教參原來纔是本》這篇感悟吧!

老師的教學用書培訓感悟

我越來越喜歡晚上工作,也越來越能體會到許多作家晚上工作、白天睡覺的生活習慣的妙處。當白天的喧囂終於安靜下來,一個人,一盞燈,靜靜地坐在電腦前,捋一捋白天雜亂的思緒,然後在鍵盤上輕輕敲下一行行的文字,這時候,我的內心,安靜,滿足,當工作暫時告一段落,我深吸一口氣,看着剛剛誕生的那些文字,好像在端詳自己的一個孩子。

這幾天晚上,我一直在琢磨一本書——蘇教版七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參考書,這本書,說陌生也陌生,因爲今年是蘇教版改版後第一次以全新的面目出現;說它熟悉呢,也熟悉,因爲裏面的內容和老版本相比,大同而小異。當我重新審視這本書後,我還是發現,裏面有很多東西,真的是很值得玩味。

首先說它的地位,它是老師們公認的老師第一本用書,有什麼疑問,先翻教學用書,凡是其他資料對某個問題看法不一的,先以教學用書爲準。它的權威信,自不用贅述,我對教學用書的認識,大體上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

我剛剛走上工作崗位時,面對一篇課文往往會手足無措,讀幾遍課文還是理不出個頭緒,於是我就把目光投到了教學用書上,迫不及待地翻開它,那時的我看見教學用書就像是看見了救命的稻草,於是乎,我把教學用書上的關於課文的每一條我認爲重要的分析都寫在了課本上,課本上被我寫得密密麻麻,上課時也多是照本宣科,沒有多少自己的東西,我的課堂也大多是滿堂灌,自己講的疲憊不堪,還沾沾自喜,覺得教給學生很多東西,教學用書也算是物盡其用了。

隨着年齡的增加,認識的提高,特別是聽了很多名家的課之後,我發現,名家名師的課堂和教學用書的 “面目”是大相徑庭。他們的課堂之所以如此出彩,是他們做了大量努力的結果。我越來越發現,教學參考書也只能是參考而已,不能把它當做聖旨一般。至於什麼東西該講,那些東西不用講,全靠老師自己的選擇,那麼我對教學用書的使用也就有了一個選擇。

現在,當我重新審視這本書時,我對教學參考書有了更加清楚和理性的認識,首先在第一頁,編者就明確告訴了我們,對本冊教材處理的基本要求和理念,至於每單元的教學目標,課文前的重點提示,課文的分析這些自不必說,我覺得給我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課後的探究·練習和教學建議,當我用一個老師成熟的眼光重新審視它們時,我發現它們是多麼好的無聲的老師啊!比如在《松樹金龜子》這一課後的探究·練習第一題中寫到:“在這篇課文裏,法布爾把自己對松樹金龜子的一些發現告訴了大家,你認爲法布爾有哪些主要發現?”我講課時就是把這道題當做主問題拋了出來,大家經過自學合作後,我們把探究結果寫到了黑板上,這基本上就是文章的思路;然後再學習本課語言。這樣的教學思路跟後面的教學建議是“異曲同工”,只不過一個是過程,一個是結果。按照這樣的學習思路,我們學習了《國寶——大熊貓》,也取得了比較好的效果。

再比如,在新聞單元第一課《爲夢想,相會在北京》後面的“教學建議”那簡直太好了:它基本上就是一個上課的思路提示,從生字詞、側記特點、概括場景 、每一個場景內部的特點,到最後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引導。 由淺入深,層層深入,這樣的建議真的是很難得! 其實只要用心,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

我想如果我們真的能夠做到“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科書”“具備獨立備課的能力”那麼在教學用書的指引下,我們一定能夠把課標的理念落實地更好。

近年來有個不好的現象,許多老師備課時,不看教學用書,只看“鼎尖教案”什麼的就覺得很好,於是乎有的學校每年乾脆只訂教案,不訂教學用書。我認爲,這是思維上的懶惰,這種習慣一旦養成,教學就容易陷入一個不好的循環。

可說的很多,可是篇幅有限,我想只要我們足夠用心,教學用書一定會像一個寶藏一樣,帶給我們無盡的驚喜和收穫。

作者|慈周寨一中聶巧紅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