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課程調研報告十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8.92K

2023年課程調研報告 篇1

學校實施校本課程,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重要目標之一。《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指出:“要改變課程管理過於集中的狀況,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增強課程對地方、學校及學生的適應性”,“學校在執行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同時,應視當地社會、經濟發展的具體情況,結合本校的傳統和優勢、學生的興趣和需要,開發或選用適合本校的課程”。由此,明確了學校在基礎教育課程建設中的責任和開發實施校本課程的基本原則與方法。現將我校基礎教育校本課程開設情況報告如下:

2023年課程調研報告十篇

一、現狀分析

我校地處農村,有大量的社會資源,我們把了解本土風景名勝、人文歷史、環境保護(課程名稱:熱愛家鄉 快樂成長)作爲我校的校本課程。目的是既對學生進行了民風民俗的教育,也對學生進行了愛國教育。同時我校還在1——6年級開設了研究性學習、行爲習慣養成教育、在3——6年級開設了綜合實踐信息技術等校本課程,每門課程每週各一節。由班主任或專職教師授課。

二、困難問題

我校校本課程雖然按照國家課程標準開設,但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困難有師資力量的缺乏,沒有一定的課程標準,不瞭解教學的深度、方向和範圍。老師沒有經過專業的培訓,不知道該如何授課。條件不允許,無法開展一些實踐性活動。

三、對策建議

爲了使我校的校本課程落到實處,爲了確保我校的校本課程定時開展,學校在編排課表時,便編排好三到六年級上校本課程的具體時間,確保了一週六課時的校本課程。同時希望上級部門給安排專業老師,對老師進行培訓,明確教學任務和目標。

四、今後努力方向

1、要進一步明確校本課程的內涵。

校本課程是指學校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課程理念的指導下,在具體實施國家和地方課程的前提下,通過對本校特點及學生的需求進行評估,充分利用當地 農村和學校自身的資源而開發的、可供學生選擇的課程。而校本課程開發則指的是學校根據本校的教育哲學,通過與外部力量的合作,採用選擇、改編教學材料或設計學習活動的方式,並在校內實施以及建立內部評價機制的各種專業活動。開發校本課程的要義在於它是國家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要求和具體體現,有利於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提升校園文化品位,促進學校教育質量的提高和辦學特色的形成。

2、要從學校及學生的發展需要出發。

校本課程是以學校爲基礎開發的課程,這就要求必須立足學校的實際,從學校的辦學理念和育人目標出發,立足於學校及農村擁有的課程資源優勢。在做調查、分析、研究和論證。校本課程作爲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補充,體現出學校的精神和文化,強化教師、學生、教材、環境與活動等多因素的整合,實事求是與勇於創新的精神不可少。

3、要注重實踐過程的研究與反思。

校本課程開發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它不可能一下子就完善起來,甚至形成我們所期望的特色。關鍵是行動,不會知識只有在親身經歷中才能獲得。比如課程目標如何設計,活動方案如何創造的執行以及課程評價的方式等能力,只有在做中才能得到培養。因此,在實施校本課程開發的過程中,學習教學理論、課程理論、貫徹課改精神、激發和培養師生自主開發課程的興趣和能力就顯得尤爲重要了。個性化的校本課程只有立足於實踐探究才能夠逐步形成。當然,我校曾經也積累了較爲豐富的興趣小組活動經驗,再加上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設置,必將有助於我們理性的、合乎規律的校本課程的建設。

與此同時,我校要加強校本課程的專題研究,納入學校整體發展的思路,在行動中研究,在反思中提升,在交流與合作中促進我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整體推進,樹品牌辦名校,提高教育質量,加快實現教育現代化的進程。

2023年課程調研報告 篇2

一、引言

20xx年11月30日,教育部黨組書記、部長陳寶生在20xx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網絡視頻會議上指出,要深化高校人才培養改革。優化高等教育結構,大力發展現代職業教育,加快教育教學改革,強化實踐教學,建立用人單位和畢業生就業狀況反饋機制,促進高等教育更好地服務於國家戰略和經濟社會發展。

廣東工程職業技術學院人文藝術學院《節目主持藝術》課程自20xx年開課起,已歷經8年,這期間不斷進行實踐教學的改革探索。作爲一門實用性強的課程,《節目主持藝術》的實踐教學質量不僅影響活動主持的水平,對整個企業形象、宣傳工作也會產生影響。從20xx年1月始歷經三年的時間,本課題組成員,通過問卷調查、會議座談、跟蹤走訪、電話採訪、email、qq、微博及微信等多種方式,對《節目主持藝術》課程的所有在校生、部分優秀畢業生、教師和業界相關工作人員進行了調研。經過資料整理分析得出,該門課程的實踐教學在不斷的教學改革中有所改善,但是理論多於實踐的教學模式仍是主流。

二、《節目主持藝術》課程實踐教學面臨的問題

對這門課程來說,最大的問題是實踐教學沒有規範化、系統化,主要表現爲以下三方面問題。

(一)理論課時多於實訓課時的教學現狀仍然存在

1、實訓課時過少。圍繞在校生和專兼職教師的問卷調查顯示,儘管在不斷調整,廣東工程職業技術學院《節目主持藝術》課程設置方面仍然呈現出“理論課時多於實訓課時”的特點,課時設置無法爲實踐教學起到指導作用。針對理論課時與實訓課時的比例問題,超過半數的學生認爲,老師授課多理論少實踐;而對於實訓課程的教學效果,調查中只有約37%的學生認爲,老師授課做到了理論與實踐的統一。55%的優秀畢業生反映:他們的主持技能多是在實踐教學中習得,應該增加實訓練習的比重,以期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2、配套教材稀缺。關於“節目主持藝術課程的教材或實訓指導手冊使用情況”這一問題,大於75%的專職教師表示沒有高職院校專用的實訓教材或實訓指導手冊,目前爲止仍然在沿用普通本科院校中較優秀的教材。32%的學生反映實訓課時偏少,沒有實訓教材,實訓流程不夠規範。

(二)具備雙師素質的師資力量不足

1、實訓室設備有待完善。70%的專職教師認爲,學校的播音主持實訓室主要是專業老師帶領學生社團在使用,而專業學生使用率反而很低。56%的學生認爲,實訓室設備陳舊,在教學過程中無法正常使用。70%的學生認爲,學校應該設立專項資金投入及時更新實訓室設備。有部分學生反映,一個班級有30名左右的學生,教學過程中每個組六七個人共用兩隻話筒和一臺攝像機,而且大部分設備都已老舊或損壞,每次實訓課都有半數學生只能旁觀。還有個別學生反映,在學校很少使用甚至從未使用過實訓設備。

2、具有雙師素質的師資力量薄弱。據調查顯示,超過30%的學生認爲“學校有舞臺主持經驗又受過專業訓練懂主持藝術的老師非常少。大部分學生們認爲,專業老師進行課程實踐教學的項目內容過於保守,場所過於侷限,形式過於單調,實訓練習有“走過場”的現象。這門課程的所有任課老師中,既有舞臺主持經驗,又有媒體實踐技術運作的雙師型教師不足20%。爲彌補這一不足,學校定期聘請業界一線精英,如廣東電視臺的新聞主播孫愈等作爲兼職教師開設專業講座進行授課。但是,這樣零碎的安排並不能滿足學生的專業需求。12%的學生表示聘請業界兼職教師的措施有走形式之嫌。

(三)片面追求就業率

高職院校普遍存在片面追求就業率,以此來擴大招生,提高學校聲譽。廣東工程職業技術學院的創業就業工作取得了不菲的成績,被評爲20xx年“全國就業50強院校”,但是在創業就業的推廣工作中,片面追求就業率,講求市場化,淡化專業意識,沒有重視專業的轉型升級,沒有營造專業學習氛圍,使得部分學生的專業學習目標不明確,只顧埋頭創業,脫離了專業學習,有本末倒置之嫌。

(四)校企合作不繫統不規範

學校與廣東廣播電視臺、南方報業集團等當地媒體有不同程度的合作,如參加南方電視臺的《舞林爭霸》《全城熱戀》等欄目的策劃籌備工作,在多家媒體和企業設立實訓基地,爲學生提供了職業化實踐平臺。但實訓流程很不規範。

三、《節目主持藝術》課程實踐教學教改思路

據調研統計得出,超過半數的老師和學生都希望學校在完善課程體系建設、培育師資力量和拓寬實訓渠道方面有所作爲。在專業教學方面,大家普遍希望教師能夠重視教學形式和內容的改革,充分利用校內外實訓資源。

(一)完善實踐教學管理體系

1、自編實訓教材和指導手冊。介於高職院校沒有專用實訓教材和實訓指導手冊的問題,學校應鼓勵師資團隊聯合業界兼職教師自己着手進行實訓教材和實訓指導手冊的編寫,將集體備課中涉及的實踐教學案例編進教材,結合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普遍出現的問題進行鍼對性指導練習,使得實訓教材更具獨特性、實用性和針對性。

2、完善課程體系建設。理論課和實訓課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理論課是實訓課程的前提和基礎,而實訓練習又是對理論知識的檢驗和提升,實訓練習同時又爲理論的總結和昇華提供了依據。在人才培養體系的課時安排上,應加大實訓課時的比重,國外許多著名的傳媒院校實訓課時至少是理論課時的3倍,這種做法值得借鑑,在質和量上保證學生實踐操作能力和專業水平的提升。

3、加強實踐教學監管力度。完善實踐教學的規章管理制度,加強對實踐教學過程的監督和管理,完善實踐教學考覈評價體系,適當增加實踐課時的比重和學分。學校爲節目主持藝術課程的每一位學生都單獨設立了實訓檔案,詳細記錄了學生課上課下主持實踐的內容、表現、評價、提升途徑,並跟蹤記錄後續教學成果,以此作爲期末綜合成績的重要參考。

(二)通過校企合作和培訓的方式提高師資水平

通過三種方式提升整體師資水平。最直接的方式就是積極引進幾位既懂理論知識受過專業訓練又有一定舞臺主持經驗的具備雙師素質的高水平人才,帶動和激發師資隊伍的內動力,提高師資隊伍的整體實踐教學水平;其次要將教師頂崗實踐的制度落到實處,通過一定的.激勵政策鼓勵教師利用寒暑假全職深入企業、媒體進行實踐能力的提升和實踐教學資源的開拓;再次,學校應該制定規範的教師培訓制度,加強本校師資和外界的溝通交流,着力提升師資理論與實踐水平。除此之外,在新媒體已然成爲主流媒體的今天,學校要與時俱進,聘請具備互聯網與新媒體雙重專業背景的複合型人才爲學生授課,提升學生的新媒體應用能力。對於外聘兼職教師,要將業界講座等列入人才培養方案,制定相應規範制度,要求他們定計劃、定時、定點、定人到高校授課,使之常態化、規範化、制度化。

(三)着力打造政校行企四方位合作的實訓平臺

要培養學生真正進行節目主持的實戰能力,需要專業的實訓場所做支撐。因此,完善實訓室管理制度,提供相應的設施、設備和資金支持,構建科學系統的實踐體系,成爲實踐教學的重要環節。

1、對內加大實訓室建設的投入。大力加強人財物力的投入進行實訓室建設。設立專項資金對實訓室的設備進行更新補充,尤其是二級學院用於專業實踐教學的硬件設施的補充和更新,並完善實訓室的管理與使用制度,爲學生實訓練習提供保障。將學校的廣播臺、文藝社團設爲實訓基地,全員進駐並充分整合校內實訓資源進行實踐教學。

2、政校行企四方位合作打通實訓渠道。產學研合作要基於互惠、互利、共贏的原則之下才能得到可持續發展。高校要加大資金投入,加強與政府、媒體、企業、其他高校的交流與合作,通過參與政府活動、媒體節目製作、企業宣傳、校級競賽等方式加強合作,建立相應的實訓基地,並規範實踐制度,把學生的實訓課堂搬到校外實踐中去。

3、社會實踐也是專業實踐的重要環節。在人才培養方案中設立社會實踐月,以廣泛的社會活動作爲實踐教學的拓展平臺,鼓勵學生利用寒暑假和社會實踐月深入基層,進行社會實踐調查,獲取專業信息源,進行實踐鍛鍊。鼓勵學生參加各類國家級、省級新聞傳播類競賽或電視競賽等,這些舉措都是學生快速提升社會實踐綜合能力的有效途徑。

2023年課程調研報告 篇3

我校的校本課程的開發與研究工作始於XX年9月,迄今已整整三個年頭了。三年中,我們經歷了目標的確立、方案的制定、初步嘗試、階段總結、改進提高的過程,全體教師爲之付出了艱辛的努力,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經過三年的實踐探索,我們更加堅定了實施校本課程的決心,鎖定了校本課程--“少年中華唐詩行”。

俗語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唐詩代表了唐代文學的最高成就,它在我國古代文化史上留下了光輝燦爛的一頁。在現代文化潮流中,如何使這些藝術瑰寶重新被青少年們解讀,使它綻放出嶄新的光彩呢?是我們駐操營國小全體教師着重考慮和解決的問題。

穿越了時空的隧道,許多唐詩歷經時間的考驗,直到現在仍然具有無限的生命力。在這裏,我要談的是,用一個現代人的情感與方式去解讀那個朝代的古人心境,去領略唐詩的境界,使學生取得一種全新而獨特的審美效果,在品味中感悟出古今文化碰撞的火花,感受漢語言文的魅力。

爲了使國小生更好的走進唐詩,感受唐詩的光彩,避免“新版唐詩”(“春天不洗澡,處處蚊子咬。拿出敵敵畏,蚊子哪裏跑”,“日照香爐生紫煙,李白來到烤鴨店。口水直流三千尺,摸摸口袋沒有錢”。)的再次出現,我校實行了校本課程《少年中華唐詩行》的研究活動,我們的做法如下:

一、用國小生所喜歡的優美散文筆法重新解構唐詩

詩歌的美,美在意境。許多唐詩特別是山水田園詩派,以簡潔凝練的五言或者七言在平平仄仄中傳達出了豐富的意蘊,營造瞭如畫的意境,給人美的享受。如果單純地用現代文去兌換古代詞句,就不能扣住詩歌的靈魂,抓住其表現主題抒發情感的意象,保持原詩的風格和韻味,營造出意境美,使人們在品味詩歌時感受到作者特有的人格魅力和精神風尚。這時就需要我們用較優美的散文筆法去嘗試營造原詩的意境美了。

以王維的《鳥鳴澗》爲例:

原詩:“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這首唐詩是王維的代表作之一,他的詩意深重,意境空靈,這種風格在散文中能夠很好的保留下來,如果使用了現代句法和詞彙,會變得更活潑鮮亮:“就這樣,夜輕輕地跌入了山林。

春桂把一些淡淡的幽香散落在山間,一些花開了,一些花又悄悄地謝去。黑暗被花朵擊破,又很快歸於清寂。

今夜,誰會在空靈的春日裏忘卻來路?誰會洗淨一身塵世的喧譁,諦聽生命的真實?詩人瘦瘦的手支着腮,憑欄遠眺,深思的目光穿過了千年的驛道。朦朧中,露水不知不覺打溼了往事。

而月亮像個頑皮的孩子,躲進雲層躺了一會兒,又迅速鑽出了圓圓的頭。瑩瑩月光涌進樹巢,驚醒了一羣睡熟了的小鳥。它們扇動着薄薄的羽翼,飛起又落下,落下又飛起。這是夢,還是現實呢?

一隻鳥叫了,又一隻鳥叫了;一些鳥叫了,又一些鳥叫了。在溪邊,在樹上,在空曠幽遠的山谷裏,這羣小小的精靈,又在深夜彈奏起春天充滿希望的序曲。”

本散文描繪出了一幅恬淡而不失鮮活的水墨花鳥圖,想必王維“詩中有畫”就是如此吧!學生由此也體味出了原詩的風格和韻味,感受到了意境美和作者特有的人格魅力和精神風尚。試問:讀此優美、清新而又富於創意的散文,感受古今情感如此完美的結合,又有哪個學生不願再回歸原詩去領略古人的心境呢?

我們今天所解讀的許多經典唐詩是詩人情感的載體,是其藝術造詣的結晶。認真解讀一首詩,可以看出山水,可以讀出愛恨。用散文筆法解構唐詩,不失爲一種將古代文化和現代審美方式相結合使其重放光華的一個好辦法。

二、用國小生感興趣的曲調唱出唐詩

唱,是國小生最喜歡的一種表達方式。開展兒童唱唐詩活動對於抵禦社會不良文化的影響,對於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且試想,如果給唐詩配上合適的曲調並由學生唱出來,豈不是比搖頭晃腦,死記硬背的去記唐詩更好嗎?經過我們一段時間的探索研究,此方法的確有效。無論課上還是課下都能聽到孩子們唱唐詩的聲音。《塞下曲》、《出塞》、《憶江南》、《風》這些都成了孩子們的最愛。

我們還驚奇的發現孩子們就是天生的發現者與創造者,他們能用《世上只有媽媽好》、《學習雷鋒好榜樣》、《童年》等多首兒童歌曲、流行歌曲或京劇來演繹唐詩,而且融合的是那樣完美,詩中古人的心境表達的也是淋漓盡致。此外唱唐詩這種形式還取得了以下幾點成效:

1.以“唱詩”的形式來學習唐詩,既可以提升音樂聽賞和歌唱學習的文化內涵,又可以深化、美化對中國經典詩歌的學習,以生動活潑的形式對兒童進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

2.“兒童唱唐詩”既追求古風古韻、又追求符合現代人的音樂審美心理並適合於廣大少年兒童歌唱。幾年的教學實踐表明,這種形式簡單易行,容易爲孩子所模仿和接受,深受孩子們的喜愛。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兒童唱唐詩”既古色古香又現代時尚。

3.以學校教育來說,當前正在推進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倡導學科綜合,“唱詩課”正好是融合了“語文”和“音樂”的.一門綜合學科。是語文課或音樂課的補充和延伸。

4.在配樂朗誦和歌唱的過程中,孩子會體驗並逐步理解詩歌的意境和美感,增強學習古詩詞的興趣,提高學習效率。“唱詩”能培養孩子良好的歌唱習慣、歌唱能力和識譜視唱能力,並最終使孩子獲得獨立吟唱古詩詞的能力。

三、抓愛好畫畫契機,畫、詩相融

國小生天性愛動手,樂實踐。畫畫是學生表現自我最好的形式之一,動手畫畫,國小生特別喜歡。學生通過塗塗抹抹,用以表現自己感受體驗和心理需要,實驗中,我們充分尊重這一特點,優化方法,唐詩和畫畫活動相結合,極大的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此爲學生興趣的遷移。

如:在《送元二使安西》一詩的學習活動中,引導學生抓住“朝雨”“浥輕塵”“客舍”“柳色新”這幾個詞,進行理解,想象,在此基礎上,請學生畫畫,在畫的形象再現和對比中,學生加深了對詩的理解,根據畫面讀出了詩歌的高低起伏,達到了技能的遷移。現在,我校學生除了喜歡唱唐詩,還迷上了唐詩配畫,一幅幅神奇的唐詩配畫從他們手中飛出,令我們教育者也爲之震動。唐詩——這一藝術瑰寶在校園中的確綻放出了新的生命力。

《少年中華唐詩行》,蘊華夏兒女情。用一種文化去解讀另一種文明,這種古今的碰撞,情感的融合是我們在孩子們幼小的心靈中埋下的一顆最好的種子,只要這顆種子發芽、成長,他們潛藏於心底的中華之魂就會噴薄而出!

2023年課程調研報告 篇4

課程在學校教育中處於核心地位,教育目標和價值主要通過課程來體現和實施。xx年9月英語新課程已登堂入室,正式走進全國九個省份的高中校園。它除了遵守語言教學規律,滲透思想情感教育,融知識性、趣味性於一體,更加充分體現當前課程改革的最新精神和時代特徵,真正把英語教學轉變到了“以學生爲本”的軌道上。新教材走出了單純以學科規律爲導引的傳統的教材設計,立足於學生的生活,關注學生學習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態度,學習策略,心智潛能等主體意識的培養,來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

然而,要使每個教師都能從本質上接受新課程標準的精神,在教育教學理念上完全從傳統模式中轉變過來,不走樣,有一個過程,甚至是較長的一個過程。新課標從理論上講無疑是美好的,但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存在理論與實際的衝突,存在着理想價值觀與現實價值觀的衝突,使相當一部分在教學第一線上的老師常常感到難以把握,常常被困惑所煩惱。如何使教師們解除困惑,正確面對現實問題,積極摸索出適合國情、省情的教學路子是英語新課程實施成功與否的關鍵所在。筆者基於上述考慮提出下列四個問題與英語同行交流。

一 、關注高中起始階段的英語教學

新課標的教學目標是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的學習態度,樹立信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形成良好的學習策略,發展自主學習的能力,使學生掌握英語基礎知識和聽、說、讀、寫均能形成一定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這跟過去的大綱是有區別的,過去大綱是先寫基礎知識,後寫交際運用的能力。現在反過來,先寫非智力因素,這體現了以人的發展爲本而不是以知識爲本的新理念。但在實際的教學中,教育質量在對教師的評價中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重要。教師很難,甚至不可能去考慮興趣培養,從培養能力的態度及建立長遠計劃的角度體現發展觀的問題。高中的新課程一開始,教師在同行競爭的壓力下,都採用大容量,快節奏的教學方法。一開始就用上,學生根本沒有接觸過的詞彙和內容,給學生當頭一棒,致使相當一部份學生由此喪失了學習英語的信心和興趣。若降低起點,減小坡度,放慢速度來激活同學的學習興趣和心智潛能,無疑是正確的,但對教師進行教學質量評估的學校管理制度使教師在這二者的選擇時,處於兩難的境地。所以要真正落實新課標新理念要求廣大教師摒棄功利思想,牢牢記住以人爲本,注重人的發展觀。新課標的實施受到現實價值觀的阻撓。看來,全面實行新課標是一個系統工程,要和現存教學評價體系改革相配套。只有對教師教學評價體系改革同時啓動,纔有助於對學生學習信心培養把開發心智潛能落到實處。

二、關於課堂教學模式問題

新課程進入課堂後確實給課堂帶來生機。其中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的課堂模式的確體現了新課程的以學生爲主體和學生髮展觀的教學理念。它對打破教師過於注重知識傳授的模式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爲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在有令人可喜一面的同時,在衆多中學校也有令人憂慮的一面。筆者在全國各地中學聽了不少課,總體來說授課老師有着良好的教師素質和駕馭課堂的基本功。從整堂課的環節來看,似乎非常完美,無懈可擊。但最大的通病就是對學生來說,沒有體驗的時間,信息輸入量對中等及其以下的學生都不夠。整堂課似乎也很熱鬧,但學生所獲不多,而是被老師安排的教學環節牽着走。我和幾位老師在聽完我校一些青年教師的觀摩課都有些同感,缺少足夠的輸入哪來足夠真實的輸出?這些通病看似環節的問題,其實本質是理念問題,說到底還是爲了追求課堂形式完美,而犧牲學生體驗,對以學生爲本的思想缺乏深刻認識。在課堂上真正會回答問題的只有少數優秀學生。這種課堂行爲說到底還是沒有面向全體。面向全體學生不能以是不是全體學生都有沒有參與課堂活動來衡量,要看是這種課堂活動對他們是否有效來決定。

最近,我看一篇專家講話,講話人是高中英語教科書與教師用書編者,特級教師夏谷鳴。他受人民出版社委託,對在長沙蔘加英語優質課比賽的十二位教師進行點評。在評課講話中,他認爲這十二名教師的有一個共同的典型的問題,那就是,一堂課下來,究竟要達到什麼語言目標呢?——不明確。我們這些老師都追求什麼呢?——純粹的活動。

如果長期都是這種課堂模式的話,我們的學生就不可能有紮實的語言基本功,更談不上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及正確的學習策略。省級乃至國家級的教師優質課尚且如此,一般學校的創優課出些毛病,也就更不足爲奇。問題是我們應該加大對這方面的探索研究力度。

三、關於教材處理問題

新課標要求,學生不再是教材的被動受體,而是對教材進行能動的實踐創造的主體,教材已不再是隻對教育經驗的完美的設計,而是給學生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所表現的積極性,自覺性,能動性,創造性和自立,自主,強烈的“我要學”等主體意識的發展留有充分的空間,真正變教材爲“學材”,使學生真正成爲學習的主體,從而爲終身學習打下基礎。

既然就課標精神說學生不是教材的被動的受體而是對教材能動的實踐主體,那麼教師就可跟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對教材大膽進行取捨。跟我同年段的老師經常覺得我的教學進度飄忽不定,有時快,有時慢,那是因爲我對教材進行了處理,有的捨去,有的教材雖然還沒有要求,但根據學生的實際必須補充。因此造成教學進度有時快,有時慢。

我很贊同著名英語教育專家夏谷鳴先生關於教材與教科書之間關係的獨到見解。他認爲,包括到現在爲止,存在相當普遍的現象就是把教材與教科書等同起來,講教材就是教科書,講到教科書就是教材。他認爲,全體教育界的同仁都必須反思,對教材進行深刻的反思。他認爲教科書只是教材的一部份,如果一個老師把一本教科書從頭到尾教下來,什麼東西也沒有落下是誤人子弟。我認爲要讓學生拓寬知識面,英語週報是極好的教材,它形式生動活潑,內容新穎,體裁廣泛是很好的教材。除了文字教材還應該有聽力教材,包括磁帶都應該發給學生。但是這個理念的轉變光靠老師轉變沒有用,首先分管教學的領導觀念也要轉變,而且更關鍵的是他們必須先轉變。

四、關於教法的理解

教學方法有兩個層面。第一個層面是指途徑。這途徑是對語言本身和語言教學規律而言,另一個層面是指技巧,是指教師在課堂上採用的具體的辦法。兩者有聯繫,又有區別,“教學有法,教學定法”。這是人所共知的道理。首先我們應該認識到,任何一種教學方法都有它的時代性,它的產生和存在在當時都是有積極意義的。但任何一種教學方法都是有它的優點和缺點。比如任務教學法是我國最流行的教學法。任務教學法反映了外語教學目標與功能的轉變,體現了外語教學從關注教法轉爲關注學法,從以教師爲中心轉爲以學生爲中心,從注重語言本身(結構,功能,系統)轉到注重語言習得與運用的改革與趨勢,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內因,培養他們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可以說,任務教學法在學生母語與外語之間架起一座橋樑,爲學生提供互動機會,能開掘學生運用語言的潛力,激發他們創造性運用語言的能力。

但是,我們也應該清醒地看到,任務型教學法的實施存在一定的困難。首先,目前我們國家尚缺乏以任務型活動爲主線來編寫的教材,設計既符合新課標要求,又符合教材總體框架要求的任務有一定的難度。其次,教材的編者在設計的時候考慮的是總的.需要,很難針對不同區域,不同對象的實際情況,任務性活動必需靠第一線教師根據具體情況靈活地組織實施。再則,作爲任務設計與實施的主體教師,我們往往對任務教學法的理論缺乏一定深度的研究學習,同時缺乏必需的資料,研究條件也不足。再者,目前任務型設置,難易度的確定以及學生成績評估尚無法與目前一卷定終生的考試製度接軌,因此,實施起來有一定難度。鑑於此,我認爲我們對教學法的採用應博採衆家之長,對傳統的教學法不應一律拋棄而應該揚棄,即取其合理的面,去其過時不合理的部分。比如我國著名外語教學專家劉道義就曾經說過,她並不排斥傳統的語法翻譯法。

在她所編寫的教材中,都有翻譯練習。而語法翻譯教學法就是傳統教學法中最爲核心的內容之一。xx年九月劉道義老師爲福建省中國小英語學科帶頭人做了一場專題報告,在報告中她再次重申:“語法教學不可過分強調,也不可太淡化。過去幾年我一直強調淡化語法,但現在我覺得各階段不一樣,國小可以淡化,但到了國中就得加以重視了。語法教學很重要,其作用就在於提高語言的準確性,規範性,最實際的是筆試,考試確實需要語法知識,不然的話,學生寫出來的句子只能是詞彙的堆積。”聯繫我們自己學生實際情況,確實如此,淡化語法確實有點過了頭。看一看學生寫的文章,大部分句子沒有語法,可讀性很差。這值得反思。筆者認爲在任何時候只能是“優化語法”而不是“淡化語法”。教學方法從總的來說,授學生與“漁”是對,但有的時候,對有的學生來說,不妨先授之與“魚”,然後授之與“漁”,因爲沒有一定知識的鋪墊,沒有可行的方法做依託,沒有紮實的基礎,再聰明的學生也難以高飛。

新課標的實施已拉開了我國英語基礎教育改革的序幕,我們只有不斷學習和探索新教育教學理論,不斷反思更新理念,才能使自己從“教書匠”轉爲教學與科研型相結合的教師,爲國家培養出更多複合型,有發展後勁的人才。

2023年課程調研報告 篇5

一、調研結果分析

1、態度與認識

通過調研發現,重慶市中國小多數教師基本不瞭解什麼是三級課程,所在學校也並不存在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因此,教師相應的課程開發意識、參與度極低,86%的教師認爲這是由於對三級課程宣傳不到位所造成的。問卷調查還發現,在瞭解了三級課程理念與價值後,86%的教師認同三級課程符合當前教育發展需要,而14%更是完全同意,這表明三級課程是非常具有發展空間,且得到重慶廣大教育工作者支持的。

2、課程結構比例

對於三級課程設置結構、比例的合理性也有不少教師持質疑態度。43%的教師認爲國家、地方規定的課時比例在實際操作中難以完全達成。例如,按照重慶某縣規定,傳統的重點科目如英語、化學每週爲2個課時,而體育卻爲4個課時,雖然該規定是以減輕學生課業負擔、增強體能素質爲目的,但課時的大量縮水造成繁多的知識與能力的課程目標要求明顯難以實現。分析發現,造成此現象的原因之一是課程比例的安排只是單方面的政策決定,而沒有考慮到與之緊密聯繫的因素,如課程目標、課程內容等的配套情況。此外,儘管三級課程比例有一定的靈活度(國家課程佔80%,綜合實踐活動、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佔16%~20%),但仍難以滿足不同區(縣)或學校間教育水平上較大的差異性及不同需求。

3、經費與師資

由於經費、師資及各方面配套資源的缺乏,部分校長反映課程表中的校本課程幾乎形同虛設。儘管部分的被調研對象已經擺脫了校本課程就是編寫教材、印刷教材的片面認識,意識到了活動課、綜合實踐和選修課也屬於校本開發的範圍,但他們仍然認爲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需要上級教育行政一定的專項經費支持,否則三級課程的實施舉步維艱。訪談中諸位校長透露,由於工作壓力大,教師職業倦怠感明顯,校本課程開發如果不與福利待遇掛鉤,難以激起教師的參與熱情。重慶市的普通學校或區縣學校,課程開發的支出捉襟見肘,以致校本課程的實施頻頻擱淺。一些財政寬裕的城區或重點學校,三級課程的實施相對較好,但仍然沒有完全達到一種致力於滿足學生需求及充分發揮校本優勢的自覺、自律的狀態。

43%的人認爲媒體、專家意見對三級課程執行有很大的影響,但由於經費不足,學校沒能力聘請專家到校指導或給經驗不足的教師提供課程開發方面的培訓,且多數學校表示存在基本師資不足的現象,再加上課程配套資源的缺乏,學校對於課程的開發顯得心有餘而力不足。

4、評價制度

多數校長和教師表示,學校沒有與校本課程或地方課程配套的評價制度,且學校對其重視度不高。由於沒有完善的評價制度的制約,地方、學校對課程的開發與執行成爲了一種隨意行爲。71%的教師表示三級課程的執行有賴於總的教育評價制度的變革。若保持現行的重視國家課程絕對分數的評價制度,地方、學校爲了追求會考、大學聯考中的高分數,吸引更多生源,不得不以犧牲地方、校本課程爲代價。

5、管理機構與保障制度

政策規定的良好執行需要一個高效率的、強大的管理團隊。但57%的教師認爲,本地區、學校三級課程管理的組織機構不健全、執行落實不到位。沒有常設的管理機構也就意味着缺乏專門的管理人員與機制,三級課程的實施容易變得難以控制。

85%的教師反映三級課程的監察力度不夠,因此,地方、學校、教師不能認真履行課程開發的職責與義務,而教育行政部門也不能有效地管理、監督三級課程的執行及承擔相應責任。一部分校長反映,三級課程實施過程中對於可能發生的意外的責任承擔模糊不清是三級課程實施較大的阻礙。例如綜合實踐活動的實施,雖然可以增強學生的探究和創新意識,增進學校與社會的聯繫,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但學生的安全保障問題卻成爲學校的顧慮,學校害怕一旦意外發生後的責任承擔以及對學校造成的負面影響。

二、討論與建議

爲了使三級課程體制更加完善、充分適應地方需求與經濟發展、滿足學生的興趣愛好及實現全面發展的教育目標,本文對重慶市範圍內的三級課程提出以下改進建議。

1、建立專門的三級課程管理機構

健全的三級課程管理機構是國家和地方的政策、規劃落實的首要前提。因此,建議重慶市、地方(區、縣)建立專門的三級課程管理機構。課程管理部門作爲一個執行與自我管理的樞紐,可以以領導小組及日常辦事機構的形式組建。領導小組負責對上級課程管理的相關政策進行研究,審定本市、區(縣)課程管理方面的計劃,決定重大問題並協調相關事宜。而辦事機構則負責擬定本市、區(縣)的課程管理方案,在領導小組決議後,負責組織、指導及監督下級部門有效開展。

2、制定完善的保障機制

三級課程從總體規劃到課程開發、執行、激勵、監控、反饋,需要一套完善的保障機制來明確各部門及其人員的職責與義務,讓三級課程的實施做到有條有理、暢通無阻,權責問題的清晰也使地方、學校對三級課程的落實無後顧之憂。因此,建議建立自己的一套三級課程運行、激勵與監控機制,從策略上保障三級課程的實施。此外,在不與國家法律衝突的情況下可根據實際情況設立課程管理方面的法規,利用剛性手段爲三級課程的落實創造良好的環境。學校方面,建議制定課程管理的相關章程,明確學校課程管理的目標、規劃及相關人員的行爲準則。學校的管理章程是“學校自主管理、自律及政府監督管理的基本依據”。

3、加大宣傳力度,注重人員培訓

三級課程的實施不僅需要國家、地方管理部門的政策、法規支持,更需要地方與學校的研管人員及一線教師的全力積極配合。由此,建議重慶市級、區(縣)級管理部門及學校除了加大對領導階層的關於三級課程理念、價值、意義的宣傳,更要採取相應措施大力調動各級相關人員的積極性,培養他們的三級課程意識,改變其傳統機械的課程觀。此目標可通過研討會、工作會、宣講會、項目研究等正式形式達成,也可通過宣傳標語、網絡、電視欄目等非正式形式營造有利的課程管理環境。此外,建議管理部門爲學校教師或專職開發人員提供更多的技能培訓機會,或鼓勵、督促學校開展校本培訓,聘請專家到校指導;區(縣)級管理部門可組織建立學習社羣,並定期開展交流學習,拓寬專家與教師、教師與教師之間的信息交流渠道。

4、增強課程設置的適應性

國家的課程設置旨在爲全體學生提供共性基礎,因此,其框架性的課程結構、計劃、底線要求與目標的設置是必要的,但同時需要地方、學校積極配合,並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加以調整、補充,以適應本土經濟文化發展需求,爲學生提供個性培養、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全面發展。建議重慶市級、區(縣)級管理部門組織調研小組,對其負責區域或學校進行三級課程實施情況(現狀、問題、障礙等)的調查研究,並以此作爲課程設置修改與制定的依據,各區(縣)可在權限範圍內做出適合本地區發展的差異性的課程設置。同時,建議學校建立專門的校本課程研究小組,除了進行校本開發研究,也針對本校的課程實施情況定期向上級部門彙報並提出相關建議或請示,做到管理與反饋並重。

5、設立專項經費

經費的短缺是三級課程順利實施較爲關鍵的限制因素。有了專項的三級課程管理、資源開發經費,地方、學校才能購置相應的配備資源、爲教師提供培訓和福利補貼、聘請專家到校指導,教師及教研人員才能在三級課程的貫徹落實中大展拳腳,充分發揮其積極性和優勢。因此,建議重慶市級課程管理部門在加大三級課程宣傳的同時爲其劃撥專項經費。各級部門應該制訂專門的款項撥發計劃及監督機制。此外,學校對上級撥發的經費安排及使用應該有一個詳細的計劃與說明,保障透明度,以防挪作他用。在資金的分配上,除了直接用於課程資源的開發、人員培訓與相關設施的配備,區(縣)級部門或學校也可設立教師課程開發補貼機制,將對課程管理與開發的貢獻加入教師評估或晉級的考慮因素範圍,這樣不僅能激勵人員參與管理、開發的積極性,更能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及三級課程管理與實施效果,形成一個良性循環。

6、深化評價制度改革

完善的三級課程評價制度不僅是對課程實施質量與效果的全面調查與評估,更爲課程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根據。當前地方課程、校本課程評價制度的缺乏成爲了三級課程實施的瓶頸之一。建議國家進一步深化會考、大學聯考評價制度的改革;而重慶市級管理部門可在政策條件允許範圍內加大對地方課程、校本課程的評價管理,對下級部門做出框架性建議,優化評價方式;區(縣)級部門和學校可根據其所開發的地方課程、校本課程的性質或形式設立對應的評價制度,適當增加總體評價及綜合評價中地方課程、校本課程所佔的比例,建立縱向與橫向相互呼應的、完善的評價體系,以此來促進各級課程管理的開發與落實。

2023年課程調研報告 篇6

一、調研概況

本學期,根據進修學校整體工作規劃,對我市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進行視導調研,我發現我市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很不均衡,現狀令人擔憂,於是在校領導的大力支持下,我對全市大部分學校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的狀況進行了調研,主要是通過視導、座談、聽課、查看等方式瞭解各校情況,目的是促進我市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常態實施和有效實施。

二、調研結果及分析

我主要從課程的規劃和管理、師資狀況、課程開設、組織與指導、資源開發、評價及實施效果等幾個方面來反映該課程常態實施和有效實施的狀況和水平。

1、學校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規劃與管理情況

學校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進行整體規劃與有效管理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常態實施和有效實施的基礎和保證,它也從一方面反映了學校對這門課的重視程度。

(1)有的學校沒有及時建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的相關保障制度,不能通過制度的建設,來保證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有的學校沒有從自己學校的實際出發來制定實施方案,而是從網上東拼西湊,只爲應付檢查,沒有實際操作價值。

(2)能按照國家課程設置的規定課時安排課時,但綜合實踐活動課時有被學科課程擠佔現象。甚至有的學校課程表上有,但實際沒有老師上課的現象。

(3)綜合實踐活動指導教師的配備與安排不合理,有的學校設立一名專職綜合實踐活動指導教師負責全校的綜合實踐活動教學,有的將綜合實踐課程搭給班主任,有的將教學課時不足的教師兼職綜合實踐活動教學,有的將綜合實踐活動課安排給教學能力較差或者懷孕、經常請病事假、快退休年齡大等需要照顧的教師。教師調整頻繁,每年度甚至每學期就進行調換。

(4)學校缺乏整體研究、協同教學的氛圍。

(5)學校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內容、活動類型等方面缺乏整體規劃,導致學生活動主題、活動類型單一片面,學生廣泛接觸社會生活實際的目標難以達成。

2、師資隊伍的情況

師資隊伍狀況奠定了課程的實施效果和水平的基礎。

(1)教師隊伍狀況

綜合實踐活動專職教師配備率低,兼職的老師較多。每年人事變動較大。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需要組建一支專兼職相結合的教師隊伍共同參與指導。學校僅依靠一兩個專職教師來指導這門內容廣泛的課程是不現實的,而兼職教師沒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用在這門新課程上,僅靠他們也會影響課程實施的效果。學校有必要配備一些專職指導教師,以少量的專職教師帶動學校更多的兼職教師共同參與綜合實踐活動的指導才能達到最優狀態。

(2)教師培訓情況

大多數教師只參加過市一級的'培訓,他們迫切要求有機會參加各種教研活動和培訓,對綜合實踐活動的指導也不得要領。

由於許多指導教師缺乏專業的系統的培訓,甚至沒有參加過培訓,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理念把握不準,導致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過程中的盲目。一些教師缺乏研究意識,遇到具體問題不會通過理論學習、合作研討、實踐反思的途徑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而是憑個人經驗處理,導致指導過程中出現偏差。而且由於教學任務重,參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研究與實施的積極性不高,消極實施的現象在個別學校教師中存在。缺乏高水平的、及時的專業引領,教師專業成長速度緩慢。

3、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開設情況

(1)開設年級

大多數國小能夠嚴格按國家規定在三至六年級開課。國中國家規定在七至九年級開課,但因會考壓力在九年級基本都不開設。國中的升學壓力比國小對此課的影響大得多,這也說明了此課要常態實施,其評價也需要納入升學評價之中才能引起人們的足夠重視。

(2)開設方式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涉及的內容領域很多,這些內容如何體現在課程中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學校對這門課程的認識和理解。少數學校能做到四部分整合在一起開設的。但仍有學校用單一領域、信息技術、勞技、綠證、學科課程延伸探究等內容代替實質性的綜合實踐活動。這不同的開課方式與學校領導對這門課程內容領域的認識不同有關,也與學校領導的應付心理有關。

(3)每週課時

課時數是反映這門課程落實的具體指標。國家規定綜合實踐活動每週3課時(我州規定3-4年級3課時;5-6年級2課時;7年級1課時;8-9年級2課時。),由於學校開課的方式不同,其課時的使用也不盡相同,部分學校開設一節綜合實踐活動,一節班團隊活動。還有一些學校沒有固定的課時數,一種情況就是學校實行的是彈性課時制,還有一種情況就是該課程開設較隨意,隨時可能被其他課取代。

4、活動的組織與指導情況

活動的組織與指導情況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教師對綜合實踐活動理念和本質特徵把握得是否到位。

各校不同程度地存在這些現象:其一,將綜合實踐活動變成學科拓展活動;其二,以學科教學方式實施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如,在教室“教”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現象普遍存在;其三,課程內容教材化,教師對“預設性教材”的依賴性太強,有許多教師在教室裏“講”或“教”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此外,還有一種現象值得我們關注,那就是學生開展的主題活動過於單一,雖然經歷了若干主題活動,但由於沒有根據綜合實踐活動基本類型進行分類指導,學生始終在重複某一種類型的活動方式。在實踐過程中,由於教師代替學生選擇主題的現象嚴重,也導致了學生研究的主題有社會化和成人化傾向。

其次是存在教師“包辦”綜合實踐活動的傾向。綜合實踐活動的主要價值追求,就是要培養學生在實踐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活動的內容應該是學生在生活中的發現,由學生提出。而實踐中一些地方卻出現由教師設計並提供主題進行選擇,甚至按照學習資源在教師全程控制下開展“教學”,如果這樣,學生的問題意識永遠沒有孕育的空間。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注重突出學生主體,強調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同時也要求教師對學生進行有效指導。目前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具體實施過程中,主要存在如下問題:

第一,忽略過程。一方面是在過程中對教師自我思考與理念的忽略。往往是過程呈現有餘,理性思考、自我反思不足;另一方面,教師往往忽視學生探究過程和探究過程中產生的豐富多彩的、活生生的體驗,而背離了研究性學習的價值追求。

第二,指導策略的缺失。綜合實踐活動指導策略缺失的問題主要表現在過程與方法的指引缺乏、目標的細化分解不夠具體以及缺乏對學生研究深度和實質性體驗、感受的引領。究其原因,一是教師在指導綜合實踐活動過程中,目標針對性不強,對綜合實踐活動目標分解不夠具體;二是指導教師對學生的活動展開過程可能遇到哪些問題和困難缺乏預先的設想和解決方案;三是缺乏一個比較寬泛而不失系統的方法系列的指導;四是缺乏研討的氛圍和習慣,沒有就有關問題及時進行反思和有針對性地研討與設計;五是指導教師對學生活動過程觀察、瞭解不夠,沒有提供及時的方法引導和必要的指導。

第三,對活動方式的曲解。一方面,出現灌輸式教學現象。綜合實踐活動不僅僅是獲取知識的方式和渠道,更重要的是在知識探尋中孕育一種問題意識,親自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引發學習方式的變革。現實中,教師在綜合實踐活動的實施過程中往往只重視其知識的獲得,忽視其推動學習方式變革的功能。另一方面,活動方式單一,缺乏多種活動方式的引領,如調查、採訪的方法較爲普遍,而觀察、設計、實驗、探究的活動方式容易被忽略。實踐中,研究的過程不完整,缺乏必要的研究週期。活動方式單一,不能保證學生對研究主題或問題有一定的深度分析與體驗。

5、對學生的評價情況

綜合實踐活動對學生的評價是多元評價與多樣化評價、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要即關注過程又關注結果,不但要關注學生在活動中態度和體驗及實踐能力的提高,也要關注學生表現出的創新精神和問題意識。但多數學校老師只關注活動的開展,只注重形式,只關心成果。

6、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的效果

我認爲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效果很重要。應該從學生對該課程的態度、學生的變化、教師專業成長、對學科課程的影響、學校面貌的變化等方面來反映實施效果的。因本次調研未涉及這塊內容,所以各校實施的效果有待以後調查瞭解。

三、初步結論與建議

從總體上看我市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取得了顯著成效,各校的做法和制度措施也相當成熟,但由於對課程認識不統一、制度管理不到位、師資培訓沒跟上、資源利用不充分等原因使課程實施盤踞不前,其實施的有效性亟待提高。

建議:我市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必須實施常態教學!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常態實施的標準:

1、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進入學校課程實施的總體方案、年度方案和學期方案,學校制定了《學年度綜合實踐活動的實施方案》。

2、確定了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專門負責教師,構成了綜合實踐活動學校活動指導教師小組。

3、各年級綜合實踐活動的實施有相應的課程資源。

4、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課時安排進入學期課程安排表,並按課程表的計劃予以實施。除單設的信息技術課程外,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際開設的課時不少於24課時。

5、每學期3-6年級、7-8年級每個學生每學期至少完整地經歷一個活動主題的全部過程;有比較詳細的活動過程記錄、活動報告等結果性文本。

6、指導教師對每個有學期綜合實踐活動的評語和等級評定的結果。

要求:

1、研製校本實施綜合實踐活動的規劃和方案

學校應做好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規劃工作。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要求學校提高課程設計能力,教師應提高課程意識。學校如果缺乏最基本的規劃意識和能力,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將很難進入常態實施。當然,其前提是學校領導必須進一步提高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價值和意義的認識,切實轉變辦學思想。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必須進入學校課程實施的總體方案,學校應該制定“學年度綜合實踐活動的實施方案”和“學期方案”。

2、形成比較穩定的多學科結合的指導教師團隊

學校應確定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專門負責教師、主導教師、針對具體學生及相關主題的指導教師,構成綜合實踐活動學校活動指導教師小組。

在實施過程中,有必要對學生進行一些專題講座、方法指導。教師指導要做到適時、適當、適應、適度。

3、應該整合綜合實踐活動指定的四大領域,信息技術教育是教會學生掌握一門現代技術手段的課程,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裏只能作爲工具或技術手段來應用,而研究性學習從其本質和實際發揮作用來看,它更主要的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過程所憑藉的一種基本學習方式,是應當貫穿於綜合實踐活動所有內容和所有過程中的主導性學習方式,而不是作爲一個內容領域。綜合實踐活動的課程內容應該面向學生的生活領域,充分利用地方課程,從“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人與自我”三個維度來綜合組織活動內容,而實踐、活動是實現課程目標的途徑,任何內容都要通過實踐、活動來落實。

4、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校本教研的經常化

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的校本教研。每一所學校都要有自己特定的社會環境和傳統,在實施過程中會遇到具體的問題,學校要組織教師針對這些具體問題開展專題性的研討,以便提出解決的方案。

5、督導檢查評估的專業化

教育局督導檢查往往不能從專業的角度去評價,只留於學校是否有教案,這樣往往是有些學校只有教案,無人上課的現象,或教案寫得好,課上得很一般的現象,學生的能力得不到真正提高,如果能多聽取一下教研員對這方面的評價,檢查評估可能更落到實處。

總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與開發是一個嶄新的課題,要求我們在實踐中克服一切困難,邊反思邊補充,要有個過程,不能急功近利,今後,各校要一如既往地踏實工作,去積累、去豐富、去完善,爲學生的全面發展創造一切空間。

2023年課程調研報告 篇7

應用型本科是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爲目標的本科層次教育。隨着我國高等院校招生規模的逐年擴大,高等教育也從過去的“精英教育”向“大衆化教育”轉變。本科院校依據招生層次有“一本”、“二本”和“三本”,各層次院校的培養目標不再是過去單一的研究型,一些“二本”和“三本”院校依據自己院校的特點提出了以應用型作爲學生培養目標,以適應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即:以培養的畢業生能否適應社會需要、是否受到社會歡迎爲衡量辦學質量與水平的重要標誌。因此,作爲應用型本科會計專業課程的設計應充分體現出應用型的特點。

一、會計實踐課程設計的原則

會計實踐課程是體現應用型教育的核心課程,包括會計模擬實驗、實習和畢業設計課程。會計模擬實驗課程是學生在掌握一定的會計理論和方法的基礎上,在老師的指導下,讓學生將理論運用於實際的會計教學活動。它不僅有助於會計理論教學質量的提高,而且在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正確的思維方法及嚴謹的工作作風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會計學科理論與實踐結合的最好形式。它可使學生把所學的會計理論知識及時轉化爲實際應用能力,爲學生從學校到工作崗位之間架起了橋樑,是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徑;實習可分爲校內實習和校外實習,作爲會計課程實踐性環節,是課堂教學的必要前提,也是會計專業學生進行實際訓練的重要組成部分;畢業設計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會計專業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分析、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一個重要綜合性的實踐環節,是培養學生理論聯繫實際的學風和鍛鍊學生獨立工作能力的有效手段。所以,會計實踐課程應按應用型本科的培養目標、會計專業的學科結構和社會對會計專業知識的要求等重新設計,而不能照搬普通本科,以充分體現應用型的特點。

(一)體現應用型本科會計專業的培養目標

應用型本科專業的培養目標通常表述爲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面向社會發展和經濟建設事業第一線,從事會計管理與覈算領域工作,具有管理、經濟、法律、心理學專業基本知識、具有會計學的基本理論和較強實踐能力的高級應用型專門人才。應用型人才是具有較強的實踐動手能力、自學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等方面綜合能力的人才。而要具備較強的實踐能力,會計實踐課程在課程體系上、課程的內容上和教學的各個環節上都要體現實踐性,強調應用型和創新性,以達到培養具有會計學的基本理論和較強實踐能力的高級應用型專門人才的需要。

(二)體現會計學專業的學科知識結構

會計學專業的學科知識結構主要由會計學專業課程構成,而會計學專業課程是由專業基礎課程、專業核心課程和專業選修課程三部分構成。其中:會計專業基礎課程主要構築會計學專業理論框架、提供會計學專業技能和方法的經濟管理相關課程。主要包括:管理學原理、宏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統計學等;會計專業核心課程是指涵蓋系統的會計學專業基本理論和專業技能知識的有關課程。主要包括:會計學基礎、財務會計(中、高級財務會計)、成本會計、管理會計、會計信息系統、審計學、財務管理等;會計專業選修課程是上述兩者之外的會計學其他有關課程。主要包括:金融學、金融企業會計學、預算會計、戰略管理、稅收會計等。會計學專業課程的設置直接反映了會計學科建設的完善程度、會計理論框架的系統性程度,最終影響會計學專業高等教育的效果和未來專業人才的專業素質和綜合技能。因此,會計實踐課程內容的設計一定要體現會計學科的知識結構,要確保在專業基礎知識、專業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的基礎上進行設計,使會計實踐教學真正起到會計課堂理論教學的延續、補充和深化的作用。

(三)體現社會對會計專業知識的要求

隨着市場經濟的逐步發展,社會對會計人員專業知識結構、層次的要求也處在不斷變化之中。爲了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會計實踐課程內容不能一層不變,應設置適應社會需求的課程內容,培養能適應國際國內會計發展需要的應用型會計人才。

二、會計實踐課程體系的設計

會計實踐課程體系的設計要滿足應用型本科培養應用型人才目標的要求,建立會計實踐課程體系要在會計理論得到保障的情況下進行。

(一)提高會計實踐課程的比重

由於會計學科知識更新的加快和實際情況的千變萬化,會計專業畢業生只有既具備紮實的會計專業理論知識,又具有會計專業的實踐技能,才能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在工作崗位上發揮作用。因此,在設計實踐課程內容時,1.在強調實踐教學的內容的同時不能忽略會計理論的教學;2.提高會計實踐課程的比重。在制定課程規劃、教學計劃時,應將會計實踐課程的比重由過去的1%提高到3%以上。轉貼於

(二)建立多學科和多環節會計實踐課程體系

1.建立多學科會計實踐課程體系。會計實踐課程不再設置過去的一門會計試驗課程,而是取代多學科會計實踐課程。主要包括會計學基礎、財務會計、成本會計、會計報表分析等能力訓練課程和審計學、財務管理、管理會計等案例分析實踐課程。2.建立多環節會計實踐課程體系。建立包括模擬實驗、實習和畢業設計等多環節會計實踐課程。

三、會計實踐課程內容的設計

科學、合理地設計會計實踐課程的教學內容是良好教學效果的可靠保證。會計實踐課程不僅有利於學生逐步鞏固所學的理論知識,而且有利於對所學知識全面系統的理解,達到系統掌握、融會貫通的目的。設計實踐課程內容時應採用單項實踐和綜合實踐相結合、校內實踐和校外實踐相結合、綜合畢業設計等形式。具體設計如下:

(一)設計單項實踐課程內容

單項實踐課程內容以理論教材章節爲試驗單位,按理論進度分別組織實踐,內容包括會計學基礎、財務會計、成本會計、會計報表分析等專業能力試驗課程。比如,會計學基礎試驗,在《會計學基礎》課程學習完之後,安排2周時間的單項實踐。其內容包括如何填制和審覈原始憑證,編制、審覈和傳遞記賬憑證,登記賬簿,更改錯賬,編制簡單的資產負債表和利潤表等實踐內容。其目的是提高課堂理論教學的效果,使會計理論與會計實踐很好地結合,使學生對會計覈算的基本方法有更深入的瞭解和掌握。

(二)設計會計綜合實踐課程內容

會計綜合實踐課程是將幾門課程的知識融合在一起進行的實踐,目的是達到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如《中級財務會計》、《成本會計》課程可採用單項實踐和綜合實踐相結合的形式,在學習《中級財務會計》、《成本會計》時分別安排單項實踐。在《中級財務會計》、《成本會計》兩門課程都學習完之後,安排2~3周的時間重點進行工業企業的綜合會計業務實踐,實踐的目的是熟悉企業會計賬簿的登記、成本的核算和會計報表業務。試驗的內容一般選用一個工業企業12月份的業務進行試驗。實驗時只提供原始憑證,要求根據所提供的原始憑證編制記賬憑證、登記賬簿、年終結賬和編制會計報表等一整套會計處理業務,以培養學生的動手和應用能力。

(三)校內和校外實習相結合的方式

學生在完成《財務管理》、《管理會計》、《審計》等課程的學習之後,應先安排3~4周的時間讓學生帶着任務到企業,重點實習、掌握《財務管理》、《管理會計》、《審計》等課程內容,目的是真正將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實踐中;然後回到實驗室,安排1周的時間,利用財務會計和成本會計的模擬資料和實驗結果,進行財務分析和審計,並指出該企業在管理方面存在的問題,並運用管理會計的知識,提出管理建議。

(四)畢業設計環節的內容設計

應用性本科會計專業的畢業設計以畢業論文的形式,要求以調查報告或具體分析某個企業或某行業會計、管理、審計等的具體問題或者具體設計某企業的會計制度等爲內容,培養學生運用所學專業基礎理論、專業知識和基本技能,提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及從事科學研究的能力,培養學生刻苦鑽研、勇於創新的精神和認真負責、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四、會計實踐課程教材的設計

應用型本科教材建設應當符合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適應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目前,市場上會計專業應用型系列教材尚未形成,許多應用型本科學院仍然沿用偏重研究型的教材。這些教材強調的是系統性和完整性,注重理論知識,缺乏實際操作內容。而且,教材的難度過深,不利於學生消化吸收。因此,筆者認爲,設計一套適合會計專業應用型系列教材是當務之急。

(一)組織有教學經驗、直接從事應用型本科教育的老師參與編寫體現應用型特點的會計專業應用型系列教材

包括《會計學基礎》、《財務會計》、《高級會計》、《審計學》、《財務管理》、《成本會計》、《管理會計》等課程,並配備相應的習題、實訓、案例教材。教材的內容應體現應用型本科的時代性,在編排上,打破研究性教材從“總論”、“概念”、“論述”到“案例”的套路,建議從“案例”入手,在章節的編排上要先易後難,這樣的教材更適合應用型本科學生的學習。

(二)對輔助教材——習題、案例和實訓,應緊密結合實際,體現實際操作方法

選用有代表性、時代性的典型案例,根據實際情況可每年更新教材內容。

總之,教材應服務於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模式,體現時代性,並適合應用型本科院校的辦學特色。

2023年課程調研報告 篇8

爲了全面實施素質教育,進一步深化課程改革,不斷提升辦學理念及辦學水平,切實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確保教育教學工作持續快速發展,根據教育局科研興校的戰略決策及我校的整體思路,特制定如下校本教研計劃.: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新課程的深入實施爲契機,以提高教學質量爲中心,以“說、聽、評”三位一體教研活動模式爲載體,以優化課堂教學爲突破口,以不斷促進師生髮展爲根本,進一步探索我校教學質量持續快速發展的教學教研新路子。

二、目標和任務

1、通過教研培訓,使教師徹底轉變觀念,提高執教水平,提升教師素質。

2、通過全校性的專項教研活動,使每位教師都能主講教育理論和教學實際相結合的典型案例講座,進行行動研究,使每位教師能上示範課、優質課。

3、通過教研,使每位教師所教學科都有較大進步,確保學校質量穩步提高。

4、建立完善教研製度,用制度保障教研活動的具體實施。

三、主要工作及措施

(一)加強理論學習,提升教師的教育理論素養。

爲了促進我校教師專業成長,使大批教師理論和實踐水平雙提高,進一步完善學習制度,加強學習管理。

1、採取集中學習和自主學習相結合形式進行。加強教育學、心理學等基礎理論和現代教育理論的學習,強化用先進的教育理論指導自己解決教學實踐中具體問題的`意識。

2、採取靈活高效的方式進行學習交流,做到“四層次、三必須、兩有、一檢查”。

即:在交流形式上分四個層次,每週一次全校理論學習交流,由全校教師輪流擔任主講人,每週一次教研組學習交流,每週一次網上學習,每週一次個人自主學習交流;在學習內容上做到三個必須,必須是先進的教育思想,必須與教學實際相結合,必須有利於提高教學效率;在學習管理上,要有學習記錄,有心得體會;每月檢查一次。

3、嚴格控制教師在校辦公時間,確保學習研究有時間,並要求教師提高在校辦公的效率,引導教師勤輔導,常鑽研,不斷學習充電,提高自身素質。

(二)以“說、聽、評”三位一體教研活動模式爲載體,優化課堂教學。

1、本期教研的工作重點是開展優化課堂教學活動。在認真學習縣教研室推廣的四步教學法模式的基礎上,結合本校實際情況創造性地開展優化課堂教學活動,最終形成具有學校、教師自身特色和風格的教學模式。

2、堅持每期一次的優化課堂教學評比活動。評比追求一個“實”字:一看教學模式是否具有一定的理論依據,具有可操作性;二看是否真正經歷了實驗研究,經歷了實踐檢驗;三看教學效果是否好,是否具有推廣價值。

3、把三位一體教研活動和優化課堂教學有機結合起來進行。以教研組爲單位,以“說、聽、評”三位一體教研活動爲依託,針對教學實際,對照先進教學理論,反思自己的教學,研究解決優化課堂教學的問題,用辯證觀點對傳統的課堂教學進行揚棄,最終形成具有自身特色、風格和一定價值的教學模式。

(三)全面落實課程標準

1、開展學習新課標、研究新課標、使用新課標活動。一是確保各科任教師每人一本新課標;二是要把“學、研、用”新課標作爲學校對教師的一項重要檢查內容,列入日常檢查之中;三是要把“學、研、用”新課標納入教師達標活動之中。

2、繼續開展好中國小教師基本功達標活動。以此活動爲載體,促使教師研究教材,掌握學科的思想方法和規律,爲教師發揮主導作用奠定堅實的基礎。

(四)強化過程管理,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1、繼續加強對教學質量目標的監管工作。學校通過階段測試、各類競賽、質量分析及師生座談等方式方法,促使教學質量目標的順利完成,走教育可持續發展之路。

2、抓考風,促教風、學風。採取有效措施,嚴肅考風、考紀,杜絕弄虛作假的不良習氣。

3、在抓好終結性評價的同時,突出過程性管理。認真組織各年級的周清、月考、期會考及模擬考試,及時總結經驗教訓,查找問題所在,制定階段性目標措施。

4、注重檢查和落實,特別是各項資料和活動開展情況記錄的保存。

2023年課程調研報告 篇9

一、時代發展的要求

1、探究能力與素質教育

20世紀80年代末期以來,在教育領域裏追求人的素質獲得全面發展,已經變成一種集體行動,成爲國際教育改革的重要趨勢。在我國,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也已經成爲21世紀基礎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指出,要實施素質教育,就必須積極實行啓發式和討論式教學,激發學生獨立思考和創新意識,切實提高教學質量。要讓學生感受、理解知識產生和發展的過程,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創新思維習慣,重視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等方面的能力。因此,改革課堂教學形式,強調以學生爲中心、以探究爲主的教學,着力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就成爲素質教育的關鍵之所在。

2、探究能力與創新教育

當前,開展創新教育,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已經成爲我國整個教育改革的靈魂。正如文化教育學家斯普朗格所認爲的那樣,“教育絕非單純的文化傳遞,教育之爲教育正在於它是一個人心靈的’喚醒’,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8]。即是說,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傳授已有的東西,而是要把人的創造力誘導出來。這種創造力集中體現的是科學探究的能力和科學精神,它纔是教育真正需要“喚醒”的東西。

3、探究能力與科教興國

科教興國,已經成爲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然而,我們在科教興國的戰略問題上,往往過多地強調科技的經濟功能,偏於技術的、物質的乃至產品的層面,卻往往冷落了科學探究、科學理性和科學思想對人、對社會的根本性作用。教育的“功利性”也總是與“應試教育”一起成爲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的最大桎梏。探究教學以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爲核心目的,通過科學方法、態度的訓練與養成教育,逐漸使科學理性之光真正照耀於億萬人的心田,激發人們不斷思考、不斷探究、不斷髮現。因此,從某種程度上講,培養科學探究能力應該是科教興國戰略真正實施的表現之一。

二、課程改革的需要

“提高生物科學素養”、“倡導探究性學習”是生物新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生物科學素養是公民科學素養構成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它是指公民參加社會活動、經濟活動、生產實踐和個人決策所需要的生物科學知識、探究能力以及相關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很顯然,探究能力是科學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提高每個高中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也是課程標準實施中的核心任務。探究性學習是學生認識生命世界、學習生物課程的有效方法之一。《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準(實驗)》倡導探究性學習,力圖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探究過程、勤於動手和動腦,逐步培養學生蒐集和處理科學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批判思維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等等,重在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如果學生在學校期間親身經歷了科學探究活動,那麼,當他離開學校時,對生物學會形成更深的印象和積極、正面的態度。高中畢業前,學生們應該以個人或小組的形式,至少進行一次“真正的”的科學探究活動。在參與探究時,學生們應該掌握科學探究的一般技能,包括: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定計劃、收集證據、得出結論、表達和交流的科學探究能力。

三、探究現狀的思考

20__年秋學期我省全面實施了新課程,通過一個多學期的探索和實踐,許多教師已經積累了衆多寶貴的經驗,這些經驗有待進一步挖掘,昇華爲教學策略和教學模式。與此同時,新課程的實施也對廣大師生在思想層面和操作層面都造成了極大的衝擊,許多困惑和不解紛至踏來。在諸多問題中,“培養探究能力的策略”首當其衝。學生不知如何探究,教師不知如何指導探究等新問題在每一所學校中都存在。根據對我市部分地區學生有關探究能力的問卷調查,比照其他省市、學科的調查結果,可以總結爲以下方面:

1、學生層面。

從“高中生學習生物學的動機”調查結果看,“問題解決”作爲學習生物學的動機,得分最高,其中“探索未知世界的機會”是大部分學生喜歡的。從“高中生對不同生物主題的興趣”調查結果來看,“與實際應用和實踐觀察”有關的內容是學生們最感興趣的主題。從“高中生對生物學不同學習方式的興趣”調查顯示看,學生們最感興趣的是通過“參加野外實習”、“在實驗室裏進行研究”和“執行一項個人計劃”等活動進行體驗式學習(劉植義,20__)。這說明學生樂於探究,希望通過課內外不同的探究形式解決問題,發展探究能力。但是,從“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現狀”的調查結果來看,大部分高中學生雖然具有一定的推理論證能力,但缺乏提出問題、設計實驗、反思與批判等能力[20]。在探究實驗中多數學生還只重結果而輕過程,重數據而輕本質,沒有學會探究的方法,養成科學的態度(顧莉,20__)。學生們渴望探究,但大學聯考這根指揮棒多偏重結論性知識的考查,使得他們“不得不”忽視探究的過程,山東省有關高中生物新課程學習狀況的調查也印證了這一點[15](賀建東,20__)。這些情況說明,高中學生各方面的探究能力還很弱,學生們的探究願望沒有得到真正的滿足,也沒有真正轉變爲實際探究中的各項能力。

2、教師層面

從影響學生科學探究能力因素的調查結果來看,“學生進行探究的內驅力、學生的認知結構和認知發展水平、教師的科學素養、學習資源和探究學習環境”是影響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主要因素。在這些因素中,教師的科學素養尤其是引導探究學習,培養學生探究能力等方面的策略是重要的決定因素[29]。科學探究方法的獲得,除了學生在學習中主動探索,不斷積累以外,主要靠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加以培養和訓練,教給思維方法,指導思維路徑,使學生領會並付諸實踐,以逐步形成習慣,形成能力,並在交流中得到進一步強化[15](賀建東,20__)。但是從“教師對探究性教學的理解和培養探究能力的教學策略”的調查結果看,大部分教師雖然知道探究的主要步驟,但缺乏具體的教學策略。少部分教師甚至還不知道“什麼是探究”,農村中學的有些教師對開展探究學習排斥性依然很強。這些現象充分的表明,大多數在非探究學習中培養出來的生物學教師,若不經過職後專門的探究教學策略的培養和實踐,一開始很難對學生開展有效的探究學習指導(紀琴,陸建身20__)。此外,探究活動的開展由於受到時間、學習資源等因素的影響開展的並不普遍。

以上調查結果反映了在“學生的探究動機、現實的探究能力與教師的指導策略“三個方面存在着多對矛盾。學生想探究,但缺乏必要的指導和實踐,探究能力自然較低;教師想指導,但缺乏相應的教學策略,缺少解決探究活動中困難的途徑。面對這些問題和矛盾,畏難甚至退縮不前是行不通的,也是與國家推進課程改革的決心相背離的。我們應該找原因、想辦法,不斷探索與總結培養學生探究能力的教學策略,爲新課程的順利實施和推進提供支持。

國內外關於該課題的研究現狀及趨勢:

1.探究能力的結構與表現

能力通常是指完成一定活動的本領,包括完成一定活動的具體方式,以及完成一定活動所必須的心理特徵。科學探究能力是一種能力,它的組成要素中不包括非智力因素,但二者會相互產生影響。國外的研究表明,科學探究能力是一種具有複雜結構的高層次能力。一般認爲,科學探究能力是保證學生順利完成探究活動的具體方式和心理特徵。對探究能力的理解,可以從多元智能的角度加以體會,其語言、邏輯-數學、視覺-空間、身體運動、人際關係、內省等智能,可以幫助我們全面的認識探究能力。它給我們的啓示是:探究能力評價應該採取多渠道、多種形式、在多種不同的實際生活和學習情境下進行。

但是,從多元智能角度構建的探究能力結構模型國內外研究還比較少,這一點使得我們在探究能力的把握和測量上難以適從。國內有學者參照吉爾福特的智力三維結構模型,構建了基本科學能力結構模型(申繼亮,20__)。後來又有學者以此爲基礎構建了以科學(探究)過程、科學內容和科學品質爲三個基本維度的科學探究能力結構模型,並以科學品質爲主要維度,列舉了評價學生探究能力的50條表現。

這50條探究能力的表現是從思維的深刻、靈活、敏捷、批判和獨創性角度編撰的,雖然滲透探究過程的要素,外顯性強,但與中學常用的科學探究的基本程序不相吻合,而且這些表現比較繁雜,中學教師難以操作。“能力”是高中生物課程三維目標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高中生物課程標準(實驗)》從科學過程這一角度出發,明確列舉了高中階段學生應該學會的11個方面的探究能力表現[1],可以說是體現了上述模型中的核心部分。這些表現與探究教學(學習)的程序基本一致,將探究內容和品質滲透其中,以它爲出發點形成教學策略,構建教學模式,進行探究能力的評價,目標明確也非常容易操作。

2.科學探究的程序和探究教學模式

能力總是和人的某種活動相聯繫並表現在活動中。只有從一個人所從事的某種活動中,才能看出他具有某種能力。科學探究能力表現在學生進行探究學習的活動中,並在活動中得到發展,反過來,這種能力也將直接影響和決定探究學習的效率和結果[17]。

探究式教學,亦稱探究學習,是指在教師指導下學生運用探究的方法進行學習、主動獲取知識、發展能力並獲得體驗的實踐活動。

探究教學的核心是使學生通過類似科學家的探究過程,理解科學概念和科學探究的本質,培養科學探究能力(柴西琴,20__)。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即是教給學生自主探索自然界和現實生活中科學問題的方法和技能。使科學教育面向真實科學是當代科學教育改革的一個重要理念,而科學教學要與真實的科學探究相接近,就必須首先呈現出科學探究的“形”,或者說與科學探究保持“形似”。

教學策略是教師教學時,爲達成教學目標所採用的教學取向,而非特別限定的某種教學方法。

3.1強調“過程技能”的策略取向。

早期培養探究能力的策略,其建立者採用了還原論的思維方式和過程分析方法,將科學探究過程分解爲一系列獨立的成分,如觀察、分類、假設、推論、預測等。相應地把科學探究能力分解成一系列獨立的技能,如觀察技能、分類技能、假設技能、推論技能、預測技能等,稱爲過程技能。其基本假設如下: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是一系列過程技能的集合;這些過程技能是可以通過練習來獨立發展的;學生的過程技能得到發展後,就可以用來解決實際的科學問題,科學探究能力也就得到了發展。據此提出的教學策略是,首先讓學生獨立地練習和發展這些技能,然後再結合起來解決更復雜的問題。

3.2強調“控制變量”等核心要素的策略取向。

有些研究者認爲,科學探究的本質是科學的思維方式。科學思維的一個重要特徵是運用邏輯推理來解釋相關證據。這樣就把“科學思維”與“邏輯思維”聯繫起來,並根據皮亞傑的理論,用控制變量的實驗來檢測學生的邏輯思維,把它作爲科學探究能力的一個重要特徵,建立了科學探究能力的邏輯策略。這種策略將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描述成能進行控制變量的實驗探究的能力。從本體論意義上來看,它並不能完整的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只是培養了“會進行控制變量的研究”這個突出的特徵。

上述2種策略取向,無論是強調過程技能還是強調某一要素,都忽視了探究主體學生原有認知結構對探究能力形成的影響。針對這一問題,一些從認知科學角度出發的研究者把科學探究看做問題解決的一種形式。在開展探究時,探究者從自己的“工具箱”裏選擇“工具”。對任何一個給定的探究任務,並非需要所有的工具,其技巧就在於正確地挑選並知道如何去使用所需的工具。米勒將科學探究能力包含的成分分爲三類:一般的認知技能(例如觀察、分類等等)、實踐的技能(例如,知道怎樣使用不同的測量工具)和探究的策略(例如,知道用重複測量來提高測量的可靠性)。在此基礎上,英國約克大學的PACKS項目組提出了另一種培養探究能力的策略體系(Robin Millar,1998)。

這一策略體系將科學探究的主體和探究過程作爲一個整體進行研究,具體描述了學生原有的認識和技能對科學探究過程中各環節的影響,擺脫了機械決定論和經驗主義的科學觀,深化了對科學探究能力的結構和功能的認識,對於研究和發展學生與科學探究相關的理解和能力有一定的指導作用。

從上述文獻綜述我們可以知道,科學探究能力是一種具有複雜結構的高層次能力。對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應該從探究能力結構的“過程維度”出發,明確高中生物新課程教學中學生應該學會的各種探究能力,並以此開展教學和評價。在具體的探究教學過程中,應該繼續保持傳統教學中重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良好習慣,注意關注學生原有認知結構對探究能力形成的影響。在此基礎上,兼顧總體探究過程與各類探究技能的培養,同時加強對探究活動中核心要素的訓練,“以點促面”,使探究各環節要求的能力得以形成。在探究活動開展的各個階段,要重視學生的自我監控在其中的作用,最終形成完整的探究能力。

2023年課程調研報告 篇10

一、教學模式的改革

由於汽車技術的迅猛發展,以前的“一塊黑板、一本教案”的教學模式一不能適應教學要求。因爲這種上課模式基本上是以理論教學爲主,對書空講,學生看不到實物,更不要談動手操作了;即使講授實踐技能也只能是紙上談兵,學生的接受效果可想而知。鑑於此,爲了使學生切實掌握零部件工作原理以及維修技能,我們採用了理實一體化教學;並根據學生差異,實行分層教學。

1、理實一體化教學

所謂理實一體化教學,說透了就是理論和實踐在一起上。我們的理解是:以前理論和實踐是分開的,上完理論再上實踐,但是我們忽略了一點,即學生在學理論的時候對於所學知識是一片空白,因此接受知識的速度和效果都不是太好;如果老師在講理論的同時能夠讓學生看到實物,並且可以現場看到老師操作甚至學生自己動手操作,學生就可以把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那麼學生對於老師講的東西就從感性認識上升到了理性認識,這樣學起來就可以事半功倍,而且不容易遺忘。比如在學習“起動機控制電路故障排除”這部分內容時,我們就採用理實一體化教學。對照電路圖、整車電路,圖物聯繫,首先學生學會了看電路圖,學生可以對照電路圖上某段線路找到整車上相應的電路;其次學生可以根據電路圖查找故障,採用順藤摸瓜找到相對應的故障所在。在介紹中央線路板時,讓學生觀察中央線路板外觀,告訴學生兩個知識點:

1、中央線路板線路全部做在板內

2、中央線路板上有若干個插拔器,把它們劃分了若干個區:A、B、C、D等,每個區的插拔器接不同部位的電器元件。通過實物觀察,學生直觀的看清楚了中央線路板的外觀特徵。

2、項目教學法

所謂項目教學法,其實就是把大化小,由易到難,逐步掌握,但是這個“小”並不是無目的的小,它要教師從實踐維修過程當中找出來。具體是這樣的:我們改變了原來的先講課(講結構、講原理)後實習而是採用一看、二摸、三拆、四裝、五纔是爲什麼。把一個複雜的汽車分解成若干個相對獨立的核心部分(發動機、底盤、電器等部分)。圍繞這些項目進行教學。新的知識只有在已經被掌握的知識的構架上才能被輕鬆掌握。比如說把汽車作爲一個大的概念時,項目就只能是發動機、底盤、電器設備等具有組合性的,讓學生對自己所學專業有一個大概的整體的瞭解。這經歷了第一個階段,接下來可以以發動機爲大概念,點火系統、燃油噴射、油料供給又可以是其中的項目。最後經歷第三階段:以點火係爲大概念,點火控制模塊、傳感器又可以作爲其子項目。所有的項目之間必須要有一定的層次性,這樣便於學生理解各部分之間的連接和相互關係。

二、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改革

在教學過程當中根據教學需要,積極進行教學方法改革,根據學校自身設備,結合市場調研報告,自編一套既能滿足學校教學設備又能符合企業人才培養要求的校本教材,實施項目教學法,根據學生差異,上課時實行目標分層教學,在課堂上改變以教師主講,學生聽的傳統的教學方法,引入多媒體教學,利用課件,多媒體臺架,實施理實一體化教學。學生在學習的過程當中可以直觀的看到,學生的理解也就從感性認識上升到了理性認識。

三、課程結構與教學內容改革

我校在汽修專業教學中積極推進課程結構改革,實行寬基礎,活模塊的課程模式,打破傳統科學體系,實行理實一體化。新一輪職業教育課程改革行動計劃下發後,本專業主動開展社會調研,力主構件以能力爲本位,以實踐爲主線,以項目爲主體的專業課程實施專業課程模塊化、綜合化、項目化需要,根據項目編寫小本教材,並配合課程改革加強實驗實習基地建設。

目前我校課程結構如下:

1、文化課、基礎平臺專業基礎課

a.汽車機電

b.汽車檢測

c.柴油機維修

2、考證

四、總結

基於上面的研究和所達成的共識,我校圍繞汽修專業課程改革開展了大量的前期準備工作,初步形成了以下幾個方面的成果。

1、爲了能夠在較短的時間裏完成課題的研究和取得實質性的效果,讓我們學校的畢業生具備企業搶手人才的知識和技能。學校加大教學改革的力度,調整並加強了課題組的力量。

2、重新調整並擴充了學校汽車運用與維修專業指導委員會,並邀請專家爲我們的專業建設進行廣泛的調研,聆聽專家的意見。在專家的指導下修正我校汽車運用與維修專業的培養目標及培養計劃。爲我們的學生和教師做講座。用企業發展的技術現狀來開拓我們的思路。

3、在師資隊伍建設方面:一方面大力引進近年來高等學校的汽車專業的畢業生和從企業引進具有豐富實際經驗的專業技術人員,另一方面對我們學校原來的汽修專業教師進行再充電和再教育。使得我校的教師隊伍結構和教師的綜合素質已初步具備實施項目教學的能力。

4、積極鼓勵教師參與實習基地和友好單位的科技活動。關注行業技術發展的前沿,結合當前的工作,在教學模式和教學內容的改革上,作較爲積極的思考和探索。對於在生產實踐和教學活動中形成的經驗和感受,及時總結。形成可供團隊共享的成果。

5、在教材建設方面,積極鼓勵教師尋找技術資料和自行編寫和

學校實習實訓設備相配套的校本教材。以提高教材和教師、設備、學生的結合程度,獲取最佳的教學效果。目前已經完成的校本教材有:

6、爲提高多媒體教室的教學效果,增加教學過程的信息量,增加教學過程中的可調整性,要求專業教師自行製作適合學生學習能力並配套我們學校實驗實訓設備的課件。

7、根據學校現有的設備條件和教師能力的條件,在實訓中心和實習工廠中嘗試項目教學。如輪胎動平衡測試和調整、自動變速器的液力聯軸器、行星齒輪機構、四輪定位、汽車尾氣排放測試等。

10、由於新的教學理念和新的教學方法,更主要的是強大的實驗平臺的使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有了較大的進展。特別是和現代行業同步的實驗設備的運用,不但提高實際操作的技能,理論學習和運用能力也有了明顯的進步。

雖然我們已經開始課題的研究和探索,並作了一定範圍的嘗試,但需要做的工作還很多。要達到項目教學的預期目標,至少在以下幾個方面作出努力:

1、續加強教師隊伍結構的合理性建設和教師自身能力的提高。利用各種資源,爭取上級主管部門的大力支持。多方面、多渠道發現和引進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工程技術人員、聘請行業中有一定知名度的專家作客座教授和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提高我們的教師對新技術的瞭解和掌握。繼續執行教師的暑假工廠實踐,提高教師對新技術、新裝備的使用能力,保證教師對項目教學法的駕御能力。

2、續加強學校對專業實踐的硬件平臺的投入,包我們的實習工

廠建成具有一流技術裝備的汽車實驗室。既可以用於教學實踐,也可以引導教師從事研究活動。我們學校的周圍有我們的自有土地一百多畝,計劃用途是校門的南面建一家汽修廠,學校的北面辦一所駕駛學校。通過走產學研相結合的道路來壯大我們的汽修專業,促進我們的教學。

3、加強對專業課程的項目設立的合理化研究。我們現在進行的項目,是根據現有的設施和教師的能力來確當的,並不十分適合企業現場的要求。只能是初步的嘗試,下一步我們的規劃是在學校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的幫助下,科學、規範地制訂專業實用人才能力調查表,在常武地區乃至更大的範圍內進行調查和諮詢。設立完全符合現代汽車修理行業要求的能力訓練的項目,使我們的學生真正實現和企業現場的“0”距離對接。

4、加大教材改革和校本教材的建設工作力度。使我們的教材更加適合於我們的培養目標,更加適合於我們的教學計劃,更加適合於我們的實驗實訓設備,更加適合於我們的課堂,更加適合於我們的學生。爲我們的項目教學法的順利開展提供最有力的保證。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