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懷聖寺導遊詞(精選19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91W

廣州懷聖寺導遊詞 篇1

懷聖寺在市區光塔路,內有光塔,又稱光塔寺。是公元七世紀伊斯蘭教傳入中國後最早興建的古清真寺之一。相傳在一千三百多年前,伊斯蘭教的創始人穆罕默德派他的母舅阿布?宛葛素前來廣州,把伊斯蘭教傳入中國。

廣州懷聖寺導遊詞(精選19篇)

懷聖寺就是懷念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之意。寺內設有教長室、藏經室,禮拜大殿和專供洗禮的水房。教徒們常在星期五“主麻日”和伊斯蘭教節日前來聚禮。廣州交易會期間,許多阿拉伯商人前來做禮拜。

光塔高三十六米餘,它的圓形塔身、筆尖形的塔尖顯示了阿拉伯特有的建築風格。在每次禮拜前,就有人登上塔頂高喊“邦克”,招呼伊斯蘭教徒快來做禮拜,故該塔最初叫“邦克塔”。當時阿拉伯教徒常在晚上登塔點燈,爲阿拉伯船舶指引航向。

廣州懷聖寺導遊詞 篇2

懷聖寺又名光塔寺,位於中山六路光塔街,是公元七世紀伊斯蘭教傳入中國後最早興建的古清真寺之一,

廣州懷聖寺,據《南海百詠續編》載:懷聖寺爲"回教之祖,名貴聖穆罕默德,寺號懷聖,懷念貴聖也"。可見,懷聖寺寺名是這樣得來的。懷聖寺與揚州仙鶴寺、泉州麒麟寺、杭州鳳凰寺合稱中國伊斯蘭教四大古寺。

相傳唐高祖武德年間(618-626年),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曾派門徒4人來華傳教。其中的艾比•宛葛素於唐貞觀初年從波斯灣到達廣州,建造了懷聖寺。懷聖寺於627年建造,至今已有1300多年曆史。

懷聖寺歷史上曾遭火焚而後重建。現寺是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再次修建的。全寺佔地2966平方米。寺門西南隅爲著名的光塔;正面爲看月樓;樓後爲月臺、水房、東西迴廊等;再後爲禮拜殿。殿坐西朝東,禮拜時面向聖地麥加,

禮拜寺造型莊嚴肅穆,比例、色彩、裝飾均具西亞風格。寺的整體採用中國軸體對稱佈局,層層深入,逐步展開。

寺內設有教長室、藏經室,禮拜大殿和專供洗禮的水房。教徒們常在星期五“主麻日”和伊斯蘭教節日前來聚禮。廣州交易會期間,許多阿拉伯商人前來做禮拜。

寺內的光塔,高36米。它的圓形塔身、筆尖形的塔尖顯示了阿拉伯特有的建築風格。在每次禮拜前,就有人登上塔頂高喊“邦克”,招呼伊斯蘭教徒快來做禮拜,故該塔最初叫“邦克塔”。因“光”和“邦克”在廣州話裏發音相似,故該塔又稱光塔。當時阿拉伯教徒常在晚上登塔點燈,爲阿拉伯船舶指引航向。

懷聖寺是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當年建造懷聖寺的艾比•苑葛素歸真後,葬於桂花崗的先賢古墓地。

廣州懷聖寺導遊詞 篇3

懷聖寺是廣州的清真古寺之一,始建於唐高祖武德年間,懷聖寺總面積1553平方米,整體建築爲典型的阿拉伯建築風格,寺內設有教長室、藏經室,禮拜大殿和專供洗禮的水房寺內的光塔。

懷聖寺位於中國廣州越秀區光塔路56號,是中國現存最早的清真寺,1996年被國務院公佈爲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聖寺又名獅子寺,俗稱光塔寺,是中國四大古代清真寺之一,也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清真寺建築,被列爲廣東省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懷聖寺建於唐初,是伊斯蘭教傳入我國後最早建立的清真寺之一,爲紀念伊斯蘭教創始人“至聖”穆罕默德,故名懷聖寺。光塔始建於唐代,高36.3米,此塔爲國內現存伊斯蘭教建築最早最具特色的古蹟之一。1996年11月國務院公佈懷聖寺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相傳唐高祖武德年間(618-620xx年),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曾派門徒4人來華傳教。其中的艾比·宛葛素於唐貞觀初年從波斯灣到達廣州,建造了懷聖寺。懷聖寺於620xx年建造,至今已有1300多年曆史。懷聖寺歷史上曾遭火焚而後重建。

現寺是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再次修建的。全寺佔地2966平方米。寺門西南隅爲著名的光塔;正面爲看月樓;樓後爲月臺、水房、東西迴廊等;再後爲禮拜殿。殿坐西朝東,禮拜時面向聖地麥加。禮拜寺造型莊嚴肅穆,比例、色彩、裝飾均具西亞風格。寺的整體採用中國軸體對稱佈局,層層深入,逐步展開。寺內設有教長室、藏經室,禮拜大殿和專供洗禮的水房。教徒們常在星期五“主麻日”和伊斯蘭教節日前來聚禮。廣州交易會期間,許多阿拉伯商人前來做禮拜。寺內的光塔,高36米。它的圓形塔身、筆尖形的塔尖顯示了阿拉伯特有的建築風格。在每次禮拜前,就有人登上塔頂高喊“邦克”,招呼伊斯蘭教徒快來做禮拜,故該塔最初叫“邦克塔”。因“光”和“邦克”在廣州話裏發音相似,故該塔又稱光塔。當時阿拉伯教徒常在晚上登塔點燈,爲阿拉伯船舶指引航向。懷聖寺是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當年建造懷聖寺的艾比·苑葛素歸真後,葬於桂花崗的先賢古墓地。

廣州懷聖寺導遊詞 篇4

懷聖寺是廣州的清真古寺之一,始建於唐高祖武德年間,懷聖寺總面積1553平方米,整體建築爲典型的阿拉伯建築風格,寺內設有教長室、藏經室,禮拜大殿和專供洗禮的水房寺內的光塔。

懷聖寺位於中國廣州越秀區光塔路56號,是中國現存最早的清真寺,1996年被國務院公佈爲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聖寺又名獅子寺,俗稱光塔寺,是中國四大古代清真寺之一,也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清真寺建築,被列爲廣東省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懷聖寺建於唐初,是伊斯蘭教傳入我國後最早建立的清真寺之一,爲紀念伊斯蘭教創始人“至聖”穆罕默德,故名懷聖寺。光塔始建於唐代,高36.3米,此塔爲國內現存伊斯蘭教建築最早最具特色的古蹟之一。1996年11月國務院公佈懷聖寺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相傳唐高祖武德年間(618-626年),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曾派門徒4人來華傳教。其中的艾比·宛葛素於唐貞觀初年從波斯灣到達廣州,建造了懷聖寺。懷聖寺於627年建造,至今已有1300多年曆史。懷聖寺歷史上曾遭火焚而後重建。

現寺是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再次修建的。全寺佔地2966平方米。寺門西南隅爲著名的光塔;正面爲看月樓;樓後爲月臺、水房、東西迴廊等;再後爲禮拜殿。殿坐西朝東,禮拜時面向聖地麥加。禮拜寺造型莊嚴肅穆,比例、色彩、裝飾均具西亞風格。寺的整體採用中國軸體對稱佈局,層層深入,逐步展開。寺內設有教長室、藏經室,禮拜大殿和專供洗禮的水房。教徒們常在星期五“主麻日”和伊斯蘭教節日前來聚禮。廣州交易會期間,許多阿拉伯商人前來做禮拜。寺內的光塔,高36米。它的圓形塔身、筆尖形的塔尖顯示了阿拉伯特有的建築風格。在每次禮拜前,就有人登上塔頂高喊“邦克”,招呼伊斯蘭教徒快來做禮拜,故該塔最初叫“邦克塔”。因“光”和“邦克”在廣州話裏發音相似,故該塔又稱光塔。當時阿拉伯教徒常在晚上登塔點燈,爲阿拉伯船舶指引航向。懷聖寺是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當年建造懷聖寺的艾比·苑葛素歸真後,葬於桂花崗的先賢古墓地。

廣州懷聖寺導遊詞 篇5

懷聖寺又名光塔寺,位於中山六路光塔街,是公元七世紀伊斯蘭教傳入中國後最早興建的古清真寺之一,

廣州懷聖寺,據《南海百詠續編》載:懷聖寺爲"回教之祖,名貴聖穆罕默德,寺號懷聖,懷念貴聖也"。可見,懷聖寺寺名是這樣得來的。懷聖寺與揚州仙鶴寺、泉州麒麟寺、杭州鳳凰寺合稱中國伊斯蘭教四大古寺。

相傳唐高祖武德年間(618-620xx年),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曾派門徒4人來華傳教。其中的艾比•宛葛素於唐貞觀初年從波斯灣到達廣州,建造了懷聖寺。懷聖寺於620xx年建造,至今已有1300多年曆史。

懷聖寺歷史上曾遭火焚而後重建。現寺是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再次修建的。全寺佔地2966平方米。寺門西南隅爲著名的光塔;正面爲看月樓;樓後爲月臺、水房、東西迴廊等;再後爲禮拜殿。殿坐西朝東,禮拜時面向聖地麥加,

禮拜寺造型莊嚴肅穆,比例、色彩、裝飾均具西亞風格。寺的整體採用中國軸體對稱佈局,層層深入,逐步展開。

寺內設有教長室、藏經室,禮拜大殿和專供洗禮的水房。教徒們常在星期五“主麻日”和伊斯蘭教節日前來聚禮。廣州交易會期間,許多阿拉伯商人前來做禮拜。

寺內的光塔,高36米。它的圓形塔身、筆尖形的塔尖顯示了阿拉伯特有的建築風格。在每次禮拜前,就有人登上塔頂高喊“邦克”,招呼伊斯蘭教徒快來做禮拜,故該塔最初叫“邦克塔”。因“光”和“邦克”在廣州話裏發音相似,故該塔又稱光塔。當時阿拉伯教徒常在晚上登塔點燈,爲阿拉伯船舶指引航向。

懷聖寺是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當年建造懷聖寺的艾比•苑葛素歸真後,葬於桂花崗的先賢古墓地。

廣州懷聖寺導遊詞 篇6

懷聖寺在市區光塔路,內有光塔,又稱光塔寺。是公元七世紀伊斯蘭教傳入中國後最早興建的古清真寺之一。相傳在一千三百多年前,伊斯蘭教的創始人穆罕默德派他的母舅阿布?宛葛素前來廣州,把伊斯蘭教傳入中國。

懷聖寺就是懷念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之意。寺內設有教長室、藏經室,禮拜大殿和專供洗禮的水房。教徒們常在星期五“主麻日”和伊斯蘭教節日前來聚禮。廣州交易會期間,許多阿拉伯商人前來做禮拜。

光塔高三十六米餘,它的圓形塔身、筆尖形的塔尖顯示了阿拉伯特有的建築風格。在每次禮拜前,就有人登上塔頂高喊“邦克”,招呼伊斯蘭教徒快來做禮拜,故該塔最初叫“邦克塔”。當時阿拉伯教徒常在晚上登塔點燈,爲阿拉伯船舶指引航向。

廣州懷聖寺導遊詞 篇7

廣州越秀公園又稱越秀山,越秀公園是廣州城市中心公園,是新世紀羊城八景之一,它與白雲山聯成廣州城北的屏障。海撥70餘米。歷史上又稱粵秀山、越王山。明朝永樂年間,山上曾建觀音閣,所以又稱觀音山。越秀山早在西漢時期便是登臨勝地。到了近代,孫中山先生曾提出,要把越秀山建成一座大公園。解放後,人民政府把設想變成了現實。

現在,越秀公園是廣州市內大型的綜合性文化休息公園。它由主峯越井崗及周圍的桂花崗、木殼崗、鯉魚崗等七個山崗和北秀、南秀、東秀三個人工湖組成。面積共86萬平方米。綠化覆蓋率達92%。它不僅保存了鎮海樓、明古城牆、四方炮臺、中山紀念碑等各個歷史時期的遺蹟和古樹名木,還建設了五羊仙庭、成語寓言園、竹林幽閒區、植物觀賞區、花卉館、博物館、美術館、遊樂場、游泳場、體育場、餐廳、小賣部和亭、臺、樓、榭等休息、文體、景點和服務設施。公園園道四通八達,通往各遊覽、服務點。每年還舉辦大型的花事活動。公園每年接待中外遊客達一千多萬人次。

元朝以來,越秀山均被列爲羊城佳景,近年被評比爲廣州市十佳旅遊景點,鎮海樓和五羊石像被列爲廣州市十大旅遊美景。

廣州懷聖寺導遊詞 篇8

女士們,先生們,現在你們所在的地點就是美麗的流花湖公園。

流花湖公園裏景色宜人。綠綠的樹,紅紅的花,星星點點地佈置着草坪。高大的榕樹拔地而起,蔥鬱的枝葉擋着炎炎烈日,又棕又黃的細條垂向地面,猶如一把鬍子,顯現出榕樹的古老。榕樹旁有一大片草地,草地上開着粉紅的桃花,深紅的大王花,嬌嫩的牽牛花……讓流花湖公園變得更加美麗。

花叢的對岸是美景區。那裏就像花界一樣,綠綠的草坪上總會有十多束美麗的花,而且類型衆多,個性鮮明。進入花界的一座用花籃和草編織着的一個門裏,迎面向我們展示的是十多塊板塊方磚,而且非常乾淨,像一面鏡子那麼潔淨、透明。踏着這一塊塊板塊方磚,就來到了鮮花展示區。這裏的鮮花特別多,多得數不勝數。顏色鮮豔,紅如火,粉如霞,綠如碧,黃如金,它們點綴着美不勝收的花界,讓花界別有一番情趣。

旅客們,請看旁邊,這一大片湖水,就叫流花湖。湖面時而風平浪靜,時而波濤洶涌,時而被錦鯉魚泛起一圈圈波紋粼粼擴散,時而讓船隻泛起一道箭頭型的波紋,好像“激流涌進”。湖裏放養了幾萬條鯉魚,它們在湖底自由自在地玩耍着,活蹦亂跳,歡快極了!美麗的錦鯉魚,有紅色的,有白色的、有橙紅色的,有金黃色的,還有頭紅身白的……湖中心聳立着一座塔尖型的亭子,它接着湖岸的一邊,供人們在湖中心觀賞。湖岸種了一排排垂柳,在微風中擺動着它的細條兒,好像在跳舞。

如果有興趣的'話,可以到湖中間那一座又高又優雅的亭子裏去觀賞魚羣。如果你丟下十多顆魚食,然後就有幾條魚游上來爭奪,緊接着大羣魚也遊了上來。它們爭先恐後地搶着,漸漸地形成了一幅壯觀的奇景。柳樹也會擺動着它那柔軟的樹葉,構成了一卷連畫家都難以畫出來的畫!所以,很多人都喜歡到湖中心的那座亭子裏玩耍、晨練。

各位旅客、嘉賓,我的講話完了。請你們盡情地欣賞流花湖公園的景色,不過,不要亂吐痰,亂扔果皮、紙碎,不隨意踐踏草坪。綠草青青,鮮花朵朵,希望遊客們能注意我提醒的幾點,愛護花草樹木,讓流花湖公園每天都是鶯歌燕舞,景色宜人!

廣州懷聖寺導遊詞 篇9

懷聖寺又名獅子寺,俗稱光塔寺,是中國四大古代清真寺之一,也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清真寺建築。位於越秀區光塔路56號,被列爲廣東省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唐、來以來,廣州爲我國海外貿易的主要港口,那時廣州的阿拉伯富商最多,他們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修建了一座規德宏大的清真寺,即今日的懷聖寺,寺的命名錶達了中外教民對聖人穆罕默德的尊從和懷念。

該寺禮拜大殿置於院庭的正面,它是3間帶周圍廊、歇山重檐綠琉璃,帶斗拱的古典式建築,巍然聳立在帶雕石欄杆的大平臺上,充分顯示了大殿的高貴威嚴、石欄杆板上的雕刻各異,有葫蘆、扇子、傘蓋、花卉、獅子、游魚等物,極爲活潑生動。大殿內部潔白明亮,用木地板及三面拉門,殿內裝飾雖少,但很整潔大方。

建於唐初,是伊斯蘭教傳入我國後最早建立的清真寺之一,爲紀念伊斯蘭教創始人“至聖”穆罕默德,故名懷聖寺。地處古阿拉伯商聚居的“蕃坊”。寺名“懷聖”是懷念伊斯蘭教創始人“至聖”穆罕默德之意。又因寺內有一光身柱形塔,故又稱光塔寺。元至正三年(公元1343年)曾毀於火,至正十年重建;其後明清時期先後重建。

懷聖寺位於廣州市越秀區光塔路56號,寺院坐北向南,佔地面積2966平方米,在主軸線上依次建有三道門、看月樓、禮拜殿和藏經閣;光塔在寺西南角,還有迴廊和碑亭。光塔始建於唐代,高36.3米,青磚砌築,塔身圓筒形,向上有收分,表層塗抹灰砂,塔身開長方形採光小孔,塔內設二螺旋形樓梯,雙梯繞塔心盤旋而上,各自直通塔頂。塔頂原有金雞,可隨風旋轉以示風向,明初爲颶風所墜。頂部用磚牙疊砌出線腳,上砌尖形頂,爲1934年重修。此塔爲國內現存伊斯蘭教建築最早最具特色的古蹟之一。

廣州懷聖寺導遊詞 篇10

大家眼前的石牌坊由琢磨過的青石精雕細刻而成,工藝堪稱一絕。牌坊上"敕封昭顯"、"曠典"、"殊恩"、"龍章"、"鳳詔"爲當年清光緒皇帝御筆親書。解放前,儘管久晴不雨,牌坊上每隔十五分鐘便有一滴晶瑩的小水點滴下來,神奇莫測,令昔日的遊人香客讚歎不已。爲什麼牌坊題字要皇帝御筆親書呢?相傳在咸豐四年,匪寇攻陷縣城,鄉民打着賓公旗幟,集衆抗匪,收復縣城。光緒六年,皇帝降旨,敕加封號,造"敕封昭顯"石牌坊。

通過牌坊左轉,拾級而上,映入眼簾的是正果寺。正果寺,建於南宋慶元三年(1193年),明朝成化年間重建,經歷清嘉慶二十二年、光緒三年兩次重修,現保存建築面積750平方米,是一座三進三棟,擡樑式、硬山頂、歇山頂兼併的古建築物。

正果寺最大的特點是精湛的建築裝飾藝術,整座建築古色古香,巍峨壯麗,尤以三託:"蓮花托、燕子託、龍鳳託";三雕"石雕、木雕、浮雕"著稱於世,充分體現了明清時代嶺南民間古建築藝術的風格特點。

請各位往上看,整座建築裝飾得最華麗,最引人注目的是屋頂脊飾。脊飾在明亮的藍天襯托下,色彩斑斕,富麗堂皇,具有濃烈的民間藝術韻味。你們看,那蹲伏在屋沿垂脊上一對陶塑獅子,全身青綠色,大眼圓睜,張口翹尾,就像要凌空而下,氣勢雄偉。把獅子裝飾放在垂脊上,帶有避邪保平安的寓意。屋頂正中的橫脊上,有以唐僧四師徒西方取經爲故事體裁的脊飾。這種獨特的裝飾,廣東人稱爲花脊。花脊分上下兩層,下層以石雕做脊基,上層爲二龍戲珠的陶塑。現在請跟我入寺參觀。

廣州懷聖寺導遊詞 篇11

天河公園是區屬綜合性公園,位於廣州天河區員村,西靠天府路,南連黃埔大道,北接中山大道,來往交通十分便利。

天河公園以自然生態景觀爲主要特色,公園規劃爲五個功能區:百花園景區、文體娛樂區、老人活動區、森林休憩區、後勤管理區。

公園環境舒適,草坪舒展,山丘起伏,林木蒼翠,湖波粼粼,好一派自然清新的效野風情。氣墊宏偉的南北大門景色,門前廣場橫跨寬度達100 米,建築風格獨特,植物色彩配置豔麗,佈置緊湊,頗有現代公園氣派。最爲壯觀的南門中軸廣場,兩側種植風景林,配置各類棕櫚植物,襯托着中央的立體八角花壇,更加洋溢着嶺南園林的氣息。象徵着和平和希望的白鴿廣場,羣鴿飛翔在蔚藍的天空,自由自在,無拘無束。

園內更有極具嶺南特色、清雅暉盈的園林精品——“粵暉園”,它坐落在綠柳環抱、秀色怡人的柳湖湖畔,更與歡躍嬉戲的湖中錦鯉相映成趣。精巧秀麗的“粵秀園”建在風光如畫、具有“水中琪林”之稱的翠湖帝國,使湖色幽美的翠湖成爲人們寫生、攝影、休閒的好地方。佔地八萬平方米的百花園景區,內含茶花園、杜鵑園、紫薇園等園,以植物造景爲主,層次分明,色彩豐富。還有湖中的湖心亭,圓形的重檐亭,在公園的湖光山色中盡顯風騷。蕭穆的鄧世昌衣冠冢,成爲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具有深遠的教育意義。

園內設有配套的遊樂項目,深受廣大遊客的喜愛,有休閒遊艇、開心碰碰車、歡樂碰碰船、刺激的賽車、松林飛鼠、森林狩獵、游泳池、網球場、海獅表演館、兒童樂園以及具有教育意義的科普項目魔法森林、哈爾濱雪冰雕展。

廣州懷聖寺導遊詞 篇12

雲臺花園坐落在風景秀麗的廣州市白雲山入口處,位於白雲山風景區南面的三臺嶺遊覽區內,它南臨廣園路,東接白雲索道,1995年9月建成開放。因背依白雲山的雲臺嶺、園中又遍植中外四季名貴花卉而得名,是白雲山風景區新景點之一,也是是我國大型的以各種觀賞花木造景爲主的園林式花園,享有"花城明珠"的美譽。

雲臺花園是一個高格調,以欣賞四季珍貴花木造景爲主的全國最大的園林式花園。它坐落白雲山三臺嶺內,佔地12萬平方米,是以世界著名花園--加拿大的布查特花園爲藍本,由廣州園林建築設計院設計,廣州市政府投資五千多萬,於1993年籌建,是目前全國最大的中西合璧園林式花園。這裏聚東西方園林建築精華於一體、匯國內外四時花卉於一園、納國際友邦情誼於一圃,成爲廣州市旅遊窗口之一。

雲臺花園的構造頗具藝術特色,集東西方建築藝術於一身,融古今文化於一體,顯現出別具一格的園林風格。園內建有新穎雅緻、各具特色的景點10多處,有誼園、玻璃溫室、醉華苑、岩石園、太陽廣場、飛瀑流彩、玫瑰園、露天交誼舞場等等,歐陸風情與東方園林造景相交融。

花園的整體佈局是以正對着大門的寬大臺階爲軸心展開的,臺階分爲三部分,左右兩邊是對稱的大理石階梯,中間則是特製玻璃鋪砌而成的。玻璃底下安裝着各色彩燈,玻璃臺階上端是一泊小湖,取名灩湖,湖底又有環形燈飾。到了夜晚,灩湖中被燈光染得五彩繽紛的湖水,沿着玻璃臺階緩緩流下,被燈光置換成七彩的河,流光溢彩,如夢似幻。

灩湖的水沿中軸線下瀉,使得灩湖成爲中軸線的源頭,爲了突出這一源頭,園林設計者和建造者又在灩湖的岸邊,建一羅馬柱廊,既突出了軸心線上的景點在雲臺花園的作用,又與具有東西合璧特色的花園大門相對應。更爲有趣的是,建造者借鑑了蘇州園林中花牆的效果,在羅馬柱廊的後面又安放了一羣圖騰石柱。在軸心線的兩側,雲臺大花園分別排列出不同的功能區,200多種中外名貴四時花卉就被巧妙地種植在不同的功能區裏。東側在種植各種花卉的同時,還依地勢起伏培植了大面積的草坪,遠遠望去,酷似一條綠色的瀑布。西側是誼園和茶室。誼園中心是一巨大地球石雕,以地球石雕爲圓心,在一個巨大的圓周內,分佈着已與廣州結爲友好城市的市花和友好城市所在國的國花。

廣州懷聖寺導遊詞 篇13

光孝寺位於廣州市內紅書北路。光孝寺址原是西漢南越王趙佗的孫子趙建德的故居。三國時東吳的虞翻謫居廣州時,曾在此處建寺講學,後捐作廟宇。東晉時印度僧人順吳摩耶舍到廣州傳經,曾在這裏興建五苑新延寺大殿。宋紹興間始定名“敕賜光孝禪寺”。

光孝寺建築羣中以大雄寶殿爲最宏偉,現存的建築是清順治年間(1644-1661年)重修,具有唐宋風格。大殿右側爲供奉護法神之伽藍殿,左側爲六祖典,建於北宋。六祖殿前爲瘞發塔,相傳唐高宗時,六祖慧能在菩提樹下削髮爲僧,主持僧法才隨即將慧 能 頭髮埋入土中,爾後在該處建塔 以紀念這位開創禪學南宗流派的大師。塔呈八角形,高6.7米,共7層,每層均有佛龕8個。造型獨特,是寺內珍貴的文物之一。

大殿臺基的左右兩側有一對石經幢。大殿兩旁各有鐵塔 一座,高約4米,先後建於五代十國期間,東塔是我國現存鐵塔中唯一最古最完整的。

寺內的睡佛閣,又稱風幡堂。相傳六祖慧能初到 光孝寺,正趕上寺院信持邱宗法師在講解(涅 經)。當時一陣清風吹來,佛閣頂上的旗幡隨風飄動,印宗法師便向衆僧發問:“這是什麼在動?”一僧曰:“此乃幡”。另一僧謂:“此乃風動”。慧能趨前插話:“此乃心動”。

此話一出,印宗法師隨即走下壇來,納頭使拜慧能爲師。從此慧能開壇傳,後人把睡佛閣改稱爲“風幡堂”。現在堂前依然掛側巨幡,迎風飄揚。

寺院佈局

中軸線起由南往北的建築計有;山門、天王殿,主殿大雄寶殿,瘞發塔;其西有鼓樓、睡佛閣、西鐵塔;其東有洗鉢泉、鐘樓、客堂、六祖殿、碑廊;再東有洗硯池、東鐵塔等。形成了一組頗具規模的古建築羣。

大雄寶殿

廣州光孝寺大雄寶殿 教主釋迦牟尼如來佛,只見他結蜘跌坐,左手橫放在左腳上,右手舉起,曲指作環形,正在向衆生說法;侍立在他兩旁的是迦葉尊者和阿難尊者;在釋迦牟尼兩旁的兩位菩薩,左邊是文殊師利,又叫大願菩薩,右邊是普賢,又叫大行菩薩。這一佛兩菩薩三尊佛像合起來稱作“華嚴三聖”,與其它佛殿供奉三世佛(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三身佛(法身佛、應身佛、報身佛)和三方佛不同。而令人驚喜的是,1950年在大佛腹中竟發現有一批木雕羅漢像,經考證均是唐代木雕,這批珍貴木雕現已收藏在博物館內,成爲難得的唐代文物精品。

睡佛殿

睡佛殿在大雄寶殿的西側。殿內這尊睡佛採用緬甸白玉雕成,長4米,重6 噸,刻的是釋跡牟尼的涅像。整座睡佛頭西面南,作側臥狀,體態自然,面部表情十分安祥。傳說當年釋迦牟尼爲了傳播佛教,幾乎走遍了整個印度半島。80歲時,在拘屍那伽附近的娑羅對樹下入滅(圓寂)。後來所有的臥佛像都雕成了他圓寂時那樣的姿勢。

瘞發塔

瘞發塔爲仿樓閣式的磚塔,八角七層,高7.8米,是當年六祖惠能削髮受戒後埋藏頭髮的地方。瘞發塔建於唐代,形制十分精緻。這類隋唐時期的古塔,是我省乃至全國至今保留的爲數不多的珍貴文物之一,在廣東省僅存5座,除瘞塔外,還有潮陽靈山寺的大巔祖師塔、龍川縣佗城的正相塔、新會市龍興寺的石塔和玉臺寺的鎮山寶塔。

風幡閣

瘞發塔的東面是風幡閣,由原來的睡佛閣與風幡堂合爲一體而得名。睡佛格爲唐代建築,原樓上供奉睡佛,下藏梵經。風幡堂亦唐代所建,是爲紀念六祖在光孝寺的“風幡論辯”事蹟而建的。明代重修時將兩樓合爲一體。現風幡閣中有六祖、達摩的石刻像碑,一面刻有六祖像,另一面刻有達摩像,這是元代的碑刻。風幡閣牆壁上有兩幅彩畫:一幅是記載六現風幡論辯的事蹟,一幅則記載達摩東渡的故事。達摩當年自古印度東渡來穗,在西來初地結庵居住(該質即現在的華林寺),再到光孝寺(訶林)住下講學,傳播佛教。光孝寺門內東邊的洗鉢泉,相傳還是達摩洗鉢的一口深井呢。

六祖堂

六祖堂在瘞發塔的旁邊,建於北宋真宗年間,是爲紀念六祖惠能而修建。堂內有座六祖惠能的雕像,爲近年所雕,神態安祥,表情中充滿了智慧。而在六祖堂前還有一隻大木魚,木魚爲佛教法器之一,刳木爲魚形,中鑿空洞,扣之作聲,魚頭是朝外的。按佛寺裏的規定,只有十方叢林才能將魚頭朝外,由此可見光孝寺地位之高。木魚是和尚們做法事誦經時撞擊用的法器。又因爲魚日夜都不會合眼,所以專意用它來警醒衆僧,白天黑夜都不要忘記修行,才能“以至於道”。

東西鐵塔

在大雄寶殿的東西兩側,還有兩座鐵塔,這是南漢國在廣州遺留下來的古蹟。西鐵塔建於南漢大寶六年(963年)清末時塔殿倒塌壓壞四層,現剩下三層。東鐵塔是南漢大寶十年(967年)建造的,高7.69米,共七層。這座塔的基座上有盤龍圖案和蓮花寶塔,鑄造得十分精細,這可算是國內目前發現的最大、最古老、最完整的鐵塔了。據史書記載,在清代乾隆年間,這座鐵塔上還曾有過千隻貼金的小佛像,所以它又叫“塗金千佛鐵塔”。

廣州懷聖寺導遊詞 篇14

廣州塔是一座集旅遊觀光、餐飲、文化娛樂和環保科普教育等多功能於一體,具有豐富文化內涵的大型景觀建築,她矗立在廣州城市新中軸線與珠江景觀線的交匯處,與海心沙亞運公園和珠江新城隔江相望,是廣州新的制高點。她在鱗次櫛比的中國超高建築中獨佔魁首,其塔體高約450米,天線桅杆高150米,以總高度600米佔據世界第一至高電視塔的地位。

新中軸全景最佳拍攝點

佔地超120xx平方米的二層露天廣場,倚江而建,擁有360度開闊視角。背倚廣州塔,與海心沙、花城廣場等隔江相望,是宴會、活動、演唱會、婚禮慶典的絕佳場地。江邊更設“江畔吧”,配以江風習習,沿江美景,帶來“偷得浮生半日閒”的美妙享受。

360度城市觀景臺

廣州塔107、108層設有分別以白雲和星空爲主題的兩層觀光大廳。站在廳內,城市新中軸線和廣闊珠江盡收眼底,白天的宏偉,夜間的璀璨,各有不同極致感受。每層均設有一處懸空的觀光平臺,地板是全透明玻璃,帶來全所未有的凌空觀景刺激感受,觀光平臺一個向東一個向西,日升日落,盡在眼底,美不勝收。

107層還設有中國最高的郵局,這裏有琳琅滿目的廣州塔特色郵品。您手上的門票就是一張獨特的明信片,可以給親朋好友捎上一份來自高空的祝福。

全新設施——城市瞭望鏡也已投入使用,帶來“超越真實”的至高觀景感受。該瞭望鏡通過可視可觸屏幕實時觀景,並可通過觸屏對焦景點,即時瞭解景點資訊。

108層還設有紀念品購物點,這裏有琳琅滿目的廣州塔特色小物件,是送禮的最佳選擇。

至頂浪漫,攝影家樂園

488攝影觀景平臺坐落於廣州塔天線桅杆的488米處,是目前世界最高的戶外觀景平臺,亦是遊客觀光所能到達的制高點。立於觀景臺之上,居高臨下,可360度無障礙俯瞰羊城全貌。藍天白雲和浪漫星空彷如伸手可觸:晴空時新鮮的陽光,雨天時繚繞的雲霧,不同的天氣,腳下的廣州城呈現出不同角度的質感與氣度。只有到過488平臺才能完全領會到,廣州這座古老與現代融合的城市史詩般的壯闊美感。尤其適合攝影發燒友捕捉陽光、月色和迷人星空,是拍攝廣州全景的最佳位置。

廣州懷聖寺導遊詞 篇15

各位遊客大家好,歡迎來到寶墨園。

寶墨園位於番禺沙灣鎮紫坭村,始建於清朝末年,1957年荒廢,1995年重建,現在佔地100多畝,集清官文化、嶺南建築工藝、嶺南園林藝術、珠江三角洲水鄉特色與深厚的文化內涵於一體,是嶺南園林的傑出代表。寶墨園作爲開放給民衆休憩的場所,是番禺最早的花園。

寶墨園共有八大景區,40多個景點,30多座石橋,河湖衆多,流水縱橫,建築、園林、山水、石橋佈局合理,建築工藝精湛,泥塑、灰塑、石雕、磚雕、木雕、石刻、彩繪、嵌瓷等藝術精品琳琅滿目,各展館珍藏、陳列了大批文物古董和名家的書畫,體現了中華文化的深厚內涵,形成獨特的人文景觀。

在這裏,請大家擡頭看一下,正門的石牌牌坊上“寶墨園”三字是由我國著名書法家啓功題寫。牌坊高13.68米,寬27米,用4000多塊白色、青色的花崗石砌成,重600多噸,其中橫樑的石頭中重37噸,雕刻着狄青的故事以及吉祥獸等圖案。兩旁的對聯“寶聚紫坭,點化三江連一水,墨揮南國,皴(cun)成萬綠吐千紅。”是葉選平題字,由劉雲書寫。背後的橫額“寶墨生輝”由關山月手寫。整座牌坊是一座大型的石雕藝術品。

大家現在走的這座九龍橋是仿照北京金水橋而建的白石拱橋,由一條主橋、兩條副橋組成,全用白色花崗石砌成,橫跨在寬6米的鯉魚涌上。“九龍橋”三字是從宋微宗趙佶(ji)的瘦金體中提取出來的。中間的橋有一塊長7米、寬3米的大青石,雕有九條栩栩如生的龍,刀法流暢,力度堅硬,預示着九龍騰飛,如意吉祥。大家走的時候可以看一下對面的吐豔和鳴壁。

吐豔和鳴壁是青磚懸山式一字影壁,實意是“隱避”,目的是不讓園內的情況直接暴露在外,從而營造出莊重、肅穆的氣氛。整個影壁寬22.38米,高5.83米,由3萬多塊青磚雕砌而成,靈活運用了淺浮雕、高浮雕、圓雕、通雕、鏽雕等工藝,達到層次多、立體感強的效果。正面是百花吐豔百鳥合鳴圖案,以鳳凰爲中心,取“百鳥朝鳳”之意,精雕細刻了600多隻形態、種類各異的鳥類,有鳳凰、孔雀、山雞,蚱蜢、蜻蜓等,還有蒼松翠柏、竹子、柳樹等100多種花卉植物。全圖以鳳凰爲中心,取“百鳥朝鳳”的意思,充滿勃勃生機,象徵着祖國繁榮富強、蒸蒸日上的景象。

影壁背面是晉代書法家王羲之的書法雕刻,分別有《蘭亭序帖》、《快雪時晴帖》、《行穰(rang)帖》和趙孟頫(fu)的題跋。雕刻的字體流暢自然,保留了古代大書法家的精髓,筆法灑脫,如一條條垂直懸掛的線條,所以廣東磚雕有“掛線磚雕”的`美譽。

這幅巨型磚雕,由沙灣青年雕塑家何世良設計,雕刻,是嶺南傳統磚雕藝術的傑作,入選“大世界吉尼斯之最”。

大家請跟着我,往右走。我們進入千丈迴廊。可以看到右手邊的是治本堂、寶墨堂和放生池。

現在我先爲大家介紹一下治本堂。治本堂原是包公廳。包公曾寫過一首五言律詩《書端州郡齋壁》,其中開頭的兩句是“清心爲治本,直道是身謀”,治本堂以其命名,表示爲官正直、清廉是治國的根本。

廣州懷聖寺導遊詞 篇16

毛澤東曾經說過,趙佗是“南下幹部第一人”,他是開發嶺南的第一人。趙佗在公元前204年創立了“東西萬餘里”的南越國,以後“趙佗歸漢”,嶺南正式列入中國統一的版圖。

趙佗,河北省正定(真定)縣人。19歲獲賜護駕御劍隨秦始皇出巡。公元前219年,被封副帥隨主帥任囂率領50萬大軍征戰嶺南。公元前204年,創立南越國,自號“南越武帝”。他重視傳入中原漢文化和先進生產技術,並融合越地社會,使嶺南生產發展,人民安居樂業,創下歷史偉業,成爲一代偉人。從任囂、趙佗開始,嶺南有了人類文明的標誌——城堡和文字,發展冶鐵業,社會經濟發展進入了新的歷史時期。歷史上許多讚頌趙佗的詩篇,表明了人民對他的崇敬和懷念。

南越國是嶺南地區第一個封建王國,是一個地方性政權。是趙佗在公元前204年建立的,趙佗自稱“南越武帝”,其後又臣屬西漢,接受漢朝封王。都城設在番禺(今廣州),廣州是嶺南地區的第一個古都。

秦朝末年,陳勝、吳廣領導農民大起義,反抗秦始皇的殘暴統治,四方諸侯、豪傑互相爭奪,中原陷入戰亂。這時,擁兵數十萬的趙佗與北方的冒頓並稱“北強、南勁”。趙佗按照任囂關於“秦爲無道,天下苦之。……番禺負山險阻,南北東西數千裏,……可以立國”的臨終囑咐,封關,絕道,築起了三道防線,聚兵自衛。

任囂所說的“番禺負山險阻”主要是指橫臥在江西、湖南和廣東、廣西邊境的五嶺。所謂五嶺,就是江西大庾縣與廣東南雄縣聯界的大庾嶺,湖南郴州與廣東交界的騎田嶺,湖南藍山縣與廣東西北交界的都龐嶺,湘桂交界的萌渚嶺,廣西興安縣和湖南交界的越城嶺。

“五嶺北來峯在地,九州南盡水浮天。”倚山臨海(古代珠江河面寬闊,稱爲海)是廣州的山形地勢。北控五嶺,近扼三江,是廣州的攻防要勢。趙佗洞悉廣州防禦要領,爲了防止北方戰亂南延,加強對嶺南的控制,嚴封五嶺的四關——橫浦關、誆浦關、陽山關、湟溪關;斷絕4條新道——江西入廣東南雄一路,湖南入廣東連州一路,湖南入廣西賀縣一路和湖南入廣西靜江一路;構築了捍衛番禺的三道防線:樂昌——仁化——南雄防線,英德——清遠防線,石門要塞防線。北兵要逾五嶺攻南越,不破這三道防線,是到不了番禺的。

公元前208年,趙佗封關、絕道;3年後,於公元前205年兼併桂林、象郡,從而統一了嶺南地區;公元前204年正式建立南越國,定都番禺。這是嶺南第一個都城。

南越國的疆域與秦設三郡轄區相當,北、東、西三面分別與長沙、閩越、夜郎三國交界,東及南面瀕臨南海,“東西萬餘里”的廣大地域。大體上東接泉州,北以五嶺與江西、湖南交界,西北至廣西西北部的南北盤江(紅水河上段),西南到今越南的中北部地區。

如何對南越國的廣大地域實行有效控制和實際統治,是擺在趙佗面前的關鍵問題,這方面,趙佗是有獨創性和取得成功的。

在政治上,實行郡國並行制,仿效漢朝制度,郡縣制和分封制並行,並實施中央官制和地方官制,確保政治上的有效控制和實際統治。

在軍事上,設立將軍、左將軍和校尉制度,又分爲步兵、舟步和騎兵,對號稱“帶甲百萬有餘”的軍隊實行有效指揮和控制。

在經濟上,推廣使用鐵農具和耕牛,改變以前的“刀耕火種”和“火耕水耨”耕作方法,大量發展水稻、水果和畜牧業、漁業、製陶業、紡織業、造船業,並發展交通運輸和商業外貿,促進了生產發展和社會進步,人民生活日益改善。

在文化上,首先是漢文字的使用,《粵記》說“廣東之文始尉佗”,出土文物發現不少漢字。百越民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有越舞和漢式舞。還有編鐘、銅樂器和各式飾畫、壁畫等。

在民族政策上,趙佗實行“和輯百越”的政策,提倡漢越通婚,尊重越人風俗,促進融合和社會和睦發展。

從大量的文字記載和出土文物說明,南越國是嶺南文明的奠基時期,趙佗創建南越國使嶺南社會經濟實現飛躍式的跨越發展,使嶺南社會形態從原始社會的分散的部落統治,一躍跨入封建社會的有序發展,南越國自公元前204年建立至公元前111年漢平南越,歷五代,共93年。

[南越國宮署遺址]

南越王宮署遺址是廣州“三寶”之一。

另外兩寶是秦代造船工場廠遺址和西漢南越王墓。這三寶中的許多文物都是中國之最或獨一無二的,是世界級的文物,所以是夠“寶貝”的了。

讀過廣州歷史的人都知道,公元前111年,漢平南越時,一把火燒了南越國都城趙佗城,地上的建築蕩然無存,令人十分惋惜。至20世紀70年代發現廣州三寶之前,除了應元路的越王井之外,有關南越國的遺址,已一無所有了。史學家研究南越國就只有依靠史料記載了。

1974年底,廣州市文化局職工在挖防空洞中發現了秦代造船工場遺址;1983年在解放北路象崗山基建工地中發現了西漢南越王墓;1995年和1997年在基建工程中,分別發現了南越國時期的大型石構水池和南越國王宮御苑,這些發現,被認爲是嶺南地區考古方面的突破性發現。20__年在市兒童公園發現南越國宮殿遺址。這些重大發現十分重要,致使廣州的南越國史和全國的秦漢史都要改寫,甚至每塊磚都可改寫中國的建築史和園林史,更顯得這些文物的珍貴,可以說是價值連城。

廣州懷聖寺導遊詞 篇17

懷聖寺坐北向南,佔地面積2966平方米,整體採用中國傳統的對稱佈局,在主軸線上依次建有三道門、看月樓、禮拜殿和藏經閣。禮拜殿坐西朝東,禮拜時面向聖地麥加,建築的比例、色彩、裝飾均具西亞風格。

大殿樑下題字爲:”唐貞觀元年歲次丁亥鼎建,民國計四年歲次乙亥三月甘一日辛未第三次重建。”“大清康熙三十四年歲次乙亥臘月十七日乙己再重建。”除大殿之外,尚有望月樓、東西長廊、藏經室、碑亭、光塔(宣禮塔)等建築。全寺佔地面積4.5畝,建築總面積1553平方米,其中大殿建築面積400平方米。懷聖寺的光塔馳名中外,是極具價值的建築古蹟。光塔整個用磚石砌成,主要磚牆,內外謾灰,建築平面爲圓形。有前後二門,各有一磴道,兩樓道相對盤旋而上,到第一層頂上露天平臺上出口處相匯。在平臺正中又有一段圓形小塔,塔頂在最初原是金雞向鳳飛翔。金雞或鳳是我國古典建築喜用的題材。

到明代,該塔金雞一再被颶風吹落。修復後,於康熙八年(1669年),又復爲颶風吹落,後遂改爲葫蘆寶頂,晚近改爲橄欖形。該塔露出地面部分總高爲35.7米,現據專家考查,認爲塔下面土掩埋部分尚有數米。古代有關記載說塔高16.5丈。該塔因年代太久,現巳經日益傾斜,若遇地震,上部小塔將難免墜毀。這種古老的圓形磚塔,並使用磚磴道盤旋而上,在我國古建築中確實很突出。我國磚砌佛塔,最古的如唐代多爲方形、轉筒狀建築,用木梯木樓板上下。到來代,塔纔多用八角形及磚磴道的砌法,但砌工簡單,與光塔的圓形雙樓道的精巧技術,遠遠不能相比。專家以爲我國清真寺宣禮塔的磴道技術,影響並提高了我國磚砌佛塔的建築技術,在我國工程技術史上不是一件小事。有關光塔的建築年代問題,目前尚未確定下來,有說唐代的,有說來代的,也有說元代重建的。現存寺內的元代至正十年(1350年)郭嘉從《重建懷聖寺碑》及南來方信孺《南海百詠》、南來岳珂《程史》都認爲建於唐代,比較可信。寺有教民約2O00戶,600O多人,多數爲回族,奉行格迪國教禮。寺內藏有元代至民國中丈、阿拉伯文碑、匾共40餘方。懷聖寺經常有國內外旅行者來寺禮拜或參觀。同時,接待了許多穆斯林國家高級別的訪問團。近年來,該寺自己也組團出訪了伊朗、馬來西亞等國和香港。

光塔位於寺門西南隅的正式名稱“懷聖塔”,因教徒在誦經時常在塔頂用阿拉伯語呼喊“邦卡(呼喚之意)”,也被稱爲“邦卡樓”。粵語裏“邦”與“光”諧音,另外塔位於珠江邊,唐朝時入夜後塔頂懸燈來爲來往的船隻導航,故人稱“光塔”或“番塔”。

此塔建於唐朝貞觀年間,具有阿拉伯風格,高36米,青磚砌築,底爲圓形,表面塗有灰沙,塔身上開有長方形小孔用來採光。塔內有二螺旋形樓梯繞塔心直通塔頂。塔頂部用磚牙疊砌出線腳,原有金雞立在上面,可隨風旋轉以示風向,明初被颶風吹落,1934年重修時改砌成尖頂。

廣州懷聖寺導遊詞 篇18

山門左右兩邊供奉的是佛教中的護法神將──四大天王,在《封神榜》裏,他們又叫四大金剛,根據他們所執的法器,各有不同的寓意。右邊執劍的是南方增長天王,代表風(鋒);彈琵琶的是東方持國天王,代表調。左邊執傘的是北方多聞天王,代表雨;捉蛇的是西方廣目天王,代表順。四大天王就代表風調雨順。大家看正面的屏風上的四幅板刻,由右至左分別記載了賓公佛的生平事蹟。

繞過屏風,往裏走,見到的就是大雄寶殿。大雄寶殿建於康熙五十四年,殿前東邊的鐘樓,西邊的鼓樓,即所謂晨鐘暮鼓,現已撤消了,鍾、鼓移入殿內,待會兒大家進殿就會看到。大雄寶殿右邊是蛇盤神龜雕像,左邊是觀音閣。

大家知道殿內供奉的是什麼佛嗎?請看這些掛幡就知道了。釋伽牟尼佛是古印度淨飯王太子,觀世人之生、老、病、死諸苦,就出家修行,尋找解脫之道。經六年苦行後,坐在菩提樹下,開悟成佛,終於認識了人生宇宙的真諦,找到了由生死此岸到解脫彼岸的道路。你們看兩旁的對聯:要識今世興衰當問先人作事,欲知後來禍福須思自己行爲。對聯意義深刻,告誡人們要靜思己過,樂善好施。大殿兩邊牆壁上有彩色泥塑十八羅漢象,形態栩栩如生,無一相同。十八羅漢是由佛的xx大弟子,後人加上後世二尊演變而成。

穿過大雄寶殿,第三進供奉的是賓公生佛。賓公生佛以肉身裝塑而成。那麼如何保存這真身不腐呢?他不同於埃及的木乃伊,也不是醫學上的乾屍和蠟屍,而是先把屍體弄成盤膝而坐的姿勢,背後撐鐵條,然後用摻加了五香粉的福州漆,在屍身上反覆掃抹幾十層,使屍體有一層厚約

5、6毫米的漆殼。全屍身僅在下部留一個孔。再把漆好的屍身放在裝滿生石灰的大缸上。數年之後,屍體肌肉腐壞,屍水由下部小孔排出,漆殼內便剩下一架骨頭,這便是"真身"了。賓公生佛是有求必應的,大家留意到門前的對聯沒有?證得菩提心有路,果真佛法力無邊。因此,大家在參拜過程中,心誠則靈。

走出佛爺殿,我們參觀蛇盤神龜雕塑。相傳,龜蛇相會,是千年難遇的吉祥徵兆。

廣州懷聖寺導遊詞 篇19

海珠橋,是廣州最早接通珠江兩岸的跨江橋,也是解放前此地唯一的鋼鐵橋。

它始建於1929年12月,完成於1933年2月,由美國馬克敦公司承建。它全長356.67米,主橋全長182.90米。南北兩跨對稱佈置,原爲三孔下承式簡支鋼桁架橋,設計荷載爲兩列10噸汽車。中跨爲開啓式結構,且能向上分開,以利大船通過。

當我們來到珠江邊的時候,極目遠眺,滾滾珠江如閃光的銀帶,在波光粼粼的江面上,橫跨着雄偉的海珠橋。它與寬闊的人民大橋遙遙相望,橫臥在碧波盪漾的江面上,壯觀極了!

當年,因爲它是廣州的交通要塞,所以在戰爭時代自然也成了敵人轟炸的首選目標,在1938年日軍侵佔廣州時,海珠橋遭破壞,後雖經修建,但中段橋面的開合部分已無法復原。

1950年,由衡陽鐵路局廣州分局修復通車,改爲鋼桁下承橋。然而,橋面不能開合,外觀卻與原橋大致相若。1974年,在橋兩邊加建預應力鋼筋砼箱梁慢車道橋。

隨着經濟的發展,爲了滿足日益增長的交通流量需求,於1975年對海珠橋進行了擴建,在該橋東、西兩側各拓寬7.83米,跨度與主鋼橋一致。1995年,廣州市市政局組織對海珠橋主橋鋼桁架進行維修加固,採用自錨式懸索吊橋加固方案,經體系轉換後,主橋設計荷載爲承載15噸的汽車通過。

我們在橋面上走着,兩條白色長圍欄把平坦的黑柏油馬路的橋面分成三部分:人行道、非機動車道和機動車道。橋上有兩個鋼架結構,它們像兩頂安全帽“戴”在橋面上,使人更有安全感。站在橋面上,輕撫橋上的鋼板,可以感覺到它這七十多年的滄桑:到目前爲止,海珠橋所用的材料,有的已經將近百歲了,但它至今仍風采依舊。海珠橋以它的悠久歷史和獨特風格點綴和象徵着廣州,乃是“羊城八景”的組成部分之“碧海丹心”,它促進了河南與河北的經濟與交流,爲廣州的繁榮發揮着作用。

走下橋,我們緩步在臨江道路上走着,遠遠地看海珠大橋在明媚的陽光下,顯得十分壯麗。波濤滾滾的珠江中,四個巨大的橋墩穩穩地托住橋身。正橋連接橋上的鋼結構,彷彿一條鋼鐵巨龍靜靜地躺臥在珠江上面。又一陣清風吹過,想起奧運聖火在廣州的傳遞時經過海珠橋,我們的母親河上的第一座橋——海珠橋——又再一次見證了一個輝煌的時刻。

我們走累了,坐在臨江的長椅上,放眼江面,只見江上游輪慢悠悠地“遊”着,遊人的歡笑聲打破了夏日的寧靜。海珠橋,你爲廣州的交通提供了許多方便,你那古樸典雅的身姿,給世人帶來愉悅,給廣州造就了一份詩情畫意!

“一座城市有了水就有了活力,有了橋就有了詩意。”的確,站在海珠橋上看風景是很美的。江面遼闊,給人一種舒暢寬鬆的感覺,似乎將要與其融爲一體;聽說,最美的還是下點兒小雨。陰雨綿綿時節的海珠橋,會給人一種矇矓美,更給予人真實的感覺,因此它又有了“雙橋煙雨”的美景和美稱。

海珠橋雖說不上包羅人間萬象,但也確是廣州的一個歷史性的標誌,而且“溝通”了過去和未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