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畢業論文:商務翻譯

來源:瑞文範文網 1.79W

古典文學中常見論文這個詞,當代,論文常用來指進行各個學術領域的研究和描述學術研究成果的文章,簡稱爲論文。以下就是由編爲您提供的翻譯畢業論文

翻譯畢業論文:商務翻譯

一、引言:

語用學對翻譯研究尤其是作爲一種跨語言、跨文化、目的明確的雙語交際活動,重在商務交際意圖達成的商務英語翻譯具有強大的闡釋力,可以有效地指導其翻譯實踐。本文嘗試把語用學中關於“語用充實”等領域的研究成果應用於解決商務翻譯實踐中的語言、文化語用類問題,提出商務翻譯中的語用充實是一種商務語用認知過程和翻譯重構策略,以期對商務翻譯理論與實踐、翻譯教學產生有益的啓發。

二、語用充實與商務翻譯

在跨語言、跨文化翻譯交際活動中會存在如下一些現象:(1) 語言自身的不完備性而呈現出歧義、模糊、指向的不確定等現象 ; (2)語言使用的語境性導致說話人/作者可能省缺某些詞彙或結構或蓄意使用帶有含糊性、指稱不確定的詞彙或結構,(3)不同語言或語碼之間的差異致使原語和譯語之間出現不對等、甚至不存在的詞彙或結構; ( 4)不同語言或語碼之間的社交文化差異致使原語和譯語之間出現不同的信息表達形式,甚至出現詞語的“文化空缺”, 類似現象會帶來如下結果:(1)某一詞語、結構在特定語境中所表達的交際信息偏離其字面意義、編碼意義或原型特徵; (2)在用目的語再現原文的思想內容過程中,原文信息的虧損在所難免。總之,會使交際信息(即語境信息)和語言形式(原語或譯語)之間出現“斷點” 或空缺,說話人/ 作者和聽話人/讀者之間難以形成認知上的相互照應,自然容易出現理解困難,也容易產生不解、甚至誤解。(冉永平, 2017: 347),這勢必要求對詞語或結構的語義信息和其在使用中的語境信息之間的信息差進行語用搭橋, 以彌合語言編碼信息和說話人/ 作者的交際信息之間的“斷點” 或空缺:首先,譯者在話語理解時需進行以語境爲基礎的推理,意義選擇與調整,其次,譯者必須根據他對譯文讀者認知語境的評估,動態地進行譯語的選擇、調整與順應,類似的語用信息加工屬於語用充實過程,語用充實過程的基礎爲語境,以上信息充實、調整與順應也被稱作爲“語境補缺” (冉永平, 2017: 347)。

sperber & wilson的關聯理論認爲語言交際是一種明示—推理過程。有些信息是說話人明示表達出來的,有些信息是聽話人根據說話人明示表達的顯性信息,結合語境推斷出來的(sperber , d. & d. wilson , 1986/1995: 54-64)。語用推理就是語用者運用一定的知識和策略,推導話語與語境的關聯,並解讀由此產生的語境含義的過程。(何自然,1998:)

翻譯也是一種語言交際行爲,完全有理由被視爲一種明示-推理過程,不同之處僅在於翻譯行爲包含兩個明示-推理過程,在第一個明示-推理過程中,原文作者向譯者示意其交際意圖,而譯者則根據原文的語境信息、原文作者提供的語言刺激(話語)以及關聯原則對原作者的交際意圖進行推理理解。在第二個明示-推理交際過程中,譯者根據自己對原語篇、原文作者的交際意圖的把握,根據譯文語言環境和他對譯文讀者的期待和估計,向譯文讀者示意信息,譯文讀者則對他示意的信息進行推理解釋。(張新紅 何自然,2017 :289)。

在商務翻譯這一雙重明示—推理交際過程中,第一個明示—推理過程指的就是商務合作的一方將其建議,接受或否定意圖向對方進行明示表徵,商務英語譯者調用可及的語境假設對商務合作的一方明示的話語信息進行加工理解的過程;第二個明示—推理過程指的則是商務英語譯者將商務合作的一方所明示的信息用另外一種語言向目的語商務文本的使用者進行明示、目的語讀者據此進行加工處理的語用認知過程。

在商務翻譯這一雙重明示—推理交際過程中離不開語境的作用,翻譯中語境決定語義,語義依賴語境的互動關係首先體現在對原文含義的理解除依據語言本身所提供的信息(即言內信息)外,很大程度上依賴原文所提供的語境(言外信息),(白世俊 ,2017),其次,大腦中的語境知識具有補缺作用,具有激活,篩選大腦中相應的語言形式的功能,決定形式的可接受性(王初明,2017 ,2017)。譯者必須在忠實原文作者的基礎上力求使譯文切合譯入語境,取得與原文相同的意義效果,取得翻譯語用等效。

根據關聯理論,語境是一個心理結構體,是一系列存在於人大腦中的假設,所以語境也稱爲認知語境,其假設稱爲認知語境假設。認知語境概念認爲理解話語要看語境,而語境同樣要在語用的一般原則下形成假設,通過心理認知過程,形成新的語境,根據關聯理論, 構建語境是以尋找最佳關聯爲指針的。當說話人發出話語後, 聽話人會將該話語及所表達的假設當作一種給定的直接語境,即初始語境。 如果在這一語境中不能找到最佳關聯, 聽話人就需要不斷地擴充語境, 直至獲得最佳關聯,從而揭示話語明說的內容和暗含的內容,使交際得以成功(sperber & wilson, 1986 /1995: 15)。

語用充實源自由關聯原則觸發的、與關聯原則相一致的語境假設,而語境假設的選擇受制於由認知努力和語境效果這兩個標準來評估的可及性程度。語用充實不僅由關聯原則觸發並要受制於此原則,只有與最佳關聯原則相符的語用充實才能確保聽話人找到具有最佳可及性、能夠產生可接受的語境效果的語用充實(張新紅,2017)。語用充實既可能在商務翻譯第一次明示—推理過程中發生,也可能出現在商務翻譯第二次明示—推理過程中。譯者首先會選擇可及性程度較高的語境假設對相關商務信息輸入進行各種語用充實操作,此爲第一次語用充實。準確把握了某方當事人合作意圖之後,譯者就面臨着用目的語進行重新表達這項任務,這時,需要進行第二次語用充實。在完成這項任務的過程中,由於不同商業文化背景的人的消費心理及文化價值觀念存在着巨大差異,遵循不同的語言、商業規則,譯者需要確保他在對譯文讀者進行明示時所選擇的語義表徵遷就於目的語譯文讀者的認知語境、閱讀期待和語用習慣。他需要對譯文讀者的認知語境和認知能力進行評估,要考慮目的語讀者的接受能力,以便確定哪些信息對譯文讀者來說可及性強,哪些信息他們生疏、陌生, 需要爲他們加以充實和補遺,以便對傳遞的語境信息進行有效的控制。

商務翻譯中語用充實的最終目標應確保 “動態等值”翻譯標準的實現,應努力使原文和譯文在信息內容、說話方式、文體、文風、語言、文化、社會因素諸方面達到對等。爲了達到這些對等,譯者在話語理解時進行以語境條件爲基礎的意義選擇與調整,找出話語在特定語境中的含義,同時強調譯語形式的恰當性、適宜性與可接受性,等效翻譯強調語言信息在交際轉換過程中的動態對等,而不是簡單的、靜止的、形式上的對等。語用等效指原作和譯作在語用語言和社交語用兩個層面上所達到的等值效果(何自然, 1996:185—186)。因而,語用充實也就包括語用語言信息和社交語用信息等兩方面的信息加工(thomas,1995)。

三、商務翻譯中的語用語言信息充實

語用語言信息充實涉及對詞語、結構、話語或篇章等語言形式在特定語境中所隱含的交際信息進行推理活動,譯者在翻譯過程中應根據具體的語境來辨別原文的暗含用意,也要確認字面明說的意義是不是就是原作的真正用意。翻譯時,必須注意英漢兩種語言在表達習慣方面存在的差別,酌情按動態等值理論進行翻譯,結合語境,適當調整,不計較每個字,譯語恰如其分,達意傳神,再現原文詞、句風貌,使譯文受衆與原文受衆達到同樣的理解。

例(1)

原文 a∶the mentioned firm is known to be heavily committed and has overrun their reserves.

b: according to the sole agency agreement, you undertake not to sell the similar products of other manufacturers either on your account or on that of other suppliers.

c: at the price quoted to you previously, we ourselves even could hardly replenish our stock.

譯文a:衆所周知,上述公司已債臺高築;入不敷出。

b: 按照獨家代理協議,貴方不能以代理或非代理方式銷售其它廠家生產的同類產品。

c: 按照以前價格,我公司甚至連貨都進不來。

根據詞典釋義,某一詞語或結構所表達的意義可能是多義的,且有的詞語所承載的信息可能具有很強的概括性或含糊性,但使用中該詞語的選擇及其意義的理解具有語境順應性,因而理解話語時聽話人必須進行語用充實。以上例句劃線部分詞語的概念模糊,無法直接套用字典釋義去理解,翻譯時譯者需聯繫上下文分析,引入個人認知經驗及社會認知在多個可選語境假設中做出取捨從而對原文加以理解,進行引申並重新編碼,把原文中抽象或比較抽象(概括性)的詞語具體化,將普通詞彙含義充實爲商務專業詞彙含義。因此,翻譯與話語理解一樣具有很強的語境依賴性,需要根據特定的語境關係進行原語信息的語境補缺,並進行譯語表達式的語用充實。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