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之珠課文反思(精選5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56W

東方之珠課文反思 篇1

在課堂教學中,我始終把學生看作是學習的主體,我緊緊圍繞“香港迷人的沙灘、著名的公園和繁華的街市”這些內容,引導學生讀、思、議、找,全面參與學習過程,培養他們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東方之珠課文反思(精選5篇)

1、點撥精講,解難質疑

對香港的淺水灣、海洋劇場、銅鑼灣以及香港的夜景,教師引導學生將小集體中獲得的學習體驗放到在大集體中進一步交流、討論,得以發現別人的長處,彌補自己的短處,將所獲感受、所學知識進一步錘鍊深化。

2、暢談感受,拓展創新

讓學生進入資料城閱讀有關的資料,加強愛國主義教育。並讓學生在留言板上打出《我的家鄉》,從閱讀到寫作,這樣拓寬語文學習的內容、形式和渠道,擴大閱讀量,讓學生在廣闊的空間裏學語文,用語文。

這一堂課最大的不足是讀得不夠,應該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去學習課文,而且應該通過看圖去體會香港的迷人,繁華,這樣收到的學習效果會更好。

東方之珠課文反思 篇2

《東方之珠》這篇課文介紹了香港的淺水灣、海洋劇場、銅鑼灣以及香港的夜景。我是按照學校的教學模式來備這一堂課。

一、激趣引入,揭示課題

教學時,利用多媒體播放“東方之珠”這首歌曲,從而引出我們今天要學習的課文《東方之珠》,然後讓學生提問題:爲什麼把香港比作東方之珠。並創設了去香港親身旅遊的情境,拉開了“香港之旅”的序幕。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光碟變成了旅遊手冊,讓學生在坐飛機的時候欣賞香港,當學生們在多媒體中看到淺水灣、海洋劇場、銅鑼灣和香港的夜景的真實影像,也彷彿置身於其中。這時學生的情緒是激昂的,讓學生說說你想到香港的那個地方遊覽,從而激發學生的興趣。接着讓學生以自助餐的形式進行旅遊,以小組爲單位,你想到哪個地方就到哪個地方。要求:要求:①根據:朗讀、感悟、拓展這種學習方法,小組學習課文。②小組討論解決疑難,解決不了的留待全班共同解決。在小組長的帶領下各個小組按照學習要求,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有序的、高效的完成了學習任務,最後在小組內談談自己的旅遊感受,以瞭解學生對於課文的理解是否正確、是否到位,幫助學生更深層次理解課文。

東方之珠課文反思 篇3

在教學第三自然段時,教師讓學生找找描寫“精彩表演”的詞語,讀讀感悟這些詞語的意思。有的學生找出“開懷大笑”一詞,認爲這個詞語雖然是寫觀衆的神態,但從中可以感受到由於海豚的精彩表演,纔會使觀衆看得哈哈大笑。還有的學生找出“舉世聞名”一詞,通過這個詞語,深切地感受到海豚、海獅的精彩表演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們,使香港的海洋公園名聞遐邇。接着,教師演示這一部分的錄像,抓住“頂球”“鑽圈”“舉重”“嬉水跳躍”等詞引導學生在看圖的基礎上展開想象,具體理解“精彩”一詞的意思,感受人們在海洋劇場觀賞海豚、海獅表演的熱烈場面。學生通過自主探究詞語的意思理解了課文的內容。在理解詞句的過程中,培養了學生的想象和創新思維。

香港的夜景更是瑰麗無比,教師再次出示夜香港圖,讓學生觀察想象美景,通過朗讀比較、理解“港灣裏的燈光”和“馬路上的車燈”一是像五顏六色的焰火濺落人間,一是如同閃光的長河奔流不息,一靜一動,美麗極了,明亮極了。學生反覆朗讀這兩句比喻句,想像此時此刻,自己尤如山頂,輕風徐來,美麗的香港夜景盡收眼底,眼望繁燈閃耀,心裏也似乎跳躍着一盞盞閃爍的明燈。

東方之珠課文反思 篇4

"課堂是活的。好的語文課堂,要不斷生成豐富的資源;好的語文老師,要能敏銳地捕捉這些資源並因勢利導,隨機滲透地把這些資源轉化爲新的教學資源,從而使課堂煥發活力"。在教學完《小小竹排畫中游》一文後,我對如何開發和合理利用教學資源,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

1,學生是無窮無盡,生生不息的資源:

一堂語文課,一位老師和幾十個學生組成了一個寶貴的資源庫,且不說教師方面,因爲教師本身就是傾盡全力傳授知識。大多數人往往沒有意識到,學生——作爲教育對象,也是寶貴的教育資源。幾十個學生的既有經驗,智慧,知識,學習的內在潛力,都可以爲教學所用,而且有越用越多,越用越豐富的奇妙功效。"水嘗無華,相蕩乃成漣漪;石本無火,相擊而發靈光。"教師完全可以把學生作爲資源,以學定教,課堂上宜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隨時對教案進行調整。可改變教學思路,變換實踐形式。

這節課正是一個原本沒有預設的問題——"人能走進畫中嗎",引出了一幕"無法預約的精彩"。課前,我對課文的處理思路和課堂中的並不太一樣,是孩子的這個疑問才讓我意識到,要讓孩子感受到如詩如畫的江南美景,就要帶他們走入畫中。潛意識中,教案就跟着學生的學習思路前進。我感到這節課中,學生成爲知識的發現者和研究者,他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得到了激活,課堂呈現的是一種民主,和諧安全的氣氛,不知不覺中,孩子就走進了畫中。

2,音像,圖片是化靜爲動,點石成金資源:

兒童是用形象,色彩和聲音來思維的,"正因爲有一條鮮明的對象,畫面,知覺,表象的清澈的小溪不斷地流進兒童的心田,所以兒童的記憶才那麼敏銳和牢固"(蘇霍姆林斯基語)。本節課爲了讓海島的孩子感知陌生的"竹排",我動用了許多直觀資源:如生動的課文插圖,真實的竹排照片(幸好去過楠溪江),學生通過直觀,多側面地認識了竹排,對它產生了嚮往,甚至體會到坐在上面的感受。這些都是文字分析無法達到的功效。爲了讓詩歌中簡練的語言"小竹排,順水流,鳥兒唱,魚兒遊,兩岸樹木密,禾苗綠油油"在兒童心中"活"起來,我引入課文錄音,藉助了聯想,學生內心的表象終於被激活,興奮地喊"我看到了"。

這些課程資源可以讓孩子興趣盎然,熱情投入地學習語文,難怪特級教師李吉林老師在回顧情境教育探索歷程後說:"兒童的思維若是魚,我們要爲他造海;兒童的思維若似鳥,我們應爲他開天"。"開天和造海",不正是努力開掘語文課程資源的過程嗎?

東方之珠課文反思 篇5

《綠葉的夢》作品語言生動而富有情趣,作家向我們展示了一幅充滿快樂的童年生活畫卷,揭示了大自然的給人帶來的愉悅和歡欣。這是一篇優美的散文,描述的是作家葛翠琳美好的童年生活,從題目到內容都讓人產生美好的遐想。

在教學之前讓學生先去身邊的一個廣場,那裏有一片樹林,首先讓學生去感受,去體會大自然的美。教學中,聯繫學生的感受,說說自己的體驗,引起情感上的共鳴。讓學生入情入境,再去美美的閱讀,細細的品味。體會綠葉給作者童年帶來的歡樂,感受作家的情感,抒發自己對自然的情懷。

趣味引導學生熱愛大自然。 當年老師在山中捕知了,挖野菜,摘草莓,採松果等等趣事,做引路之石,讓學生想想自己在春遊時,和大家在樹林裏撿樹葉,捉迷藏,爬土山等事,說說自己的開心,懷念一下大自然給自己帶來的樂趣。再來學文,跟隨作者的足跡,走進她魂牽夢繞的綠色童年。

學文時,我着重學生自主學習,讓學生選擇自己最喜歡,最感興趣的部分進行朗讀。然後學生談自己獨特的感受。去和自己的生活做一比較,羨慕之情油然而生。當學生談到:那許許多多留做標本的葉子,成了我們的珍寶:圓形的、條狀的、桃形的、針狀的、蛋形的、元寶狀的、葉面帶絨毛的…… 我鼓勵學生去探索,蒐集,從自然界中獲取更多的有關綠葉的知識。課後我讓學生再去廣場的樹林去搜集樹葉,去感受作者的樂趣,沒想到他們竟然蒐集到了各種各樣的不同顏色樹葉,有些細心的孩子還能詳細的介紹自己採集的葉子。這就充分體現出孩子們對大自然的熱愛。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