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色的樹葉的教學反思(精選20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42W

藍色的樹葉的教學反思 篇1

《藍色的樹葉》這篇課文講的是李麗向林園園借綠鉛筆,可林園園捨不得借給她,找了很多借口,最後李麗就用自己的藍鉛筆畫樹葉。文章的旨意在於讓學生明白:當別人有困難時我們應該熱情相助。教學時既要讓學生看到林園園的不足,又要讓學生相信林園園以後會成爲一個助人爲樂的好學生。但是,在滲透思想品德教育的同時,要圍繞文章的旨意,否則容易上成思想品德課。

藍色的樹葉的教學反思(精選20篇)

都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的確,當學生對所學的知識感興趣時,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就會大大提高。因此,我精心設計了新課的導入。課開始,我出示最常見的綠色的樹葉,並讓學生說說你還見過什麼顏色的樹葉?學生回答:金黃的、紅色的等,就是沒有藍色的,此時我板書課題。在揭題後,我問學生,讀完這個題目你有什麼疑問嗎?學生自然就問了“樹葉怎麼會是藍色的呢?”於是我們就帶着這個疑問,開始了這篇課文的學習。

通過對課文的朗讀,學生從中找到了答案:原來是林園園不願意把自己的綠鉛筆借給李麗,李麗只好用自己的藍鉛筆畫樹葉。課文結尾寫着:李麗拿起自己的藍鉛筆,用心地畫着一片片樹葉。林園園看着這些藍樹葉,不由得臉紅了。當同學們讀到這兒時,我問:“林園園爲什麼臉紅了?”有的學生回答:“因爲她覺得自己太小氣了。”有的說:“她覺得沒有把綠鉛筆借給李麗,有點不好意思。” ……我又問:“如果再遇到這樣的情況,林園園還會這樣做嗎?你從哪裏看出來?”這個問題設計目的就是爲了讓學生相信林園園能知錯就改,不要把她當成批判的對象。“如果是你,你願意把綠鉛筆借給李麗嗎?”通過這個問題引導學生進行角色互換:當我遇上困難沒人來幫助我的時候,那是怎樣的一種感受。使他們深刻地體會到:他人有困難時主動伸出援助之手是多少的重要,並使之成爲一種習慣。“那你們想對林園園說些什麼呢?”這一說話訓練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本課教學,識字環節較紮實,通過多種形式反覆朗讀,如:小老師領讀、指名讀、同桌互讀、齊讀等,學生掌握較好。但也存在了許多不足之處:

1、導入新課時,老師問:“你還見過什麼顏色的樹葉?”學生說見過黃色的、紅色的樹葉,此時還應引導學生聯繫季節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如:春天有綠色的樹葉,秋天有黃色的樹葉……語文課,就是進行語言文字訓練的過程。

2、整節課之中,讓學生自由讀文過多,要在讀書的形式方面多變化。低年級的孩子,不太適合這種集體的自由讀文,教師也不便於掌握學生的讀書情況。

3、在指導學生讀好對話時,教師的引導要進一步細化。在幾名學生讀書感情不到位的情況下,教師要分析其原因。“小聲地說”“吞吞吐吐”“我怕你”“只好”等詞,是訓練低年級的學生通過語言文字揣摩人物心理的好的機會,可先讓學生議一議,然後再讀。通過分角色讀或者教師範讀,就很容易讀出味來。

4、注意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學生讀書時拖音、低着頭讀書、不認真聽別人發言這些問題都需要在教學過程中逐漸改掉。

藍色的樹葉的教學反思 篇2

《藍色的樹葉》是國小語文二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這篇課文講的是李麗向林園園借綠鉛筆,可林園園捨不得借給她,找了很多借口,最後李麗就用自己的藍鉛筆畫樹葉。文章的旨意在於讓學生明白:當別人有困難時我們應該熱情相助。教學時既要讓學生看到林園園的不足,又要讓學生相信林園園以後會成爲一個助人爲樂的好學生。但是,在滲透思想品德教育的同時,要圍繞文章的旨意,否則容易上成思想品德課。

都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的確,當學生對所學的知識感興趣時,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就會大大提高。因此,我精心設計了新課的導入。課開始,我出示最常見的綠色的樹葉,並讓學生說說你還見過什麼顏色的樹葉?學生回答:金黃的、紅色的等,就是沒有藍色的,此時我板書課題。在揭題後,我問學生,讀完這個題目你有什麼疑問嗎?學生自然就問了“樹葉怎麼會是藍色的呢?”於是我們就帶着這個疑問,開始了這篇課文的學習。

通過對課文的朗讀,學生從中找到了答案:原來是林園園不願意把自己的綠鉛筆借給李麗,李麗只好用自己的藍鉛筆畫樹葉。課文結尾寫着:李麗拿起自己的藍鉛筆,用心地畫着一片片樹葉。林園園看着這些藍樹葉,不由得臉紅了。當同學們讀到這兒時,我問:“林園園爲什麼臉紅了?”有的學生回答:“因爲她覺得自己太小氣了。”有的說:“她覺得沒有把綠鉛筆借給李麗,有點不好意思。” ……我又問:“如果再遇到這樣的情況,林園園還會這樣做嗎?你從哪裏看出來?”這個問題設計目的就是爲了讓學生相信林園園能知錯就改,不要把她當成批判的對象。“如果是你,你願意把綠鉛筆借給李麗嗎?”通過這個問題引導學生進行角色互換:當我遇上困難沒人來幫助我的時候,那是怎樣的一種感受。使他們深刻地體會到:他人有困難時主動伸出援助之手是多少的重要,並使之成爲一種習慣。“那你們想對林園園說些什麼呢?”這一說話訓練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本課教學,識字環節較紮實,通過多種形式反覆朗讀,如:小老師領讀、指名讀、同桌互讀、齊讀等,學生掌握較好。但也存在了許多不足之處:

1、導入新課時,老師問:“你還見過什麼顏色的樹葉?”學生說見過黃色的、紅色的樹葉,此時還應引導學生聯繫季節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如:春天有綠色的樹葉,秋天有黃色的樹葉……語文課,就是進行語言文字訓練的過程。

2、整節課之中,讓學生自由讀文過多,要在讀書的形式方面多變化。低年級的孩子,不太適合這種集體的自由讀文,教師也不便於掌握學生的讀書情況。

3、在指導學生讀好對話時,教師的引導要進一步細化。在幾名學生讀書感情不到位的情況下,教師要分析其原因。“小聲地說”“吞吞吐吐”“我怕你”“只好”等詞,是訓練低年級的學生通過語言文字揣摩人物心理的好的機會,可先讓學生議一議,然後再讀。通過分角色讀或者教師範讀,就很容易讀出味來。

4、注意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學生讀書時拖音、低着頭讀書、不認真聽別人發言這些問題都需要在教學過程中逐漸改掉。

藍色的樹葉的教學反思 篇3

《藍色的樹葉》這篇課文講的是李麗向林園園借綠鉛筆,可林園園捨不得借給她,找了很多借口,最後李麗就用自己的藍鉛筆畫樹葉。文章的旨意在於讓學生明白:當別人有困難時我們應該熱情相助。教學時既要讓學生看到林園園的不足,又要讓學生相信林園園以後會成爲一個助人爲樂的好學生。但是,在滲透思想品德教育的同時,要圍繞文章的旨意,否則容易上成思想品德課。

都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的確,當學生對所學的知識感興趣時,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就會大大提高。因此,我精心設計了新課的導入。課開始,我出示最常見的綠色的樹葉,並讓學生說說你還見過什麼顏色的樹葉?學生回答:金黃的、紅色的等,就是沒有藍色的,此時我板書課題。在揭題後,我問學生,讀完這個題目你有什麼疑問嗎?學生自然就問了“樹葉怎麼會是藍色的呢?”於是我們就帶着這個疑問,開始了這篇課文的學習。

通過對課文的朗讀,學生從中找到了答案:原來是林園園不願意把自己的綠鉛筆借給李麗,李麗只好用自己的藍鉛筆畫樹葉。課文結尾寫着:李麗拿起自己的藍鉛筆,用心地畫着一片片樹葉。林園園看着這些藍樹葉,不由得臉紅了。當同學們讀到這兒時,我問:“林園園爲什麼臉紅了?”有的學生回答:“因爲她覺得自己太小氣了。”有的說:“她覺得沒有把綠鉛筆借給李麗,有點不好意思。” ……我又問:“如果再遇到這樣的情況,林園園還會這樣做嗎?你從哪裏看出來?”這個問題設計目的就是爲了讓學生相信林園園能知錯就改,不要把她當成批判的對象。“如果是你,你願意把綠鉛筆借給李麗嗎?”通過這個問題引導學生進行角色互換:當我遇上困難沒人來幫助我的時候,那是怎樣的一種感受。使他們深刻地體會到:他人有困難時主動伸出援助之手是多少的重要,並使之成爲一種習慣。“那你們想對林園園說些什麼呢?”這一說話訓練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本課教學,識字環節較紮實,通過多種形式反覆朗讀,如:小老師領讀、指名讀、同桌互讀、齊讀等,學生掌握較好。但也存在了許多不足之處:

1、導入新課時,老師問:“你還見過什麼顏色的樹葉?”學生說見過黃色的、紅色的樹葉,此時還應引導學生聯繫季節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如:春天有綠色的樹葉,秋天有黃色的樹葉……語文課,就是進行語言文字訓練的過程。

2、整節課之中,讓學生自由讀文過多,要在讀書的形式方面多變化。低年級的孩子,不太適合這種集體的自由讀文,教師也不便於掌握學生的讀書情況。

3、在指導學生讀好對話時,教師的引導要進一步細化。在幾名學生讀書感情不到位的情況下,教師要分析其原因。“小聲地說”“吞吞吐吐”“我怕你”“只好”等詞,是訓練低年級的學生通過語言文字揣摩人物心理的好的機會,可先讓學生議一議,然後再讀。通過分角色讀或者教師範讀,就很容易讀出味來。

4、注意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學生讀書時拖音、低着頭讀書、不認真聽別人發言這些問題都需要在教學過程中逐漸改掉。

藍色的樹葉的教學反思 篇4

《藍色的樹葉》這篇課文寫得是在一次美術課上,李麗的綠鉛筆不見了,向同桌林園園借,可是林園園捨不得借給她用,李麗就用自己的藍鉛筆畫樹葉。課文結尾這樣寫着:李麗拿起自己的藍鉛筆,用心地畫着一片片樹葉。林園園看着這些藍樹葉,不由得臉紅了。課文內容真實、生動,貼近兒童生活,有着較強的生活氣息。

本課教學的重點是學習生字新詞,朗讀課文,懂得要有助人爲樂的好品德。執教這課時,我是這樣做的:

採用多種方法教學生字後,爲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採用了“聽音找字”的遊戲鞏固生字。這遊戲能較好地激起學生的學習慾望,學生很快就進入學習狀態。首先讓學生準備好自己製作的生字卡片,然後聽老師讀字,學生迅速舉起聽到的生字。這遊戲既考查了學生掌握生字正確讀音的情況,尤其是翹舌音的字“術、惹、皺”,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一舉兩得。

學習課文內容時,我從整體入手引導學生自讀課文思考並說出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由於這篇課文中的事與學生生活十分接近,所以在教學手段上,我注意以讀爲本,抓住李麗和林園園的四次對話作爲指導的重點,鼓勵學生反覆朗讀,揣摩人物內心世界,豐富內心的感受。如:學習第三自然段時我引導學生找出林園園的話中有幾個“不要”?自己嘗試讀一讀,從中你體會到了什麼?在朗讀中引導學生聯繫生活實際進行反思,通過初讀、再讀、品讀、選讀、分角色等形式,讓學生體會感悟出李麗自始至終都非常有禮貌,林園園則自私,一次又一次地找藉口不願把綠鉛筆借給李麗。在讀和理解的基礎上,我利用多媒體課件出示圖像並提出問題:林園園看見李麗畫了藍樹葉,爲什麼臉紅了?學生們爭先恐後地發表自己的見解:林園園最終已經認識到自己的做法是不對的,同學有困難應當熱情幫助。她因爲羞愧而臉紅,從而使學生受到思想教育。但是,在引導學生認識林園園的做法是錯誤時,我也很注意防治學生把林園園作爲批判對象,使學生認識到林園園雖然有錯,但她最後還是能認識自己的錯誤,並改正的。最後,我還相機進行了說話練習:“我想對林園園說……”讓學生和林園園對話,結合生活中的具體實例進行溝通和交流,還鼓勵他們寫下來,初步培養學生的寫話能力。

通過本課的學習,學生認識到同學之間應該互相幫助,尤其是當別人有需要時,更應該主動伸出援助之手。學生能能領會到課文傳達的教育信息,這是我在本課教學中覺得最成功的地方。但是,在本課的教學中,我在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方面仍比較欠缺,學生朗讀的參與面較小,鼓勵性的語言沒有發揮較好的作用,還有一部分學生沒有參與到學習中,處於一種被動狀態,以後在教學過程中在這方面應加以探究以改正不足。

藍色的樹葉的教學反思 篇5

今天下午剛剛上了一節音樂課。

上課鈴聲還沒有響,七班的孩子們就早早做到了自己的位子上,打開電腦,放好琴,靜靜等候我的到來。首先這是一個很好的感覺,上起課來怎麼能不高興,怎麼能不舒服,思路怎麼能不開闊?

第一個環節,先複習一下學過的兩首歌《青年友誼圓舞曲》《彩色的中國》。節奏沒有問題,重點解決的聲音的問題。坐姿要端正,重心要下沉,表情要自然,感情要充沛,精神要飽滿。最重要是聲音如何出來?還要邊唱邊聽,聽自己的聲音,聽音樂,聽伴奏,聽琴聲,然後再控制自己的聲音。另外,口腔要打開。我帶着孩子們一個字一個字地說,“爸爸”“媽媽”“鮮花”“喇叭”。還一次次地示範如何用唱歌的狀態去打開口腔等等。

孩子們很認真,聽得很仔細,做的很認真,唱的很認真,能夠感覺的出來,於是,效果特別的好,孩子們進步特別明顯。順便我叫孩子們學會看老師的指揮手勢,效果奇佳!

我想,注重音樂課,唱歌是一項很普通很平常但是很重要的一項內容,如何培養孩子們正確的歌唱姿勢,正確的歌唱方法,如何讓孩子們的聲音更美,值得思考,並且值得實踐。

本節課的第二個環節是欣賞法國作曲家瓦爾德退費爾的《溜冰圓舞曲》。首先爲孩子們介紹這首樂曲的作者,創作年代以及圓舞曲的相關知識。本樂曲創作於1882年,距今130年,仍舊被世界的人民傳頌,這就是經典的魅力。

藍色的樹葉的教學反思 篇6

《窮人》這篇文章篇幅較長,和學生的現實生活不太接近,孩子們學習的時候還是有一定的難度的。

長文如何短教?我們備課組採用了這樣的教學思路。首先初讀課文,弄清課文的主要內容。然後精讀課文,從桑娜抱回了鄰居西蒙的孩子,忐忑不安的心理活動入手:桑娜想了些什麼?1、五個孩子已經夠他受的了;2、爲什麼把他們抱過來啊?3、該怎麼對漁夫說?然後去步步理解課文,從“五個孩子已經夠他受的了”去學習課文的第一部分,體會到桑娜一家的窮,日子的艱難以及桑娜和漁夫的勤勞;從“爲什麼把他們抱過來啊”去第二部分的內容,去來體會桑娜抱孩子過來只是處於善良的本能,儘管忐忑,儘管前途未卜,但是還是把孩子抱了過來;從“該怎麼對漁夫說”去學習漁夫回來後他們的對話,去體會漁夫也和桑娜一樣——善良。這樣,這篇課文雖然長,但是,卻能抓住重點展開教學。

但是,我仔細斟酌了設計,我覺得這是一個完整的小說故事,如果從桑娜的心理活動入手去引導孩子們學習課文,這樣把課文肢解了,故事顯得不完整。於是我重新修改了教案。

我按課文的順序引導學生去學習課文,一個部分一個部分地學。教學中住住描寫環境和心理活動的句子引導學生去品讀,去體會。

學完這篇課文共用了3個課時,我覺得教學效果並不理想。主要表現在這幾個方面,其一是學生學習興趣沒有被調動起來,雖然這是一個小說故事,但是故事性並不強,重在細節描寫。我在教學中沒有采取比較積極的措施去激發孩子們的興趣。其二是沒有真正引導學生走進人物的內心世界裏去,描寫桑娜抱回孩子後的心理活動是極有特色的,但是,我引導無方,將教學變成了冗長的分析人物的內心世界,這樣學生都索然無趣,而我教師在課堂上也是惶惶的,始終沒有使自己的心沉下來。

教學效果不好主要原因還是我在課前沒有仔細地研讀教材,雖然這是一篇老教材,我也比較熟悉,但是,這篇課文的教學我沒有找到最優的教學方法。這篇課文我應該反反覆覆地讀,讀出新意,讀出味道,這樣教學的時候才能水到渠成,事半功倍。

藍色的樹葉的教學反思 篇7

這篇的重點是瞭解魏格納發現大陸漂移的過程,難點是理解課文中有關的地理知識。此課文我發現學生對文中出現的地理名稱及魏格納的大陸漂移學說理解如不結合實物很難清楚。於是在教學這篇課文時,得采取了以下幾點做法:

1、出示世界地圖在教學中讓學生在一邊讀課文一邊看圖的過程中讀懂課文內容,並最終理解魏格納的假想。

2、學生的預習、自讀是關鍵。教學前佈置學生的預習作業要有針對性,如:在地圖上找一找巴西與幾內亞灣的位置。像魏格納一樣在世界地圖上用手指畫一畫大陸海岸線。說說你對魏格納假想的理解。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在閱讀中提出不懂的問題並展開討論。學生在質疑與討論中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最後,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語言簡要地複述故事,並能把讀後的感受與同學進行交流。

3、讓學生圍繞“魏格納的重大發現靠的是什麼”進行交流,使學生體會到:認真思考,反覆論證,是魏格納獲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幾個因素。還鼓勵學生繼續查閱有關大陸漂移學說的其他資料,以激發學生繼續探索科學的興趣和願望。

藍色的樹葉的教學反思 篇8

《中彩那天》是一篇故事性很強的文章,故事以“我”的思想感情變化過程和父親的神情變化爲線索展開。文章要教育學生做一個誠實守信的人。在教學中,我把課文學習的重點放在3——9自然段,體會父親在撥通電話把車給庫伯時而表現出的高尚品質。在教學中,我主要注重讓學生在朗讀中感悟文本,在想象和聯繫生活實際中拓展文本。

在教學《中彩那天》時。我首先讓學生讀書,知道故事主要講什麼?然後讓學生在讀中去發現問題,在讀中解決問題。在學生初讀課文後,我出示以下問題,讓學生再帶着問題去讀書。比如:1、“我幾次興奮地想上車與父親工享這幸福的時刻,都被他趕下來。”爲什麼?2、“父親正面臨着一個道德難題。”是個什麼樣的難題?3、得知我們家中彩後我和父親的表情各是什麼樣的? 4、爲什麼說中彩那天父親打電話的時候,是我家最富有的時刻?5、聯繫生活實際說說你對開頭母親說的:“一個人只要活得誠實,有信用,就等於有了一大筆財富。”這句話的理解。

這樣讓學生帶着問題讀書後,和同桌交流讀後收穫,說說在對這些問題的看法,很快,有些簡單的問題學生就能從課文中找到答案。然後,我引導學生一起去解答“父親正面臨一個道德難題。”這個問題。引導學生弄清:爸爸爲什麼會面臨這樣一個問題?爸爸面臨的到底是什麼樣的道德難題?再讓他們帶着這些疑問去反覆朗讀7,8兩小節,從中找到答案。通過採用多種形式的閱讀,使學生在讀中“悟”,在讀中“思”在讀中“說”。即培養了閱讀能力,又使學生的思維得到發展。

回顧教學過程,我發現,學生在我的帶領下讀書思考問題比較積極,放手讓他們自己討論時,好象覺得沒話可說了。而且有些學生對問題的理解只停留在別人說過後的一種點頭同意,並沒有把自己的見解說出來。以後在指導學生解答問題時,還要注意學習方法的指導。

藍色的樹葉的教學反思 篇9

在本課的教學中,我選擇了讓學生自主質疑,然後圍繞疑點深入研讀課文,逐字逐句體會、尋找答案,最後熟讀成頌、昇華感情的方式,帶領學生學習課文,既體現語文課的教學特點,又切實有效地進行了思想教育,一舉兩得。本課的重點是讓學生從字裏行間體會醜小鴨的種.種不幸遭遇,進而感受面對不幸的境遇,要有信心,只要樹立信心,戰勝困難,頑強生活,幸福的生活一定會到來,並且能汲取課文的精神力量來鞭策自己的學習。在教學中,力求體現以下幾點:

一、給學生一個“情感的課堂”

在課伊始,理解了課題,簡要學習了生字詞後,我便出示課文最後一段,請學生仔細品讀:“‘新來了一隻天鵝,一隻美麗的天鵝!’孩子們在湖邊叫起來。醜小鴨太高興了,他揚起翅膀,伸長脖子,從心底裏發出快樂的呼喊:‘ 我做夢也沒想到會有這麼幸福的一天!’”初讀之後,學生知道這是醜小鴨變成白天鵝的興奮、喜悅的心情。但深究下去,卻並不只是這麼簡單。醜小鴨爲什麼會有那樣的表現,爲什麼會發出快樂的呼喊?他究竟懷着怎樣的一種感情呢?是什麼讓醜小鴨如此興奮、喜悅呢?這些問題是打開文章思路的重要環節。於是我引導學生針對這段話提出些什麼問題。學生準確的把握住了問題的關鍵,於是課堂的教學因疑而起,學生的探究熱情開始激發。

二、給學生一個“開放的課堂”

課中,我有意識地設計了這樣一段導語:“我們在知識的海洋裏遨遊時,總會遇上大大小小的風浪,只要我們不怕困難,勇敢地向問題和困難挑戰,就一定能獲得成功。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來解決這些問題,有沒有信心? ”這些話既是鼓勵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又暗中滲透了本文的精神——戰勝困難、頑強生活。學生在我的鼓勵下便開始分成學習小組自主學習,讀讀、劃劃、想想、議議,積極從課文中尋出問題的答案,爲後一環節的交流作準備。

藍色的樹葉的教學反思 篇10

按照我們“六六大順”組在前些時候的三年級集備教案,我開始了我的《科利亞的木匣》的教學。但是實施下來,我發現這教案和我們兩個班的學生不太協調。

目標上,基本是按照集備教案來確定的,在我兩個班的教學中,我都嚴格地和學生們一起去達到這四個目標,達成情況比較好。但是在具體的過程實施方面卻不盡如人意。第一課時的學習,我按照蔡老師在教研綜述上所傳授的“字詞——書寫——理解大意——分段”進行,當這些都完成了,我發現已經沒有時間進入對課文第一段的講讀了。而且我也覺得不必要一段一段來進行講解課文,這樣對學生的牽引性會很大。第一段的講解完全可以在接下來的課文學習科利亞埋木匣環節中進行。由於在第一課時的完成情況是這樣,而我也認真拜讀了第二課時的設計,我認爲不太適合本班學生的教學,於是我將教學適當進行了調整。

在第二課時中,我先是讓學生對課文大意進行了回顧,再通過讀文,並通過一個問題“讀了第一部分的課文,你都知道了什麼”,讓學生在朗讀過後自己說知道的東西。他們有的說:“我知道了科利亞他爲什麼要埋木匣。”有的說:“我知道了科利亞他埋木匣的過程。”有的說:“我知道他媽媽也在埋木箱。”……在學生說的過程中,我們就可以把“木匣”和“木箱”進行區分,可以把第一段“科利亞剛學數數,只會數到十”進行講解,而並非如教案所示。在“挖木匣”的段落教學中,我主要通過對比科利亞和媽媽的挖木匣結果來進行。而且我還和學生一起親身做了實驗。這樣,就把科利亞在11段中的思考和本課的啓發水到渠成地流瀉,讓學生的體會一下簇擁而上。

我記得我剛踏入教壇的時候,我們這有老師跟我說過:只要覺得是適合本班學生的,那就是最好的設計。也許在集備時候的教學設計對某些學校的學生是適合的,那隻能說明那是適合該校學生最好的設計。當然,我的教學或許有很多紕漏,但是我一樣堅信:只要覺得是適合本班學生的,那就是最好的設計。

藍色的樹葉的教學反思 篇11

本節課我採用開放式的課堂教學,讓學生在獨立思考、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過程中發展思維、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的過程。學生的積極性得到了充分的調動。教學中,我給學生創設了許多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機會,使學生在交流和分享探索結果的快樂中,主動學習知識,形成基本技能,掌握數學方法。第一個教學環節,完全放給學生,學生根據主體圖,自主提出問題,學生根據生活實際提出了不同問題(有一步的,有兩步的)。學生們積極動腦,思維活躍。在解決問題的環節中,讓學生積極開動腦筋,自主探索,小組合作,研究出了多種多樣的解決方法,即加減混合、帶小括號。正是因爲給了學生廣闊的思維空間,學生把自己最原始的想法展現了出來。解決問題要體現出學生思維的個性,這一點特別重要,往往思維的火花就是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產生的。爲了更好地體現這一點,我採用開放式的課堂教學,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得到了充分的調動,學習熱情高漲,學生的思維打開了,競相展示自己的想法,在這一過程中有很多閃光點。例如:教學例1,有一個學生想出了16+13=29,“16”不是題中直接給出的條件,而是學生在心中將第一步計算出來的得數直接應用到了算式中,這時,其他學生就提出了自己的想法:16是22-6得出的,而你在算式中沒有表示出來,這樣解答不行……通過其他學生的補充,這名學生很快修正了自己的問題。再如:從教材的編排來看,例1處理加減混合,例2處理連減和小括號。但今天,學生在解決木偶戲的過程中就想出了帶小括號的解答方法,這在試講的過程中是沒有出現過的,於是例1、例2的重難點內容,學生全部在例1中通過自學自悟理解、掌握了。

此外,本節課中我充分發揮評價的激勵、導向功能,通過課堂教學的過程性的評價語言以及學生的自我評價,提高了學生的積極性,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促進了學生的發展,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教學效果。

藍色的樹葉的教學反思 篇12

在備這首詩的時候,我覺得讓學生來體會詩人的“愁”很難,所以感到很棘手,在網上看了幾篇有關這篇課文的教學設計之後,收穫很不多,總覺得二升三的學生沒有這樣的感悟能力,畢竟在他們的腦海裏,由景抒情的文章他們一般只會體會出高興、興奮等積極向上的情感,哀怨憂愁的似乎很難,更何況是古詩呢!面對這樣的古詩,我想只能從詩句中的字詞理解,進而來開啓學生的情感之門。

在課上,我簡要地複習了一下上次所學的古詩《山行》,背誦、提問等等,讓學生能夠溫故而知新,以便更好的引入新古詩的學習。開始教授《楓橋夜泊》了,我直接挑明瞭作者的情感,告訴孩子們:“我們今天所學的新古詩,跟《山行》可不一樣。雖然兩首都是描繪了秋天的景色,可作者抒發的情感卻不相同,大家要注意體會哦。”開門見山的說法,大大引起了學生的興趣。在接下來的聽範讀過程中,我都注意讓孩子們聆聽,聽聽錄音老師是怎麼讀的,語速如何,哪兒停頓,哪兒緩慢,並讓大家在書上標好記號。在反饋意見的時候,孩子們敏銳的小耳朵果真聽出了不少地方,他們爭先恐後地告訴我,看來,孩子們已經站在了這首詩的門口。有一個學生的回答很精彩,他說:“我聽了之後,覺得作者好像在嘆氣。”“嘆氣”,多樸素的詞語,可他卻已經體會到了詩人的情感,我爲他的精妙詞語而鼓掌。

圍繞着“嘆氣”,我就開始講解古詩。一些費解的字詞解釋,我一邊口述,一邊做板書,孩子們聽得很認真,並開始不約而同地做筆記了。由景抒情,爲了更好地讓學生明白詩人的“嘆氣”,我從“殘月”、“霜天”、“江楓”、“漁火”、“寒山寺”、“客船”這六景,和“烏啼”、“鐘聲”二音入手,讓孩子們來親臨詩人當時所處的環境,配上插圖,加上詩句的講解,孩子們開始點頭:“是啊,詩人在嘆氣。”“所以,整首詩都是圍繞一個字來寫的,那就是……”我馬上接着孩子們的體會,步步深入。“愁。”大家異口同聲地回答。“真棒!你們已經讀懂了。”我由衷地讚歎他們。後來,孩子們已經能夠用他們稚嫩的聲音,讀出詩人憂愁的情緒。我想,能夠做到這一點,已經算是比較成功了。

古詩是難理解的,尤其是這樣的古詩,讀好難,要讀懂更難。我們作老師的要扶着學生,一步步的走進詩中,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的情感,並且要時時注意抓住孩子們的回答,“一石激起千層浪”,說不定他們的回答會更好地讓自己來感悟詩中的精華,更好的引領自己走進詩,喜愛詩。

藍色的樹葉的教學反思 篇13

在這節課中,我注重了積極情感氛圍的創設。在與學生的交往中,採用兒童化的語言,使課堂形成親和力。教師的善教使學生樂學,學生心情舒暢,學習興趣和熱情被充分激發出來。 與以往的教學設計相比,教師扮演的角色並不意味着要給學生灌輸知識,而是在於引導學生充分展開自己的想像,發揮自身的潛能。

七、八歲的孩子想象力都很豐富,而且非常喜歡直觀的美麗的事物。根據孩子的這一年齡特點,我嘗試着在音樂教學的過程中把課件製作得精美,富有童趣、卡通的特色。在教授歌曲《蝴蝶花》的過程中,首先借助於美麗的大花園的形象,看着圖片聽引導我們進入花的王國,從而展現出美麗、乖巧的蝴蝶花,並且運用歌聲來把故事講述出來,這種方式是之前教學設計中所沒有嘗試過的,從感官上直入主題,激發孩子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藍色的樹葉的教學反思 篇14

-一、活動目標的反思:活動目標在活動中起着導向的作用,目標的制定要全面,符合幼兒的實際。根據本班幼兒的的年齡特點,我制定了以下兩個個目標:

(1)瞭解《小黑魚》這個繪本故事的主要情節,並樂意講述。(2)嘗試在困境中積極想辦法解決問題,培養樂觀向上的性格。

第一個目標在活動中基本達成,幼兒能學會用老師提供的線索來閱讀,並樂意用自己的語言講述故事。第二個目標的達成較難,因爲比較籠統空洞。建議在幼兒熟悉故事內容後遷移經驗到生活中來達成。

二、 活動過程的反思:

(一)思得1.繪本的教學對幼兒來說很新穎的,尤其是小黑魚繪本幼兒都沒有接觸過,幼兒對於故事很感興趣。

2.剛開始我給幼兒提供閱讀的線索,讓幼兒帶着問題閱讀。這問題的提出,幼兒的閱讀活動就是尋找答案、揭密的過程。他們會很期待書中到底藏着什麼樣的祕密。一條條線索的提供讓幼兒自己去探索出來,很開心。

3.活動最後環節讓幼兒欣賞小黑魚的視頻,幼兒看着故事一起再次完整欣賞。幼兒都喜歡這樣的形式。

(二)思失:

1.教學設備的運用。在活動中,我利用幻燈片給幼兒提供線索。可惜的是沒有讓幼兒看到書本。如果幼兒在分段欣賞繪本後自己在翻一翻、看一看會更好。

2.教育契機的應變。在活動的最後小魚們把大魚趕走了,幼兒都很開心,如果教師在這時點出團結力量大,讓幼兒感受小魚團結精神會更好。

藍色的樹葉的教學反思 篇15

《光的傳播》這節課的教學內容比較簡單,重點是讓學生在探究活動中獲得觀察能力、分析能力、總結歸納能力的培養。根據這一點,我在設計這節課時讓學生觀察老師演示實驗並親自動手做實驗,從實驗現象中得出結論。因爲我們知道“光在空氣中、水中以及玻璃等透明介質中沿直線傳播”的實驗不僅操作簡單,而且現象也很明顯,如果進行探究實驗的話,很多學生都能清楚地觀察到實驗現象,很容易達到探究的目的。小孔成像的實驗可以事先佈置學生做好準備,課堂上分組實驗,教師在整個實驗過程中,對學生及時指導,明確的指出觀察什麼。否則學生不知道自己應該怎麼做也不知道應該觀察哪裏,然後由學生自己輔以作圖分析小孔成像的原理、性質、特點,最後再引導學生討論光沿直線傳播在生活、生產中應用的其它實例,充分體現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特點。

由這節課我也總結了一下在物理概念、規律的教學中應該注意的問題:要遵循學生的認知過程,運用實驗、有效的提問、引導和討論等策略,將學生帶入物理情景,啓發學生積極思考,激起學生的探知慾望,引導學生探索。同時輔以相關課件如:日食、月食的形成。最後指導學生對生活中的有關物理現象進行分類和歸納,總結出相關聯的物理知識,得出物理概念和規律,實現從生活走向物理的認識過程。

藍色的樹葉的教學反思 篇16

爲了讓學生感受到美好的情感與崇高的品格,從而獲得精神上的昇華,並且在讀懂課文的基礎上,體會思想感情,勇於發表自己的見解。在學生讀完課文,理解教材的基礎上,我結合課文的描述,指導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談談讀了課文後的具體感受。

學生們對故事的內容極感興趣、也談了許多有關大自然是人類和動物的共同家園,人們要和動物和諧相處,世界纔會更加美麗……等道理。同學們雖然懂得了很多道理,但我總覺得還缺乏精神的昇華、情感的碰撞,來自內心深處的東西。如何把討論引入深入,讓故事在孩子們心中激起情感的漣漪?這時剛好班上鄧洪旭同學發言說:“老狐狸爲了救小狐狸、想盡了辦法,冒着生命危險,給小狐狸餵奶,並住在正太郎家的地板下面照顧小狐狸,老狐狸和小狐狸之間的生死相依的濃濃親情使我非常感動,這讓我想起了爸爸媽媽對我的愛……”這時,我插說:鄧洪旭同學的體會感人至深,發自內心深處。

我無意中又說,天下的父母都是一樣,對待孩子的愛是那麼偉大,那麼無私,而我們作爲父母的孩子有沒有象父母愛孩子一樣的心愛父母呢?沒想到同學們齊刷刷地回答:“沒有!”而隨即又馬上改口,齊聲道:“有!”這個自相矛盾、在幾秒鐘之內改變主意的說法,引起了我的注意。我立即抓住這個問題,讓孩子們說說爲什麼同樣一個問題,在短短的幾秒鐘內,就出現了截然不同的兩種答案?這下可打開了同學們的話匣子了,課堂氣氛頓時活躍起來了,同學們爲了表明自己的心跡,幾乎每個人都舉起了小手,課堂沸騰了,有的人激動地回憶起自己生病時媽媽冒着雨揹她上醫院,並無微不至的照顧的事,有的後悔地回憶起自己頂撞父母,做了對不起父母的事,有的盡情地回憶自己孝敬父母的所做的事……“大家一至認爲,在對待父母的愛上,自己做得不夠,以後應該象父母愛自己一樣去愛自己的爸爸媽媽!

在這一節課上,同學們都暢所欲言,一吐爲快,下課鈴響了,同學們仍然沉浸在激動之中,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有不少同學還把自己的感情寫到了週記本上,出現了不少有血有肉,語言通順,內容具體感人至深的好讀後感

藍色的樹葉的教學反思 篇17

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教師在科學學習活動中主要起引導作用,啓發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自主探究,這是我們經常提到的一句話。我們都知道在教學活動中要注意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但是,在實際教學活動中卻常常沒有意識到,有時我們的行爲實際上是限制了學生。同樣是上這節課,探究實驗的每一個步驟,我們經常是直接告訴學生,讓學生按部就班來探究,比如:老師不讓學生來提出問題,自己直接給出問題,生怕學生胡思亂想,五花八門的問題讓自己下不了臺(其實老師回答不出問題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坦白說出學生反而覺得你坦誠,更喜歡你,不讓學生提問會扼殺孩子的好奇心和興趣);再比如,在設計探究方案時常常擔心學生丟三拉四而乾脆給出實驗的具體步驟,在學生實施探究方案時又擔心學生計時不準,而常常由老師統一計時,這樣,在某種程度上束縛了學生的手腳。而這次上課,我放得很開,從提出問題到作出假設,從設計探究方案到實施探究方案,一切都是學生自己思考出來的,我只是起了一個積極的引導作用,在學生漏掉某些重要的注意事項時把需要交代的問題交代清楚以確保實驗的準確性。學生們在小組內相互配合,密切合作,積極思考、提問、表達、動手,很好的完成了這個探究活動,並且在實驗後的分析處理數據的過程中也能靈活運用數學知識,表現出很好的實際應用能力。在探究活動的整個過程中,學生在積極動手、動腦的同時,潛移默化地體驗了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留給他們的課後探究問題也再一次激起學生繼續探究的熱情。

通過這次教學,我深有體會,在備課過程中,只有結合學生實際,設計出符合學生年齡思維特點和便於操作的教學方法、實驗方法才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學生探究問題的興趣,完成相應的教學目標。

每次上課,每次都有一些缺憾,反思這堂課也有不足。比如在教學時間的安排上,課前我意識到一節課時間不夠用,卻沒有相應的安排調課換成二節連堂課,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讓學生獨立選擇並完成類似的另一個探究實驗。由於本課是本書安排的第一個探究活動,安排學生課堂上完成類似的另一個探究實驗有利於學生鞏固對探究的一般過程的理解,同時,這也是課堂反饋的一個極好形式。

藍色的樹葉的教學反思 篇18

我的這節課是人教版第五冊的內容《可能性》,主要是讓學生初步感知在我們平時的生活中,事情發生的不確定現象。瞭解有的事情是可能發生的,有些是不可能發生的,還有些是一定發生的。

這節課我想要體現以下幾個特點:

一、體現玩中學的教學思想。

由於學生年齡小,認識事物比較直觀,我就安排非常生動、直觀的教學活動,使學生參與其中,感受樂趣,同時也在學習知識。在這節課中,可以看到整節課學生幾乎一直都是在玩,玩的非常開心,在玩中不斷的發現,不斷的思考。雖然老師沒有更多的講解,但是對知識的理解和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卻都達到了。

二創設情境,讓情境貫穿始終。

在教學中,設計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參與其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十分必要的。

在這節課中,我就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以學生平時喜歡玩的撲克牌導入新課,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緊接着又以平時學生喜歡的電視節目非常6+1中砸金蛋的環節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在猜寶盒的活動中體會事件的可能性及可能性的大小,之後又讓學生帶着要求去摸球,進一步鞏固對“一定”“不可能”“可能”的認識。

三注意學以致用的思想。

學有用的數學是新課標的要求,讓學生能把課堂上學到的知識應用到現實中去,使學生感受到自己所學的知識能夠在現實生活中得到應用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從而培養孩子自覺學習數學的興趣。因此我又選取了生活中的幾件事讓學生進行判斷。

不足之處:

教學的梯度體現不明顯。第2個遊戲如果放在最後就會更好些,因爲設計這個遊戲的目的就是起到承上啓下的作用爲下節課學習可能性的大小打下基礎。本節課還有不足之處的是教師,可能是我的經驗有限,應變能力較差,學生表現的那麼好,老師表揚鼓勵的話不到位,沒有一份獎品獎勵給他們,這也是我以後要學習和注意的地方。

藍色的樹葉的教學反思 篇19

注重練習題的設計,使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練習題的設計應強調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能力。在教學中我能抓住學生的心理特點,設計一些學生容易進入陷阱的題目,在這些小陷阱中,讓學生愉快地掌握知識,突破重點和難點。例如:當學生得出“比的基本性質”這一規律時,我馬上出示:嘗試:(1)、4:5的前項擴大2倍,要使比值不變,比的後項應該( )(2)、如果3:2的後項變成10,要使比值不變,比的前項應該爲( )這兩題,如果學生會完成了,這個基本性質也理解了。再如:我出示的例1中的3道例題,把學生在化簡過程中將會出現的錯誤全部呈現了出來,學生第一印象的掌握,有助於今後的練習。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國小生對數學的迷戀往往是從興趣開始的,由興趣到探索,由探索到成功,在成功的愉快中產生新的興趣,推動數學學習不斷取得成功。但是數學的抽象性、嚴密性和應用的廣泛性又常使學生難以理解,甚至望而卻步。因此本節課教師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入手,引導學生用一系列的猜想來提高興趣,增強數學的趣味性,從而引發學生探求新知的慾望。有了興趣做支撐,後面的新課學習就積極主動。

總之,教學中我着力體現“以學生髮展爲本”的教學理念,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成爲學習的主人,力求使學生在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及情感態度方面得到均衡發展,但課中也存在遺憾,在以後教學中力求讓學生在知識點和概念上表述更準確。

藍色的樹葉的教學反思 篇20

教學中不僅注意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更注重讓學生領悟教學思想方法。如一億張紙的高度無法測量,學生想到可選測量一百張或一千張紙的高度,再推算一億張紙的高度;一億本書鋪開的面積難以測量,就以測量一本書的面積,在推算一億本書的面積,這樣把複雜問題轉化成簡單問題,一步一步解決,讓學生在活動中親身體驗、領悟,有局部推算整體的研究方法。教學反思:這節活動課,我讓學生在寬鬆的氛圍中,經歷猜測、實驗、推理等過程,自主完成研究活動,從而充分感知1億這個數有多大,並獲得成功的體驗。一開始上課,我設計了猜想情境,激發學生探索興趣。我根據兒童愛猜的心理,讓學生猜想1億有多大。由於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不同,對“ 1億”的猜想也是各種各樣,這些猜想大都是憑感覺的,甚至是隨意猜測;有的學生說:“1億本書摞起來有一座小山那麼高吧!1億粒大米能裝滿一個房間吧!有的學生說:“大米粒太小,能裝滿一個衣櫃吧!”還有些想法不合實際,但我並未扼殺學生的想象,而是給學生一個寬鬆的空間,讓他們的好奇心得到充分的滿足,使他們在想象和爭論中激起探索的興趣與慾望。

給學生10條魚,不如教給他捕魚的方法,教學中不僅要注意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更注重讓學生領悟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如1億張紙的高度無法測量,學生想到可選100張或1000張紙來測量高度,再推算1億張紙的高度;1億本書鋪開的面積難測量,就測量一本書的面積,這樣把複雜的問題轉化成簡單問題,一步一步解決,讓學生在活動中親身體驗、領悟,由局部推算整體的研究方法。學生通過自主探索活動,體會到數學思想方法的奇妙與作用,積累了許多數學活動的經驗,增加了學習成功的經歷,增強了學好數學的信心。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