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進位加法教學反思(精選16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63W

不進位加法教學反思 篇1

今天,我上了《兩位數加兩位數不進位加法》。整節課下來,我感覺有以下幾方面的內容需要值得自己反思和借鑑。

不進位加法教學反思(精選16篇)

1、情境的創設由生活中的乘車問題導入。數學源於生活,抓住這一點,讓學生處境生情,以乘車情境作爲導入,讓學生感知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學生通過自己的獨立思考,同桌的交流,尋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與途徑。由於學生的思考問題的角度不同,很顯然提出的乘車方法也就很多,但針對這節課的設計,我只是選擇了其中的一組方案進行學習。情境的導入,爲學習新知做好了鋪墊。

2、探索新知由乘車方案入手,讓學生嘗試發現信息、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對於解決兩位數加兩位數(不進位)的計算方法,學生在一年級已經學習了口算的方法、擺小棒的方法等多種方法進行計算。在探索計算方法的過程中,課堂上孩子們基本上應用了口算的方法,只有幾個孩子用了列豎式的方法進行了計算,針對孩子的做題方法,只是讓孩子展示了口算的算理。對於筆算,指了一名學生進行了板演,此時讓孩子認真觀察孩子的筆算方法和過程,並且讓板書的學生說了自己計算的過程。此時的我,有了新的想法,立標課有一定的模式,對於二年級的孩子來說,豎式的寫法也是一種模式,學生的第一感覺非常重要,所以在教學豎式的寫法時,我在黑板上進行了板演,讓孩子們接觸模式般的印象。

3、展示交流根據板書的豎式,但對於如何計算,便把這個問題交給了孩子。先讓學生同桌之間交流算法,然後學生展示,在展示的時候,有的學生從個位算起,有的學生從十位算起,對於這些豎式的計算方法,我並沒有提示孩子非得從個位加起不行,而是給學生留有了下一步學習進位加法的計算空間。在教學進位加法時,學生對於從個位加還是從十位加產生了疑問,有的學生說,從十位加好,有的學生說從個位加好,並闡述了自己的理由(從十位加太麻煩了,個位進的1要加上,還得把十位上的數再擦掉,不如從個位加起方便。給予學生所說,學生進行了練習,從中體驗了知識的生成過程。

4、鞏固練習以基本的筆算開始,加深學生對於本節課的認識,同時提高了學生對筆算算理的理解。

總之,反思自己的課堂,感覺還存在着一些不足和值得自己反思的地方,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大膽放手讓學生參與到學習的過程之中,把學生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

不進位加法教學反思 篇2

今天,我試着運用生本教學的模式給孩子們上了一節《不進位加法》,效果不錯。

課堂上,我首先讓孩子們自己觀察例題圖,找出圖中的信息,孩子們沒用幾分鐘,就把圖中所有的信息找了出來,並且用自己的語言進行表述。接着,我要求他們根據圖中的信息提問題,讓我震驚的事情發生了,他們不但能把用一步加法計算的問題提出來,而且還能提出連加計算的問題。這使我頓悟:只要相信學生,他們就能創造出奇蹟。

接下來,我放手讓他們分析提出的問題,他們分析不但透徹,而且還能讓學困生聽懂。經過他們分析列出了算式,計算不進位加法,這是我們這節課要學習的新知識,我大膽放手讓學生在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說計算方法,讓他們試着當小老師在講臺上講,他們講得真是太精彩了,不但能講出計算方法,還能把計算中的注意事項和容易出現問題的地方都講出來,讓所有的孩子都聽得明白。

通過這節課讓我明白:只有老師想不到的,沒有孩子做不到的。

不進位加法教學反思 篇3

在教學過程中,依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年齡特點以及他們的知識現狀,我採用了探究法、討論法,練習法、直觀演示法等多種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由於學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樣的,我尊重學生的想法,鼓勵他們獨立思考,提倡算法多樣化。

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在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中把握知識技能,學會思考問題的。所以在教學中我組織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進行小組交流、集體交流,讓學生的思維在相互碰撞中把握知識獲得技能。

整節課教師的“教”適應了學生的學,給學生創造了有利於數學學習的環境,充分關注學生的生活體驗和知識背景,關注學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充分體現數學教學以學生髮展爲本,以學生爲主體,以思維爲主線的思想,促使學生在獲得知識的同時,在情感、態度、價值觀等面都得到方發展。

回顧本節課還存在許多不足的地方,如:書寫細節上還要多注意,給學生以更良好的示範。內容上還可安排的更緊湊些,題量可在多些。我會在今後的教學中不斷地總結經驗,不斷改進自己的教學。

不進位加法教學反思 篇4

通 《兩位數加兩位數不進位加法》這一教學內容選自國小數學第二冊加法和減法(二)這一單元本單元是本學期的重點單元之一,約佔教學總時間的30%,因此,高質量、高效率地完成本單元的教學工作將有利於順利達成學段和學期育人目標。它是在學生學習了20以內的退位減法、兩位數減一位數和兩位數減整十數的基礎上學習的。它是以後學習多位數減法的重要基礎。教材遵循了由具體到抽象的原則,有利於學生抽象思維的培養,爲進一步提高計算速度、培養計算能力、解決實際問題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這節課是在學生已經掌握兩位數加整十數、兩位數加一位數的基礎上學習的,選用學生春遊乘車的場景作爲題材,從而提出“哪兩個班可以合乘一輛車”的數學問題,列出加法算式。然後用學生自主探索的形式呈現學生的思考,在此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列豎式計算不進位加。並安排學生討論“列豎式計算加法要注意什麼”,以歸納豎式加法計算的要點。

著名教育家布魯納曾說過:“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數學,源於生活,尤其是國小數學,幾乎都能在生活中找到。課堂教學生活化是新課程提倡的一個突出的特點。而生活中的數學,更是激發學生學習數學興趣的最佳途徑。精選學生身邊的生活問題,作爲學習的素材,必能喚起學生對數學的親切感,激發起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本節課圍繞“學校春遊租車”這一主線展開,本節課我充分的挖掘利用這一情境圖,讓它貫穿於教學全過程。

新課開始我就藉助學生參觀博物館的情境圖提供的資源,讓學生做一次組織者,來設計安排乘車的事件,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體會數學知識的用途,使計算從“枯燥”變成“豐富生動的具體內容”,體現《標準》中“讓學生能用生活經驗,對有關的數學信息做出解釋,初步學會用具體的數據來描述現實的簡單現象”的精神。另外,先讓學生猜想嘗試安排乘車班級,再要求學生驗證自己的安排是否合理的過程,也體現了課標中“讓學生經歷觀察、猜想、驗證等數學活動,發展合情的推理能力”的理念。

這一情景十分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的,富於濃厚的生活氣息,能使學生輕鬆自然地探究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去積極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爭着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從而讓學生體驗到數學就在身邊,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對數學產生親切感,提高學習興趣。

新課中提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的基礎上,教師只要幫助學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掌握知識。在設計36+30這一環節時,考慮到這是前面學過的口算內容,學生已經充分明白相同單位相加的算理。因此,這一部分教學沒有追求算法多樣化,只是把前面學習的計算方法進行復習。

35+34是本課的新知識。“兩位數加兩位數”這節課是在學生已經掌握兩位數加整十數、兩位數加一位數的基礎上學習的內容,如果只要求正確計算得數並不難,但是要求學生又快又準地用最恰當的方法計算卻不是件容易的事。因此我覺得本節課的難點是:在算法多樣化的基礎上優化算法。這裏設計學生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得出兩位數加兩位數的不同計算方法,體現了《標準》中“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提倡算法多樣化”的理念,這部分內容屬於更新的知識,有多種方法可探究。學生可利用前面學過的 計算方法,如:口算、擺小棒、撥計數器的方法得到算式的結果。除了我們學過的計算方法外,還有同學想到了以前媽媽教過他的用豎式解決的方法。算法多樣化不是一題多解,而是尊重學生個性差異的體現。我們的學生由於生活背景不同,知識經驗不同,所以對於相同的問題,解決的方法也不一定相同,這時學生便需要教師的肯定、激勵和引導。最後讓學生自主地去比較、選擇和完善自我。小組合作學習是實現這個過程的最佳途徑。因此在探索35+34的計算方法時,我給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後,鼓勵學生充分交流。當學生間交流時,我特別提出“會說不如會聽”的觀點,要求學生在聽中補充,聽後評價。尤其要比較自己的方法與誰的方法相似,從而按照思維方式將多種方法歸類。這時學生對於多種計算方法的認識才清晰而有條理,算法的優化纔在學生的心裏得到內化。學生自願地接受新方法,改善自己的解題策略。完成了一個健康和諧發展的社會化過程。這樣讓學生通過自己歸納出列豎式計算的方法,再加以板書,突破了教學的難點。因爲課堂上,教師的必要引導是十分重要的,有引導,學生的探究活動纔不至於盲目,有引導學生的探究活動才更有意義。在學生生動而豐富的操作中,運用“轉化”的思想,學生通過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用自己的雙手去操作,用自己的耳朵去傾聽,用自己的心靈去感悟,這一切不僅僅是列豎式計算的過程這一知識的需要,而且也是探究型學習方式的需要。

數學又應用於生活。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解決問題,將學數學和用數學有機聯繫起來,讓他們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識,通過交流合作,發現問題並進行解決。在教學設計中,創設和媽媽一起去玩具店買玩具的具體情境,“媽媽只准許你買兩件玩具該怎樣設計購物方案呢?請你們設計一個購物方案,並計算出一共需要花多少錢?”這個實際問題,將教學內容更好的融入了學生熟悉的生活中,讓學生利用已掌握的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從而體驗到數學在生活中的價值。

總之,在教學過程中,依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年齡特點以及他們的知識現狀,我採用了探究法、討論法,練習法、直觀演示法等多種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由於學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樣的,我尊重學生的想法,鼓勵他們獨立思考,提倡算法多樣化。

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在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中把握知識技能,學會思考問題的。所以在教學中我組織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進行小組交流、集體交流,讓學生的思維在相互碰撞中把握知識獲得技能。

整節課教師的“教”適應了學生的學,給學生創造了有利於數學學習的環境,充分關注學生的生活體驗和知識背景,關注學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充分體現數學教學以學生髮展爲本,以學生爲主體,以思維爲主線的思想,促使學生在獲得知識的同時,在情感、態度、價值觀等面都得到方發展。

回顧本節課還存在許多不足的地方,如:書寫細節上還要多注意,給學生以更良好的示範。內容上還可安排的更緊湊些,題量可在多些。我會在今後的教學中不斷地總結經驗,不斷改進自己的教學。

不進位加法教學反思 篇5

兩位數加兩位數”這節課是在學生已經掌握兩位數加整十數、兩位數加一位數的基礎上學習的內容,如果只要求正確計算得數並不難,但是要求學生又快又準地用最恰當的方法計算卻不是件容易的事。因此我覺得本節課的難點是:在算法多樣化的基礎上優化算法。算法多樣化不是一題多解,而是尊重學生個性差異的體現。我們的學生由於生活背景不同,知識經驗不同,所以對於相同的問題,解決的方法也不一定相同,這時學生便需要教師的肯定、激勵和引導。最後讓學生自主地去比較、選擇和完善自我。 在教學中我打破了傳統的計算教學,改變了原由的學習方式,充分利用課本資源,把靜態的情景動態化,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和實踐能力。整個教學過程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生活實際出發,通過觀察、交流、質疑親歷了兩位數加兩位數不進位加法這個數學問題的全過程,從中體驗了成功解決數學問題的喜悅的情感,注重算法多樣化。 課堂中我把哪兩個班可以合乘一輛車這一生活中的現實問題呈現在學生的面前,讓學生通過獨立思考、大膽猜測、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動方式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真實的情境再現使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體現了新課標理念。由於學生生活背景和思考問題的角度不同,他們聯想到的方法也不一樣,在教學中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題地位,尊重學生的想法,鼓勵學生算法多樣化,並在交流中內化計算方法,完善自己的方法。同時課堂上引導學生通過多次的驗證,從多種算法中選取學生認爲簡便的計算方法。 在動腦筋猜一猜+=43,有多少種答案,你能有序地寫出來嗎?學生喜歡猜一猜的活動,課堂氣氛頓時活躍起來,可是由於沒有給學生充裕的時間,學生的思維沒有被充分的激發。整個教學過程,我始終把自己放在 合作者、引導者、組織者的位置學生成了學習的主人,並及時深入到學生中間及時瞭解學習情況,及時捕捉信息,使教與學真正容爲一體。

不進位加法教學反思 篇6

《鄭人買履》是國中生學得第一篇文言文,而文言文裏又有許多語法知識需要學生來掌握,如:一詞多義、實詞、虛詞的用法等。我認爲這些知識不能單靠教師的一位灌輸,而應該讓學生在對文章有所理解和感悟的基礎上進行探究,從而在他們的頭腦中建構起文言語感。

上課之前,我先和學生一起討論什麼是寓言,介紹《鄭人買履》的作者和寫作背景,讓學生先從一個大的整體來接觸文言文。通過交流預習感受,探討總結文言文四步學法::讀準、讀通、讀懂、背誦。即讀準字音、讀通句子、讀懂原文、探究寓意和背誦積累。

課前交流預習感受,既可瞭解學生的自學能力,又利於拉近教師和學生間的感情,使課堂一開始就洋溢着自主學習的氣氛。

掌握正確的文言文學習方法,是學習文言文的重要途徑之一。因此,文言文教學也應“授人以漁”,讓學生終身受益。文言文中有些異音字,同我們今天語言中常見的讀法不一樣。如《鄭人買履》中“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一句的“度”不讀“dù”而應讀“duó”。“寧信度”一句中的“度”應讀“dù”。因此,在初讀文言文時,我讓學生先仔細聽教師範讀,在課文上標記易錯字,接着自己練讀,讀準字音,讀通爲止。這樣就能引導學生解決了讀通、讀順文言文的問題。

蘇教版的《鄭人買履》文言文有比較清晰移動的註釋。因此細讀課文時,學生對文章內容也比較好理解。教師要做的就是對一些比較特別疑難字詞提供註釋,幫助學生理解文意。鼓勵學生在整體把握課文內容的前提下聯繫上下文,去嘗試弄懂每句話的大概意思,用自己的話說一說故事內容,說清楚,以達到讀懂文言故事的目的。當學生了解課文內容,把握了文言故事內容,品出其中的味道、思想感情後,這時再進行個性化的誦讀,學生定會讀得抑揚頓挫,有滋有味。但是,由於課前學生預習沒有做充分,這節課我的教學進程亦未沒有把握好,誦讀不紮實以至於沒有進行個性化的朗讀這個做容易出彩的環節。

之所以說學文言文難,是因爲文章裏經常會出現實詞、虛詞的一詞多義,古今詞義異同等。我們在國中的文言文教學中要注意比較、歸類,使學生能舉一反三。如《鄭人買履》中的“度”前後意思不同,一個解釋爲“量好的尺碼”,另一個解釋爲“量長短”,這樣加以綜合,使學生能一目瞭然。還有出現頻率很高的“之”字,在《鄭人買履》這則寓言小故事出現五次,“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反歸取之”“何不試之以足”?但幾個“之”的詞性意義各不相同,有動詞“到~去”的意思,有名詞“尺碼、腳”的意思,情況比較複雜,教學時學生先找出所有帶“之”的句子,然後弄清楚分別是什麼意思,最後通過分類彙總,在全班進行交流,得出“之”有兩種用法:1、代詞,代表某種事物;2、動詞,到~去。同時還特別提醒學生注意綜合比較、觸類旁通,才能達到掌握規律、鞏固知識之目的。

俗話說讀書志在明理。《鄭人買履》以淺顯易懂的小故事表達深刻哲理。學生在讀熟課文,讀懂故事內容之後,教師要鼓勵他們聯繫自己的學習、生活經歷,談一談學完課文之後的體會,說說故事中告訴人們的道理,並與同學進行交流,從而受到相關的思想道德教育,提高閱讀質量。

這則文言文寓言內容精煉、生動,節奏明快,有豐富的哲理內涵。在教學之後,要求學生熟讀背誦,對理解寓言寓意以及爲今後學習文言文奠定基礎,對於語言的積累和接受文化薰陶都大有裨益。教學時,我要求學生在熟讀課文之後,依據故事文言文故事以達到當堂背誦的目的,但由於學生的知識程度有限,因此效果並不是很明顯。

此次教學以學生自主探究爲主,教師引導爲輔,讓學生合作探究鄭人形象,通過學生的評價,使學生對鄭人,對課文的寓意更加理解。另外課文中實詞、虛詞、通假字等字詞的意思要求學生要深知熟記,並在課後複習積累,爲以後學習文言文奠定基礎。

七年級的文言文更應遵循多“讀”的教學原則,以讀爲本,讓學生讀、悟;讀、背;細細品位,進而積累,日後再細作研究。可是考試時卻考得相當精準,那麼如何設計文言文教學?如何在文言文教學中把握好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度?這還需要教師們進一步的研究和把握。

總之,文言文教學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重要內容,與現代文閱讀教學有着密切的聯繫,同時又有着自身獨特的特點。在教學中,我們應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採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模式,重視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學習文言文的方法,並以有效的學習方法入手,讓學生真正體會到文言文語言的魅力。

不進位加法教學反思 篇7

教學成功之處:

1.共享課程資源,樹立開放的課程觀 課程不只是“文本課程”(教學計劃、教學大綱、教科書等),更是師生共同探求新知的過程,即“體驗課程”,師生同爲課程的創造者和主體。所以,對於“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內容,師生共同蒐集資料、處理信息,課上共同交流,達到了資源共享。

2.充分體現師生在教學過程中的雙主體地位 本節課把教學重點放在了了解生物多樣性面臨的威脅及其原因,參與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宣傳和行動上,這種行動通過“角色扮演”的方式以一個具體活動“辯論和協商怎樣保護東北虎”體現在課堂中。在師生辯論和協商的過程中,教師是引導者和組織者,面向全體學生,給予了他們充分發揮主體地位的空間和展示自我才華的舞臺。

3.注重對學生進行科學精神、科學態度和科學方法的教育 通過“辯論和協商怎樣保護東北虎”的活動,使學生關注科學、技術和社會的相互關係,從而加強STS的教育。在扮演、辯論和協商過程中,滲透科學工作者的科學精神、科學態度和科學方法的教育,學生既掌握知識,發展能力,加強參與意識,還會對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養成有極大幫助,真正把保護生物多樣性落到宣傳和付諸於行動上,使素質教育落到了實處。

教學不足之處: 對於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問題,實際是一項非常艱鉅的任務,也涉及到社會各個方面非常錯綜複雜的關係。對於八年級學生來說,其知識廣度和深度具有侷限性,在學生之中又普遍存在着差異,而且課堂時間有限,雖然通過具體、生動的“角色扮演”活動討論了怎樣保護東北虎,但不可否認並不是全體學生都能深刻地認識到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意義。這也爲在當今基礎教育中我們扭轉“在教學中只注重學生科學知識的傳授轉向全面提高學生科學素養的教育”這種觀念提出了挑戰。

不進位加法教學反思 篇8

按照教研組的工作安排,每位老師在本備課組內上一節教研課,並從中推選出一位老師代表本備課組參加學校一年一度的“校優質課大賽”。作爲備課組的一員,今天我執教了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的《乘法估算》。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有種“讓人歡喜讓人憂”的感覺。

縱觀這部分知識,教材的編寫意圖是:(1)通過讓學生估算需要準備多少錢購票的具體問題,教學乘法估算。使學生進一步體會:生活中許多問題的解決需要用估算;根據要解決的具體問題選擇適當的估算方法,使估算的結果符合問題實際又接近準確值,使估算的過程儘可能簡便。(2)引導學生在交流、對比中掌握估算的基本方法。並明確估算基本方法的內涵就是:接近準確值(符合實際);計算方便(將兩個因數看成整十、整百或幾百幾十的數)。而《數學課程標準》對於第二學段的估算也明確要求:在解決具體問題過程中,能選擇合適的估算方法,養成估算的習慣。它的着眼點在“結合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估算方法”。

給予以上觀點我在設計教學時選取了學生現實生活中的素材,通過去北京奧林匹克公園參觀奧運會比賽場館買票一事,在教學中注重讓學生自主提出問題和解決方案,讓解決方案在學生與學生、學生與老師之間交流碰撞中明晰,通過“爲什麼要這樣估?”“你認爲哪種方案更合適?”“哪種方案更合理,更符 合實際?”等問題,讓學生逐漸建構起估算的方法。學會遇到問題要在理解問題的基礎上,確定策略,進而解決問題這一思考方法。爲了讓孩子們感覺不到數學課中練習的枯燥,乏味,我將練習置於遊戲的情境當中,通過設置“幸運闖關”遊戲調動了他們的學習熱情,也讓學生積極投入到鞏固練習的環節當中,體驗數學學習的快樂。

美中不足的是:課始讓孩子們猜老師的年齡,給出他們一個猜測的的範圍“大約30歲了”,結果有一個學生猜到了24歲,我沒有進一步去追問“24歲是不是符合老師給定的這樣範圍呢?”,也沒有引導學生明白估算的功能——確定數的取值範圍,就直接進入了新課的探究,沒有讓預設的情境導入發揮最大化。再者,課的開始缺少估算方面的知識鋪墊,過高的估計了孩子們的知識基礎和能力,所以在讀懂學生方面是我應該繼續努力的地方。

課中估算時,大多數學生都採是用四捨五入法求近似數進行估算。⑴把49看成50,104看成100,50×100=5000(元),應該準備5000元。也有學生運用進一法估算的,出現兩種估算策略⑵把49看成50,104看成110,50×110=5500元,應該準備5500元。⑶也許是受筆算乘法訓練的影響,個別學生採用了直接用筆算出結果——準確值。實際上,求近似數的方法,還有進一法,去尾法等,估算時,也經常根據具體情況,用不同的求近似數的方法進行估算。在學生基本上都用第⑴種估算時,出現了認知上的矛盾:估算的結果與實際的準確值相比怎麼不夠呢?學生自發討論起爲什麼會發生這種現象,從而明白了估算和精確值計算之間是有誤差的。今天我們所學的乘法估算就是根據實際情況來選擇最合適的估算方法解決問題。所以,以後我們再遇到準備錢的時候,什麼時候應估大些,什麼時候應估小些,應視實際情況而定,不一定要採用四捨五入來取進似數。“帶多少錢合適?”這一問題,又把學生引入採用什麼估算策略解決問題的探索中,這時就有了⑵策略的精彩生成。 在這一點上我覺得處理的還不夠到位。使隨後的練習也產生因不明白估算的策略而發生的 “連鎖”錯誤。

由於在練習時耽誤了太多的時間,導致課尾的教學總結草草收場。把握課堂教學節奏,進行有效教學也將是我以後努力研究和實踐的方向。

在教學我也發現學生在表達自己的計算思想和解題思路時所用的語言不夠精練和明確,因此,培養學生的數學語言表達能力,促進學生數學素養的提升將是我以後要重點思考和研究的課題

數學的價值,就是讓學生學會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現實生活中的有關現象,去解決日常生活和其它學科學習中的有關問題,並建立良好的進一步學習的情感,我也將在今後的數學教學中努力實踐這一理念。

不進位加法教學反思 篇9

《晚上的太陽》是一篇人物故事,課文講述了著名科學家愛迪生在媽媽生病時,利用自己的智慧創造了光明,讓醫生順利地完了手術,救了母親.告訴人們遇事要積極動腦動手。

1、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我在揭示課題後,請學生就題設疑:課題中的“太陽”爲什麼要加上引號?晚上有太陽嗎?晚上的“太陽”指的是什麼?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引導學生帶着自己提出的問題朗讀課文,學生讀的有目的,有興趣。

2、由於本課內容生動易懂,敘事層次清楚。我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進一步指導學生學習默讀課文的方法。默讀時請學生注意兩點:一是要邊默讀邊記憶故事的主要情節,二是要重點抓住文中的“焦急”、“手心攥出汗水”、“眼睛一亮”等詞語來體會愛迪生當時由“焦急——緊張——激動”的心情變化,從而考慮自己在講述這個故事時怎樣插進自己的語言。在進行這一環節時,我讓學生自己練說,同桌互說,小組內說,最後全班交流。通過向別人講述故事,既完成了課後練習,也達到了讓學生全面體會課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感受課文語言表達的準確、生動的目的。

不進位加法教學反思 篇10

這個主題對於四年級的學生是不難理解的,學生在首次接觸文本時就已解讀的很到位。當然,教師再引導學生進行深層次的挖掘,或補充一些相關閱讀材料,對於學生理解誠信,並將誠信的種子深埋於學生心中是大有益處的,而且也能體現合理開發課程資源的新理念。但我並沒有這樣做,而是抓住一句不起眼的句子(第二天,庫伯先生派人來,把奔馳汽車開走了。),引導學生思考探究,作爲最大利益的受惠者,假如你是庫伯,你會怎樣說,怎樣做?慢慢將一顆心存感激的心靈種到了學生心裏。顯然,這裏老師自己的心靈首先是被文本的這句普通的句子刺痛了,扎傷了,他要通過自己的努力讓現在的獨生子女一代在享受着各種恩惠的同時懷有一顆感恩的心。

如果說“把握文本中有價值的信息,鑽研教材準確把握主旨,超越教材挖掘以生爲本的更有效信息”算是第一步的話,更難的還是在後面,因爲文本思想、教師思想在傳遞給學生的過程中因學生閱歷經驗、情感距離多方面的因素往往會導致偏差,甚至碰撞。這就需要一定的技術系統的支持,好的思想還要有佳的技術,思想是身體,是靈魂,技術是翅膀,沒有好的翅膀,思想飛不起來,飛不遙遠。本課的最大成功是“以情勝”,誠信和感恩同時流淌於學生的心底。在這節課中,語言文字的訓練同樣是出彩的──“以語勝”。語勝促進了情勝,語勝也提高了學生的語文表達素養。

不進位加法教學反思 篇11

和學生共同學習完《走一步,再走一步》,感覺這課有得有失。得在學生結合實際對文章主旨的感悟,失在朗讀教學環節處理不到位。

由於時間關係,我的教學環節中的朗讀訓練不夠到位。朗讀一直以來是語文教學最重要的教學手段,以讀帶講,從讀中悟,古人都總結出了“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的寶貴經驗。這一點我是很贊同的,在教學中也注意了朗讀訓練。在這篇課文中,“‘嗨,慢着’我軟弱地哀求道,‘我沒法……’”大多數的同學能自己處理輕重緩急,注意到情感的變化。特別是幾個朗讀好的學生,讀起來聲情並茂,抑揚頓挫。這是本文的朗讀難點,要把那種哀求的味道,那種軟弱地哀求的味道讀出來不是件容易的事。朱立然,那個學習不肯努力的小男孩卻把它讀得那麼精彩,那種哀求的味道讀得我心軟。馮旭滿含嘲諷的一句“再見”“你要是想呆在那,就呆在那好了”更是讓大家如臨其境。然而,因爲在引導學生去感悟它複雜的情感上,用去了不少時間,結果本來就滿打滿算的時間現在是遠遠不夠了,只好忍痛割愛,以至脫險部分也沒有充分展開讀,原先設計的通過分角色朗讀體會父子之間的情感交流也只好忍痛割捨。

原來設計的意圖是先讓學生通過朗讀感悟我在父親的幫助下怎樣樹立信心,增強勇氣,獲得巨大的成功感,然後讓學生設想如果父親是自己爬上去把我背下來,我的人生又該是怎樣的人生,通過比較讓學生體會父親博大的愛的同時,明白路是要靠自己走的。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談談自己對這個人生哲理的理解。這樣層層深入,特別是結合自身的感受,學生的理解就會更加深刻,就會牢牢記住這個人生哲理,用它指導自己走好人生的每一步。然而,因爲受教學時間的限制,後面的安排也被捨棄了。這無疑削弱了文章的感染力。

通過這一環節的反思,我意識到課上要有主有次,不能面面具到,即使有取捨,也要慎重,語文課堂的琅琅的讀書聲不能少。

當然,這節課也有讓我欣喜的方面。在總結本文主旨後,我安排了下面的環節:

“同學們,人生路上會有許多的困難,要想最終達到成功,也許並不難,它只需要你走一步,再走一步。請你以生活中你熟悉或熟知的人物的例子,以簡單的小故事形式來闡釋這段話,好嗎?”

我發現,原先的課堂沉悶氣氛一掃而空,同學們的熱情一下子高漲起來。爲了充分理解,我採用了同伴合作,我給各小組三分鐘的時間交流。豐富多彩的答案流瀉而出:

1、童第周曆經生活的艱難,邁出艱難的一步,最終成爲大科學家。

2、王獻之靠“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精神,練黑了一墨池的水,終成大書法家。

3、李時珍歷經27年的艱苦鑽研,實現了找一棵再找一棵,終於成就了《本草綱目》。

4、唐僧師徒堅持闖一關,再闖一關,歷經九九八十一難,終於取回真經,功德圓滿。

5、我在練習掂勺炒雞蛋時體會到:要想成功並不難,它只要你試一次,再試一次。,,,,,,,,

6、張海迪高位截癱堅持自學外文,她做到了學一篇,再學一篇,最終精通七國文字。

7、愛迪生憑藉“試一次再試一次”的毅力,實驗失敗數千次,終於有了近千項發明。

8、居里夫人戰勝種.種艱難險阻,終於提煉出了鐳元素。

9、勾踐臥薪嚐膽,十年生聚,十年教訓,忍辱負重,等待時機,終於成功。

10、孔子仕途不通,轉而著《春秋》,堅持著一篇,再著一篇,最終成爲中國文化的聖人。

11、屈原理想難以實現,被放逐轉而著《離騷》,成了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聲名卓著的詩人

12、曹雪芹一生窮困潦倒,由於他笑對生活,堅持改一次,再改一次,10年批閱增刪數百次,纔有了今天的鉅著《紅樓夢》。

13、音樂巨人貝多芬雙耳失聰,扼住命運的咽喉,不斷奏一曲,再奏一曲,創造了享譽世界的《命運》交響曲。

14、劉翔面對110米欄,跨一步,再跨一步,終於登上世界冠軍的寶座。

我完全陶醉在學生們的精彩闡釋中。贊可夫曾說:“ 教師的藝術,不在於傳授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和鼓舞。”通過這一教學環節,使我更清醒地認識到,作爲一名教師,我們應時刻謹記着,每一個學生,都是活生生的智慧的個體,我們要讓那一顆顆個性的種子,發芽、開花、結果。只要我們精心的呵護學生在閱讀中形成的蓓蕾,儘可能的給他們以陽光的溫暖,雨露的滋潤,總有一天,這些小小的蓓蕾就會綻放出迷人的花朵,散發出醉人的馨香!

不進位加法教學反思 篇12

波利亞說過: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由自己去發現的。因爲這種發現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內在的規律、性質和聯繫。

《撈鐵牛》講的是宋代和尚懷丙利用水的浮力打撈陷在河底淤泥裏的鐵牛的事,反映了我國古代的科學技術成就和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教學的重點是引導學生真正瞭解懷丙是怎樣把鐵牛打撈出來的,從而感悟到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那該怎樣來突破這一課的重點和難點呢?如果把撈鐵牛所做的準備工作和打撈過程告訴學生,我想學生不一定理解,不一定會有深刻的印象。於是我就讓學生走進文本,自己去發現,讓他們帶着“撈鐵牛做了什麼準備工作”這個問題去自己閱讀文本,自己去文本中找關鍵詞,自己去理解概括,甚至可以一邊讀一邊演示。學生積極性很高,有些同桌還開展合作學習,一人講述一人演示,在彙報交流環節時,學生講得非常好,很多學生還能脫離書本把撈鐵牛所做的準備工作講得清清楚楚,因爲他們已經走進了文本,還消化了文本,內化成了知識,甚至還有個別語言表達能力強的孩子還能一邊講述一邊演示。我想:這比我直接交給他們現成的知識要好的多。學生通過自己的發現與理解得到的知識是最難忘的。接下來我也讓學生自己自學4-6自然段,瞭解打撈的過程,最讓我感動的地方是學生竟然用三個字概括出了整個打撈過程:鏟—劃—拖,我想:學生能用這麼精煉的詞語概括出來。打撈的過程應該已經在他們的頭腦中放過無數次電影了。

引導學生走近文本,讓生大膽地走進文本,這也許就是教師的一種解放,真正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這也是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真正體現吧!

不進位加法教學反思 篇13

教材上,探究因數這部分的例題比較少,只有一個:找18的因數。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我進行了重組教材,先讓學生根據乘法算式“一對對”地找出15的因數,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探究18的因數。通過“質疑”:有什麼辦法能保證既找全又不遺漏呢?讓學生思考並發現:按照一定的順序一對對的找因數,能既找全又不遺漏。進而又藉助體態語言——打手勢,讓學生說出20和24的因數,達到了鞏固練習的目的。這樣設計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符合了學生的認知規律。而在探究倍數時,我則大膽的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索找一個數倍數的方法,給學生提供了廣闊的思維空間。這樣通過多種形式的教學,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極大地提高了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5)收放有度,處理好講授與探究的關係。

講授與探究是不相矛盾的,接受與發現對學生來說都是有益的學習方法。在數學知識領域,有許多內容是人爲規定的,這時教師就要發揮“傳道”的作用。比如本節課初步介紹因數和倍數的概念時,我採用講授的方法,幫助學生初步建立概念。

不進位加法教學反思 篇14

首先借助圖片《動物世界》來吸引幼兒的注意力,激發幼兒學習的興趣。然後利用猜謎遊戲,使幼兒有意瞭解不同動物的臉部特徵……通過種.種手段,變枯燥的技法教學爲形式多樣的趣味活動,培養了幼兒學習畫畫的興趣。

引導幼兒根據經驗和觀察,瞭解動物臉部的形狀特徵,在固定的形狀上進行添畫。考慮到幼兒對技法步驟不甚瞭解的情況,我在黑板上進行了演示,爲了防止幼兒看不清楚的現象發生,示範環節我特意用比幼兒用的畫紙大一倍的宣紙演示了畫動物的臉的過程。經過幾個環節的教學,幼兒掌握了重點,突破了難點。

回顧全課,幼兒在欣賞、觀察,動手、動腦中體驗了學畫畫的樂趣,享受了自主探究,自我表現的快樂,提高了幼兒的審美情趣,受到了傳統文化的薰陶。不足之處:若是能再多給幼兒創造些動手實踐的機會,畫出更多動物的臉,幼兒對畫畫的技法認識就會更深刻一些;如果再爲幼兒多創設一些自主探究與互助學習的教學氛圍,對幼兒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能力的培養將更有益處。

不進位加法教學反思 篇15

一、巧讓學生髮現問題

在完成了複習,認讀,書寫字母jq x後,板書下面內容:

板書完畢之後指名讓學生說出它們的意思。(j與i相拼組成ji……j與ü相拼組成jü……),這時有些細心的學生就發現問題了:

“老師,你右邊的寫錯了。”我故作吃驚狀:“是嗎?”然後作短暫沉默。見老師不言語,部分學生就議論開了。此時,學生大概會有這樣幾種心理狀況。1.我都看出來錯了,老師還不知道。(得意)2.你是老師,還寫錯。看你怎麼辦?(看笑話)3.也許老師沒錯,但爲什麼要這樣寫呢?

我認爲,不論是哪一種心理,對吸引學生注意力,啓發學生思維,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都是十分有利的。

二、激發學生討論判斷

待全班學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這個問題上時,我便抓住這一有利時機提出問題:你們說這是錯的,理由是什麼呢?不等我提出討論的要求,大家就自覺主動地討論起來。有的說:“n、l與ü相拼時就沒去掉上的兩點。”有的說:“jqx與i在一起時,i上的那一點就沒去掉。”有的說:“如果去掉ü上的兩點,就不是ü而是u了。”還有的說:“老師沒寫錯。”(可說不出理由)……大家七嘴八舌,各抒己見,爭論十分激烈,課堂氣氛達到了高潮。全班絕大部分學生都參加了這個問題的思考與爭論。在爭論中既鞏固了前面所學的知識,又激發了學生對新問題的思考。

不進位加法教學反思 篇16

集體備課,對我們這些來自一線的教師來說當是再也熟悉不過的事情了,作爲學校常規校本教研活動的一種形式,學科組根據學校行事曆安排,每週進行一次集體研討活動,或佈置學科教學任務,或研討某一課題,或展示公開課,或進行觀課評教等等,我們理解的集體備課活動大體如此。外出學習的機會,也曾就這個問題和同行們交流過,大家感覺彼此彼此,形式大於內容,這是不言而喻的結論。集體備課活動到底是一種怎樣的呈現方式,又都有哪些可操作的內容?就我的瞭解,基層的學校與學科組,不是不想做好這項工作,而是缺少行之有效的理論指導和方法參照,長期的形式大於內容的所謂集體備課活動,漸漸對一線老師失去了吸引力,僅僅作爲簽名點到期終績效考覈的依據而已。

有幸參加華師大“國培計劃(20__)——安徽省農村中國小學科帶頭人高級研修項目”,看到培訓手冊中羅列的每週一次的“集體備課”活動,那種期待和嚮往,用當塗湖陽國中祖老師的話說“一新”“二爽”。第一次參加集體備課活動是在三樓的微格教室進行的。全班50人調配分成5各小組,每小組配備一名博士做指導老師,全程錄像。還是有些緊張,當複印的文章發到每個組員手裏的時候,“我們先讀文本,隨後討論,形成討論後的副產品——

教案(教學設計),下午各組共同研討。個人記下個人讀文本的文本關節點,留待討論。5分鐘時間,開始。”隨着我們夢飛翔組指導教師步博士的一聲“開始”,我初步感受到“集體備課”原來是如此真的“去避”——拋棄一切的文本詮釋解讀,完全是自我讀文本的初步感受,不是照搬教參,或者下載個說明應景啊,重要的是,下午還有5各組同備一課的集體研究討論。組內的發言是激烈的,細節、人物、形象、語言、主題情節、伏筆照應等等等等,每一個人的發言總會有人呼應反駁,每一次反駁總會帶來另一次新的更猛烈的反駁,直到達成共識;要命的是,每一個都自以爲是的認爲自己發現了文本關鍵點,可步博士的一句“是自己感知的,還是強加在學生頭上的自說自話,你覺得這些能成爲教學終點嗎?”,討論、反駁、補充,直到獲得每個成員認可,達成共識,形成共同備課的副產品——教學設計。8:30到11:30,我們竟然沒有感覺到時間的流轉,走出教室,已經是12:10。是的,雖然很累,但我們都覺得很爽,因爲我們終於知道集體備課的初步形式,我個人概括爲:細讀文本—成員交流—達成共識—形成教案,研學情、定起點—研體式、定終點,外加幾個梯度活動臺階。我們期待着下午的“同課異備”的研究討論。

下午的研討活動更叫激烈!按照分組順序,次第上場。每組7分鐘時間發言時間來說明教學設計,一人主發言,一人補充說明,還要美女加野獸!哈哈!組內其他成員等待別人提問,直到你被人問的啞口無言,或者,你的回答讓人心悅口服,多難啊!下午的教室既是口吐蓮花,又是歡歌笑語,既有滔滔不絕,又有佶屈聱牙;五組還沒有進行完,兩個半小時的討論時間就被使用殆盡,哈哈,你說豈一個“爽”字了得,你還得加上一個“新”字!理越變越明,設計越改越完整;備課越充分,上課越從容!這個研討活動才叫真研究,這個備課才叫真備課!主持活動的博士不得不叫暫停,壓縮時間,強求完整。

建言獻策,集思廣益,充分發揮每一個成員的智慧;基於學情,明確終點,充分挖掘文本的每一個密碼;真實備課,真實討論,真正落實文本教學內容;這,就是集體備課留給“新”、“爽”。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