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的扁擔教師教學反思(精選28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32W

朱德的扁擔教師教學反思 篇1

在教《朱德的扁擔》這一課時,正好是二站的樊老師來聽課的時候,雖然事先經過了準備,但還是有喜有憂。

朱德的扁擔教師教學反思(精選28篇)

喜一、這一課,我也從題目入手:這是一根怎樣的扁擔?朱德拿這根扁擔幹什麼?朱德爲什麼在扁擔上刻了“朱德的扁擔,不許亂拿”八個字?”層層遞進,把難點一步步的剝離,突破。。

喜二、在解決教學難點的過程中,始終從重點內容入手,一開始從課文中的遣詞中明白了挑糧的艱難,需要的是年輕力壯的戰士才能勝任。朱德年紀大了,工作繁忙可是依然堅持要去,從而體味革命領袖以身作則,與羣衆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質,培養敬愛革命領袖的思想感情。

憂一、基礎。在指導會寫的字“扁擔”時,僅僅是藉助課件讀寫說,而沒有示範寫。主要是我寫字太慢,怕耽誤太多的時間。

憂二、組織。課堂紀律不是很好,尤其是在講讀第二自然段時,由於時間過長(本節課上了50分鐘)需要老師不時地用眼色來維持課堂紀律,這就要求平時嚴格要求學生學會傾聽。

朱德的扁擔教師教學反思 篇2

《朱德的扁擔》這篇課文旨在通過發生在朱德同志身上的一件小事,讓學生感悟朱德同志以身作則,和戰士們同甘共苦的高貴品質。因爲文章篇幅較長,課文講述的內容與學生生活的經歷相差甚遠,學生學起來比較吃力,教師教學也不容易把握分寸,教學起來比較辛苦。因此,我在課前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學生對於不常見的扁擔一定充滿了好奇,因此我着眼於扁擔的特別之處,引導學生層層剝筍,進而瞭解紅軍戰士不畏困難、朱德同志勇挑重擔的革命精神。再者,由於孩子對老一輩革命家的豐功偉績知之甚少,因而在教學本課時,我讓學生做好了課前預習,告訴了學生朱德是新中國的十大元帥之一的有關知識,還讓學生查閱十大元帥的資料。上課時,我讓大家把查閱到的十大元帥的資料進行交流。課文的第三自然段是教學的重點,爲了解決這個重點,在教學時我先提問“朱德是怎樣挑糧的?”讓學生邊讀邊劃出相關的句子,再邊看圖邊用自己的話說說,先說穿着,再說動作由此產生對朱德的敬佩之情。同時也抓住“一道”、“一塊兒”這兩個詞語,體會朱德吃苦耐勞的優良革命品質。接着,我讓學生想想:戰士們會怎樣勸朱德?戰士們爲什麼要藏扁擔?藏好了心裏會怎麼想?朱德發現扁擔沒有了會想些什麼?他爲什麼不去找而是“連夜又趕做一根扁擔?”以此引導學生展開想象,我先讓他們在小組互相說,然後在全班交流。

總之,在解決教學難點的過程中,始終從重點內容入手,一開始從課文中的遣詞中明白了挑糧的艱難,需要的是年輕力壯的戰士才能勝任。朱德年紀大了,工作繁忙可是依然堅持要去,從而體味革命領袖以身作則,與羣衆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質,培養敬愛革命領袖的思想感情。

朱德的扁擔教師教學反思 篇3

《朱德的扁擔》全文沒有一句對話,但通過人物的行動和心理,讓我們看到了一位革命偉人的鮮活形象。在第一課時的教學中,我着重使學生通過質疑,讓他們找到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來。對於那些淺顯的問題,力爭當堂解決,爲精讀課文內容再次去深入理解課文主題掃清障礙。

在教學中我先範讀了課文,讓學生初步感知課文內容,並提出要求:仔細聽,想想哪些地方不懂。也許是我的朗讀聲情並茂,孩子們都一個個聽得特別認真。然後我再請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其中有不懂的地方做上標記(比如打上小問號)。孩子們邊讀邊做記號,我在教室裏巡視,發現孩子們的書上小問號滿滿的,提的問題真是五花八門。比如詞語:一、詞語類。不理解的詞語有:井岡山、會師、堅守、粉碎、圍攻、儲備、茅坪、山高路陡、草鞋、斗笠、翻山越嶺、不料、連夜、敬愛。二、句子。1、爲什麼朱德同志和毛澤東同志會師了?2、紅軍爲什麼要儲備糧食呢?3、爲什麼大家要爭着去挑糧?4、大家爲什麼要藏扁擔呢?5、爲什麼大家藏起了扁擔後,朱德還要做一根扁擔呢?爲什麼要寫上‘朱德記’三個字呢?6、爲什麼大家不好意思再藏朱德的扁擔了呢?

孩子們的這些問題我給予了表揚,雖然像“井岡山”、“茅坪”這種詞語對我們大人來說根本不成爲問題,但在孩子的眼裏這些依舊是很大的問題。所以我重視孩子們提出的問題。因爲鼓勵孩子們發現問題,培養質疑能力,這是我語文教學的目標之一。

對於這些問題,我進行了梳理,採取了不同的方式予以解決。首先是看圖理解。比如“草鞋”、“斗笠”等詞語通過觀看課件中的圖片,孩子們一下子就會理解。而“會師”、“粉碎”、“堅守”等這些詞語學生根本不懂,我只好結合課文故事的背景去講解,希望孩子們能真正地明白。其次是把詞語放在語言環境中去理解,通過朗讀課文,聯繫上下文來理解。比如“儲備”、“山高路陡”、“翻山越嶺”等。而“大家爲什麼要藏扁擔呢?爲什麼大家藏起了扁擔後,朱德還要做一根扁擔呢?爲什麼要寫上‘朱德記’三個字呢?爲什麼大家不好意思再藏朱德的扁擔了呢?”這類問題學生通過認真讀課文都能弄懂,雖然沒能深刻地感悟出課文的主題,但也能用自己的語言表達自己的理解。

朱德的扁擔教師教學反思 篇4

《匆匆》是作家朱自清寫的一篇詩歌般的膾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緊緊圍繞“匆匆”二字細膩地刻畫了時間流逝的足跡,表達了作者對虛度光陰感到無可奈何和惋惜,提示了舊時代年輕人已有所覺醒,但又爲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的複雜心情。全文語言優美,內容趣味性強,運用了大量對比,比喻,排比,擬人的修辭手法,語言生動具體。

這一節課,我認爲有幾點較成功的地方:

1、我擴展了讀書領域:

學習語文,是學生接受語文課程的人文性教育,同時也是提高他們語文實踐能力的過程。語文教材是學生學習語言的重要資源,但不是唯一的資源,爲了擴展學生的讀書深,廣程度,我擴展了讀書領域,上課時,課件播放有關朱自清的圖片簡介,配畫課文朗讀引導學生提前進入如詩如畫的散文境界中,爲新課的學習打下良好的情感基礎。課後,收集有關時間的名言警句,進一步感悟時間的珍貴。

2、反覆誦讀,積澱感悟:

朱自清先生說:“文章的成功,最大因由卻在情感的濃厚”。此篇散文最爲感人的地方,一是其語言的優美,二是其情感的濃厚,引導學生深入地讀,富有個性地悟,結合自己內心的情感體驗去讀,去傾聽,傾聽作者的彷徨,傾聽作者的無奈,傾聽作者的傷感……及對人生的思索。讓學生在閱讀中揣摩,在閱讀中體會,在閱讀中領悟,在交流和討論中說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斷,在這節課上也有較好的體現。

3、利用課件,回憶我們的日子是如何匆匆溜走的,並仿寫:

這個教學環節的設計試圖喚起學生的生活體驗,體會時間的稍縱即逝,從而與作者產生共鳴,驅動學生靈動的心,飛揚他們智慧的語言,從而達到積累與運用的有機結合。

上完這節課,我覺得有很多不足之處,如:1、個別學生參與不夠主動,依賴小組其他成員。2、還有學生在自主學習中沒有形成系統,表達不夠明確,有的地方支離破碎。3、還有的學生不能認真地聽別人的發言……

朱德的扁擔教師教學反思 篇5

《威尼斯商人》爲我們奉獻了永恆的人文主義主題,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優美典雅的戲劇臺詞,極富戲劇性的情節結構。所以,我引導學生在閱讀中,要通過戲劇突然逆轉的情節和富於感染力的語言體會戲劇對仁慈、友誼與智慧的歌頌,領會夏洛克鮮明而複雜的個性。

生死交鋒之際,安東尼奧甘心爲友誼而慷慨赴死,巴薩尼奧願意犧牲一切來挽救摯友,鮑西婭憑藉冷靜與機智解脫困境,夏洛克仇敵如蠍而又視錢如命。辨別善惡,分清是非,每一個人物都帶給學生以人生的啓示。而洋溢在劇本中的人文主義精神更可以讓學生接受一次靈魂的沐浴。特別是鮑西婭假扮律師發表的關於仁慈的一番陳詞,更是帶給人一種高貴心靈的光芒。

處理教材適合學生的理解水平,注意誘發學生的思維活動,使學生處於主動的學習地位,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我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注意多讓學生自我感悟,包括各種形式的讀(掃讀、悟讀、分角色朗讀),富有實效的討論,切有體會的表達等。我還注意引導學生對文本能創造性閱讀。從人物性格分析到對主題的認識,都力求學生有自己的看法,並能找到認識的根據,包括文本中的文字根據和文本以外的理論根據。在教學中我還注意做到多讓學生動口、動手、動腦,學生想做的我儘量不做,學生能做的我儘量不做。如在本節課中,充分發動學生到前面板書,發動學生推舉分角色朗讀人選等,學生高興,老師也省事,皆大歡喜。同時我還注意增強學生的效率觀念,提出問題後讓學生在單位時間內解決,這樣使學生的思維始終處於活躍狀態,有利於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朱德的扁擔教師教學反思 篇6

今天學習了《過秦論》的前兩段,在瞭解了組要戰國的歷史背景以及有關事蹟的基礎上,對聯縱的失敗也有了初步判斷能力。不過鄙人在這並不想多費一點周折,我大概概括幾點:用人失當、戰略失策、私心作怪等等。

劉老師問我們目前有什麼想法,我有所思卻不知何以言明,周圍的同學被一個個叫起,道着大同小異的看法。我不問自答:“要做到絕對信任這是不可能的事,當他們在聯合攻打秦國時一定會量着打敗秦國以後自己怎樣才能吃掉這個大肥肉。”

當時心裏還有別的話,不過不善言語,所以作罷了。

先說說看滅秦失敗的見解吧,以鄙人對戰國時期各國的恩怨模糊的記憶,和個別諸侯國主上的失策,可以斷定“合縱締交”的戰略是終歸失敗的。若不是齊人私下撤軍,亦不至於其他國家的軍隊失敗退場;若不是互相猜疑,亦不至於“九國之師,逡巡而不敢進(函谷關)”;若不是私心作怪,思想不宜,亦不至於“從散約敗”!說到底,“從散約敗”的原因僅說是私心作怪導致的也不足爲過。

我大膽做一個假設:假設六國滅秦以勝利而告終,結果又會如何?在那時候,秦國已有巴、蜀以及其他“膏腴之地”,可謂地大物博。這塊大肥肉的主人不在了,其它的外來者會怎樣對待它,我們可想而知!必定是強健者居多,弱者得少,更有甚者絲毫不擁絲毫。戰國時弱小者如中山國、衛國和楚國等,這些小國命中註定被欺負,不論孰勝孰敗。如齊國和趙國,這類能與秦國抗衡的強國無疑是獲利最多的。當他們在原有的基礎上壯大自己以後,固然走秦國的路——“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併吞八荒之心”。

假設齊、趙中一國舉兵天下,而各諸侯國又恐懼,又“會盟而謀弱‘齊(或趙)’”,我想這次的“以多欺少”未必像打秦國那樣是哪裏了。畢竟兩家都在亡秦的時候佔據了肥饒之地。因此,統一天下者要麼是齊國,要麼是趙國了。

回到史實中來,在“從散約敗”以後,各國居然“爭割地而賂秦”,簡直可笑之極!難道那些“肉食者”都不知道這是喪權辱國、慢性自殺的行爲嗎?我想並非如此。畢竟締雖敗,士然在。明智之士一定知道這是不行的,我想問題出在諸侯國的君王身上。他們只想着自己的安全和衣食住行,根本不把國土和人民考慮在內。

不論是誰統一天下,都是爲了共同的目標而奮進和發展。“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是中國古代史的循環法則。

朱德的扁擔教師教學反思 篇7

今天上的《yw》一課,我先從看圖說話入手,教學語境歌,然後引出yw這兩個字母,並指導讀準字音,讓孩子嘗試自己看錶音表形圖編順口溜進一步體驗發音方法,指導書寫。然後教學整體認讀音節yi wu yu,還通過組詞說話的方式來學習其四聲。本課y與ü相拼ü上兩點 省略的規則是個難點,雖然我已經採用故事的形式來進行教學,但給學生印象不深,自我感覺有點輕描淡寫,所以仍有不少孩子沒有掌握。課後想了一下,其實對於這一難點的突破,可以採用遊戲的形式,請小朋友拿着卡片找家人,看看y找的一家人是u還是ü,找u,ü哭了,u說錯了,我和你不是一家人,你的家人是ü,y找到ü,ü抹去了眼淚,笑了,兩個人手拉手回家了。也許這樣的遊戲學生印象會深一些,也會記得更牢。

作爲一個從六年級下來的老師,面對一年級的孩子們,我常常不知道如何表達,讓人覺得有力無處使。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應該注意錘鍊自己的語言,如評價性語言,引導性語言。其實對於低年級的孩子評價要簡單、多樣、而又形象,要富有激勵性,這就是需要我在平時多讀書、多學習了。

朱德的扁擔教師教學反思 篇8

按照我們“六六大順”組在前些時候的三年級集備教案,我開始了我的《科利亞的木匣》的教學。但是實施下來,我發現這教案和我們兩個班的學生不太協調。

目標上,基本是按照集備教案來確定的,在我兩個班的教學中,我都嚴格地和學生們一起去達到這四個目標,達成情況比較好。但是在具體的過程實施方面卻不盡如人意。第一課時的學習,我按照蔡老師在教研綜述上所傳授的“字詞——書寫——理解大意——分段”進行,當這些都完成了,我發現已經沒有時間進入對課文第一段的講讀了。而且我也覺得不必要一段一段來進行講解課文,這樣對學生的牽引性會很大。第一段的講解完全可以在接下來的課文學習科利亞埋木匣環節中進行。由於在第一課時的完成情況是這樣,而我也認真拜讀了第二課時的設計,我認爲不太適合本班學生的教學,於是我將教學適當進行了調整。

在第二課時中,我先是讓學生對課文大意進行了回顧,再通過讀文,並通過一個問題“讀了第一部分的課文,你都知道了什麼”,讓學生在朗讀過後自己說知道的東西。他們有的說:“我知道了科利亞他爲什麼要埋木匣。”有的說:“我知道了科利亞他埋木匣的過程。”有的說:“我知道他媽媽也在埋木箱。”……在學生說的過程中,我們就可以把“木匣”和“木箱”進行區分,可以把第一段“科利亞剛學數數,只會數到十”進行講解,而並非如教案所示。在“挖木匣”的段落教學中,我主要通過對比科利亞和媽媽的挖木匣結果來進行。而且我還和學生一起親身做了實驗。這樣,就把科利亞在11段中的思考和本課的啓發水到渠成地流瀉,讓學生的體會一下簇擁而上。

我記得我剛踏入教壇的時候,我們這有老師跟我說過:只要覺得是適合本班學生的,那就是最好的設計。也許在集備時候的教學設計對某些學校的學生是適合的,那隻能說明那是適合該校學生最好的設計。當然,我的教學或許有很多紕漏,但是我一樣堅信:只要覺得是適合本班學生的,那就是最好的設計。

朱德的扁擔教師教學反思 篇9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角的大小的比較、畫相等的角。依照新數學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具體內容,從提高學生數學興趣入手,讓學生經歷同化新知識、構建新意義的過程,從而更好地掌握必要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學生通過小組討論,動手實驗,在輕鬆的氛圍中完成教學任務,增強學好數學的願望和信心。在教師的引導下使學生體驗類比和轉化的思想。

一、通過對教材的深入分析,我在上課時認真把握了以下幾點:

1.首先在知識的過程中,通過對導入問題的設置,達到對舊的知識進行適當的複習的同時引入角 的比較,引人與新知識的講解融會貫通,一氣呵成利用學生已經具備的知識遷移的能力,用類比的思想引出角的大小的比較。

2.在角的形象比較中,要努力引導學生的思維方向。通過開放性問題的提出,充分發揮學生的想像力,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有助於學生靈活地學習知識。

3.問題的設計給學生留有充分探索和交流的空間,隨着問題的步步深人,學生的思維得到深化,突出了本課時的重點,也分散了難點,最後達到突破難點的目的。

4.作圖的摺紙操作應作爲一個補充知識,不必強求知識的記憶。動手操作、相互交流等活動,又爲學生提供了廣闊的思維空間,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5.在畫時,畫相等的角是通過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和探究,如何畫應是老師必須給予提示與講解的,特別是如何放角的頂點與邊。

6.角平分線的知識是一個幾何中的重要知識點,雖然在此不是重點,但在教學中,老師不能放鬆,而是要加強講解。

上課時採用的教學流程設計如下:

(1)創設情景以同學們比較熟悉的公園導遊路線圖引入角的大小比較。

(2)利用課件,疊合法比較角的大小展示疊合法的操作。

(3)回憶用度量法,使學生掌握角的大小的比較的一般方法。

(4)問題探究,引導學生探索角的和與差的運算。

(5)問題引申,引導學生髮現角平分線,並歸納角平分線定義

(6)典型例題,強化學生對所學知識的認知和理解。

本課,自始至終滲透着實驗、觀察、類比、歸納等數學思想方法,重視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充分反映了以學生爲主教師爲導的新理念,同時也培養了學生愛思考,善交流的良好學習慣。

朱德的扁擔教師教學反思 篇10

《獅子和鹿》是一篇略讀課文。課文講的是在叢林中,一隻鹿遇到獅子而奮力脫險的故事。平時,鹿非常欣賞自己美麗的角,而抱怨四條難看細長的腿。當兇猛的獅子向它撲來的時候,鹿的四條有力的長腿幫它從獅口脫險;而美麗的雙角被樹枝掛住,險些喪了性命。

因爲這是一篇略讀課文,我沒有作過多的提問。將時間留給學生讓學生充分地自讀課文,在充分讀的基礎上讓孩子們說出自己的感受。在孩子們說的過程中去引導孩子。

我提出了三個問題:1、你能告訴大家課文講了一個什麼故事嗎?2、鹿對自己的角和腿前後有什麼不一樣的看法呢?爲什麼會有這樣的轉變呢?3、你認爲鹿在經過這次獅口逃生後是會依舊喜歡角還是轉而喜歡腿呢?”孩子們讀完課文後基本上都能將故事內容複述出來,對於第二個問題也能利用課文中的語言作答。但對於第三個問題,同學們出現了一邊倒的情況,都認爲鹿會喜歡轉而腿,因爲雖然腿不好看,卻很實用,能夠幫助鹿躲避危險。這與我備課的想法不太一樣,我認爲鹿在獅口逃生後應該清楚地認識到長得不漂亮的東西也有它的用處,不能因爲其醜陋而否決它的一切,但也不能否定角,角的美麗我們都不能抹殺,我們應該看到兩個事物的長處和短處,將長處和短處合理有效地利用起來。我沒有通過說理的方法讓孩子明白要全面地去看待問題。我出示了一個情景:獅口逃生的鹿啊,來到溪邊,看着自己映在水裏的影子,越看越生氣,恨不得把那兩隻角給磨平。時間一天天過去,有一天,森林裏召開小動物的選美比賽,好多小動物都去參加了。小鹿這時想起自己頭上美麗的角來,於是就去報名參加比賽了,結果,小鹿因爲有着像珊瑚一樣美麗的角而贏得了比賽。那你說,這時候鹿又喜歡什麼呢?孩子開始七嘴八舌地議論起來。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物各有所長、所短;不要因爲它的長處而看不見它的短處也不要因爲它的短處而否定它的長處;還告訴我們,不要光圖美麗的外表,更要講實用;美和實用在不同的環境和不同的條件下都有存在的價值。

不一定要與孩子們據理力爭也能達到教學效果。讓孩子看到另一個畫面,用事實說話,在事實中明白該怎麼去分析、看待問題。

朱德的扁擔教師教學反思 篇11

《學會看病》這篇課文講的是兒子感冒了,媽媽讓他獨自上醫院,學會了看病的事。母親用這種方式,鍛鍊兒子獨自面對生活的能力,表達了母親對兒子深深的愛。

90課時培訓時,正好有老師上這一課,所以回來我稍作修改就把它搬到了課堂上。

在學習中,我引導學生從心理描寫入手,讓學生找出兒子發燒到從醫院看病回來這一過程中母親的心理變化的句子進行體會。通過分析,理解了母親的心理變化過程是從下決心到擔心、自責到最後的釋然。整個過程都包含着母親對兒子濃濃的愛,也讓學生更全面地認識父母之愛,懂得父母之愛,這對現在的獨生子更具現實意義理解這位母親獨特的愛子方式是本文教學的重難點。

爲了突破難點,我在教學中採用了以“說”與“讀”、“讀”與“悟”相結合的方式,引導學生一步一步去理解母親盡責的獨特方式。所以教學的重心放在研讀探究,體會母愛的教學環節中。我先讓學生用不同的符號勾畫出描寫母親語言和心理活動的句子,然後叫他們多讀幾遍,體會母親感情變化的過程,並在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寫一兩句話接着小組合作交流各自閱讀所得。在此基礎上,全班交流怎樣才能讓學生體會出母親的良苦用心,體會母親的感情變化。我抓住這篇課文中大量描寫母親心裏活動這個特點,引導學生找出描寫母親心裏活動的句子,在交流的過程中,充分利用朗讀這個有效的教學手段,引導學生體會出母親在讓孩子一個人去看病的那段時間中的後悔和擔心,從而體會到母親的用心良苦,感受母愛的偉大,感受母親深深的愛子深情。

但在上課的過程中也存在着一些問題,比如:細節不夠細,體會的不夠深入。這些都是在今後的教學中努力完善的地方。

朱德的扁擔教師教學反思 篇12

按照教研組的工作安排,每位老師在本備課組內上一節教研課,並從中推選出一位老師代表本備課組參加學校一年一度的“校優質課大賽”。作爲備課組的一員,今天我執教了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的《乘法估算》。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有種“讓人歡喜讓人憂”的感覺。

縱觀這部分知識,教材的編寫意圖是:(1)通過讓學生估算需要準備多少錢購票的具體問題,教學乘法估算。使學生進一步體會:生活中許多問題的解決需要用估算;根據要解決的具體問題選擇適當的估算方法,使估算的結果符合問題實際又接近準確值,使估算的過程儘可能簡便。(2)引導學生在交流、對比中掌握估算的基本方法。並明確估算基本方法的內涵就是:接近準確值(符合實際);計算方便(將兩個因數看成整十、整百或幾百幾十的數)。而《數學課程標準》對於第二學段的估算也明確要求:在解決具體問題過程中,能選擇合適的估算方法,養成估算的習慣。它的着眼點在“結合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估算方法”。

給予以上觀點我在設計教學時選取了學生現實生活中的素材,通過去北京奧林匹克公園參觀奧運會比賽場館買票一事,在教學中注重讓學生自主提出問題和解決方案,讓解決方案在學生與學生、學生與老師之間交流碰撞中明晰,通過“爲什麼要這樣估?”“你認爲哪種方案更合適?”“哪種方案更合理,更符 合實際?”等問題,讓學生逐漸建構起估算的方法。學會遇到問題要在理解問題的基礎上,確定策略,進而解決問題這一思考方法。爲了讓孩子們感覺不到數學課中練習的枯燥,乏味,我將練習置於遊戲的情境當中,通過設置“幸運闖關”遊戲調動了他們的學習熱情,也讓學生積極投入到鞏固練習的環節當中,體驗數學學習的快樂。

美中不足的是:課始讓孩子們猜老師的年齡,給出他們一個猜測的的範圍“大約30歲了”,結果有一個學生猜到了24歲,我沒有進一步去追問“24歲是不是符合老師給定的這樣範圍呢?”,也沒有引導學生明白估算的功能——確定數的取值範圍,就直接進入了新課的探究,沒有讓預設的情境導入發揮最大化。再者,課的開始缺少估算方面的知識鋪墊,過高的估計了孩子們的知識基礎和能力,所以在讀懂學生方面是我應該繼續努力的地方。

課中估算時,大多數學生都採是用四捨五入法求近似數進行估算。⑴把49看成50,104看成100,50×100=5000(元),應該準備5000元。也有學生運用進一法估算的,出現兩種估算策略⑵把49看成50,104看成110,50×110=5500元,應該準備5500元。⑶也許是受筆算乘法訓練的影響,個別學生採用了直接用筆算出結果——準確值。實際上,求近似數的方法,還有進一法,去尾法等,估算時,也經常根據具體情況,用不同的求近似數的方法進行估算。在學生基本上都用第⑴種估算時,出現了認知上的矛盾:估算的結果與實際的準確值相比怎麼不夠呢?學生自發討論起爲什麼會發生這種現象,從而明白了估算和精確值計算之間是有誤差的。今天我們所學的乘法估算就是根據實際情況來選擇最合適的估算方法解決問題。所以,以後我們再遇到準備錢的時候,什麼時候應估大些,什麼時候應估小些,應視實際情況而定,不一定要採用四捨五入來取進似數。“帶多少錢合適?”這一問題,又把學生引入採用什麼估算策略解決問題的探索中,這時就有了⑵策略的精彩生成。 在這一點上我覺得處理的還不夠到位。使隨後的練習也產生因不明白估算的策略而發生的 “連鎖”錯誤。

由於在練習時耽誤了太多的時間,導致課尾的教學總結草草收場。把握課堂教學節奏,進行有效教學也將是我以後努力研究和實踐的方向。

在教學我也發現學生在表達自己的計算思想和解題思路時所用的語言不夠精練和明確,因此,培養學生的數學語言表達能力,促進學生數學素養的提升將是我以後要重點思考和研究的課題

數學的價值,就是讓學生學會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現實生活中的有關現象,去解決日常生活和其它學科學習中的有關問題,並建立良好的進一步學習的情感,我也將在今後的數學教學中努力實踐這一理念。

朱德的扁擔教師教學反思 篇13

《散步》體現着濃濃親情的一篇文章,文章記敘了一家三代野外散步的“生活細節”,表現出一家人之間的互敬互愛的真摯感情,體現了中華民族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這單元的學習要求是要在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注意語言的積累和運用,並學習朗讀和圈點勾畫。所以,教學這篇課文,要在學生學習前面課文所掌握的方法的基礎上,在老師的啓發指導下,在學生的合作探究過程中,運用所學方法,繼續鞏固感受親情的要求。

七年級的學生正處於發展獨立思維的重要階段,他們的主動性和求知慾都已大大提高,不再喜歡被動地接受知識,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能力。但同時缺乏良好的觀察生活的品質,對生活缺少體驗,對散文知識的瞭解更少,而且由於受社會上許多不良因素影響和家庭的誤導,許多學生沒有形成正確的家庭道德倫理準則。因此,我通過引導學生去自讀自悟,運用自主探究的方法學習,通過朗讀、圈畫、小組討論、揣摩鑑賞從中對散文有初步的瞭解,體會課文濃濃的親情,並從中感悟出正確的家庭倫理道德準則。

在教學方法上,我選用朗讀法,將朗讀作爲主線貫穿整個課堂教學,讓學生在朗讀中進入課文,在理解課文的同時反覆吟誦,最終用朗讀表達出自己對作品的感悟,對親情的感悟。在突破教學重難點時,我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他們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運用圈點勾畫法、品讀法、討論法,讀與寫(讀與說)結合的方法抓住關鍵語句、反覆咀嚼,從而領悟平易樸實的文字下深長的意味。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聯繫生活,運用課內外結合的方法,以外促內,以內促外深入理解文本體察生活,將自己的獨特體驗表達出來。

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同學們自由選擇課文內容(可以是一個段落,也可以是一句話,只要讀出感情),選擇幾名同學讀,其他同學點評,教師在此基礎上適當指導。(大屏幕顯示朗讀要求:朗讀時要注意文章的感情基調、語氣、語調、語速、停頓、重音等方面)

A、指導學生分析本文的朗讀基調:歡愉而深沉

B、“我”的語氣、語調應該怎樣把握?

例如在《散步》這一課中,學習本文通過細節描寫,展示人物感情是我設置的一個教學目標,這也是我選取的一個教學重點。《散步》中的第三自然段中的“太遲、太遲”“總算”“又”“熬”這幾個詞語要學生重點領會,強調要重讀,並要求反覆地朗誦,以達到理解的程度。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課堂的氣氛有些緊張,這其中一部分原因是學生在課堂上有很多老師聽課,導致了害怕的心理,還有作爲一個新老師第一次在多媒體開課有不免有些緊張,在佈置預習時也出現了一個漏洞就是沒有具體地落實到問題。在這一課中有很多的內容可以作爲重點來講,我主要是選取親情方面來延伸。在備課過程中,對《散步》這文本剖析得不夠透徹,文中的有些語句還是可以挖掘得更爲深入的,比如文中的“生命”一詞的深刻含義。

因選取的內容容量太大,一節的內容沒完成,應該在以後的課堂上把握好時間,以保證一堂課的完整性

朱德的扁擔教師教學反思 篇14

《石榴》一課以季節變化爲線索,描寫了石榴抽枝長葉、開花、結果的情景。最後一個自然段具體描寫了石榴子兒的樣子、顏色與滋味,字裏行間流露出作者對石榴的喜愛之情。在學習第一自然段,我讓學生朗讀第一自然段,說說 “馳名中外”是什麼意思,你能換個詞語嗎?

學生立刻想到“世界聞名”和“舉世聞名”。接着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我”家鄉棗莊的石榴園爲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名氣?激起了學生閱讀下文的興趣。於是,我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讓學生細細地品讀課文,逐步瞭解了那裏石榴樹枝、葉、花、果的特點,感受到了這裏的石榴園馳名中外的原因。接着讓學生逐段朗讀,體會石榴園馳名中外的原因。學習課文最後一節時,我出示石榴實物,給學生直觀形象的感受。本課中一些詞語用得生動形象,如“瑪瑙般”、“一顆顆緊偎”、“紅白相間”、“晶瑩透亮”等。這些詞單靠想象是不能真正理解的。教學時,我出示實物,引導學生仔細觀察石榴子兒,觀後交流感受。有學生說:“石榴子一頭紅,一頭白,這就叫‘紅白相間’”。有學生說:“它們一粒一粒靠在一起,就像玉米粒一樣,這就是‘緊偎’”。還有學生說:“我看到了石榴子兒很亮,看上去就像是寶玉一樣,好看極了,這就是‘晶瑩透亮’”……接着,我將石榴子兒掰開,讓學生們一起分享。吃完後,問他們味道怎麼樣?學生們紛紛舉手,有說酸酸的,有說酸中帶點甜,吃完還覺得清爽無比。通過觀察和品嚐,學生不僅理解了描寫石榴樣子、顏色和滋味的詞語,而且加深了對石榴的喜愛之情。在此基礎上加深朗讀。在學完這一節後,我引導學生按照課文中描寫石榴果的順序來觀察自己帶來的水果,然後仿照這一節的寫法寫下來,同學們因爲有了切身的感受和體會,寫得都不錯。

朱德的扁擔教師教學反思 篇15

教學是在探究中發展的,對這一失誤有兩個方面值得思考:

一、 教師要珍視學生“偏頗性”的觀點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在開放的課堂注重學生個性閱讀的過程中,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有時會出現偏頗,甚至錯誤,而這種理解往往是學生的心裏話,當出現這種現象時,教師應該適當引導,找準產生偏頗錯誤的癥結,再將問題還給學生,調動他們查尋資料,作積極思考,從而更深入更全面更準確地看待文本中的人、事、理。這種啓發思維探究的過程是極爲珍貴的。如果教師不進行有效引導,久而久之,封住學生的口,凝固學生的腦,扼殺學生的思維。

二、 教師要多讀書,才能讓教學之路更加寬暢

《課標》強調“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遠的,學生對語文教材的反應是多元的……”,《課標》也提出“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繫文化背景作出評價,對作品的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 這就對教師自身的文化底蘊提出較高要求,特別是文言文教學,教師要有能力引領學生走進作者的生活,發現文學精神,發現古代的人,通過文本的學習發現個性的人,如學習《記承天寺夜遊》發現蘇軾,學習《醉翁亭記》發現歐陽修,學習《滿井遊記》發現袁宏道,學習《五柳先生傳》發現陶淵明 ……教師只有博覽羣書,不斷研究教材,不斷吸收知識,才能和學生一起打開一扇扇的智慧之窗,發現一些發人深省的值得探究的東西。

達到欣賞傳中人物的個性之美的目的。在課堂學習過程中,由於時間原因,對重點詞句的理解和挖掘還不夠,同時,對整個課堂生成性的、不曾預設的精彩缺乏有效調控。

朱德的扁擔教師教學反思 篇16

《魯班和櫓板》講述了我國曆史上著名的能工巧匠、創造發明家魯班受鴨子游泳的啓示而發明櫓板的故事,課文敘事具體請楚,我立足於利用朗讀、觀察、動手操作等方式讓學生感受到魯班愛觀察、勤思考、能創造的優秀品質。

一、利用插圖認識櫓板

認識櫓板首先肯定是從課文中的插圖開始的,我利用插圖讓學生看看櫓板,而後從櫓板遷移到老艄公的表情,猜猜用這樣的櫓板來搖船輕鬆嗎?孩子們都可以從圖上看出用櫓板搖船省力多了!我就要求孩子找出課文寫船走得快的句子進行朗讀。

二、關鍵詞語品讀

在這之前,老艄公並沒有這麼輕鬆的,他用什麼搖船呢?搖得結果與現在比一比,怎麼樣呢?讓學生從課文中找出句子來讀讀。學生又進入了第一自然段的學習,我抓住“十分吃力”“滿頭大汗”這兩個詞語來體會老艄公的累。魯班的愛動腦的習慣我是從兩個詞語來體會的,“盯着”“出神”通過這兩個詞語的表演與舉例,告訴學生只有動腦筋思考纔會學好知識,纔會有新創造。從“出神”再引出“眼睛一亮”,讓學生懂得是什麼東西讓魯班有了新的想法,有了新的發明的,學生很自然就想到了是鴨子幫了魯班的忙。

三、通過表演、化難爲易

第三自然段我先用圖片讓學生認識鴨子的“腳蹼”,然後邊說邊示範鴨子腳蹼撥水的樣子,接着讓學生走入情境:“現在你們就是那羣小鴨子,你們的手就是腳蹼,快來撥水吧!”學生用手做撥水的樣子,同時提醒學生把手並起來會遊得更快些(撥與劃的區別),學生的興趣被調動起來,接着提高難度,請學生帶上表情,加上動作來讀這一小節,一次,兩次……學生的情緒高漲,在遊戲中將文本的朗讀提高到了一個層次。

第四自然段是全文的重點。我接着提出魯班設計的“櫓板”是什麼樣子,你知道嗎?學生在理解第4自然段的基礎上通過讀、說(先……然後……再……)做等手段認識“櫓板”的樣子、體驗魯班製作的過程。(魯班看到鴨子用腳蹼撥水那麼輕快,“眼睛一亮,馬上找來一根粗木棍”,做櫓板的過程用動畫的形式放出來,學生在輕鬆的氛圍中明白了櫓板的製作過程。接着我又安排了讓學生動手製作“櫓板”。力力求通過動手讓學生記憶“櫓板”的形狀,體會製作過程,激發學生去動手製作、創作的興趣。我再提出魯班爲什麼要把“櫓板”做成這個樣子。第三小節講鴨子在水中用腳蹼撥水的樣子,是魯班發明櫓板的關鍵之處,這裏我重點抓着“撥”體會魯班將“櫓板”製作磯成鴨爪樣子的原因。

寫字是低年級語文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在每一課時都應有寫字教學,因此我在教學生字時儘量注意做到加強板書示範,端正學生的寫字姿勢,加強基本筆畫教學,指導運筆。採取多種方法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寫字的積極性。當然,在教學中仍有許多不足,今後還須多多努力,提高教學質量。

朱德的扁擔教師教學反思 篇17

歌曲《小酒窩》是一首由四個樂句構成的兒童歌曲,曲調富有濃郁的民族風格,旋律歡快、活潑,歌詞生動、富有童趣,抒發了生活在溫馨家庭中孩子甜美歡樂的心情。歌曲運用了富有彈性的頓音演唱效果,展示歡快的情緒,刻畫了一個長有小酒窩、甜美歡笑、天真可愛的兒童形象。

我在歌曲教學中首先通過範唱讓學生對歌曲作品有一個完整的認識,並要求學生運用優美悅耳的聲音來表現歌曲中兒童活潑、可愛的形象,學生在對歌曲的學習過程中也較好地掌握了歌曲的旋律,對這課堂的反思有以下兩點:

第一,歌曲中的第三樂句中有四小節空拍,我只對學生初步講解了一下,可學生掌握得不是很好,有部分學生注意到了,但卻沒有通過聲音好好表現,使得歌曲缺少了一些活潑,可愛的形象,這時我注意到,但講是不夠的,所以我範唱一句加入休止符和一句沒加休止符的旋律,讓學生認真聽,說說哪條好聽,並說出理由,這樣既提高了學生審美能力,又讓學生更明確地把握住了歌曲的風格,讓學生進一步捕捉歌曲的情境,更好地表現歌曲的情感。

第二,在演唱這首歌曲時,學生流露出喜悅之情,同時也很激動,所以有些男生易“喊唱”。爲了避免這種情況,我讓學生想象如果此時這首歌曲唱給爸爸媽媽聽,用什麼樣的聲音才能讓他們用輕鬆的心情來欣賞呢?這樣學生們就明確了自己的演唱方法,改變了“喊唱”的不良習慣。

朱德的扁擔教師教學反思 篇18

角的度量這一課,要求學生能達到會用量角器正確量出角的度數的目標。具體說來,就是會把量角器的中心點對準角的頂點,並能根據角開口方向的不同,確定一條邊爲0度,選擇量角器內圈(或外圈)數據,按正確的方向讀出另一條邊所指的度數。

這對於許多孩子來說是比較困難的,因爲量角器中有兩圈數字,且順序相反,學生往往分不清該讀哪圈,往哪邊數。尤其那些非整十度的角,是超過整十幾度還是差幾度未到,方向不同則數法不同。過去的教案手冊中有建議用兒歌幫助學生讀過難關的,如:“中心對頂點,底邊對0線,他邊看度數,分清內外圈。”這種兒歌能朗朗上口,但對於難點問題並沒有實質性的突破。“分清內外圈”只是目標,如何分清纔是策略。

要找到解決難點的策略,必須分析造成難點的原因。我認爲學生之所以分不清內外圈、找不對數的方向,原因是把角看作是靜止的圖形而非動態的過程,他們將角的兩邊孤立地量度,以爲像量線段、看鐘表一樣,只要把一邊對準0度,另一條指着幾就讀幾。如果學生能把靜態的角想象成從0度開始,慢慢打開,而度數隨之增加的動態過程,我想問題就能迎刃而解了。

由此,我認爲應採取“變靜態爲動態”的教學策略,並通過三個層次的活動來實現。具體實施如下:

活動一:伸展運動。我帶着學生把兩手臂伸開,當作角的兩條邊,把身體當作角的頂點。他們跟着我從兩臂重合開始,一臂不動,另一臂慢慢展開,並一起讀:0度、1度、2度、3度、4度、5度、10度、20度……到90度時停下來感受一下。然後繼續:100度、110度……180度、……、360度。然後我引導說:我們可以這樣想象,所有的角都是從0度慢慢張開的。

這個活動學生很感興趣,通過自己的肢體語言感受到角從0度張開的過程。雖然所指度數並不精確,但爲後面在量角器上想象角的動態變化奠定了最直觀的基礎。

活動二:穿針引線。剛纔的肢體動作只是粗線條的感受,而第二個活動則開始進入精細化的認識了。學生已經在課前預習了量角器的外部特徵,彙報後我拿出一張白紙,在上面畫出一條射線,再用一根帶黑線的針從射線的端點處穿出。這樣,紙上的射線和穿出來的黑線就能形成動態的角了。我把量角器擺在上方,在實物投影中大大地演示出來。從0度開始,師問:“這時角的邊所對應的刻度有兩個:0度和180度, 該讀哪一個?往下數的時候數內圈還是外圈?”學生很聰明,立即回答說“讀0度,該讀外圈。”隨着老師緩慢地拉動針線,學生從外圈0度開始,也逐一讀出了相應的數據,一直讀到180度。接着,我又換了一個方向,從另一邊的0度開始,這回學生反應可快了,“讀內圈,因爲這次的0度在裏面!”……

學生在動態中進一步感受到角的度數的變化過程,並明白了當選擇不同方向爲0度時,讀數方向也隨之改變的原理。這一活動爲學生度量靜止的角奠定了表象基礎。

活動三:筆尖指路。這一活動則是測量完全靜止的角了,也是本節課最終要達到的目標。我在實物投影中呈現了一個完整的角,提出問題:“這個固定的角,你能想象出它是怎樣展開的嗎?”學生有兩種意見,一種是把右面的邊視爲0度,慢慢展開;另一種是把左面的邊視爲0度而慢慢展開,同學們認爲都是可以的。於是按不同的展開方向,我們共同確定了0度所在的圈,並從0度開始,用筆尖順着數據增加的方向慢慢移動,邊移動邊讀出整十、整五的數,直到接近角的另一條邊,將度數準確讀出。

結束了三個活動後,我問學生:量角的時候,要特別注意什麼?學生回答說:“一定要從0度開始順着數下去。”是的,這正是量角的關鍵,他們學會了。課後,通過對學生作業的檢查,發現雖然還是有些學生出錯,但爲數不多,而且只要面對面稍作指導也就懂了。聰明的孩子掌握原理後很快就能找到最接近整十、整五的刻度再進行加減;學習比較困難的學生則乖乖的從0開始,順着方向將可見的度數一一讀出。雖然速度會慢了些,但方法掌握了,相信熟練後就會快起來。

以上三個活動之所以能帶來較好的教學效果,我認爲原因有三點:

一、凸顯了量角的原理。首先,在上述每一個活動中,學生都把角從0度展開,這就幫助了學生確定0度的邊,也就是找到了度量的起點和標準。再者,學生一直開口讀數,並都是從0度開始往下讀。不管0邊在左還是在右,也不管是內圈還是外圈,只要從0開始,從小到大地順着往下讀,就一定不會錯,這其實也是在把複雜問題簡單化、本質化,利於學生對量角方法的掌握。

二、克服了知識的負遷移。學生學過用直尺度量線段的長度,這一知識基礎和本節課的度量,本質上是一致的。但操作起來,量線段時學生只要對好了0刻度,觀察線段另一端的刻度就行了,並且都是從左往右數的,這恰好對本節課容易造成負遷移。通過以上三個動態化的活動,打破了學生在度量上的思維定勢,重新建立起正確的度量習慣。

三、活動的層次性符合了學生的認知規律。三個活動都是以達成教學目標爲目的,但體現了目標達成過程中從淺入深、從感性到理性的階梯性。要讓學生正確度量,必須建立刻度增加的動態表象,而動態的表象又有賴於直觀的感受,因此從最直觀的肢體語言到半抽象的角、最後到完全幾何化的角,是一個遞進的過程。符合了學生的認知規律,學生學起來自然輕鬆、清楚。

朱德的扁擔教師教學反思 篇19

兩位數加兩位數”這節課是在學生已經掌握兩位數加整十數、兩位數加一位數的基礎上學習的內容,如果只要求正確計算得數並不難,但是要求學生又快又準地用最恰當的方法計算卻不是件容易的事。因此我覺得本節課的難點是:在算法多樣化的基礎上優化算法。算法多樣化不是一題多解,而是尊重學生個性差異的體現。我們的學生由於生活背景不同,知識經驗不同,所以對於相同的問題,解決的方法也不一定相同,這時學生便需要教師的肯定、激勵和引導。最後讓學生自主地去比較、選擇和完善自我。 在教學中我打破了傳統的計算教學,改變了原由的學習方式,充分利用課本資源,把靜態的情景動態化,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和實踐能力。整個教學過程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生活實際出發,通過觀察、交流、質疑親歷了兩位數加兩位數不進位加法這個數學問題的全過程,從中體驗了成功解決數學問題的喜悅的情感,注重算法多樣化。 課堂中我把哪兩個班可以合乘一輛車這一生活中的現實問題呈現在學生的面前,讓學生通過獨立思考、大膽猜測、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動方式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真實的情境再現使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體現了新課標理念。由於學生生活背景和思考問題的角度不同,他們聯想到的方法也不一樣,在教學中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題地位,尊重學生的想法,鼓勵學生算法多樣化,並在交流中內化計算方法,完善自己的方法。同時課堂上引導學生通過多次的驗證,從多種算法中選取學生認爲簡便的計算方法。 在動腦筋猜一猜+=43,有多少種答案,你能有序地寫出來嗎?學生喜歡猜一猜的活動,課堂氣氛頓時活躍起來,可是由於沒有給學生充裕的時間,學生的思維沒有被充分的激發。整個教學過程,我始終把自己放在 合作者、引導者、組織者的位置學生成了學習的主人,並及時深入到學生中間及時瞭解學習情況,及時捕捉信息,使教與學真正容爲一體。

朱德的扁擔教師教學反思 篇20

我在教學這課前,先給學生講了關於《儒林外史》的幾個故事,介紹了文章作者,這樣,對學生學習這篇課文取到了比較好的效果。在課堂上,學生通過具體事例的學習,對王冕的敬佩感情都迫不及待想於表達,那麼,此時不拘泥於任何形式的鼓勵學生說說對王冕這個人物的認識,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其影響,情感上達到一個頂峯。

像這樣的課文的教學,要緊緊圍繞着自由度開展。因爲課文淺顯易懂,容易明白。課後,我建議學生閱讀《儒林外史》的一些故事,增加閱讀量,擴大知識面。

朱德的扁擔教師教學反思 篇21

在教學過程中,仍存在着不足:

課文的教學重點是理解課文、朗讀課文,但一堂課下來,學生在朗讀練習略顯不夠,而且不到位。雖然教師在教學設計當中有設計如:指名讀、分組讀、男女生讀、齊讀、配樂讀等多種形式地朗讀,但在真正的教學過程中沒有很好地實施與落實,造成了教學重點不突出,難點沒解決的尷尬局面。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教師是學習活動積極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語文教學應以學生自讀自悟、自學探究爲基礎,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充分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而要一年級國小生達到這個理想目標還不太可能,因此教師的有效引導顯得更爲重要。架設生活與教材聯繫的橋樑,引導和調動學習的情感體驗,關注學生的內愉感受,注意培養學生對事物有正確的情感態度。使朗讀成爲學生學習和探究的重要手段。讓學生在自主、民主的氛圍中學習,自主地讀、說,在自讀自悟、主動探究中認識生字,讀懂故事,初步瞭解春天的特點。

通過這一課時的教學,我更加明白了知識目標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者之間的關係,我會針對自己的不足之處,在今後的教學實踐中不斷地學習、不斷地向前邁進。

朱德的扁擔教師教學反思 篇22

《那隻松鼠》是西師版國小語文第七冊第五單元中的一篇精讀課文。課文是以仁愛之心爲主題,引導學生在閱讀實踐中學會熱愛自然,關愛動物,懂得動物是人類的朋友。教學時應側重於抓住文中關鍵詞句揣摩人物情感變化,體會父女熱愛自然,關愛動物的美好心靈。

上課伊始,我首先通過談話激趣引入課題,即先在黑板上寫下“松鼠”二字,讓學生加上能修飾“松鼠”的詞語,然後板書“那隻”,隨即設問:究竟是哪隻松鼠給作者留下了如此深刻的印象呢?讓學生帶着疑問,自讀課文,瞭解課文大意,再根據“逮松鼠——放鬆鼠——惦松鼠”的線索細讀課文,感悟理解。

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學習較爲主動,發言也較踊躍,尤其是在體會父女倆熱愛大自然,關愛動物的美好心靈上,我覺得完成得還可以。但在揣摩人物情感變化時做得還不夠,比如:父親捉到松鼠後高興的心情,觸摸松鼠時的神態動作。本來學生能上臺模擬表演松鼠“絕望、抗拒、乞求”的神態和動作,這也是一個加深理解,強化記憶的好機會,但學生上臺模擬的效果並不是很好,未能達到我預期的目的。

雖然,整節課上下來也有許多亮點,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如在時間的把握上。原本在學習完課文之後,我還設計了一個拓展延伸的環節,即讓學生把自己想對文中父女倆說的話作爲一次小練筆寫下來,但由於在理解“逮松鼠”、“放鬆鼠”部分所花的時間相對較多了一些,故到下課時,此環節的內容未能得以實現。其次是我對教案還不夠熟悉,準備還不夠充分。在此後的教學中,我還應加強這方面的訓練,以此提高教學能力。

朱德的扁擔教師教學反思 篇23

《麋鹿》是蘇教版國小語文六年級上冊第六單元中的一篇課文,這篇文章介紹了我國珍稀野生動物麋鹿的外形特點、生活習性和傳奇經歷,體現了國家對野生動物的高度重視。教學這篇課文,不僅讓學生了解稱爲“四不像”麋鹿的外形特點、生活習性和傳奇經歷,同時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也要激發他們熱愛大自然,保護野生動物的思想感情。

課堂伊始,我出示了一段自己組織的話,三個小節,概括了課文的主要內容,這一段話,可以說發揮了多重功能。

(1)就識字教學的角度看,這一段話實現了讓學生在濃縮的語境中集中識字的功能。因爲這一段話,與課文內容相匹配又巧妙地將新詞融合其中,學生在讀這段話的過程就是復認生字的過程。事實上,學習生字,如果老師一味鼓勵甚至強求學生想一些獨特的方法認字,例如編謎語、編故事等,只會將簡單問題複雜化。其實,大部分字詞只要反覆出現在學生面前,學生就會在頭腦中留下烙印。

(2)就文章教學的角度看,這一段話幫助學生整體感知了課文。一般我們在實踐中有這樣的傾向:以爲整體感知就是把課文讀一遍。殊不知,整體感知階段,並不意味放棄教師的指導,這一段“開場白”,就是一次有效的示範。其中,老師板書概括性的詞語,既幫助了學生梳理了文章結構,又爲學生概括課文大意提供一些支架,可謂一舉兩得。

在教學課文的第三部分“麋鹿的傳奇經歷”時,我按照年代的不同,設計了一張表格,要求學生模仿老師的範例填好這張表格,學生填表格的過程其實就是對課文內容熟悉的過程,而且,填表格這種方式也有利於學生的概括能力的發展,而且表格中既包含了麋鹿的各個時期的生存情況,也有生存地點的不斷變化,所以說從這張表格就可以感受到麋鹿生活經歷的坎坷,漂泊不定,顛沛流離,這樣引導學生感知麋鹿經歷的傳奇也就較爲容易了。

朱德的扁擔教師教學反思 篇24

從整體上看,本節課教學思路清晰,教學環節全面,生活情境較多,構建了“生活化”的課堂,最大程度地讓學生充分參與到教學中來,體現了“以人爲本”的師生關係,靈活運用了引導法、自主學習法、合作討論法、情境探究法、案例分析法、問題教學法等教學手段,三維目標的實現程度較好。

1、注重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的整合。尤其突出了思想政治課德育教育主渠道的作用。

2、把激情帶進課堂,這節課我終始面帶微笑,保持高昂的激情和良好的心境,,用自己的激情去激發學生的情感。充分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氣氛比較活躍。

3、語言精煉、科學,充滿感情, 授課時輔以手勢等肢體性語言,具有較強的親和力。對學生常給予鼓勵性的評價,使課堂氣氛更加融洽。

4、充分地利用多媒體教學資源,使本節課具有較強的趣味性和直觀性,充分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還時間與學生,讓學生合作探究,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讓學生不再是教學活動的旁觀者,而是真正的參與者,讓學生的主體性得到充分發揮,教師則充分體現了“導演”的作用,將學生的學習活動放得開,又能收得回,在活動中既培養學生能力,又滲透思想教育,較好地實現教學目標。

5、突出了教學重點,突破了教學難點,使學生在愉快、輕鬆的環境中獲得了知識。

但是,在學生髮言時,還存在學生不敢發言的現象,好多學生可能因爲羞澀的緣故,不敢說。要打破尷尬的局面,就需要老師機智的啓發和鼓勵。每一堂課都不可能完美無缺,需要我們不斷總結,不斷反思,不斷改進。

朱德的扁擔教師教學反思 篇25

《秋遊》這篇課文是蘇教版國小語文第三冊中的一篇情景交融的記敘文。全文生動地描繪了同學們在老師的帶領去郊遊的情景,表達了孩子們沉浸在秋天大自然中的歡快情景。我覺得這節課的亮點就在於我能隨着課堂教學的實際需要,以學生的朗讀爲主,串起看圖、想象、說話,讓學生在讀讀、看看、想想、說說中,用心體驗,用情表達。

一、以讀爲主,引導看圖、想象,培養語感。

低年級的閱讀教學要將讀貫穿始終,讓學生進行多種形式的朗讀、鼓勵學生多誦讀,在誦讀實踐中增加積累,引導學生在讀中感悟,讀中體驗,達到以讀激情,以讀悟情,以讀代講的教學目的。

課文的第二、三自然段繪形繪色的描寫出了秋天的特點,爲幫助學生體會秋天的美麗。我先讓學生觀察圖畫,具體感受秋天的天空美在顏色是“藍藍的”,美在“一望無邊”,美在白雲的形態變幻;秋天的田野美在色彩斑闌。在學生有了具體感受之後,鼓勵學生大膽想象:“白雲有時像什麼?有時像什麼?”我着力誘導學生在頭腦中勾勒具體的畫面,培養語感。當學生把白雲的變幻,田野的五彩斑闌描述得很美時,我創設了一個語言情境:“小朋友說得可真美呀!誰來把這美景讀出來?” 這時我有意先讓一名朗讀水平一般的學生讀,再讓一名朗讀水平較高的學生讀,當一名學生朗讀時,其他學生閉上眼睛聽,進入課文的意境中,然後讓學生評議他們的朗讀。這一教學環節的設計,我創設了朗讀 情境,採取了激勵措施,通過對比讓學生知道該怎麼去有感情地朗讀,從而激發學生朗讀的興趣、提高朗讀技能,使學生真心投入,真情流露。

二、閱讀教學中重視對學生語言文字的訓練。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國小語文教學要切實地對學生進行紮實有效的語言文字訓練,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根據新課程理念,在教學第四自然段時,我緊扣“開心”一詞,讓學生說說你從哪些語句中感受到同學們玩得很開心,再通過想象訓練用“有的……有的……有的……”練習說話,來喚起孩子們的生活經驗。當學生通過有關的語句感受到了同學們的歡快心情時,我引導學生轉變角色,以小主人公的身份走入課文,融入課文,鼓勵他們學着文中的孩子向着藍天亮開嗓子,有的孩子喊:“這真是一個美麗的豐收季節。” 有的孩子喊:“我們多麼開心呀!我愛這美麗的秋天。”學生完全被感染了,“開心”在課堂上空飄蕩着。這時,學生有感情地朗讀着課文,在讀體會、感悟,表達這種心情。

三.不足之處:

1、在學生用“有的——有的——有的”說話時,學生說得不太好,我應該讓學生聯繫生活經驗來說說:你來到草地上,會做哪些事情,再啓發學生將話說得更具體些,這樣的訓練纔會更紮實。

2、在指導學生朗讀第三自然段時,學生讀出了莊稼的色彩美,但整句話讀得不夠流暢,欣喜的語氣還不夠。如果我在備課時能夠充分研讀教材,把場面和語言表達形式結合起來指導學生朗讀,那麼學生纔會在讀中體會莊稼豐收時農民伯伯內心的愉悅!

3、在指導學生用“白雲有時像——,有時像————。”想象說話時,圖片放得過快,對學生的說話沒有起到很好地提示作用。另外,學生想象的內容比較單一,教師沒有及時加以引導。因此,我覺得在低年級,老師適時啓發性的語言是十分重要的,同時一定要根據學生的回答及時運用一些教學機智。只有這樣,一堂課纔會更完美! 

朱德的扁擔教師教學反思 篇26

《陶罐和鐵罐》是學生所喜歡的搞笑的童話故事。講的是發生在陶罐和鐵罐之間的搞笑故事,全文可分爲兩部分:第一主要講驕傲的鐵罐看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第二主要講許多年代過去後,人們發現了陶罐,鐵罐卻早已氧化。作者告訴人們“不能只看到自已的長處,而看不到自已的短處,也不能只看到別人的短處而看不到別人的長處”這樣一個道理。這則寓言故事語言樸素卻富有童趣。教學時,引導學生明白寓理並受到教育是本課的主要教學目標,既是教學重點,也是教學難點。教學中我主要採用了抓住對話、注重朗讀,體會人物性格特點。

故事中的陶罐和鐵罐個性鮮明,鐵罐傲慢無理,說話咄咄逼人,而陶罐謙虛容忍,態度溫和友好,這從他們彼此的對話中顯而易見。在教學時我主要讓學生以感悟人物性格爲主線,以分析朗讀爲主。在教學一開始,我先讓同學們欣賞小動畫,一下子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我緊之後提出問題“那麼你們喜歡陶罐還是鐵罐?”這個問題看似簡單,卻好處深重,既啓發了學生有價值的思維,又體現了語文教學的人文性,珍視了學生的獨特感受、理解、體驗。在指導朗讀時我主要引導學生畫出課文中陶罐和鐵罐神態的語句,再引導學生抓住陶罐和鐵罐的對話,以及表現陶罐和鐵罐說話時的不同神態、語氣,體會他們的不同內心活動。學生在讀一讀、想一想、說一說,演一演等多種方式下,產生了極大的樂趣。透過品讀、比較、分析,學生自己就能用恰當的詞語來形容陶罐和鐵罐的性格特點,再一次激活學生思維、訓練了學生語言概括的潛力,對事物的不同感受潛力及情感表達潛力。爲了讓學生加深對“人物”的理解,我個性強化了“演一演”的教學環節。在學生把握“人物”的特點、體會“人物”的內心活動後,我便讓出講臺給學生表演。學生的表演能夠說是繪聲繪色,博得了我和同學們會心的笑。學生學得簡單愉快,同時無論是表演者還是觀看者也都

加深了對“人物”的理解。這樣一來,課堂再不再是教師的獨角戲,而是成了學生的舞臺。

這種以讀帶悟,以悟促讀,在讀中體驗、揣摩主角的性格特點,提高思想認識,爲理解寓意作鋪墊。這天這節課的教學,較好的完成了預設的教學要求,到達了預設的教學目標,孩子們在課堂上學得主動,從孩子們的朗讀和發言中,能夠感覺到他們已經體會到了陶罐的謙虛寬容,也感受到了鐵罐的傲慢無禮,這時,明白故事所蘊含的道理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了!

朱德的扁擔教師教學反思 篇27

最大的優點是導入設計學生談談國中學了的詞及其名句,學生紛紛發言 ,課堂氣氛較好,師在這裏融入易錯字詞的書寫與訂正,有助於學生加 強正確記憶。

最大的缺點是老師講得太多了,其實完全可以導入5分鐘,後讓學 生讀2分鐘,默寫2分鐘,讓學生說說本詞的感情基調,有感情地誦讀5 分鐘,然後讓學生寫10分鐘賞析,剩下10分鐘欣賞彼此佳作,最後10分 鍾老師總結,並談談作者其人。因文識人,更加表現對作者的重視,拋 磚引玉,讓學生課外賞析作者詩詞。

範例五 由於在這個環節上用的時間過多,以至於到下課沒有完成預先設計的教 學內容,但是這一節課的教學任務未完成並不影響學生的整體發展,在 課堂教學中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學習熱情,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素質, 本堂課由於學生的學習熱情、思考、靈感改變了原先的設計,取得了不 錯的效果。

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互動的過程,課堂教學不應該是一個封閉的系統 ,教師也不應拘泥干預先設定的程式,開放課堂,尊重學生的學習需要 和熱情,讓我們用一顆寬容的心允許學生打破我們的預設,讓我們在師 生互動中多一些即興的創造,使我們的課堂充滿生命力!

朱德的扁擔教師教學反思 篇28

《伯牙絕弦》是國小六年級唯一的一篇文言文,故事感人至深,卻只有5句話,77個字,而這77個字裏卻講述了一個千古流傳、感人肺腑的故事。它是知音難求的人生寫照,是人們在孤獨中尋求溫暖的見證,是心存美好、渴望美好、珍惜美好的心靈的呼喚。把重點放在文言語感的初步感知和對故事本身的體味上,通過誦讀、體驗、對話、聯想,走進這場悲劇,理解這個寓言,聆聽這聲嘆息,見證這種尋求,嚮往這份美好……

本文是文言文,是學生第二次碰到文言文,對於文言文的特點和理解方法還存在一定的難度,因此我把重點放在讓學生憑藉註釋和工具書讀通、讀懂內容,先把課文的字詞理解了,在此基礎上記誦積累,再進行對“知音”的解讀。

理解課文開始,我就引導學生就課題的“絕弦”展開思考,理解其含義,告訴學生翻譯文言文要學會變通,用熟悉的表達方式把意思表述清楚。然後花了一定時間對課文進行熟讀,瞭解故事的大概,在這基礎上,引出問題,從而探索課文。

古文教學,本人覺得朗讀是一大特點,因此,教學中,注重了朗讀。理解課文我首先指導學生把文章讀正確、流利,特別是對難讀的三句話:“峨峨兮/若/泰山 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謂/世/再無知音”進行了指導,目的是爲了學生在朗讀古文時能注意停頓恰當,讀出古文的韻味來。在理解課文時我把理解與朗讀相結合,在感悟文章的每一句話的同時,也注重了指導朗讀。文章的前半部分,要讀出稱讚的語氣,讀出知音歡聚的那份融洽與幸福;文章的後半部分,指導學生帶着對伯牙寂寞、孤獨,絕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讀。在教學尾聲之時通過播放《高山流水》音樂,讓典雅流暢的琴音款款地浸潤學生的心靈,再讓學生在音樂聲中試着背誦課文,會更好地增強課文的表現力,讓文言文那優美的韻味深深地植根在學生心中。

在教學過程中,我進行了適當的拓展延伸:“既然伯牙善鼓琴,那麼他的琴聲中一定不只表現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琴聲裏還會有哪些場景?能照樣子說上幾個動人的場景嗎?”在學生充分想象的基礎上,再對“皎皎明月,依依楊柳,裊裊炊煙……”這樣的場景進行“伯牙鼓琴,志在_______,鍾子期曰:“善哉,_____________!”感悟朗讀,有效地調動學生去讀書、去思考,步步深入,準確地演繹着文本中豐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跡的教學中,讓學生明白了所謂的知音,就是那個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

一堂課下來,首先一點,覺得在對古文的朗讀指導中,還欠缺教學方法,學生可能是把古文給讀正確了,讀順了,但古文的韻味還沒讀到位,應該在教學中慢慢滲透;其二,在理解課文時,對課堂中生成的關注度還不到位,有時,忙於趕時間,就匆匆過場,這可能跟自身的素養有很大的關係。總之,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今後,要在自己的課堂中好好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爲,同時也希望同行們能多提寶貴意見。

。審視自己的這堂課,有着點滴收穫,也有些許不足,總結自我以待提高,反思自我向更高的目標邁進。

每次面對新的文本,我首先考慮的不是設計,而是反反覆覆地對文本進行透視: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選自《列子·湯問》,敘述了發生在春秋時代的一段千古流傳的故事。俞伯牙善於鼓琴,鍾子期善於悟琴,伯牙以子期爲知音。後來子期不幸身亡,伯牙悲痛欲絕,將琴摔碎,立志再不鼓琴。由於這個傳說,人們把非常瞭解自己特長的人叫做“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樂曲高妙或知心朋友。

本文是文言文,學生初次見識文言文,對於文言文的特點和理解方法還存在一定的難度,因此這篇文章提出了兩個學習方向:一是學會藉助註釋和字典等工具書進行自主學習,理解文意,同時指導學生感悟文言文朗讀的節奏和韻味;二是引導學生理解“知音”,理解伯牙的摔琴之舉及其此舉背後隱喻的涵義——子期一死,伯牙爲何摔琴?因爲知音難覓,子期的死使伯牙痛感世上再無知音,因此也不必再來鼓琴。

閱讀這個文本,“俞伯牙摔琴謝知音”的故事,是一場人生的悲劇,是一個人生的寓言,是知音難求的人生嘆息,是人們在孤獨中尋求溫暖的見證,是心存美好、渴望美好、珍惜美好的心靈的呼喚。把重點放在文言語感的初步感知和對故事本身的體味上,通過誦讀、體驗、對話、聯想,走進這場悲劇,理解這個寓言,聆聽這聲嘆息,見證這種尋求,嚮往這份美好……

對於文言文的朗讀問題,我考慮到學生只是通過教師範讀的聆聽是無法準確感受文言文朗讀的音韻與節奏,爲此通過課件把朗讀節奏的劃分展示出來。同時課件的主體內容力求恰到好處地點撥學生、啓發學生,不求花哨而求簡潔明瞭,在課件中我把每個關鍵環節的語句、字詞通過動畫出示和顏色的變換達到提高學生認知的情緒。在教學尾聲之時通過播放《高山流水》音樂,讓典雅流暢的琴音款款地浸潤學生的心靈,再讓學生在音樂聲中朗讀課文,會更好地增強課文的表現力,讓文言文那優美的韻味深深地植根在學生心中。可以說課件的運用爲教學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

這篇課文本來的教學思路我從閆學老師的課堂實錄上有所借鑑,但是畢竟東西不是自己的,用着也不順手,總是不能把那話說利索。但我有個習慣,備課的時候多寫幾次教案,哪怕是重新抄一份也好,因爲每次都能有新的靈感加進來,幾易其稿,索性徹底改爲自己的東西了,這樣才舒服。經過於老師的反覆斟酌,在多個環節進行了精心的設計,使得在教學中顯得整堂課環環相扣,緊扣中心而又層次分明。充分的準備使自己能對課上的每個環節爛熟於胸,所以便於在課上隨機地改變取捨的方向,保證了課堂質量的完整和流暢。

理解課文開始,我就引導學生就課題的“絕弦”展開討論,理解其含義,告訴學生翻譯文言文要學會變通,用熟悉的表達方式把意思表述清楚。同時,我以“說俞伯牙是當時楚國有名的音樂家,那作爲一個有名的音樂家,爲什麼在事業最頂峯的時候不再彈琴了呢?老師相信繼續學習課文大家就會對“絕弦”這個詞乃至文章有更深刻的理解”這樣一個問題激疑,設置懸念,之後在理解完課文後再向學生提問:“在這裏,伯牙‘絕’的僅僅是‘弦’嗎?這‘終身不復鼓’的僅僅是琴嗎?”讓學生真正明白課題“絕弦”的深刻含義。

教學中,把理解與朗讀相結合,在感悟文章的每一句話的同時,我也注重了朗讀的結合體味:文章的前半部分,指導學生要讀出稱讚的語氣,讀出知音歡聚的那份融洽與歡樂;文章的後半部分,指導學生帶着對伯牙寂寞、孤獨,絕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讀。

教學中,進行了必要的拓展延伸:“我們知道俞伯牙是當時楚國有名的音樂家,那作爲一個有名的音樂家,他的琴聲一定不只表現了高山流水,除了泰山峨峨,江河洋洋,俞伯牙的琴聲還會表現那些動人的場景呢?”在學生充分想象的基礎上,再對“皎皎明月,依依楊柳,萋萋芳草,裊裊炊煙……”這樣的場景進行感悟朗讀,有效地調動學生去讀書、去思考,步步深入又準確地演繹着文本中豐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跡的教學中,讓學生明白了所謂的知音,就是那個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我和學生既各自感受着,又互相感染着,美好的情愫在課堂悄然流淌,不知不覺進入了知音的精神世界。

教學中,追求本色語文,紮實、有效地體現語文課所承載的內涵。不走過場,不耍花架子,滲透對文本閱讀和理解的能力方法的指導,不僅僅說清楚,也要能準確地翻譯過來。爲此,在課前我爲每桌都準備了字典等工具書,真正讓學生在自學文章的句子時能沉下心來,進入文本閱讀,體現語文學習的效果。

與學生配合交流愈發成熟自然,是我在這堂課中的一個收穫。我能真正走進學生當中,課前與學生親切、隨意地交流,和學生共同進行古詩背誦競賽,完全打消了學生因爲臨時抽班級而產生的陌生感,使得課上學生也能積極參與到“新”語文老師給他們上的課中。學生們的素質也是很高的,課堂上他們都能積極參與到誦讀、體驗、對話、聯想中,恰倒好處地配合着我,也給了我極大的信心。

但是認真總結這堂課的教學,還有着許多不足之處,需要我進一步努力提高:

學生初識文言文,朗讀不是很到位,我的範讀起到了引領的作用,但是在範讀之後,沒有引導學生把朗讀的節奏在書上劃出來,在學生朗讀的時候,個別不到位的斷句也沒有及時指出。種種原因,使得在後面的學習中仍出現了有朗讀不準確的現象,如果做到了以上這些,就能很好地避免學生斷句讀錯的現象了。

課堂調控的能力有待於加強。當學生髮言不是很充分的時候,我的過渡語言沒有很好地激發起學生回答的慾望,隨機應變能力不夠,沒有很好地調動學生的熱情,使得課堂上學生髮言略顯集中,關注了一部分學生,但也忽視了一些學生的學習效果。

教學語言的精練需要進一步提高。個別的時候,我的語言還有些碎,沒有達到最凝練的效果,影響了課的精彩。

因爲是新的授課形式,無法提前佈置學生準備,所以學生對伯牙子期的相關閱讀鏈接無法通過自主預習做到,我在教學設計中曾加進了延伸閱讀一方面內容,由我給學生講述伯牙在子期墓前作短歌悼念並決然摔琴的一段故事,同時給學生深情朗讀博牙所做短歌,讓學生更進一步感悟“知音”情深,理解“伯牙絕弦”。但可惜因爲時間的關係,在授課結束之際,我不得不忍痛割捨。沒有讓學生由文本瞭解更多的知識,這也是我本節課的一個遺憾。

課堂上我比以往表現放鬆了許多、灑脫了許多,懷念李玉學老師,是他的多次指點讓我懂得了男老師上課就要有一份瀟灑勁、一份精神氣。課堂上我比以往講話自如了許多、清楚了許多,感謝以前曾經爲我指導課的盛華、崔繼明等老師,是她們讓我記住了備課不要放過每個細節,包括一句評價學生的語言也要做到心中有數;課堂上我比以往自信了許多,感謝於曉冬老師,是她的精彩設計、耐心指導、持久鼓勵,讓我在教學中有了更好的表現。

“好上課——上好課——課上好”,是我教學的追求,我會繼續努力。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