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田裏的守望者讀書筆記(精選15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9.46K

麥田裏的守望者讀書筆記 篇1

我喜歡《麥田裏的守望者》是緣於它的內涵,精神。它的精神正是現在的我應該好好學習的。

麥田裏的守望者讀書筆記(精選15篇)

《麥田裏的守望者》不僅生動地描繪了一個不安於現狀的中產階級子弟的苦悶彷徨、孤獨憤世的精神世界,一個青春期少年矛盾百出的心理特徵,同時更加激烈地批判了成人社會的虛僞和做作。《麥田裏的守望者》寫的是美國的五十年代,那是一個相當混亂的時期,二戰的陰霾尚未散去又出現了冷戰。人們缺乏理想,渾渾噩噩的活着。

這時,“垮掉的一代”出現了。主人公霍爾頓就是其中的一員,他滿口的污言穢語,開口就是髒話。他幾次被學校開除後,現在又被潘西中學開除,小小年紀的就學會了抽菸喝酒,無心讀書,過着渾渾噩噩的生活。學校裏有裝模作樣的老師;假仁假義的校長,只巴結開汽車的家長;星期天家長來接孩子,於是每個星期六都會吃一道好菜,就是牛排;電影院的婦女會爲一場電影虛情假意地哭個死去活來。霍爾頓是個善良,有靈性的孩子,雖然他不文明,又下流。

在飯店碰到兩個修女,他募捐了十元錢,爲了照顧貧窮學生的自尊心,他把自己的真皮皮箱放在了牀底下。霍爾頓又是個有想法的孩子,與人交談時,總有自己最真實的感受,面對虛僞的人,他會心裏罵個痛快,而表面卻鎮定自若。環境的錯誤讓他深陷不能自拔,把持不住自己,迷惘了方向,面對開除卻又不敢回家,在外荒廢時光。他希望自己會是一個麥田裏的守望者,是他唯一真正想當的,什麼事也不幹,離開現在的環境,做一個默默地守望者。

霍爾頓是叛逆的孩子,說髒話,抽菸喝酒……但同時,他又是個無助的孩子,他被潘西中學開除後,受家庭和社會的雙重壓力而不敢回家,只能在紐約閒逛……

其實,我一直認爲霍爾頓是個善良的好孩子。他一直厭惡學校老師的虛情假意,一直懷疑他最喜歡的老師所說的“一個不成熟男子的標誌是他願意爲某種事業英勇的死去,一個成熟男子的標誌是他原爲某種事業卑賤的活着。”他討厭家長讓他上學是鑑於“出人頭地,以便將來可以買輛混帳卡迪拉克”這樣一個目的。他討厭這個虛僞,無情,陰暗的社會。但是,他會遇到修女爲難者募捐便慷慨解囊,他對他的小妹妹真誠愛護、百般照顧,如同一個生活在地獄的天使。他的心柔軟的如同雲朵,輕輕一擠便會滴下晶瑩的水珠。

他這樣真誠的告訴妹妹“不管怎樣,我老是在想象,有那麼一羣小孩子在一大塊麥田裏做遊戲。幾千幾萬個小孩子,附近沒有一個人——沒有一個大人,我是說——除了我。我呢,就在那混帳的懸崖邊。我的職務是在那兒守望,要是有哪個孩子往懸崖邊奔來,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說孩子們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兒跑。我得從什麼地方出來,把他們捉住。我整天就幹這樣的事。我只想當個麥田裏的守望者。我知道這有點異想天開,可我真正喜歡乾的就是這個。我知道這不像話。”這正反映了他對這個社會無聲地反抗,對這個迷茫的世界的抗議。這樣的世界觀和人生觀註定了他只能生活在矛盾中,霍爾頓只能用幻想解脫自己,自欺欺人,最後仍妥協於他所深惡痛絕的社會,繼續陷入矛盾的漩渦,無法自拔。

麥田裏的守望者讀書筆記 篇2

當我第一次拿起這本書時,那美麗的名字所吸引,可當我翻開書時,卻發現裏央的內容並沒有我想象中的美麗,而且還有很多骯髒的字眼。於是,我剛看沒幾頁便把書扔在了一邊。這一扔便是兩年。後來,我聽說這本書當時在美國同齡人中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所以我再次拿起了這本書。

書中的主人公霍爾頓。考爾菲德在我看來簡直就是壞孩子的代表,抽菸、喝酒、說髒話、打架。讀完這一遍後這個男孩子並沒有給我留下什麼美好的夠印象。可我還是試圖從文字之間發現他那未泯的天性。終於,我看到了;霍爾頓被開除後,擔心母親受刺激,決定爲妹妹買唱片,怕別人產生自卑感便將自己的箱子放到牀底下以慷慨捐款。以上的種.種都表明着霍爾頓的內心依然是善良的。

讀完這本書後,我的心裏並沒有往常那樣心潮澎湃,僅僅是在思考一個問題,霍爾頓爲什麼會變成那樣?書中說,霍爾頓只有十六歲,便開始抽菸喝酒,除了青春期的緣故外,難道就沒有其他的原因了嗎?我在書中努力地尋找,發現書中多次出現了一個詞——假模假式。我一下子都明白了,主人公生活在假模假式的社會,身邊都是些假模假式的人,他在假模假式中漸漸迷失了自己,成爲了當時美國中的一員。

書讀完了,可我好像並沒有懂得什麼大道理,只是暗暗地爲像霍爾頓一樣的那些少年感到惋惜,希望這樣的情況不要重演,讓“陽光自信,天天向上”永遠成爲青少年的代名詞!

麥田裏的守望者讀書筆記 篇3

《麥田裏的守望者》是由美國作家傑羅姆·大衛·塞林格所著,原名爲《The Chacter in theRye》,於1983引入中國,正式譯名爲《麥田裏的守望者》。這是作家塞林格寫的唯一一部長篇小說,以一個青少年的角度深刻的揭示了資本主義的腐朽的社會狀態。

書中的主人公霍爾頓是個叛逆,對身邊人和事都極其不滿的16歲男孩。他對於身邊發生的是感到迷惑,他心中找不到屬於自己的真實存在感。對於他來說,在他的世界裏,善與惡,好與壞,好像總是找不到一個固定的支點,使其平衡。因此,他內心極其痛苦,精神以及心靈都飽受摧殘。在這種痛苦達到一種飽和狀態時,他對自己最信賴的人,他妹妹說出了內心最真實想法:我要做一個麥田裏的守望者!

對於主人公霍爾頓來說,就是在一片金燦燦一望無際的麥田裏,那裏有着成千上萬的孩子在奔跑,而麥田的另一頭是懸崖,孩子們不停地奔跑,隨時都有可能發生危險……於是,主人公霍爾頓想當麥田裏的守望者,這樣就可以在孩子們遇到危險時及時守住孩子,把他們帶到安全的地方。不論在什麼時代,怎樣的背景下,我們青少年都會經歷一段精神上的困惑時期。而這部小說就是描述青年人的心理狀態,並提出了一個關於“麥田裏的守望者”的美好的暢想!就讓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永存一個這樣的“守望者”並且努力成爲一個“守望者”,成爲能真正能淨化他人心靈的人吧!

麥田裏的守望者讀書筆記 篇4

“不管怎樣,我老是在想象,有那麼一羣小孩子在一大塊麥田裏做遊戲……我的職務就是在那裏守望……我只想當一個麥田裏的守望者……”

讀完了《麥田裏的守望者》一書,一個少年形象出現在我的腦海中——他是大人們眼中的壞孩子,因爲他所作的、所想的一切都“不像話”,他的成績也是那樣的糟糕,幾乎沒有人喜歡他……他就是全書的主人公——霍爾頓。

他的討厭周圍骯髒的世界——他討厭僞君子,討厭周圍的虛假的人,卻又不得不跟他們交往;他討厭電影,卻不得不在無所事事的時候去那裏消磨時間……霍爾頓沒有真正好的朋友,只有骯髒的“阿克萊”、表裏不一的斯特拉德萊塔等室友,但他又不得不跟他們交往,他厭惡他們,卻又無奈,他無法改變現狀。他不想和他們同流合污,成績自然會很差。他看不慣周圍的世道,所以他苦悶、躊躇、彷徨,自己的心事也只能被自己扛着。

霍爾頓一直都希望自己可以變得很勇敢,但是實際卻是他一直都很膽小,被別人欺負後只能在做白日夢的時候幻想着可以把他打敗,他連一個瘦弱的女人都制服不了,更何況別人呢?他被學校開除後,都不敢貿然回家,躡手躡腳地回去還一定要躲避着父母。他一直都在用一些不切實際的幻想安慰自己,卻沒有膽量去做真正意義上的叛逆。

他是青春期的少年代表,從他的經歷裏可以清楚的看到與家長的代溝,家長總希望他像哥哥一樣可以成爲出人頭地的人,可是他的理想也只是做一個麥田裏的守望者,站在懸崖上,捉住不斷奔跑的孩子。大人總認爲霍爾頓是一個敗家子,是一個不良少年。但他有自己的思想,在他那半成熟的心中還存留着點點夢想,即使它在那污濁的世道變得那樣的細微渺小。

霍爾頓是明智的,是聰明的,他看透了社會的本質。他的樸素和善良,是他所在的年代很少的,雖然他的有些思想還比較幼稚,雖然他有許許多多的缺點,但他反抗現實、嚮往美好世界的純潔的一面是不可忽視的。

作者藉助筆下的霍爾頓,活靈活現的展現了自己的想法,用一個處於青春期的孩子的口吻講述了一個關於那所謂“叛逆”的想法,講述了成熟與不成熟之間的過渡,大人與青春期少年之間的代溝。

霍爾頓的那個只想做一個麥田裏的守望者的夢想,那個爲了不讓小孩子掉下懸崖而站在懸崖邊救孩子的形象,那個純潔無私的想法,天真幼稚卻又些許成熟的心事,漸漸放大……

麥田裏的守望者讀書筆記 篇5

《麥田裏的守望者》是塞林格唯一的一部長篇,雖然只有十幾萬字,它卻在美國社會上和文學界產生過巨大影響。1951年,這部小說一問世,立即引起轟動。主人公的經歷和思想在青少年中引起強烈共鳴,受到讀者,特別是大中學生的熱烈歡迎。他們紛紛模仿主人公霍爾頓的裝束打扮,講“霍爾頓式”的語言,因爲這部小說道出了他們的心聲,反映了他們的理想、苦悶和願望。家長們和文學界也對這本書展開爭論。有認爲它能使青少年增加對生活的認識,對醜惡的現實提高警惕,促使他們去選擇一條自愛的道路;成年人通過這本書也可增進對青少年的理解。可是也有人認爲這是一本壞書,主人公讀書不用功,還抽菸、酗酒,搞女人,滿口粗活,張口就“他媽的”,因此應該禁止。經過30多年來時間的考驗,證明它不愧爲美國當代文學中的“現代經典小說”之一。現在大多數中學和高等學校已把它列爲必讀的課外讀物,正如有的評論家說的那樣,它“幾乎大大地影響了好幾代美國青年”。

該書以主人公霍爾頓自敘的語氣講述自己被學校開除後在紐約城遊蕩將近兩晝夜的經歷和心靈感受。它不僅生動細緻地描繪了一個不安現狀的中產階級子弟的苦悶彷徨、孤獨憤世的精神世界,一個青春期少年矛盾百出的心理特徵,也批判了成人社會的虛僞和做作。霍爾頓是個性洛複雜而又矛盾的青少年的典型。他有一顆純潔善良、追求美好生活和崇高理想的童心。他對那些熱衷於談女人和酒的人十分反感,對校長的虛僞勢利非常厭惡,看到牆上的下流字眼便憤憤擦去,遇到修女爲受難者募捐就慷慨解囊。他對妹妹菲芘真誠愛護,百般照顧。爲了保護孩子,不讓他們掉下懸崖,他還渴望終生做一個“麥田裏的守望者”,發出“救救孩子”般的呼聲。可是,憤世嫉俗思想引起的消極反抗,還有那敏感、好奇、焦躁、不安,想發泄、易衝動的青春期心理,又使得他不肯讀書,不求上進,追求刺激,玩世不恭;他抽菸、酗酒、打架、調情。他覺得老師、父母要他讀書上進,無非是要他“出人頭地……以便將來可以買輛混帳凱迪拉克”。他認爲成人社會裏沒有一個人可信,全是“假仁假義的僞君子”,連他敬佩的唯一的一位老師,後來也發現可能是個同性戀者,而且還用“一個不成熟男子的標誌是他願意爲某種事業英勇地死去,一個成熟男子的標誌是他願意爲某種事業卑賤地活着”那一套來教導他。他看不慣現實社會中的那種世態人情,他渴望的是樸實和真誠,但遇到的全是虛僞和欺騙,而他又無力改變這種現狀,只好苦悶、彷徨、放縱,最後甚至想逃離這個現實世界,到窮鄉僻壤去裝成一個又聾又啞的人。二次大戰後,美國在社會異化、政治高壓和保守文化三股力量的高壓下,形成了“沉寂的十年”,而首先起來反抗的是“垮掉的一代”,本書主人公霍爾頓實際上也是個“垮掉分子”,是最早出現的“反英雄”,只是他還沒有放縱和混亂到他們那樣的程度罷了。

《麥田裏的守望者》之所以能產生如此重大的影響,很重要的一點還由於作者創造了一種新穎的藝術風格。全書通過第一人稱,以一個青少年的口吻敘述了自己的所思所想、所見所聞和行爲舉止,也以一個青少年的眼光批判了成人世界的虛僞面目和欺騙行徑。作者以細膩深刻的筆法剖析了主人公的複雜心理,不僅抓住了他的理想與現實衝突這一心理加以分析,而且也緊緊抓住了青少年青春期的心理特點來表現主人公的善良純真和荒誕放縱。小說中既用了“生活流”,也用了“意識流”,兩者得到了巧妙的結合。在語言的運用上,本書也獨創一格。全書用青少年的口吻平鋪直敘,不避瑣碎,不諱隱私,使用了大量的口語和俚語,生動活潑,平易近人,達到了如聞其聲、如見其人的效果,增加了作品的感染力,使讀者更能激起共鳴和思索,激起聯想和反響。

麥田裏的守望者讀書筆記 篇6

《麥田裏的守望者》這本書中的主人公是霍爾頓,他是一個四門功課都不及格而被學校開除的15歲少年。他倒扣鴨舌帽,穿大號風衣,抽菸、醺酒,滿嘴"他媽的、混帳"。因被開除而又不感回家而開始了他維時幾日的流浪生活。他厭惡這個世界,他認爲大人叫他讀書就是爲了以後能買輛"混帳凱迪拉克",他討厭這個金錢至上的社會,自己卻揮霍無度,說自己"不是把錢花了就是扔了,是個十足的敗家子。討厭別人談論酒和女人,自己卻醺酒、戀美色,並且在流浪的幾天裏糊里糊塗地找來了妓女。自己想的和做的無法統一使他痛苦萬分。他所唯一敬愛的老師也竟是個異性戀。就在這重重矛盾中,他無法自拔,最終躺在了精神病院中。

《麥田裏的守望者》通過第一人稱以一個青少年的說話口吻,生動而細緻地描繪了一箇中產階級子弟的苦悶,彷徨的精神世界,從主人公這一個側面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追求物質生活精神生活荒蕪的社會風氣,道出了資本主義的實質。

美國的五十年代是一個相當混亂的時期,二戰的陰雲尚未散去,冷戰硝煙又起。一方面科技發展迅速,而另一方面,人們缺乏理想,意志消沉,在自己無力改變的社會大備景下,過着混混噩噩的生活。於是,"垮掉的一代"出現了,霍爾頓就是其中的一員。

主人公霍兒頓是我讀過的文學作品中爲數不多的反面形象之一。他的性格深受資本主義社會的耳濡目染,既有醜惡的一面,也有反抗現實,追求自己的理想的純潔的一面。外表上霍爾頓是個玩世不恭的壞孩子,但實際上他卻有顆污濁、善良的心。他愛自己的妹妹,見她的那晚,霍爾頓說出了:"我只想當一個麥田裏的守望者!"霍爾頓說,他想像着在一大片麥田裏,幾千幾萬個小孩子在遊戲,周圍除了他沒有一個大人。他就站在麥田邊上的懸崖旁守望着,看哪個孩子朝懸崖奔過來就捉住他,不讓他掉下懸崖。"這是他的一個美好幻想,也是他美好心靈的見證,他希望那些快樂的孩子不要跌入懸崖,而是永遠快樂的奔跑,而那麥田似乎象徵着物質世界,他希望生活在充滿物質主義精神世界的孩子不要迷失自我,走向懸崖。相對於他那兩個糊塗的室友,霍爾頓更清楚的認識到了自己所處的世界是什麼樣子的。而他厭惡這一切,因爲厭惡,處於青春期的他就越發的那樣做,似乎是一種反抗。

很多時候,我們將自己的不滿與叛逆小心地匿藏於心中,爲了迎合社會,我們學會了僞裝,欺騙。爲了追名逐利,我們麻痹了自己的心,那些真實的想法漸漸被封存於心底,或許是一種自我保護,畢竟將自己完全袒露於這個陌生的世界中是不安全的。"一個不成熟男子的標誌是他願意爲某種事業英勇地死去;一個成熟男子的標誌是他願意爲某種事業卑賤地活着。"——這是《麥田裏的守望者》中,主人公霍爾頓。考爾菲德的老師,那位有異性戀之嫌的安多里尼的經驗之談。這就是理智與成熟嗎,我不敢苟同。但仔細想想,安多里尼的認識倒也無可非議,在這樣一個理想主義早已遠去的年代,我們多數情況下不得不帶着面具生活,不得不讓自己屈服於種.種壓力,爲了生存,我們必須丟掉兒時的純真和對生活的理想,在忍耐、剋制甚至卑賤中生活,這聽上去有些殘忍,但是卻又無奈。誰的願望會是去當一個麥田守望者呢?或許因爲霍爾頓身爲富家子弟才使他表達出了自己最真實的願望。然而現實總是現實,霍爾頓最終回到了現實世界中,外表上是因爲妹妹的挽留,但事實上霍爾頓也無法離開自己所處之地,或許他自己也明白。流浪的結束也預示着青春期的他銳變的結束。"人只是在不斷地出逃和回家中艱難地長大,真實的生活就是在這過程中出現了意義。"我們是否也體會到了呢?

我們生活的這個國度,這個時代正處於巨大的變革之中,一切都在日新月異的發展。從某種意義上說,這與50年代的美國的確有些相象。社會不斷進步,人們的思想觀念也在發生變化,很多人開始迷茫、消沉。他們逐漸遺忘自己的理想,沒有了最初的熱情,開始嚮往平庸。

我們是生活在新時代的人,自然已經習慣了困惑和煩惱。但是我們應該集中精神看準我們的前方的路,我們應該是一羣有理想、有抱負的人。如果霍爾頓沒有他純潔的理想,那他就會墮落到底,是他的理想讓他活下來。理想是人的指路明燈,它帶着人走向未來,走向光明。縱然生活有時也會讓我們這代人有些迷惘和彷徨,但一切不過是暫時的,不久都會過去,我們現在最需要的,就是堅持自己的理想,不斷努力!

讀了《麥田裏的守望者》,的確讓人感到了莫名的悲哀,進而象霍爾頓一樣,竟對生活充滿了絕望的痛苦,就象一些評論家所說的那樣,這本小說"明顯地過於引人傷感",具有一種"內在的死的慾念"。當然,我們對生活的過程是充滿着熱愛的,生活中不僅僅只有痛苦和煩惱,還有許多值得去追求和奮鬥的東西,甚至生活本身就是一件很偉大的事情。

說起來讀這本書,讀的過程中心情是挺沉重的,這是一本讓人不太愉快的作品,有着陰鬱、灰暗的格調,但是書中主人公純潔善良、追求美好生活和崇高理想的童心還是給了人些許慰藉。

麥田裏的守望者讀書筆記 篇7

首先,我想說:這是我第二次沒有把寫讀書心得當做負擔。爲一部自己喜歡的不得了的書寫一篇洋洋灑灑的讀後感,這樣的感覺挺好的。

讀這本書,是因爲:今年過年回來,心還是很浮躁,不能馬上投入到學習中。聽學姐無意中提到此書麥田裏的守望者被認爲是全世界無數彷徨年輕人心靈的慰藉,道出了千萬青少年的心聲。於是,去“圖批”買了一本回來。

看到麥田裏的守望者這個抽象的書名,我以傳統思維模式給它勾勒出這樣一個輪廓:以自身經歷穿插深奧隱晦的道理,向讀者傳輸自己看待人生的方式。然而,從翻開這本書的第一頁起,那連篇的髒字,真讓我一時接受不了,離我之前勾勒的輪廓相差甚遠。但又發現,這本書的形式和內容都很出色。

這本書是塞格林唯一一部長篇小說,卻對美國社會和文學都產生了極爲重要的影響。紐約時報的書評寫道:在美國,閱讀麥田裏的守望者就像畢業生要獲得倒是的首肯一樣重要!故事發生在霍爾頓離開學校的三天時間內。此處,我以第一人稱描述。以便更加形象的描述主人公的內心世界。

美國五十年代是一個相當混亂的時期,二戰的陰雲尚未散去,冷戰煙硝又起。一方面,科技發展迅速。而另一方面,人們缺乏理想,意志消沉,在自己無力改變的社會大背景下,過着渾渾噩噩的生活。於是,“垮掉的一代”出現了。“我”就是其中一員。“我”被學校開除,爲了在星期三回家,就在紐約街頭鬼混:抽菸、喝酒、去夜總會、大把花錢,碰上各種形形色色的人,幹了這個年紀的人想幹的所有的事。然而,看似瀟灑刺激的生活,卻掩藏不住內心的極度空虛和精神上的寂寞。讓我自己也很驚訝的是,讀這樣一本書,竟然有多次流淚的衝動。

我不得不說,這本書寫的實在是太真實了。我不由自主的想痛哭,當別人問我在哪兒上學,我對在讀學校的感覺跟“我”對潘西的感覺如出一轍,我覺得自己那如墨汁一般經年累月終於沉澱安靜下來。曾一度被遺忘的難過與寂寞的感受,被“我”的經歷又一下子盪漾起來,彌散到整個身心,濃濃的化不開……我所有成長苦痛和閱歷就凝縮在了“我”流浪的這幾天中。

是的,要說最真實的我。就像書中的“我”一樣:厭惡一切阿諛奉承,虛僞做作的嘴臉。最渴望的就是到一個,誰都不認識的地方。裝作一個又聾又啞的人,省去蠢而無用的交流。但是,我們是一羣生活在新時代的人,自己已經習慣了困惑和煩惱。我們應該集中精神,看準我們的前方,我們的路。我們應該是一羣有理想、有抱負的人。

另外,書中菲比的天真純粹真讓我喜歡。在書的最後幾章,就是菲比帶着獵鹿描抱着旅行箱說要和“我”一起走的時候,我真的太想哭了,我多麼希望菲比永遠也不要長大,我常常覺得孩子不長大該多好。成長會讓他們和“我”一樣經歷痛苦、矛盾、失望,然後學會做人。想想那該多可怕?可是,我又無法阻止他們的成長,就像“我”最終還是沒能去成一心向往的西部的某個地方……

孩子,提到孩子。是的,我們的人生纔剛剛開始,縱然生活讓我們這代人有些迷惘和彷徨。但,一切不過是暫時的,不久都會過去。我們現在需要的,就是在我們女院好好學習。

可是……

爲什麼,爲什麼希望就在明天。而我,卻也是那麼渴望做個麥田裏的守望者。

麥田裏的守望者讀書筆記 篇8

年輕的霍爾頓不明白,心裏明明不這麼想,可是當着別人的面還是要諂媚說好話,背地裏卻是另一套。霍爾頓覺得噁心,甚至想起來都噁心得要吐出來了。然而這就是所謂的成熟的代價嗎?

我們是失蹤了,我們沒有信仰,有的只是叢林一般的法則,大家都在狂奔,但是沒有方向,我們一生在追求自由,可結果卻纏的身上滿是枷鎖,我們有太多放不下的東西,我們給自己帶上腳鐐,並逼着自己喜歡這限制人自由的腳鐐。

我們何嘗不想去改變這個虛僞的世界,但是這個世界的規則卻不允許我們這種想法的存在,他要把我們都同化爲如他們一般虛僞的人。

我們的霍爾頓,那個書里長不大的霍爾頓,在離開這個城市之前,帶他的小妹妹菲比去騎旋轉木馬。菲比騎在木馬上,一圈又一圈地轉起來。

霍爾頓險些大叫大嚷起來,心裏實在快樂極了,他甚至都不知道是什麼緣故,看着菲比穿着這麼一件藍色大衣,老這麼轉個不停,真他媽的好看極了。於是他答應菲比不離開這個自己深深厭惡的城市,之後的他被父母送進了醫院,接受精神分析,還問他一些他無法回答的問題。卻沒人問問他他真正想的是什麼,沒人陪他去公園看看那裏的野鴨子,冬天到底去哪裏了,試着去理解他的世界。這些話,沒有人聽,他生了一場大病進了醫院,之後也許會繼續會去學校上學。書在這裏也就寫完了,後面發生了什麼也沒人知道了。

書裏有這麼一句話:“有那麼一羣小孩子在一大塊麥田裏做遊戲,幾千幾萬個小孩子,附近沒有一個人——沒有一個大人,我是說——除了我。

麥田裏的守望者讀書筆記 篇9

霍爾頓的妹妹也是個很重要的角色。她是霍心中至美至真至善的存在,也是那些麥田裏玩耍的孩子。因爲她的純潔,更讓霍厭惡那社會的骯髒和虛僞並深深恐懼這種純潔的脆弱。也是因爲她,讓霍有了希望,並最終迴歸家庭和社會。這算是原作裏面唯一一個充滿正能量的人物了。

《麥田裏的守望者》不重說教,而是通過一個立體人物的所作所爲來讓讀者產生代入感。與其說這是作者所採用的技巧,不如說這是作者費盡心思所表達出的真實和深刻。也正是因爲這種真實和深刻,這本小說才影響了不止一代人的青春。

謝謝塞林格的麥田,謝謝麥田裏的守望者。

麥田裏的守望者讀書筆記 篇10

剛讀這本書時,很不適應書中的文字風格:語言粗俗,髒亂連篇,一副玩世不恭的嘴臉,文中到處充斥着“他媽的”、“混賬”、“雜種”等詞。我暗想,看完這本書,我會不會也學會了髒話,在日常生活中拿來就用呢。還有,小說的名字《麥田裏的守望者》。一個對什麼都不慣甚至憎恨的少年,一個遊蕩在大都市裏的孩子,與麥田有什麼關係?直到最後他被妹妹問及將來想當什麼的時候我才真正明白。

故事從主人公十六歲少年霍爾頓第四次被學校開除起筆,講述了他遊蕩紐約街頭的經過以及其複雜的心路歷程。

這位出生於中產階級家庭的少年因爲厭惡學習,除了英文外沒有一門及格的中學生,終於被一所優秀的學校潘西中學開除了。這已是他第四次被學校開除,在學校把通知寄到他父母那之前,他並不打算提前回家,所以,他決定在星期三之前不回家。於是,他隻身在美國最繁華的紐約城遊蕩了一天兩夜,住小客店,逛夜總會,濫交女友,抽菸,酗酒接觸了各式各樣的人物,其中大部分是他所看不慣的“假模假式的”僞君子。

而他自己又何嘗不是做着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他幾乎看不慣周圍發生的一切,他甚至想逃離這個現實世界,到窮鄉僻壤去假裝一個又聾又啞的人,但要真正這樣做,又是不可能的,結果他只能生活在矛盾之中:他這一輩子最痛恨電影,但百無聊賴中又不得不在電影院裏消磨時間;他厭惡沒有愛情的性關係,卻又糊里糊塗地叫來了妓女;他討厭虛榮庸俗的女友薩麗,卻又迷戀她的美色,情不自禁地與她胡搞。

但是他對兩個人的感情是真摯的。一個是琴,她曾經的鄰居。她很想知道琴有沒有放假回家,卻又怕聽到琴的媽媽接電話後的盤問。而爲了看看最他疼愛的妹妹菲苾,他終於做出了最大膽的行動——冒着被父母發現的危險潛入家中。在作者的描述中,你可以發現所有的人都那麼“假模假樣”,但菲苾除外。這個漂亮可愛聰明的小女孩令讀者眼前一亮:真摯、善良、勇敢這些詞都不足以表達我

對她的喜歡。霍爾頓深夜潛入家中探望妹妹時,父母突然回來了,她的擔心和機智令人感動;當接到霍爾頓的紙條,得知哥哥要隻身“去西部”時,她收拾好衣服拉着笨拙的手提箱要與哥哥一起走······看到這,我的眼睛都濡溼了!多麼好的妹妹!多麼純潔的心靈!她還是個孩子啊!菲苾不喜歡哥哥滿嘴的髒話,批評他“不喜歡正在發生的任何事情”,叫他“不要咒罵了”,問他將來當什麼,是和爸爸一樣當律師,還是想當科學家。在他的執着面前,霍爾頓一邊心煩意亂,一邊不得不逼迫自己想清楚他究竟喜歡什麼,他長大後想做什麼。這時,他提到了一首詩,名叫《假如我在麥田裏遇到你》。他說“不管怎樣,我老是想象,有那麼一羣小孩子在一大塊麥田裏遊戲。幾千幾萬個小孩子,附近沒有一個人——沒有一個大人,我是說——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賬的懸崖邊。我的職務是在那兒守着,要是哪個孩子往懸崖邊奔來,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說孩子們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兒跑,我得從什麼地方出來把他們捉住。我整天就幹這事。我只想當個麥田裏的守望者。”讀到這裏,我被深深地震撼了!這位表面上對一切都無所謂甚至嫌惡憎恨的少年,內心充滿了孤獨,在彷徨無助中竟能有如此美好的心願,不得不令人重新審視他了!他自己所經歷的不正是這樣一場遊戲嗎?他在狂奔,他不知道自己在往哪兒跑,他其實就快要到懸崖邊了,而此時,她的妹妹——老菲苾就是那麥田裏的守望者,她捉住他了!因爲,我們從下文得知:霍爾頓答應她妹妹他一定回家,他不會一個人去遙遠的西部,而且真的回家了!

看到結尾,我意猶未盡。作爲一名教師,我們的學生又何嘗沒有霍爾頓這樣的苦悶與彷徨?他們表面上嘻嘻哈哈、對一切無所謂,內心又何嘗不是充滿了叛逆與孤獨?而我們,能不能做好麥田裏的守望者,捉住那些不知不覺跑向懸崖的孩子們?

麥田裏的守望者讀書筆記 篇11

你可曾試想過,如果有一天,你被學校開除了,你會如何繼續自己的生活?是就此墮落,一蹶不振還是抱着從哪裏跌倒就從哪裏站起來的想法,重整旗鼓?然而異國的霍爾頓給了我們他的答案。

霍爾頓,一個在衆人眼裏離經叛道的人物,作爲學生,卻喝酒,抽菸,滿嘴粗話,甚至是逃學,與一個學生的形象格格不入,更像是叛逆者的代表。終於有一天,他被學校開除。就此,他開始了自己的探索,探索真正意義上的純潔與真理。然而,在紐約城遊蕩了兩晝夜,事實又將他拉回虛僞的成人世界。這兩晝夜的經歷,給了霍爾頓答案,他的探索戛然而止,最後,他再爲自己做了一次選擇,他讓自己去了精神病院。而關於的他的消息也就此而止,任人們去想象他之後的經歷。

書中的霍爾頓或許是個結結實實的反面人物,好叛逆、酗酒、撒謊。種.種劣跡似乎讓人們所不恥。然而,他卻是那個世界裏最純真的人物。他是徹徹底底的善良,以至於徹徹底底的脆弱,以至於不能融入這個邪惡而又充滿虛僞的成人世界。

“我將來要當麥田裏的守望者,有那麼的一羣孩子在一大塊麥田裏玩……我呢,就在那懸崖邊,我的職務就是在那守望,要是有哪個孩子往懸崖邊來,我就把他捉住……我整天就幹這樣的事,我只想做個麥田裏的守望者。”這是主人公霍爾頓的一段話。正如他所說,他唯一的理想便是做一個麥田裏的守望者,看護那些天真無邪的兒童。他想做的只是守望。他所想守護的,是孩童們所擁有的純真,是孩子們對自己最初理想的堅持,是孩子們對他們心中美好世界的渴望。他試圖憑藉一己之力,保護孩子們不掉入懸崖之中,因爲懸崖之下是一個與理想截然不同的世界。那裏充滿虛僞,謊言,自私……那裏有的,只是污穢。一旦陷入只會越陷越深並被一點點改變,最終失去那個本真的自我。爲此,他必須付出自己的一切,死守住這最後一道防線。他所期望的,是希望尋找到那個黑暗世界裏殘存的純潔和真理,他希望他的朋友,老師,親人都能和他一樣,守護住自己的純真。儘管結果並未如他所願,可他依舊在等候,他望着那懸崖,祈望能有一個人脫離那個世界,加入他的團隊,一同守望。他的守望,是對他所面對的那個黑暗的成人世界的不滿,是對自己內心深處的純真的恆久守護。

現在,試問自己,你夠“叛逆”嗎?似乎談不上。一切的蠢蠢欲動早已被父母,被學校扼殺在萌生之際,以至於讓我們已經忘了什麼是叛逆了。現今的生活早已有人替我們安排好了,一切像流水線般前進着,下一步該怎麼走不需我們自己考慮,旁人自會告訴你答案。這樣的生活,只會將自己變成毫無思想的行屍走肉,在現實裏一步步墮落,最終墜入那懸崖之下,被社會所隱藏的黑暗所吞滅。

我們,該叛逆了!我們該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決定,用自己的方式活出自己的精彩!我們也有我們該守護的東西!年歲的步步高昇將我們一步一步推向社會的各個角落,推向那個尚未接觸的成人世界。那個世界裏,我們或許會迷失前進的方向,但我們決不能迷失自我,迷失天真,善良,自然,公益這些人性中最美好的一部分,這是我們該守護的。我們也有自己所祈盼的!我們期盼有一天自己的純真不改,而能幫助人們從那懸崖的底下爬上來,重獲他們曾經的純真;我們期盼我們所守護的孩子們不曾靠近懸崖一步,始終擁有着讓人所羨慕的美好童真,並最終有一天接替我們的崗位。

我們將是叛逆的一代,我們的血液裏激盪着我們所與衆不同的叛逆。我們知道自己的前進方向,我們的人生由自己來規劃,我們有我們的信仰——守護住自己的本真。我們將堅持着守望,守望自己的理想,守望這個時代的純真,守望人性最初的美好!我們將用我們自己的方式讓生命完美地綻放在這個時代的上空,用生命的力量敲擊出這個時代的最強音,用自己的血肉之軀構築起這個時代的豐碑!因爲,我們將是這個時代的守望者!

麥田裏的守望者讀書筆記 篇12

“我只想做一個麥田裏的守望者,看着四處玩耍的孩子們,若是有誰跑近懸崖,我就抓他回來。”我當初完全不懂霍爾頓,因爲理解不了一個半大孩子那憤怒而敏感的內心。後來發現好多人在與成長殊死搏鬥時,都是一個片面的他,我也一樣。

那時年輕的生活像一場讓人躁動不安的舞會,燈光之下,肉體之間,或無所適從,或放浪不羈。大戰之後,從未有過的富足與空虛碰撞在一起,夾縫中的青年洶涌着驕傲與無助。“我曾經毀了我的一切,只爲永遠地離開;我曾經墮入無邊黑暗,想掙扎卻無法自拔。”用這句歌詞去形容那時青年的迷茫,竟是分外的貼切。

霍爾頓之所以被推崇成一個類似於英雄的存在,是因爲他能看透當時社會的虛僞性並能夠用語言和行動對其酣暢淋漓地諷刺和批判。雖然他最後不免失敗,整個潛逃計劃也像是一場鬧劇,但這短短的三天浪蕩生活已讓他對虛僞的認知無比深刻。他的成功不在於順利逃脫束縛,而在於用自己熔爐般的形象去爲衆多原型提供一個精神家園。

霍爾頓顯然不能是一個榜樣,但他卻是我們自己。他代替我們去逃避,去批判,去大聲咒罵。他有時無畏,有時軟弱,有時也不顧一切地想要毀滅。他熱愛,他憎惡,他偶爾也用自己的全力去適應社會。他做了我們想做卻做不出的事情時,我們爲他歡呼;他心頭遇冷手足無措時,我們爲他心酸。他被虛僞骯髒包圍,但他嚮往守護純潔真實。看似滿紙荒.唐言,實則一把辛酸淚。用不了太多深刻,就已是滿懷感慨。

麥田裏的守望者讀書筆記 篇13

霍爾頓,你看到了嗎?是你的父親,塞林格先生,激發出我每一個細胞,每一根神經,讓我逐步向成熟、懂事的前岸邁進。在麥田和夢想交相輝映,煜煜生輝之時,青蔥年歲,我讀懂了,那愛與理智停留在內心矛盾的激化,正是這種矛盾,牽引着我們守護夢想,年少的我即使再多的愛、再多的叛逆,都不會超越理智的界限,我想,這就是霍爾頓精神吧!它使我懂得,即使我再努力、微笑、堅強、成長,也抵不過麥田裏的一絲守望!而這一絲守望,在夢想號啓碇之時,給予我最大的鼓勵和導航!

如今,我25歲,記不清楚第幾次躺在麥田裏,接受它的洗禮,而這一次,我關注的,是它的核心。往懸崖邊奔來的小孩,不要怕,霍爾頓正在麥田裏當你們的守望者,他會在你們狂奔的時候,把你們捉住。他要拯救那些處於危險之境的純真者,使他們免受精神的傷害,使他們永遠純真,使他們堅守道德的陣地,不受墮落之苦。

有人曾經這樣對我說過:不是這個社會需要你,而是你需要這個社會。這對於浮躁的年輕人來說的確是一句勸誡的忠言。但這並不意味這我們就要完全臣服於世俗。說句輕狂的話:在這個節操盡失的時代,更需要我們年輕人以身作則來捍衛人們內心的那片淨土。

沒有絕對的對與錯,霍爾頓失去了太多東西,如果他能像其他人那樣認真學習,走好人生的每一步,或許生活會截然不同。然而作者的良苦用心在於告誡我們:這個社會永遠存在黑與白,而且永遠都不會消失任何一種,我們要做的就是在身處白色的時候保持冷靜努力前行,處於黑色的時候能守住底線捍衛內心的淨土。

這本小說一出版,立刻受到美國青少年的熱烈歡迎,因爲它實在寫的太真實了。作爲現在的我補償曾經學生時代沒有看過的遺憾,雖然它確實是一本青少年讀物,但讀完確實能從中收穫許多道理,我們要做的只是繼續冷靜的努力,做好本職工作的時候,不要丟掉內心最初的夢想,時刻告誡自己,不要浮躁,借用二戰英國政府鼓勵民衆的一句話:keepcalmandcarryon。

麥田裏的守望者讀書筆記 篇14

說起與《麥田裏的守望者》結緣,是在高中的時候,因爲《青年文摘》對塞林格的簡介,讓我有了想看《麥田裏的守望者》的想法。不過,因爲種.種原因,大二才得以如願,看完了之後,腦海裏冒出了一個想法,守望的內涵是什麼?

傑羅姆·大衛·塞林格,美國作家,1920--年1月1日生於紐約。父親是猶太進口商。他的著名小說《麥田裏的守望者》被認爲是二十世紀美國文學的經典作品之一。“我老是在想象,有那麼一羣小孩子在一大塊麥田裏做遊戲。我呢,就站在那混帳的懸崖邊。我的職務是在那兒守望,要是有哪個孩子往懸崖邊奔來,就把他捉住。我是說,孩子們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兒跑,我得從什麼地方出來,把他們捉住。我整天就幹這樣的事,我只想當個麥田裏的守望者。我知道這有點異想天開,可我真正喜歡乾的就是這個。我知道這不像話。”

這是《麥田裏的守望者》的主人公,16歲的霍爾頓說的一段話。他說他真正喜歡乾的就是做個麥田裏的守望者,他知道這有點異想天開,所以上面的一段話都只是他的想象,或者說夢想。讓我們來看看他在現實中都幹了些什麼。霍爾頓出身於紐約一個富裕的中產階級的家庭。學校裏的老師和自己的家長強迫他好好讀書,爲的是“出人頭地,以便將來買輛混帳凱迪拉克”,而在學校裏“一天到晚乾的,就是談女人、酒和性”。他看不慣周圍的一切,根本沒心思用功讀書,因而老是挨罰。

到他第四次被開除出校時,他不敢貿然回家,便隻身在美國最繁華的紐約城遊蕩了一天兩夜,住小客店,逛夜總會,濫交女友,酗酒。他在電影院裏百無聊賴地消磨時光,糊里糊塗地召了妓女,情不自禁地與虛榮庸俗但頗具美色的女友摟摟抱抱。與此同時,他的內心又十分苦悶彷徨,企圖逃出“虛僞”的成人世界去尋找純潔與真誠的經歷和感受。這種精神上無法調和的極度矛盾最終令他徹底崩潰,躺倒在精神病院裏。看吧,這就是他的人生。他的現實和夢想之間有着多麼遠的差別啊。他想做的是捉住孩子的守望者,但他自己就是一個四處狂奔不知道自己往哪裏跑的孩子,可是又有誰來守望他捉住他不讓他跌入生活和精神的懸崖呢?

守望顯然帶有挽救人生挽救靈魂的意義,也就是看護心靈的迷途者,避免其掉入精神的懸崖。這也就是霍爾頓夢想中的“守望”。只要我們稍微分析一下守望這個動詞在書中的施者(霍爾頓)和受者(四處狂奔的孩子),就會明白它近似於一種利他主義,也就是爲了他人的利益而不惜犧牲自己的利益。這種助人爲樂的利他主義也就是佛陀和基督仁慈倫理中的“善”。但是守望究竟算不算一種美德呢?斯賓諾沙給美德下了這麼一個定義:美德就是某種行動的力量,一個人越有能力保持自己的存在並獲得對他有益的東西,他美德的力量就越大。

這麼說來,守望這種行動的力量似乎很小,守望便該排除在美德之外。但是實際上,霍爾頓的守望讓他得到精神上的寬慰和自豪,這種精神的滿足更能讓他認識到自身人格的存在,因而也更能維護他肉體和精神雙方面的生存。所以,守望可算是最大的美德之一,即使他的現實是混帳的,是非守望的;但是,他的夢想是美好的,是守望。因此,不管怎樣,守望,它都象徵着一種理性,一種追求幸福的願望。而這,正是守望的內涵和核心所在。

麥田裏的守望者讀書筆記 篇15

一本好書總會給我受益匪淺的地方。今天我讀了《麥田裏的守望者》這本書,我拿起這本書時,沒想到這麼薄的一本書會對我產生那麼大的影響,使我感觸很深。我覺得這本書的形式和內容都很出色。

美國的20世紀50年代是一個相當混亂的時期,“二戰”的陰雲剛剛散去,“冷戰”硝煙又起。一方面科技發展迅速,而另一方面,人們缺乏理想,意志消沉,在自己無力改變的社會的大背景下,過着渾渾噩噩的生活。於是,“垮掉的一代”出現了,霍爾頓就是其中的一員。他抽菸酗酒,不求上進,但是,他還不至於淪落到吸毒、羣居的地步,因爲在他心底,一直還存有美麗而遙遠的理想——做一個“麥田裏的守望者”。

我們生活的這個國度,這個時代,正處於巨大的改革之中,一切都在日新月異的發展。從某種意義上說,這與20世紀50年代的美國確實有些相像。社會不斷進步,人門的思想觀念也在發生變化,很多人開始迷茫、消沉,他們逐漸遺忘了自己的理想,沒有了最初的熱情,開始墜入平庸。我們應該是一羣有理想有抱負的人。是的,有了理想就有希望。《麥田裏的守望者》讓我受益匪淺。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