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見參考範文:關於加快渝東南地區旅遊業發展的意見

來源:瑞文範文網 3.3K

意見參考範文:關於加快渝東南地區旅遊業發展的意見

意見參考範文:關於加快渝東南地區旅遊業發展的意見

各區縣(自治縣)人民政府,市政府有關部門,有關單位:

渝東南地區旅遊資源富集,是重慶旅遊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也是旅遊扶貧攻堅主戰場。爲了加快開發和利用渝東南地區的旅遊資源,促進“渝東南翼”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經市政府同意,現就加快渝東南地區旅遊業發展提出如下意見: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爲指導,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314”總體部署和市委三屆九次全委會的要求,深入實施旅遊大項目、大投入、大營銷戰略,以資源爲依託、以市場爲導向、以創新爲動力,加快旅遊精品建設、加強旅遊形象宣傳、培育旅遊市場主體、強化旅遊品牌塑造、完善旅遊基礎配套,培育“旅遊強縣”,推進“旅遊富民”,把旅遊業打造成渝東南地區的戰略性支柱產業和人民羣衆更加滿意的現代服務業。

(二)發展目標。

旅遊發展定位目標:秉承“做特做優”發展理念,按照“一年全面啓動、三年上檔提質、五年整體跨越”總體要求,實施“大項目、大投入、大營銷”三大戰略,把渝東南地區建設成爲重慶旅遊“第三極”、大武陵山區旅遊經濟高地、國內重要的民俗生態旅遊目的地和旅遊扶貧開發示範區。

旅遊形象建設目標:突出民俗生態主題特色,整合“神奇武陵風光,峻秀烏江畫廊”自然生態造化和“山鄉古鎮邊城,土家苗族風情”歷史傳統文化,全力塑造“世界地質奇觀,武陵世外桃源,烏江風情畫廊”的渝東南地區旅遊目的地總體形象。

旅遊產業發展目標:“xx”期間,力爭把旅遊業發展成爲渝東南地區戰略性支柱產業,旅遊市場份額佔全市總量的1/3。到2015年,年接待旅遊者5000萬人次以上,年均增長30%以上;旅遊總收入300億元,年均增長35%以上;旅遊從業人員佔非農就業人數的比例達到10%;旅遊收入佔農民人均純收入的比重達到20%。

二、主要任務

(一)重點打造旅遊精品景區。

加快渝東南地區旅遊發展必須堅持“重點突破,精品帶動”原則,在“xx”期間,渝東南地區要按照國家5a級旅遊景區的建設標準、年遊客量超百萬的體量規模和彰顯民俗生態主題特色的總體要求,集中精力,整合資源,重點建設大仙女山、烏江山峽、酉陽桃花源、黔江濯水――蒲花河、秀山洪安邊城、石柱黃水等精品景區。通過精品景區的打造,全力提升渝東南民俗生態旅遊目的地的整體形象和核心競爭力,整體推動渝東南地區旅遊產業“窪地”崛起,全面促進渝東南地區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二)精心培育五大特色旅遊產品系列。

按照現代旅遊產品建設要求,圍繞國內重要民俗生態旅遊目的地總體定位,加快構建渝東南地區特色旅遊產品系列。

生態旅遊產品系列。突出渝東南地區山奇水秀、林茂峽幽等自然生態特色,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實現可持續發展。重點開發以大仙女山、黃水林海、武陵仙山、摩圍山爲主的“遊山型”山林草場觀光度假產品,以烏江畫廊、小南海、芙蓉江、阿依河、阿蓬江爲主的“玩水型”峽江湖泊觀光休閒產品,以冷水溫泉等爲主的“溫泉型”休閒度假產品。

民俗文化產品系列。突出渝東南地區地方民族民俗特色,重點開發武隆國際山地戶外運動公開賽、武陵山民俗文化藝術節和清涼黔江旅遊文化節、秀山花燈文化藝術節、石柱土家民俗文化節和黃水林海旅遊節、彭水嬌阿依民族文化藝術節和彭水水上運動大賽、酉陽桃花源土家擺手舞節等“活動型”節慶賽事產品;精心編排以傳統土司苗王文化、地方生產生活習俗爲主要內容的“風情型”民族民俗休閒體驗產品;規範發展寺廟禮佛、香客朝覲等“宗教型”專項旅遊產品。

鄉村旅遊產品系列。突出渝東南地區古鎮村寨、山鄉田園,結合傳統古鎮的保護搶救和“美麗鄉村”工程,重點開發龔灘、龍潭、洪安、濯水、西沱、鬱山等“古鎮型”觀光體驗產品;大力發展主題農莊農場、牧場漁場、蓴菜基地、果園茶園等“田園型”農業觀光休閒產品;示範性開發土家聚落、土家文化主題公園、苗家山寨等“村寨型”主題社區鄉村休閒度假產品;提升並規範農家樂、林家樂、漁家樂、牧家樂等“農戶型”休閒體驗產品。

遺產旅遊產品系列。突出渝東南地區世界自然遺產地品牌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優勢,重點開發天生三礄、芙蓉洞、小南海等地質奇觀的“獵奇科考型”觀光產品,建立地質地貌、地震科學的實習基地;強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物質化、載體化打造,大力推介和展示秀山花燈、土家囉兒調、土家擺手舞、苗族嬌阿依、民族山歌號子、面具陽戲儺戲等“修學體驗型”非物質文化產品,整體提升渝東南地區旅遊的歷史文化內涵和民族民俗特色。

紅色旅遊產品系列。積極開展渝東南地區紅色革命歷史文物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加強紅色革命遺址和革命紀念館的保護、修繕和展陳。重點推進解放軍二野司令部舊址、趙世炎故居、賀龍將軍戌守屯兵遺址、南腰界紅三軍司令部舊址、萬濤故居等紅色旅遊景區開發和建設,豐富紅色旅遊產品內容,促進渝東南地區紅色旅遊發展。

(三)全力塑造旅遊目的地整體形象。

樹立以資源爲基礎、市場爲導向、概念爲引領的大營銷觀,堅持政府主導形象宣傳與企業主抓產品促銷、渝東南各區縣(自治縣)聯合並與周邊區域聯動、常態性“十個一”工程與突破性重大節慶賽事“三結合”的整體宣傳營銷,重點強化發佈性宣傳推介、人物性包裝代言和事件性活動招徠三大宣傳營銷平臺建設,建立和完善各景區形象標識系統。通過渝東南地區“世界地質奇觀,武陵世外桃源,烏江風情畫廊”旅遊總體形象的宣傳營銷和品牌塑造,打造渝東南旅遊目的地。

(四)加快構築戰略性旅遊支柱產業體系。

旅遊交通體系建設。按照“提高進出性、增強通暢性、豐富遊覽性、建設標準化、換乘無縫化”的要求,重點加強渝東南地區幹線公路及旅遊公路建設和改造,加快構建“城景快捷通達、景景環線串聯、指示標識完備、停車服務配套”的陸路旅遊交通網絡,加快樑黔高速公路規劃建設,打通連接長江三峽和湖南張家界兩大國際旅遊目的地幹線。支持黔江武陵山機場轉型,推進武隆仙女山支線機場立項建設,適時推出直升飛機旅遊,拓展臨空旅遊經濟;積極開通重慶主城及其周邊重點客源城市與渝東南地區的雙向旅遊專列;加強烏江畫廊跨省市的航道整治,統一規劃旅遊專用碼頭新建和改擴建,更新遊船,規範管理。

旅遊配套設施建設。引導旅遊住宿“城區標準化、景區主題化、鄉鎮特色化、村社地方化”的建設方向,加快構建以星級飯店爲主導,旅遊度假村、汽車旅館、鄉村旅舍、農家樂等爲支撐的旅遊住宿接待體系;重點培育旅行社骨幹企業,積極發展專業化旅行社,鼓勵國內外各大旅行社在渝東南地區開辦分社、門市部;全力打造以武陵山珍、烏江魚宴、傳統土菜等爲主的民族特色餐飲系列和品牌,優化佈局,規範管理;加強地方旅遊商品的研發設計、生產加工和銷售網絡建設,提高旅遊購物在旅遊總收入中的比重,建設武陵山旅遊商品研發生產基地;按照城區有娛樂、景區有活動、古鎮有民俗、田園有風情、節慶有主題的“五有”要求,精心打造渝東南地區特色旅遊文化娛樂體系。

旅遊城鎮體系建設。充分發揮城鎮體系在渝東南地區旅遊進出集散和接待服務中的產業集聚功能。按照國家優秀旅遊城區建設標準,把黔江城區建設成爲渝東南地區旅遊中心城市、大武陵山旅遊集散高地;依託秀山縣城、武隆縣城、石柱縣城,構建南通湘黔、西接主城、北連三峽的旅遊進出口岸型門戶城市;分別把彭水縣城、酉陽縣城建設成爲渝東南腹地旅遊集散樞紐和旅遊接待服務基地。結合農村小城鎮建設和古鎮保護與風貌整治,重點建設大仙女山、酉陽龔灘、黔江濯水、石柱黃水、秀山洪安、彭水鬱山等6個旅遊風情小鎮。

(五)加強生態環境和民俗文化的保護。

遵循“山林綠化、水體淨化、景觀美化、道路硬化、村寨亮化、民俗活化”的原則,重點加強渝東南地區的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遺產地、國家級風景名勝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森林公園、地質公園、自然保護區、歷史文化名鎮及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等的生態環境保護和民俗文化傳承。建立嚴格的旅遊建設項目立項審批管理制度,強化環保基礎配套設施建設,控制和治理旅遊區環境污染,實行綠色旅遊建設,開發綠色旅遊產品,推廣綠色旅遊經營,倡導綠色旅遊消費。

三、保障措施

(一)強化組織保障。

建立由市政府分管領導掛帥、市政府有關部門和“一區五縣”政府主要負責人蔘加的渝東南地區旅遊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定期統籌協調和研究解決旅遊發展工作中的重大事項。有關區縣(自治縣)成立由黨政“一把手”負總責、分管負責人具體抓、有關部門大協作的旅遊工作推進小組,研究制訂本行政區域內旅遊工作推進方案和保障措施,落實行政領導責任制和部門分工負責制,把旅遊發展與改革主要任務納入本地本部門年度計劃和中長期規劃並組織實施,切實推進各項任務的完成。

(二)加大財政資金投入和引導。

在進一步加大市級旅遊發展專項資金對渝東南地區旅遊規劃編制、整體宣傳營銷和遊客諮詢服務中心等公共項目建設投入的基礎上,採取貸款貼息和以獎代補等方式,重點支持和引導精品旅遊景區的開發建設。各區縣(自治縣)財政要按照培育戰略性支柱產業的要求,逐年增加旅遊發展專項資金的安排比例。整合市、區縣兩級不同渠道的政府性資金,直接、間接地投入到旅遊開發項目的基礎配套建設上,吸引更多社會資金參與旅遊開發建設,放大政府資金的引導效用。

(三)拓寬旅遊投融資渠道和平臺。

創新主管部門貼息、地方政府優惠、擔保公司擔保、金融機構貸款、項目業主承貸“五位一體”的投融資模式,重點推進渝東南地區旅遊投融資平臺建設。深化跨區域合作,聯合毗鄰地區成立泛武陵山國際旅遊投資開發集團和旅遊運營聯合會。優化投資環境,策劃包裝優質旅遊項目,推進股份制改革,吸引大企業、大集團投資渝東南重點旅遊項目開發。探索土地承包經營權、林權和農村居民房屋產權“三權”抵押融資和旅遊門票收費權質押融資,試行旅遊企業聯保貸款機制,拓寬旅遊中小企業、“農家樂”個體經營戶融資渠道。

(四)積極推進旅遊用地制度改革。

加強旅遊用地供應的規劃保障,將渝東南地區旅遊規劃明確的旅遊建設用地,納入全市各級城鄉總體規劃和土地利用規劃,增強權威性和法定性。將市級以上重大旅遊項目、重點旅遊景區的基礎配套設施和旅遊公共服務設施的建設用地,納入全市土地年度計劃指標保障體系。旅遊經營性用地通過購買地票和增減掛鉤指標予以保障。加快推進旅遊用地制度的改革進程。大力倡導節約集約用地,促進旅遊規模集聚和素質提升,提高單位土地投入產出效益。充分利用“三權質押”政策,支持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發展。

(五)改革創新旅遊景區管理體制。

創新以旅遊景區“管委會”爲主的旅遊資源開發、經營管理“一體化”模式。政府保留對景區的所有權和資源保護監督管理權,在確保國家資源國有和主管部門監管不削弱前提下,積極探索景區經營權流轉制度,大力促成優質旅遊資源與優勢企業對接,使旅遊景區運作市場化、經營企業化、管理法制化。堅持以企業爲平臺,以資產爲紐帶,整合跨區域旅遊景區的保護、開發和經營。

(六)加強旅遊人才培養和隊伍建設。

按照《重慶市旅遊人才隊伍建設規劃(xx―2020年)》,加大渝東南旅遊人才的培訓力度,支持重慶旅遊職業學院創建一般本科院校,支持與旅遊企業開展科研和“雙師型”教學,在旅遊企業建設旅遊實踐基地。繼續實施 “千村人才工程”、“渝東南少數民族地區人才培養計劃”。完善旅遊從業人員職業准入制度和職業資格評定製度,擴大旅遊執業人員資格證書的覆蓋範圍,抓好旅遊崗前、在崗、轉崗培訓和職業技能鑑定工作,建立旅遊人才信息庫。定向選派一批黨政人才、專業技術人才和經營管理人才到渝東南地區掛職或任職,組織專家學者“送教上門”,幫助渝東南地區加快培養和培訓旅遊人才。

(七)實施旅遊發展目標考覈。

市政府有關部門和渝東南“一區五縣”人民政府,要按照本意見的總體要求,將各項主要任務層層分解落實,建立健全目標責任考覈機制,制訂和完善考覈實施辦法,加強對目標責任、工作進度的跟蹤檢查和階段性問責、問效,並將工作落實結果納入相關年終綜合考評,努力形成分工協作、責任明確、考覈嚴明的工作推進機制。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