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企“壽命短、長不大”的七個通病

來源:瑞文範文網 2.77W
中國民營企業身上有一種倔強、奮進的可貴精神,沒有一個國家的民營經濟在20年內取得象中國民營企業這樣的成績。中國民營企業正在向正規化、制度化、非家族化方面發展。然而,中國民營企業的發展似乎並不理想,其中一個最顯著特點是壽命短,長不大。一般民企真正發展的黃金時期也就在2-4年,之後要麼倒閉、要麼長期停滯徘徊。比如,瀋陽飛龍集團、山東三株集團、珠海巨人集團、鄭州亞細亞集團、北京南德集團、廣東中山愛多集團、山東秦池酒廠、廣東太陽神集團。一個又一個輝煌地崛起,然後又一個個悲壯地倒下。如今,在中國的每一個城市裏都有這樣一種現象:一批一批的民營企業註冊成立,放鞭炮慶祝開張,同時,另外一批又一批民營企業宣佈倒閉,人去樓空。中國民營企業平均壽命僅爲3年半。這是中國企業專門調查機構慧聰國際資訊小組進行調查的結果。

中國民企“壽命短、長不大”的七個通病

11月6日在浙江杭州舉行的第三屆中國民營企業家會議公佈了這一結果:中國民營企業大約有300多萬家。據慧聰進行的調查,其中經營10年以上的企業僅有10%。每年在中國全國新成立的民營企業在15萬家左右,同時有10萬多家企業關門。民營企業中製造業領域企業最多,佔74%。而且90%左右以家族形式經營。

爲什麼中國的民營企業走不出“壽命短、長不大”?的陰影?下面問題也是中國民營企業走不出“壽命短、長不大”的原因。

民營企業價值觀:民營企業老總們總想超世脫俗,總想開創一番偉業,但是,其內心深處仍然是計劃經濟和小農經濟那一套,一旦企業發展到一定規模,其所有行爲和觀念仍然是傳統老套,沒有什麼根本變化,頗有些象太平天國一樣,雖然是打着“基督上帝”和“均貧富、等貴*”的旗號,但其所有的做法怎麼也逃不出封建帝王的種種俗套,如三宮六院、誅滅九族、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可以肯定,如果太平天國真能夠戰勝清王朝,那麼,所建立起來的也絕不是什麼現代意義上的民主政治國家,而是另一個封建王朝,往往用舊式思維去操作一場全新的業務與管理,結果必然失敗。在企業現代化辦公大樓背後,往往隱藏着封建的思想觀念,某些老闆行爲方式與封建帝王頗爲相似;民企老總大都精明,但缺少健全的人格。企業運作中最缺乏的就是契約和信譽精神,人格大小決定公司發展大小。很大一部分民營企業老總都存在着人格障礙。在一部分中國民營企業的骨髓裏,有着一種根深蒂固的“劣根性”,它是:一種狹隘的視野、一種對人的冷漠、一種對人文精神的輕蔑、一種對自由民主原則的排斥、一種與國際化潮流極不合拍的小農意識和市儈心態、一種對通用規則的忽略、一種缺乏自己的固有原則、一種盲目追風而又不知其所以然的淺簿。相當一部分中國民營企業家都是以追求個人利益爲第一要旨,思想行爲大都違反科學理性原則及人文精神,信譽不高,缺少個人首創精神,熱衷於追風趕潮,經營管理活動中帶有過多的政治目的,根本違反制度和規則原則。中國民營企業最滯後和落伍的不是廠房、設備、技術和營銷模式,而是企業家的精神世界;在民營企業現代化辦公大樓和進口先進設備的背後隱藏着的往往是傳統的、家族式的、帶着濃厚的農業社會和計劃經濟色彩的價值觀念;有形的東西最容易形成和改變,最難改變和形成的是無形的東西。而對事物發展起着根本作用的永遠都是無形的東西――精神。

民營企業用人:很多民營企業對人才的政策是“閒置”政策,民企老總最不願意給人才的就是權力。人才頻繁流失現象;老闆對人才有一種求全責備的心態,同時又不能虛懷若谷,於是導致企業人才頻繁流失。很多民營企業老總對功臣的辦法是兔死狗烹。對人的怠慢和卑視;只要求員工奉獻,卻不願意給員工以實際的利益。老闆最鄙視的就是人才的個人意志和獨立思想。民營企業家跟所聘用的人才之間並非一種簡單的“君臣”或者“主僕關係”,而是一種複雜的“博弈關係”。此種關係的維繫以利益分配爲基礎形成一種軟平衡,在中小型民營企業中,人才在進入公司後,隨着逐步對業務水平、顧客資源等的掌握,自身價值隨之提高,只要時機成熟,“人才”就會向老闆“要價”,提工資、升職位,甚至以離職相要挾,而老闆擔心的便是人才流入競爭對手企業,或另立門戶給本企業帶來更大威脅和挑戰。這樣,人才的心理線在一步步擴大,而老闆的心理線在一步步後退,結果便是由原先的合作轉入妥協,再由妥協變爲不妥協,平衡狀態被打破。很多民營企業家在解決該問題時傷透腦筋,於是,“愚民政策”、“集權管理”浮出水面,在現代管理制度盛行的情況下,反其道而行之,內部信息隔離,部門溝通阻滯,管理層級實質上只有兩層,即只有老闆(民營企業家)和員工(包括中低級人員)。所以,企業的發展實質上還是靠民營企業家在拉動,而沒能做到靠人才推動。至於能夠走多遠,則只能取決於民營企業家的能力、行業的狀況和市場的供求。

民營企業文化:民營企業中沒有明確的遊戲規則,一切隨老闆好惡而定,很多民企中存在一種“黑暗壓制力”阻礙民營企業發展的最大因素就是“黑暗壓制力”感情過甚、理性欠缺;拒絕規則化、制度化;傳統儒家文化成爲制約民營企業發展的一大桎桔。民營企業最缺乏的是一種人文思想、文化素養和理性思維。劣根性的成因在於:市場經濟初期的不適應、文化傳統、企業家素質偏低企業文化是企業在長期的生產經營實踐中逐步形成的價值觀、信念、行爲準則,以及具有相應特色的行爲方式、物質表現的總稱,它是企業爲達到經營成功,並在經營過程中所共同遵循的、反映企業意志的價值理念。它不是一個口號、一種目標,也不僅僅是一個希望,真正的企業文化應該融入到每一個員工的行爲之中。優秀的現代民企都十分注重企業文化建設、企業道德建設、企業形象建設淺顯而言就是企業的價值觀取向。基於農耕文化的土壤中成長起來的中國民營企業家儘管有着吃苦耐勞、敢打敢拼等一系列優點,但其身上的缺點也是不容忽視的。我們只有搞清楚現階段民營企業家戰略決策與日常經營管理中存在的問題,才能對症下藥,幫助我們的企業建立屬於自己的企業文化。

戰略計劃薄弱:只談“點子”、不談“戰略”,只考慮“現在”、不考慮“將來”。浮躁有餘、穩健不足;感情過甚、理性欠缺心無定性:民企老總最大的性格特徵是“心無定性”,決策通常是靈感型、即興型,突如其來型,業務型老闆永遠忙於小事,“精於小、必廢於大”;民營企業家大多很有智慧和天才,但卻缺少必要的計劃組織能力,很少能把事情落到實處思維缺乏系統性、整體性。民營企業老總大都有一種“前職業慣性症”,即在他創辦公司之前,都從事過業務經理。這樣,一旦自己創辦企業當上老總,其行爲方式、思維模式仍然擺脫不了以前職業所形成的習慣,仍然會把主要精力放在尋找客戶、開發新市場、聯繫銷售業務等事情上,而作爲一個老總應該做的事情(制定企業長遠發展規劃、建立正規化管理機制、財務控制、選拔任用人才)卻很少過問。他們難有時間坐下來冷靜地考慮長遠戰略和企業內部深層次的管理機制問題,一天到晚忙於各種應酬、見客戶、見政府領導、出席各種會議、參加各種社會活動,一天到晚處於極度亢奮之中,難以有一個寧靜平和的心態,有一種“坐不住”的性格,永遠處在一種躁動之中。

民企獨裁現象:其實,民營企業中有這種意識的,很多與其出身有關。特別是對第一代企業家來說,什麼樣的人才成爲企業家?我曾經做過研究,那些從政府官員或者國企出來的人不算,真正起自草莽的企業家,其早期生涯都充滿苦難。或者是出身不好,或者是窮困潦倒,最後,由於自身天分和膽識,並且有好的機遇,他們創業成功了。但是,底層經歷中的種種困難,曾經受到的白眼和傷害,使他們內心深處多少有些報復心理,或者是補償心理,一旦自己掌握了一定的社會資源,自己做了老闆,這種領主意識就出來了。這種意識是無法改變的,因爲這是人性對外部環境的反彈。專制的結果是組織機能的萎縮和退化,民企老總們大都有一種自我崇拜心理,當企業只有一個思想時,企業距倒閉只有半年時間了。

民企老闆先天不足:民企老闆以社會邊緣人士居多,先天性素質不高,很多民企業主是靠中國社會轉型中的一些機會而發跡起來,素質並未同時提高;民企老闆創業初期,企業領導人與親戚、同學和朋友攜手共建,憑着自己敏銳的市場觸覺和百折不撓的精神,破除重重困難,通過最原始的創業手段,憑着一股敢把皇帝拉下馬的精神把企業創辦起來。但是,隨着公司的業務量擴大、組織機構擴充、公司人員增加、資金流量增大,企業的各種問題也隨之出現。比如,內部管理混亂、家族成員對正規化管理進行牴觸、企業內部派系形成、信息傳遞失真、組織渙散、市場滑坡、產品質量下降。於是,經過幾次劇烈陣痛,企業瀕臨倒閉或是申請破產。

“家族管理人治”陋習:以中國企業目前員工素質來看,嚴格的制度是一個不可逾越的階段。企業中更多的是人治陋習,而非制度和規則傳統,制度在實際工作中永遠是犧牲品;中國的封建社會歷史長達數千年,中國人包括海外華商的骨子裏都滲透着封建主義的血液,而且在中國一直只有治國治家之術,而沒有經商之術的研究。在這樣一種歷史傳統的長期薰陶下,中國人其實一直是在以一種治家或治國的心態、方法來治理企業。以治家模式管企業的自然就成了“家天下企業”,企業領導是家長,其他人都是家人或僕從。以治國方法管企業的自然就成了“王天下企業”,企業領導是君王,其他人都是朝臣或百姓。家族化企業實際上就是企業主家庭的一種擴大。家族化企業中難有清楚的黑白是非界限,家族化企業本身就決定了企業短命的厄運。

民營企業的出路:

請了解“文化”精神決定外在,無形決定有形,民族生存發展的最根本動力是一種精神文化。請重視“企業文化”,決定企業發展成長的永遠是文化,文化永遠是企業一切經營管理活動的核心。

請尊重“人”,得民心者得天下,得人心者得企業,企業成敗取決於員工的首創精神是被壓抑還是被鼓勵。從最基礎做起,泰勒制仍然是民營企業應該追求的目標,少講些主義、多做些實事。

誠信第一,企業的“錢”不是靠錢掙來的,是靠信譽掙來的。確立理性精神,理性戰勝感情時,企業決策就正確,民營企業所有失敗都是反理性行爲的結果。

注重計劃組織,計劃高於策劃、落實高於決策、執行高於創意。戰略設計,有戰略纔有前途,清晰正確的企業宗旨是戰略的第一步。

管理權與經營權分離,兩權合一的結構必然造成對企業最高當權者的盲從。摒棄家族化,家族成員個人利益與企業利益並不總是一致的。民主與分權,大權獨攬必然造成效率低下。

變“人治”爲“法冶”,正規化管理意味着規則的確立與執行“嚴刑峻法”在現階段對企業只有好處。企業要發展,需要一個穩定可靠並且忠誠的核心管理團隊。對於這個團隊成員要充分體現出他們自身的價值。每個人有每個人不同的需求,企業家必須研究團隊成員的需求,正確引導、滿足,才能既網絡住人才,又能留得住人才,企業才能形成一個完整的管理轉型和企業發展的團隊。一個是要建立起企業管理層決策機制。企業的經營管理團隊內部也應該建立起一套決策機制。一個就是培養關鍵人才,並與團隊成員分享成功果實。(曾水良)

來源:慧聰網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