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的教育意蘊

來源:瑞文範文網 1.21W

生命之舟面對險灘,面對激流,弱者會選擇逃避和放棄,而強者則會選擇面對和挑戰。人生中無限的樂趣都在於對人生的挑戰之中迸出不衰的光芒。今天小編爲大家帶來的守于思想宣傳的範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的教育意蘊

【思想宣傳範文】

由於“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注重實際效果,解決實質問題,其必然關涉全體黨員應當如何行動,必然關涉如何努力建構具有崇高價值的政治生活方式,所以具有強烈的政治倫理意蘊。

正在以縣處級以上領導幹部爲重點,在全黨開展的“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是黨的十九大以來進行的重大黨內教育活動,其具體目標是教育全黨牢記“爲中國人民謀幸福,爲中華民族謀復興”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努力實現全黨理論學習有收穫、思想政治受洗禮、幹事創業敢擔當、爲民服務解難題、清正廉潔作表率的具體目標。由於“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注重實際效果,解決實質問題,其必然關涉全體黨員應當如何行動,必然關涉如何努力建構具有崇高價值的政治生活方式,所以具有強烈的政治倫理意蘊。

“以人民爲中心”的倫理認同

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以人民爲中心的思想居於基礎性的突出位置。“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主要涉及個體與整體的關係,這一關係構成了以人民爲中心的倫理邏輯。以人民爲中心的倫理認同就是對增強羣衆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認同,就是積極引導全體黨員對人民幹事創業主體地位的認同。當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爲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主題教育就是要向受教育者發出以人民爲中心的更強烈信號,尤其是教育引導黨員領導幹部把增進民生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爲幹事創業的動力。當然,倫理認同更深刻的意義在於啓迪個體以至羣體自覺思考“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的深層次背景。一旦深層次的思考成熟,黨員幹部就會把以人民爲中心作爲廣泛而深刻的內驅動力,在道德上、在情感上、在追求上自覺把人民作爲實踐主體、認識主體、價值主體、歷史主體,始終堅持人民立場,堅信黨的根基和力量在人民。在以人民爲中心的倫理認同下,“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能夠激勵全體共產黨員恪守新時代的政治道德規範,做到人民羣衆反對什麼、痛恨什麼,就堅決防範和糾正什麼;在面對各種政治抉擇時,能夠做到人民利益至上,主動維護好、發展好、實現好人民羣衆的切身利益,努力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我們是什麼”的倫理空間

黨章指出,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廣泛意義上,黨章對於“我們是什麼”具有明確的要求。自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一代代共產黨人攻克了一個又一個看似不可攻克的難關,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彪炳史冊的人間奇蹟。但是,取得如此巨大的成績不是中國共產黨事業的全部空間,我們依然行進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未來必將創造出更加輝煌的業績。每一個黨員只有主動把個人成長的空間與國家民族進步的空間結合起來,才能不斷提高爲人民服務的本領。“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就是通過對“我們是什麼”的教育,不斷深化對黨的初心和使命的認識,不斷強化和提高自覺擔當使命的意識和能力。“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就是要形成共產黨員永不懈怠的倫理空間,這種倫理空間的文化原理是:只有不斷追求個體至善,才能達成社會至善。

“我們應當做什麼”的倫理使命

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我們要緊緊圍繞“守初心、擔使命,找差距、抓落實”的總要求,把準方向、結合實際,統籌兼顧、注重實效。“我們應當做什麼”,歸根結底就是要通過教育活動更加清晰地明確中國共產黨必須始終爲中國人民謀幸福、爲中華民族謀復興。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中,倫理使命由守初心、擔使命,找差距、抓落實四個方面構成,這具有深刻的理論合理性和歷史合理性。關於“我們應當做什麼”的倫理使命,可以從兩個方面進行分析:首先,主題教育就是教育全體黨員自覺承擔實現偉大夢想的使命,同時也告誡全體黨員實現偉大夢想絕不是輕輕鬆鬆、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實現偉大夢想,必須要進行偉大斗爭,必須要建設偉大工程,必須要推進偉大事業。其次,守初心、擔使命,找差距、抓落實都是倫理使命的有機構成,只有這四者構成的有機生態,才能準確、全面、有效地體現主題教育的總要求。“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的運作邏輯,要從“我們應當做什麼”的四個方面進行把握,捨棄其中任何一個方面,都會導致政治倫理的功能不健全,甚至導致倫理精神的失落。

“我們期待什麼”的倫理責任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就是要實現全黨理論學習有收穫、思想政治受洗禮、幹事創業敢擔當、爲民服務解難題、清正廉潔作表率的具體目標,這也是“我們期待什麼”的倫理責任。倫理責任是以“盡己之責”“各盡其責”爲基本的一種倫理規約,是處於一定社會關係中的行爲主體承擔與其社會角色相對應的職責、義務等方面的規定以及對行爲後果的承擔。任何一次黨內的主題教育都伴隨着新的倫理責任,就受教育的個人而言,對主題教育的感受是特殊而具體的,從事不同職業的共產黨員,由於角色、地位、眼界等不同,可能教育的具體要求也不完全一樣;但是,主題教育五個具體目標的實現是全體共產黨員的普遍性價值追求,是全體共產黨員都應該具有的倫理責任。正因爲社會需要這種倫理責任,正因爲這種倫理責任是每個黨員應有的價值觀,主題教育才顯示出正當其時。

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是中國共產黨黨內教育的迫切需要。開展主題教育,就是要堅持思想建黨、理論強黨,堅持學思用貫通、知信行統一,推動廣大黨員幹部全面系統學、深入思考學、聯繫實際學。通過主題教育活動,使每個黨員努力做到永不僵化、永不停滯,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歷史進程中經受考驗,努力向歷史、向人民交出新的更加優異的答卷。

【思想宣傳範文】

紅色基因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接過民族復興大任接力棒的青年一代傳承紅色基因、弘揚紅色精神,對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意義重大。

xxxx曾指出,“共和國是紅色的,不能淡化這個顏色。無數的先烈鮮血染紅了我們的旗幟,我們不建設好他們所盼望向往、爲之奮鬥、爲之犧牲的共和國,是絕對不行的”。紅色基因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紅色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有着與時俱進的優秀品質,作爲接過民族復興大任接力棒的青年一代傳承紅色基因、弘揚紅色精神,對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意義重大。

黨的十九大提出了“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的重大命題,政治合格抒大青年成長爲時代新人的首要要求,是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走好人生道路的根本,首關不過,餘關莫論。新時代中國青年只有在紅色基因中吸取營養,堅定不移聽黨話跟黨走,讓紅色基因融入自己的血脈,把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念作爲畢生追求,認真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真正打牢思想根基,學會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看待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做紅色基因的傳承者和踐行者,擰緊“政治總開關”,擦亮政治底色,才能成長爲新時代的開創者和建設者。

“欲事立,須是心立。”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決定事業成敗。xxxx指出,沒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堅定,精神上就會“缺鈣”,就會得“軟骨病”。青年的健康成長,離不開崇高理想的指引和堅定信念的支撐。紅色基因在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追求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不斷淬鍊,它形成於血與火的革命年代,傳承在和平建設和改革開放時期,必將在新時代得到更加廣泛的傳承弘揚。分析紅色基因的科學,我們不難發現,其本身就形成於中國共產黨人對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仰、對共產主義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光明前景的堅定信念、對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建設事業取得成功的堅定信心。傳承紅色基因,不忘來路、不忘初心,新時代中國青年才能更深入瞭解黨史國史,更加深化愛黨愛國的情感,才能讓信仰之火熊熊不息,讓紅色基因融入血脈,讓紅色精神激發力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但“趕考”的任務還遠未結束,只有把理想信念的火種、紅色傳統的基因一代代傳下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才能薪火相傳、血脈永續。

飲水思源,不忘初心,紅色基因凝結着老一輩革命家的艱辛探索和責任擔當,沉澱了無數革命先烈的赤膽忠誠與奮鬥犧牲,是我們在新時代賡續光榮、走向未來的強大動力,是我們黨的巨大政治優勢,也是中華民族繁榮昌盛的不竭力量源泉。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中國革命史是最好的營養劑,新時代中國青年只有不斷從紅色基因的傳承中汲取養分,才能真正讓紅色基因融入血液,獲得茁壯成長的永續力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廣大青年在接受革命傳統洗禮、傳承紅色基因的同時,要進一步挖掘和豐富紅色基因在新時代的,內化於心,外化於行,將其融入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不懈奮鬥。紅色基因是在中國共產黨偉大的革命實踐和建設實踐中逐漸形成的,這種信念堅定、不怕犧牲、不畏困難、艱苦奮鬥、勇於創新的精神正抒大青年在新時代幹事創業所必須具備的優秀品質。讓紅色記憶永不褪色,將初心和使命根植心中,新時代中國青年就能不斷汲取奮發進取的強大動力,沿着革命先輩們開創的民族復興大道繼續奮勇前進。

牢記來路方能堅定前路。紅色基因不僅蘊藏着我們“從哪裏來”的精神密碼,同時標定了我們“走向何方”的使命航標。紅色基因的一個重要就是把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把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作爲宗旨。實踐證明,青年的成長、個人的奮鬥,只有與國家和民族的需要真正統一起來,把個人的夢想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緊密相連,才能創造永恆的青春、不朽的篇章。新時代中國青年未來的人生成長之路與我們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實現高度吻合,這一時期將豎家和青年兩個生命週期同頻共振的新時代,廣大青年將見證歷史,更要參與其中創造新的歷史。新時代中國青年只有傳承好紅色基因,堅定前進方向,堅定一生跟黨走的理想信念,同人民一起奮鬥,同人民一起前進,同人民一起圓夢,把個人成長成才與國家前途命運緊密結合,與時代發展同頻共振,才能接過前輩火炬,走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新的長征之路。

【思想宣傳範文】

立德樹人是新時代對教育的必然要求。通過艱苦卓絕的革命鬥爭和改革開放的經濟建設,如今的中國已經站起來、富起來,正走向“強起來”的時代。這種“強”決不僅僅是經濟、科技和軍事上的強大,更重要的是人民內在精神的強大。

黨的xx大以來,黨中央提出把立德樹人作爲教育的根本任務。爲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要“全員、全方位、全過程育人”,要把立德樹人體現在各科課堂教學之中,滲透到社團活動、管理評價、日常生活等各個環節,延伸到家庭、社會和網絡活動的方方面面,建立大中小幼一體化的德育體系。與此相適應,還要完善德育體系、加強課程教材建設、優化育人環境、改革管理評價機制,要注重師德師風建設,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筆者認爲,只有不斷加深認識,才能把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真正落到實處、變爲行動。

立德樹人是新時代教育的戰略轉型

何爲“根本”任務?根就是樹根,“木下曰本”,本也是根,根本就是最本質、最重要、最不可或缺的。“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我國幾千年的傳統文化一貫重視立德樹人、以文化人。《大學》有言,“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自天子以至於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爲本”。“明明德”“修身”,就是爲學之道、爲人之本。《大學》還直截了當地說:“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在很長一段時期內,學校教育都過於注重知識、能力、升學、就業、收入這些“才”或“財”,而沒有對“德”予以足夠的重視,甚至可以說是本末倒置。如今國家提出“要把立德樹人的成效作爲檢驗學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可以說是正本清源、迴歸正道。

立德樹人也是新時代對教育的必然要求。通過艱苦卓絕的革命鬥爭和改革開放的經濟建設,如今的中國已經站起來、富起來,正走向“強起來”的時代。這種“強”決不僅僅是經濟、科技和軍事上的強大,更重要的是人民內在精神的強大。xxxx說,沒有理想信念,精神上就會“缺鈣”,就會得“軟骨病”。

如何才能強起來?老子說:“知人者智……自勝者強。”真正的強者,是能戰勝各種外在誘惑和人性弱點的內心強大的人。孔子在《論語》中提出了“庶、富、教”的思想,克服“後富裕社會”可能帶來的各種新問題,避免貪慾、空虛、懈怠和“軟骨病”。這都需要真正以立德樹人爲根本的教育。

立德樹人是追求人生幸福的內在需求

美德是事業的基礎,是幸福的源泉。《說文解字》說:“德者,得也,外得於人,內得於己。”《易經》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惡之家必有餘殃。”《中庸》說:“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祿,必得其名,必得其壽。”孟子更進一步說:“萬物皆備於我,反身而誠,樂莫大焉。”幸福不在心外,而在心中,通過誠於良知、不斷提升道德品質和心靈境界,每個人都可以獲得內心的安定和幸福。所以,立德樹人不應該只是對學生的外在要求,而應該是學生、教師、家長以及每個人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內在需求和根本動力;立德樹人不只是對教師育人的外來任務,而應該是每個人的內在願望。立己德,立己人,得己福,只有基於這樣的認識,立德樹人才能落實到每一個人,才能轉化爲自覺行動。

外因是條件,內因守鍵。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落實確實需要國家政策、措施、資源的支持和外部環境的改善,但更不能忽視的是每個人的“自修”。中國傳統文化一貫強調反求諸己、內省自修。《中庸》說,“修道之謂教”。孟子教導我們:“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則居之安;居之安,則資之深;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原。”思想道德修養,歸根到底要靠自己的修和悟,而自修自悟的關鍵在於“誠於己”,在於“慎獨”。只有每個人時時刻刻、隨事隨處覺察反省、知善知惡、爲善去惡,才能真正實現“全員、全方位、全過程”立德樹人。

立德樹人要立志爲先依道而行

王陽明說,“夫學,莫先於立志”“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志不立,立德樹人同樣不可能。立志不是指從事怎樣的職業、成就怎樣的事業,而是要確定人生的志向,即成爲一個有怎樣心靈品質和道德境界的人。“夫志,氣之帥也,人之命也”,志是諸多德行的統帥,是安身立命的根本。立志對於修德有綱舉目張之效,明確堅定的志向也是修己成人的根本動力源泉。正因爲如此,xxxx反覆強調立志和理想信念的重要性,強調要“立鴻鵠志,做奮鬥者”,“內心淨化、志向高遠便力量無窮”。應該把學生、教師、家長公開立志、不斷勵志作爲立德樹人的重要抓手,予以高度重視。

德有百千種,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忠、孝、廉、恥、勇,謙、和、慈、恕、誠,這些都逝人一貫強調的重要的、基本的美德。“百善孝爲先”,在衆多美德中,孝又是更基本、更需要優先培養的德。孟子認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進而實現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獨特智慧。從每一個家庭開始,從孝親敬長開始,是立德樹人最有效的切入點和着力處。

立德樹人應追求“立大德、樹大人”。只有立大德,才能成大業。因此,xxxx教導我們要“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要把人生理想融入國家和民族的事業中,肩負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重任。這纔是大德,只有這樣纔可望成爲棟樑之材,成就偉大事業。

立大德、樹大人應該循大道。《道德經》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世間的所有德行規範應源自天道、符合天理。“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爲而不爭。”《易經》也說:“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謂易。”天地之大德、大道是利益萬物之和諧共生。由此可見,爲人民謀幸福、爲民族謀復興、爲世界謀大同,就是大德、大道。但凡“立大德、樹大人”,都必須以此作爲根本原則和終身的奮鬥目標。

【思想宣傳範文】

近日,第二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論壇暨中華孔子學會國學教育委員會20xx年年會在山西晉城舉行。論壇以“傳承經典,立德樹人”爲主題,由中華孔子學會國學教育委員會、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論壇組委會、晉城市教育局、中共澤州縣委宣傳部主辦,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校長、一線教師以及國學愛好者200餘人參加。

圍繞“傳承經典,立德樹人”的理論和理論構建,專家學者進行了深入探討。教育部原副總督學、中國教育學會原常務副會長郭振有強調,傳承經典首先要回歸經典,敬畏經典,通過釐清經典之本義來認識經典。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理論研究所所長吳安春研究員認爲,經典的傳承不能墨守成規,應基於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以及當代中國教育發展的實際需求,將傳統文化之“精神要義”與立德樹人之“發展導向”以及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育人之本”相結合。而提升教育研究者和一線教師的國學素養,是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落地的重要保障。湯用彤學術獎評委會祕書長雷原提出,育人的基本方法包括親近自然、勤耕精藝、養蒙讀經、尊師好學樂羣等。中國人民大學教授程方平認爲,中學階段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亟待改善。

“傳承經典,立德樹人”的實踐路徑,是本次論壇關注的重要內容。北京府學衚衕國小開展國學校本教材研發,並形成了“1+X”全學科國學教育模式。北京星火國小將經典融入校園情境,創辦“齊家讀書會”,將學校教育延伸到家庭。北京房山區琉璃河水泥廠學校的燕都書院設置了“小水滴”校本課程、入泮課程、國學微課程。北京垂楊柳中心國小通過網聚名師大家,孵化課程,以此弘揚傳統文化。

【思想宣傳範文】

李吉林老師是我的恩師,新世紀初收我爲徒,近20xx年來對我的真誠關懷與呵護,讓我刻骨銘心。

做一個“長大的兒童”

上世紀80年代,李老師是南通市“五朵金花”之一,是最有思想的特級教師,我們一羣師範生很崇拜她。在南通師範學校求學的第二年,我們在南通師範學校第二附屬國小聽李老師執教《桂林山水》。李老師一舉手一投足那麼優雅、親切,朗讀聲異常動聽,黑板上寥寥幾筆就再現了桂林山水的神韻。我被李老師神奇的語言、神奇的朗讀、神奇的畫面“黏”住了。

1992年,我來到剛剛創辦的海門市東洲國小做教導主任。這所學校處於城郊接合部,學生大多數來自農村。當時的課堂呆板而封閉,爲了在南通市國小語文“語言文字訓練”專題研討會上執教研究課,我苦苦思索課堂如何生動起來,學生如何“活”起來、“動”起來。我想到了李老師的課堂,並認真閱讀《情境教學詳案選》,揣摩李老師創設“情境”的奧祕,在《驚弓之鳥》的教學中嘗試讓兒童的眼、耳、手、口、腦都活動起來,課一下子生動了許多。從此,我開始閱讀李老師的許多著作,李老師關於“活動”“情境”的諸多論述,成了我研究“國小語文教學活動化”的理論根基。

1996年秋天,我第一次近距離見到了李吉林老師,第一次親耳聆聽了李老師的教導。那次我要參加南通市的閱讀課比賽,在一位老師的介紹下,去請李老師輔導。那天,李老師穿着一件漂亮的碎花連衣裙,和我們圍坐在一起,在秋日的陽光下,那麼平和從容。她娓娓地講着怎樣去解讀《我要的是葫蘆》,怎樣通過角色表演進行語言的感悟、體驗,怎樣引導學生在寓言故事中獲得智慧的啓迪。當說到“葫蘆藤上開着雪白的花,過了幾天,花掉了,長出了可愛的小葫蘆”時,李老師聯想到了絲瓜、黃瓜等許多藤蔓植物。她說,這是多好的語言練習的範例啊,可以讓學生說說其他的植物是怎麼開花、結果的。我頓時明白了,什麼叫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看着李老師一走進教材,講話時的表情、語氣、神態,我在已經上了年紀的李吉林老師身上重新認識了童心、童真、童趣以及無窮無盡的生動形象。

20xx年9月10日,第十六個教師節,李老師正式收我爲徒,我幸福地成爲李老師爲數不多的校外弟子之一。我可以經常到她身邊,聆聽她的教導。聽她講《揠苗助長》,講《小露珠》的教學,講如何訓練語言與發展兒童智力,講課堂中如何讓兒童充分活動……說得最多、聊得最多的是兒童。

李老師幾乎是手把手教我怎樣用語言去感染兒童,用多樣的活動形式去吸引兒童,用語言、用藝術去啓迪兒童的智慧與美感。我知道了,教學是爲兒童展開的,我們的語文教育,不能給兒童帶去壓力、負擔,童年應該是快樂的、燦爛的。教師要做一個長大的兒童,永懷童心、童真、童趣。

教學“要把兒童教聰明瞭”

李老師一直說,要把兒童教聰明瞭。怎麼樣才能把兒童教聰明呢?我借鑑李老師的主題大單元情境課程的經驗,帶領教師們開始語文綜合實踐課程的研究。

李老師積極倡導野外教育,把孩子們的學習帶入廣闊的世界。她說:“當兒童走進大自然寬闊的世界時,大自然那無與倫比的美感,連同大自然種種景象所包容的、所顯示的因果關係,都會引起兒童的喜悅、驚歎和思考。”“教育不能切斷源泉,教育必須帶學生到源泉中去。”

偉大的教育家在帶領孩子們去自然之前,心中已經擁有了大自然的美。在李老師的指導下,我帶領學生走進語林,走進生活的灌木林。李老師說,語文教育應以情感爲紐帶、活動爲根基、生活爲源泉、智慧爲核心、藝術爲視野。我們以此建設了以生活爲源泉、活動爲根基、綜合爲特徵、文化爲追求的語文綜合活動課程。讓語文教育走進學生真實的生活,打通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的壁壘,使生活中優質教育資源與書本知識相融通,感悟母語的生動與偉大。

20xx年4月,我獲得江蘇省第四屆新世紀園丁徵文大賽一等獎,組委會安排我執教展示課。我選擇了五年級的《望月》,月亮女神的柔美、仁慈,月光的清幽、聖潔、純真與靈動,營造出特有的中國文化意境。如何通過教學讓學生在美的意境中徜徉,獲得豐富的感覺呢?我決定從優美的語言和意境入手,設計教案。當我第一次把教案給李老師指導時,她提出了兩點意見:一是內容前後有重複,不清爽;二是語言挺美的,適合成人,但不適合兒童。

李老師的意見簡短卻擊中要害。用李老師的話說:“老師的語言是作品和學生情感共鳴的橋樑,老師的語言是啓迪兒童智慧的火種。老師的語言不只對兒童的認知起着調節、支配作用,而且是在傳遞作品情感。這就要求老師自己也帶着真情走進課堂,語言是聲情並茂的。就因爲我是個老師,我的情感對於學生來說是一個典範,我要去傳遞情感,要去啓迪智慧。”真正把兒童裝在心裏,不是一句空話。只有用孩子們喜歡的、能接受的語言,才能在他們的心裏蕩起漣漪。這堂課不斷髮酵,我由此提出“文化語文”的教學主張。

李老師說,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的基本特點,這條概括是非常準確的。孩子們藉助母語要能讀書,能寫字,能寫文章,能和人交流,這是個工具,孩子們要使用一輩子。語文不僅僅勝具的,還是文化的,具有傳承功能。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又不是相加的,而是融合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統一的,是有機結合的。

“警惕女人的脆弱和碌碌無爲”

李老師“警惕女人的脆弱和碌碌無爲”的警示,一直提醒着我。我從李老師身上讀到了什麼是生活,什麼是真正的幸福的。

每一次參加情境教育活動,總能聽到李老師講情境教育新的發展,從情境教學到情境教育再到情境課程,領域越來越寬。李老師讀美學,讀腦科學,讀社會學,讀哲學,從沒有停止過閱讀與思考。李老師常常說,國小就是她的大學。

李老師身上洋溢着的優雅與美麗的氣質,是讀書與思考帶來的。我也要培植文化的大樹。20xx年我考取了蘇州大學美學碩士研究生。當我把這個好消息告訴李老師時,她笑着說:“好好讀啊!你比我們幸運,趕上了好時代、好機會,好好讀書!”幾個“好好讀”讓我的心裏暖暖的,心兒如風帆,鼓得足足的。以後,每個假日,我都要向李老師彙報自己的學習和工作情況,每一次,都是在李老師的辦公室見到她。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不知道哪一天是李老師的休息日。

20xx年,我參加國家級骨幹教師培訓班的學習,李老師來北京給我們作報告。晚上,我陪李老師一起住。李老師見了我的鞋說,以後買鞋不要買帶寬邊的鞋,那樣看上去腳會更大,生活中的自己也要美美的。李老師說我適合穿中式衣服,特意給我買了紫紅色的呢料做了一件,高高的立領,中式的盤扣,沒有量體裁衣卻合身合體。原來李老師還有裁縫的本領。李老師知道我做校長很辛苦,常叮囑我要注意身體,也常囑咐我,校長要做好,語文教育也不能放棄,把學校裏的教師都帶上來。原中央教科所教育實驗研究中心高峽老師曾經問李老師:“祝禧是你的學生,文化語文應該和情境教育之間有很深的淵源。你對祝禧提出的‘文化語文’有什麼看法?”李老師笑着說,她爲年輕人喝彩,爲他媚勁,爲他們加油。希望自己的學生超過自己,希望後來者居上,希望有更多比她更優秀的名師。

李老師曾說:“我要在花和月中尋找,尋找童年的眼睛……於是那小河裏的蝌蚪,草叢中明滅的螢火蟲,便有了魅力!一顆純真的童心在胸中激盪,周圍的一切,竟變得這樣的新奇、美好。”“我常常倚在這神奇的門扇旁,用孩子的眼睛去看啊,揣摩着孩子的心理去想啊!”我希望自己也用這樣的“看”,尋找到那閃爍着聖潔光輝的“童年的眼睛”,並透過一雙雙明亮的眸子發現那個神奇迷人的兒童世界。

李老師給我的遠不止一句話、一堂課、一本書、一件衣……她用對黨和人民教育事業的無限忠誠教會我怎樣去對待自己的事業;她用對教育、對兒童的摯愛,教會我如何譜寫兒童心坎裏的詩;她用教學一線教師的勇氣和魄力,讓我明白如何警惕自己的脆弱和碌碌無爲;她用母親般的關愛啓迪我,如何對待比自己年輕的教師,幫助他們成長。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