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感悟:語文教師應當成爲文本的知音

來源:瑞文範文網 2.94W

編者按:《語文教師應當成爲文本的知音》說得就是文章閱讀的話題。準確把握文本的語言和情感,才能爲學生帶來更好的教學。

閱讀感悟:語文教師應當成爲文本的知音

文本是閱讀教學的緣起和載體。我們教師在備課時普遍有一個不良習慣,就是過於熱衷搬運別人的教學設計模式,但在深入解讀文本上的時間卻十分吝嗇。最常見的就是做教學參考書的附庸,很少有自己獨特的體會發現。

衡量一堂閱讀課是否精彩,主要看學生的語言、思維是否活躍,是否有明顯的增量。這樣的課堂除了依賴教師的現場課堂運作能力外,教師對文本的獨到發現和體驗往往是課堂成功的基石。而且我還發現,這些獨特高明的打開文本的方式,往往會對同行的習慣性教學思維產生強烈的衝擊,而被人津津樂道。

“文本解讀”曾經是十年前文教學最熱門的話題,雖然近十年來,語文教學研究的熱點不斷,但是作爲教師,文本解讀能力仍舊是語文教師最基礎的教學基本功。從孫紹振的《名作細讀》到葉嘉瑩的《唐宋詞十七講》,這些文學性文本解讀的典範之作也依舊值得語文老師們一讀再讀。以下很多內容是我十年前寫就的。如果沒有這個公衆號,這些文字也就沉睡不知去路了。現在我打算復活它們,也向各位坦陳我十年前的一些思考,可能對當下教師以自我修煉的方式提升文本解讀能力會有所幫助。

一、 發現文本獨特的語言現象。

讀懂文本,首先需要我們發現文本獨特的語言現象,領悟文本遣詞造句之妙。遣詞造句是構成學生語言能力的基礎和前提,是豐富語言、運用語言最基本的物質憑藉和技術手段,是生成語言、發展語言活力的“細胞”。

入選教材的課文大都是成名作家的精典之作。且經過反覆修改,語言簡潔流暢,優美生動,改一個字或少一個詞,或者詞語順序的變化,都會影響原文語言整體的和諧及內在的意蘊。所以如果教師能夠有意識地抓住課文中的一些字眼、詞眼進行適當的變化,可引發學生對語言質量的辨識,使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敏感性、準確性、感悟力得以逐步的提高。

我印象很深的是以前上虞的宋星亮老師在執教《貓》時,抓住一個“蹭”字做文章:

師:能說說“蹭”在這兒的意思嗎?

生:是“摩擦”的意思。

師:請同學們把“摩擦”一詞代入句中讀一讀,再與原句比一比,體會體會有什麼不同?生:用“摩擦”,就沒有貓可愛、溫柔可親的感覺了。

師:看來,“蹭”雖然有摩擦的意思,但不僅僅是“摩擦”這麼簡單。大家再聯繫上下文細細讀這句話,看看還有什麼新的發現?

生:我覺得“蹭”是輕輕地“摩擦”,如果很重的話,老舍爺爺肯定要不高興了。

生:我覺得這裏的“蹭”應該是一種溫柔地“摩擦”,因爲課文中說“貓高興的時候,能比誰都溫柔可親。”貓對主人很友好,它用身子擦着老舍爺爺的腿,其實是在和老舍爺爺打招呼呢。

生:我覺得這個“摩擦”還很親暱。因爲我覺得老舍爺爺很喜愛貓,所以貓對他也很友好,他們兩個就像好朋友似的,見了面非常親熱。

師:說得真好!你看,貓還“伸出脖子要求給抓癢”呢!同學們,貓這樣“輕輕地”、“溫柔地”、“親熱地”蹭着老舍爺爺的腿,你要是看見了,會怎麼想?。

生:這隻貓實在是太可愛了,我也要去養一隻。

生:(急切地)我覺得老舍先生和貓已經不是普通的朋友了,你看他們多好,他們感情多深啊!我要是有這樣一隻貓,真是太幸福了。

師:說得多精彩啊!同學們,一個“蹭”字,不僅讓我們感受到了貓的可愛,而且讓我們看到了一幅“人愛貓,貓親人”的動人畫面。老舍先生不愧是一位了不起的語言大師!讓我們再次來朗讀這句話。

很顯然,如果沒有教師對“蹭”這一語言現象的發現,就不會有學生閃爍靈性的閱讀感悟。文本獨特的語言現象,它是文章的生命力所在,是促進課堂生成充滿智慧靈光的催化劑。

獨特的語言現象並不都是奇崛精妙。又是就是普通的一個詞,一句話,但是在一個具體的語境裏,其作用之大足可以影響文本的價值取向。

以《自己去吧》一課爲例。很多教師的教學定位都是鼓勵孩子遇事主動去嘗試。但忽略了文本中鴨媽媽說的“河裏水不深,自己去吧。”這句話中的“河裏水不深”這一很關鍵的語言。

同樣的主題,還有《小馬過河》,當小馬去問媽媽時,媽媽說:“河裏的水不是很淺嗎?”,但這句話,在一線的教學現場,一樣很少能引起老師在教學時的足夠重視。

勇敢和敢於嘗試是我們這個時代最匱乏的精神。但是對於孩子來說,盲目冒險是非常可怕的。當面臨危險時,最大的勇敢就是保護自己。我們的語文教學需要很明晰地學生傳遞這樣的信息。

教師解讀文本還有一個核心任務是發現文本中值得學生積累和運用的新鮮的言語形式,這樣的言語往往對學生讀懂文本、升級認知有關鍵的作用。但是因爲教學的功能不同。所以在教學上的自有側重。這部分另文再述。

二、準確理解文本應有之意

從解釋學的角度看,不同的教師和學生對於同樣的文本當然可以有不同的理解。然而,在教學論的意義上文本的解讀應當是有定數的。正所謂“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但決不會是林黛玉一樣。語文課的詮釋,因教學內容和對象的不同,會有所變化,但也應該有相對確定的、約定俗成的、共同遵守的尺度標準,以約束過度詮釋現象的發生。

教師自己對教學文本體驗、感悟和解讀的深度,將在根本上決定一節課的質量。在多元化時代的到來之際,當我們的個性解讀和文本的價值發生矛盾的時候,我們總習慣於以個人的個性解讀來取代文本的原始價值,其實質就是我們習慣的單極思維定勢在作怪。忽視文本價值的解讀與感悟,我們的文化與智慧就成了無源之水。

在古希臘神話中力大無窮的安泰離開了大地就軟弱無力,不堪一擊。可以說,文本就是閱讀的大地。在教學現場,完全拋開文本語境和應有意義讓學生天馬行空,各說各的,將使文本自身的生命、情態、氣韻消失殆盡。

三、發現文本的偏頗之意

文本的有些思想不是很合理,往往不是明明白白的不合理,而是觀念落後或者認識不到位。孩子學習一些有特殊時代背景的作品,往往會與現在的一些價值取向產生許多矛盾的衝突,如果教師不能及時發現,作出相應的策略調整,可能造成學生思想意識的混亂。

如原來的經典課文《一夜的工作》,我們在審視這個教材的時候,不免讓人疑問,總理的偉大,就在於簡樸與勤勞嗎?那樣的年代,像總理這樣的領導比比皆是,爲什麼要偏偏崇拜他。並且後面所寫的“我要向全世界說,這就是我們的總理……”,未免有些空洞。古往今來,一個人的偉大,首先要看他爲社會人民做了哪些實事,人民獲得哪些利益。我們教學總理的簡樸勤勞時,必需向孩子們適度傳遞總理的豐功偉績。只有在這個基礎上來討論總理的簡樸和勤勞,我們的文本才具有完整的教學意義。

再如曾經的時文《葛洲壩工地夜景》一文描述的是在葛洲壩工地上,工人連夜工作的場面,反映的是建設者們爲國家建設日夜奮戰、辛勤付出的可貴精神。可如果在教授此文時看過這樣一篇報道,也許就會產生一些不同的想法:報道講的是在三峽大壩建設工地上,一位德國的工程主管在夜裏巡查工地時,看到有中國工人在開夜工,就毫不留情地批評他們的負責人,要求對方嚴格按照計劃的進度進行施工,不能自作主張地加班加點。負責人就辯解:這是爲了整個工程着想,他們是爲祖國作貢獻,不計加班的報酬,而且他們的工作很負責,絕對不會影響工程質量。可那位德國人卻說:“幹了一天,沒有得到充分休息,又連夜工作,這樣搞法,怎麼可能不影響工程質量?”建設葛洲壩時,我們還特別興“趕”,拼着老命也要超負荷地工作。但這種思想放到現在還合適嗎?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加班加點是應該的、光榮的、該努力追求的思想影響,對他們今後真會有利嗎?我們現在還要培養好“夜戰”的人嗎?對這種情況教師就有必要向學生說清楚,以免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不合適的薰陶。

儘管我們新的教材已經出來,看起來一些不合時宜的老課文已經淡出課本。但是我們現在面臨的是一個以加速度發展的時代。無論是知識的迭代,技術的革新,還是觀念的嬗變,人類歷史上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日新月異。客觀地說,教材從一落地就必然落後於正在發展的時代。

“教師是課程資源的創生者。”因此《課標》中這句話的意義就顯得特別重大。

四、發現文本的時代意義

任何一種歷史和文化,任何一種文本和教學方式都會凸顯當時的時代特徵,都會留下時代的烙印,這是毋庸質疑的。在我們現行的國小語文教材中,有着許多文質兼美的文章,給予了學生規範的語言訓練和厚重的文化薰陶。但也有一些文本存在着一些侷限,需要我們用新的眼光尋找新的角度去對話,從而使它在新的時代仍然擁有新的意義和價值。如果我們教師沒有能夠用一種對話的理念去解讀和把握,那麼在教學中我們就容易被詰難,甚至滑入庸俗化的逼仄的境地。

結合歷史背景,走進文字背後,感悟價值;然後又要能夠走出來,結合時代特點,聯繫現實生活,感悟文本的跨時代價值。走進去,出不來,這是死讀書;走不進,在文本外轉悠,那是瞎讀書;走進去是理解,走出來是發展。所以這裏有個關鍵,引導學生感悟文本的時代意義,不是對文本原始本意的否定,而恰恰是與時俱進的發展。

五、發現文本的情感密碼

文字是平靜的,但也是有溫度的,語文教師應當要學會解讀文本的情感密碼。

筆者曾聽一位語音素質很優秀的語文教師執教《醜小鴨》,她自始自終連上都洋溢着燦爛的笑容,學生也是一派輕鬆,笑語連連。語文是感性的,語文教師也應當是感性的,語文教學應當是一種溫柔的征服。本人以爲一個優秀的語文教師起碼應當是一個文學愛好者,應當有一種“遇到一叢野菊花而怦然心動的情懷。”

方智範先生在《國小語文教師的文學素養》一文中指出:“如果哪一位老師上國小語文課能把孩子的情緒調動起來,能把孩子的體驗過程拉長,能讓他和作品裏的情緒發生共鳴、溝通,那麼這位老師就是一位了不起的國小語文老師。”但如果教師不能感動着作者的感動,很難想象能讓學生爲文章的人和事感動。

“文章不是無情物”、“一切景語皆情語”。可以說,每一篇文章的背後,都站着一個大寫的人。且不論那些人物形象鮮活飽滿的文本,就是《長城》、《只有一個地球》、《太陽》這樣的說明文,也一樣搏動着作者拳拳愛心,那是一份對人類文化和生存的眷注。

感情只能用感情去觸摸,感情只能用感情去領悟,感情只能用感情去交融。……語文脫離了感情,語文就是麻木的、冰冷的、僵死的,語文就失去了生命的底蘊。

語文教師應當成爲文本的知音,細嚼慢嚥,反覆體味。方能準確把握文本的語言現象和情感脈搏,方能體悟到文本的精妙處,獨特處、動人處。方能在設計中凝聚教師對教學的理解、感悟和追求;方能在教學中有制高點,使課堂像考古挖掘那樣,常給學生帶來意外和驚喜;方能在紛繁的教學進程中保持一份沉着痛快,舉重若輕,事半功倍。

讓我們都擁有一雙發現文本的慧眼。

作者:莫國夫

公衆號:莫國夫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