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的行走感悟:華山論劍

來源:瑞文範文網 3.22K

五嶽之中的西嶽華山,因握其險而傲視天下名山。知道華山,主要來自兩個途徑,一是小時候看了無數遍的電影《智取華山》,瞭解到“華山自古一條路”,二是來自於金庸先生武俠小說裏的著名情節:華山論劍。

教師的行走感悟:華山論劍

20xx年11月,我們有機會去華山,恰好金庸先生剛剛來過不久,更給這座山增添了一絲趣味。因此,從西安出發的路上,人們談笑最多的就是,“到華山論劍去”。

可華山卻不是那麼容易登上去的。雖然剛剛11月份,但一場雪卻覆蓋了整個華山。到山腳下向上望去,整座山彷彿披上了一件銀色的長袍。導遊親叮嚀萬囑咐:要注意安全,實在爬不上去,就別逞強,山上經常會有相機、手機滾落山下,甚至發生遊客跌下去的事故……

我和同行的三河朋友卻不以爲然。不就是一座山嗎?又有何難?何況,一路走去,都是碎石鋪就的小路,雖艱難,卻不像導遊說得那樣可怕。不由得心生疑惑:華山之險不過如此嘛!

往上又走一段,道路開始出現積雪和結冰,有清潔工正拿了鐵鏟鏟着堅冰。遠山的景色此時更爲絢麗,發白的岩石山體上,除了不多的蒼松點綴着翠綠外,就是白皚皚的積雪一簇簇、一片片的襯托其中,如斧劈刀砍過的巖壁,陡峭筆直,挺立的山峯,直刺青天,襯上墨綠的植被,縱橫淋漓,宛如一幅天然的山水畫。

剛到千尺幢,還沒走三五十米路程,路突然陡峭起來,望去令人生畏。這是華山的一段著名險道,開鑿在懸崖峭壁上,直立千仞,氣象森然,被許多人視爲畏途。與其說是路,不如說就地起材,倚山在岩石上鑿出來的一條迂迴曲折的羊道,一條手腕粗的鐵鏈條掛在幾個一米左右高的鐵樁上,算是護欄,站在那裏,俯視下去,光禿禿的岩石如竹筍般把人舉到半天。不知這一設計是爲突出華山的險,還是考驗人的心理承受能力,還是讓人在履險賞險過程中尋找心靈與自然的契合?

我們手抓鐵鏈,全身繃緊,仍會隨着鐵鏈盪來盪去,心裏一個勁地發虛:如果一腳踩空後果不堪設想。爬到一半的時候頭上的崖縫變得更窄了。擡頭看去,頭頂崖縫斜斜地變成了一條線,人彷彿在巨石掏成的洞裏爬行。一種壓抑的感覺就象頭頂的巨石一樣沉沉地壓在心頭。臺階只有半個腳掌的寬度,只能用腳尖小心翼翼地踏上去,加上殘存的積雪,爬起來難度就更大了。由於路太險,所以大家都格外小心翼翼。回頭去看,同行的旅客已見不到幾個人了。這時候,我才覺出剛纔對華山的懷疑和不屑是多麼無知!只有咬緊牙,左右手交替抓緊鐵鏈,一步步踏實踩穩,一步步升高身體,安全登上陡峭的山坡。回頭下探,頭目都有些暈眩,這纔是驚險刺激呀!據說在蒼龍嶺上,曾經發生過唐朝韓愈下山畏險,投書求救的故事,據史書記載,韓愈下山時不敢下來,急得大哭,於是便寫了一封書信投下山去而獲救,於是留下了“韓愈投書處”的景點,可見華山當時無路的險峻!今天卻吸引着更多好奇和冒險人攀登。

氣喘吁吁地到了北峯頂,眼前霍然開朗,西峯、東峯、蒼龍嶺近在眼前。這才得以喘息,環視四周,倍感精神愉悅與身心閒適,可見華山所帶給人的是怎樣的一種天地合一的灑脫境界。在據說是金庸先生“華山論劍”的地方,我和朋友揮舞寶劍攝影留念。可惜,我帶的相機出了問題,下山以後卻未能保存住這張珍貴的照片,留下了永久的遺憾。

下山的時候,遠沒有上山時的新鮮和激動,只剩下了心驚肉跳。我們兩個人幾乎手腳並用,連滾帶爬才下得山去,重新認識了華山之“險”。上了旅遊車,我們才得知,同行的滿滿一車人,都半路無功而返,沒有一個人到達了西峯。頓時,疲憊之感一掃而光,心頭又重新洋溢着勝利的自豪和得意。

【本文作者:王福強(微信公衆號:王福強的小院)】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