羣衆工作問題交流材料

來源:瑞文範文網 2.43W

改革開放20多年來,我國的現代化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綜合國力日益增強,人民生活明顯改善,黨和國家的各項事業充滿生機和活力。但隨着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改革的深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社會經濟成份、組織形式、就業方式、利益關係和分配方式呈現出多樣化的趨勢。社會生活各領域的新矛盾新情況層出不窮,有些問題還比較突出。同時,由於我們黨的地位、執政環境、歷史任務、黨員隊伍數量和結構、幹部隊伍發生了重大變化。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如何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始終保持黨的生機和先進性問題,做好羣衆工作是其中的一項基本要求。

羣衆工作問題交流材料

黨的*要求各級黨委和領導幹部要不斷提高科學判斷形勢、駕馭市場經濟、應對複雜局面、依法執政和總攬全局的五種能力,這是構築執政能力大廈的五大支柱。執政的核心問題,說到底是如何處理政黨、政權與羣衆的關係問題。各種執政行爲中,都有一個如何面對羣衆要求、維護羣衆利益、贏得羣衆信任和爭取羣衆支持的問題。羣衆工作的水平直接影響並集中體現着黨的各級組織和黨員幹部的執政水平和執政效果。

但是,從革命時期到建設時期,從計劃經濟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執政條件和執政環境的深刻變化對黨的執政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賦予了新的內容,因此黨的羣衆工作也面臨着許多新的問題和新的挑戰,呈現出新的特點。這些問題亟待我們去分析,去研究和剖解。

在革命時期,我們黨能在國民黨幾百萬軍隊的反覆“圍剿”中得以生存,在一片白色恐怖的環境中得以發展、壯大,並最終取得抗日戰爭的勝利,推翻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三座大山,推翻蔣家王朝的統治,建立起社會主義民主制度,人民當家作主,掀起社會主義建設高潮,取得了亙古未有的成就。除我們黨的戰略、策略和領導的正確外,關鍵在於我們黨的羣衆工作深入細緻,根植於人民羣衆之中,與人民羣衆形成了魚水關係,得到了人民羣衆的支持、擁護和愛戴。黨的羣衆工作得到了人民羣衆的廣泛認同,黨的綱領得到了人民羣衆的真誠接受和堅決支持,黨的凝聚力、公信力在羣衆中的認同度很高,因此我們的事業就不斷向前發展、壯大;不斷從一個勝利走向另一個更大的勝利。

一、羣衆工作面臨的新問題和新特點

目前,我國正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在本世紀初頭二十年要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這是波瀾壯闊、氣勢恢宏的偉大實踐,更需要得到人民羣衆的擁護和支持,只有億萬羣衆投身這一偉大實踐,才能推動全面小康建設向前邁進,才能保證小康社會的建設成功,否則就舉步維艱,寸步難行。但是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羣衆工作面臨的諸多新的問題和新的特點:

一是農村農業勞動力失業和城市下崗失業職工龐大,是當前羣衆工作中必須面臨的新課題。一方面工業化和城鎮化速度的加快,導致農民喪失土地的問題。隨着工業化進程的加快、城鎮化水平的提高,工業發展和城鎮建設需要大量徵用土地,從而引發大批農民喪失土地的問題日趨嚴重,導致大批農民失業,失去生活保障。而土地就我國目前的現狀來看,它是農民賴以謀生的根本。同時,在土地徵用過程中,又未能切實解決失地農民的後顧之憂——生計問題,嚴重影響了社會的穩定,在一些地方甚至形成人民羣衆與政府的對立、對抗。另一方面,國有企業改革的推進以及企業的改制重組和工業化水平的提高,導致企業的職工大批下崗失業,它與農村失地農民一道引發的就業問題就成爲不可忽視的社會矛盾。

二是貧富分化差距加大,導致新的社會矛盾的產生。改革開放以後,打破了“一大二公”和絕對公平的做法,逐步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分配原則——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鼓勵一部分人和地區通過誠實勞動和合法經營先富起來,但是在發展過程中,由於調控方式和調節機制滯後,導致“兩極分化”現象加大,貧富懸殊突出,越來越成爲一個新的社會熱點問題,導致人們的心態失衡而引發的社會矛盾。

三是不同羣體之間的利益矛盾日益加劇。隨着改革的深化,導致利益進行深層次的調整,不同羣體之間的利益矛盾日益複雜。面對這種情況,由於疏導和化解矛盾的方法、措施滯後,導致一些羣衆情緒躁動進而引發矛盾衝突。

四是農村基層黨組織軟弱渙散,共產黨員的先進模範意識不強。有的農村基層黨組織黨員年齡老化,文化素質偏低,能力水平較差,有的黨組織在帶動羣衆共同致富、謀求發展上缺乏思路缺乏能力,有的黨組織甚至形成了“裙帶黨”、“家族黨”、“幫派黨”、“利益黨”等不良傾向。黨員則表現爲組織法律性差、黨員意識淡薄,思想陳舊僵化,羣衆觀念淡薄,把自己等同於普通老百姓等等。這些問題嚴重影響着羣衆工作的開展。

五是長期以來形成的二元化體制,拉大了城鄉差距,導致當前農村農業發展中還存在許多矛盾和問題。一方面農民收入持續低速增長。從*年到20*年全國農民人均純收入的增幅已連續7年沒有超過5%,最高增長年份增長4.8%,最低僅增長2.1%,平均增長4%,只相當於同期城鎮居民收入平均增長幅度的一半,另一方面與城鎮居民的收入差距在繼續擴大,*年農民的人均純收入爲2090元,城鎮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爲5160元,兩者的收入差距爲1:247;20*年農民的人均收入爲2622元,城鎮居民爲8500元,差距擴大爲1:3.24。同時,我國農村還有300萬左右貧困人口溫飽問題沒有完全解決,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事業還比較落後,農民的勞動保障以及農村大量的富餘勞動力面臨着就業的壓力,這些問題如不及時地加以糾正,或者引導不力,處理不當,極容易引起矛盾的激化和升級,演變成重大社會問題。

面對羣衆工作中出現的新問題,我們面臨新的挑戰,一是工作方法不適應。一方面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羣衆工作是“線長、面廣、點多”,工作中難免存在“盲點”,導致一些工作“熱在上面、冷在下面”,“上面會忙、下面會荒”。黨的羣衆上下工作脫接,黨的政策、主張很難被羣衆瞭解和掌握;另一方面,鑑於法制的日益健全,羣衆的民主所求不斷增多,有的基層領導同志抱怨“老辦法不能用、新辦法不會用、軟辦法不頂用、硬辦法不敢用”,缺乏開拓羣衆工作新渠道的勇氣和理論水平,對羣衆的所求感到束手無策,同時一些基層幹部與羣衆打交道,做工作時,沒有耐心,缺乏誠心,不深入羣衆,情感交流不夠,方法呆板,導致簡單問題複雜化,個別問題社會化。

二是思維方式不適應。市場經濟條件下,羣衆工作的複雜性加劇。現在的很多問題,表現的是經濟利益矛盾,但往往又涉及政治、社會、文化等領域,人們的思想觀念、行爲方式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但是在羣衆工作中不少基層幹部仍然抱定原來的框框,擺不正“主人”和“僕人”的關係,弄不清“授權”和“用權”關係,動輒把一些上訪羣衆指責爲“刁民”。有的幹部不敢正視矛盾,不會化解矛盾,不願接觸矛盾,缺乏正確的思維方式和有效的工作方法。

三是執政方式不適應。我們黨已經從領導人民爲奪取全國政權而奮鬥的黨,成爲領導人民掌握着全國政權並長期執政的黨;已經從受到外部封鎖和實行計劃經濟條件下領導國家建設的黨,成爲對外開放,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領導國家建設的黨。鄧小平同志在八大關於《修改黨的章程的報告》中指出:“執政黨的地位,很容易使我們的同志沾上官僚主義的習氣,脫離實際和脫離羣衆的危險,對於黨的組織和黨員來說,不是比過去減少而是比過去增加了”。歷史和現實告訴我們,我們還並沒有解決好這一執政黨建設中的重大問題。在現實生活中,一些領導幹部常常頤指氣使,盛氣凌人,習慣於一言九鼎,一呼百應,不傾聽人民羣衆的聲音,漠視人民羣衆的疾苦冷暖。以言代法,以權代法,有法不依,違法不究,工作中錯位和越位現象嚴重,以權謀私,形成既得利益集團,漠視羣衆利益,使不成問題的問題成爲問題。影響了黨羣和人民羣衆的關係,損害了黨的形象。

二、如何加強和改進羣衆工作

當前,羣衆工作面臨的新問題、新特點需要我們從實際出發,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和方法。

首先轉變工作作風,提高領導幹部的說服教育、科學決策、依法執政、化解矛盾的能力。執政黨的黨風問題關係着黨的生死存亡。黨風直接影響着社會風氣。現階段我們黨和我們的工作中存在一系列不良風氣,嚴重傷害了人民羣衆的感情。爲此,必須改變工作作風,以適應新形勢、新任務的要求。一要提高工作的教育引導能力。人民羣衆中蘊含着無窮的智慧和力量。做羣衆工作,解決問題的辦法往往就在羣衆之中,我們要尊重和理解羣衆,在做羣衆工作時要有耐心、細心、恆心,要把政策講明、道理講透、態度講清,對人民羣衆的一些過分要求,應當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明之以法,要教育羣衆正確看待社會生活中存在的問題,顧全大局,共同維護穩定大局,因爲沒有穩定,什麼事也辦不成。要加強與人民羣衆的感情溝通和交流,深入羣衆,傾聽羣衆呼聲,關心羣衆疾苦,把人民羣衆關心的事當作自己的事來辦。要換位思考,理解人民羣衆的訴求,與人民羣衆建立起一種相互融洽,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的關係。二要提高民主決策的能力。要堅持大家的事大家辦,拓寬民主渠道,擴大羣衆參與,在事關人民羣衆切身利益的決策前,要深入實際,深入羣衆,摸透民情,瞭解民意,傾聽民聲,集中民智,防止大包大攬,充分體現民意,體現從羣衆中來。同時在決策的執行過程要讓人民羣衆有參與權知情權和評判權。三要在工作中提高化解矛盾的能力。改革開放20年以來矛盾的出現從來未停止過,但是前進的方向始終沒有改變,前進的腳步始終沒有放慢,我們的事業就是在不斷解決矛盾的基礎上向前發展的。目前我國的改革正處於攻堅階段,各種社會矛盾都會集中體現出來,但是大多數的矛盾都有屬於人民內部矛盾,涉及的是人民羣衆的切身利益,因此在工作中,必須深入分析矛盾,要及時準確掌握本地區、本部門、本單位人民羣衆的所思、所憂、所求。要改變工作方法,未雨綢繆,化消極爲主動,要進企業,入農家,下基層,及時化解矛盾,把矛盾解決在基層,解決在內部,解決在萌芽狀態;要在工作中學會“彈鋼琴”,抓住重要矛盾,解決主要矛盾,防止矛盾擴大化、複雜化,要見微知著,防微杜漸,及早發現帶苗頭性的涉及全局的矛盾。如果我們對有些問題能及時發現處理得早,就能把問題解決在萌芽狀態;第四,提高依法執政能力,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是黨的xx屆四中全會所要解決的重大問題,因此在做羣衆工作時,要樹立法制觀念,強化法制意識,高度重視和維護人民羣衆最現實、最關心、最直接的利益,堅決糾正各種損害羣衆利益的行爲,遇事懂法,辦事依法,嚴格遵守法律和規章、規範行政行爲、監督行政行爲,克服以言代法,以權代法,甚至以權壓法的不良行力,對濫用行政權力,侵犯羣衆利益的行爲要嚴肅處理。

其次,擴大人民羣衆的政治參與,建立和完善人民羣衆利益的表達機制。

中國共產黨區別於其他政黨的顯著標志是我黨在長期革命和建設和實踐中形成並堅持的理論聯繫實際,密切聯繫羣衆,批評與自我批評等優良作風。這些優良傳統和作風,是黨的工人階級先鋒隊性質和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爲宗旨的體現。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經驗,在建黨、建國、建軍和社會主義建設的歷史上發揮了它的作用。這些傳統、經驗、作風,我們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今天,仍必須堅持和發揚的。但也必須清楚地看到,今天黨所處的客觀環境,面臨的任務與過去相比已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因此如何實現代表最廣大人民羣衆的利益的問題,是我們面臨的不得不探索的問題,關鍵是要擴大人民羣衆的政治參與,要構建一個完善的人民羣衆利益的表達機制。

權力來源於人民,人民是政治的主體,人民羣衆的政治參與不是任何人恩賜的,是經過革命流血犧牲得來的,人民羣衆要參與選舉、參與決策、參與社會管理、參與監督,這是憲法賦予的不可剝奪的權利。擴大人民羣衆的政治參與,有利於政黨體系的穩定。要建立社情民意反映制度,讓廣大人民羣衆有反映問題的渠道。在人民利益表達的渠道上,我們本來是不應該存在問題的。我們黨的理論和實踐都是最廣大人民羣衆利益的具體體現。除此之外,黨領導下的羣衆組織如工會等,也都是廣大人民羣衆利益表達的重要渠道。但問題在於中國共產黨成爲執政黨後,特別是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條件下,給如何建立和完善人民羣衆的利益表達機制帶來了新的因素,再加上某些機關和羣衆組織中的官僚主義,對羣衆利益漠視,就使不成問題的問題成爲問題。因此要聽取廣泛聽取羣衆的意見,爭取最具代表性的建議。集思廣益,就要給人民羣衆一個反映問題的渠道,這一渠道必須是暢通的和受到黨規黨法直至法律的保護。對與羣衆利益密切相關的重大事項,要實行公示,聽證等制度。涉及社會發展和羣衆利益的重大問題,都要在社會進行形式多樣的討論,創造條件讓人民羣衆直接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上。只有反映民意,集中民智,體現民情,才能不斷化解各種羣衆工作中出現的問題。

三、加強黨的先進性教育。黨的基層組織是黨的全部工作和戰鬥力的基礎。根據基層黨組織建設面臨的新問題、新情況,要不斷改進工作方式,創新活動內容,擴大覆蓋面,增強凝聚力,使基層黨組織都緊密聯繫羣衆、充分發揮作用,使黨員發揮先鋒模範作用。

第一、開展理想教育,克服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個人主義、忠實實踐宗旨。

理想與信念是人們政治立場和世界觀在奮鬥目標上的集中反映。實現共產主義是我黨的最高綱領,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我們黨面臨的現實綱領。開展理想教育,使全體黨員樹立共產主義理想,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信念,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利益觀,以黨員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帶頭學習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經濟科技知識,堅決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奉獻在前,享受在後,想人民羣衆之所想,急人民羣衆之所急。只有通過廣大黨員的共同努力,堅持立黨爲公,執政爲民,黨的威信、威望才能在人民羣衆中確立、鞏固,羣衆性矛盾才能越來越少。國家才能長治久安。

第二,正確處理個人利益和人民羣衆利益的關係。

牢固樹立正確的利益觀,正確處理個人利益與人民利益的關係。在經濟活動中按價值規律辦事,促進生產力的迅速發展,是現階段共產黨員保持先進性的基本要求之一,但是這並不是要求共產黨員不講個人價值,不食人間煙火的苦行僧。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有適當的個人利益是無可厚非的,最主要的是在追求個人價值的同時,要把社會價值的追求作爲自己的更高追求,當個人利益和社會利益、國家和人民利益發生矛盾時,要義無反顧地犧牲自己的利益而維護國家和人民的利益,用自己的言和行影響和帶動人民羣衆。共產黨員,特別是領導幹部理應有更高的境界,絕對不能過分追求個人利益,不能把自己的言行等同於普通羣衆,與人民羣衆爭利。更不能損人利己,違法亂紀。要盡心竭力地爲國家爲人民爲集體爲他人工作,毫無保留地貢獻自己的聰明才智,這樣才能在做羣衆工作時,與人民羣衆形成共同的話題,羣衆反映的問題,才能在相互交流的過程中得以解決,人民羣衆才能從具體的事情中感覺到黨的關懷、關心和溫暖。黨的威信、公信力、凝聚力才能得到鞏固和提高。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