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的那邊》教學反思(精選15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1.54W

《在山的那邊》教學反思 篇1

詩歌是用高度凝練的語言,形象地表達作者豐富的思想感情的一種文體。國中階段第一課《在山的那邊》就是一首現代詩。

《在山的那邊》教學反思(精選15篇)

本文我設計的導入是問:同學們喜歡詩歌嗎?學生基本上都說喜歡。我也請他們背誦了自己比較喜歡的詩歌。基本上背誦的都是古詩。李白的詩被背誦的頻率最高。估計問成年人這樣的問題,結果應該也是差不多。此設計的目的還是爲下一個問題鋪墊:你認爲詩歌要具備哪些特點。於是在討論,交流中,獲得了一些對詩歌的一些理性的認識:押韻,分行,富有感情,語言精練,思維跳躍等等。順便簡單提到古詩和現代詩在形式上的區別。於是,進入本課的學習。

在朗讀環節,我是這樣做的:分兩部分。每部分請三位同學朗讀,接着讓其他同學點評。好,好在那裏;不好,哪裏可以改進。點評的同學也可以示範朗讀。

在朗讀點評過程中,遇到了一件事。第一部分中,有這麼幾句:“小時候,我常伏在窗口癡想——山那邊是什麼呢?媽媽給我說過:海。哦,山那邊是海嗎?”關於“哦”的讀音問題發生了分歧,有學生讀第四聲,有學生讀第二聲。這是以前沒有遇到過的情況。我稍微思考之後,決定讓他們討論。我說:到底應該讀什麼,這是由它的意思決定的,請聯繫上下文,說出理由。於是,他們各抒己見。贊成讀第二聲的學生說:“哦”的後面是一個問句,所以它也應該表示疑問。贊成讀第四聲的學生說:他相信媽媽的話,所以,他後來才那麼失望。至於後面的問句,是表示他已經有了爬山看海的想望了。我表示同意讀第四聲。但也表揚了認爲讀第二聲並能說出理由的學生。並由此告訴學生:看起來,很簡單的朗讀,其實裏面大有學問要研究!

第二部分的朗讀,我就學生朗讀的情況,提出了,他們缺少重音的處理。對於作者想要藉以強調自己思想感情的字詞應重讀。例如:在山的那邊,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此句中“是”就應該重讀,它強調了答案“海”,表現了作者的堅定。

總之,根據學生出現的情況,指出學生在朗讀時應注意的事項(停頓,重音,快慢,感情等方面的處理),舉例說明即可,不一句一句講解。

朗誦點評環節的總結,要提醒學生:詩歌朗讀最重要的是處理好感情。而要處理好感情,首先要能整體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其次,要深入理解詩中詞句。

在揣摩詩歌詞句含義的環節,我首先讓學生來試着理解,方法:1。聯繫生活;2。發揮想象和聯想;3。換位思考:假如你是“我”。反對照搬參考書。參考書有什麼“好處”呢?嚴重束縛了學生的思想。也影響了教師的教學,讓我們教死書。總之,讓我們畏首畏尾。

例如:“一次次漫溼了我枯乾的心靈”,“枯乾”的理解。參考書上說:“形容對理想的渴望”。這樣的解釋顯然沒有到位,之所以叫“解釋”,就是讓別人能理解。不能讓人理解的“解釋”就是失敗的。這和翻譯的道理是一樣的。於是我這樣解釋:聯繫上文,我因一次次失敗而沮喪,失望,因沮喪,失望而失去鬥志,生命也失去了活力與生機。不是說哀莫大於心死嗎?心也是可以死的,就像是花草樹木,“枯乾”了,這個時候極其需要水的滋潤,所以說“枯乾”的心靈。失望了,甚至要絕望了,心死了,生命也必然失去生機與活力;而理想滋潤了我的心靈,鼓舞了我,給我信心,給我動力,讓我的生命又擁有了生機和活力。當然,在記筆記的時候就可以簡潔一些:我因一次次失敗而沮喪,失望,因沮喪,失望而失去鬥志,生命也失去了活力與生機。理想滋潤了我的心靈,鼓舞了我,給我信心,給我動力,讓我的生命又擁有了生機和活力。

再如:爲什麼說: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飄來何解?我是這樣解釋的:這很容易讓人想起“蒲公英”,“飄來的種子”,在這裏就是指媽媽無意間剝下的希望的種子,給了我希望,給了我信心和力量。並且在我的心中茁壯成長。最終成爲我的理想,成爲我心中堅定的信念。至於參考書上是這樣解釋的:媽媽是由我的癡想、疑問而說起這話的,這話也並非確指理想,所以說是飄來的——不知所云。

雖然說,詩歌教學重在朗讀,但實際上如果不講解,也只是和尚唸經了。而且課堂時間有限。這篇課文看似簡單,但實際要解決的問題卻相當繁瑣,尤其是詞句理解。面對着差生面比較廣的現狀,我們該如何高效利用課堂時間?一篇課文上下來,還是我自己說的比較多。學生的收穫能有多少呢?

《在山的那邊》教學反思 篇2

《在山的那邊》是詩人王家新的一首小詩。它是九年義務教育課本國中一年級第一單元的第一篇課文,是剛升上國中的新生所接觸的第一篇語文課文,所以如何教好這篇課文非常重要。它對於貫徹新課標所提出的“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有着重要意義,對於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相同一的實施,對於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的學習方法也有着重要的影響。所以在備課時我非常用心,不敢有絲毫的馬虎。

學生在看到了一幅幅的畫面後很是興奮。我也因勢利導“同學們,你們來猜測一下,在山的那邊是什麼?”“如果你住在這樣的地方,你希望山那邊是什麼?”“爲什麼?""如果你們來寫《在山的那邊》,你們會寫什麼呢?”“大家看不同的人寫《在山的那邊》就有很多種不同的寫法。原因是什麼?”“是啊,經歷不同、思想不同,希望、理想也不同這些具體的東西,用專業點的話說,是意象(板書),這些意象是理想的載體。現在讓我們一起走近王家新,看看在王家新筆下,山的那邊是什麼?”“大多數同學都已經讀過了,詩中除了海、還有什麼?”

“有同學願意給大家朗讀嗎?”“我們已經讀了這麼多遍,同學們明白王家新想說什麼嗎?你從哪裏讀出來的?”因爲學生不愛舉手發言,我只好耐心的等待,等他們過了自己心裏這一關,等他們明白老師是真的希望他們自己來說,來談他們心裏的想法,而不是簡單的一問,然後自顧自地說下去。時間一分一秒的在流失,我有些急。但我告訴自己:要以學生爲主;要配合好學生;一定要養成他們的好習慣。當同學們一個一個的站起來後,當他們說出了各自不同的想法之後,我露出了會心的微笑。可是當課堂進行到這裏的時候有進行不下去了。同學們生怕自己說錯了。又無人發言了。憑我的感覺,也該下課了。我只好進行課堂小結,留作業。

上完了這堂課,我反思:我完成了教學任務了嗎?我的學生有收穫嗎?這是一節成功的課嗎?我知道如果是學校領導來評,答案是否定的,在我個人看來應該是肯定的。我寧願多上一課時,也要以學生爲主,把課堂還給學生。也不要一言堂,要學生做我的聽衆。

《在山的那邊》教學反思 篇3

《在山的那邊》是人教版國中語文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一篇課文,這首詩寫了詩人王家新童年的想望和困惑,啓示人們要實現遠大的理想必須百折不撓,堅持奮鬥,要不停地翻過無數座山,要一次次戰勝失敗和苦難,才能達到理想的境界。

這首詩對剛入中學的七年級學生來說,有吸引力也有挑戰,以下是我對本篇課文教學的一些體會:

一、得與失

在講授這首詩歌時,我注重學生的自主學習,在讓學生通過聽錄音、自由朗讀等方式感知課文後,我放手讓學生自由討論自己不理解的地方,並全班交流小組裏不能解決的問題。學生紛紛提出自己的疑問,課堂氣氛活躍。例如,有學生提出了這個問題:“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中的“飄”字怎樣理解?又如:“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是什麼意思?這樣的提問都很有價值。這是教學中的“得”。

新課標指出,語文教學必須重視朗讀,要通過不同的方式讓學生多讀,在讀的過程中理解體會,詩歌教學尤爲如此。在《山的那邊》這首詩歌的教學中,我把大部分的時間安排在學生的提出疑問和解決疑問這兩個環節上,忽視了對詩歌的多次朗讀,因而學生對詩歌的總體理解和感悟不夠深刻。除此之外,對詩歌的主旨引導不夠也是本次教學的不足之處。

二、教學困惑

詩歌的語言含蓄而凝練,《山的那邊》一文中也不乏這樣的詞語,例如,“隱祕的想望”、“飄來的種子”、“枯乾的心靈”等,對七年級的學生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如何運用淺顯的語言把抽象的概念化爲形象,讓學生透徹地理解課文,這是教學的難點之一,也是我苦苦思索的問題之一。在授課的過程中,我雖嘗試用生活中常見的詞語來引導學生,但學生對的理解還是不夠深入,這是我今後的教學需要加強的地方。

文中“山”和“海”的象徵意義也是教學的難點之一。在教學中,我先讓學生明確什麼是象徵,接着例舉常見的具有象徵意義的事物加以說明,例如,梅花象徵高潔,鴿子象徵和平,烏鴉象徵厄運等,讓學生對“象徵”這個概念有個具體的認識。在這樣的鋪墊下,學生理解文中的“山”象徵着“重重困難”並不是

很困難,但對“海”的象徵意義還不是十分理解。我引導學生先明確海的特點是“開闊、光亮、自由”,接着再點出文中的“海”象徵“理想的境界”,這樣學生比較容易接受。有沒有更好的方法讓學生更容易理解象徵的含義以及文中“山”和“海”的象徵意義呢?我認爲自己今後還需要不停地探索這一個問題。

《在山的那邊》教學反思 篇4

本屆新鄉市青年教師基本功大賽我獲益菲淺。

自己在講課前進行了認真的準備,力爭拿出一堂好課,展示出自己的優勢;比賽中選手們八仙過海,各顯其能;激烈的比賽後,大賽評委組專家教研室宋主任、附中劉主任、四中楊主任又不辭勞苦進行了精彩深刻的點評。這一切使我獲得了巨大的進步,同時也看到了自己的許多的不足。下面就此次比賽中自己的反思做一些淺顯的總結。

首先談一下相對成功之處,以利自己在以後的工作中堅持改進。

1、本節課在制定教學目的時抓緊抓牢“培養創造性思維”這唯一的主線,所有教學活動都要圍繞這一主線展開。這樣就保證了使整個教學活動的效果。

2、教學過程中層次要分明,層層之間要承接自然、連貫,讓學生在學習時思維轉換自然恰當,提高得當。

3、教學中重視課文,對課文的解析要到位。在此基礎上更要跳出課文,引領學生走向更高的層次,以達到能力培養的目的。

4、自己在設計時注重了淺入深出的基本原則,在最重要的創造性思維訓練階段,我先從比較容易的日常寓言入手,再到有點難度的大學聯考寓言,最後迴歸課本寓言進行高難度訓練,使學生循序漸進,切實提高他們的能力層次。

5、注意學以致用,就是要結合現實的教學需要,本節課中我在設計創造性思維時將20__年大學聯考作文題加入其中,既讓學生獲得訓練,又使學生注意到目前學習和將來大學聯考的聯繫。

以上是此次比較成功的地方。

下面談一下不足之處,這纔是我本次活動最大的收穫。

1、目前的教學對課文的解析還是相當重要的,而自己在這方面做的還很不足。

上面在談收穫時我說到了教學中更要跳出課本,但是跳出的前提是對文本充分深刻的解析,而我在本節課中對文本的解析就出現了處理急促、挖掘不深的問題,使課文沒有得到很好的開掘。

2、課堂設計上沒能夠在最後再提高一步。

就像楊主任提出的那樣沒有在課堂結尾處聯繫課文中錢鍾書和盧梭對“小孩子究竟該不該讀寓言”這一內蘊深厚的問題引發學生的思考,讓他們利用新學到的方法,提出自己的見解,從而既回到課文,又用新知識解決課文的厚重之處,在能力層次上更上一層樓。

3、教學環節轉換中還存在着不夠簡明、連貫、銜接的地方,顯示出自己的課堂把握上的不成熟,這既需要自己進一步的努力,更需要名師大家的指點。

最後對舉辦此次大型比賽的上級機關、領導表達深深的敬意和謝意,正是有了這樣的機會,像我這樣的教師才能得到鍛鍊和提高,使自己對語文教學有了更深更真的認識,期望以後這樣的機會多一些,促使我們這些年輕教師更快的進步。爲我們的語文教育事業更好地發展盡一份力。

4、教學中還可以採用其它的訓練材料例如(1)一個著名的教學案例:冰化了是什麼?學生回答是水當然對,但是回答是春天的更加值得讚揚。(2)薛譚學謳:原意是學無止境(褒義);新讀新解是學習是爲了使用,一輩子學習而不離開學以致用,那麼這種學習又有什麼用呢?(貶義)。

《在山的那邊》教學反思 篇5

優點:整堂課層次清楚,節奏快,容量大。尤其是複習鞏固四個遊戲的設計獨具匠心,從拼音到字到詞再到句,最後迴歸課文,使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

課件生動形象,富有童趣,充分展現了課文的思想意境美、藝術形象美、語言結構美,學生爲之動情、愉快振奮、沉浸在美的享受之中,不知不覺地獲取知識、陶冶情操。

注重課內與課外結合,校內與校外結合,語文與美術、音樂、信息技術等學科的整合。

缺點:課堂上的即時評價還不夠到位,應變能力也有待加強。在這堂課上,當孩子們在給“冬”找朋友時,有個學生突然冒出“冬意盎然”這樣一個詞,我聽了馬上就說:“這個詞應該是‘春意盎然’。”現在想來我當時的處理是挺笨拙的。如果當時我能問問小朋友,你怎麼會想到這個詞的,你爲什麼會覺得冬意盎然呢?讓學生談談自己對冬天的感受,這樣一來,既尊重了學生的獨特的情感體驗,也給了學生鍛鍊口頭表達能力的機會。

《在山的那邊》教學反思 篇6

本節課是我實踐“中學生古詩詞賞析方法研究”小課題衆多實踐課中的一節展示課,本節課的展示內容有三:一、複習詩歌教學的基本步驟--“知人論世、整體感知、品味意境、對比鑑賞”四步驟,引領學生按照四個步驟閱讀詩歌,明確詩歌閱讀“讀什麼”的問題;二、引領學生“置身詩境、緣景明情”,即走進詩歌,運用聯想與想象品味詩歌意境,抓住關鍵詞語品悟詩情,從而獲得精神愉悅和審美體驗,解決詩歌閱讀“怎麼讀”的問題;三、引領學生與學過的其他作品或其他詩人比較,評價鑑賞,即跳出文本,走出詩歌,獲得啓迪,解決“爲什麼讀”的問題。

以上三方面的設計,其意圖在於引領學生掌握一套規律性的詩歌閱讀的方法,即“走進文本品味意境、品悟詩情---跳出文本評價詩人、反思自我”。既要讓學生明確詩歌閱讀要“讀什麼”、“怎麼讀”,又要讓學生明白“爲什麼讀”,從而讓學生有“線路”指引,儘可能地學會自主閱讀。

經本節課實踐,得到詩歌閱讀課的以下經驗:

(1)只要課前課前導學案精心設計,給學生充足的時間預習,課上的交流就會比較充分,“知人論世”和“整體感知”環節,學生可以獨立完成。但“知人論世”,是爲解讀詩歌服務的,爲走進文本深層認識作者服務的,所以在學生介紹作者之後,教師要引領學生對作者進行淺層評價,以便與學完本首詩歌之後的深層認識作對比。

(2)“品味意境”環節,“用散文化語言描述意境”不失爲啓發學生思維、激發學生聯想與想象的好方法。但高二學生,抓住意象特徵品味意境、抓住關鍵詞領悟詩人情感的能力有限,教師還要在這方面設計問題適時點撥,所以詩歌閱讀“品味意境”環節可以大體設計爲四個階梯型的問題進行引領或引發研討:你從那句詩裏讀出了____這種情感基調?你可以試着讀出這句詩的感情嗎?你能用散文化的語言描繪一下這句詩所寫的畫面嗎?你覺得這句詩裏哪個詞最能表達詩人的感情?——這四個問題,聚焦於詩歌閱讀的以聯想與想象品味意境,以關鍵詞品讀詩人情感。

(3)任何一部作品的閱讀,都是透過文本在於作者對話,所以在引領學生解讀了本首詩歌之後,一定要引領學生拓展閱讀或比較閱讀,從而讓學生對詩人作出客觀而全面的評價,這纔是詩歌閱讀的深層閱讀,它更利於學生審美情趣的培養,更能展示語文課堂的人文特性。

《在山的那邊》教學反思 篇7

《竊讀記》是人教版新課標第九冊的一篇精讀課文,課文以“竊讀”爲線索,以放學後急匆匆地趕到書店,到晚上依依不捨離開的時間順序和藏身於衆多顧客。借雨天讀書兩個場景的插入,細膩生動地描繪了“竊讀”的獨特感受與複雜滋味,表現了“我”對讀書的熱愛和對知識的渴望。作者一方面善於通過自語式的獨白描繪心境,表達自己的感情;另一方面還善於用細緻入微的動作描寫來表達自己的感情。爲了讓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感悟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激發起閱讀的興趣,根據教材的特點,我制定瞭如下的教學目標:1、認識7個生字,會寫14個生字,正確讀寫“竊讀、炒菜、鍋勺、踮起腳、飢餓、懼怕、充足、屋檐、一碗、真酸、支撐、書櫃、哎喲”等。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3、抓住主要內容,體會竊讀的複雜滋味,感悟作者對讀書的熱愛、對求知的渴望、並受到感染。4、學習作者通過細緻入微的動作描寫和心理描寫來表達感情的方法,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生動。

爲了實現教學目標,我首先在課前讓學生交流課外閱讀所帶來的快樂與享受。接着,在學生自讀自悟,讀通課文的基礎上,請學生說一說,讀了課文,竊讀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在學生交流時,我引導他們結合有關語句概括出竊讀那種苦樂交織的複雜感受,並重點體會“我很快樂,也很懼怕—這種竊讀的滋味!”一句,然後引導學生圍繞“從課文哪些地方看出我的快樂與懼怕”這一問題展開討論,從具體語句中瞭解作者是怎樣寫出竊讀滋味的,體會作者動作和心理描寫的細膩傳神。

最後,引導學生在讀懂課文後,結合生活實際,仔細揣摩“你們是吃飯長大的,也是讀書長大的”這句話的深刻含義,並受到啓發,能夠在黃金年齡進行閱讀,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是一種幸福。

此外,我在教學時一方面重視朗讀,儘可能地引導學生繪聲繪色地朗讀。文章雖沒有什麼情節衝突,大起大落,但作者的內心卻因竊讀而波瀾起伏,引導學生入情入境地讀出作者與書相逢的驚喜,匆忙竊讀的快樂與懼怕,雨天讀書的開心,與書相別的留戀與滿足……另一方面,重視語言的積累,引導學生找出描寫動作和心理活動的語句,體會課文的動作和心理描寫,仔細品味這樣寫的好處感悟作者對讀書的酷愛。

《在山的那邊》教學反思 篇8

本課是根據司馬遷《史記》中的《廉頗藺相如列傳》改寫的。故事中人物形象鮮明、故事情節曲折動人,引人入勝,更以主要人物藺相如的高尚品質給人啓示和教育;廉頗這位老將脫下戰袍,背上荊條,登門請罪的精神也令人敬佩。根據文章的這一特點,我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動心動情,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

《將相和》由“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小故事組成。每個故事都有矛盾的發生、發展和結果,有相對的獨立性,但又緊密聯繫,第二個故事是第一個故事的發展;前兩個故事的結果,又是第三個故事的起因,合起來構成“將相和”這一更加完整曲折的故事。教學的時候,我的思路是,先引導學生比較充分地閱讀全文,從整體上弄清“將相和”這個故事的來龍去脈,弄清三個小故事之間的內在聯繫;然後再精讀各個小故事,深入研究每個小故事涉及的有關問題;最後再引導學生聯繫全文評價故事的主要人物。

弄清三個小故事之間的內在聯繫並對人物作出評價之後,我讓學生給三個小故事加個小標題,主要是訓練學生的概括能力。只要基本符合故事內容我都給於了肯定,關鍵是要求學生講出概括的理由。在讓學生弄清三個小故事之間的聯繫時,我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只要他們能說出其中的因果關係即可,沒有過高的要求,目的要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

學生精讀課文時,我結合課後“思考·練習”,讓學生提出自己感興趣或不懂的問題,組織學生交流討論,先分小組討論交流,再由代表參加全班的交流討論。學生的積極性高,學習興趣很濃。對於提出的問題,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梳理,主要是理出那些圍繞課文重點、難點的問題,供學生討論;對於那些跟課文關係不大的問題,啓發學生課外去研究。這樣真正達到了課堂效果。

本課不但以鮮明的人物形象、曲折動人的故事情節引人入勝,更以主要人物藺相如的高尚品質給人啓示和教育;廉頗這位老將脫下戰袍,背上荊條,登門請罪的精神也令人敬佩。教學時,我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動心動情,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結合“思考·練習”讓學生說說喜歡課文中的哪個人物,爲什麼喜歡他,鼓勵學生髮表自己的見解,把自己的見解說具體,說清楚。只要言之有理,我就加以肯定。目的是鼓勵學生參與課堂,訓練他們口頭表達能力,培養他們的愛國思想和各自的美好品質。

回顧這一課的教學,老師教的輕鬆,學生學的愉快,追其原因是把新的教學理念融入課堂,把課堂這個主“陣地”交給了學生。

但細想過程,也存在不足。一是在有感情的朗讀訓練上缺乏頻率,當時有些忽略;對於人物形象的分析,老師包辦代替的話語有些多,應放手讓學生討論交流。

在今後的教學中不斷學習,不斷探索,把新的教學理念貫穿課堂,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自學自悟,在教師重難點指撥下,各方面的能力得到發展。

《在山的那邊》教學反思 篇9

小小商店是一個實踐活動課,主要是讓學生通過自己實踐操作,加深對人民幣的認識,掌握人民幣的換算,並培養學生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1、課前做好充足的準備,學生帶自己的文具,玩具和生活用品,標上價格,(如飲料3.5元,小尺5角,玩具15元等)還有學具錢等。(用假的比較好,反而會引起孩子之間的爭執)

2、利用遊戲,通過興趣,激發學生興趣。師:我們已經認識了人民幣,今天大家也帶來了很多商品,我們一起開個小小超市,好不好?超市開張,首先要選幾位營業員,誰來應聘?這麼多同學都想來應聘啊,那我們先來選拔一下。老師這兒有幾道購物的題目,誰答的好,就是我們超市應聘的營業員了。

題目主要是圍繞實際購物中一些問題:“買其中一些商品要多少元?”“給定的錢買指定商品夠不夠?爲什麼?”“指定的錢最多可以買幾件商品?”等

但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大部分學生沒有經歷購物活動,沒有相應的購物經驗,一些學生沒有融入到學習中。

3、學生模擬購物,交流購物體驗。選定營業員後,把全班學生分爲5組,把商品擺好,每個學生選好物品,備好人民幣,或者正好,或者多付,算好應找的錢,排隊購物。學生開展活動,教師巡視指導。活動結束後,學生交流購物過程:買了什麼,付了多少錢,怎麼付的,找了多少錢?等。

實踐中,還存在一些問題(1)部分學生的準備不充分,沒有準備好學具錢(2)買商品時,多數孩子沒有算好價錢,付錢時纔算,浪費了時間。(3)人多時要遵守秩序,過於嘈雜。(4)時間不夠等。在以後的教學中,要多加改進。

《在山的那邊》教學反思 篇10

本節課是在學校組織的“雙優課”評選活動中,展示給校領導和老師們的。我親切、謙和的教態贏得了老師們的讚許,同時對調動學生們的學習興趣也起到 了致關的 重要。我非常滿意的是學生們的表現,學習興致高漲,參與意識強烈,發散思維活躍、學習效果良好。一節課的教學安排,老師可以精心準備,但課上的突發事件 (與教學活動相關的或是無關的),確實往往讓老師始料未及的,怎樣巧妙的處理好,就要看老師的應變能力,和多年的教學經驗。繼而就本課書的教學,發表幾點 不成熟的見解:

1、目標明確,方法落實:

瞭解故事,讀懂寓言所蘊涵的道理,這既是寓言學習的主要目標,也是寓言學習的 方 法,老師把學習的目標與方法清晰地教給孩子,而且在學習的過程中紮實進行,落實有效。從題目激趣導入,探究“寓言”的意思,以關鍵問題爲切入點,引導理解 故事內容,感悟寓言的道理,並創設平臺,多次引導學生把讀懂故事內容與感悟故事蘊涵的道理交織深化,使目標的落實紮實到位。

2、循環反覆,螺旋深化:

簡單的環節,訓練卻絕不簡單,訓練在反覆中提高。

第一,教學中多次結合具體的語境進行生字詞的學習:在課文中整體認讀、在具體的語句中讀準確、在探究中理解生字詞的意思。反覆的認知重現,對孩子學習掌握生字是積極的,

第二,讀故事,悟出道理,卻沒有“到此爲止”,而是多次的相互碰撞:讀故事,體會人物的心理;懂道理,找語句體會;創設口語交際訓練平臺,把故事與道理相融合,每一次的碰撞都是一次深化提升。

3、結合教材特點,選擇學法,但切入點的問題缺少討論的價值:

這 節課環節清楚緊湊,老師以“問題:養羊人兩次丟羊的原因分別是什麼?先自己在文中找,再在小組裏交流。還有就是老師對養羊人有一種評價,不知對不對,待你 們解決完第一個問題後告訴你們,幫我分析一下。”爲切入點,引導孩子讀故事,在生生的合作學習和師生的交流探究中,巧妙的使孩子讀懂了故事,體會了寓意。 這種探究合作學習在此運用得如此自然與高效。體現了三維目標的“過程與方法”,但是我覺得作爲切入點的問題過於簡單,因此關於這個問題的小組討論的意義不 大。

4、教學無小事,更應關注細節:

課後,學生向我指出課堂上我出現的問題,例如:甲同學在讀“則”時,發音不準,我 沒 有及時糾正;乙同學在對養羊人評價時,說了一個同學們不理解的成語,教師忽視了這一環節,含糊而過,給同學帶來了學習上的陰影。這些只是學生給我提出的, 可能還有一些細節出現了紕漏,作爲“當局者”的我也沒有意識到,要想解決這個問題,最好的辦法就是:悉心聆聽、快速分析、及時指出。

《在山的那邊》教學反思 篇11

早上第一節聽了備課組葉老師一節《二元一次不等式及平面區域》公開課。葉老師通過數軸來表示一元一次不等式,以學生熟悉的內容引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馬上投入到新課的學習。接着通過畫出二元一次方程x-y-6=0表示的直線方程,所有點把平面上分成三部分,在線上的,在x-y-6>0這區域內的,在x-y-6<0區域內的。然後葉老師通過方法1:取點代入法定區域,方法2:由不等號定區域這兩種方法突破本節課的重點:用二元一次不等式(組)表示平面區域。最後,由例題教導學生解題的步驟,再就是讓學生多練。本節課的亮點有:

1、教學基本功紮實,教態自然,板書規範。

2、備課充分,教學設計適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教學思路清晰,講解有條不紊。

3、講練結合,及時訓練,注意知識的鞏固和落實。

建議:

1、找點的時候是否可以讓個別學生說出幾個點,相信這樣學生理解更好點。

2、在解答例1時,表述畫圖時是否可以直接寫成:作直線x-y-4=0(畫成虛線)

第二節由我上了一節《簡單的線性規劃問題》公開課。本節課我的教學設計是通過上節課的二元一次不等式在平面直角座標系表示成平面區域來引入,由學生板演檢測學生掌握程度。在學生完成板演後,提出本節的問題:求z=2x+y的最大值,使式中的x,y滿足不等式組(I),求z=2x+y的最大值,式中的x,y只能取平面區域內值,所以,只需要由z=2x+y變形爲y=-2x+z就可以把不熟悉的求解轉化爲一個高一曾學習過的內容:y=-2x+z就是直線方程的斜截式,讓學生畫出y=-2x,y=-2x+1,y=-2x+2,三條學生,觀察可以知道這是一系平行線,問題轉化爲求z=2x+y的最大值其實就是求直線y=-2x+z過平面區域某一點時在y軸上截距最大值。我先畫出直線y=-2x,通過平移可以發現直線y=-2x+z過平面區域過某一點時在y軸上截距最大。求出最大值,問題得到解決。解答完成後,接着讓學生閱讀教材88頁,從中找出一些相關的概念。再回到解答過程,從中提煉出解答這類問題的解答步驟。最後進行一道變式訓練,改變不等式組,還是求z=2x+y的最大值。

本節課完成後,個人反思如下:

亮點:

1、教學設計比較適合學生的實際情況。

2、放手讓學生多動手。

改進部分:

1、沒有完成備課時確定的教學任務:教學設計中還有變式2:z改爲z=6x+10y,變式3:z改爲z=2x-y。小結中有解題方法:圖解法(數形結合)

2、教學基本功不紮實:教態不夠從容,不夠自信;語言不精煉,很多重複的語句,個別字普通話不標準;板書不工整,字體不漂亮,字體偏大,板書規劃不合理。

3、在講相關的概念時,這裏應該節省時間,在學生閱讀教材時,先板演在黑板上,讓學生找出相應的內容,高效省時。

4、在新課引入時,可以點明:在現實生產、生活中,經常會遇到資源利用、人力調配、生產安排等問題,解決這類問題就需要我們學習更多的知識,比如本節要學習的這內容就有關這方面的。再列舉一個例子,這樣可以立刻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山的那邊》教學反思 篇12

在課前備課時,我認爲格羅培斯之所以能設計出這最佳路徑,既是因爲受到了賣葡萄老奶奶的啓示,同時也由於自身的嚴謹認真、追求完美。因此在設計教案時,我設想從“靈感促成”和“汗水澆灌”兩方面引導在引導學生體會路徑的“人性美”。在“汗水澆灌”一環節中主要引導學生圍繞“格羅培斯是一個怎樣的設計師?”展開教學,引導學生感悟到正是因爲格羅培斯的細緻嚴謹,追求完美,再加上他“給人自由,任其選擇”的路徑設計,才使他的設計成爲了最佳路徑。

而前面這50多次的設計到底不是沒有價值的,因爲靈感不是偶然的,機遇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但張處在聽課後指出,我這一設計是偏離文本中心的,因爲這篇文章不是側重於介紹格羅培斯這個人,而是要讓學生明白“尊重他人,相信他人,給人自由與選擇的機會,其本身就是一種最佳選擇。”

《在山的那邊》教學反思 篇13

在基礎知識重點學詞方面,例如多音字“載”的字音,組詞方面加以區分,並通過字音、字義辨分組詞。學生能夠主動識字,養成在生活中識字的習慣。

在品讀詞句方面能夠引導學生品味、鑑賞課文優美的句子,傳神的用詞。例如在選詞填空“每年,當春風剛剛吹榭雪花,故鄉的蘆葦就迫不及待地從未褪盡寒意的泥土裏(探、露)出尖尖的靛青色的腦袋。”括號裏應該選哪個句,爲什麼?(“探”更符合句子的擬人化寫法,也寫出蘆葦的初春時節生長的生機和活力。)在品讀的方法選用結合學生的實際,教師能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用這些方面品評課文詞句,培養了學生的語感,提高語言鑑賞能力。

在讀文方面,我設計了許多的“讀”,有層次地讀,有目的地讀,多種形式地讀,我們通過小組互動,同桌互幫、朗讀展示等激發措施,讓學生勤讀、樂讀、善讀。我們四人組在討論把讀通課文的任務完全地交給學生,做爲五年級(第三學段)的學生能不能完成這個任務?答案是肯定的,但做爲教師在指導讀書的方面就要多下功夫,在這裏我們營造了一種思鄉的情緒,通過相關的歌曲,詩歌營造情境,讓學生入境生情,進而引發,強化讀課文的情感。

學生能夠體會詩人的情感,並通過有感情的讀文表達的情感,可見教師的常規訓練很好,教師能把更多的時間放給學生,重點指導讀,體會寫法。

但在教學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例如在細讀課文,說說你從哪些地方感受到了這些快樂的?學生彙報出從蘆葉哨、蘆葉船中感受到快樂,但學生沒有說出從紡織娘好聽的歌聲中感受到快樂,學生沒有說,老師也沒有及時地點撥,感覺在理解文章內容上不完整。在學生讀文中,由於開火車式讀課文學生朗讀得非常流利學生閱讀能力較強,如果能把開火車式讀文的時間放在細讀課文時,對於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會更好。

總之,在四人組這次活動中我們從選課,備課、試講、講課、反思中互相學習,在教學中取長補短,深入研究教材,研究學生,儘快使學生動起來,活起來,使他們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主動地參與到學習當中,使我們的課堂會更有效。

《在山的那邊》教學反思 篇14

每一次教到作文,是最讓人難受的時候。學生無從下筆,寫好的作文思路不清、語句不美、結構混亂……花上很長時間講、改,只講得口乾舌燥,直改得手發軟,作文還是不盡人意。

今天又是作文課,寫寫自己的校園。昨天我先讓學生在家寫一寫,結果交上來的大跌眼鏡,簡直比二年級的水平還要糟。這該怎麼辦?

越是糟糕,越要上好。

一、帶領學生遊覽了一趟校園。

從校門開始,對於小花壇、通道兩旁、操場等處的所有景物都進行細緻的觀察,用手摸一摸,有鼻子聞一聞,用手抱一抱……從大小、顏色、形態等進行觀察。

二、進教室交流

一起交流了哪些景物要詳細描寫,對印象最深刻的尤爲重點突出。

三、隨堂交流

學生在埋頭習作時,我不時拿起寫得好的同學的作文,分享美妙的段落。對於不理想的提出修改意見。

等作文草稿交上來時,我發現學生本子中的好詞佳句隨處可見:“我們學校坐落在羣山環繞、溪水流淌的小山村裏,就彷彿是一個嬰兒躺在母親的懷抱中”、“山茶花紅得似火,粉的似霞、白的如玉”、“重重疊疊的枝丫漏下斑斑點點的日影,風兒吹動,日影隨之舞動”……比昨天在家裏寫得句子美上十倍。

反思學生的進步,很多來自自己的預設,對於景物的描寫,從哪些方面描寫,怎麼描寫,我心中其實準備了很多的好詞好句,當我在跟學生交流的時候,學生不知何時已經記在心中,用出來後,就成爲一片好的文章了。

《在山的那邊》教學反思 篇15

1、教學中突出以讀代講的特點。文言文和現代文一樣,要堅持以讀爲主,重在感悟,尤其是課文中提供了譯文,對照譯文學生學習起來並不困難。在教學中,我把朗讀訓練貫穿始終。初讀達到正確流利,精讀着眼品析體會,熟讀力求感情到位。在重點詞句處則細細品讀,並教給朗讀技巧,乃至最後達到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

2、教給學生學習文言文的方法。教學中,我先讓學生通過預習和聽教師的 泛讀解決準確朗讀文言文的問題,再結合譯文和工具書理解文中重點字的意思,進而嘗試理解句子的意思,最後試着將整個故事連成一段通順的話。

3、我認爲教學寓言時,總會出現這樣的問題:當學生能自己的話講出寓言故事的內容,講故事中揭示的道理,教師會以爲他們已經理解的很好了,可是,結合生活實際距離,談感受時,卻常常說的那麼牽強。他們並不是不理解故事的寓言,而是因爲他們的生活經歷太少,而難以恰當地表達相對應的實例。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儘量營造寬鬆、平等、和諧、激勵的教學氛圍,做到把激勵帶進課堂,多用激勵性語言,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快樂,激起學生的興趣。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