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考科學家教學反思(通用16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7W

孩子考科學家教學反思 篇1

這篇課文是按照事情發展的順序講了一個有趣的故事。課文寫的是英國有一對小兄弟特別喜歡捉蟲子玩,爸爸向他們講述了達爾文的許多故事。當他們得知達爾文要來家裏做客時,用四種昆蟲的部件拼湊了一隻蟲子標本想考考達爾文,結果被達爾文識破了,兄弟倆對達爾文更加尊敬了。

孩子考科學家教學反思(通用16篇)

課文重點寫了兄弟倆是怎樣考達爾文的。本課我採用兩課時進行教學:第一課時,從課題入手,讓學生讀課題後對課題進行質疑,然後讓學生帶着問題自讀課文,要求學生將課文讀通、讀順,初步瞭解課文大意,學習本課的生字、新詞。第二課時,主要讓學生解決“達爾文是怎樣考科學家的”,這是本課的教學重點。解決這部分內容主要分兩步進行:首先讓學生讀第七自然段,瞭解兄弟倆爲了考達爾文而做的準備工作。然後指導學習8——17自然段,通過多次和多種形式地讀,讓學生弄清楚兄弟倆是怎樣考達爾文的。儘管這對小兄弟爲考達爾文做了充分的準備,可還是被博學多才的達爾文一眼就識破了,可幽默的達爾文卻沒有直接說穿,而是叫這兩兄弟爲小“叫蟲”,讓這兩兄弟對達爾文更加敬佩了。

這節課就輕鬆的突破了本課的重難點,學生的學習興致也很高。

孩子考科學家教學反思 篇2

《孩子考科學家》這篇課文講了一個有趣的故事。課文寫的是英國有一對小兄弟特別喜歡捉蟲子玩,他們聽爸爸講了科學家達爾文的故事後,對達爾文很感興趣,當他們聽說達爾文要來他們家做客時,就準備考考達爾文,看看達爾文是不是像他爸爸所說的那樣有學問。於是,兄弟倆捉了許多蟲子,拼湊成一條怪模怪樣的蟲子標本給達爾文看,被達爾文識破後,兄弟倆對達爾文爺爺更加尊敬了。這個故事說明了真正有知識有學問的人,是會得到別人的尊敬。在教學本課時,我採用“問題導學”的方式,讓學生在課堂上多讀書,讓他們在讀中理解語言,積累語言,學會運用語言。現在,我談談在教學中體現的教學思想。

一、抓住重點,問題導學。

本課我採用兩課時教學,第一課時略,第二課時主要讓學生解決“達爾文是怎樣考科學家的”,這是本課的教學重點。本節課我主要從字詞——句——段——篇,由易到難,兼顧各種能力的學生參與學習,重點放在8——17自然段,解決重點時,我首先讓學生讀第7自然段,瞭解兄弟倆爲了考達爾文而做的準備工作,然後指導學習8——17自然段,通過帶着問題反覆朗讀,抓住重點詞語理解、體會、感悟,從而達到理解課文的目的。

二、讓學生在課堂上多讀書。

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從教這個角度來說,就是要着重抓好讀的指導,指導學生如何通過“讀”,把課文語言內化爲自己的語言,並在讀中理解語言,積累語言,學會運用語言。課堂上,我讓學生採用多種形式讀文,自由讀、指名讀、齊讀、小組讀、分角色讀等等。我力求憑藉語言文字來訓練語言、發展思維,讓學生在理解、品味語言的過程中得到人文精神的滋養,從中感悟作者所要表達的感情。

三、拓展延伸,拓寬知識面。

在最後交流有關蒐集到的達爾文的資料,這樣既開闊了學生的眼界,又激發了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同時鼓勵學生蒐集有關信息,擴大知識面。

回過頭來細細反思課堂,我發現自已以下幾點做得不夠好,以後應該改正:

1、由於我在教學中抓得太細,時間分配不夠合理,前鬆後緊,所以課堂上也沒有時間交流學生蒐集到的資料。

2、在學習最後一個自然段時,討論“兄弟倆爲什麼對達爾文更尊敬了”這一問題,我引導得不夠深入和全面。

孩子考科學家教學反思 篇3

因本課文淺顯易懂,接近學生的生活和情趣,所以學生也理解得好,課後回答基本能敘述清楚。

這篇課文是按照事情的發展順序講了一個有趣的故事。課文寫的是英國有一對兄弟特別喜歡捉蟲子玩,爸爸向他們講述了達爾文的許多故事。當他們得知達爾文要來家裏做客時,用四種昆蟲的部件拼湊了一隻蟲子標本想考考達爾文,結果被達爾文識破了,兄弟倆對達爾文更加尊敬了。

課文重點寫了兄弟倆是怎樣考達爾文的。本課我採用了兩課時進行教學:第一課時,從課題入手,讓學生讀課題後對課題進行質疑,然後讓學生帶着問題自讀課文,要求學生將課文讀通、讀順,初步瞭解課文大意,學習本課的生字新詞。第二課時,主要讓學生解決“兄弟倆是怎樣考科學家的”,這是本課的教學重點。解決這部分內容主要分兩步進行:首先讓學生讀第七自然段,瞭解兄弟倆爲了考達爾文而做的準備工作。然後指導學習8——17自然段,通過多次和多種形式地讀,讓學生弄清楚兄弟倆是怎樣考達爾文的。儘管兄弟倆爲了考達爾文做了充分的準備,可還是被博學多才的達爾文一眼就識破了,可幽默的達爾文卻沒有直接說穿,而是叫這兩兄弟爲小“叫蟲”,讓這兩兄弟對達爾文更加敬佩了。

這節課就輕鬆的突破了本課的教學重點,學生的學習興致也很高。

孩子考科學家教學反思 篇4

教學本課時,主要是讓學生以吟讀爲主。創設各種不同的情況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發揮各自想象,定能激活課堂氛圍,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對於突破難點,理解課文內容無疑也有極大幫助。例如:“曾是媽媽懷裏歡唱的黃鸝,曾是爸爸背上盛開的野菊。”讓學生閉上眼睛想象躺在媽媽懷裏是怎樣一種感覺?趴在爸爸背上去野外遊玩又怎樣一種感覺?學生爭先恐後的說“幸福、溫馨、快樂等”,也通過學習學生了解了鄉下孩子的生活是多麼的幸福。在這一節課我覺得課外拓展還不夠顯著,這一環節今後還得加強。

朗讀第二節時,抓住“捉蝴蝶”----“遍故事”,“含草葉”----“吹歌曲”等詞,讓學生邊讀邊想象稍稍長大一些的“鄉下孩子”在樂趣無窮的自然中玩耍、嬉戲的情景,感受“鄉下孩子”無憂無慮的愉快心情。然後抓住“挖野菜”、“逮小魚”等詞讓學生了解又長大一些的“鄉下孩子”會在閒暇時幫父母做一些事了。通過“撐圓了”、“樂壞了”等詞感受勞動的滋味----樂在其中!這些令人充滿遐想的語句引導學生由表及裏地走進教材,在層層深入地朗讀過程中意會課文用詞的貼切與精美,漸入佳境。於是我趁熱打鐵指導學生讀好最後一節:“哦/鄉下孩子/生在陽光下/長在曠野裏。”通過朗讀簡潔明快、朗朗上口的詩句,學生們體會到了農村的廣闊與前途的光明。此刻,我們老師也有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感覺。由此而產生的藝術魅力,用三言兩語又怎麼表達得清楚呢?我想:“只要我們抓住它的主幹,讓學生多讀就能感悟,還需多費口舌幹什麼!老師講得再多,難道還比課文本身更生動更形象嗎?不如老老實實指導學生把課文讀好、讀美,在讀中去感悟、去學習,在讀中去欣賞,去接受潛移默化的教育,迴歸到語文的本位上來。”

孩子考科學家教學反思 篇5

抓住“捉蝴蝶”----“遍故事”,“含草葉”----“吹歌曲”等詞,讓學生邊讀邊想象稍稍長大一些的“鄉下孩子”在樂趣無窮的自然中玩耍、嬉戲的情景,感受“鄉下孩子”無憂無慮的愉快心情。然後抓住“挖野菜”、“逮小魚”等詞讓學生了解又長大一些的“鄉下孩子”會在閒暇時幫父母做一些事了。通過“撐圓了”、“樂壞了”等詞感受勞動的滋味----樂在其中!這些令人充滿遐想的語句引導學生由表及裏地走進教材,在層層深入地朗讀過程中意會課文用詞的貼切與精美,漸入佳境。針對第一句,我激發學生想象:看看圖,想想田野上都飛舞着什麼樣的蝴蝶?鄉下孩子捧着這美麗的蝴蝶,編織了什麼美麗的故事呢?學生思如泉涌。有的說,他也想變成那美麗的蝴蝶,爲花兒傳播花粉,讓花兒開得更鮮豔;有的說,他希望蝴蝶能帶上他飛到城市裏去,看看和他一樣大的小朋友是怎麼玩的……課堂氛圍異常活躍。通過第二小節的學習與歸納,第三小節採用“放”的形式,讓學生自己去讀,自己來歸納,再以一組填空來激發學生的想下,如:

割一籃青草,( ) 。

採一束野花,( ) 。

捉一條小蟲,( ) 。

第四小節主要理解了“曠野”,學生已經體會到鄉下孩子的勤勞、能幹、自由。朗讀的感情比較到位。

其次,讓孩子進行語言模仿沒在紮實的語言積累的基礎上,二三小節語言優美,很適合句子仿說訓練。如:“捉一隻蝴蝶,能編織美麗的故事;含一片草葉,能吹出動聽的歌曲”“挖一籃野菜,撐圓了小豬的肚皮;逮一串小魚,樂壞了饞嘴的貓咪。”我啓發學生在美麗的田野裏,你還能做什麼,仿照句式來說,孩子們由於還沒有進入那個遊戲勞動場裏,說的不夠生動,進行句子訓練應該是自然而然的生成,而不是硬憑空想象。

孩子考科學家教學反思 篇6

《雪孩子》這篇課文是人教版第一冊的最後第二篇課文,也是一篇沒有拼音輔助的課文。對一年級的孩子來說,課文內容有沒有拼音,這關係非常大。將直接影響到課文能否被他們熟練地朗讀及其理解。我在教學這篇課文的時候,開頭預設了:跟孩子談談冬天、看看雪景圖,因爲天氣關係,外面並沒有雪,於是我讓孩子們和我一起在黑板上畫一個大大的雪人,讓孩子們給自己親手畫的雪人取個自己喜歡的名字,孩子們興高采烈的爲雪人取名字:雪人、小可愛、雪娃娃、小雪、雪孩子……孩子們在快樂中走進冬天。趁機導入新課。在配有動畫的範讀中讓孩子感受雪孩子的故事。

國小一年級,學生的形象思維佔主要位置,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是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之一,學生在看懂圖意的基礎上,來理解課文中的詞、句、段和文章的內涵。在觀看小白兔和雪孩子玩耍一圖時,老師問從哪裏看出他們高興呢?孩子們爭先恐後地發表自己的見解,惟恐把自己的精彩答案給遺漏了。在這此起彼伏的回答聲中,學生們理解了“快樂、又蹦又跳、開心”等詞語。

又如,片段(一)中的雪景圖,把孩子們帶入了生活的情境,貯存的詞語也一下子變得那麼鮮明而富有感情色彩,如白茫茫、潔白、晶瑩剔透、銀色的世界等。孩子們情不自禁地用這些形象的詞語去描繪眼前見到的雪景圖。再看簡單的一張白雲圖,把課文內容“雪孩子給小白兔帶來歡樂,爲小白兔解除災禍,最後自己變成了雲朵,以及雪孩子助人爲樂、捨己救人的高尚品質”都融入到了這張簡單的畫裏,讓畫已不再是畫,而是有生命、有感情的東西。我覺得在“看圖中學文”,能把孩子們帶到了一個永不枯竭的活的源泉中。與此同時,再回歸文本,孩子們在朗讀時就顯得得心應手多了,那絲絲感情就在他們的朗讀聲中流淌,讓學生的朗讀不再蒼白無力。讓他們一個個進入情境讀課文,讀出節奏、讀出技巧、讀出人生百態,領略到了語文的音、韻、美。

孩子考科學家教學反思 篇7

這—單元的課文一般都是介紹一些自然科學常識的。《數星星的孩子》雖然也提到有關這方面的知識,但我認爲更確切地說這是一篇寫人的文章,而且又是寫小孩子的,對學生來說確確實實是一篇進行語言文字訓練,加強思想品德教育的好教材。我們知道,寫人的文章一般通過言行來表現人物的品質。這篇文章也不例外。第—節寫張衡怎樣數星星,通過對張衡數星星的樣子及具體如何去數來反映張衡的認真態度。第二節通過奶奶認爲張衡“傻”從側面來反映張衡的刻苦。第三節通過張衡說:“能看得見,就能數得清,星星是在動,可不是亂動”來反映張衡觀察的仔細及決心。第四節通過爺爺的話來告訴張衡北斗星總是繞着北極星轉。這跟第五節張衡幾次起來看星星又有直接的關係,第六節是對全文的概括,由此可以看出,全文實際上都是通過言行來表現張衡刻苦鑽研、認真思考的品質的。

值得一提的是,教材中有許多值得深究的地方。如“晚上,滿天的星星像無數珍珠撤在碧玉盤裏。”許多人習慣地認爲這句話寫出了星星的美,引起小張衡極大的興趣,這當然不錯。但我認爲僅僅這樣理解還不夠,還沒有真正體會作者的意圖,還沒有真正理解作者寫這句話的匠心所在。那就是通過“無數、滿天、撤”等詞從另一個角度反映星星之多,星星的一閃一閃,星星分佈的不規則。這給張衡數星星帶來的困難是可想而知的,這爲表現人物形象埋下了很好的伏筆。憑着對教材的理解,再從低年級學生的認識水平和思維能力考慮,我認爲本課的教學重點是學會生字,通過有感情的朗讀體會張衡小時候如何喜歡、認真、刻苦地觀察星星,難點是比喻句的理解。爲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在設計思路時,我從概括到具體,從最後一段着手,先展示結果,再推導原因,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使課堂教學有起有伏。

根據大綱的要求及本年級教材、學生的特點,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1.學會7個生字,理解有關詞語;2.讀懂1、6兩節課文,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發展學生的智力,培養學生的能力。爲了達到上述教學目的,在教學時,我就緊緊圍繞着“以識字爲基礎,訓練爲主線,培養能力爲目標”而步步展開。

孩子考科學家教學反思 篇8

因爲這是首篇不注拼音的課文,上這節課之前,已經和學生一起把生字用習慣的方法識記掌握了,課文也通過多種方式讀得比較通順,流利了。這篇課文以連環畫的形式出現,我在課件的製作上努力呈現得像一本圖畫書,力求課件的演示能像繪本一樣展現,如大量的簡單的黑色背景上僅僅出現一句話或一個字,一個詞,以引發學生無限的想象空間;或是白色的背景上呈現一幅生動的圖畫再配上簡單的一兩句話,按照故事的發展一頁一頁地往後翻。

另外根據故事情節的發展引入了三段動畫片,其實沒有動畫片的引入學生也能從課文的朗讀中感悟到雪孩子的美好品質,但權衡再三沒捨得去掉。現在的許多動畫片色彩過於豔麗讓很多孩子審美疲勞,情節過於浮誇缺少教育意義,音效等動靜過於嘈雜容易讓孩子浮躁,許多動物失去原型,搞得"四不像"弄得很多孩子"指鹿爲馬"等,總之現在的許多動畫片堆砌了些文化垃圾。而《雪孩子》這個動畫片帶給大人和孩子的是無限的美感和啓迪,畫面是那種老美術電影製片廠精心繪畫製作的,現在的孩子很少有機會看到,學生在看動畫片時精心欣賞並沉浸其中,而且學生有時歡喜有時憂的表情告訴我,雖然浪費了一點讀書的時間,但也有很重要的收穫。

關於教學設計,我覺得在指導朗讀方面還是比較有效果的。如:課件出示課文的第一句話"下了一天一夜的大雪"後,我讓學生帶着自己的想象讀這句話,有的學生就能通過自己的朗讀反映出雪的信息。接着出示第一幅插圖,通過語言渲染引導學生進入情境,把自己想象成圖中的小白兔,分別用"咦","哦!","啊!"續說句子,學生如臨其境般的面帶一種或疑惑或興奮或頓悟或詠歎的表情和語氣,使語言的感受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在學生盡情地描述中也使雪後的場景更加開闊,更有感染力。又如,在學習課文的第三段時,出示雪孩子的圖片,讓學生說說這是一個怎樣的雪孩子,如果你擁有了這樣一個小夥伴,你喜歡嗎,你高興嗎順勢引導學生歡歡喜喜地,高高興興地讀這一段,感覺學生讀得也比較有氣氛。

孩子考科學家教學反思 篇9

國小一年級的學生,形象思維佔優勢,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是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之一。本文的教學,我是讓學生在看懂圖意的基礎上,來理解課文中的詞,句,段和文章的內涵。在觀看小白兔和雪孩子玩耍一圖時,老師問從哪裏看出他們高興呢孩子們爭先恐後地發表自己的見解,惟恐把自己的精彩答案給遺漏了。在這此起彼伏的回答聲中,學生們理解了"快樂,又蹦又跳,開心"等詞語。又如,片段一中的雪景圖,把孩子們帶入了生活的情境,貯存的詞語也一下子變得那麼鮮明而富有感情色彩,如白茫茫,潔白,銀色的世界等。孩子們情不自禁地用這些形象的詞語去描繪眼前見到的雪景圖。再看最後的一張白雲圖,把課文內容"雪孩子給小白兔帶來歡樂,爲小白兔解除災禍,最後自己變成了雲朵,以及雪孩子助人爲樂,捨己救人的高尚品質"都融入到了這張簡單的畫裏,讓畫不再是畫,而成了有生命,有感情的東西。

我覺得在這"看圖中學文",把孩子們帶到了一個永不枯竭的活的源泉中,在這翻騰着絢麗浪花的源泉中,孩子們的思維極大地得到訓練。與此同時,再回歸文本,孩子們在朗讀時就顯得得心應手多了,那絲絲感情就在他們的朗讀聲中流淌,讓學生的朗讀不再蒼白無力。他們一個個進入情境讀課文,充分領略到了語文的音,韻,美。

孩子考科學家教學反思 篇10

本課教學我採用變序法進行教學。先學習課文的最後一段,讓學生了解張衡由於刻苦鑽研,成了著名的天文學家。那麼,他小時侯是怎樣數星星的呢?再學習前面的課文,抓住張衡認真耐心的詞句進行教學。充分運用課件,演示星空圖,讓學生直觀感知星空的美麗,激發了學生的情感體驗,從而有助於學生的感情朗讀。本節課教學成功之處有以下幾點:

1、主導線索清晰明瞭

整個課堂教學用兩個問題進行貫穿:數星星的孩子是誰?小時候的他是怎樣一個人?所有教學活動緊緊圍繞主線索展開,一氣呵成。

2、寓教於樂,注重語文教學與實踐活動相結合。

從學生身心特點和認知規律出發,採用表演法、遊戲法、小組合作探究教學法,讓學生在輕鬆、愉快、民主、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中快樂識字,主動探究,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發展其想象能力,受到情感的薰陶,培養學生主動參與意識、合作意識。

3、以學生爲主體,以教師爲主導,以訓練爲主線,設計第二課時的教學過程。

訓練是閱讀教學的中心環節。因爲知識在訓練中鞏固。能力在訓練中形成,思維在訓練中發展,習慣在訓練中培養,情感在訓練中陶冶。在教學時,我遵循“以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訓練爲主線”的原則,組織課堂教學。如教學張衡怎樣數星星這幾個動詞時,我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坐、仰、指、數”等幾個動詞後,沒有“紙上談兵”講意思,而是讓學生自己讀讀、自己做做、自己數數。這樣,有動有靜,動靜搭配,既使學生學得快樂,又通過訓練代替了教師的千言萬語。

還有設計了一個小練筆環節,你想對張衡說點什麼,寫下來。學生都把自己的觀點寫下來,和大家一起分享。

本課不足之處:

1、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自己解決問題,引導學生讀的次數太少,應給讓學生反覆的讀,抓住關鍵詞,讓學生體會張衡對星星的感興趣。

2、課件運用上沒有做到及時,在一個環節上出現了問題,比如:北極星是什麼?北斗七星又是什麼樣子的?它怎麼樣繞着北極星轉的,爲什麼我們的祖先把它分成一組一組的。我沒有用課件給學生講解,這是本節課最大的失誤。

3、激發學生對科學的感興趣還是不夠明顯。

孩子考科學家教學反思 篇11

《玩具櫃檯前的孩子》是課標實驗教材二年級的一篇略讀課文。文中用親切樸實、通俗易懂的語言講述一個關於愛的故事。售貨員阿姨及她的女兒關心小兵,勝似親人,媽媽用愛挑起生活的重擔,主人公小兵,小小年紀卻懂得關愛父母,自尊自愛,“非常喜歡小汽車”卻“不要媽媽買”,非常渴望擁有小汽車卻對着售貨員阿姨說:“不要!”故事情節曲折,令人感動,引人深思。

現代社會中養尊處優的孩子,是很少有文中小男孩這樣的情感體驗,而本文用貼切的語言講述的故事,很容易喚起學生的情感,並自然而然的聯繫自己的生活實際,激發學生對他人的關心,對父母的關愛,對二年級學生來講是個很好的思想教育題材。因此,如何使本堂語文課達到教學目標,使學生在學習課文後發自內心地愛父母,愛他人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一、創設情境,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在新課程和新教材中均指出:把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放在首位。要讓學生把學習當成一種享受,這樣,學生樂學,便會積極投入其中。於是,我努力創設了愉悅可持續型的氛圍,上課伊始,我首先與學生進行啓發談話:"同學們,你們喜歡玩具嗎?你最喜歡的玩具是什麼?你是如何得到它的?如果你見到一件自己非常喜歡的玩具,你會怎樣做呢?"由學生的生活實際引出課文內容,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讀書的慾望。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和觀察思維能力。

二、自主學習,發散思維

學生是學習發展的主體,是探究者、體驗者、發現者。新課標積極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更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合作意識、創新意識以及實踐能力。遵於這一目標,我運用直觀形象的課件及詞語卡片,創設找朋友的形式進行識字教學。先詞卡出示“晴”,讓學生認讀,並請讀得準確的小朋友當小老師帶領全班同學讀,然後課件出示“晴”,請同學們給“晴”找朋友,學生們很快完成了這一任務,找出了“目不轉晴”這文中的關鍵詞,我隨機運用課件出示帶有“目不轉晴”的句子,請孩子們在小組內表演“目不轉睛”,在理解的基礎上再齊讀“目不轉睛”,接着嘗試用“目不轉睛”互說句子,同學們發言熱烈,參與性高,我乘勝追擊,讓大家把“目不轉睛”當成最好的夥伴認真書寫,同時採用多種方式認讀“櫃檯”“售貨員”“富裕”“心疼”等詞,鞏固了識字教學,爲閱讀課文打下基礎。如此鼓勵學生個性化的識字記字方法,對於學生自主識字能力的形成是一個有效地促進。這樣輕鬆、寬鬆的氛圍,讓學生體驗了學習的喜悅,從而達到樂學的目的。

孩子考科學家教學反思 篇12

《鄉下孩子》全文用兒童詩的形式描寫了農村孩子的快樂生活,讀來清新舒暢,是一篇孩子樂學的詩文。教學本課時,主要是讓學生以吟讀爲主。創設各種不同的情況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發揮各自想象,定能激活課堂氛圍,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對於突破難點,理解課文內容無疑也有極大幫助。例如:“曾是媽媽懷裏歡唱的黃鸝,曾是爸爸背上盛開的野菊。”讓學生閉上眼睛想象躺在媽媽懷裏是怎樣一種感覺?趴在爸爸背上去野外遊玩又怎樣一種感覺?學生爭先恐後的說“幸福、溫馨、快樂等”,也通過學習學生了解了鄉下孩子的生活是多麼的幸福。在這一節課我覺得課外拓展還不夠顯著,這一環節今後還得加強。

朗讀第二節時,抓住“捉蝴蝶”----“遍故事”,“含草葉”----“吹歌曲”等詞,讓學生邊讀邊想象稍稍長大一些的“鄉下孩子”在樂趣無窮的自然中玩耍、嬉戲的情景,感受“鄉下孩子”無憂無慮的愉快心情。然後抓住“挖野菜”、“逮小魚”等詞讓學生了解又長大一些的“鄉下孩子”會在閒暇時幫父母做一些事了。通過“撐圓了”、“樂壞了”等詞感受勞動的滋味----樂在其中!這些令人充滿遐想的語句引導學生由表及裏地走進教材,在層層深入地朗讀過程中意會課文用詞的貼切與精美,漸入佳境。於是我趁熱打鐵指導學生讀好最後一節:“哦/鄉下孩子/生在陽光下/長在曠野裏。”通過朗讀簡潔明快、朗朗上口的詩句,學生們體會到了農村的廣闊與前途的光明。此刻,我們老師也有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感覺。由此而產生的藝術魅力,用三言兩語又怎麼表達得清楚呢?我想:“只要我們抓住它的主幹,讓學生多讀就能感悟,還需多費口舌幹什麼!老師講得再多,難道還比課文本身更生動更形象嗎?不如老老實實指導學生把課文讀好、讀美,在讀中去感悟、去學習,在讀中去欣賞,去接受潛移默化的教育,迴歸到語文的本位上來。”

孩子考科學家教學反思 篇13

全詩共有4小節,詞句優美,寫了鄉下孩子豐富多彩的遊戲,勞動等生活情景。我首先定了教學目標,重點在通過各種形式的朗讀來感悟鄉下孩子生活和活動的幸福,快樂、有趣,並進行適當的想象說話訓練。

首先以圖導入,讓孩子觀察圖上的女孩子和我們有什麼不同,引出她是一位鄉下孩子,揭示課題,引入課文,鄉下孩子的生活怎麼樣呢?比如在教學第一小節中,我通過將“歡唱的黃鸝”和“盛開的野菊”兩個重點詞語出示,指導朗讀,用一句“這隻黃鸝正在唱着歡樂的歌,誰能來讀好這個詞語呢?”然後進行朗讀。

在理解第二節時,抓住“捉蝴蝶”----“遍故事”,“含草葉”----“吹歌曲”等詞,讓學生邊讀邊想象稍稍長大一些的“鄉下孩子”在樂趣無窮的自然中玩耍、嬉戲的情景,感受“鄉下孩子”無憂無慮的愉快心情。然後抓住“挖野菜”、“逮小魚”等詞讓學生了解又長大一些的“鄉下孩子”會在閒暇時幫父母做一些事了。通過“撐圓了”、“樂壞了”等詞感受勞動的滋味----樂在其中!這些令人充滿遐想的語句引導學生由表及裏地走進教材,在層層深入地朗讀過程中意會課文用詞的貼切與精美,漸入佳境。針對第一句,我激發學生想象:看看圖,想想田野上都飛舞着什麼樣的蝴蝶?鄉下孩子捧着這美麗的蝴蝶,編織了什麼美麗的故事呢?學生思如泉涌。有的說,他也想變成那美麗的蝴蝶,爲花兒傳播花粉,讓花兒開得更鮮豔;有的說,他希望蝴蝶能帶上他飛到城市裏去,看看和他一樣大的小朋友是怎麼玩的……課堂氛圍異常活躍。

孩子考科學家教學反思 篇14

學習童話《巨人和孩子》時,學生們的興致很高。第一課時,學生主要理解童話的故事情節,瞭解到巨人身上發生的鉅變,他由自私而變得有愛心,使學生認識到:最美的心靈是博愛的心靈,惟有一顆博愛無私的心能給人帶來快樂的生活和永恆的幸福。

在第二課時,主要賞析童話的寫作特色,品味生動傳神的語言。在這節課上,有兩個環節給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回顧上節課的教學內容之後,讓幾名學生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讀課文,然後找同學評價學生的朗讀情況,同學們主要從語氣、語調、感情等方面進行評價,但大多數同學的發言都是隻指出別人的不足,於是我告訴他們評價時要用賞識的眼光,先說優點,再委婉地指出不足,又指導學生讀童話要注意讀出情節,讀出畫面,讀出人物的個性。在我的點撥下,學生開始學會找優點了。被評價的學生也是洗耳恭聽,不時還會意地點點頭。當有一名同學委婉地指出另外一名同學沒有讀出巨人的特點時,我問他:“你能舉例說明嗎?”他說:“比如,當巨人從妖怪朋友家回來時,看到一羣孩子在他的花園裏玩耍,他說:‘你們在這兒幹什麼?’他沒有讀出巨人那種粗魯、憤怒的口氣。”我接着追問:“那你能讀一下嗎?”他尷尬地笑笑說:“老師,我也讀不太好。”我說:“沒關係,試試看。”

於是他讀了一遍,確實讀得一般,這時,我說:“老師試試看。”於是,我變成了巨人,粗聲粗氣地吼道:“你們在這兒幹什麼?”當時,給學生們嚇了一跳,有的同學在小聲說:“像,像。”其實,我都不知道我的聲音是怎麼發出的。接着學生進行個性化的閱讀,劃出自己最喜歡的語句來賞析,理解童話生動傳神的語言。然後全班交流,明確本文大量運用比喻、擬人的修辭方法,並運用疊詞。當一名同學說,春天來臨時,自私的巨人的花園卻依舊是一片寒冬景象。“由於看不見孩子們,小鳥便無心唱歌,樹兒也忘了開花。有一朵花兒從草中探出頭來,看見那塊告示後,它對孩子們的遭遇深感同情,於是又把頭縮回去,繼續睡覺了。”這裏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方法,說明小花也站在孩子的一邊。在肯定這名同學的回答之後,我又表演了一回,我把自己假想爲一朵花,做出從草中正在探出頭的動作,嘴裏說着:“春天來了,我要欣賞一下外面的美麗景色,那是什麼,‘閒人莫入、違者重罰’,巨人怎麼這樣,沒意思,回去。”於是,做出把頭縮回的動作,學生又被逗笑了,有的學生說:“老師,太好玩了,你真逗。”我說:“老師演得不像,我只想把大家帶入到童話世界。”

這節課,我表演了兩次,體驗到表演的快樂,同時也看到了學生的投入學習的狀態,這都因爲,我把童話課堂當作表演童話的舞臺,讓童話課堂本身也具有童話色彩,讓學生徜徉在充滿幻想與想象的童話世界。我想:在教學中,應該根據體裁的不同,創設與課文一致的氛圍和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其積極有效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這樣會大大地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孩子考科學家教學反思 篇15

《數星星的孩子》是一篇融描寫人物、科學知識、思想品德教育爲一體的優秀教材。課文通過對小張衡與爺爺、奶奶一同觀察天上星星這一故事的記敘,表現了張衡從小就善於觀察和思考的好品質。課文語言生動、簡潔、優美,處處透着童趣,顯着童真,又蘊含着豐富的科學知識,對孩子們充滿着無窮的吸引力。所以,這次家長開放日活動,我選擇了教學這篇課文,我以讀爲主,藉助媒體課件,讓孩子們真正走進文本,在體會星空的美同時,感受張衡勤於觀察,樂於思考的品質。

一、注重識字、寫字教學的有效性和紮實性。

“課堂上沒有書聲是語文教學的悲哀,課堂上只有書聲則是語文教學的倒退。”《燕子專列》是一篇以敘事爲主的課文,但是整個事件的每一個情節都蘊涵着豐富的情感因素。本節課教師把指導讀書作爲教學的一條主線,以讀爲本,創設情境,聯繫學生生活實際,激勵學生去感悟,體味文本蘊含的深義,感受貫穿全文的愛心。

一、入情入境,以境激情

“情生於境,境能移情”。在學生理解燕子遇到的麻煩時,在學生的交流過程中,我播放一段大風大雪的錄像片,狂風暴雪的震撼力深深地打動了學生的心。其次,過渡語設計都很煽情,很符合這一課的感情基調,在放風雪錄像片時,老師用富有感染力的語言這樣說:“風猛烈地颳着,雪紛紛揚揚地下着,真是狂風暴雪,天寒地凍,小燕子覺得冷,也覺得餓”。在觀察課文插圖時老師又飽含深情地說:“成千上萬的人都在到處尋找凍僵的燕子。有大人,有老人,還有和你們一樣大小的孩子。其中有一個叫貝蒂的小姑娘,你們想認識她嗎?”。結束時老師煽情的聲音又再次響起:“正是有了千千萬萬有愛心的瑞士人民,燕子得救了,它們坐上漂亮舒適的專列,離開了瑞士,到了溫暖的地方。活潑可愛的燕子,熱情善良的人們,在大自然裏幸福地生活。生命是這樣美好,人與自然是這樣的和諧。來,我們爲幸運的小燕子放聲歌唱。”(課件:兒歌《小燕子》)。充滿視覺衝擊力的錄像片和煽情的導語不僅很好的渲染了課堂氣氛,而且爲學生在特定的情境中瞭解人們不畏嚴寒到處尋找燕子是多麼的不容易提供了幫助,同時也爲學生學習課文做好了情感鋪墊。

二、自主探究,“讀”佔鰲頭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閱讀教學,讀是關鍵,是“問”和“悟”的基礎,讀既是實踐,又是訓練;既是感悟,又是薰陶;既有理解,又有體驗;既有語感的培養,又有情感的陶冶。好書不讀不知其妙,讀是學習語言的根本方法,是閱讀教學的主旋律。而老師就恰恰抓住了這一點讓學生“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如上課伊始教師讓學生用自己質疑提問,“同學們都讀過了這個感人的故事,一定有許多問題縈繞在你的腦海中。誰來說一說?”這一做法,體現了以學生爲主體,尊重學生的學情,把讀書的權利、選擇的權利還給了學生。同時在學習小貝蒂一段時,“哪些語句使你感動,畫出來,讀一讀,想一想和小組同學交流交流”。這個開放性的自學要求涵蓋了課文的主要內容之一,也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促使學生經歷“感悟——提煉”的學習過程,體現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在學生彙報、交流過程中,教師恰倒好處的引讀、指導讀,更提升了學生對文章的理解、體會。整節課首先是自由質疑,初讀感知,接着,品讀感悟,深入情境,同時又在研讀中感受濃濃的愛心。清亮的童聲始終響徹課堂,琅琅的讀書聲成了課堂最美的語言。

三、朗讀指導,大雪無痕

在本課的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對同學的朗讀做出明確的評價,在此基礎上再進行朗讀。“這位同學讀得認真,同學們聽得投入。我們來評一評,到底讀得怎樣?熱情地指出優點,真誠地指出不足!”這一環節,激起了學生的主體參與性,使學生在課堂中體驗成功的喜悅,獲取了進取的力量,分享了合作與和諧,與人爲善,共同進步,將作者在字裏行間流露的感情用自己的語言朗讀表達出來了。老師在教學中重視引導學生的自讀、自問、自悟,營造了一種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從閱讀中發現學習語文的樂趣,體會一種樂趣。當然教師必須首先體會作品中的感情,在教學中以情激情,深入學生的情感世界,撥動她們的心絃,讓情滿課堂。

有遺憾,也有收穫,我喜歡這樣粗糙而又真實的課堂。

孩子考科學家教學反思 篇16

《鄉下孩子》全文用兒童詩的形式描寫了農村孩子的快樂生活,讀來清新舒暢,是一篇孩子樂學的詩文。教學本課時,主要是讓學生以吟讀爲主。創設各種不同的情況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發揮各自想象,定能激活課堂氛圍,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對於突破難點,理解課文內容無疑也有極大幫助。例如:“曾是媽媽懷裏歡唱的黃鸝,曾是爸爸背上盛開的野菊。”讓學生閉上眼睛想象躺在媽媽懷裏是怎樣一種感覺?趴在爸爸背上去野外遊玩又怎樣一種感覺?學生爭先恐後的說“幸福、溫馨、快樂等”,也通過學習學生了解了鄉下孩子的生活是多麼的幸福。在這一節課我覺得課外拓展還不夠顯著,這一環節今後還得加強。

朗讀第二節時,抓住“捉蝴蝶”----“遍故事”,“含草葉”----“吹歌曲”等詞,讓學生邊讀邊想象稍稍長大一些的“鄉下孩子”在樂趣無窮的自然中玩耍、嬉戲的情景,感受“鄉下孩子”無憂無慮的愉快心情。然後抓住“挖野菜”、“逮小魚”等詞讓學生了解又長大一些的“鄉下孩子”會在閒暇時幫父母做一些事了。通過“撐圓了”、“樂壞了”等詞感受勞動的滋味----樂在其中!這些令人充滿遐想的語句引導學生由表及裏地走進教材,在層層深入地朗讀過程中意會課文用詞的貼切與精美,漸入佳境。於是我趁熱打鐵指導學生讀好最後一節:“哦/鄉下孩子/生在陽光下/長在曠野裏。”通過朗讀簡潔明快、朗朗上口的詩句,學生們體會到了農村的廣闊與前途的光明。此刻,我們老師也有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感覺。由此而產生的藝術魅力,用三言兩語又怎麼表達得清楚呢?我想:“只要我們抓住它的主幹,讓學生多讀就能感悟,還需多費口舌幹什麼!老師講得再多,難道還比課文本身更生動更形象嗎?不如老老實實指導學生把課文讀好、讀美,在讀中去感悟、去學習,在讀中去欣賞,去接受潛移默化的教育,迴歸到語文的本位上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