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經驗交流材料範例

來源:瑞文範文網 1.42W

通過經驗交流,教師要抓住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習的積極性,很快的進入到課堂學習的氛圍中來,提高課堂效率和教學水平。下面是本站小編整理教學經驗交流材料範例的範文,歡迎閱讀!

教學經驗交流材料範例
教學經驗交流材料範例篇一

高中化學知識體系存在這麼一個特點:知識點多,規律多,特例也多,而且許多知識點是要學生記憶的。但是考題難度對大多數學生來說是適中的,這在往屆大學聯考理綜科目的平均分上可以得到體現。所以對大多數學生來說,化學學科的特點可以總結成:“一學就會,一多就亂,一久就忘。”不少學生常常在學習過程中抱怨學習化學在實際生活中很少有得到應用,缺乏學習的積極性。如何在平時的教學工作中幫助學生把握化學學科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我有以下心得:

一、研究教材內容,設計好新課導入。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好的新課導入,能夠一下抓住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習的積極性,很快的進入到課堂學習的氛圍中來,提高課堂效率。

導入的方式有好幾種:從教學內容導入,從學生學習基礎入手複習舊知識導入,或者根據學生情緒,結合教師自身特長等等。總之,導入的目的就是快速有效的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將學生的情緒引入到課堂教學中來。

案例一:將學生情緒和教學內容相結合

《氮肥的性質及應用》是下午第一節課,學生注意力難以集中,爲了使學生很快的進入課堂教學中來,老師可以提問一句:“剛纔上課問好的聲音很響亮,同學們應該是沒人餓着肚子來上課的吧。現在生活水平提高了,物質生活比過去豐富了很多,我們來看看過去世界上糧食產量的情況。”然後展示在全世界開始使用化肥前後,世界糧食產量的數據對比:

(ppt展示):18XX年未使用化肥每公頃耕地生產0.73噸糧食

1978年開始使用化肥每公頃耕地生產4.63噸糧食

如果不施化肥,中國只能養活2億多人口,剩下11億人就沒飯吃。

(引導學生):“我們班上有51個同學,如果不使用化肥,可能只有9個同學有飯吃。”學生驚歎。

通過給出數據引導學生感受到化肥的生產和使用雖然好象離他們的生活很遠,但是對人類的生存是具有重要意義的。同時也對本節課的內容產生興趣。

(ppt展示):市面上常見的幾種化肥圖片,介紹化肥的種類,引出氮肥,介紹工業合成氨生產工藝,並解釋設計該工藝的科學家由於成功解決了合成氨過程中需要的高溫高壓,催化劑等條件,使化肥的大量生產成爲可能,從而解決了糧食產量問題,並且因此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通過介紹化學家的事蹟,培養學生熱愛科學的情感,增強學習化學的興趣。

通過導入,學生對本節課要學習的內容已經有一定的瞭解,同時,對化肥的性質,應用也產生了興趣。爲接下去的新課推進做好了鋪墊。

二、多與生活聯繫,改進探究實驗:

過去的教學過程中,常有學生抱怨化學實驗枯燥,單一,許多學生畢業後談到對化學實驗的印象總離不開實驗室,離不開試管,酒精燈,每次做實驗之前老師總要先宣讀一遍注意事項,清點實驗用品,事先給出實驗操作步驟,然後學生進行驗證,記錄實驗現象……一堂實驗課就此結束。

新課程強調課堂應該以學生爲主體,教師扮演的是課堂的引導者,組織者的角色,引領學生對知識進行主動發現,主動探究。這一點在教材編寫中就可以看的出來,例如蘇教版必修一中編寫了許多學生探究實驗,並將原來很多教師演示的部分,都改爲讓學生自主探究。與此同時,教師在探究實驗的設計上也可以嘗試做點改變,增強探究的趣味性以及與實際生活的聯繫。

案例二:在講解銨鹽與鹼共熱產生氨氣這個知識點時,教材中的實驗是將氯化銨與熟石灰混合於試管中進行加熱,通過溼潤的紅色石蕊試紙變藍,檢驗氨氣。

本節課將實驗進行改進:取一張舊報紙,將氯化銨與熟石灰混合後,放在報紙中用手摩擦報紙加熱,然後檢驗氨氣。把原來在試管中用酒精燈進行加熱的實驗改變成用生活中隨處可接觸到的材料並進行摩擦加熱,讓學生改變對化學實驗的固有印象:“化學實驗很危險,動不動爆炸,一般都在實驗室做,而且離不開試管,酒精燈。”通過一個簡單的改進實驗,讓學生體會到實際上在平常的生活中,他們幾乎每天都在接觸化學變化,化學就在生活中,對於書本上的方程式,物質的性質,也就沒那麼難以記憶了。

三、以生活場景爲背景,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許多學生來自城市,對農村生活缺乏瞭解,也不感興趣,實際上在教材中許多知識點在農業,工業以及其他日常生活中都可以得到體現和應用。如何把這些知識轉化成學生感興趣的內容,激發學習的主動性,也是設計課堂教學時要考慮的一點。

案例三:在講解銨鹽不穩定受熱易分解的知識點時,按照教材設計,是通過加熱氯化銨檢驗氨氣說明這一性質。此處不妨設計這樣的問題:有一位農民在倉庫裏存放了一袋氮肥--碳酸氫銨(俗稱碳銨),有一天他發現這袋化肥包裝破損受潮了,就把它拿出去曬,結果發現沒有人偷盜卻少很多,你能從化學的角度替他找原因嗎?通過講故事的形式提出問題,然後提供相關的藥品和用具,讓學生利用已有條件,通過自行設計實驗探究,自己得出結論。

同理,在講解銨鹽另一性質,與鹼共熱能生成氨氣時,也可設計問題:在村子裏住着兩位農民,小李和小劉,他們都種了幾畝水稻.小李很勤勞,不僅買了氮肥硝酸銨,還同時使用了自己燒製的草木灰(呈鹼性),小劉只施用了氮肥硝酸銨,小李心想自己使用的肥料多,收成一定好,結果到了秋收時發現,自己田地的產量遠不及小劉的,你知道原因嗎?

學生通過動手實驗將氯化銨和鹼石灰混合摩擦加熱,檢驗得到氨氣,得出結論。在得出銨鹽的這幾個性質後,老師再提問:如果你是一名技術員,要指導農民使用化肥,你能列舉出哪些化肥使用的注意事項?或者,擬出一張化肥的使用說明書?這樣通過創設情境,使學生身臨其境的體會到在課堂上學習的化學知識,在實際生活中能夠得到發揮,幫助身邊需要幫助的對象,解決實際問題。

四、聯繫校園生活,把抽象概念形象化。

化學是研究物質本質特點,物質之間關係的學科,部分化學概念存在研究對象抽象,微觀,難以理解的問題。在課堂教學中,如果老師能夠從學生的思維特點出發,把抽象的概念與學生的校園生活聯繫起來,通過類比的方法啓發學生,相信對於抽象的概念的理解是大有好處的。

案例四:講解氣體摩爾體積這一課時,分析影響物質體積大小的因素,研究對象是分子原子這些微粒,比較抽象,教師可以從學生校園生活角度入手,提問學生:做操時,一班有50個同學,二班有45個同學,大家人與人間隔相同的距離後,哪個班佔的面積較大?學生馬上回答:人數較多的班級佔地面積較大。因而得出決定物質體積大小的因素之一爲顆粒數目。這時教師再分別請上個頭差別較大的八位同學,讓八位同學分爲兩組,個子較小的四人一組,個子較大的四人一組,然後讓兩組同學背靠背緊靠在一起,提問:“哪組所佔的空間較大?”學生回答:“個子較大的那組。”從而得出影響物質體積大小的第二個因素:物質顆粒本身的大小。這時,教師再讓兩組學生分站教室四個角落,再問:“哪組佔的空間大?”學生回答:“差不多大。”從而得出影響物質體積大小的第三個因素:物質顆粒間距。此時,教師就可向學生說明,氣體的情況類似於剛纔第三種站法,及四名學生分站教室四角,這時由於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拉大,在計算體積時,就可以將人本身的個頭大小忽略。因此,決定氣體體積大小的因素主要爲氣體分子間距離,而不是氣體分子顆粒本身大小,而決定氣體分子間距離的因素主要是溫度和壓強。從而得出結論:在一定的溫度和壓強下,任何氣體所佔的體積爲22.4l/mol。

通過聯繫學生每天經歷的校園生活,發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讓學生不僅身體動起來,思想也活躍起來,積極參加到課堂學習中去,對於抽象概念的理解就容易的多。

教學經驗交流材料範例篇二

新課程改革的深入,我們不由對在新課程實踐中存在的一些困惑進行深刻地反思:由於存在着教學內容面面俱到而又面面浮淺、知識很難形成體系、課時不夠用和課後練習與教學進度脫節等來自教材和課程的困惑;存在着沒有現成的經驗和方法導致慣性教學、學生活動影響教學進度、探究難以建構知識體系等來自教師的困惑;存在着實驗室建設、教學資源、網絡資源跟不上課改步伐等來自教學資源的困惑。只有對教師的教學理念、教學設計、教學方法、課堂教學結構、教學資源的運用進行深入的反思、總結和改進,才能真正提高新課程化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化學課堂才能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1.轉變教學理念是優化課堂教學的前提

新課程教學的依據是課程標準,教師是新課程實施的重要課程資源,因爲教材的缺憾與空白靠教師去圓滿,教材的運用與開發靠教師去創造。教師要從“教教材”轉變爲“用教材”,通過有效的校本教研活動,根據學情融入自己的科學精神和智慧,進行重組、活用,使預設進儘可能得到精彩的生成。因爲預設與生成都是精彩的課堂教學不可或缺的兩個方面,預設水平高且能不斷生成的課,纔算是精彩的。過分強調預設缺乏必要的開放和不斷的生成,就會使課堂教學變得機械、沉悶,使師生生命力得不到充分發揮:單純依靠開放和生成,缺乏精心的準備和充分的預設,課堂教學則會變得無序、缺乏目標和計劃,也不會有良好的生成效果。因此,教師只有在精心預設的基礎上,針對教學實際進行靈活調控,追求動態生成,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才能在預設與生成的融合中達成。

2.選擇適應課改的教學方法是優化課堂教學的關鍵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重在得法,貴在用活,課堂教學是一門極其複雜、內涵非常豐富的藝術。教學是個千變萬化的動態系統,不能刻意追求和照搬某一種模式。只有科學性、靈活性、創造性使用教法,才能適應課改要求。新課程提倡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方式,但並沒有否認傳統的啓發式、講授式教學等方式,只是以往的教學方式太單一,不能滿足不同特點、不同學生髮展的要求。任何教學方式本身都是中性的,用得好是好方法,用得不好就是壞方法,它的功效發揮取決於多種因素的和諧,所以要克服形式主義。教師的教學方式在新課程教學中是否適用,一要看是否體現了新課程理念;二要看是否有利於實現教學目標;三要看是否與教學內容的性質相符:四要看是否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五要看教學技術手段的使用是否得當;六要看是否有利於教師發揮自己的教學優勢。

3.教學過程必須凸現三維目標是優化課堂教學的根本

3.1創造和諧的學習環境、進行良好的情感教育。給知識注入生命,知識因此而鮮活;給生命融入知識,生命因此而厚重。新課程首先要致力於營造一種平等、和諧、支持性的學習氛圍。要激發學生的主體功能,教師要善於爲學生創設學生心理自由、愉悅、健康、安全的學習環境,給學生以友愛、平等、快樂、成功的享受,營造出具有真誠接受和理解爲特徵的課堂教學氛圍,使學生意識到自己在一個羣體中存在的價值。這就要求在師生互動時,教師積極鼓勵學生參與學習,鼓勵質疑問難,發表不同意見,讓學生能夠充分的傾述,教師表現出熱情、信任,在充分傾聽的基礎上進行有效指導、有效激勵,形成師生“互動流”,並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目標的達成中體現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3.2設置良好的教學情景、合理開展適度教學。學生有效學習的必要條件是學生具有一定的學習心向。創設優良的學習情景就是把學生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到當前所要解決的問題上來,一方面爲學生指明學習的方向,明確學習的目標;另一方面,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喚醒學生的學習需求,變被動學習爲主動學習。學習情景通常以問題形式體現,好問題的要求是:一是問題有價值。問題對達成目標有貢獻,有必要,有價值。教學中千萬不能由“滿堂灌”變爲“滿堂問”。二是問題具有挑戰性。問題能引發學生的認知衝突,如設計知識陷阱、設置知識牆等。教學中要克服“填鴨式”的隨口問。三是問題符合可行性原則。問題的難度應控制在學生學習的最近發展區,即“跳一跳能摘到挑子”,滿足學生的成功感。四是問題要接問題,問題要套問題,形成問題鏈,引導學生思維不斷深入發展:同時要給學生留足思考的時間和空間,並恰當地運用實驗與現代技術等手段。提問技巧貴在以人爲本、把握好度。

3.3創造有效的學生思維、提倡學生積極參與。學習論認爲:學習是無序到有序的結構化了的過程。建構主義理論認爲:學習是不斷順應和同化的建構過程。教學過程好不好的標準,主要是:一看課堂師生互動是否有效、學生是否人人蔘與、教學流程是否有創意、學生的思維是否產生碰撞和智力是否得到挑戰、師生的個性是否張揚等;優良的教學過程是以有效實現“過程與方法”課程目標爲前提的,要求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教師教和學生學彼此形成一個“學習的共同體”。二看學生的智力是否集中在教學重心相關的重要觀點上。

教學經驗交流材料範例篇三

我認爲化學教學最基本的便是化學概念的傳輸。這個環節的好壞,直接決定於學生後面的應用與創新。我們應把概念的教學過程分爲引入、形成、深化、運用四個層次,使學生能完全理解與接受。下面就概念教學的四個層次,結合教學實際,談談自己的體會。

一、概念的引入

概念的引入是課堂教學中很關鍵、很重要的一步。不能直接把概念“灌”給學生,這樣會使課堂顯得枯燥,而且學生得到的將不是理性知識,而是膚淺的,表面現象的認識,在頭腦中只是過眼煙雲,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因此,教學時我儘可能地做到啓發學生的情感,啓迪學生的思維,創設問題的情境,循序漸進的引入概念,並特別注意教學中多“導”,在“導”字上做文章,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從具體到抽象,從特殊到一般,由個別的具體的現象出發,引導學生通過比較、分析、歸納,總結出事物本質,形成概念。中學化學教材中概念很多,引入的方法也很多。比如,我常用以下“導”的方法:

1、言語法:這是最常用的方法,教學中用學生熟悉的自然現象,以及生活、生產實際中的例子引入概念,如“天火”——引入緩慢氧化,“鬼火”——引入自燃。

2、直觀法:主要通過直觀的實驗手段,展示實驗事實,爲學生提供豐富的感性知識引入概念,如:碘的昇華——昇華的本質,苯與酸性溶液KMnO4——引入苯結構不同於不飽和烴,幾個物質的導電性實驗現象——引入電解質和非電解質。這樣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概念,是提高教學效果的重要方法。

3、舊知識依靠法:通過複習舊知識或舊概念,結合有關的事例或現象引入概念。如回顧乙烯引入乙炔類似的性質,如Na的性質引入鹼金屬性質。

在教學中引入的方法要不斷創新,才能使學生在學習中始終保持一種新鮮感,並以積極的狀態進入概念的學習。在教學中我還常用一幅圖畫、一首古詩、一條謎語、一則小故事等爲引導,再加上生動、直觀的語言,形象的描述,恰當的比喻給學生一個想象的空間,然後通過對感性材料的分析、比較、概括以及嚴密的邏輯推理學,使學生明白:爲什麼引入這個概念?引入這個概念有什麼好處?由此建立一個新的概念,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二、概念的形成

概念是人類在認識過程中,把所感覺到的事物的共同特點抽出來,加以概括完成。如何準確形成概念?

我認爲要給學生提供豐富、合乎實際的、能夠理解的感性材料,這是形成準確概念的前提。由於教材有些概念的引入與實例有一定的片面性和侷限性,使學生易產生一些錯誤的認識,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中要有敏銳的調查力,善於捕捉教材中的信息,給學生提供儘可能全面的感性材料。如飽和烴與不飽和烴,因教材有一定的侷限性,僅限於鏈烴。我們需把這一信息及時補充給學生,再如,教材對於溶液所舉的實例都是無色溶液,我們應及時補上一些有色溶液,更正學生的認識。

其次,我們還需用準確的語言敘述概念,避免因口誤而引入錯誤的概念。如弱電解質是在溶液中只有一部分電離的電解質,而不是在溶液裏不完全電離的電解質。

三、概念的辨析

我認爲在概念的辨析上要深刻、要講到位,而且儘量用簡潔、明瞭的語言介紹概念,避免簡單的問題複雜化,加重學生的心理壓力。這需要在復課時多琢磨,多下功夫,我主要着手於每一個概念的關鍵字、詞的含義,每一個概念的適用範圍。比如:電解質的定義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狀態下能導電的化合物叫電解質。關鍵強調解釋。再如同系物的是:結構相似,分子組成相差一個若干CH2原子團。應着力於強調解釋——結構相似。還有氣體摩爾體積四要素等等。

在概念的適用範圍上,一般地講概念是人們從某一角度下一個科學的準確的定義,概念有其自己的適用範圍,在指導學生學習時注意好以下兩個關係:

1、處理好“一般”與“特殊”的關係。

如共價化合物中只有共價鍵,但共價鍵不一定存在於共價化合物中,再如能電離的離子的未必是酸。如NaHSO4。

2、處理好精確語言與模糊語言的辯證關係。

在這一點上,我們應做好中學化學教學中的原理應用和普遍性與教材和教學實例的共型性。應理解教材中“一般”、“通常”、“大多數”或“許多”等的含義。如金屬氧化物大多數爲鹼性氧化物,大多數有機物都是非電解質等等。

四、加強訓練

學生的能力並不完全隨着知識的獲得而自行產生,它是教師有意識培養的結果。我們應加強規律性認識通過凝聚和昇華,產生認識上的飛躍,並形成一定的觀點。這要求我們在訓練中注意選題與方法。我們應選擇一些有針對性和代表性的例題。這可起到一舉多得的效果,同時我應注意方法,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由表及裏,逐層深入熟練。

對於概念教學,雖是課堂教學中很關鍵,很重要的一步。但學生在學習中更爲直接的應學會創造性思維。這也對我們化學教師提出高的要求,我們着重強調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化學創造性思維是創造思維的一種。它是邏輯思維與非邏輯思維的綜合,又是化學中發散思維與輻分思維辯證統一,它不同於一般化學思維之處在於它發揮了人腦的整體工作特點和下意識的活動能力,發揮了化學中形象思維,靈感思維等的作用。我們應按最優化的化學方法與思路,不拘泥於原有理論的限制和具體內容的細節,完整地把握有關知識之間的聯繫。實現認識過程的飛躍,從而達到化學創造的完成。

我在化學教學中對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有一點初步嘗試。

1、創設情境,實驗設疑培養學生直覺思維能力

在講鹵素的氧氣這一節時,我們要講到Cu絲在氯氣中的燃燒,我們首先做Cu絲在氧氣的燃燒,使學生回顧國中時對燃燒的學習,那麼Cu絲在Cl2中會燃燒嗎?學生產生疑問,這主要是因爲學生在國中時對燃燒的現象產生了定向思維,我們應在此時加以引導,通過實驗,擴展燃燒的概念。使學生的思維突破原有的侷限,並運用已學的知識,重新給燃燒下個定義。再比如說,在學習苯這一節時,它們中的鍵是一種特殊的鍵,我們應利用這一節通過實驗鍛鍊學生敢於通過實驗進行直覺思維。苯的分子式C6H6,單從分子式看,它應爲一不飽和烴,但此時很多學生會在大腦中立即與所學的乙烯、乙炔聯繫起來,此時,我們如提出疑問,如把苯滴入酸性KMnO4溶液中,會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嗎?大多數學生會不自學的想到——當然可以了。但我們通過實驗可以發現苯卻不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學生們很快就會意識到這與以前所學的不飽和烴乙烯、乙炔不同。從而使他們可以通過直覺判斷裏面沒有雙鍵或叄鍵。當教師引入苯的取代反應——單鍵的特性,與H2加成反應——雙鍵的特徵反應,使學生們在直覺中可推斷出苯分子中是一種介於單鍵和雙鍵的鍵。這樣不僅使學生主動的參與學習,也激發學生們培養自己思維的創造性的自覺性。

2、“一題多解”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的能力

在心理學和教科學法的諸種專著中,都一致承認“一題多解”是培養和訓練發散思維的方法之一。“一題多解”應該是發散思維在化學上的具體體現,其所使用的化學知識是多維的,而不是在一個認識水平上轉圈子,展開化學“一題多解”的教學要用啓發式,激發學生“一題多解”的願望;培養學生“一題多解”的興趣,講清“一題多解”的思路,佈置“一題多解”的作業,推廣學生中一題多解的好方法。例如,在物質鑑別的習題中,一是發動學生各自尋求鑑別途徑,以培養、發展他們的發散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這裏,主要通過教師命題,學生設計鑑別方案,教師審查,學生實際操作鑑別四個環節來完成;二是進行“一題多解”的練習,教師提供命題並規定學生至少設計出若干種方案來,這時學生就必須充分運用發散思維,努力實現多種途徑解決同一個實際問題的目標,爲了使學生的發散思維得到昇華進入更高層次的水平,教師應及時對學生設計信息進行反饋,彙集他們的設計方案,去其相同,取其不同,去其不合理,取其可行者,與學生進行共同探討,使全部信息得到充分交流和傳遞。進一步啓發、誘導學生去揭示,發現不同途徑中所再現的知識點的內在聯繫及具體再現方法的規律性。同時在討論解題過程中,我們應善於發現學生中有創見的同學進行適當表揚,激發他們的學生興趣,把思路引向高潮。使學生學到從知識的港灣遊向大海的本領。

3、多種形式,發展其創造性思維能力

我採用比較多的是讓學生複述某一章,某一節,某一物質的主要內容與性質,在這過程中,他們不自覺的在大腦中進行了總結與歸納,並敢於大膽提出某些假設,我不斷地對他們的成績給予肯定,並大力表揚。這樣既激發了學生對知識的追求興趣,調動他們創造慾望和動機,無疑是他們創造性思維能力得到培養和發展的結果。

以上幾點,泛泛而談。因年齡與經驗有限,難免有些觀點過於膚淺。我覺得做爲一名合格的化學教師一定要善於學習與總結,認真分析教材,教法與學生,因材施教,不斷更新教學觀念,實現素質教育,跟上教育改革的步伐。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