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消逝讀書心得(通用30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1.22W

童年的消逝讀書心得 篇1

什麼是兒童?讀這本書之前,我只是有個大致的概念。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和中國《未成年人保護法》中的兒童範圍是指0到18歲,而醫學上是指0到14歲。不同的範疇對兒童範圍的劃定固然不同。然而這些數字無法幫助我們表達童年的概念。而在這本書中,作者從社會學和人類學出發,給兒童和成人劃定了一個更容易被理解的界限。

童年的消逝讀書心得(通用30篇)

作者用三個特點區分了童年和成人:1、生理上是否發育完全。 2、身體是否能完全服從於理性思維的支配。3、對於社會各方面的信息,是否具有閱讀分析能力。

第一點是很容易理解的,而第二點主要是指一個人是否具備能克服人類天性的能力。至於什麼是人類天性?我是這樣理解的:人的天性就是人作爲動物的屬性。雖然我們很不情願承認自己是動物,但其實從生物學的角度來說,我們只不過是動物裏面很普通的一種。吸收和排泄,人類和其他動物一樣需要以這樣的方式來維持生存,這是動物的天性。性慾,人類和其他動物皆有,這是我們賴以繁衍的手段。不過人類在這點上比其他動物特別的地方在於:人類把這種手段昇華爲生活的情趣,並把性慾衍生爲權利慾,佔有慾之類的一系列慾望(朋友稱之爲原欲)。我覺得人類之所以特別是因爲它的社會屬性(什麼能製造並運用工具和能用語言交流之類的都可以歸之爲社會屬性)。然而,人的天性除去了人的社會屬性,所以說和其他動物的天性是一樣的。第三點我們都是親身體會的,這因爲小時我們沒有閱讀分析能力,所以才需要有學校這種機構來培養我們這方面的能力,以便使我們更快成爲成人。

作者在書中的重心是分析當代社會如何通過把這三個概念混淆來消除兒童與成人之間的界限。

罪魁禍首還是電視。首先,電視每天24小時不斷播報內容,使得其必須不斷尋找話題。而高度的時效性和娛樂性使得電視不能在同一話題停留太久。於是乎,很多兒童不應該知道的東西被堂而皇之地公之於衆。性話題,暴力,犯罪,政治陰謀等會使兒童接觸後不知所措的"成人祕密"被大量地灌輸給當代的兒童。這很大程度上消除了兒童和成人之間生理上的界限。再者,電視作爲"圖像革命"和"電力革命"二者的完美結合,使兒童和成人都習慣於不假思索的信息獲取。電視鼓勵感性的思維而非理性的思考。褪去了理性光環後的成人的思維和兒童還有什麼區別?在電視機面前人人平等,成人和小孩都習慣在電視面前哈哈大笑。

舉一個很現實的例子,我媽媽的同事有個兒子,才上國中的年紀,就懂得在大人面前賣弄成熟。他看見大人不會出現以往孩子的羞怯,反而在誇誇其談自己如何懂得處理朋友關係,如何懂得利用身邊的人來成就自己。他說:"朋友是身邊最好的資源,要不時給好處他們,他們纔會感激你,要多結交有錢有前途的朋友,這樣對自己將來出去社會纔會更有利。"我聽到後簡直心寒。一個十三四歲的兒童,就學會用這麼功利的角度來看待朋友關係,小小年紀世界觀就已經被嚴重的扭曲,很難想象他長大後會變成怎樣。我稍微瞭解了一下他的家庭環境:衣食無憂,上貴族學校,父母沒空陪在身邊,天天看電視過日子。他的父母還挺有"眼光",覺得動畫片太幼稚,乾脆給他看時事政治等成人的內容,還讓他提前"瞭解"世界,他還"瞭解"得挺到位!

這些早熟的"僞成人"們可能真的知道自己所說的,所做的一切。但是經歷過青春洗禮的人都會明白,一個天真爛漫的兒童眼神中散發出來的目光永遠是美麗而讓人懷念的。而這些新一代的"僞成人"卻似乎失去了懷念童年的機會。這就是社會發展的代價,一些無法用經濟學解釋的沉重的代價……

童年的消逝讀書心得 篇2

該書分文兩個部分。

第一部分:童年的定義

中世紀是沒有童年這一觀點的,因爲當時人們印刷品稀少,缺乏教育(除過少部分人),兒童就是縮小的成人,大家基本都是文盲 。沒有經過思想,邏輯,更高級的抽象思維和延遲的滿足感的訓練,所以無疑是一個個極其幼稚,無疑是兒童化的成人(大多數),經過印刷術的出現,以及教育的普及,我們開始進行對兒童進行思想,邏輯,人格,抽象思維教育,開始進行系統化,階段化的訓練(諸如國小,國中等),我們開始明顯去區別對待兒童而且開始對兒童進行一些成人世界祕密的隱瞞(諸如暴力,性愛等),成年開始成爲一件是必須要經過知識學習的事,而不僅僅是物理年齡。

第二部分:童年的消逝

進入現代,因爲社會的發展進步,我們開始有了電視,電影,廣告等媒介來進行播放新技術的信息。作者認爲,這些信息(僅限於畫面或感官信息)是沒有任何門檻來進行理解的。但是讀書不一樣,兒童從小是沒有辦法進行獨立思考和無障礙閱讀的,需要我們專業化教育家來進行對他們進行教育,比如兒童的教育用書本都是逐步對兒童的思維能力培養的,這個階段來引導兒童進行獨立思考,下個階段來教會邏輯思維。並且這些兒童讀物是要經過嚴格審查,進行分級的。但現在的某些電視節目存在情緒化,誘導因素頗多感官信息來進行無限制年齡的播放,一下子全盤托出。一下子摧毀 以印刷文字爲基礎的理念世界變成了像光速一樣快的影像世界 ,大大改變話語權,誠然一些信息的確沒有暴力,等鏡頭,但是表現出的價值觀,斷章取義的話語,具有誘導因素的畫面的的確確會對一些沒有獨立思考能力的兒童產生一些影響,也會產生一種成人化兒童,這個孩子的性格,需求,某些知識會和成人無疑,但是過早接觸這些敏感信息的孩子在卻沒有經過書本上的更高的思想水平的培養,他就好像是一個早熟的孩子,但腦袋裏裝滿了別人的想法。 我們身邊很多3、4歲的孩子已經開始用惡俗的電視劇語言來武裝自己了,這些幼童甚至會使用電視劇的成人社交手法來表達。 成人的幼稚化和兒童的成人化一起前進。

總體來說,作者的思考點很不錯,雖然作者某些觀點有些極端,悲觀,但是仍然瑕不掩瑜!

童年的消逝讀書心得 篇3

《童年的消逝》的作者尼爾波茲曼生前在紐約大學執教,他首創了傳媒生態學專業,終身致力於傳媒批評與後現代工業社會批判。這本書的新穎之處在於從童年的視角來探討傳播方式的變遷及社會後果。簡單而言,尼爾認爲古登堡印刷術的發明爲人類引進童年的概念,而後現代工業社會中的電子媒介的橫行正在反向摧毀人類的童年。

本書的書名立馬就吸引住我先,一直以爲"童年"這個名詞如太陽東昇西落般不具探討性的,看了上篇"童年的發明"後,才發現,對童年的關注早在古希臘就已出現;印刷術誕生後,尤其在文藝復興時期,關於童年的探討熱烈不絕。

童年的消逝,嚴格來說應該是童年概念的消逝,童年本質上是個時段概念,與生命一樣是與生俱來的;但正如"天賦自由人權"等名詞,童年並非一個排他性的獨立概念。技術的發展、教育的程度、社會觀念、制度與法制的建設直接影響着童年的長度與內容豐富性。在印刷術發明前,文化與知識的傳播以口口相傳爲主,古人瞭解與傳播知識、文化的途徑是一元的,在這樣的社會化環境中,兒童沒有自己獨立的成長方式和生活特徵,他們僅被視爲"未成型的成人".口播的傳播方式還製造了一個嚴重的人文後果,即成人毫無區分成人世界與兒童世界的意識,以致尼爾言"沒有高度發展的羞恥心,童年便不可能存在".

看完本書的上篇,有兩點感想。一是"知識溝"的概念,它劃分的不僅是人類的年齡階段,更是社會等級的落差,後者與本書無關而被忽略,但其嚴重性是今天的傳媒研究者所無法跨過的問題。媒體市場化在給我們帶來傳媒生態變革、消極自由滋長的同時,卻也增大了知識溝的裂痕:中西部新聞源分配嚴重不均,困難羣體被排擠在傳媒視野之外、或是以異化的方式被呈現,社會各階層接觸信息的途徑、成本、機率和質量嚴重不平衡——這些因素進一步激化了社會的不公和貧富差距,強化"大者恆大,小者恆小"的發展規律。我雖不贊成新左派視商業化和消費文化傾向爲敵,但我極力贊成在商業利潤和社會責任之間必須有個合理的制橫。

二是古登堡印刷術的發明。說到這個,咱中國人又可以自豪的說老祖先的印刷術比他們要早得多;但再回望比較印刷術問世後的東西方世界,我們不得不紅着臉承認,我們錯過了一次飛躍的時機,在此強調一下,這僅僅只是N 次遺憾中的一個擦身而過。加文孟席斯在《1421 中國發現世界》中提到,當中國的明朝皇帝用金刀銀碟瓊汁玉液款待各國前來朝貢的使者時,歐洲最富裕的商人的藏書量僅僅八本。好的,讓我們來看看八十年過去後,歐洲發生了怎樣的變化?——他們共印刷了800 多萬本書,教育的蓬勃發展使歐洲人民的文化平均水平遠遠高於中國。我一直在想,中國與成爲超級強國的機會一次次失之交臂,是不是和我們安寧從容的農業文明和天人和一的內斂文化傳統直接相關,否則我真很難理解掌握先進航海技術和天文知識的明朝皇帝不去建立海外殖民地,而是無謂地揮霍國家錢財換取和平的近鄰關係;爲何突然閉關鎖國,而將海上霸權拱手讓於達珈瑪的那幾條破船……

童年的消逝讀書心得 篇4

波茲曼顯然非常清楚,他定義上或者近代西方意識裏的童年,是人爲創造出來的產物,但同樣清晰的是他顯然沒有注意到(我並不怪他),近代西方定義上的童年,在佔這個地球上絕大多數人口的第三世界國家裏從未存在過,而且很可能未來也來不及誕生就會直接跳躍進入令他憂心忡忡的下一階段。

所有特定文化作爲社會主流思想的傳播和保持都需要特定的社會和經濟形態,隨着後者變化,前者的地位自然也會變化,要麼乾脆消失無蹤,要麼變成次要的娛樂消費品而非主導法則,波茲曼所面臨的其實是後一種狀況,他所鍾情的天真無邪、可塑性、好奇心等“童年”要素,並非真的消逝了,僅僅是不再限定面向未成年人銷售,而經由文化商業變成了人人可以購買和下載的商品——關於這些主題的電影、書籍、遊戲、諸如此類。

我恰恰認爲這是比較好的方式,也是這些要素應有的位置,因爲波茲曼提到的那些要素本來就是特定年代的部分成年人對兒童的期許,而不是兒童對自己的期許,比起把自己的想象經年累月地以社會化手段強加在孩子頭上,真不如讓那些大人自己買幾張電影碟回屋裏自己擼去。

所謂純真不過是無知懵懂的一個側面,它能提供多少無邪可愛,就能提供三倍的殘忍野蠻,人類作爲羣體動物,社交和鬥爭的雙重本能早已埋藏在基因當中,認爲是成年人世界將兒童帶壞,根本是另一層意義上的傲慢自滿,除了那些由完美的天鵝絨房間包圍着長大的孩子,從未與同齡人打過交道的孩子,以及將自己的成長記憶經過選擇美化的人,請大家現在發掘一下自己的記憶,有誰不曾在童年期體驗過兒童羣體內部的力量鬥爭和人際矛盾帶來的痛苦——打架和爭吵還需要大人教?又有幾個孩童不曾體驗過面對成年人世界的無力和被輕視?如果真能選擇的話,有多少孩子願意用渺小脆弱爲代價保持可愛天真呢?

認爲童年是一個需要呵護的童話,這本身就是一個供成年人消費的童話,事實是,任何成年人世界的骯髒,都能夠在兒童自己的羣體中找到初始原型,唯一差別在於兒童還沒有足夠的時間和資源將這些內容變得足夠複雜龐大——等他們長大了就有了——這些東西本來也就是這麼來的。僅有的能阻止小野獸們自然進化爲大怪物的因素就是權責意識、是自制能力,是法理慣例、是契約精神。

所以,真正的問題是,現在的新生個體長大——獲得信息、技術和其中蘊含的權力的速度,遠勝以往,自然也就不會有太長的時間當爹孃的觀賞寵物。既然原來的觀賞用寵物籠子很快就裝不下了,唯一理智的做法就是及時教育這些註定越來越早獲得權力的人類社會新貴們對自己得到的力量擁有責任意識——反之,你就是在助長未成年人犯罪——實際擁有權力的人必然行使權力,而如果他們無法合法運用,自然就會非法運用。

至於對童年的懷念和傷感,那是一項不錯的個人消費品和文藝商品,僅此而已。

有些孩子迫切希望長大,另一些不想長大,有些成年人討厭懵懂無知,還有些成年人想重返純真,技術革新可以滿足他們所有人的願望,而商業交換則使得實現任何人願望的社會代價都不會太高——你總是要爲自己獲得某些產品而補償支付別人,事實上,這是一項偉大的進步,遠遠勝過以往根據年齡之類粗糙死板的界限任意決定人們的需求,剝奪人們的選擇,壓抑人們的願望,在所有相似領域幾乎都是如此。

真要說有什麼問題的話,孩子們太快長大完全不是問題,成年人們開始過分寵溺自己,倒是個相當嚴重的問題。

童年的消逝讀書心得 篇5

近日,武漢某汽車文化節上“比基尼女童車模”引起熱議,“別出心裁”的策劃讓孩子化濃妝、衣着暴露,擺性感POSE,製造噱頭吸引眼球,本應天真浪漫、可愛無邪的孩子流露着不該有的成人氣和粗俗氣,這是何等令人痛心、尷尬和可悲的事情。

其實,除了人爲“催熟”兒童,天真爛漫的兒童時代也正在漸漸提前消逝。我曾從事教師工作十餘年,深刻感受到孩子越來越難教,越來越早熟、越來越淡漠而以自我爲中心,教師在孩子眼裏越來越沒權威……這讓人困惑的境況產生的原因是什麼?翻開美國媒體文化研究者和批評家尼爾 ·波茲曼的《童年的消逝》一書,我找到了關鍵的答案——一覽無餘的媒介。

波茲曼在《童年的消逝》裏,運用他對心理學、歷史學、語義學的深刻見解,有說服力地闡述了一個觸目驚心而頗具創意的論題:在電視之類媒體的猛烈衝擊下,兒童和成人之間的分界線越來越模糊,成人的性祕密和暴力問題等轉變爲娛樂,導致我們眼睜睜地看着兒童的天真無邪、可塑性和好奇心在逐漸退化,童年在提前消逝。“兒童之所以好奇,是因爲他們還不知道將要知道的東西,成人之所以權威,主要是因爲他們是知識的主要來源。”如今電視、電腦日益繁盛,特別是電腦,成了孩子們的“玩具”和獲取信息的主要來源,電子媒體迅速、肆無忌憚地在孩子面前展示成人世界的內容,海量的“怪力亂神”信息衝擊着孩子的頭腦,導致孩子的好奇心漸漸消失,成人的權威和光環在孩子眼中也失去了大部分,孩子的好奇被憤世嫉俗代替,然後演變爲漠不關心,“當兒童有機會接觸到從前密藏的成人信息的果實的時候,他們已經被逐出兒童這個樂園了。”

如今的孩子缺少玩伴,學業太重,家長望子成龍讓孩子壓力過大,羅大佑《童年》歌詞裏的“池塘邊的榕樹上知了在聲聲地叫着夏天,操場邊的鞦韆上只有蝴蝶兒停在上面……”的童真情趣在日漸遠離,“捉迷藏”之類兒童遊戲已成爲瀕臨滅絕的物種,誰還看見九歲以上的兒童玩拋石子、滾鐵環、跳橡皮筋這樣的遊戲?孩子的主要娛樂是看電視、玩電腦,充斥電視屏幕的戰爭、婚戀、魔幻題材的電視劇,無益孩子童年的健康成長;電腦裏的暴力遊戲、八卦新聞和各種豐胸之類的廣告比比皆是,這些都在暗淡着童年純真的天空。

童年在提早消逝,成人們請不要再拿兒童來“消費”了,而應好好探問——拿什麼來拯救孩子們的童年?淨化媒介信息,設置兒童觀看專區,減輕孩子學業壓力……努力保護孩子充滿好奇、幻想、純潔、爛漫的童年淨土。

童年的消逝讀書心得 篇6

寒假,竟然讀起了這樣一本略顯沉重的書——《童年的消逝》。該書分爲兩個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表述“童年”這個概念的起源;第二部分將人們置身於現代時空,一切信息都能夠在成人和兒童之間共享,成人和兒童之間的界限逐漸模糊,兒童幾乎都被迫提早進入充滿衝突、戰爭、性愛、暴力的成人世界,“童年”逐漸消逝。在書中,作者並沒有就童年的消逝提出有建設性的挽救辦法,只是通過想象的產生深究其原因,通過對本質世界的剖析給人們以驚醒。說實在的,這本書讀着有些吃力,因爲追溯的源頭有些久遠,因爲這方面閱讀材料的缺乏,但不得不去面對的是作者確實提出了一個現實的問題——童年在消逝。童年消逝的證據以不同形式出現,毋容置疑:“電視時代,一切信息都能夠在成人和兒童之間共享,成人和兒童之間的界限逐漸模糊,兒童幾乎都被迫提早進入充滿衝突、戰爭、暴力的成人世界,‘童年’逐漸消逝。”

印象特別深的是小時候去上學總要經過一片苗圃,裏面有松樹,有廣玉蘭,有很多我們不認識的樹木,我們可以在苗圃裏玩捉迷藏,我們還可以晚回家,只是爲了在苗圃裏挖野生薑,總覺得我們小時候真的很純粹,沒有電視,沒有網絡,但是我們有着大把的時光做自己喜歡的'事兒,但是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我們的孩子愛上了手機,愛上了手遊,甚至大人們都沾沾自喜的覺得孩子太聰明瞭,沒人教如何操作,孩子都可以輕鬆地掌握手機功能,自如地玩耍,這是一種進步,但同時,當你在打王者榮耀的時候,可笑的發現互聯網那一端的競爭對手卻是自己的孩子,那麼這到底是一種進步還是一種童年的消逝呢?我們的孩子或許就失去了她們這個年齡時段可以去體驗的事兒。

但我們拋開自己的童年,在歷史變遷的背景下,在老年人都會使用移動支付的背景下,我們孩子的這些所瞭解、接觸的世界或許也就是她們的“童年”世界,只是這個“童年”的界定已經變得非常模糊,畢竟電子時代的來臨是不可逆轉的趨勢,或者說本身是社會的進步,人類不可能返回過去,我們小時候那個在林子裏奔跑、挖筍的記憶只能說屬於那個時代的“伊甸園”,我們只能帶着對夢境的回憶,勇敢的面對今天的兒童,讓他們離幸福比以往更近,這是我們這個時代教育所面臨的任務與挑戰。

正如書中在最後提出的“有沒有社會機構足夠強大,並全心全意地抵制童年消亡的現象?”那只有兩個機構對這個問題感興趣:一個是家庭,一個是學校。其實,現代社會家庭的結構和權威已經嚴重的削弱,家長對年輕人所接觸的信息環境完全喪失了控制或者說由於媒介的天地越來越大,許多家長對自己撫養孩子的能力已經喪失了信心。我想這也是在信息時代的今天,我們的家庭需要去面臨的挑戰,只有在這樣的教育環境中找到一個平衡點,才能爲孩子的童年添上一筆色彩;另一個機構——學校,作爲學校教育的一份子,我們可以認識到兒童和成人之間存在差異,但不得不承認學校的權威也在日漸下降,教師的職業幸福感在下降,學校更多的在向“服務業”轉型,我們的教育也變得越來越小心翼翼,當然這些都是從大環境層面而言的,從教育從業者的角度來說,我們也必須去避免成爲電視的產物,我們必須有所堅守,否則童年的消逝會加劇,我們所有的抵制會失去它的力量。

童年的消逝讀書心得 篇7

《童年的消逝》作者是尼爾·波茲曼,他是世界的媒體文化研究者和批評家,生前一直在紐約大學任教。二本書的主要內容講的是爲童年的消逝提供一個解釋這種現象和以發生的理論。

本書分爲兩個部分。第一部分作者主要表述"童年"這個概念的起源;具體地說,就是童年起初不需要存在,而後卻發展成不可避免的存在,它們各自的傳播條件是什麼。而第二部分作者則將我們置身於現代時空,企圖揭示從谷登堡(Gutenberg)的印刷世界轉換到塞繆爾?莫爾斯(SamuelMorse)的電報密碼世界,這個過程使童年作爲一個社會結構已經難以爲繼,並且實際上已經沒有意義。

這本書寫得很通俗,作者在書中回顧了童年產生的歷史,童年的發展和命運,最後揭示出這樣的一個事實:童年在消逝。不是生理上童年的消逝,而是概念的消逝。

書中舉出了很多例子,說明了印刷術、書籍和電視對童年所起的影響和作用。而電視,是使童年消逝的主要因素之一,電視是人發明的,發明的當初並沒有預料到它所帶來的影響。電視使孩子成人化,也使成人孩子化。在現在看來,這一現象似乎更明顯。

而書中所顯示的媒體對時代對兒童的限制和影響,對後現代文化進行了剖析和批判,在喧囂的消費時代發出了"救救孩子"的呼聲。

在大衆文化的批發複製鏈條上,兒童是被忽略的一環。大衆文化是拒絕啓蒙、消解啓蒙、對抗啓蒙的文化

童年的消逝讀書心得 篇8

什麼是兒童?讀這本書之前,我只是有個大致的概念。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中的兒童範圍是指0到18歲,而醫學上是指0到14歲。不同的範疇對兒童範圍的劃定固然不同。然而這些數字無法幫助我們表達童年的概念。而在這本書中,作者從社會學和人類學出發,給兒童和成人劃定了一個更容易被理解的界限。

作者用三個特點區分了童年和成人:1、生理上是否發育完全。2、身體是否能完全服從於理性思維的支配。3、對於社會各方面的信息,是否具有閱讀分析能力。

第一點是很容易理解的,而第二點主要是指一個人是否具備能克服人類天性的能力。至於什麼是人類天性?我是這樣理解的:人的天性就是人作爲動物的屬性。雖然我們很不情願承認自己是動物,但其實從生物學的角度來說,我們只不過是動物裏面很普通的一種。吸收和排泄,人類和其他動物一樣需要以這樣的方式來維持生存,這是動物的天性。人類和其他動物皆有,這是我們賴以繁衍的手段。不過人類在這點上比其他動物特別的地方在於:人類把這種手段昇華爲生活的情趣,並把衍生爲權利慾,佔有慾之類的一系列渴望。我覺得人類之所以特別是因爲它的社會屬性(什麼能製造並運用工具和能用語言交流之類的都可以歸之爲社會屬性)。然而,人的天性除去了人的社會屬性,所以說和其他動物的天性是一樣的。第三點我們都是親身體會的,這因爲小時我們沒有閱讀分析能力,所以才需要有學校這種機構來培養我們這方面的能力,以便使我們更快成爲成人。

作者在書中的重心是分析當代社會如何通過把這三個概念混淆來消除兒童與成人之間的界限。

童年的消逝讀書心得 篇9

不得不眼睜睜看着兒童的天真無邪、可塑性和好奇心逐漸退化,然後扭曲成爲僞成人的劣等面目,這是令人痛心和尷尬的,而且尤其可悲。

最近看了尼爾·波茲曼的《童年的消逝》這本書,對於家裏有人在教師崗位工作的我來說,這本書確實引發了我的一些思考。

這本書講述了有關"童年"的歷史,包括"童年"的產生、發展以及日益走向消逝的整個過程。而這一過程是伴隨着人類傳播方式的變遷而完成的,信息與媒介與"童年"的起止相伴始終,文字、印刷、電視等都在"童年"的變遷過程中發揮着重要的作用。其中,我獲得的的收穫就是,童年居然是人造的,而不是天然形成的。這裏,在本書的最後一章裏提到過,童年作爲社會結構的想法在中世紀並不存在。它是在16世紀才產生的,而現在正在日益消逝。

隨着社會的不斷髮展,信息化程度不斷提高,我們可以瞭解到,生活在這個時代的兒童已經變了模樣。他們的生活環境發生了改變,思維也在慢慢變化。他們不再在空餘的時候玩扔石子、捉迷藏等遊戲,更多的是拿起手機玩消消樂和鬥地主;也不再在查找資料的時候拿起手中實實在在的書本進行翻閱,取而代之的是各種電子軟件。經常,我們可以在新聞裏看到"小學生化妝比賽"、"國小生追星陣營"等等關於現在兒童的"日常"活動。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所謂的童年漸漸消失?

尼爾·波茲曼在這本書裏,運用他對心理學、歷史學、語言學和麥克盧漢學說的深刻見解以及常識,有力的闡述了一個觸目驚心且頗具獨創的論題:即?在各種媒體(尤指電視)的猛烈衝擊下,兒童和成人之間的分界線越來越模糊,成人的性祕密和暴力問題等轉變爲娛樂,導致我們眼睜睜地看着兒童的天真無邪、可塑性和好奇心在逐漸退化,童年在提前消逝。

童年,如尼爾·波茲曼努力揭示的,是一種環境的結果。在這個環境中,一些專爲成人控制的、特定形式的信息,通過分階段用兒童心理能吸收的方式提供給兒童。由最初的中世紀裏沒有兒童成長髮展的概念,直到15世紀中葉,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改變了這一局面。傳播技術的變化無一例外的產生了三種結果:它們改變了?人的興趣結構、符號的類型,以及社區的本質。於是乎,教育開始發展起來,學校也開始創辦起來,人們開始意識到識字的重要性,並且將兒童視爲一種投資甚至炫耀成本。這個時候,童年在此發展到了峯,兒童被劃分到與成人有了本質的區別。

童年的消逝讀書心得 篇10

童年第四章着重寫外婆,寫她對上帝的虔誠,對人的良善忠厚,對丈夫的容忍體諒寫她的聰明,能幹,健談,會跳舞,會講童話火災裏指揮若定,火災後爲舅母接生她是大家庭的好主婦和頂樑柱,是我最貼心最親愛的朋友。

小說對火災場面的描寫非常精彩。

夜裏阿廖沙常常躲在被子底下聽外祖母做禱告。她會把家務事都告訴上帝。有時阿廖沙會央求外祖母給他講上帝的故事,她說,凡是上帝的,一切都是美好的。米哈伊爾舅舅常打娜塔莉亞舅媽,以前,外祖父也曾打外祖母。

這天,外祖父飛闖進來說着火了。阿廖沙看到染坊頂上火舌亂竄。外祖父、舅舅、格里高利在叫喊,外祖母衝進火海搶出一桶硫酸鹽,避免了爆炸。她指揮人們救火,讓受驚了的棗紅馬沙拉普安靜下來,外祖母年紀大了,還是那麼能幹!娜塔莉亞舅媽要生孩子了,外祖母忙着爲她接生。阿廖沙被米哈伊爾舅舅狠狠地摔了一下,醒來時,娜塔莉亞舅媽已經死了。

阿廖沙躺在牀上,感覺每樣東西后面似乎都藏着一張可怕的人臉......

童年的消逝讀書心得 篇11

童年,那是每個人值得回憶和珍惜的美好時光;童年,是人生中最爲寶貴的收藏;童年,那是變幻的白雲,淅瀝的雨點,充滿着幸福……而馬克西姆·高爾基的小說《童年》,卻是他一生中的一段悲慘的遭遇,難忘的回憶!

《童年》真實地描述了馬克西姆·高爾基自己苦難的童年。在外祖父家中,他看到了周圍的一切:貪婪、兇暴、泯滅人性的外祖父,毒打妻子的兩個舅舅,爲了權利而鬥爭的兄弟……在這個家中,只有美麗善良的外祖母才點燃了作者的生命之燈, “在她沒來之前,我彷彿是躲在黑暗中睡覺,但她一出現,就把我叫醒,把我領到光明的地方……”外祖母是是作者所有的精神支柱,在潛移默化中,卻使他成爲了一個不向醜惡現象屈膝的人。苦難、不幸,教會了他生活的勇氣,珍貴的親情和唯一的友情給了他成長的信心。於是,他逐漸成爲一個堅強、勇敢、正直和充滿愛心的人。高爾基在艱苦的環境下沒有向命運低頭,在同命運的鬥爭中,他飽嘗生活的艱辛,卻不斷地豐富了自己的社會知識和生活經驗,成爲了舉世聞名的文學巨匠!

合上書本,我久久沒有平靜:是什麼讓高爾基在艱難困苦的生活中還能茁壯成長,“出淤泥而不染”呢?書中的高爾基雖然對自己所處的黑暗生活充滿了憤怒,厭惡與憂慮……但他並未被那種種惡勢力帶來的困難與不幸而嚇倒,他只是堅強再堅強,勇敢再勇敢,在“煉獄”中接受磨練,戰勝種種困難,終於成就了一個神話。

再看如今的我們,苦難對於我們來說,只是書本中一個簡單而遙遠的名詞罷了。我們不知道一粒米的珍貴,不清楚溫暖的含義,想象不到苦楚的可怕,我們有的只是父母呵護,那少年不識愁滋味的童年。

和可憐的高爾基相比,我們的童年是燦爛的,是幸福的,是快樂的!

而高爾基在那樣艱苦的環境下都能成爲一代名家 ,那麼幸福地我們也一定要好好學習,長大了能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做一個有用的新一代!

童年的消逝讀書心得 篇12

《童年》是高爾基所著,它與《在人間》及《我的大學》被人們稱爲“自傳體三步曲”。我讀完《童年》,覺得它記載了高爾基鉛一般沉重的往事。

作者阿遼沙的父親染上霍亂而早早過世了,3歲的他和外祖母,外祖父和母親生活在一起。外祖母是他一生中最珍貴的人,她的愛豐富了作者的心靈,可外祖父脾氣暴躁,這給阿遼沙沉重的打擊。阿遼沙的童年有酸,苦和辣,微微泛着一點甜,可他的母親卻把她兒子的這一點甜一同帶進了墳墓。阿遼沙讀完三年級,就永遠離開了他心愛的學校課堂,不久就走向人間,到人間去謀生。

在這一部《童年》中,故事的情節就是作者生活的真實寫照,書中慈祥的外祖母那豐富,生動,優美的童話故事和民間歌謠使作者聽了大爲神往,就激發了他對正義事業的美好希望。

當我讀到這樣一段話的時候,深有感觸:

“我們的生活是令人驚奇的,這不僅因爲在我們的生活中這層充滿種.種般的壞事的土壤是如此富饒和肥沃,而且還因爲從這層土壤裏仍然勝利地生長出鮮明,健康,富有創造性的東西,生長着善良的人所固有的善良,這些東西喚起我們一種難以摧毀的希望,希望光明的.,人道的生活終將蘇生。”

讀了這樣一段話,開始我還不太理解,後來我才漸漸明白:它是想要告訴我們新的一代是如何堅忍不拔地頑強生長,並且對美好的生活充滿嚮往,把正在沉睡的民衆喚醒。我想這也是高爾基創作這本書的另一個用意吧。

童年的消逝讀書心得 篇13

我讀過一本書,這本書叫《童年》。讀完這本書,我的感受很深。

這本書主要講述了:阿廖沙在三歲時父親死了,他的父親死後,就跟着外祖母和母親去了外祖父家裏。在外祖父家裏的這段時間裏,阿廖沙得到了外祖母的疼愛和呵護,受到外祖母所講述的故事的薰陶;親眼目睹了兩個舅舅爲了爭奪家產而爭吵、打架以及在日常生活中表現出來的自私、貪婪……在這種現實生活中存在的善與惡、愛與恨在阿廖沙的心靈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阿廖沙就是在“令人窒息、充滿可怕景象的狹小天地裏”度過了童年時光,走向了人間。

再看我們,多幸福啊!被父母寵着,想要什麼有什麼,想吃什麼吃什麼。每天都在寬敞、明亮的教室裏聽老師講課。一回到家就有大魚大肉等着你,而且如果有人欺負你,大人一定會把他訓一頓。而阿廖沙的童年呢?外祖父脾氣暴躁,而兩個舅舅又吵着要分家,只有外祖母疼愛阿廖沙。用我們的童年和阿廖沙的童年一比,我們比他幸福多了。

童年只有一次,不能返老還童。讓我們好好珍惜童年的美好時光吧!

童年的消逝讀書心得 篇14

每個人都擁有着美好的童年,過着“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豐衣足食的日子。可高爾基呢?他的童年,真可謂是“苦難的童年,窒息的天地”。和我們的童年相比,真是一個天,一個地啊!相差十萬八千里。

可憐的阿廖沙(高爾基化名),三歲時就失去了父親,他的媽媽又因爲種種原因丟下了他,離開了他,阿廖沙被帶到了外祖父家。外祖父是一個小染坊坊主,是個性格暴躁、自私自利的人;阿廖沙的兩個舅舅也粗暴不堪、爲人自私,爲爭奪財產互不相讓。阿廖沙在外祖父家每天看到的幾乎都是一些打架鬥毆、毒打兒童的場面。在這個家裏,只有外婆愛着他,指引他走向光明的道路,走向光明的未來。在黑暗的天地裏,阿廖沙也沒有自暴自棄,在良師益友的幫助下,堅持不懈地一步步走向光明。在臨近尾聲之時,十一歲的阿廖沙被外祖父殘忍地趕出家門,走向了人間。

看完了高爾基寫的《童年》,我受益匪淺,我們的童年,在外公外婆的懷裏撒嬌,在爸爸媽媽的疼愛下成長。高爾基呢?在那個污穢的天地裏,仍然勇往直前,雖然經常被暴打,經常被痛罵

《童年》這本書告訴我們:不管在怎樣的環境裏,都要有理想,要看得見光,要看得見希望。爲了自己的理想要堅持不懈地奮鬥,纔有可能取得成功。

童年的消逝讀書心得 篇15

《童年的祕密》全書分爲三大部分,介紹了兒童生理、心理各階段的發展,兒童的教育,愛的智慧,成人與兒童的衝突等等。蒙臺梭利從生理學、心理學、社會學和教育學的角度爲我們提示了童年的祕密,讓我們得以更深刻地瞭解和理解兒童。

在讀全書的過程中,有一種情感一直在深深地吸引着我:成人對兒童缺乏理解。“教育和生活本身的目的就是一個理性的人能夠支配自己的行動,使得他的行動不僅僅因爲感官的刺激而本能地應用,而是受理性本身的控制。如果一個人無法達到這個目的,他就不能獲得理性的人所渴望的那種人物角色的統一。”成人無法理解兒童對感興趣事物的熱愛,他們對一切都習以爲常,並認爲自己瞭解這些事物。所以他們感到乏味和疲倦,他們對工作不再熱愛,開始被動行事,兒童的那種專注、探索、發現和創造也自然隨之消失。

成人總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教育孩子,根本不管孩子的感受和想法,常常是大人和孩子產生衝突的原因。雖然孩子在年幼時對父母的這些強迫沒有反抗能力只能接受,但長期如此對孩子的個性發展有很大的影響。這種衝突所產生的後果幾乎會無限擴展,就像一塊石子扔進平靜的湖面時傳出去的波一樣。在成人的眼裏,孩子熱衷於一些瑣碎的、毫無用處的事物,他們爲此感到不可理喻,他們認爲孩子的自由探索行爲是很幼稚的,這個過程是很緩慢的,他們企圖將一切事情代勞。但對於孩子來說,這些探索是可喜、有趣的,他們從中得到了滿足感。比如,孩子會要求自己繫鞋帶,他們會完全沉迷在這些在大人看來是再簡單不過的工作中,在一遍遍的嘗試、重複中探索、發現、興奮着、愉悅着,但大人們看不下去了,最後穿衣穿鞋等基本生活技能完全由成人代勞。而蒙臺梭利很重視兒童的基本生活技能訓練,她做了專門用於訓練兒童扣扣子、繫繩子的工具。

《童年的祕密》中還提到:新教育的基本目的是發現兒童和解放兒童。試想今天,我們在解讀孩子的“一百種語言”,在創造的幼兒教育中發展孩子的多元智能,在關注孩子的生活世界中努力爲孩子創造迴歸以人爲本的生態式教育環境……所做的一切不正是源自於發現兒童的渴望,我們所孜孜追求的不正是真正意義上的幼兒的解放和童年的真義嗎?

作爲教師,我們無疑是深愛着自己的學生的。然而,很多的時候,我們總是在抱怨,我們那樣的辛苦那樣的勞累那樣的甘於清貧那樣的不計名利,而學生們面對我們的良苦用心卻似乎總是無動於衷。其實,這一切的尷尬都只因我們對學生的愛過於武斷、包辦與專制。對學生,愛是立場,愛的智慧則是境界。

蘇霍姆林斯基說:要像對待荷葉上的露珠一樣,小心翼翼地保護學生幼小的心靈。晶瑩透亮的露珠是美麗可愛的,卻又是十分脆弱的,一不小心露珠滾落,就會破碎,不復存在。學生的心靈,就如同露珠,需要教師和家長加倍呵護。這種保護就是一種教育。

以上就是我讀《童年的祕密》一書的主要感受。我想每個童年祕密的發現、教育方法的實施、孩子的點滴進步都將成爲我今後不斷努力、不斷前進的動力!

童年的消逝讀書心得 篇16

《童年的祕密》是一本好書,它揭開了兒童成長奧祕的革命性觀念。本書,作者蒙臺梭利博士詳細而生動的描繪了兒童的生理和心理特徵,揭示了成年人對兒童心理髮育的忽視和抑制,提出了兒童發育中有一個“敏感期”的觀念,刻畫了兒童在智力、秩序感、行走、節奏感、觀察力等方面的發育特徵,是一本瞭解兒童發育和成長祕密的最生動着作。

兒童天生具有秩序感,這是無可厚非的。但之前,我們並不太在意,讀了這本書以來,我對這點就有感受了。大人都自以爲是地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不會去考慮兒童的感受,這樣就會違背兒童的心理願望了,年幼的初生兒將用啼哭來表示抗議,稍大點的幼兒園小朋友就會大膽說出來,到了國小階段的兒童,甚至會產生逆反的心理,因此,我們要根據兒童天生具有秩序感這一點原則,多考慮兒童的感受,並作出讓步。這樣對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是有好處的。例如我家現在讀幼兒園的女兒,在吃晚餐時,對餐桌旁邊誰坐哪個位子很敏感,平時,她習慣坐在爸爸媽媽中間的位子,爺爺坐在最旁邊的位子。記得有一次,吃晚飯時,我坐在我女兒的位置吃飯,女兒馬上就說,爸爸你坐錯了,並非得要我坐回以前的座位。在我所教的班級裏的學生,他們也很有秩序感,例如,他們在教室裏上課之前,會很自覺地坐好等待老師來上課,當有一名學生總是站着,或者在搗亂,其他學生總會覺得不習慣,從而會對他產生反感,當我到了教室裏之後,很多學生會主動地舉手告訴我這個學生怎麼樣不遵守紀律。

蒙臺梭利還告訴我們,成年人應該去努力理解兒童的需要,這樣就可以給他們提供一個適宜的生長環境,使他們得到滿足。只有這樣,才能開闢教育的新紀元,才能真正給人類帶來幫助。首先要滿足孩子的睡眠需要,“爲了保證兒童的健康,應該讓他多睡些”。新生兒基本上一天基本上都是以睡眠爲主,一天的非睡眠時間只有幾小時,幼兒園小朋友最好能一天睡上12小時以上,到了國小生,最好是能睡上九小時以上,才能滿足睡眠。但是,蒙臺梭利也告訴我們,千萬別讓兒童過量睡眠,過量睡眠,會讓他們缺乏必要的活動時間,不利於身體的正常發育,不利於成長。我女兒說,睡太久了,上幼兒園會遲到,要早睡早起。現在的國小生,由於作業量過多,有的同學寫得較慢,一直寫到晚上十一點的現象較爲普遍,中午也有作業,不能午睡,這樣一天的睡眠時間不足八小時,這樣,怎麼能滿足睡眠的需要呢。

蒙臺梭利說,成人能夠以兒童的身份去代替兒童做某件事,但決不可把自己的意志微妙地強加於兒童,而應該讓兒童自己去做。一旦發生成人替代兒童做事的情形,就不再是兒童自願去做,而是成人藉助兒童去做某件事了。拿我女兒來說,因爲擔心她自己吃飯會吃不飽,因此都是大人餵給她吃,但最近我發現,在吃飯這點,她早已落後於其他小朋友了,她在幼兒園裏吃飯排名倒數。我在想,這就是我們一直喂她的原因了。她缺乏自己吃飯的鍛鍊,難怪在幼兒園裏吃飯很慢。這幾天,我們不喂她了,讓她自己吃,幾天來,她進步很快,還會用筷子吃飯夾菜了。我也在暗暗責怪自己,爲什麼不早點讓她自己吃呢?爲什麼我們要幫她呢,讓她自己來不是很好嗎?有的國小低年級學生,因爲寫家庭作業時寫得慢,陪伴的家長又沒有耐心,爲了趕時間,家長會幫着寫,這樣將不利於學生快速完成寫作業。學校衛生大掃除,低年級家長會主動地幫孩子班級搞衛生,這樣包辦代替,也不利於孩子的勞動能力的提高。

本站作文欄目爲大家帶來最權威、種類最多的關於單元作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童年的消逝讀書心得 篇17

阿廖沙的童年是在一個典型的俄羅斯小市民的家庭裏度過的:貪婪、殘忍、愚昧;父子、兄弟、夫妻之間勾心鬥角;爲爭奪財產常常爲一些小事爭吵、鬥毆……但在這個黑暗的家庭裏,有一個勤勞、堅強、善良的外祖母。她常常給阿廖沙講好聽的神話故事,也潛移默化地教他做一個不想醜惡現象屈膝的人。

阿廖沙的童年是黑暗的,就像他的家庭一樣。周圍殘酷的事情太多了,有時甚至連他自己都不敢相信竟會發生那樣的事情。但好在有外祖母——全家人的精神支柱。阿廖沙也還認識很多其他的人:搬進新房子後的幾個房客、隔壁的三少爺,等等。阿廖沙從家人的一些“奇怪”的舉動中明白了一些道理。

和阿廖沙相比,我們的童年是燦爛的,是彩色的;是沒有煩惱痛苦的,更是無憂無慮的。有那麼多的孩子甚至不懂什麼叫做“打”,因爲我們從沒有經歷過被人打、被人拿鞭子抽的滋味。那也許是一種無法想象的痛苦吧。當然,除此之外,我們的生活中也很少有家人之間的勾心鬥角,爲爭奪財產而打架鬥毆之類貪婪、兇狠的事情。更不會發生殘忍的把某個無辜的人無端地折磨致死這類想都沒想過的“恐怖事件”。

天哪,如此比較,我們的童年和阿廖沙的有着很多不同。我們每天生活在蜜罐兒裏,被甜水泡着,被金燦燦的錢堆着……我們是多麼幸福呀!我們從來不用考慮衣食住行,錦衣玉食。飯來張口,衣來生手。

但擁有着這些,我們並不知足。我們總是奢求更多。因爲,在我們眼裏,大人們掙錢是那樣的容易,似乎都不費吹灰之力。的確,我們不用像阿廖沙那樣只十一歲就到“人間”獨自闖蕩。但讀過《童年》之後,我們應該悔過自己曾經的奢侈,我們應該不再浪費,我們應該學會珍惜。

那麼,就從現在開始吧。我們不要再奢侈,不要再浪費;我們開始爲長輩着想,體諒他們;我們更應該開始滿足自己的幸福生活,努力學習,長大後能回報父母,回報社會!

童年的消逝讀書心得 篇18

合上馬克西姆·高爾基寫的《童年》,我陷入了沉思中。

主人公阿廖沙四歲喪父,跟隨悲痛欲絕的母親和慈祥的外祖母到暴戾的外祖父家,認識了很多親戚,其中包括兩個貪得無厭的舅舅和兩個都叫薩拉的表哥,以及樸實的“小茨岡”。後來,阿廖沙和外祖父、外祖母搬進了新房子,認識了另一些人,他從他們的一些“奇怪”的舉動中懵懂的明白了一些道理。

阿廖沙的童年是在一個典型的18世紀俄羅斯小市民家庭裏度過的:貪婪、殘忍、愚昧;父子、兄弟、夫妻之間勾心鬥角;爲了爭奪財產常常因一些小事爭吵、鬥毆……但同時也有堅強、勤勞、善良在其中隱藏着——阿廖沙的外祖母總是潛移默化地教他做一個不像醜惡現象屈膝、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人。

我想,和阿廖沙相比,我們的童年是五彩斑斕的,更是陽光的。我們沒有真正見過家人之間的毆鬥,也沒有親身體驗過被鞭子抽打的感覺,更不會看到有人被活生生地折磨死。我們沐浴在親人、朋友、老師賦予我們的愛之下,卻不懂得發現和回報愛,理所當然地認爲這些本來就應該有。

看到好吃的零食,我們本能地向父母伸手要錢買,如果父母不允許,告訴我們吃太多零食對身體百害而無一益,有些孩子非但不聽,還哭鬧着說父母不愛自己。做錯事了,朋友誠心幫助我們改正錯誤,有的人不僅不虛心改正,反而覺得朋友囉嗦。考試失敗了,我們沮喪地嘆氣,老師加班加點爲我們補課不求一絲回報,有些同學不但不認真聽講,反倒認爲老師有意給我們增加負擔。

我們實在太不懂得“理解”二字的含義了!我們是如此任性地認爲自己總是對的,以自我爲中心,從未替別人着想,一刻不停地抱怨生活的枯燥無味。請珍惜吧!我們不能永恆擁有這些,所以,就趁着我們還擁有的時候好好體味、好好珍惜吧!

學會知足,學會珍惜,學會體諒,《童年》與我前行。

童年的消逝讀書心得 篇19

童年,是使我們所向往的;童年,是我們再也買不到的美好禮物;童年,是我們永遠回憶起來嘴角都會揚起的。這是我們現代兒童的童年,那麼在19世紀的時候,那些孩子的童年又是怎麼樣的呢?

當我打開《童年》這本書的時候,有一種像磁性的吸引着我,它是蘇聯着名的高爾基寫的,揭露了19世紀七八十年代俄國社會底層人民的縮影,又用畫家的藝術描繪他們生活的環境,把一切的人和事物都寫得淋漓盡致。《童年》的主人公是阿廖沙,他父親在他三歲的時候就死去了,但年僅3歲的小孩,並不知道喪父的悲痛。善良聰明的外祖母把他借到尼日尼城的外祖父家,但很快母親有離開阿廖沙的身邊。在一個充滿殘酷冰冷的生活裏只有外祖母是我最親的人,但是好景不長,阿廖沙讀完三年級就離開外祖母,自己便到人間謀生。

當我讀到:“他們(兩個舅舅)幾乎每天晚上都要搞出一些過火的名堂,去開那位視力不好的老師傅(格里戈裏)的玩笑有時在火上把他的剪刀柄兒燒熱;有時在他的椅子上立一個尖釘子。他們的鬼名堂不但多而雜,可這位老師傅總是默默無言地忍受着,偶爾像鴨子一樣輕輕呼喝兩聲。”可憐的老師傅總是忍氣吞聲地在這個家下生活下去。還有“小茨岡”的慘死:“陽光已經偏離了他,只能照到窗上。這是,他的臉呈現出了黑色,手指不在顫動,血泡也不在從嘴角冒出來,在他的頭頂。”這一切都是舅舅們的貪婪、冷心腸、殘酷所造成的。

在和平的世界中總有着不可摸透的黑暗所在。小時候,有些事情是永遠地讓我無法忘記的。我的父親有着不一般的人性格化,在外人看來他什麼都一個友善的人,但是在家中就是一個殘酷的丈夫、父親。每次都因爲小事而鬧,在我五歲那年,她跟媽媽鬧翻了,媽媽跑了出去,當時我也跟着媽媽,那時候她痛苦欲絕,並想跳河自盡。我死活拉着媽媽並好好地勸服媽媽,每次想到當時的情景都會情不自禁地流下淚來。而哥哥呢,從小就瞧不起他,罵他是笨蛋,總是壓迫他的信心。包括哥哥考高中的時候,也曾因爲一件衣服的事情就拿起刀來,那個情景,父親已經瘋了,頭像都公雞一樣。而我是幸運的,在他看來,我纔是他的希望,而我卻從不想受他的寵。

“環境可以造就一個人,也可以毀滅一個人”就是這樣的環境下就早就了高爾基,成就了高爾基。我佩服他的堅強,一直得持之以恆地下來。高爾基、我的母親、哥哥都是我心中的面旗幟,他們都擁有同樣的特點,那就是:堅強、勇毅、勇往直前、善良。

童年的消逝讀書心得 篇20

和家人買東西的時候,你是否挑三揀四?我們不貧不富,和高爾基比,大家幸福多了!

高爾基出生在一個木工家庭。5歲時,父親病故了生活更加艱難了,他和他媽媽就住在外祖父家裏。由於家境貧寒,高爾基上學只好穿母親的皮鞋,外祖母的外套,黃色的衣衫和散腿褲子。這樣一身五顏六色的不協調的裝扮引來同學們的嘲笑。有的同學還給他起外號。和高爾基相比,我們穿的都是自己的新衣服,有的還是高檔的衣服。想到這裏,我不禁有些慚愧,因爲儘管有那麼好的條件,我們卻身在福中不知福。常常挑三揀四,有的衣服穿的次數多了就不願在穿。

高爾基爲了可以上學,只得揀破爛換錢。每逢不上學的日子,他就一大早起來,揹着一個大布袋,走街串巷,撿一些破布頭、爛紙片賣給廢品加工廠。運氣好纔能有半個盧布的收入,如果運氣不好呢,高爾基上學的事就沒什麼着落。我們現在上學什麼的也不用操心,過着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美日子,相比之下,我們有什麼理由不珍惜現在幸福的生活,有什麼理由不加倍努力學習呢?

撿破爛換來的錢成了高爾基的學費來源,但是學校裏那些有錢人的孩子並不理解高爾基的行爲,反而嘲笑他,說他身上有“臭”味。我覺得並不是高爾基的身上有臭味,而是那些有錢人的孩子故意嘲笑高爾基,他們才顯得“臭”。高爾基把別人的嘲笑變成催促自己努力學習的動力。他發奮努力,刻苦學習,終於取得了優異的成績,受到了老師和同學的喜愛和尊重。

我合書沈思,不禁思緒千萬。

童年的消逝讀書心得 篇21

記得國小時就曾讀過《童年》,當時只是粗淺一看,只覺得阿廖沙是一個命運悲慘的人。如今再讀,真是常讀常新。

阿廖沙父親早早去世,母親把他送到了專橫殘暴的外祖父家裏。在這個家庭裏,人與人之間關係冷漠劍拔弩張,好似瀰漫着一場仇恨之霧。阿廖沙的兩個舅舅爲了分家和侵吞阿廖沙母親的嫁妝而不斷地爭吵。還有一次竟被外祖父打得失去了知覺,並害了一場大病。在學校阿廖沙也受到歧視和刁難。這令人窒息的狹小空間並沒有讓他墮落。善良的外祖母,樂觀的小茨岡,正直的葛利高裏還是讓他看到了人間的真善美。阿廖沙反而在這樣的環境中逐漸成長爲一個堅強正直的人。他沒有逃避,樂觀向上,與悲慘的命運進行不屈不撓地鬥爭。

“不經一番寒徹骨,怎知梅花撲鼻香”我想,高爾基傳達給我們的,就是要執着追求,不怕困難,持之以恆,永遠以那種積極,拼搏的態度對待現在和未來!如今,科技在不斷進步,,可是人們卻變得越發懦弱了,遇到困難就想要退縮,逃避,走捷徑。屠格涅夫說過:“想要得到幸福,你首先要學會吃得起苦。”美好的生活必須有所付出,纔會長久;有所爭取,纔會得到。

仰望歷史,不管是古今,還是中外,多少英雄都是在艱苦血淚中成長起來的。八年抗戰中,無數的英雄爲了祖國獻出了自己年輕的生命。在敵人的槍口前,他們毫不畏懼,他們勇敢拼搏,他們視死如歸。無數的先烈用他們的青春和熱血譜寫了我們今天這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再如這本書的作者高爾基,童年時期的他同樣經歷了太多悲痛,可如果不是他勇敢的面對,努力的向上,哪來以後的成功呢?被凡塵俗世所困的心是可悲,反之勇敢的心靈就像鶴挺立於雞羣,與衆不同,閃閃發光。回想自己,現在遇到的所謂的困難和他們相比又算的了什麼呢?把這些大大小小的困難都當成墊腳石,將之一一踩在腳下,大步向前,向理想之路攀登,不畏艱辛,風雨兼程。

“漫漫日月,憂傷是他的節日,火災是他在狂歡,在一無所有的面孔上,傷痕也成了點綴”,這也許就是對阿廖沙最好的解讀。

童年的消逝讀書心得 篇22

剛剛接觸到《童年》這本書時,便被它的內容簡介深深地吸引。

這本書是前蘇聯著名作家高爾基的文學著作。書中講述了“我”(阿廖沙)3歲到10歲的故事,生動地再現了19世紀俄羅斯窮苦勞動人民的生活狀況。“我”是一個堅強、勇敢、正直、有愛心的男孩,外婆則是一個和藹可親、善良的人,而外公卻是一個自私自利、脾氣暴躁的人。我覺得我們的童年過得比阿廖沙的童年還要幸福、快樂,我們應該珍惜這寶貴的時光。

你們知道嗎?阿廖沙的童年並沒有我們過得愉快而充實。在漫長的、單調的童年中,阿廖沙學會了忍受痛苦,在枯燥無味的節日裏,他都在刻苦學習。因爲他相信黑暗只是暫時的,未來會一片光明。我們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生怕我們受一丁點委屈。我們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呀!和阿廖沙的童年比起,我們的童年是多姿多彩的,幸福美滿的,更是無憂無慮的。

童年的時光是短暫的,一去不返。我們要珍惜童年的時光,稍不留神它會白白溜走。讓我們緊緊抓住童年時光的“尾巴”吧!

童年的消逝讀書心得 篇23

每個人都有童年,但都並不相同。現在,在這繁華美麗的城市生活的我們是父母們的掌上明珠。過着無憂無慮的生活,怎麼可能會想馬克西姆、高爾基的童年生活那般的痛苦呢?

你也許會問你怎麼會知道的呢?那是我在寒假看了他所寫的《童年》中得到的答案。書中高爾基以自己的真實情景描寫了主人公阿廖沙,他自幼父母雙亡,外祖父脾氣暴躁又不喜歡他,兩位舅舅更是討厭他,只有外祖母疼愛着他。也是在這種有殘暴沙皇統治之下和惡劣的家庭環境下,小小的阿廖沙走了出來。

與阿廖沙相比,現在的的我們是多麼的幸福呀!我們就像溫室中的花朵一般美麗的綻放着, 在父母的懷抱下成長。我不禁想到了那些在大山深處的孩子們 同樣是相同的年齡,卻擁有着不一樣的童年:早上天剛矇矇亮,他們就早早起牀,自己起來做飯,還幫着家裏人做些農活。自己上學,走的是崎嶇的山路,而學校也只是些比較寬敞的房子,在這樣簡陋的學校裏,但他們還是十分認真的學習着。果真應了那句俗話“窮人的孩子早當家”。看看他們,再會想想我們自己,有可能早上都是由父母叫起牀才緩緩地起牀,吃的早飯也是父母一催再催才吃完,在坐着轎車來學校的吧。在學校裏我們有着高端的設備,整潔的課桌椅,可有些同學的學習成績卻十分的差勁。兩者相比,我們是否要仔細想想:既然我們有着如此好的環境,優秀的國小器材,就應該好好學習學會獨立,讓父母放心!而不是坐享其成,用父母幸苦賺來的錢隨意揮霍,最後“榨乾”父母的錢財,要知道父母的錢財也是靠自己的勞動得來的。

童年的消逝讀書心得 篇24

今天我讀了童年有感,高爾基的童年寫出了自己當時的悲慘遭遇,想起我覺得自己是幸運的,起碼我比他幸福。因爲作者3歲時,父親病故,而自己的母親就帶他回了孃家。可惜外公是個自私、貪婪而又專橫的小業主,殘酷剝削僱工,放高利貸,但是資本主義俄國的發展打斷了外公的發財夢,從此破產以至於貧困潦倒。舅舅們勾心鬥角、爾虞我詐。爲了錢,爲了個人的利益,明裏爭,暗裏鬥,沒有私毫手足之情,可憐的母親改嫁之後,生病而死,十一歲的作者被外公殘忍地趕出了家門,到社會上自謀生路……

主要是寫出了自已苦難的童年,鳥的翅膀不歷經風雨童年時代的高爾基生活在這樣黑暗的社會中,這是他的不幸,但是使他磨鍊了一身堅強的意志,這爲他長大成人後遇到困難不屈服奠定了基礎。

在社會生活中,每一個學生都會在不經意間想起自己的童年,想想那時是多麼的美好。都想回到那時。可是時間是不會倒退的,只有離兒時越遠。我有時就像,如果時間停在國小四年級是多麼的好啊。可是這不是真的,只是自己的虛想罷了!童年充滿着歡樂,童年到處是溫暖,童年是值得回憶的相機,有着老師熱心地傳授知識,同學們互相探討,我們像一棵棵小樹苗,在接受春風雨露的滋潤--吸取更多更好的知識,茁壯成長.在這知識的海洋中,我們結束了快樂的童年,開始走向成熟。

總結像我們現在與高爾基的童年比起來,我們是多麼幸福,又是多麼奢侈呀。我們應該向高爾基學習,不管在多麼惡劣的環境下,都要好好學習,努力奮鬥,朝着美好的未來不斷前進。,我們一定也會有比高爾基更美好的未來,讓我們一起好好學習吧!讓我們去珍惜現在的一切吧!

童年的消逝讀書心得 篇25

《童年的祕密》一書是著名意大利蒙臺梭利於1936年7月第五屆蒙臺梭利會議在英國牛津舉行之際出版的,該書是蒙臺梭利對“幼兒之謎”的探索和解答,集中地闡述了蒙臺梭利的兒童教育觀。最近,在學習之餘較系統的讀了一遍《童年的祕密》。讀完此書,使自己受益匪淺,進一步提升了自己在兒童教育方面的知識,並且使得自己較爲凌亂的兒童教育觀念得到系統的梳理,並使得自己原有知識架構中的錯誤的觀念及錯誤的知識建構,得到進一步的修正和完善。下面我將自己讀《童年的祕密》的心得體會,做一整理。

讀完《童年的祕密》一書,我的歸納主要是從四個緯度來進行整理,即幼兒生理和心理的發展;幼兒的教育原則及環境;幼兒的心理歧變。

第一:幼兒生理和心裏的發展。從事物是始終處在不斷變化和發展的角度來看,蒙臺梭利指出,兒童期是人的一生髮展中最重要的時期。在不斷地生長和發展變化過程中,幼兒的發展包括了生理和心理兩方面的發展,這種發展是一種兒童個體生理和心理“實體化”的過程。通過這一章節的閱讀及自己在日常的幼兒教育實踐中,自己堅定地認爲幼兒在生理和心理不斷變化發展中,最突出的兩大特性是主動發展性和多元智力發展關鍵期。在傳統教育中,往往將兒童處於在教師主導地位下的被動發展地位,即使有的學者強調教師只是處在主導地位,兒童纔是主體,是充分發揮自己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來發展自己,但是,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教師的“主導”作用實際上演變成教師控制教育環節的各個過程,包括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甚至是直接將自己的知識體系不加修改的複製到一個處在由“空白板”向“豐富板”發展兒童的思維體系中。在閱讀《童年的祕密》一書時,我對蒙臺梭利的觀點十分認同,我認爲兒童本身擁有一種探求外界的衝動和本能,這種主動性賦予了兒童積極發展的生命力,兒童正是通過主動地探索來使自己在各方面適應由複雜的因素構成的環境,由此我認爲此階段的教師不應將環境加以人爲改變或安排,而是將兒童放在其所處的任意自然環境中,因爲每一個環境都是由不同的因素組成,不同因素組成的環境,都會對處於此環境中的個體提出一定的適應要求,也就是每個個體都會針對相應環境發展相應的適應能力,當然了,此時教師應該作爲一個外圍觀察者和輔導者,主要是對兒童的適應動力予以保持和強化及兒童出現的各種困難予以幫助,以保證兒童在此環境中形成一定自己能夠憑藉主觀能動性他駕馭的能力。這樣能夠最大限度的在“關鍵期”內,發展兒童所能夠發展的各種智力。

第二:幼兒教育的原則及環境。蒙臺梭利認爲,爲了促使幼兒的心理髮展,兒童的教育應開始於兒童誕生之時,同時,幼兒教育應該遵循以下兩個原則:一是重複練習。在兒童對外界事物處在敏感期內,正是兒童發展的關鍵期。由此,如果幼兒能得到滿足其內心需要的活動(蒙臺梭利稱之爲“工作”)時,他們就能聚精會神的不斷地反覆的練習這一行爲,直至這一行爲達到其所處的年齡得承受範圍內甚至對於一些天才兒童這種發展會超越幾個年齡發展階段。之所以強調這一點,是想告訴我們的幼兒教育者,幼兒的好奇心會驅使着兒童不斷周圍的事物發生瞭解的興趣,由此教育者,不應該限制兒童感知的範圍,而是儘可能的多爲其提供環境,這樣幼兒就會獲得更多的感興趣的事物,兒童通過對一個個感興趣的事物不斷地重複練習,就會爲兒童今後的發展提供更多的可能的空間,即使由敏感性形成的個體能力,在今後的發展中,並未有什麼格外的突出發展,但對兒童的綜合能力的提高是會有幫助的。總之,教師要儘可多的爲兒童提供能夠使兒童重複練習的環境。二是自由選擇。幼兒會根據自己的興趣和心理需要來選擇所要感知的事物。,因此,作爲幼兒教育者始重要牢記不要限制兒童的自由選擇性,需要做的是儘可能多的爲幼兒提供發展環境,以滿足兒童的自由選擇。

第三:幼兒心理歧變的分析。幼兒在發展過程中,如果遇到了一個充滿敵意和不相容的環境,加上成人的盲目指導與壓制及不和幼兒心理髮展的不正確的干涉,會引起兒童心理髮展歧變。蒙臺梭利總結出幼兒心理歧變主要有八種表現:心靈的神遊、心理障礙、依附、佔有慾、權力慾、自卑感、恐懼、說謊。在幼兒身上,這些心理歧變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聯繫的。因此,一個幼兒有可能同時擁有幾種心理歧變。心理歧變作爲一種功能性的失調,會使幼兒的心理處於紊亂的的狀態。由此,作爲幼兒教育者必須及早的發現這些問題,同時要及時的運用各種有針對性的手段和措施,較及時,較快速的解決存在的心理歧變的問題。當然了,對於這些心理歧變,由於複合的形式不同,也就要求教育者應用不同的解決方案。所以要求教育者,要在實踐中充分的積累各個方面解決問題的經驗與手段,以便豐富自己的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

第四:成人與兒童衝突的克服。在兒童發展的過程中,儘管成人爲兒童做了他們所能做的一切,甚至爲了兒童的成長採取了各種手段和方法,但這並不意味着兒童一定能夠發展的很好,因爲成人只是從他的角度出發來認爲兒童應該怎樣發展,怎樣發展會更好。這樣成人就使兒童用“自己的身體,別人的大腦”在發展,而並非是兒童利用自己的身體和自己的大腦並輔之成人的幫助來發展。當然,家長也不希望自己的付出會給孩子的發展其副作用,只是因爲他們的無意識行爲會影響兒童在其自身發展規律支配下的正常發展。

以上便是我讀《童年的祕密》的心得體會。

童年的消逝讀書心得 篇26

寒假的時候我看了一本很好看的書叫《童年》,它的作者就是大名鼎鼎的高爾基。這是高爾基的自傳體三部曲中的第一部,是高爾基最優秀的作品。

沒想到聞名遐邇的高爾基的童年是這樣的苦難悲慘。高爾基的父親在他三歲的時候就因爲照顧生病的他,自己染上了霍亂而早早地離開了他,不久他的母親也死了,他和他的外祖父母相依爲命。他的外祖父脾氣十分暴躁,三天兩頭打他,有一次甚至把他抽得失去了知覺,懂事的高爾基知道外公是因爲他調皮纔打他的,所以他從不怨恨外公。

回頭想想我們,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啊!我小時候體質不好,總是生病,爸爸媽媽十分疼我,特別是我的爺爺奶奶恨不得把我捧在手心裏。上幼兒園的時候,我每天回家總是吵着大人買這個買那個,他們總是滿足我。有時要吃肯德基,有時要吃必勝客,有時要去遊樂園,在假期的時候還可以去旅遊……我們的童年是無憂無慮的,是在親人的懷抱中撒撒嬌,遇到不懂得的問題,我們有老師和家長耐心地幫我們講解,也不會因爲我們犯了一點小錯誤而懲罰我們。

與高爾基相比我們是多麼的幸福啊!我們要好好珍惜這幸福美好的時光,好好地去學習,以優異的成績來回報親人。

童年的消逝讀書心得 篇27

我讀過一本書,叫做《童年》,童年講述的是一個孩子童年的時光。童年經過的是各種各樣的經歷。在童年時候,有過好多膽顫心驚的事。

也許你的童年難忘的是繽紛多彩的美景,也許你的童年難忘的是融洽相處的朋友,也許你的童年有着不爲人知,與衆不同的一個個祕密,他們都值得你去細細品味,深深回憶。而我的童年難忘的則是一本書,一本引我走向知識的海洋的少兒經典科普讀物。童年告訴我們,童年時光是最無私的。儘管他們的事業不同,所處的時代和國家也不同。但在他們的生活中,童年中,他們在肉體和精神上經歷了人生的種種磨難。卻爲創造不朽的傑作貢獻了畢生的精力。童年的生活是豐富多彩的,總會有險阻的,童年的生活是快樂的,但生活中也充滿了貧困,孤獨和辛勞。但是他們並沒有退縮,我認爲英雄的偉大不在於他的體魄,而在於它的心靈和品格。我認爲唯有真實的苦難,才能使人不抱幻想。直麪人生,唯有與苦難的搏鬥,才能使人經受殘酷的命運。因此偉人們的生涯往往就是長期的受難,他們的身心遭受悲慘命運的折磨,然而正是憂患造就了他們的偉大。

如果說我的童年是一杯茶,那這本書就是茶的清香,如果說我的童年是一盤棋局,那這本書就是那個至關重要的棋子,如果說我的童年是一張蜘蛛網,那這本書就是網的中心點。童年已成細霧,成淡淡的影子,可這本書,會被牢牢的鎖在我記憶的深處。

人生最難忘的就是在童年,童年是最純潔的,童年是光明的,童年是有意義的。我們一定要珍惜我們的童年。讀完這本書,才知道童年是最真實的,沒有心機的。我真的被童年所深深的吸引了,好像就快融到那一片童年的草坪上,盡情的歌唱,沒有任何煩惱。去享受童年的快樂與幸福。

現在細想起來,童年就像一本打開的書,在這本書裏,你會讀到因滿足了願望而高興,也會讀到遇到不平而氣憤,還會讀到因受了委屈而傷心。你會讀的興高采烈,也會讀的神色黯淡。你會因讀到精彩處而大聲叫好,也會因讀到驚險處而大驚失色。而現在,童年正在離開我,書的紙張也因此而漸漸變黃。被功課這座山壓得直不起腰的我們,只能在夢裏,慢慢的、慢慢的咀嚼這書裏的文字。

最後,好好把握你的童年吧,別讓這本書留下空白,留下遺憾。

童年的消逝讀書心得 篇28

讀了《童年》這本書,我深受感觸。

我們大部分人的童年都是歡樂的,而高爾基的童年卻充滿了灰色。

童年時光就像是池塘邊的榕樹上、鞦韆上的蝴蝶、天邊的彩虹、手中的漫畫……那是無憂無慮的童年時光。而高爾基的童年是充滿了灰色格調的。

《童年》是以高爾基自身經歷爲原型創作的自傳體小說。作品不僅講述出了高爾基三歲到十歲的灰色童年生活,還寫出了他對苦難、生活的獨特認識和見解,字裏行間透出一股堅強不息的氣息,深深的感染着、打動着人們的心。

在《童年》一書中,高爾基將他灰色卻不缺乏點點色彩的童年生活娓娓道來。在他展現他成長經歷的同時,生動地再現了19世紀俄羅斯下層人民的生活狀況,不僅接露而且抨擊了舊俄羅斯幾個世紀以來形成的愚昧落後,貪懶自私。更表現了一個孩子生活的艱辛和革命意識的覺醒過程。高爾基在《童年》裏不僅抨擊了黑暗的社會,還展示了光明的希望。

而且《童年》以孩子的眼光來看待一個醜陋的世界,耐人尋味。這是一個悲劇卻又披着天真的綵衣,能讓人在黑暗中看到點點光明;在邪惡中看到絲絲善良;在悲慘中感受到堅強的力量。

這本書充分的體現出了古人的一句話,就是“逆境成才”。

童年的消逝讀書心得 篇29

《童年》是高爾基以自己的童年爲基礎寫的一部自傳體小說。它揭露了俄國沙皇時期的黑暗、殘暴和非人的生活。

高爾基小名阿廖沙,他小時候父親便去世了,母親和外祖母帶着他來到了下新城外祖父家。外祖父總是喜歡尋找別人的罪惡,懲罰他們。他視錢如命,經常毒打外祖母和孩子們。後來,主人公阿廖沙的母親和一個名叫馬克西莫夫的人舉行了婚禮。阿廖沙的繼父是個惡棍,他根本不關心阿廖沙和阿廖沙母親的死活。阿廖沙不得不去街頭幹活,養活自己、母親和外祖母。

阿廖沙受了許多困啊,但他從不放棄,勇敢地面對苦難。而我們,不愁吃不愁穿,還一個勁地怨父母沒給我買這,買那。總是羨慕別人有的,不知道珍惜自己擁有的。

美好的生活必須要付出纔會長久,有所爭取,纔會得到。我要珍惜現在擁有的一切,努力讀好書,將來做個有用的人,爲社會和家庭創造財富。要享受創造財富帶來的成就感、快樂感,不要坐享其成。前人說得好:“要做貴族的祖先,不要最貴族的後裔。”

童年的消逝讀書心得 篇30

童年每個人都經歷過.童年是美妙的,童年是快樂的,童年是幸福的,童年是值得回憶的……而高爾基的童年卻那麼的恐怖,悲慘,令人不敢去回想.

可憐的高爾基3歲喪父,失去了親切的父愛,跟着母親和外祖母,來到了外祖父的一個小染坊.從此,黑暗的生活降臨到高爾基的頭上.外祖父的脾氣十分的暴躁,經常打外祖母和高爾基,使高爾基幼小的心靈出現了陰影.

後來高爾基又結識了知心朋友小茨岡,兩人無話不談,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可是,好景不常,可憐的小茨岡就被兩個兇狠的舅舅給害死了.高爾基就這樣失去了好友.雅可夫和米哈依爾是魔鬼,歐打自己的老婆,還天天鬧着要分家產,兄弟之間一點也不團結,兩個兒子薩沙也被教壞,處處捉弄高爾基.此後,高爾基又認識了木匠"好事情",成了好友. 結果被外祖父趕走,高爾基得了個繼父,十分兇常打人,幾年後,最疼愛他的外婆死了,母親也死了,就被外祖父趕出門靠撿垃圾爲生.

這"一家子蠢貨"外祖父卡什林性情暴躁,乖戾,貪婪,自私;倆個舅舅米哈伊爾和雅科夫也是粗野,自私的市儈,連小孩也與他們一起熱烈地參加了一份.只有善良,和藹,富有感情的外祖母讓他生活在這種環境下有一絲絲的安慰.

我喜歡文中的外祖母,她似乎有種特殊的親和力,她有講不完的故事.而且她是那麼愛她的子女.即使是米哈伊爾和雅科夫這兩個大壞蛋,她也並沒有請求外祖父怎樣嚴厲得處罰他們.一個善良的人,又怎會喜歡在家裏發生戰爭呢 面對外祖父毫無人情的打罵,她也是一忍再忍.

高爾基的童年除了一些教育和友誼,沒有什麼再值得回憶!在歡樂中,在悲傷中,在愛與恨的交織中,他的童年就這樣匆匆而過.在閱讀中,我發現他的愛,尋思他的恨,品味着冥冥之中黑暗的光明.

我們現在豐衣足食 ,要什麼有什麼,又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心肝寶貝" 哪能和高爾基那悲慘的童年相提並論,年代的不同就是這差別,一個是天堂, 一個是地獄 ;一個充滿陽光,一個到處黑暗.我們現在的童年來之不易啊!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