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體經濟調研報告範文3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1.27W
本文目錄集體經濟調研報告範文潤州區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問題調研報告集體經濟組織財務會計工作調研報告

xx鎮地理位置優越,但由於全鎮大多處於山區、半山區地域,境內高山起伏,對xx的經濟發展造成了不利的影響。共有大小庫塘34座,蓄水337萬立方米,灌溉面積12311畝,促進了當地農業的發展。現如今,xx鎮面臨着一個巨大的經濟轉型時期,由傳統農業模式轉變爲新型農業模式是隨着經濟社會不斷髮展對我們提出的要求和考驗,及時地掌握第一手的資料對於我們的工作開展有着不容忽視的意義。

集體經濟調研報告範文3篇

一、我鎮傳統經濟的發展模式

xx地處山區、半山區,受自然條件的制約,在種植農作物這方面,根據地區不同情況,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則,xx、大營、龍王塘、三印、大莊五個村,水利條件較好區域基本農田一般以青花、小夾豆、香瓜一類的經濟作物爲主,山地則多種植玉米和小麥。新寨、幹海、青菜、王平等水利條件比較差的區域旱季一般以蕎、小麥、包穀、洋芋等爲主產。雨季一般種植香瓜、青花菜一類的經濟作物。經濟發展模式屬於傳統的農耕經濟,雖然勞作比較輕鬆,但農民手中可支配的經濟收入比較少,造成我鎮居民經濟水平比較低下,所以農村經濟的轉型成了我們目前比較重要的工作重心。

二、我鎮經濟轉型的有利條件

(一)便利的交通運輸條件

xx鎮地理位置非常優越,與玉溪的紅塔區、江川縣、晉寧縣縣城昆陽、晉城鎮、上蒜鎮接壤,距離縣城僅有35公里,各個地區的人民經常於xx鎮進行商品交易,從很大一部分促進了xx鎮經濟的發展,但是由於xx的經濟作物比較單一,這就使得在經濟發展上有着很大的侷限性。

(二)便利的水資源條件

xx鎮境內,山脈高聳,百穀川流,有着十分豐富的水資源,三印、大莊 、龍王塘等地有着多處龍潭,給居民的生活帶來了十分便利的影響。除了這些自然的水資源,爲了保證居民的生產和生活順利開展,xx鎮興修了很多水利設施:翠峯水庫、石門坎水庫等等,原先的大堡河河道狹窄,水流不暢遇到大雨就經常決堤成爲水災,給周圍的幾千畝良田帶來了非常嚴重的經濟損失,爲了改善這一情況,全鎮居民投工投力,對河道驚醒了改造,保證了河道兩岸田地的收成。在比較高的山地地區政府也出資幫助村民修建了水窖等儲水設備,總體說來,xx鎮的水源條件十分便利,有利於我們進行農村農業經濟的轉型。

(三)豐富的自然資源

由於xx鎮地處山區,山上的植被非常茂盛,全鎮的森林覆蓋率達到了59.85%,山上各種山茅野菜品種繁多,也爲乾果、藥材、野生菌的生長提供了有利的條件,每年夏天雨季到來,各種野生菌漫山遍野,產量巨大每年的野生菌產量高達100多噸,但由於缺乏科學的經營管理模式,沒有形成統一規範的營銷氛圍及規模,因此野生菌的經濟效益不高,造成一定損失。

三、我鎮農村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

(一)農業基礎設施滯後,自然災害抵禦率低

xx鎮地理位置優越,位於三縣交界地,是比較重要的農產品集散中心,加之xx境內龍潭、水庫較多,有利於發展蔬菜、無公害水產品等具有鮮活特色的農業模式。但由於該地地處山區,海拔高差較大,呈現出各地氣候不一樣的特點,使得農產品無法大規模生產,無法形成一個比較規範的產業鏈。加之農田水利骨幹工程大多達到了使用年限,老化失修嚴重,農田基礎設施滯後,導致農業發展的後勁不足。每年都有一部分農田因爲水災等自然災害造成經濟損失。

(二)農業科技服務體系薄弱,農業科技支撐能力低

由於我鎮處於礦山地區,所以很大精力上,我們比較注重於發展礦區經濟,這就使得在農業科技上投入不足,科技含量低,種植、管理、加工粗放,加之本鎮農戶思想較爲保守,各種新品種的引進實驗、示範開展困難,這就造成了農業課題無法開展實施,農業生產力難以提高的局面。我鎮的農業產業化發展較爲低下,主要以生產銷售原產品和粗加工爲主,無形中損失了很大一部分經濟利益。

(三)農民的科學素質不高,制約農業發展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人口占了很大一部分,xx鎮表現得更爲突出,農業人口共有13509人,幾乎全鎮都是農業人口,農民是我鎮農業生產和經濟建設重要的載體,是我鎮重要的人力資源,農民科技文化的素質高低不僅影響到農民的生活、農業的發展水平,而且還關係到我們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據不完全統計,我鎮受過職業技術培訓的農民不足5%,受過技能培訓的僅僅1%,這就使得我鎮的農村生產力較爲低下,具體表現爲,農戶在進行經濟作物種植是沒有一個比較專業的知識體系支撐他的勞動,嚴重的影響了經濟收入和全鎮小康社會建設的進程。

四、未來經濟發展的努力方向

(一)加大資金投入,建立農業產業化發展

今年來,由於無污染、無公害、純天然綠色產業得到迅速發展,吸引了大批商貿客戶前來簽訂種、養殖合同。我鎮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已成爲烤煙、洋芋、小莢豆等綠色經濟產品和藥材、野生菌類生長的良好環境。然而目前,我鎮農業還在以一個比較傳統的模式發展,大部分村民還在種植小麥、玉米等單一作物,種植其它綠色經濟作物的村民還比較少,加之供求信息不暢,蔬菜成熟後在集市進行交易,市場需求量較小,使得我鎮基本屬於本鎮居民自產自銷的一個模式。面對這樣一個情況,政府應該加大資金的投入,立足我鎮實際,烤煙、洋芋(馬鈴薯)、荷蘭豆(小莢豆)等綠色經濟產品和各種水果、乾果、藥材、野生菌類等農業重點產業作發展規劃,以政府辦公室文件簽發,認真抓好貫徹落實。同時招商引資,在本地建立一些冷庫等蔬菜集散基地,打開蔬菜銷路,使得我鎮的蔬菜種植可以形成一個產業化的發展。蔬菜種植比起傳統經濟作物種植的優勢在於成熟期縮短,農產品價值擴大,這就有利於改善我們居民的生活質量,對促進小康社會建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建立健全科技服務體系,提高農民技能

我鎮屬於農業大鎮,居民都靠種地爲生,但由於大多數居民沒有受過專門的教育和學習,這就致使他們在農作物遭遇病害襲擊的時候束手無策或是胡亂用藥,造成了很大的經濟損失。面對這樣一種情況,我們應當邀請一些比較有資歷、有經驗的農業研究學者到我鎮開展一些專業技能的培訓,使得農民在農作物受到病蟲侵害的時候可以對症下藥,不至於束手無策。深入實施“千萬農民素質提升工程”、農村勞動力培訓“陽光工程”,加強農業職業技能培訓、農業實用技術普及性培訓,提高農業經營主體經營能力。同時建議成立鄉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加掛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站,使我鎮在提高農民種植技能提高的同時,爲我鎮發展高效標準農業保駕護航。 。

(三)加大科技投入,推動農業科學化發展

我鎮農村農業的種植模式還在是傳統的農業模式:休耕、免耕、間作、套作、輪作,屬於精根細作的小農經濟,這樣的農業發展不利於產業化農業生產的形成,政府應當加大農業生產方面的科技投入,實現以糧食優質高產爲前提,以綠色生態安全、集約化標準化組織化產業化程度高爲主要標誌,基礎設施、機械器材、服務體系、科學技術和農民素質支撐有力的農業現代化。 從而實現農業與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相融合,與新型城鎮化、新型工業化是有機整體,不可分割,資源共享,互促共進,協調發展的新局面。

(四)加強農村基礎設施的建設,提高自然災害抵禦率

我鎮發展農業的水利條件十分便利,但是水利設施卻比較落後,一旦遇到洪澇天氣,田間的農作物就會遭遇自然天氣的破壞,因此,我們應該加強農村水利設施的建設,確保農民在進行農作物種植的時候不會受到自然氣候的影響。同時,我鎮大多數農田都進行露天種植,這樣一旦遇到霜雪天氣,農作物很有可能被損害,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面對這樣的情況,政府應當邀請一些鎮上有經驗的大棚種植戶,舉行一個培訓班,請他們向村民介紹大棚種植的有利方面,並傳授大棚種植的注意事項,提高村民的意識,有一部分人帶動,繼而實現全鎮人民的轉變。提高農作物的產量,促進本鎮經濟的快速發展。

(五)、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市場競爭力的迫切需要,也是構建農業發展支點,推進我鎮農業向規模化發展的必然要求。因此,應充分認識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發展現代農業中的作用,切實加強組織領導,採取有效措施,加大扶持力度,加快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和發展。依託大力培育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加強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指導和服務及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工作的支持等措施,引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通過品牌嫁接、資本運作、產業延伸等方式進行聯合,着力培育一批產業關聯度大、帶動能力強的經營者開展完善生產設施,擴大產銷對接,提升生產經營、市場開拓和組織帶動能力,發展現代種養業、農產品加工流通業。引進專業種養大戶或專門生產經營管理人員,發展標準化、生態化、專業化生產。

潤州區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問題調研報告集體經濟調研報告範文(2) | 返回目錄

一、我區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現狀

我區現有行政村29個,農業人口38916人,蔬菜面積10800畝,糧食麪積9500畝,水產養殖面積8800畝,果園2200畝,茶園3100畝,一、二、三產企業600多家。全區村級企業完成工業銷售7.4億元,同比增長28.9%;農民年人均純收入4260元,同比增長4.93%;村級經濟完成國內生產總值6.78億元,同比增長19%,佔全區國內生產總值的36%,村級經濟作爲我區五大經濟之一正呈現出蓬勃發展之勢。當前,我區村級集體經濟發展主要呈現以下幾個特點:

一是農業產業化步伐加快。重點加強了農業基地和龍頭企業的建設。蔣喬反季節蔬菜生產示範基地、嶂山水蜜桃生產示範基地等10個農業特色示範基地及五洲山茶場、蔬菜種子公司等3個龍頭企業已初具規模。大力發展訂單農業,積極主動與萬方超市、牛奶公司等單位合作,訂立購銷協議,通過“公司+農戶”經營模式,發展訂單農業。同時,大力培植各類專業協會,實施品牌戰略。先後組建了七裏甸葡萄協會、蔣喬嶂山水蜜桃協會、金江水產協會、蔣喬蔬菜協會和官塘園藝協會等5個專業協會,已註冊“萬祥”、“潤星”、“潤綠”等9個農業品種商標,其中“五洲”、“彭公”牌茶葉,“潤農”牌番茄已通過省無公害農產品質量認定,“驚春靈芽”和“五峯迎春”先後獲省級、國家級名茶評比一等獎。特色水產養殖進一步發展,異育銀鯽、青蝦、鱖魚、南方大口鮎等名優產品的養殖比例不斷擴大。

二是發展領域向縱深方向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已不再是過去單一的農業經濟,二是廣泛涉足一、二、三產,向各種領域縱深發展。一產方面,以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爲契機,大力發展高產高效農業,發展農產品深加工企業,建設農業科技示範園,發展觀光農業和特色農業。目前已建成8個區級科技示範園,50戶科技示範戶,發展了應時鮮果、茶葉、蔬菜種子等6個產業化項目。二產方面,重點發展機械、建材、服裝、工藝品和電子等產業,生產的數控機牀、鍛壓機牀、磁性材料、通訊器材、電碳製品、環保設備等產品已具有較強的市場競爭力和較高的經濟效益。三產方面,在進一步鞏固零售商業、小商品、餐飲、修理等服務行業的基礎上,向交易市場、房地產開發、傢俱裝飾等行業延伸,並使其成爲村級經濟三產收入的主要來源。

三是私營個體經濟迅猛發展。近年來,我區相繼出臺了多種鼓勵私個經濟發展的政策和措施,加大對私個經濟的扶持力度,私營個體經濟的競爭優勢日漸顯露,成爲我區村級集體經濟的重要補充。各鎮、村充分利用政策優勢和地域優勢,抓住農村集體企業產權制度改革的有利時機,培植了東亞碳素廠、江東鑄造廠、光華鍋爐廠、新光明大酒店等一批規模私個企業。這些企業充分發揮機制靈活的優勢,嚴格管理,注重創新,重視人才,企業的發展速度和效益穩步提高。目前我區現有村級私營企業450多家,佔全區私營企業總數的72%;個體工商戶2900多家,佔全區個體工商戶的49%。

二、我區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近幾年來,我區農村各級黨組織緊緊圍繞“跨越發展,富民強區”的總目標,認真貫徹黨在農村的各項方針政策,大力實施“富民強村”戰略,不斷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和幹部隊伍建設,有力地促進了村級集體經濟的發展壯大,加快了農民增收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1、紮實開展“五好村”、“五好示範村”創建活動,推動村級集體經濟快速發展。在鞏固前幾年創建成果的基礎上,區委組織部會同有關部門制定下發了新一輪《“五好村”、“五好示範村”評比考覈細則》,提高創建標準,加大創建力度,進一步提升村級黨組織建設的整體水平,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實力。重點從選準配強村幹部隊伍入手,不斷改善和優化村級領導班子結構,提高村級領導班子抓經濟工作的能力。採取鎮機關下派、企事業單位交流、鄰村調配等形式,多渠道選配村幹部,重點抓好“領頭雁”隊伍建設,建立了一支富有朝氣和活力、奮發有爲、開拓進取、羣衆基礎較好的村黨支部書記隊伍,全部達到高中以上文化程度,45歲以下的佔77%,大專以上文化的達70%。全區建立了一支常數爲150人的村級後備幹部隊伍,村幹部管理更加規範。近兩年來,全區先後涌現出黎明村、韋崗村、四圩村等5個年純收入超80萬元的“五好示範村”和10個年純收入超30萬元的“五好村”。

2、大力整頓扶持經濟薄弱村,不斷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實力。98年以來,我區對經濟薄弱村採取“一定三幫”的措施,由一名區領導親自掛帥,一名部門領導定點負責,帶領3個部門與幫扶村“結對”掛鉤,努力做到不脫貧不脫鉤。一是強素質,優化班子結構。幾年來,共調整了5個經濟薄弱村的領導班子,使一批有脫貧致富信心,有開拓進取精神,奉獻意識強,懂經營、善管理的中青年骨幹,走上了村領導崗位。每年在區委黨校或無錫“全國鄉鎮企業家培訓中心”進行爲期7-10天的學習,提高了他們的整體素質,使村級集體經濟煥發出新的活力。二是尋項目,培植經濟增長點。區定點領導和區級機關部門負責人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先後召開了蔣喬鎮馬山村等12個現場辦公會,開展了“尋項目、籌資金”活動,幫助他們理清發展思路,投入資金30多萬元,解決問題120多個,先後培植了蔣喬鎮嶂山村白花桃園、官塘橋鎮秀山村高標準茶園等農業發展項目;幫助官塘橋鎮平山村、開發區蔣家門村興建門面房40間;盤活了蔣喬鎮馬山村的磚瓦廠等閒置資產,爲經濟薄弱村的早日脫貧和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全區6個經濟薄弱村已徹底脫貧。

3、積極推進“科技致富示範園”建設,發揮黨員幹部先鋒模範作用。以提高村黨支部領導經濟工作的能力爲重點,將培植符合產業化要求、技術含量高、經濟效益好的“科技致富示範園”作爲村級經濟新的增長點,按照“多形式組建、分渠道籌資、靈活性經營、特色化發展”的思路,通過“送出去”(組織40多名農技人員、黨員幹部種植、養殖大戶,到揚州大學農學院培訓)和“請進來”(邀請專家教授現場授課)、召開農業“科技致富示範園”建設推進會和現場觀摩交流會,大力推進“科技致富示範園”建設。全區80%的農業村建立了村級“科技致富示範園”,6個達到區級以上“科技致富示範園”的標準,150多名黨員幹部成爲帶領羣衆致富的“領頭雁”,已有1000多戶農民被引上了致富之路。

4、大力清理村級債權,化解村級債務,爲村級集體經濟減負。一是集中力量清收債權。全面清理村集體經濟組織代墊代繳應由農民承擔的各類稅費及個人借用村集體經濟組織資金等所形成的債權,採取逐戶覈實、與農戶落實償還協議和簽訂還款計劃的方式,予以催繳和清收;嚴格按照企業改制協議,加大企業改制回收資金的力度,加大企業各項上繳資金和借款以及其它承包關係所形成的承包上繳款的清收力度。二是籌集資金化解債務。把償還村民小組和羣衆的徵用土地補償款及欠村組幹部的報酬作爲化解重點,對數額較大,一時難以全部兌現的,及時制定還款計劃。在償還債務上堅持先償還農戶債務,再償還其它債務;先償還羣衆債務,再償還幹部債務;先償還個人債務,再償還集體債務;先償還村內債務,再償還村外債務。截止底,全區村級債權總額771.38萬元,化債率達81.80%,債務總額1260.53萬元,化債率達73.64%。

三、當前制約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主要原因

近幾年來,我區村級集體經濟發展雖然比較快速,但是也受到一些主客觀因素的制約,必須引起高度重視。一是政策扶持不到位。由於受體制所限,我區在土地、規劃等方面沒有審批權限,一些村雖然地處城郊交通幹道邊緣,具有發展工業經濟的獨特優勢,但發展工業項目卻十分困難,許多投資者在瞭解土地價格後紛紛打起“退堂鼓”。二是一些村債務較重,發展資金比較匱乏。由於興辦集體企業、興辦公益事業、拖欠幹部報酬等歷史原因,我區一些村負債情況還比較嚴重,加之銀行信貸制度改革後對企業信用顧慮多,存在惜貸現象,貸款手續繁多,審查苛刻,導致一些農村中小企業貸款積極性下降。目前我區村級企業發展籌集的資金60%以上靠自我積累,30%的資金通過其他渠道籌集,銀行貸款不到10%。過多的非正規渠道融資不僅增加了融資成本,而且也增加了融資風險和社會不安定因素。三是高素質人才相對缺乏。由於用人機制不健全和經濟條件等原因,造成我區村級經濟發展人才儲備不足,尤其是農村專業經紀人、企業專業技術人才和懂市場、會經營、素質高的管理型人才比較缺乏。四是少數村級黨組織自身建設比較薄弱。主要是黨組織凝聚力、戰鬥力不強,村幹部年齡結構老化,整體素質偏低,思想觀念陳舊,開拓創新能力不強,缺乏領導經濟工作的能力和兩手抓的自覺性,造成村級三個文明建設發展遲緩。

四、對進一步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幾點建議

針對我區村級集體經濟發展中存在的諸多制約因素和實際問題,我們建議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因地制宜,對症下藥,切實加快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步伐。

1、優化配置,實施人才強村戰略,鍛造一批領航起飛的“領頭雁”。加快農村經濟的發展,人才是關鍵,幹部人才尤爲重要。我們必須緊緊抓住培養、選拔和使用人才三個環節,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質的帶領羣衆致富奔小康的幹部人才隊伍。

首先,始終堅持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武裝農村黨員幹部,凝心聚力謀發展、奔小康。通過深入開展“星期六讀書日”、“讀書與實踐”活動,深入學習十六大精神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更新思想觀念、拓寬發展思路。採取集中學習與個人自學相結合、專題輔導與交流研討相結合等形式,加強調查研究,圍繞村級經濟發展的新途徑、新舉措確定主題進行交流研討;圍繞村級經濟發展的重點、熱點問題舉行高層次的專家講座,不斷適應新形勢、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提高運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進一步增強加快發展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其次,拓展村幹部培訓渠道和內容,提升駕馭市場經濟的能力。積極實施村幹部素質教育“雙百”工程,採取學歷進修、實用技術培訓、定期輪訓等措施,通過與上海大學、揚州大學、無錫全國鄉鎮企業家培訓中心以及周邊高校聯合辦學,以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急需的知識爲重點,更新知識結構,使村幹部100%達到高中以上文化程度,掌握1-2門實用技術,村黨支部書記100%達到大專以上文化程度,不斷提升引領農村經濟衝刺起飛的本領。

第三,全面推行村幹部公職化管理,選賢任能,吸引和留住高素質人才。由鎮勞動服務站和村幹部簽訂勞動合同,推行公職化管理,實行定期考覈和崗位績效工資,並辦理各種社會保險,增強村幹部崗位對人才的吸引力,充分調動村幹部的工作積極性。按照“年齡調輕、結構調優、知識調高”的要求,選拔懂經濟、會管理的複合型人才進入村級班子。採取公開招聘、異村交流、村企互兼、下派任職等形式,拓寬選人用人渠道。

2、依託城市,充分利用自身優勢發展村級集體經濟,促進收支平衡。

首先,以城鄉一體化進程爲契機,積極推進農業現代化進程。借鎮江大力改造公共基礎設施、擴大城市版圖、促進城鄉一體化的機會,充分利用身處城郊結合部的優勢,推動農業技術改造、產品升級。以創建“五好村”、“五好示範村”爲載體,積極啓動農村黨組織建設“1011”工程。通過2-3年的努力,在全區培植10個稅收在200萬元以上、經濟純收入在60萬元以上的“五好示範村”,消滅經濟純收入在15萬元以下的經濟薄弱村,培養100名率先致富的黨員幹部帶頭人,帶動1000個農村家庭建成小康示範戶。一要推進農業產業化。圍繞發展新型城郊農業、外向型農業和生態農業的要求,着重發展優質應時鮮果產業、無公害蔬菜產業、特色水產業、優質畜禽產業、優質茶葉產業和蔬菜種子產業。二要推進農業科技化。繼續實施好三項更新工程,加快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加快科技致富示範園建設,抓好“十園百戶萬畝”工程。三要推進農業標準化。加快農產品質量標準體系建設和農產品質檢體系建設,做到“五個統一”,即統一環境質量、統一關鍵技術、統一操作規程、統一檢測標準和統一產品標示。四要推進農業市場化。大力推進農業信息化,加強市場信息蒐集利用,大力培養農民經紀人,積極發展專業農村合作經濟組織,鼓勵基層農技服務組織組辦、領辦、合辦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充當經紀人。五是加強行業協會的建設。以骨幹企業或營銷大戶爲主成立行業協會,健全職能。通過行業協會,制定本地區農產品的規格和標準,協調產量安排,避免惡性競爭,擴大訂單農業的覆蓋面,提高履約率,穩定農產品購銷渠道。對外宣傳產品,引導農產品批發市場、超市和生產基地建立緊密合作關係,促進產銷銜接。預測市場需求和價格變動,降低農業經營風險,保護協會成員的利益。

其次,以企業改製爲基礎,健全法人治理結構,加快發展私營個體經濟。一要抓住體制創新和機制創新,鼓勵有條件的企業積極吸納民資和外資,充分利用他們的資金、技術和管理優勢,做大做強,建立和完善現代企業制度。二要大力發展農村私營個體企業,將小、微、虧集體企業以多種形式出售轉讓給個人經營,集體企業閒置的廠房、生產設備等可以出售或租賃給私營個體企業,盤活存量資產。三要走以農興工的路子,結合農業產業化,大力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業和流通業。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吸納農村剩餘勞動力到工業部門。

第三,培育生產要素市場,促進農產品流通,快速發展城市近郊農村服務業。一要加快專業特色市場的培育和建設,鞏固和擴大市場規模,進一步增強輻射帶動功能。二要積極開拓農村商品零售市場和生產資料銷售市場,採取聯購分銷、聯銷經營等形式,增加農村商業網點建設,採取送貨下鄉等方式擴大農村市場的銷售比重。三要發展倉儲流通業。藉助發達的公路交通網絡,選擇交通便捷、人流、物流、信息流高度集中的優勢地段發展倉儲流通業,建設大型物流中心。

3、狠抓環境建設,爲富民強村創造寬鬆的發展環境。

首先,抓好基礎設施建設,夯實發展基礎。圍繞“優化環境、提升功能、注重創新、突出特色”的要求,合理制定規劃,加大基礎設施投入,重點抓好村組道路建設、自來水入戶、人畜飲水等基礎設施建設,改善人居環境,營造招商引資的一流載體。

其次,積極改革行政審批制度,優化投資軟環境。要按照WTO的要求,改革登記註冊辦法,降低市場門檻,簡化辦事手續,取消許可控制,改行政審批方式爲市場監督方式。進一步加大清費治亂力度,規範行政事業性收費行爲,建立監督舉報機制。

第三,強化金融服務,拓展融通發展資金渠道。要深化農村金融體系改革,加大對農村農戶和中小企業的貸款規模,提高授信額度,簡化手續,強化監測。引導和規範民間信用,降低融資成本和財務風險。

最後,職能部門要充分利用信息資源,爲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出謀劃策。經濟、農業、科技等部門要及時做好各類產品、市場等經濟信息的收集和發佈,及時對各類產品進行收益、風險預測,向基層黨組織、農戶和中小企業提供信息和技術諮詢服務。

集體經濟組織財務會計工作調研報告集體經濟調研報告範文(3) | 返回目錄

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是深化農村改革的一個重點,是鞏固和加強村級基層組織建設的重要措施,也是實現農村農業現代化的基本條件。爲了促進村級集體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瞭解掌握村集體經濟組織會計工作的現實狀況,以及在貫徹執行會計制度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進一步抓好村集體經濟組織財務會計工作。近日內蒙古額爾古納市農牧業經營管理站對我市的村財務會計工作進行了調研,現將調研情況總結匯報如下:

一、基本運行情況

額爾古納市轄行政村4個,從XX年開始實行了“村財民理鄉代管”爲內容的村財務管理機制,並且制定了配套的具體管理辦法。各鄉鎮辦事處經管站的負責人,基本上是鄉鎮辦事處的會計人員,負責“村賬鄉管”的日常工作和會計覈算工作。實行黨政一把手負責制,分管領導親自抓,並將此項工作列入各級領導實績考覈內容。村會計員(實爲報賬員)實行按月辦公制度,每季度向羣衆張榜公佈一次財務收支情況。同時,鄉鎮辦事處與各村村委會明確各自的職責。市農牧業經營管理站年終審覈,建立財務管理制度和民主理財制度,統一規範管理。經過幾年來的運行,收效很大。既加大了從源頭上治理腐敗的力度,消除了滋生腐敗的條件和土壤,又推動了村集體經濟組織財務管理和財務監督向經常化、制度化、規範化發展。

XX年財政部出臺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財務會計制度》已於XX年1月1日起正式執行。爲了便於村集體經濟組織財務會計人員理解執行,市農牧業經營管理站統一安排步署,於XX年底對新頒佈的《村集體經濟組織財務會計制度》進行了學習培訓。在全面貫徹執行《村集體經濟組織財務會計制度》的基礎上,各鄉鎮辦事處統一了會計賬薄,統一了記賬憑證,統一了記賬方法,統一了會計檔案,規範了票據,規範了會計科目,會計管理職能真正延伸到村一級,村集體經濟組織的會計人員起到了一定的當家理財作用。與此同時,市農牧業經營管理站具體制定了財務管理制度、現金管理制度、村務公開制度,一事一議籌資籌勞制度、村幹部任期和離任審計制度等等,起到了一定的約束機制作用。

二、調研中發現的問題

(一)資產管理不規範。一是應收賬款增多導致資金沉澱,資產被個別村民無償佔用導致集體利益受損。二是有的村民往來帳採取重複記息,導致不良債務增多,村級債務化解難。三是開支大手大腳。

(三)報銷審批不規範。一是審批不夠規範。二是賬款結報不及時。三是報銷憑證不夠規範。

(四)會計賬務處理不規範。一是會計賬薄、會計科目設置不規範;二是鄉鎮辦事處會計與村會計員自行記賬,對賬不及時,憑證傳遞方法不規範,會計檔案管理不善;三是有些村辦公條件差,實行村賬鄉管前的會計憑證自行保管,因保管不善難免遺失;有的會計人員調整後,移交檔案不全,甚至拒不移交賬冊憑證。

(五)財務公開不規範。一是鄉鎮辦事處代理記賬的審覈問題。由於農經人員不熟悉村務,業務素質較弱,原則性和責任心不強等原因,存在着重記賬輕監管,只審憑證,不審開支合理、合法,使違反財務制度的票據憑證得以入賬。二是在公開的內容方面存在着欠細欠具體的問題,對於基本建設等重大支出項目沒有專項公開、公佈,無關緊要的公開,實質性內容公開不細。

(六)村級會計人員的隊伍不穩定。由於《村民委員會組織法》規定,村委會成員每三年選舉一次,全體村民“海選”產生。每產生一屆村委會,就更換一屆會計人員,造成村級會計人員隊伍極不穩定,從而貫徹執行《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財務會計制度》阻力巨大。而且,會計人員沒有《會計從業資格證書》的現象普遍存在。

(七)財務不公開,管理不民主。有的村財務有章不循,有法不依,有令不行,村主要幹部一人說了算,收入不進賬,支出無票據。有的村坐收坐支十分嚴重,村賬鄉管是個空架子。有的村新一屆領導不與上一屆領導辦理工作交接,舊的不交賬,新的不接受,合同協議都沒有,債權債務不清理。

三、問題形成的原因分析

上述問題的存在,其形成原因,一是法制、政策宣傳不到位,村幹部法制觀念不強。二是管理體制不順暢,管理機制不健全。三是法規制度不融合,執行過程阻力大。四是農村市場主體不完備,造成會計人員零覈算。五是領導幹部認識模糊,重視不夠。由於領導幹部自我發展意識不強,仍然存在等、靠、要的習慣心裏。

四、建議

(一)建立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農村經濟載體,完善農村市場主體。黨的十五屆三中全會《決定》指出:“以家庭社會經營爲基礎,統分結合的經營制度”是黨在農村最基本的制度。20多年來農村改革發展的實踐證明,它符合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符合經濟發展的規律,符合我國農村的實際,應當長期堅持下去。統分結合的經營制度,“統”的一層主要是在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實現,增強村集體經濟組織的實力,爲生產農戶提供配套服務,逐步形成鏈條式發展模式,促使農民發揮特長,專業化經營。這樣一來,既可形成產業優勢,又可避免農戶在混合性經營中顧此失彼的弊端,還能夠提高市場經濟運作能力。會計覈算有了對象,《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會計制度》方可實施。

(二)建立村級財務會計服務中心,制定“五統一”管理機制。一是統一鄉鎮辦事處統管資金帳戶。全鄉鎮辦事處各村所有資金收入,存入財務會計服務中心帳戶,實行收支兩條線管理。各村只設一個支出帳戶,使用資金時向財務會計中心提出申請,由統管帳戶拔入支出帳戶。二是統一報帳日。每月30日爲統一報帳日,村報帳員攜帶本期收款、付款發票、現金日記帳,收款憑證存根,現金結報單到財務會計中心報帳。三是統一實行收付款憑證領用登記制度。各村統一使用額爾古納市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收付款憑證。四是統一實行開支審批制度。五是統一財務公開。各村理財小組每季度監督財務收支、債權債務等情況並予以公佈。同時,每年進行一次村級民主理財,直接接受村民的監督。

(三)建立和培養一支業務精、素質高、會管理、較穩定的村級會計人員隊伍。村級會計人員是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會計工作的具體操作者,所以應當採用“專職選聘,培訓考覈,持證上崗,雙重領導”的管理辦法,培養一支頂得住,站得穩、懂法規、履職能、業務精、品質好、會管理較穩定的村級會計人員隊伍。從而保證《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會計制度》的順利貫徹執行。

(四)建立和健全財務管理制度、制定系列化村級內部控制制度。一是財務公開和村民查帳制度;二是財務開支審批制度;三是現金和銀行存款管理制度;四是“村賬鄉管”操作規程辦法。五是民主理財制度;六是財務審計制度;七是政務公開制度;八是鄉鎮經營管理職責;九是會計資料檔案管理制度;十是收益分配管理制度等等。

(五)建立和健全村級財務審計監督機制。建立和健全村級財務審計監督機制,是深化農村改革,加強宏觀調控,克服村集體財務混亂,根除前清後亂,嚴肅財經紀律,提高經濟效益,發展農村經濟的有效措施。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強化農村審計力度,纔能有力地遏制農村經濟領域中的違法行爲,才能維護農村經濟的健康發展。

(六)腳踏實地的落實村級會計人員的培訓工作。每年都要定期、不定期地對村級會計人員進行業務培訓或輪訓,採取崗前培訓,在崗培訓,專題培訓,長短期培訓,案例分析等多種形式,結合農村的工作實際通俗化授課,以提高會計人員的專業業務水平,經濟管理能力、政治思想素質、職業道德水準。

(七)積極開拓、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的有效途徑。首先,牢固樹立政府和各部門的扶農思想,提高誠心服務意識。其次,加強村領導班子建設,加強對農村幹部的培訓,努力建設一支政治素質好,政策水平高,工作能力強,具有奉獻精神,具有管理和發展集體經濟能力的農村基層幹部隊伍。再次加大農村集體資產管理體制的實施力度,充分發揮現有的管理制度,管好、用好現有的村集體資產。最後,積極穩妥地推進農村集體經濟產權制度改革。在現行體制下,資產的產權不明晰,導致監督約束機制不健全,集體資產權益往往被隨意侵犯,成爲引發當前農村幹羣矛盾的一個焦點。因此,積極穩妥地推進農村集體經濟產權制度改革,最終形成“產權明晰,三權分離,管理規範”的農村集體資產運營機制,已是當務之急。

(八)要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堅持從實際出發,重農民意願,護農民利益,增農民福祉,紮實穩步推進新農村建設。一方面,加大對農業、農村和農民的扶持。堅持“多予少取放活”,加大各級政府對農業和農村增加投入的力度,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範圍,強化政府對農村的公共服務,建立以上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另一方面,加大固本力度,培育農業良性發展、農村自我造血、農民適應市場的自立機制、自主能力。這關鍵是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提高農民的整體素質,通過農民辛勤勞動和國家政策扶持,明顯改善廣大農村的生產生活條件和整體面貌。

總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是一個特殊的組織。搞好農村財務會計工作,不僅是一個經濟問題而且是一個政治問題,關係到基層政權的鞏固和農村社會的穩定。因此,必須切實加強村集體經濟組織財務會計工作的領導,促進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壯大,認真貫徹落實《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財務會計制度》。爲農村經濟環境的治理,基層組織的廉政建設,雙層經營管理體制的完善,農村經濟穩步快速、健康的發展發揮更大的作用。

施甸縣“山邑模式”助推農民增收和集體經濟發展調研報告2019年集體經濟調研報告(4) | 返回目錄

施甸縣姚關鎮山邑村,海拔1840米,地形呈喀斯特地貌,是典型的山區村。XX年,山邑村發生了巨大變化,村集體經濟收入增幅達333%,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幅18%,幹部羣衆精神面貌煥然一新。人還是這些人,土地還是那片土地,是什麼原因造成山邑村的鉅變呢?根據市委主要領導的要求,最近我和辦公室的同志三次到山邑,和村黨總支的同志、村民、山邑村康匯食品公司的經營人員進行座談,瞭解山邑村變化的原因。

一、村情

山邑村位於姚關鎮西北,全村耕地面積2656畝,林地13100畝,全村有15個村民小組,農戶1204戶,總人口4093人。村民主要以農業生產、外出務工爲主要收入,但隨着農業種植成本不斷增高、土地產值效益低,羣衆增收致富難,扣除各種生產成本,每畝田純收入200多元。XX年,村集體收入僅3.3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6094元。面對村集體經濟薄弱,村民增收致富難等問題,XX年底山邑村黨總支緊緊抓住省委開展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創建這一機遇,在建設基層服務型黨組織過程中,結合山邑村實際,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特點,探索出流轉土地、混合入股、資產出租等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增加農民收入的做法,得到省委組織部的認可,在XX年12月5日全省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現場推進會上被總結爲“山邑模式”。

二、做法

(一)流轉土地,實現土地規模化經營。村黨總支在保障農民土地承包權長期穩定不變的前提下,爲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新形勢,盤活現有的土地資源,用好農村改革政策,引導農村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發展規模經營。爲打消羣衆顧慮、解除羣衆的後顧之憂,積極廣泛深入到羣衆中宣傳相關政策和流轉土地的好處。目前全村實現土地流轉2160畝,土地流轉率達84.2%,其中,流轉村集體1006畝,流轉本村企業416畝,流轉烤煙生產專業合作社767畝,流轉大戶33畝,流轉其他生產組織130畝。通過土地流轉,土地向產業大戶、龍頭企業和專業合作社集中,促進了農業的專業化、集約化和規模化經營,提高了單位土地面積的產出和效益,同時也實現了農民得實惠、村集體增收的目標。

(二)三種方式疊加,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一是混合入股。把扶貧項目資金77.8萬元作爲強基惠農“股份合作經濟”、農戶以每畝水田每年800元的標準折價80.48萬元、村幹部自籌資金50萬元,三方籌資入股到施甸縣溼地紅蓮藕種植專業合作社。通過“黨總支+合作社+公司”的模式進行經營,合作社規模化種藕、養魚、養小龍蝦,把產品銷售給本村的康匯食品公司。二是項目資金入股。整合農業項目資金18萬元,以“股份合作經濟”的形式入股康匯食品公司,村集體每年固定分紅1.7萬元。三是資產出租。XX年,村集體出資28萬元修建20座烤爐房,以每座烤爐每年800的價格,出租給種煙大戶,每年收取租金1.6萬元。XX年,以上三項實現村集體經濟收入14.3萬元,預計XX年村集體經濟收入有望突破30萬元。

(三)相互依託,與龍頭企業互促共贏。村黨總支探索“黨總支+合作社+公司”的方式,與村龍頭企業相互支撐、互惠共贏。村黨總支自營1006畝土地,成立施甸縣山邑溼地紅蓮藕種植專業合作社和施甸縣寶蓮農業綜合開發服務中心,規模化種藕、養魚、養小龍蝦,將產品賣給村龍頭企業——施甸縣康匯食品有限責任公司,實現雙方受益。村黨支部支持康匯公司發展並積極爲企業服務,一是由村黨總支統一流轉土地,每年的土地租金羣衆直接到村領取,不與企業產生業務往來,羣衆認可村黨總支;二是村黨總支爲企業的發展給予場地、人力、政策等的扶持,對羣衆與企業的矛盾糾紛進行調解。康匯公司作爲企業回報村黨組織,一是村黨總支在流轉土地上生產的荷葉、蓮子、小龍蝦、生態魚等農產品,企業統一收購,並藉助企業的銷售渠道、電子商務平臺等銷往外地市場。XX年,康匯公司付給村黨總支收購小龍蝦、荷葉、蓮子款共50萬元;二是康匯公司優先考慮村內的剩餘勞動力的就業難題,每年可解決60多人的就業問題。

(四)因地制宜,選準特色產業發展路子。山邑村總體地勢平坦、氣候環境良好、水利資源豐富,加之有天然的溼地,歷來有種植蓮藕,養殖生態魚、小龍蝦等水產品的傳統,但一直未形成規模。針對這一情況,村黨支部充分利用自然優勢,因地制宜,選準了“種紅蓮藕發展旅遊業,養生態魚、生態小龍蝦實現創收,發展農家樂助羣衆增收”集觀光、娛樂、休閒爲一體的特色農業發展路子。夏天山邑千畝荷塘吸引了衆多大理、德宏、保山等地的遊人到此賞荷觀光,打造了以“觀荷、垂釣、採蓮、餐飲”爲主線的旅遊觀光農業,帶動山邑經濟發展、羣衆收入提高。

(五)按股分紅,確保村民、村集體、村幹部利益。在“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下,合理設置紅蓮藕種植專業合作社經營管理項目的股權,每年的經營利潤堅持“保基本惠農戶、梯次分成”的原則,按三次分紅進行分配。優先保障羣衆利益,從收入中提出80.48萬元,保證農戶每年每畝800元的保底租金,確保流轉土地的農戶“旱澇保收”;餘下收入的盈餘部分,再提取20%作爲公益基金;結餘部分按村農戶38.63%、村集體37.37%、村幹部24%的比例進行分紅。

(六)依法依規,強化資金運行管理監督。在發展集體經濟過程中,山邑村組建寶蓮農業開發服務中心,由村級經濟實體整合項目資金參股經營農民專業合作社,真正實現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依法依規選舉產生施甸縣溼地紅蓮藕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會、監事會,聘請出納和會計,經濟實體不直接參與和干預專業合作社的管理和經營,村黨總支在外部環境和組織勞務方面,爲專業合作社提供服務,確保專業合作社健康發展和集體資產保值增值。運作過程中,鎮紀委加強指導監督,確保“股份合作經濟”保值增值和維護羣衆利益。

(七)利民惠民,用好用活村集體經濟。在發展過程中,村黨總支注重讓集體經濟發展成果惠及羣衆,用好村集體經濟。制定困難老黨員關愛制度,每年給每位老黨員發放慰問金;把錢投入到美麗鄉村建設中,用於村基礎設施的建設,吸引項目資金注資。XX年,村集體出資3萬,村民自籌3萬元,實施村容村貌整治、美麗鄉村、一事一議項目,完善村內道路、路燈等基礎設施,有效改善羣衆人居環境,爲發展鄉村旅遊、觀光農業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成效

(一)“股份合作經濟”激發了生機活力。採取村集體、羣衆、村幹部三方入股的方式,增加了村集體收入,羣衆收入增加,又促使村幹部把“股份合作經濟”真正作爲自己的事,放在心上,抓在手上。三方共享成果、共擔風險、互相督促,積極性和主動性充分激發出來,幹事力量凝聚在一起。

(二)傳統農業向產業化轉變。通過土地流轉,連片種植蓮藕、集中養殖特色水產品,全村適度規模經營推動了產業的規範化、科學化,推動了產業的轉型升級。同時,千畝荷花盛景和荷葉茶、蓮子等特色產品,帶動了鄉村旅遊、餐飲服務業的發展,使農業由單純的農作物生產向農產品加工和流通及休閒服務業等領域交融發展,產業鏈得以延伸,實現農業附加值增加和農民增收,助推了農村經濟長遠發展。

(三)羣衆增收有保障。土地流轉後羣衆由1份收入變成了3份收入。一是土地租金收入,流轉的土地每畝800元/年——1000元/年,這是純收入。二是入股分紅,每畝每年分紅120元。三是勞務收入,通過土地流轉,最大程度地解放了勞動力,XX年,全村外出務工1800多人,佔全村農村勞動力總數的60%,全年勞務經濟收入XX多萬元,對全村農民人均純收入的貢獻率達64%以上。年齡在50-60歲的村民不外出打工,可就近務工,在村內幫助企業、專業合作社從事烤煙生產、蓮藕種植、採摘荷葉和蓮子等工作,這也是1份可觀的收入。村民蘇梓白(64歲)說,全家6口人,4個勞動力全部圍着2畝田、4畝地轉,一年下來,沒有多少收入,生活很困難,如今,2畝田流轉出去,不付成本、不擔風險,穩穩收入1600元;老伴身體不好,在家料理家務,蘇梓柏本人半年爲村裏管理烤煙育苗小棚,每月收入1000元,半年6000元,另外半年每個街子天做點小生意(買賣生豬),除掉吃賬,半年還有3000多元純收入;女兒、女婿和大孫子(18歲)外出廣東務工,一年也有幾萬元的收入。蘇梓白心情很好,還是一名文藝愛好者,管理自然村的音響設備,每天晚上蘇梓柏把廣場舞辦到自家的小院上,和村民們一起盡情的歌舞。

(四)村級集體經濟壯大發展。通過盤活資源、資產、資金,因地制宜謀發展,使村集體經濟一年便由弱變強,還一步邁入年收入10萬元以上的行列,實現村級組織“有錢辦事”,更好地開展工作、服務羣衆。

(五)基層黨建和經濟發展同頻共振。多種形式發展壯大集體經濟爲建設基層服務型黨組織找到了新的有力抓手,促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資產的保值增值、農村產業的轉型升級和農民羣衆的增收致富,打通了聯繫服務羣衆“最後一公里”,提高了村黨組織的威信,加強了基層黨建工作。

四、啓示

(一)土地流轉是山邑村發展變化的根本。山邑村的經驗就是用活了土地流轉的政策,促進農村深化改革,通過土地流轉,解決了土地規模化經營、專業化生產、企業化管理等問題,土地真正成爲羣衆增收致富的最大“紅利”。

(二)集體經濟發展壯大使村黨總支氣粗了,服務羣衆更有底氣。俗話說:“手裏無米,叫雞雞不來”,過去村黨總支手裏無錢,有些話不能說,有些事想做不能做,XX年村集體經濟壯大了,村黨總支一是出資3萬元(羣衆籌3萬),用6萬元來實施村容村貌整治;二是組織96名黨員到善洲林場學習;三是對老黨員、困難黨員進行慰問,對去世的3名黨員家庭進行慰問。現在的山邑村是黨總支爲羣衆着想,羣衆擁護支持黨總支。

(三)龍頭企業和專業合作社是羣衆增收的重要支撐。山邑村有一個遠近聞名的康匯食品公司,XX年,該公司產值達2500萬元。該村還有紅蓮藕種植專業合作社、烤煙生產合作社等經濟組織。一是解決了專業化生產的問題;二是提高了農民的生產組織化程序;三是解決了一家一戶闖市場,風險高的問題。現在由龍頭企業、合作社闖市場,降低了市場風險,體現了規模效益。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