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調研報告4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36W
本文目錄2020年經濟調研報告統計局關於區經濟社會發展狀況調研報告經濟開發區企業現狀與發展調研報告關於區經濟發展環境的調研報告

敦煌市肅州鎮是城郊農業大鎮,多年來爲城鄉一體化建設做了積極貢獻,農業生產和農民收入取得了較爲輝煌的成績。進入新的歷史發展時期後,如何在當前形勢下進一步促進全鎮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加快發展城郊農村經濟,成爲我鎮亟需思考的問題。根據要求,通過對我鎮城郊農村經濟發展情況進行調研,現彙報如下:

經濟調研報告4篇

一、肅州鎮基本情況

肅州鎮位於敦煌市西郊,東連市區沙州鎮,西連青海石油管理基地,南靠敦七公路開發區,北與黃渠鄉接壤,敦煌城區主幹道陽關路橫穿東西,新城區古城路南北貫通,交通便利,區位優勢明顯,經濟發展勢頭強勁。全鎮總面積約6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5.2萬畝,現轄祁家橋、高臺堡、魏家橋、肅州廟、板橋、武威廟、河州堡、孟家橋、楊家堡、姚家溝10個行政村, 5783戶,2.1萬人,XX年全鎮社會總產值預計達到4.2億元,農業總產值3.09億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3億元,農民年人均純收入達到8126元。

二、當前存在的問題

探索城郊型農業發展模式,核心就是以負責的態度、創新的精神、務實的舉措,積極化解工作中面臨的困難和問題。綜合我鎮農業和農村工作實際,在發展城郊經濟工作中還有許多方面需要加強和改進。一是在跳出農業抓農業方面,雖然確立了符合實際的發展思路,但在三次產業協調發展、統籌發展方面研究的還不全面,還存在協調性不強、統籌性不夠的問題。由於受發展空間、思想觀念、投入能力等諸多條件限制,規模化、優質化發展還停留在追求單位產出、單位效益這一層面上,綜合運用生產、經營、銷售、流通手段提高產出效益的實際招法還不多。由於受基地、規模、市場等因素的制約,產業化發展還不夠平衡,農產品多屬於初級加工,在跳出肅州、整合力量、集全市資源爲我所用方面步子邁得還不大。二是在提高組織化程度方面,雖然在實踐中進行了積極探索,但對如何組織農民、如何發揮合作組織作用等問題研究的還不到位,還存在專業化水平不高、扶持力度不大的問題。在農業發展、農民增收方面始終處於主體地位的廣大農民,在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後,如何有效克服小家小戶、單打獨鬥生產模式,通過提高組織化程度,強化合作意識,不斷提高面向市場、進入市場、駕馭市場和規避市場風險的能力,走集約化、專業化、市場化發展之路,是當前推進"三農"工作必須解決的問題,也是我們實際工作中亟待解決的問題。三是在發揮基層組織作用方面,雖然通過深化改革、加強建設對此進行了有力推進,但實際工作中對基層組織如何強化管理、如何調動積極性研究的還不深入,還存在基礎工作薄弱、創新能力不強的問題。就是面對農業農村工作的新形勢、新任務,基層幹部大多還停留在已有的思維定勢和工作模式之中,在組織農民進行產業化經營、發展現代農業、壯大村集體經濟、繁榮農村文化、維護農村和諧穩定方面,一些農村幹部還存在等靠思想、處於茫然狀態,思想觀念亟待轉變,促進發展促進和諧的能力亟待提高。四是在建立健全農村新型管理體制方面,雖然按照省市部署和要求進行了積極的改革,但實際工作中對新型管理體制的配套性、長效性、激勵性研究的還不全面,還存在體制不順、機制不活的問題。

三、加速發展城郊經濟的幾點思考

(一)明確發展目標,走城郊城市化道路

1、充分利用城郊的區位優勢、資源優勢和產業優勢。積極圍繞休閒、生態、觀光、旅遊農業以及名優農產品進行項目包裝,積極開展各類相關招商活動,做精有限資源農業。

2、充分利用地處城郊結合部的區位優勢。建設特色農業生產基地,生產爲城市配套的蔬菜、畜禽等副食品類農副產品,搞活三產服務業,形成新型的城鄉產業結構和城郊農村經濟體系。

3、以城帶鄉,以鄉促城。面對耕地逐年減少的現實,引導農民向城市集聚,以"城鄉一體,共同發展"爲目標,借鑑城市管理的成功經驗,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投入,整治鄉容村貌,以城帶鄉,以鄉促城,實現城郊農村城市化、城郊農民市民化,使城郊農村經濟成爲城市經濟的一部分。

(二)發揮特色優勢,打造農村品牌效應

1、跳出農業看農業,跳出農村看農村,在種植結構上創特色。隨着城市文明和生態文明的發展,城郊農業的功能和作用不斷延伸,發展生態農業、精品農業、旅遊農業、觀光農業、花卉農業、農業度假村成爲發展城郊經濟的捷徑,每個地方可以結合自身實際,選擇適合自己的特色農業。

2、堅持在發展上有特色,在特色上有差別,在差別上創優勢。大力發展蔬菜、林果、特色餐飲等產業,形成特色優勢和規模效應,推動城郊型特色農業的發展。用工業化手段推進城郊農業,以市場爲導向,以效益爲中心,用工業管理的方法和手段,把農業當工業抓、把農業當項目搞,實現企業化運作、產業化經營、工業化發展。

(三)我鎮加快城郊經濟發展的一些做法

近年來,我鎮在快速推進城鎮化的過程中,不斷總結和提煉,在發展城郊經濟上形成了一些適合自身發展的思路。按照"科學佈局、擴張規模、完善功能、彰顯魅力"的總體思路,加快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在城郊的祁家橋、魏家橋、板橋等村發展以住宅、商貿、娛樂、餐飲爲主的商貿服務業,助推城郊經濟快速發展。一是在祁家橋村一組開發建設高標準出租公寓和配套設施,爲外來經商務工人員提供優良的生活環境,規劃建設外來人口生活服務區和勞務市場。二是依託沿黨河風情線和溼地公園優勢,在祁家橋村、高臺堡村發展以農家客棧、農家餐飲、田園採摘爲主的農家旅遊觀光區。三是依託北外環線和敦格鐵路過境及鐵路貨站建設,大力發展以專業市場、礦產流通、物流中心爲主的倉儲物流集散區。四是不斷完善基礎設施,打通鎮域內"四縱四橫"的交通網絡,打造"四縱四橫"的產業框架。

四、幾點建議

一是加大全市農業資源科學整合利用力度。通過優化全市農業生產力佈局,建立完善的農業市場體系和完備的農業信息網絡交流平臺,全面整合全市農業生產、加工、流通力量,建立行業與產業聯動機制,構建農產品價格預警機制,在全市形成統籌發展、協調發展的新格局。

二是加大全市農業農村實用型人才培養力度。以培養新型農民爲重點,制定全市新農村人才建設規劃,通過實施新型農民素質提升戰略和城市人才服務農村戰略,加快全市農村實用人才隊伍、涉農專業人才隊伍、農村基層管理人才隊伍建設,爲推進新農村建設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三是加大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和品牌打造力度。把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出去,是促進農民增收、加快城市化進程的現實選擇。要通過動員社會各方面資源和力量,進一步加大農村勞動力職業技能的培訓力度,提高勞動力轉移組織化程度。

統計局關於區經濟社會發展狀況調研報告2020年經濟調研報告(2) | 返回目錄

在領導創建贛南等原中央蘇區和艱苦卓絕的蘇維埃鬥爭運動的實踐中,毛澤東同志把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際相結合,進行深入思考和創新實踐,先後撰寫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對本本主義》、《關心羣衆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等光輝篇章,提出了“實事求是、羣衆路線、獨立自主”重要理論,找到了符合中國現實的中國革命道路。

新中國成立後,贛南等原中央蘇區人民依然以革命戰爭年代的真情、熱情,無私地支援着國家建設。江西贛南被譽爲“世界鎢都”、“稀土王國”,上世紀六十年代初國家三年困難時期,贛南鎢砂大量出口創匯,爲國家償還外債、度過難關做出了重要貢獻。建國後以來的60年贛南累計開採鎢精礦130萬噸,佔全國一半以上;累計開採稀土25萬噸,佔全國中重稀土總量的七成以上,有力地支持了國防建設和國家經濟發展。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森林資源豐富,建國初期被列爲全國調運木材的重點地區,並修建了森林鐵路專門外調木材。僅贛南蘇區就累計爲國家提供統配木材2450萬立方米、毛竹8718萬根。由於長期被過度砍伐,森林面積銳減,水土流失嚴重,其中1975年至1982年7年間,贛南林地面積減少257萬畝,荒山面積增加183萬畝,水土流失面積1678萬畝,佔林業用地面積的37.8%。在資源大量輸出的同時,歷經戰爭深重創傷的贛南等原中央蘇區,經濟基礎薄弱,加上地域偏遠、經濟欠發達,蘇區的主要勞動力大量外出到沿海發達地區,僅XX年,贛南等原中央蘇區跨省輸出勞務185.19萬人,佔鄉村從業人員的比重達33.7%,爲國家經濟建設做出了貢獻。

但是,與全省和全國的發展相比,贛南等原中央蘇區仍是全國較大的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經濟發展基礎依舊十分薄弱,總體發展水平低、發展差距拉大、羣衆生產生活條件差、社會事業發展緩慢等問題仍未根本性改變,脫貧致富實現全面小康的任務還很艱鉅。主要存在以下突出問題:

1.總體發展水平較低。與全省和全國人均水平比,贛南等原中央蘇區主要人均指標水平較低,差距較大。XX年,贛南等原中央蘇區人均生產總值(gdp) 爲16219元,相當於全省、全國平均水平的62.7%、46.2%;人均財政總收入1724元,相當於全省、全國的46.9%、22.3%;人均地方財政收入1130元,相當於爲全省、全國的48.0%、29.0%;人均固定資產投資10706元,相當於全省、全國的54.7%、47.6%;人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114元,相當於全省、全國的66.2%、37.4%;農民人均純收入4949元,相當於全省、全國的71.8%、70.9%。贛南等原中央蘇區主要指標發展水平均低於全省和全國平均水平,嚴重製約了贛南等原中央蘇區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進程。

2.發展差距不斷加大。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新世紀以來,全國各地發展步伐不斷加快,贛南等原中央蘇區由於長期的營養不良和缺少政策的大力扶持,主要指標增長速度慢於全省和全國平均水平,和全省、全國其他革命老區的發展差距逐漸擴大。XX-XX年,贛南等原中央蘇區人均生產總值相當於全省人均水平由71.5%下降到62.7%;人均財政總收入相當於全省人均水平由48.4%下降到46.9%;人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相當於全省人均水平由72.5% 下降到66.2%;農民人均純收入相當於全省平均水平由83.5%下降到71.8%。與其他革命老區相比,贛南等原中央蘇區發展速度同樣較慢,如,XX-XX年,xx市生產總值增長9.5倍,贛南等原中央蘇區僅增長3.5倍;xx市地方財政收入增長8.7倍,贛南等原中央蘇區僅增長 5.7倍;xx市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3.4倍,贛南等原中央蘇區僅增長1.7倍。

3.經濟發展基礎薄弱。贛南等原中央蘇區經濟發展產業結構單一,工業基礎十分薄弱,農業比重偏高,落後於全省和全國工業化、城鎮化步伐。XX年,贛南等原中央蘇區第一產業佔生產總值的比重分別比全省、全國高6.3和8.2個百分點,仍處在工業化初級階段,經濟基礎薄弱。大部分工業企業屬資源初加工型企業,產業規模小、層次低,安全性和穩定性差,抗風險能力弱。贛南等原中央蘇區納稅上千萬的工業企業僅87家,部分縣除供電、菸草等壟斷企業外,沒有一家納稅超千萬企業。與工業化水平低相伴的是城鎮化水平低。XX年,贛南等原中央蘇區縣城鎮化水平爲39.3%,分別低於全省、全國平均水平6.4和12個百分點。由於沒有大城市的輻射和帶動,工業化和城鎮化就不能協調發展,工業化水平難以提高。

4.基礎設施建設滯後。進入新世紀以來,全國各地固定資產投資步伐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加強。贛南等原中央蘇區的固定資產投資從XX年的94.19億元提高到XX年的1350.46億元,XX年增長13.3倍,基礎設施得到改善。但由於歷史欠賬較多,贛南等原中央蘇區的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礎設施仍然相對滯後,不能滿足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31個贛南等原中央蘇區縣中無鐵路的縣15個,無高速公路的縣9個。農村路、水、電和水利灌溉等基礎設施建設欠賬更多,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有52.9%的自然村不通客運班車,60%的農田灌溉設施不全,43.7%的人沒有解決飲水安全,16.9%個村收看不到電視,8.2%的村組還未通電。

5.社會事業發展緩慢。江西省31個蘇區縣中有12個是國家級貧困縣,佔全省貧困縣個數的一半以上,大部分縣區財政自給能力弱,完全靠上級轉移支付維持,長期的財政困難造成政府負債居高不下,由此造成公共產品供給能力有限,社會公共事業投入嚴重不足。據調查,贛南等原中央蘇區人均教育、社保、醫療支出分別只有全國平均水平的62.3%、62.9%和80.2%。由於社會投入偏低,大部分蘇區羣衆生產生活水平還很低,條件也較差。據調查,31個贛南等原中央蘇區縣處於貧困線以下人口比例達22.4%,上學困難的人口比例30.6%,看病困難的人口占21.1%,不安全飲用水人口比例達43.7%,土坯房住戶比例達40.6%。僅有22.7%的自然村有衛生室,且醫療設備普遍簡陋。

贛南等原中央蘇區發展緩慢的原因分析:

1.生產要素流失,發展的內生動力不足。中國民主革命時期,贛南等原中央蘇區人民爲革命事業輸送了一批批革命精英,演出一幕幕母送子、妻送郎的感人話劇,奉獻了全部的優質人力資源,就連一批“紅小鬼”、“兒童團”都上了戰場。與此同時,贛南等原中央蘇區也遭到了國民黨的瘋狂燒殺,出現了一個又一個“無人村”、“無人區”,多數縣出現人口負增長。倖存者大都是老、弱、病、殘,加上生活環境惡劣以及各種地方病困擾,致使當時的人口素質普遍偏低。建國後,贛南等原中央蘇區在療養戰爭創傷和化解沉重的戰爭包袱中艱辛緩慢前行,發展壓力和治理貧困落後難度遠遠超過其他地區。由於老區經濟條件的限制,既留不住分配來的科技人員,也難以興辦教育培養本地人才,即使偶爾出了幾個“金鳳凰”,也常常是遠走高飛。同時,爲支援新中國建設,贛南等原中央蘇區還無私的大量輸入了各種礦產資源和森林資源。由於長期被過度砍伐,礦產資源和森林面積銳減,水土流失嚴重。人才和自然資源的大量流失使贛南等原中央蘇區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更加不足。

2.交通條件閉塞,發展潛力得不到充分發揮。贛南等原中央蘇區縣大部分處於邊遠山村,交通非常不便,信息閉塞,自然經濟半自然經濟特色很濃。這種情況,在民主革命時期,是建立和鞏固革命根據地的有利條件,是蘇區發展革命建立紅色政權的優勢,但在和平年代則成了脫貧和經濟發展的瓶頸,地處偏遠山區,交通不便,使商品生產成本高、損耗大、效益低。即使有廉價的勞動力和比較豐富的自然資源,也難以吸引外部投資。信息閉塞就把握不了市場行情,難以實現商品生產中 “驚險的一跳”。加之蘇區旱澇災害頻繁,地方財力微薄,只能維持簡單再生產。1996年,隨着京九鐵路的開通,贛南吉安蘇區有史以來首次通火車,鐵路貫穿贛州、吉安的11個蘇區縣,沿線蘇區人民第一次見到火車,交通狀況首次有所改善,但在近兩年京廣線和武廣高鐵通車、周邊地區交通設施極大改善的背景下,大大削弱了我省贛南蘇區的交通優勢,缺乏高鐵、大噸位水運等運輸方式,運輸能力和輻射範圍有限,跨省區綜合交通運輸建設整體上沒有形成網絡效應,人流、物流耗時較長、成本較高,發展潛力得不到充分發揮。

3.政策扶持力度不足,缺乏有利有效的發展條件。建國以來,國家對老區的財政扶持資金並不少,對解決老區人民的溫飽問題起了積極作用。對於那些“食不果腹,衣不敝體,住不擋風雨”的特困戶,確實需要採取“輸血”的方式,拿出一定的資金、衣物、糧食解決他們的燃眉之急,使他們有一個安於生活維持簡單再生產的起碼條件。但對國民經濟發展、蘇區產業振興的扶持力度不夠。國家已經實施了十一個五年計劃,除了“一五”時期在贛南建設統調資源的大吉山、西華山和巋美山三大鎢礦,以及作爲配套動力設施的裝機5萬千瓦的上猶江水電廠外,沒有針對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投資建設過其它的大型產業和基礎設施項目。鎢礦建設爲國家做出了重大貢獻,同時也給當地留下了資源枯竭、環境破壞和轉制職工安置等問題。由於贛南等原中央蘇區基礎薄弱,地處偏僻,一直以來難以獲得國家的重大項目、重點投資和規模大的國有大型企業。在享受國家優惠政策中,蘇區已明顯屬於“中部塌陷”,受到極大的地域壁壘制約,面臨日益被邊緣化的境地,差距正在進一步拉大。

加快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有利於優化區域發展佈局,打造區域經濟發展新的增長極,有利於更好地推動國家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扶貧攻堅計劃實施,縮小區域差距,有利於促進生態環境與經濟建設協調發展,有利於發揮區域資源優勢,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讓蘇區人民過上更加富裕幸福的生活,是對我們黨光輝歷史最好的回顧,是對革命先烈最好的紀念,是對蘇區人民最好的回報,也是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幹部堅持執政爲民,踐行黨的根本宗旨的具體實踐。

(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

按照把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打造爲江xx區域經濟新增長點的目標,綜合運用政治、財稅、金融政策等手段,扶持培育區域的聚集發展,不斷改善發展環境。一是實施財稅優惠。根據各地區域經濟中心培育發展的經驗,財稅政策是促進區域發展最重要的政策工具。要改變傳統的財政轉移支付的辦法,專題研究財稅扶持贛南等原中央蘇區發展的政策措施,變輸血爲造血,進一步發揮財稅在促進贛南等原中央蘇區區域中心形成中的作用。二是加快金融創新。新一輪的金融改革試點已在全國部分地區轟轟烈烈地展開,江西應藉此次振興規劃出臺的契機,爭取贛南等原中央蘇區的金融改革跟進,通過加大對區域中小金融機構的政策支持,完善准入制度,鼓勵民間資本進入金融業,放寬民間資本成立金融機構的種種限制等措施,搞活區域金融市場,吸引外圍資金進入贛南等原中央蘇區,爲企業發展創造良好的金融環境。

(二)加快產業升級,提升產品核心競爭力

一是依託資源優勢,大力發展高附加值的應用產業。隨着稀土在國民經濟中戰略地位的突出,贛南等原中央蘇區的稀土資源優勢愈發明顯。科學合理、環保地開發利用稀土資源,成爲了贛南等原中央蘇區發展壯大稀土產業的一個契機。一方面通過提高稀土產業集中度來加強工業基礎設施建設、提升整體競爭力,從而將資源優勢有效轉化爲市場優勢;另一方面大力發展清潔開採技術,保護資源環境,發展高附加值的深層次產品,將稀土產業打造成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支柱產業,促進產業轉型升級。二是打造高新技術的勞動密集性傳統產業。傳統的勞動密集性產業仍是贛南等原中央蘇區的主要產業,創造良好環境,促使傳統產業良性發展是爲贛南等原中央蘇區吸引資本、引進技術、促進蘇區就業的重要途徑。一方面對傳統產業進行信息化改造,充分利用現代網絡信息技術改善企業的管理運營理念,建立新型的科學管理模式。企業通過現代化網絡信息技術打破地域壁壘,突破信息閉塞瓶頸,使生產經營能更好地適應社會需求,擴展企業的生存空間,如網上交易可以幫助企業打破地理、時間的限制,開拓廣闊的市場。另一方面對傳統產業進行技術創新,加大高新技術的引進、消化和利用,特別是節能環保技術,促進生產方式轉變;加大科研與開發投入,提高自我創新能力,建立有自主產權的核心技術優勢;加強企業內部員工技術培訓和人才培養。三是加快發展現代農業。贛南等原中央蘇區第一產業在經濟中仍佔據較大比重,同時也是江西糧食、蔬菜、水果的主產地,大力發展贛南等原中央蘇區現代農業具有重要意義。一方面從優化品種、提高單產、穩定播種面積着手確保糧食安全生產,同時鼓勵優勢產區集中發展油料、水果、茶葉、花卉等大宗農產品,促進農產品專業化、集約化生產經營;另一方面大力扶持農產業龍頭企業,促進產業優化升級。鼓勵龍頭企業引進先進適用的生產加工設備,改造升級貯藏、保鮮、烘乾、清選分級、包裝等設施裝備,支持龍頭企業以農林剩餘物爲原料的綜合利用,開展農林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節能、節水等項目建設,使之在帶動農戶生產、增收中發揮積極作用。

(三)構建區域中心城市,充分發揮大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

中心城市對整個區域經濟的組織協調和輻射帶動作用不容置疑,包括江西中南部以及粵北閩西廣大地區範圍幾乎沒有大型城市,長期以來對地區經濟發展形成一定的制約,這既是不足,也是契機。一是打造兩大中心城市區域。江西除南昌外尚無超過100萬人口的大型城市,其他城市都沒有成爲中心城市的規模,但是我們看到,在吉泰以及贛州南康區域都已經有了集聚融合的趨勢,首先xx市、xx縣、xx縣以及xx市、xx縣、xx市這兩個區域本身具有地理位置靠近的先天基礎,其次這兩個區域的經濟、文化中心正在互相靠攏,有一體化的趨勢,爲打造江西中部、南部大型中心城市提供了有利條件,利用此次中央支持原蘇區振興發展的契機,打造兩個區域經濟中心甚至合併上述地區爲兩個大型城市,發揮大型中心城市的輻射作用,向北連接呼應昌九,形成縱貫江西的經濟發展通道,爲江西的經濟起飛打下良好基礎。二是在基礎設施方面加緊投入和建設。力促鷹梅、贛韶、贛州至井岡山、衡茶吉等鐵路的建設完工,與原有的京九、贛龍鐵路形成縱橫交錯的通道。同時着力解決能源短缺的瓶頸,加大區外電力輸入,適當加快區域內新電源點建設。三是大力發展區域物流和交通運輸中心。吉安、贛州不僅是江西的中、南部中心,同時也是整個贛南等原中央蘇區面向全國大部分地區的出口,要充分發揮這一地理位置優勢,轉化爲打造這兩個中心城市的基礎動力。順應當今物流業的高速發展,大力發展物貿流通業,使之成爲這一地區的貿易中心、交通運輸中心,以此爲基礎進而推動城市的生產、服務、金融乃至成爲信息與科技中心和人才密集之地,充分發揮引領、輻射、集散功能,帶動整個地區發展。

(四)繼承蘇區傳統,大力發展文化產業

紅色文化是贛南等原中央蘇區地區的一大特色,除紅色文化外,廬陵文化、宋城文化、客家文化以及豐富的自然資源更是贛南等原中央蘇區優秀的文化遺產,充分發掘利用這些文化資源,推動該地區文化事業發展,加速文化產業的興起大有可爲。一是深入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創新,完善政策保障機制。文化體制改革是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的根本途徑,是推進文化繁榮發展的強大動力。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推進政企分開、政事分開,鼓勵有實力的文化企業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兼併重組,培育文化產業領域戰略投資者,加大對文化體制改革的扶持力度,構建充滿活力、富有效率、更加開放、有利於文化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二是加強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創造良好的文化氛圍。增強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公共博物館、圖書館、文化館、紀念館、美術館等公共文化設施免費向社會開放。統籌文化、教育、科技、體育和青少年、老年活動場所規劃建設,綜合利用、共建共享,最大限度地發揮公益文化單位的社會效益。增加農村文化設施、文化產品、文化服務、文化人才總量,縮小城鄉文化發展差距,推進城鄉文化一體化發展。創建蘇區欣欣向榮的文化氛圍。三是優化佈局,引導文化產業良性發展。根據各地特點,因地制宜,科學佈局,引導項目、資金、人才、科技、金融等優勢要素集聚,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和文化產業高地。深入推動相關產業融合發展。大力發展高層次、高質量、高效益文化產業,推動文化與工業、農業、科技、金融、旅遊、體育、信息、物流、軟件、服務外包、城市規劃建設的融合發展,形成文化引領經濟、經濟支持文化、文化經濟互動的發展格局。

(五)建立科學合理的統計監測系統,及時跟蹤監測贛南等原贛南等原中央蘇區發展狀況

一是要儘快建立蘇區統計制度。實施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戰略規劃是一項重大系統工程,爲使這一戰略規劃順利實施,取得良好效果,必須建立起一套完整、有效、科學的統計制度,跟蹤監測贛南等原中央蘇區發展進程,幫助各級政府部門有效把握關鍵問題和優先發展領域,督促、引導完成各項發展規劃和社會經濟發展的基本任務。二是要建立蘇區統計指標體系。應針對贛南等原中央蘇區的發展狀況、規劃目標、發展進程進行認真分析,建立起一套涵蓋經濟發展、社會民生、資源環境等各方面的指標體系,通過監測指標的選擇,實現政府對區域發展的導向意圖,同時補充以問卷調查、抽樣調查等形式補充當前估計指標的不足,最終形成一套較爲完備的贛南等原中央蘇區基礎數據庫。三是要加強蘇區經濟社會發展統計監測。在建立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數據庫的基礎上,可針對蘇區振興規劃的具體重大政策措施,提取出相應的數據,運用現代統計學方法,對政策措施的執行、進程、效果進行實時跟蹤分析,以直觀量化的形式,清晰的反映出這些政策措施的運行狀況,使決策者真正能夠明確地把握全局、運籌帷幄。

經濟開發區企業現狀與發展調研報告2020年經濟調研報告(3) | 返回目錄

爲貫徹黨的xx大精神,響應市委市政府和區委區政府關於進一步加快發展工業企業的戰略部署,實現區委區政府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的宏偉目標,促進和提高開發區企業的發展水平,開發區辦公室開展了對轄區企業進行了一次全面的摸底調查工作。開發區從設立到現在經過13年建設發展,已經初具規模、漸顯影響,並呈現出蓬勃的發展態勢和旺盛的生命力。截止到12月底,開發區企業達到431家,註冊資本在100萬以上(含100萬)140多家,註冊資本在1000萬以上(含1000萬)33家。從經濟規模看,開發區企業實現產值152.3億元。從上繳稅收看,開發區企業納稅總額爲3.12億元,佔南潯全區稅收總收入的37%。從提供的就業機會看,開發區企業從業人員合計爲2.87萬人。開發區企業出口額爲5012萬美元 ,佔南潯貿易出口總額的27%。同時,開發區也涌現出一批具有一定影響和知名度的企業,例如:巨人電梯、永吉木業、世友木業、南方通信等企業已經成爲開發區企業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爲開發區整體經濟發展和產業競爭發揮着重要作用。

在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地區經濟的發展已經擺到全國及國際經濟的舞臺上,每個地區都需要尋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角色,發揮自己的比較優勢,融入國際分工格局之中,並在區域及國際競爭中脫穎而出。開發區有比較好的經濟基礎,擁有較爲完善的基礎設施,並形成了較爲密集和配套程度較高的產業羣,這爲開發區企業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伴隨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融合進程的加快,世界範圍內的產業結構調整和轉移又掀起了新一輪的浪潮,這爲開發區企業的發展提供難得的契機。目前,開發區企業依靠本土的資金、技術、人才等生產要素已探索出適合自己發展的經營模式和成長道路,面對區域競爭的加劇和國外企業及產品的衝擊,開發區企業如何抓住世界產業轉移的機遇和利用自身的區位優勢,實現進一步發展是面臨着巨大問題。當前,工業化和城市化已經成爲開發區經濟發展的主題,接軌大上海融入長三角是我們的趨勢,企業應該充分利用這一歷史機遇,實現規模、產業的跨越式發展,在增強開發區經濟發展後勁方面發揮應有的作用。

爲加快開發區企業的發展步伐,使企業在開發區有更快更好的發展,我們對開發區企業發展現狀進行全面、深入調研,目的在於全面掌握開發區企業的發展狀況,總結開發區企業發展經驗和分析開發區企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同時結合其它開發區發展的經驗和教訓,明確開發區企業發展目標、任務和政策措施,促進開發區經濟大發展、大提高。尤其在品牌戰略、土地使用和園區帶動發展等方面展開分析,爲開發區企業進一步發展提供切實可行的政策建議和意見。另外,此次調研也爲建立健開發區企業數據資料做基礎性工作。

本報告分爲三大部分,第一部分通過大量的數據,重點闡述開發區企業的發展現狀,展現開發區企業發展的全貌和特點;第二部分,通過分析開發區企業發展的內外部環境,闡述開發區企業在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明晰企業面臨的挑戰和競爭態勢,爲下一步的發展方向和思路提供依據;第三部分,利用國家和地方政府大力發展地方經濟的契機,結合開發區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進程,爲解決開發區企業發展存在的問題提出具有前瞻性、可行性、創新性和可操作性政策建議和對策。

第一部分:開發區企業現狀

一、開發區企業概況

截至12月,開發區企業431家。從資金總量來看,企業註冊資本達到151億元 ,註冊資本在100萬元以上的有140多家,註冊資本在1000萬以上的有33家,註冊資本在5000萬以上的有5家,超億元的集團公司有3家。開發區實現產值125.3億元,年產值超過5000萬元的民營企業33多家。從上繳稅收看,開發區企業納稅總額爲3.12億元,佔南潯全區稅收總收入的37%。從提供的就業機會看,開發區企業從業人員合計爲2萬人。開發區企業出口額爲5012萬美元,佔全區貿易出口總額的27%。從行業分佈看,製造業是企業涉足的主要行業;從科技實力來看,開發區企業科技企業達到73家,實現產值23.65億元,經過認定爲高新技術企業有8家,佔開發區企業科技企業總數的11% 。

從98年以來,企業保持了高速增長的態勢,近6年間企業數年均增長率在10% 左右,新增企業迅猛增長,截至12月,開發區企業總數達到431家,其中,到,新增加企業近150家,總投資高達40466萬美元。

二、企業註冊資本情況

註冊資本普遍較低,註冊資本在500萬以下(含500萬)佔開發區企業總數的85.8%,其中,100萬以下佔了67%,100萬-500萬佔18.6%;500萬-1000萬之間佔開發區企業總數的8.1%;註冊資本在1000萬-5000萬之間佔開發區企業總數的6%;註冊資本在5000萬以上的只佔開發區企業總數的1.2%。從分析可以看出,企業還是以中小規模爲主,註冊資本在100萬元左右的佔據開發區企業80%左右的比例,說明開發區企業的規模普遍偏小。註冊資本在5000萬以上的只佔開發區企業總數的1.2%,這我們的經濟總量不符。從行業結構來看,開發區企業的經營範圍覆蓋了八大行業,具體包括農林牧漁業、製造業、物流運輸業、房地產、建築業、及服務業和其它行業。其中製造業合計佔總數的90%。

三、開發區企業特點

1、行業性強

開發區目前已經形成木業、電機、電子、電梯、通信電纜、輕紡等幾大支柱產業。尤其是木業行業迅速崛起給南潯帶來了很好的市場知名度,經過十多年的發展,開發區目前擁有木業企業111家,其中規模企業20家;木業企業實現產值40億元,佔據開發區經濟總量的32%;已有一部份企業脫穎而出,在地板行業有較高的知名度,規模集聚趨勢明顯;尤其是在實木地板方面壟斷了全國市場的60%之多。電機、電子行業在出口經濟總量中佔據半壁江山。

2、高附加值產品少,大多企業的產品都是勞動密集型的傳統產品,技術含量低,市場抗風險能力弱。

3、企業的外向型經濟總量不夠

雖然開發區企業依賴優越的地理位置,在加工、製造企業中涌現出一批外向型企業,利用低成本優勢不斷開拓海外市場,也取得了喜人的成效。產品已拓展到香港、東南亞、澳洲、歐盟、美國、日本、東歐、中東、非洲等50多個國家和地區,但是開發區企業出口額僅爲5012萬美元, 只佔開發區生產總量的3.3%。

四、開發區企業對南潯發展貢獻

開發區企業對南潯快速健康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作出了歷史性貢獻,在促進經濟增長、擴大就業和活躍市場等方面成爲南潯經濟發展新的亮點。據統計,企業納稅總額達到3.12億元,佔全區稅收總收入的37%,提供就業2萬個。不僅增加了國家財政收入,解決了大量的就業問題,而且成爲科技創新的新銳。截至底,開發區企業431家,實現產值125.3億,經過認定的高科技企業有8家,佔南潯高新技術企業總數的29%。在出口創匯方面,開發區企業也發揮積極的作用,開發區企業出口額爲5012萬美元,佔全區貿易出口額的27%。開發區企業已經成爲南潯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爲南潯區整體經濟發展發揮着重要作用,爲推進我區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發揮重要影響,促進社會協調發展,提高了當地人民的生活水平。給南潯及周邊帶來了新觀念、新思路,促進了南潯市場經濟繁榮與發展。

一、國際及周邊環境分析

1、國際經濟環境

世界經濟在經歷連續三年的不景氣之後,目前終於顯露出加速增長的勢頭。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最新預測,今年世界經濟的增長率爲4.3%。作爲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美國經濟有出色表現:美國商務部公佈的四季度gdp年增長率爲3.6%;隨着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世界產業調整和轉移掀起新一輪浪潮, “中國製造”已經席捲全球的任何角落。開發區依賴區位和地緣優勢,在世界產業轉移和產業調整中迎來空前的發展機會。

2、國內宏觀經濟環境

我國宏觀經濟形勢持續向好,今年國內生產總值有望維持在8.5%左右的增長水平,投資、消費和出口均保持旺盛的增長勢頭,尤其是民間投資的活躍,已經成爲我國經濟快速增長新的引擎。工業增長速度繼續回升,消費物價指數也出現回升勢頭,進出口保持良好運行態勢。這一切意味着宏觀經濟健康、持續、良性的發展狀況。

二、南潯開發區自身環境分析

1、南潯開發區與先進地區的發展差距

與先進地區經濟發展的態勢相比,南潯開發區經濟的發展存在一定差距。儘管發展速度迅猛,但在產業規模、產品檔次、核心技術、企業經營管理以及品牌戰略方面還處於較低發展階段。目前南潯開發區企業規模和產品檔次較低,未能創造一些在國內外有影響、有知名度的企業或產品名牌;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較弱,擁有核心技術和自主知識產權的企業少。

2、南潯開發區後發優勢

(1)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

浙江南潯經濟開發區位於浙江省北部湖州市南潯區,規劃面積34平方公里。地理座標爲北緯30°52′- 30°53′,東經120°25′-120°26′。位於上海、蘇州、無錫、南京、杭州、寧波等大中城市組成的長三角經濟圈之中心,江蘇-浙江兩省交界處,東與江蘇省蘇州市接壤,南與杭州相望。南潯經濟開發區現有人口20萬,其中常住人口10萬,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287元/年,農民人均純收入爲6700元/年,經濟科技信息靈通,地理優勢十分明顯。浙江南潯經濟開發區是1993年12月由浙江省人民政府首批批准設立的經濟開發區,也是國務院僑辦批准的全國三個華僑投資區之一,享有沿海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各項優惠政策。

(2)發達的交通網絡

南潯經濟開發區既面向國內經濟最爲發達的以上海爲龍頭的長三角經濟圈,也可面向國際市場。驅車從南潯經濟開發區出發,到附近主要城市上海、杭州、蘇州的港口、機場時間均在1小時20分鐘以內。南潯背靠大中城市,輻射華東平原,又處於“200公里公路運輸半徑”的中心,在南潯投資設廠既有輻射整個長江三角洲地區大中小城市之便利,又有利用上海吳淞港、寧波北侖港、嘉興乍浦港,將產品直接出口海外之優勢。

位於長三角中心地帶,交通便利,318國道穿區而過。在建的申一蘇一浙一皖高速公路穿境而過,建成通車。

(3)密集、配套程度高的產業羣

經過10多年的開放和經濟發展,開發區已經建立起較爲完善的市場體系,商品化、市場化程度非常高,並聚集了大批加工、製造業的產業羣,形成了完整、高度配套的各行業的產業鏈條,爲企業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產業基礎。

3、南潯開發區企業的成長空間

儘管開發區發展速度迅猛,但在產業規模、產品檔次、核心技術、企業經營管理以及品牌戰略方面還處於較低發展階段,我們必須充分利用完善的基礎設施、處於市場前沿和鄰近上海的優越區位經濟等優勢。可以充分利用與先進地區企業在技術發展水平、產業結構水平的差距,通過學習模仿先進地區的技術、管理、體制安排等成功發展模式,節約時間和降低成本,實現區域經濟的跨越式發展。

三、開發區企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1、企業土地使用難 地價高

南潯開發區經濟是典型的加工、製造型經濟結構,這種類型經濟的特點是需要大量的土地投入,在國家政策宏觀調控下開發區土地越來越稀缺的狀況下,地價上漲,用地難問題就越顯突出。儘管企業可以依賴敏銳的市場反應能力和靈活的經營管理機制捕捉到許多發展機會,但由於找不到合適的土地,無法擴大生產規模,制約企業規模經濟的發揮,使企業錯失難得的發展機會。

2、企業信用體系欠缺 融資困難。

企業由於規模普遍較小,在目前國家缺乏相應的信用體系保障下,根本無法獲得銀行貸款。這制約了開發區企業的成長、壯大。開發區企業一方面平均規模較小,有的還因爲房地產手續不全等歷史遺留問題,均無法達到銀行要求的貸款條件;另一方面,貸款需求額度小,需求頻率高,提高了銀行經營成本,所以難以獲得銀行貸款。

3、企業品牌缺失 產品附加值不高

儘管南潯開發區企業發展迅猛,產值不斷提高,但是,我們擁有全國及國際影響的企業和品牌很少,產品質量和檔次較低,即使具備一定規模的加工、製造企業,由於沒有形成自己的核心技術和競爭力,大多數產品都在抵檔市場徘徊,利潤很低,產品附加值很低。這樣不利於企業的長遠發展,也影響了南潯開發區區域經濟特色的樹立。對比其他發達地區知名品牌的集合效應給地區經濟帶來的影響和效益,南潯開發區在培育品牌方面還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4、企業人才缺乏 企業發展後勁不足

人才是企業發展的重要生產要素,企業的競爭說到底還是人才的競爭。但南潯開發區企業由於規模、信用等原因,在引進人才方面受到與國有、外資不平等的待遇,政府應該給企業在人才引進、戶口、子女入學等方面給予同等的政策。另一方面,還是企業當家人的思想意識不夠,在南潯開發區的企業中公司,沒有一家有象樣的人力資源部門,在對員工管理和績效考覈上存在憑感覺,沒有學會用科學的測評工具來解決問題,造成企業難於留住人才,特別是企業急需的技術、管理類人才欠缺,造成企業發展後勁不足,影響南潯開發區企業的長遠發展。

第三部分:開發區企業如何做大做強幾點建議

按照“開發、開放、合作、互利、互惠、共贏”的方針,“不限發展比例、不限發展速度、不限經營方式、不限經營規模”,全面開拓經濟發展的新局面。

一、開發區企業的發展思路

發展我區企業要以優化政策、政務、法制、市場、輿論環境爲突破口,創造經濟大發展的有利條件;以科技型、外向型、吸納下崗職工就業型和農產品加工型企業爲重點,扶持企業加快發展;以體制、科技、管理創新爲核心,全面提高經濟的整體素質。

1、營造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

按照著名經濟學家林毅夫關於比較優勢原理和自生能力的定義,企業包括民營企業是無須刻意培養和扶持的,那些真正好的具有自生能力的企業,只要充分尊重它的創業精神和創業權利,只要給它創造足夠開放的市場環境,提供足夠公平的競爭條件,它是能夠經受市場風險的考驗的。借用一句民營企業家的話,民營企業只要給點陽光就燦爛,給點雨露就滋潤,其實政府不要遮住民營企業應享有的陽光和雨露,它就能茁壯成長、做大做強。相對於發達地來說,南潯開發區企業還存在一些問題,比如管理水平不高,體制落後、品牌缺失等,而這些問題往往成爲我們在市場準入、投融資等方面有意無意地給企業設置障礙的重要理由。就是對於規模不同的企業,我們也習慣於扶強扶大,而對於中小規模和處於成長期的企業重視、關心不夠,對他們存在的困難沒有熱心解決。從經濟學角度分析,企業都是從小到大的成長過程,大有大的規模效應,小有小的靈便機動,任何企業都會選擇最適合自己的發展模式,對於企業自身問題,政府應該採取一視同仁的態度和政策。爲企業創造公平競爭的良好環境,這是我們必須做好的工作。

2、政府在企業發展中角色定位

這就要求政府必須“管得住”自己,對自己的角色歸位有着清醒的認識,該管的管,不該管的就不要插手,華裔著名經濟學家錢穎一曾經在《論政府和市場的關係》中詳細論述過政府和市場的邊界問題,指出了市場能解決的問題政府不應干預。政府一方面要“無爲”,思想上放膽,政策上放活,管理上放手,並自覺地從一般性的競爭性領域中退出來,讓企業在更廣闊的空間大顯身手;另一方面要“有爲”,通過轉變政府職能,提高服務水平,幫助企業去適應市場經濟發展和與國際接軌。政府着力營造企業創業與發展環境,形成全社會鼓勵、支持創業和發展的環境和文化氛圍;增強政府對企業的服務水平和層次,改善政務環境;規範市場經濟秩序,建立企業信用體系,改善中小企業的融資環境;促進產業結構優化,推動中小企業與大企業合作。

3、創造一個有利於企業家生長的環境

在經營活動中,企業家作爲一種戰略性資產,是培育維持企業核心價值觀的承擔人,他激發創新能力,推動知識共享,承擔不可還原性投資,是使土地、勞動力、資本三大生產要素有機結合而創造社會財富的第四大要素,企業家能力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決定着企業的發展速度和興衰。管理學之父彼得.德魯克在其著作中企業家和經濟增長的關係,他敏銳的指出,企業家促進了經濟的增長、造就更多有活力的企業,在促進地區經濟總量增長、帶動就業以及技術進步等方面深刻地影響了經濟發展。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工作重點應主要落在如何搭建好一個促使優秀企業家脫穎而出的舞臺上。

二、南潯開發區企業發展目標

加南潯開發區企業的出口力度,增強南潯開發區經濟自我發展能力,降低對外資經濟的過分依賴度,實現南潯開發區國民經濟的綜合性、平衡性、持續性發展,把目前開發區年產值超5000萬元的30多家企業培育成年產值億元的15家、5 億5家 、10億2家,使開發區經濟實現跨越式發展。

三、企業發展任務

鼓勵企業運用資本擴張和企業合作等手段迅速做大做強;積極推動建立以大中型企業爲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幫助中小企業提高創新能力,支持企業創立自主知識產權和開展品牌經營;加強人力資源、財務、質量和市場管理,引導企業家適應經濟全球化的趨勢,開拓視野,轉變經營理念,建立現代化的管理體制和機制。進一步降低生產企業申報進出口經營資格的條件、進一步簡化審批手續、放寬限制、鼓勵企業走出去開拓國際市場、爲守法經營的進出口企業提供通關便利、進一步提高檢驗檢疫管理服務水平、加快企業出口退稅進度、加大金融扶持力度、加強業務培訓以及建立督察和通報機制。

四、對開發區企業發展的建議

1.充分認識製造業在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將製造業龍頭企業作爲開發區的主要經濟增長點,在調整產業結構、制定產業政策中切實加以體現。政府要加強宏觀調控,加大扶持力度,創新機制,營造環境,搞好服務,爲製造業發展提供必要的“土壤、溫度和水分”。

2.進一步擴大開發區製造業的生產規模,使其生產總量和人均產出水平有一個大幅度的提高,以在整個經濟增長中保持相當的貢獻份額。首先要制定規劃。既要制定總體發展規劃,還要制定優勢行業、重點產品的專項規劃。注意防止片面追求數量、搞低水平重複的傾向,避免重蹈“先污染、後治理”的覆轍。其次要優化結構。在保持相當數量的勞動密集型行業的同時,大力培育和發展資本、技術密集型行業。改善企業組織結構,提高產業集中度,積極發展大公司、大集團,組建一批能代表行業先進水平、佔有較大市場份額、具有國內國際競爭力的大型企業和企業集團;努力形成一大批有技術特色、富有活力的專業化協作配套的中小企業羣,使主要產品達到合理規模要求。

3.大力推進技術進步,不斷提高自主開發能力和技術創新能力,推進產業升級。一是重點突破。加大投入,集中資金,支持一批重點行業、重點企業、重點技術、重點產品、重點工程的技術創新,力爭在點上實施跨越式發展。二是引入新機制。採用新的組織形式、管理方法和市場化的運行機制,調動廣大科技人員的積極性。三是加強基礎技術的研究開發,集中優秀人才聯合攻關。對製造業中的關鍵問題,重視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和創新,儘快形成自主開發能力,爲製造業的發展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

4.加強培訓,建立一支高素質的從業者隊伍。建立人力資源開發體系,聯合杭州、上海高等教育機構,共同打造教學實驗基地,加快培養、培訓高級經營管理和技術人才;強化技能教育,完善繼續教育,使新增從業人員達到一定技能水平,對現有人員進行終生培訓;培育和發展勞動力市場,合理配置人力資源,改變目前製造業存在的既缺少具有現代科學知識的懂管理、善經營的高級管理人才,又缺少具備一定專業技能的熟練工人的“兩頭缺”現狀,保證製造業不斷升級,長盛不衰。

5、對於開發區知名品牌欠缺,產品和企業影響不大的問題, 我們鼓勵企業引進國外先進技術、管理經驗和資金,走合作發展之路。這是我們開發區企業做強做大的快捷方式,巨人電梯在這裏已經給我們樹立了很好的榜樣,木業企業尤其需要在這方面多做考慮,才能改變我們現在產品檔次低的形象,提升企業在業內的知名度,帶動其他小企業的發展,最終形成以點帶面繁榮景象。

6、針對開發區可用地稀缺,企業用地難的問題,政府做好有限土地的規劃工作顯得非常重要,要把有限的土地充分利用好,發揮土地基礎上的最大經濟效益。通過借鑑國內外發展經濟和土地利用的成功經驗,建立工業科技園,把符合條件的一類企業聚集在一起,讓園區內形成完善的產業羣和產業鏈,實現經濟的規模發展。尤其是鼓勵那些有市場潛力、技術含量高、具有品牌優勢的企業享受園區配套服務。

關於區經濟發展環境的調研報告2020年經濟調研報告(4) | 返回目錄

優化經濟發展環境、營造促進經濟快速發展的良好氛圍,對於實現我區“由人口小區向經濟強區跨越”的戰略構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近幾年來,全區上下以“xxxx”重要思想爲指導,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以人爲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不斷優化經濟發展環境,實現了全區經濟的跨越式發展。根據要求,我區組織專題調研組對我區經濟發展環境的狀況進行了深入調研。現將我區優化經濟發展環境的做法、存在的主要問題及進一步優化經濟發展環境的對策建議報告如下。

一、我區優化經濟發展環境的主要做法

(一)加快推進政府管理創新,營造優質高效的政務環境。在改革開放不斷深入的新形勢下,圍繞黨的執政能力和執政水平的提高,我區不斷強化監督制約機制,狠抓機關作風建設,努力塑造“廉潔、高效、公正、務實”的機關形象。

一是健全黨內監督,打造一支廉潔勤政的幹部隊伍。我區主要是通過建立健全述職述廉、民主評廉、民主生活會等制度,以及加強中心組理論學習、常委會開展理論研討等形式,加強對黨員領導幹部的教育和監督,增強領導幹部開展監督和接受監督的責任感和自覺性,使領導幹部清醒地認識到自己既是監督者又是被監督者。尤其是加強了對“一把手”的監督,要求“一把手”要主動彙報自己的思想、學習和工作情況,經常同大家談心,過好雙重組織生活,虛心聽取班子成員和下級的批評建議,帶頭進行自我批評。在開展領導幹部廉政述職工作中,特別注重黨政“一把手”的廉政述職,並以廉政述職爲載體,把自上而下的組織監督、自下而上的羣衆監督和領導幹部的自我監督有機地結合起來,深化了領導幹部廉潔自律工作。同時,不斷拓寬權力監督制約的領域和範圍,加強對領導幹部八小時以外的監督,真正做到幹部權力行使到哪裏,監督就延伸到哪裏,不留監督“空白地帶”。今年區委以臺發[]24號印發了《關於在全區黨政機關建立和完善決策目標體系的意見》、《關於在全區黨政機關建立和完善執行責任體系的意見》和《關於加強和改進領導班子、領導幹部經常性考察工作的意見》,建立和完善了決策目標、執行責任、考覈監督“三個體系”,進一步提高了領導幹部的決策水平,改進了幹部作風,推動了工作落實。

二是推進效能監察,打造高效務實型政府。爲提高行政效能,優化發展環境,我區把開展機關效能監察與優化發展環境緊密結合起來,較好地解決了人民羣衆關注的機關不履行或不正確履行職責、工作效率低、服務質量差等機關作風問題。制定並印發了《臺兒莊區改進機關作風和提高工作效能的暫行辦法》、《關於對全區各級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實施效能告誡的規定(試行)》和《關於進一步優化經濟發展環境的意見》,在全區各級各部門普遍推行了首問責任制、服務承諾制、掛牌持證上崗制、限時辦結制、一次性告知制、效能考評和失職追究等制度。加強行政審批制度改革。三批共精簡行政審批151項,佔總審批事項的55.3%。制定了扎口收費、進企業檢查報批等11項制度,有效規範了檢查、收費行爲,遏制了“三亂”等現象的發生。圍繞區委工作中心開展效能監督,把效能監察的重點放在對貫徹執行上級重大方針、政策、決定、命令的監督檢查和責任追究上,對區裏重點工作和重點項目的落實進行跟蹤問效和責任追究。建立健全了投訴查處機制。將區經濟環境投訴中心與區機關效能投訴中心合署,依託區紀委、監察局,公開舉報投訴電話,採取集中檢查與重點抽查相結合的辦法進行明查暗訪,受理並查處干擾、破壞經濟發展環境的投訴事項。對投訴的案件,做到有訴必查、查必有果,真正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迴音”,以案件查辦的實際成果取信於民。投訴中心建立以來,共受理、處結各類投訴300餘起,全部限期查結。今年8月27日,我區組織經濟環境機關效能投訴中心等18個職能部門,在政府門前廣場開展了“陽光投訴”活動。整個活動共受理投訴60件,現場解答有關諮詢229件,解決問題30件,發放宣傳資料10000餘份。60件投訴全部限期予以解決。

三是開展社會監督,營造良好的社會監督氛圍。把深入開展社會監督作爲推進政府職能部門轉變機關作風的一項重要措施來抓。一方面,抓好行風監督員隊伍建設。從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民主黨派、離退休幹部、羣衆團體、基層企業中,選聘100餘名政治素質高、參政議政能力強、公道正派、敢於直言、熱心行風建設工作的代表作爲行風監督員。採取定期與不定期相結合、公開檢查與暗訪相結合等方式,對各職能部門的行風建設情況進行隨時監督。另一方面,深入開展行風評議活動。建立發展軟環境評估考覈體系,對鎮(街)和區直部門“民主評議行風”與發展軟環境情況緊密結合,並排出名次,向社會公開。不斷充實完善了評議的內容和手段,拓展民主評議行風活動的寬度和深度,爲經濟發展創造了寬鬆、和諧的發展環境。

(二)提高政府公共服務質量,着力優化服務環境。近年來,我區不斷強化措施,加大力度,爲企業發展提供優質高效的服務。

一是建立和完善了領導幹部聯繫企業制度。區領導、政法各部門都確立了聯繫企業,負責聯繫企業的發展環境問題,爲企業發展提供全方位、全過程,優質、高效的服務。

二是實行了優化企業發展環境“八個不準”。即除法律、法規和規章明確規定外,不得對企業進行檢查和處罰;除法律賦予其強制執行手段的機關或收繳費人雙方以合同約定外,不得責令銀行強行劃撥企業款項;不得要求企業購買其指定的產品;不得對企業舉行以營利爲目的的各類培訓班;不得向企業指定或變相指定中介服務機構;不得要求企業向指定的施工單位發包工程;不得強制要求企業集資、攤派或贊助;不得實施其他違背法律、法規規定,有失公正,損害企業合法權益的行爲。

三是實行了外商投資企業行政審批服務代理制度。爲進一步加大招商引資工作力度,優化服務環境,爲外來投資者提供方便、快捷、優質、高效的服務,以臺辦發[]39號印發了《關於對外來投資項目實行行政審批服務代理制度的實施方案》。對外來投資固定資產500萬元人民幣以上的項目,實行立項審批、工商註冊、稅務登記和建設工程規劃、環保、文化許可、衛生許可、企業代碼、項目用地等審批手續,以及項目相關的供電、供水、通訊、消防、用工、拆遷、戶口遷移、子女入學入托等手續。實行“三聯”,即項目聯席會議、項目聯審、項目聯辦。

四是建立了企業測評點制度和優化發展環境義務監督員制度。在全區範圍內選擇22家有代表性的企業作爲我區優化發展環境測評點。規定凡到測評點檢查、執法的行政部門,必須填寫由區經濟環境機關效能投訴中心統一印製的《優化發展環境工作測評卡》,測評點負責把有關行政職能部門檢查、執法情況及時反饋給區經濟環境機關效能投訴中心。同時,聘請測評點的企業法人代表擔任我區優化發展環境義務監督員,參與對我區優化發展環境工作的監督和民主評議,並對優化發展環境問題提出意見和建議。

(三)加強誠信建設,營造良好的市場環境。臺兒莊區始終將誠信建設作爲支撐地方經濟發展的長遠戰略資源,作爲優化經濟發展環境的關鍵舉措。一是推進誠信政府建設。深化服務承諾制,推進誠信機關、誠信政府建設,保證政府出臺的優惠政策落到實處,保持優惠政策的連續性和嚴肅性。開展了公開服務承諾活動。組織34個經濟管理和行政執法部門,通過電視臺,向全區公開部門服務承諾,接受社會各界監督。二是打造誠信企業。稅務、金融、工商、質監以及政法機關密切配合,嚴懲那些嚴重影響臺兒莊形象的惡性失信事件,促進企業守法、誠信經營。今年9月初,青島某企業與我區一企業發生業務,期間,我區企業工作人員向對方索要價值1400元的物品。區經濟環境投訴中心瞭解情況後,迅速作出處理,追回現金,退還青島客戶。三是完善社會信用體系。在全社會加強誠實守信教育,提高公民信用意識,做到人人遵守社會公德和職業道德,形成完善的社會信用體系。四是規範市場經濟行爲。進一步完善和維護良好的市場經濟秩序,嚴厲打擊各種違法經營行爲,規範各種經營活動,糾正不正當競爭,打破部門和行業壟斷,爲各類市場主體創造堅實的發展平臺,努力形成公開、公平、公正的市場競爭環境。

(四)積極出臺優惠政策,大力營造優惠穩定的政策環境。按照“先進地區能辦到的,我們也要辦到,而且要努力辦好”的原則,放低門檻,讓利於商、讓利於民。在稅費政策上,規定“投資新建的工業企業自投產年度起,企業繳納的增值稅、營業稅、所得稅年超過20萬元,按照企業納稅額地方留成部分第一年90%,第二、第三年的50%,第四、第五年的30%獎勵納稅企業用於發展”、“對外地客商在經濟技術開發區投資500萬元以上、新上的各類企業項目,從開業或投產之日起兩年內免予收費”等優惠政策,進一步完善了臺兒莊區民營經濟發展和招商引資的優惠政策。並把監督檢查貫穿到招商引資發展民營經濟的全過程,確保區裏出臺的財政、行政性事業性收費、土地使用等優惠政策落到實處,確保優惠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同時,靈活運用上級政策,做到一事一議,特事特辦。

(五)加大企業周邊環境的治安整治力度,營造規範有序的法制環境。我區公安機關專門成立了經濟110特警隊,處理涉及企業的治安環境問題。今年以來,經濟110把涉企案件全部作爲重要案件,本着公正、依法、快速的原則,進一步加大打擊力度。先後召開了兩次警企座談會,認真聽取企業提出的合理化建議。針對經濟技術開發區,進一步增強警力,加大巡邏力度,加強警務區建設,加強與企業的溝通。今年1—10份,共受理涉及經濟環境的案件106起,處理96人,其中治安拘留51人,治安罰款52人。對每一起涉企案件,隨時通報到其他企業,加強了企業的自我防護能力。今年10月份,泉興水泥公司連續出現原料運輸車輛被堵事件,一度影響到企業的正常生產。經濟110及時出警,一次拘留涉案人員11人。同時,我們還做到點面結合,對於點上存在的突出問題,實施重點打擊;對於面上存在的普遍問題實施專項治理。近幾年來,每年都確定一項或幾項治理內容進行專項治理。先後開展了企業周邊環境、“三亂”問題、涉企執法問題、亂辦班亂培訓問題和機關作風問題專項治理。每年都召開典型案件新聞發佈會,對破壞發展環境的典型案件進行公開曝光。XX年以來,先後召開了14次典型案件新聞發佈會,對查處的72起典型案件進行了公開曝光。開展全區性明查暗訪活動20次,發現問題82起,全部進行了限期整改。

(六)不斷創新人才工作機制,大力優化人才環境。近年來,我區突出抓好人才的培養、引進和使用三個環節,主動把人才服務工作融入到全區經濟發展的大循環。建設、完善了人才市場,成立了區人才交流服務中心,開展每月一次人才交流活動,爲外地人才落戶臺兒莊開通了方便渠道。對引進的人才,在建檔、職稱申報、評定等方面給予方便和優惠。制定了《臺兒莊區引進高層次人才暫行規定》,對引進人才的住房保障、經費提供、家屬就業、子女求學等諸多方面給予了優惠政策。每年對有突出貢獻的科教、技術、管理人才進行表彰,對引進人才先進單位和建立人才工作專項經費等營造重才愛才的良好環境;同時還建立了“臺兒莊區人才網”,充分發揮人才網絡的納才功能。使我區的人才總量和人才隊伍的整體素質不斷提高,結構不斷優化,人才在全區範圍內合理流動的狀況已初步形成。我區XX年制定了關於《鼓勵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發展的若干規定》,每年拿出10萬元資金用於扶持科技型企業的發展,科技、財政等部門緊密配合,抓好區內專項扶持資金計劃的落實,選擇創新能力強、潛力大、效益高的項目給予重點支持,推動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壯大。並積極引導企業和有關單位加強了科研機構建設,全區較爲規範的科研機構發展到8家,全區11家骨幹企業與10多家科研院所建立了技術協作關係,爲企業技術創新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XX年以來,全區累計取得科技成果60多項,其中7項獲省市科技進步獎。以來,全區專利申請量達到26項。爲我區各項事業建設提供人才保證和智力支持。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通過幾年的改革和創新,我區的發展環境不斷得到優化。在看到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我區的發展環境與企業和羣衆的要求,與發達地區相比還存在一定差距,還有許多不盡人意之處。影響了經濟發展的速度和質量。

一是思想認識不到位。有的部門以及工作人員在思想認識上與區委、區政府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不能擺正管理和服務的關係,重管理輕服務。在部門利益與整體利益發生衝突時,總是囿於部門利益。有的部門經濟利益至上,以罰代管,並把罰款指標進行量化;有的部門服務變味,搞行業壟斷,推銷產品,贏取利益;有的部門執行政策過死、過硬、過高等等。

二是落實制度不到位。近年來,圍繞治理優化經濟發展環境,出臺了一系列制度規定,但一些制度抓落實的力度不夠。如涉企收費、檢查的制度落實還不到位;機關效能管理還存在一定差距,有些部門辦事效率低,事難辦的問題還沒有完全解決;有些部門遇事推諉,無利益時該作爲的不作爲,有利益時不該作爲的亂作爲,甚至人爲設置障礙等。

三是社會監督不到位。在治理和優化經濟發展環境工作中監督力度不夠,沒有形成全社會監督的合力。特別是違諾的懲處和問責還不到位,對發現的問題處理不及時不徹底。有些部門“一把手”不能切實負起責任,對本部門的問題放縱不管,做老好人,致使有些很好的制度無法落實。有的領導同志在治理環境問題上沒有落實好“一崗雙責”。

四是企業周邊環境治理還有許多不盡人意之處。有關政法部門雖然做了大量工作,但由於比較複雜的社會原因,“三強五霸”和一些治安問題還不能從根本上解決,企業反映較爲突出。

三、優化經濟發展環境的措施建議

把優化發展環境作爲一項全局性、緊迫性、長期性的艱鉅任務,牢固樹立抓環境是抓生產力,抓環境就是抓機遇、抓開放、抓發展的理念,採取超常規的措施和工作力度,進一步優化我區經濟發展環境。

(一)圍繞服務環境,加強幹部羣衆思想教育。優化經濟發展環境,首先必須加強思想教育,提高幹部隊伍、人民羣衆的服務意識和服務水平。經濟發展環境的好壞,一個人就起到決定因素,就象一個“癌細胞”。因此,切實讓全區幹部羣衆明確“人人都是投資環境”、“人人都是投資主體”的深刻內涵;明白外商來我區辦企業、上項目,幫助他們就是幫助我們自己。同時,對在優化環境工作中做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進行表彰和獎勵;對那些損害經營者合法權益、有意刁難企業和投資者的人和事,給予公開曝光,擴大教育和震懾效果。對領導不得力,工作不落實,影響環境建設的,堅決追究有關領導和相關責任人的責任;對個人不作爲、亂作爲,影響企業發展的,堅決實行待崗、離崗,直至撤職或清除出機關隊伍。

(二)圍繞政務環境,提高辦事效率與辦事質量。一是建立和完善效能管理體系。規範辦事程序,公開辦事結果,接受羣衆的監督。二是強化效能監察。加大明查暗訪力度,做到一月一暗訪,一月一通報。對違反機關效能監察有關規定的案件,做到發現一起,查處一起,曝光一起,整改一起。三是建立行政執法部門中層幹部崗位輪換制度。強化部門內部管理與監督,徹底解決部門辦事“中梗阻”問題。四是開通“零距離服務”直播間。在區電臺開通“零距離服務”直播節目,組織區直部門主要負責人定期輪流到電臺,通過熱線電話傾聽羣衆的意見和建議,及時解決羣衆反映的各種問題。五是開展“行風萬人評”活動。組織市、區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和區黨政機關人員、社團組織人員以及優化發展環境義務監督員、企業法人代表、城市居民和農民代表,對行政執法部門及政府公共服務行業進行民主評議。重點評議勤政爲民,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務質量情況。評議結果與年終總評一併作爲評選“行風建設十佳單位”的依據。凡企業、商戶、羣衆對經濟發展環境問題的舉報,情況屬實的,嚴肅處理;情節嚴重的,追究直接責任人和單位領導的責任,並對單位實行“一票否決”,取消當年單位評先資格,單位領導班子成員不得提拔重用。七是抓好行政審批服務代理制的落實,爲外來客商提供全方位的服務。

(三)圍繞治安環境,着力推進“蘇魯邊界平安區”建設。加大經濟發展環境的專項整治力度。重點對建設環境方面的問題、“四亂”行爲和損害羣衆利益的各種不正之風進行專項治理,嚴厲打擊向施工單位索拿卡要、故意刁難和藉機敲詐等行爲。對涉及區級重點企業和重點工程的案件,區機關效能投訴中心有權調度執法單位進行嚴肅處理。重點打擊“三強”行爲、懲處“五霸”分子,解決企業周邊環境不寬鬆等問題。經濟110特警隊要加強企業周邊的治安管理,組織巡邏力量,加大巡邏力度與密度,嚴厲打擊破壞企業發展環境的不法行爲。

(四)圍繞誠信環境,着力打造誠信政府、誠信企業和誠信社會。努力完善以政府信用爲關鍵、企業信用爲重點、個人信用爲基礎的社會信用體系,加快建立健全同市場經濟相適應的信用制度,規範市場交往中的財產關係、信用關係和契約關係,完善市場規則,加強輿論監督,健全企業退出機制,構建完善的企業誠信體系。繼續整頓和規範市場經濟秩序,加大執法力度,遵循自願、平等、公平、誠實、守信原則,營造市場準入、交易、競爭、消費的良好環境。創建以道德爲支撐、以法律爲保障的誠信環境。政府部門完善服務承諾制和違諾責任追究制。

(五)圍繞政策環境,着力抓好政策的落實與兌現。創造性地執行中央和省、市關於改革和經濟發展的政策規定,用足用活上級出臺的優惠政策。同時,在不違背上級有關規定的基礎上,搞好本地區優惠政策的兌現,做到有諾必踐、違諾必究。要經常和民營企業主聯絡,採取多種形式,把區政府優惠政策宣傳到位,把國家稅法與區政府優惠政策的結合點給企業講清楚,特別是稅金地方留成部分的計算方法、彙算清繳的法定程序給廣大民營企業主講清楚,讓他們心中有數。應返還數額應全額返還,最大限度地使他們體會到政策的優越性,減少對我們民營經濟發展環境的質疑。進一步擴大“一口收費”管理範圍,努力減輕企業稅外負擔。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