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發展調研報告3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7.64K
本文目錄教育發展調研報告關於第一學年教育發展現況調研報告我縣教育發展情況的調研報告

根據市政府的統一安排,5月8日—20日,由市政府辦公室牽頭,市教育局、財政局等部門參加,組成聯合調查組,對全市教育發展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調查組深入到各區縣(市),分別召開公辦學校校長、民辦學校法人代表、教師代表、學生家長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相關部門負責人和有關教育專家座談會18場次,實地考察各類學校26所,並聽取了各區縣(市)政府教育調研的情況彙報,對全市教育發展的現狀、存在的困難和問題,有了基本的瞭解。在廣泛收集意見、系統分析研究的基礎上,對進一步推進教育優先發展,打造**教育品牌,形成了一些初步的政策建議。

教育發展調研報告3篇

一、發展現狀

教育機構:截至XX年底,全市共有各級各類學校2050所,其中普通高校4所,成人高校1所,中等職校60所,普通高中53所,普通國中266所,普通國小1407所,特殊學校3所,幼兒園256所。全市有民辦學校317所,佔各級各類學校總數的15.5%,其中普通高校1所,中等職校36所,普通高中7所,普通國中8所,普通國小26所,幼兒園239所。

教師隊伍:全市共有教職工73820人,其中離退休教職工13658人。專任教師49248人,其中普通高校教師1284人,中等職校教師2844人,高中教師5797人,國中教師16096人,國小教師20934人。

專任教師的學歷合格率,國小99%,國中94.7%,高中80.4%,中等職校58.6%。全市國小教師年齡在45歲以下的佔23.1%,其中40歲以下佔15.6%;國中、高中、中等職校40歲以下的教師,分別佔66.4%、75.1%、70.2%。

在校學生:全市共有在校學生860462人,其中,普通高校20237人,成人高校762人,中等職校67406人,高中1723個班111197人,國中4332個班262200人,國小9743個班349170人,特教學校24個班312人,在園幼兒49178人。全市民辦學校在校學生84614人,其中普通高校585人,中等職校26803人,高中學生11016人,國中學生13793人,國小學生10588人,在園幼兒21829人。

全市國小一年級至六年級,分別有學生47686人、50754人、56818人、62079人、62978人、68855人;全市國中一至三年級,分別有學生75031人、87331人、99838人;全市普通高中一至三年級,分別有學生42902人、36788人、31507人。

教育質量:XX年,全市國小學齡人口入學率99.6%,鞏固率99.9%。國中學齡人口入學率99.3%,鞏固率96.6%,國中畢業生升學率77.2%,其中升普高比例44.4%、升中職比例32.8%。全市大學聯考錄取率78.8%,高出全省平均水平7.8個百分點。

教育建設:XX年至今,結合學校危房改造工程,全市改造新建學校房屋面積69.4萬平方米。到XX年底,全市共有校園面積2526.5萬平方米,校舍面積710.4萬平方米(都不包括普通高校、特教學校和幼兒園)。各級各類學校現有圖書1498.9萬冊,儀器設備價值4.1億元。目前,全市中國小已初步完成遠程教育站點建設任務,基本具備了信息技術教育的條件。

教育投入:XX年,全市教育經費總收入16.8億元,比上年增長14.7%。其中,預算內教育經費撥款9.41億元、城市教育費附加1.02億元、事業收入5.09億元(含學雜費3.7億元)、捐款等收入674萬元。全市教育經費總支出爲16.78億元,比上年增長15.1%。其中,個人部分10.26億元,佔總支出的61.2%;公用部分5.51億元(含修繕費1.68億元),佔總支出的32.8%;基建支出1.01億元,佔總支出的6%。

XX—XX年,全市財政性教育投入總額9.05億元、9.61億元、10.96億元,年增長率分別爲33.7%、6.2%、14%。XX年,全市徵收城市教育附加費1.02億元,比上年增長33.3%,有98.5%用於教育。XX年全市農村稅費改革轉移支付用於教育的經費爲1.44億元,佔到了轉移支付總額的69.8%,其中有9.4%用於危改。

教育負債:到XX年底,全市中國小累計負債10.13億元,其中銀行貸款4.28億元、拖欠工程款3.32億元、其他欠款2.53億元。石門、臨澧、桃源中國小負債分別達到2.23億元、1.58億元、1.47億元。

總體來看,近些年來,特別是“教育20條”和“民辦教育10條”實施以來,全市上下教育優先發展的意識進一步增強,義務教育得到鞏固和提高,高中階段優質教育資源明顯擴張,民辦教育和高等教育有了較大發展,各級各類學校的辦學條件有了新的改善,全市教育發展水平和教育質量在省內是有位置的。

二、問題分析

當前,廣大人民羣衆對教育的需求持續增長,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對教育的要求越來越高,面對新的形勢和任務,教育發展的諸多方面還存在一些不適應的地方:

1、教育投入的體制不適應

一方面,教育投入以政府爲主、義務教育以縣爲主的體制,運行起來越來越難。國家要求縣級政府對地方教育特別是義務教育做到“四保”(保安全、保入學、保運轉、保工資),但目前縣級財政基本上是“吃飯財政”,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想保也不容易保祝XX年,全市縣級財政預算內教育經費撥款爲8.31億元,佔到了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的61.5%,但是教育系統人頭經費的支出就需要8.92億元,如果不將其它收入捆綁起來,僅保工資就有6000萬元的缺口。在調查中,學校和教育部門對經費不足反映比較突出,特別是教師口子經費沒有很好的解決。從各區縣(市)來看,武陵區全部解決,石門縣解決國小教師210元、中學教師150元,鼎城區解決離退休教師210元、在職教師60元,澧縣解決中國小教師75元,桃源解決農村國小教師60元,其它縣(市)都沒有納入財政安排,有些是要求學校自籌。學校運轉經費比較短缺。義務教育實行一費制後,學校公用經費的主要來源是向學生收取的雜費,按現行標準,農村國中生均每期90元,國小生均每期70元,除去縣教育部門和鄉中心學校統籌的專項經費外,留給學校自己支配的已經不多,國中每生爲40元左右,國小爲20元左右,一些農村學校,規模比較小,幾千上萬元錢,用於一個學校的運轉確實捉襟見肘,

十分困難。按規定財政應安排的學校公用經費補助,縣裏也拿不出錢來。教育建設債務也很沉重。全市教育負債總額達10.13億元,主要是“兩基”達標、高中建設、危房改造和遠程教育等項目的建設形成的。其中“兩基”達標負債全市還有2.6億元,近兩年高中學校建設又負債7億多元,象幾所新建和擴建的縣一中債務都比較大,如桃源一中負債1.4億元,石門一中負債1.35億元,臨澧一中負債1.2億元。解決“兩基”達標形成的負債現在還沒有很好的辦法,債務剝離還停留在文件和口頭上,XX年市裏就明確要求將“兩基”達標債務剝離給縣鄉政府和村級組織,至今也只剝離2300多萬元,不到10%,即使剝離了,也沒有還款來源,債主還是要找學校。現在高中建設的債務很大,一些地方和學校都是作的XX年以上的還款計劃,一旦國家教育收費政策調整,這筆債務還是要落到政府的頭上。另一方面,照現有模式,發展民辦教育,拓寬教育投入渠道的空間顯得越來越窄。雖然這兩年各級抓民辦教育的工作力度比較大,但民辦教育發展狀況並不樂觀。全市現有民辦教育機構317所,只佔學校總數的15.5%;在校學生84614人,只佔學生總數的9.8%。並且民辦教育發展的水平也比較低,缺乏戰略投資者,很大一部分是辦幼兒園,在義務教育階段和高中階段缺乏競爭力。現在,各個區縣(市)爭先恐後新建擴建公辦高中,照這樣的模式,在生源逐漸減少的情況下,今後民辦教育要在普高階段發展基本上沒有什麼空間。民辦職業教育總體水平也不高,很多都是舉辦一些低成本、一般化的專業。去年全市職業學校開設的38個專業,面向一產業的專業只有3個、二產業的只有12個、三產業的有22個,由於一些專業和市場需求脫節,缺乏自己的特色,吸引力不強,發展難以爲繼。

2、教育發展的佈局不適應

由於生源的下降和流向的變化,現有的學校佈局顯得不太適應。從生源變化來看,人口出生率降低,生源總體上呈較大幅度下降趨勢。目前,全市中國小的生源狀況是:國小呈略有下降、保持基本穩定的趨勢;國中學生總數在今後5年內以每年1萬人的速度下降,5年後,國中學生總人數爲15.5萬人,與現在的26.2萬人相比減少約9萬人;普通高中學生人數近兩年內呈上升趨勢,然後開始下降。目前全市普通高中在校學生人數爲11.1萬人,XX、XX年小幅上升,從XX年起開始下降爲11.8萬人,略高於現在的規模;XX年下降到10.4萬人,XX年下降到9.3萬人。從流向變化來看,由於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加快,加上城鎮優質教育資源集中,生源流向城鎮的趨勢越來越明顯。據武陵區統計,自XX年下學期到XX年上學期,各年度分別轉入外縣(市)學生891人、986人、1083人。特別是去年以來,由於取消了戶口等方面的限制,取消了借讀費,進城務工農民子女大量涌入,XX年秋季開學以來,市江北城區國小共轉入外區縣(市)學生1600多人。各個縣城也都有這樣的情況。與此相對照,學校佈局不適應主要反映在兩個方面:一是農村學校布點顯得比較多,學校規模普遍較校目前,我市農村中心國小以下學校共有1344所,校均規模只有130人,規模最少的教學點僅有6人,造成教育資源的閒置與浪費。二是城鎮學校布點顯得比較少,平均班額普遍較大。市江北城區29所公辦普通中國小,主要分佈在老城區人民路、建設路沿線。以洞庭大道爲界,大道以南有國小13所,國中6所;大道以北只有國小3所,國中2所。由於學校布點少,以及校園拓展空間有限,導致學校班額普遍過大,相當一部分學校班額均在60人以上,最大的達到83人。布點少,還造成城市新區的學生就學距離過遠。各個縣城的情況也是一樣,漢壽縣城國小平均班額達到80.3人,其中三完小平均班額達到91.7人。城鎮教育資源供應比較緊張,教學質量也受到影響。

3、師資力量的配置不適應

全市通過教師的核編定崗和精簡分流,總量多的問題有所緩解,但結構不合理的問題比較突出。一是學段結構不合理。教師分佈不平衡,國小教師相對飽和,高中教師嚴重缺乏。目前全市國小教師過剩5000人,而高中隨着入學高峯的到來,教師缺口將達到XX人。二是年齡結構不合理。“爺爺奶奶教國小,叔叔阿姨教國中,哥哥姐姐教高中”,這是我市當前教師隊伍年齡結構的形象寫照。教師學段結構的不合理也加劇了年齡結構的不合理,由於高中教師缺乏,部分國中教師被充實到高中學校任教,而國中學校又從國小挖走教師,挖走的基本上都是前幾年從師範院校畢業的年輕教師,這樣層層“掐青苗”,最後留守國小的教師基本上都是年齡較大的教師,主要是民辦教師轉正的那批人。由於國小教師人數總體過剩,近5年各區縣(市)基本上沒有新進國小教師,整個農村國小教師年齡老化問題顯得相當突出,已出現青黃不接的年齡斷層。目前,全市國小教師平均年齡已達47歲,農村國小已很少有40歲以下的教師。三是學科結構不合理。全市中國小長線學科教師相對較多,而國小計算機、英語教師和音、體、美教師緊缺。當前,國家進行中國小課程改革,從國小三年級和國小五年級起,英語、計算機課程已分別作爲學生必修課,而相應的專任教師卻相當匱乏。由於師資緊缺,目前一部分農村學校還沒有開設國小英語和計算機課程;即使開設了的,教師素質也跟不上,搞的是拉郎配、拼湊式,有的地方是通過每個鄉鎮安排一兩名英語和計算機教師逐校“跑教”。四是農村國小教師補充比較困難。國家把“三級師範”改爲“二級師範”,推行的結果實際上成了“一級師範”,主要是本科一個層次,國小教師培養基地出現缺失。農村國小教師崗位對本科畢業生缺乏吸引力,很多地方反映,即使拿出編制招國小教師,也招不到人。

4、教育管理的機制不適應

一是用人機制不夠靈活。教師隊伍總體上還是終身制、鐵飯碗,校長負責制、教師聘任制和績酬掛鉤制沒有真正推行,公辦民辦教師的雙向流動難以實現。二是評價機制不夠合理。評價基礎教育質量以升學率論成敗愈演愈烈,大學聯考龍虎榜大行其道,學校、教師、學生、家長既深感其害,又深陷其中。三是辦學行爲不夠規範。雖然實行了一費制,但一些地方和學校還存在搭車收費,包括黨報黨刊徵訂費、電影費、防疫費、資料費、試卷費、水

費等;還存在變相收費,如通過“封閉式管理”,要求學生在校內購物、搭餐等;還存在課餘時間辦班、補課收費的行爲。一些學校還希望提高一費制的收費標準,要求增加部分未納入項目,像單車寄存費、飲水費等。另外在招生環節,也存在搶生源,甚至買賣生源的情況。

5、教育環境的治理不適應

一是針對學校的檢查、收費、罰款仍然比較多。原來有規定,“未經黨委、政府分管教育的負責人批准,任何單位和個人不準擅自對學校進行檢查、收費和罰款”,“有關職能部門對教育機構的罰沒收入上繳財政後,由財政撥入助學基金”。所調查的學校均反映,這些規定沒有很好的落實。每年到學校進行各類檢查的部門有20多個,收費和罰款也不少。某縣檢察院從XX年開始,連續三年對所有高中階段學校全部進行了檢查;某縣一中學買一杆檯秤花費200元,縣質監局檢查時以秤不準爲由一次便罰款400元。市直某單位以執法爲由,對市直一學校沒有及時報送有關報表處以高額罰款,並上訴法院執行。還有的學校反映,學校的帳本一年被有關職能部門查了5遍,有個學校食堂的砧板一年被檢查了4次,每次收費200元。一些校長說,現在當校長,跑部門、找關係是“主業”,管學校、抓教學成了“副業”。二是一些學校周邊環境仍然比較差。“三室兩廳一吧”特別是網吧對學生的不良影響突出。現在,網吧已由城鎮向農村蔓延,沒有網吧的鄉鎮爲數很少。一些網吧業主無視政府關於不得允許未成年人進入網吧的規定,嚴重影響了學生身心健康。武陵區南坪中學周邊100米內有網吧電遊室11個,200米範圍之內有20多個。此外,一些社會閒散人員到學校搗亂、一些小商小販到學校門前擺攤設點、一些“黑摩”及報廢車輛對學生的非法營運等現象也時有發生,嚴重干擾了學校正常秩序。三是發展民辦學校的優惠政策落實不夠好。去年市政府第14次市長辦公會曾經議定,對民辦學校的興建、改建、擴建工程,減免報建規費,勞保基金按1%徵收,其餘部分緩交,其它各項規費全免。據一些民辦學校舉辦者反映,這些政策在區縣(市)落實得不到位,有的兌現了一部分,有的沒有兌現。石門某民辦學校反映,一棟造價100萬元的教學樓,部門收費佔到了30%以上。

三、政策建議

當前,教育發展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是發展中的困難,前進中的問題。教育發展要適應新形勢,實現新突破,打造新品牌,我們認爲必須堅持三條原則:第一,堅持以優先發展的要求辦教育,以改革開放的精神辦教育;第二,堅持義務教育政府爲主,非義務教育民辦爲主的發展取向;第三,各級各部門在教育發展上,要堅持做到該保的要保住,該管的要管好,該改的要改活,該放的要放開。爲此,提出以下政策建議:

(一)保,就是進一步保障好義務教育

1、保障好必要的經費投入。在繼續執行教師基本工資打卡發放的基礎上,教師60元誤餐補助和150元適當生活補貼未納入財政預算的區縣(市),應在年內納入預算。各中國小校收取的雜費,全部留給學校,作爲公用經費,相關單位不得進行統籌,同時,對中國小校公用經費的不足部分,各級財政按照國小生每年人平10元、中學生每年人平15元的標準給予補貼,此項補貼各區縣(市)財政應從今年開始在兩年內安排到位。對教育“兩基”達標形成的負債,進行全面清理覈實,按要求徹底從學校剝離,縣以下各級承債者要制定切實可行的分年償還計劃。

2、保障好必要的師資力量。各區縣(市)及時補充一批農村國小急缺的英語、計算機,以及音、體、美等短線教師。從今年起,分三年按需要補充到位,目前超編的,從以後自然減員中頂抵。市裏加強國小師資培養和培訓基地建設,積極爭取上級支持,把**師範學校建設成爲有一定規模的國小師資培養基地。各級政府出臺擇優錄用、學雜費和生活費補貼等優惠政策,吸引一批優秀的農村國中畢業生接受五年制大專學歷國小師資培養。

(二)管,就是管好教育的佈局規劃和發展環境

1、科學編制學校佈局規劃。各級政府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門,根據本地區學生生源及流向的變化情況,結合編制“xxx”規劃,制定今後5年各級各類學校發展佈局規劃。臨澧縣近年來按照“小~村、國中進鎮、高中進城”的辦學格局,調整中國小布局,全縣學校總數從原來的360所縮減爲133所,教育資源得到有效整合。這樣的作法,值得推介和借鑑。市縣兩級要把學校佈局規劃作爲教育發展的基礎工作來抓,堅持用規劃來指導學校的興建、改造和發展。農村中國小危房改造和寄宿制學校建設,也必須按照總體規劃來進行。切實減少教育發展中的隨意性和資源浪費。

2、促進高中階段教育均衡發展。在近幾年全市高中階段教育發展比較快的基礎上,把發展重點從規模擴張轉到質量提升上來。適度控制省示範高中的異地搬遷改造和辦學規模的急劇擴張,加強其它普通高中學校的建設和發展。對高中擴建中已經形成的債務,加快清償進度,對公辦學校收取的擇校費和國有民辦學校收取的建校費,實行專戶管理,主要用於償債。加快職業高中發展,引導職業高中按照市場需求設置專業,加強實訓基地建設,增強職業高中的吸引力。

3、適時擴大城鎮教育規模。市城區和縣城都應根據需要,加強國中和國小的新建、擴建。要把城鎮學校建設納入城市發展總體規劃。加強市江北城區中國小校建設。XX年—XX年間,逐步擴建北正街、育英、東昇、七裏橋國小,新建白馬湖中學、荷花塘中學;XX年—XX年間,逐步擴建沙港國小、戴家崗國小,新建柳葉湖中學,改建南坪九年制實驗學校。建設經費通過教育打捆貸款、民資投入等渠道籌措。

4、進一步優化教育發展環境。落實三項制度,遏制針對學校的檢查、收費和罰款。即封閉管理制度。對所有學校實封閉式管理,各職能部門對學校進行檢查,事前必須報同級優化辦備案,否則學校有權拒絕。首查免罰制度。部門執法中首次發現學校存在的問題,情節輕微,危害後果不大的,責令其限期糾正,不得處以罰款。罰沒收入集中制度。所有針對學校的罰

沒收入,全額上繳財政,由財政全額撥入助學基金。同時,建立整治學校周邊環境的聯席會議制度和責任追究制度,授權教育部門牽頭,公安、工商、文化、衛生、交通等執法部門參與,依法取締校園周邊違規經營的網吧和電遊室,整頓和規範學校周邊的餐飲、營運和治安秩序。對行政不作爲的部門和相關人員,追究責任,形成學校周邊環境整治的長效機制。新聞媒體加強對教育發展的~宣傳,營造重視教育、關心教育、支持教育的良好氛圍。

(三)改,就是要改革教育管理上一些不適應的機制

1、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加大校長負責制、學校中層骨幹和教師聘任制、績酬掛鉤制的推進力度,激發教育內部活力。

2、推進教育評價機制改革。逐步轉變單純以升學率評價學校辦學水平的傾向,明確制止各級各類學校通過新聞媒體、戶外廣告張貼等形式宣傳升學考試成績和大學聯考“龍虎榜”。改革國中二年級生物、地理會考辦法,建議從XX年開始,會考成績不計入學生升學總成績。

3、進一步規範辦學行爲。規範收費行爲,嚴格執行收費標準,增加收費透明度。從今年秋季開始,在市直普通中國小校推行電子信息化收費,明年春季武陵區在市城區範圍內的各國小推開。規範招生行爲,由教育部門加強招生秩序管理,統一發布招生信息,禁止各類學校買賣生源。開通對學校辦班、補課以及教師從事第二職業的舉報電話,加大對違規行爲和違規人員的處理力度。

(四)放,就是要放開放手發展民辦教育

1、拓展發展空間。在資源一定的情況下,政府對教育的投入和民間對教育的投入,存在着此消彼漲的關係。面對教育需求比較旺盛、政府財力存在侷限的情況,各級政府採取有所爲、有所不爲,有進有退的政策,主動拿出一部分資源,讓民辦教育來發展,對集中力量保好義務教育這個重點,對滿足羣衆日益增長的教育需求,對激活教育發展的體制和機制,都是有利的。鼎城區橋南一塊的教育發展格局,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在橋南區域內,共有各類在校學生2.5萬人,其中在民辦學校就讀的學生佔到了一半。全市第一所民辦高校同德職業技術學院,在校學生5771人;全市最大的民辦中學淮陽中學,在校學生近4000人;被評爲全國優秀民辦國小的澤雲實驗學校,在校學生1120人。整個橋南區域,在民辦國中學校就讀的學生達到3489名,佔到該區域內國中學生總數的65%。橋南市場的外來人口很多,如果這些學校都由地方政府來舉辦,是難以承擔的,政府通過創造環境,讓民辦學校發展起來了,實現了“雙贏”的結果。有鑑於此,我們應該按照義務教育政府爲主,非義務教育民辦爲主的取向,有效拓展民辦教育的發展空間。要主動拿出一部分普高資源,特別是優質的資源,吸引民資辦學。市本級和各區縣(市),兩年內至少拿出1所普通高中進行民辦改制。對中等職業技術教育,要全面放開,政府及其部門要從目前舉辦的中等職業學校有序退出,讓民辦充分發展。今後,各級新建學校基本上實行民辦,招商引資。民辦教育的發展,可以有獨資、股份制、國有民辦等多種實現形式。

2、給予平等待遇。各級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門,對民辦教育實行“三統一補”:“三統”,即對民辦教育在師資、招生和教學管理上,和公辦教育統籌起來。對公辦學校教師實行“老人老辦法,新人新辦法”,拆除公辦學校教師和民辦學校教師雙向流動的制度障礙。對民辦學校的招生和公辦學校統一安排。對民辦學校的教學活動和公辦學校統一管理。“一補”,就是對承擔義務教育任務並按義務教育標準收費的民辦學校,給予辦學經費補助。

3、實施政策優惠。對民辦教育的發展,在全面落實XX年第14次市長辦公會議紀要規定(對民辦學校的興建、改建、擴建工程,減免報建規費,勞保基金按1%徵收,其餘部分緩交,其它各項規費全免)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大支持力度。對建校用地由政府全送;對民辦學校免徵價格調節基金;將民辦學校納入非稅收入發票供給範圍。

4、進行表彰獎勵。各級政府設立民辦教育發展基金,評選和表彰優秀民辦學校,以及有突出貢獻的民辦教育舉辦者。

關於第一學年教育發展現況調研報告教育發展調研報告(2) | 返回目錄

近年來,的教育取得了長足的發展,教育教學質量得到了顯著的攀升,加之深厚的文化底蘊、豐厚的人文資源,從而奠定了教育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國的領先地位,也爲教育今後進一步高位均衡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這與區委、區政府對教育的重視密不可分,與全體教育工作者的努力緊密相連,也與全區百姓的高度關注息息相關。新的成績令人倍感鼓舞,好的局面催人不斷奮進。但是,自豪之餘,我們也應有清醒的認識,教育的發展與老百姓對優質教育資源的迫切願望、與全國一些教育強區相比,尚存在一定的距離,只有讓教育持續行走在均衡、優質的發展軌道上,才能促進社會、經濟等各項事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才能真正辦“人民滿意的教育”!

一、教育均衡、優質的基本認識:

大力推進教育均衡、優質地發展是基礎教育的本質要求,是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根本任務,是現代教育發展的必然結果,更是人民羣衆對教育的根本訴求與期盼!

“教育均衡發展”是教育公平的外在表現形式,是實現教育公平的途徑,要求在教育公平的原則基礎上,合理配置教育資源,使之科學化、公平性,在發展中縮小差距,使全體人民共享優質教育資源,共享教育改革的成果。

“優質教育”是以現代教育思想爲指導,以素質教育思想爲前提,以德育爲靈魂,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爲重點,通過教育資源的優化整合而獲得優良質量的教育實踐活動。優質教育是時代的呼喚、國家振興的要求、社會和家庭的需要,更是我們教育矢志不渝的追求。

從“教育均衡與優質”的內涵闡述中不難看出:均衡與優質已經成爲衡量當下區域教育發達程度的重要標誌。作爲教育強區的,讓人民享受均衡發展的優質教育理所當然應該成爲區委、區政府以及所有教育工作者的共同爲之奮鬥的目標。

二、教育發展現狀的分析

現有46所中、國小,縱觀這些學校的發展現狀,我們可以發現存在着如下一些差異:

首先是規模差異。僅以國小爲例,規模在500人心下的學校佔絕大多數,最少者僅有200人左右。但也有部分名校、大校生源接近三千人。如此懸殊的規模,客觀上形成了教育資源配置的不均衡,既造成了教育資源的浪費,又影響了孩子的健康成長,更不利於教育均衡、優質、可持續地發展。

其次是質量差異。總體而言,的教育質量是高的,在全市名列前茅。但我們注意到:有部分學校教育教學質量長期在低位徘徊,如此惡性循環,逐步就形成了一些薄弱學校。這與教育均衡與優質地發展極不相稱的。

第三是師資差異。老師是學校發展的重中之重,是均衡、優質教育的根本。我們校與校之間在師資力量對比上,卻存在着非常明顯的差異。有的學校,帶稱號的骨幹老師少之又有,甚至是個位數;而有的學校,特別是名校、大校骨幹老師扎堆,比例甚高。另外,各所學校的老師之間,在精神狀態、教學態度、工作能力以及工作氛圍等方面也存在着非常明顯的差異。

第四是成效差異。正是因爲上述的差異,就造成了學校與學校之間在辦學的成效存在着較大的差異,也就形成了老百姓心目中所謂的名校與薄弱學校,更造成了“擇校熱”愈演愈烈的現狀。

客觀分析教育的現狀,諸如此類的差異還有許多,如區域的差異、資源的差異、傳統的差異等等。這些差異大大制約了教育的均衡與優質發展,滯緩了從教育大區向強區跨越的進程。

三、“促進教育均衡、優質發展”的初步建議:

要縮小上述校與校之間的差異,就必須大力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更新教育發展的觀念,追求教育均衡與優質發展,真正縮小校際之間的差距,統籌好教育發展的規模、結構、質量、速度、效益,兼顧好學校之間的協調發展、共同發展。以統籌兼顧中處理好教育的公平、效率、差異、競爭之間的關係,在均衡中追求優質,在共同的追求中促進均衡。

(一)、完善激勵機制,放大優質資源。

要從根本上提高教師實施素質教育的能力和水平,培養適應現代教育教學所需要的各級骨幹教師,激活各層次教師發展的源動力和內驅力,逐步形成全區教師動態管理新機制,從師資隊伍建設上促進教育的均衡與體質發展,就必須進一步完善激勵機制。

首先是繼續有效開展“能級制教師”的評選工作,分層推進、培養和管理全區在職教師,促進教師隊伍整體、和諧發展,使的全體教育工作者變被動爲主動,讓自身專業能力持續發展、提升成爲自覺的訴求和強烈的願望。

其次應統籌兼顧到全區各學校師資的實際狀況,在師資力量的調配、骨幹教師的評選、辦學資金的投入等方面做到全區統籌考慮,並優先爲薄弱學校考慮,政策向薄弱學校傾斜,促使這些學校通過不斷地“輸血”變得逐漸優質起來。

再者是充分發揮骨幹教師的輻射、示範作用。讓的教師真正流動起來,教育主管部門堅持全區教育一盤棋,堅持公平、公正、透明的原則,並在評優、評先、評職等方面優先考慮、全面傾斜,實現教師有序流動、分層流動、合理流動、分批流動,真正意義上實現資源共享,就一定能夠在促進教育的均衡與優質發展上走出具有特色之路。

(二)、激勵錯位發展,凸顯辦學特色。

其實,教育的均衡與優質發展並不意味着千校一面,那既不現實,也不客觀,同時還會扼殺學校個性,更不符合教育發展的規律。這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均衡發展,也不是優質的教育。因此,教育追求的應該是號召校校錯位發展,凸顯鮮明辦學特色。只有堅持了校校錯位發展,才能讓更多的學校呈現出不同的學校風采,才能讓更多的學生享受具有個性化特色的學習生活,才能讓的教育呈現出百花齊放、百舸爭流的壯觀場景。

每所學校都應該在認真地研究本校的校史、校情、校貌等方面的實際情況,充分發挖自身潛力與蘊藏資源,綜合考慮多方因素,積極吸收建設性的意見與建議,確定本校錯位發展的目標,確立本校具有校本特色的辦學方向。

但同時我們也認識到:激勵校校錯位發展、凸顯鮮明辦學特色必須是符合素質教育本質規律的、體現素質教育真正內涵的。因此,錯位發展、辦學特色與素質教育本質是不矛盾的,但只有在大力推行素質教育的前提下才能進行錯位式發展、特色化構建,這樣的錯位與特色纔是有本之木、有源之水。

(三)、組團互進共贏,攜手同創輝煌。

當下的“擇校”現象有愈演愈烈的趨勢。客觀分析,“擇校熱”根源於教育資源不均衡,而“擇校熱”又加劇了薄弱校和優質校的分化,嚴重阻礙教育的均衡發展,徹底損害了教育的公平與公正。怎麼辦?只有從學校的實際出發,組團互進共贏,才能真正促進校際之間共同發展,讓“擇校熱”降溫。因爲進行“組團互進共贏”的嘗試將讓每個孩子都能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優質教育。

以名校爲龍頭,以大校爲平臺,通過名校輸出品牌、辦學理念、管理方式、優秀教師、現代教育信息技術等方式,在一體化模式和共同體模式兩大基本類型的基礎上,探索“核心連鎖”式、“教育聯盟”式、“名校託管”式、優質資源再生髮展式等多種運作機制,實施“名校+新校”、“名校+弱校”等多種辦學模式,進一步加快基礎教育均衡化、優質化進程,率先實現優質教育平民化、普及化,也讓更多的人接受更好的教育。

在“組團互進共贏、攜手同創輝煌”的歷程中,我們應該始終不渝地堅持三種理念:即大學習觀、大培訓觀、大質量觀。“大學習觀”是指組團學校的老師在更新觀念、重塑理念的過程中,進行共同的學習與探討,乃至於整個區組織老師共同學習,共同提升。“大培訓觀”是指跨校組織行之有效的教師培訓,這有利於相互借鑑、互相切磋,類似於區的“名師講壇”,其實學校需要的就是這種跨學校、跨學科的大培訓。“大質量觀”是指組團學校共同組織調研、進行質量監控、提升教學效益,相互之間取長補短、攜手共進,創造屬於的教育均衡與優質發展的新輝煌。

(四)、加大投入力度,增添道道亮色。

縱觀的中國小,一所所袖珍式的、小巧玲瓏式的學校比比皆是,佔地面積小、發展空間窄、政府投入的不足已經大大制約了學校的發展,成爲學校發展的瓶頸之一,成爲制約教育均衡、優質發展的重要因素。我們希望區委、區政府能夠把加大教育投入、創辦品牌學校納入議事日程,加大實施力度,持續推進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改善校容、校貌,不斷擴大校園面積,積極打造“文苑+花園”的精品校園,徹底打破發展瓶頸,。讓老師、學生每天都能夠在身心愉悅的環境中學習、工作、生活,同時讓教育的品牌更加響亮,讓教育的名片越發鋥亮。

同時,我們也希望區教育主管部門,以科學發展觀爲依據,以“均衡、優質”爲準繩,能夠出臺有力舉措,尤其是在評價學校、考覈老師等方面要有實實在在的體現。讓那些在充分發揮自身示範引領作用的老師、讓那些在流動過程中表現突出的老師……在考覈中脫穎而出,在評先評優中名列前茅,徹底改變一些老師沉舊的、保守的觀念,促使的每所學校都能夠朝着均衡化發展、享受優質的教育。

的教育始終堅持“有其學、優其學、樂其學、終身學”的教育理念,的教育始終懷有“負重攀登、敢爲人先”的抱負,在追求教育的高位均衡發展的過程中,在追求優質教育層次不斷提升的過程中,我們堅信:有區委、區政府的正確領導,有教育主管部門的有效引領,有全體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有全體人民的深切關注,教育一定會持續行走在均衡、優質的發展軌道上。

我縣教育發展情況的調研報告教育發展調研報告(3) | 返回目錄

我縣教育發展情況的調研報告

根據市政府的統一安排和部署,**縣人民政府辦公室會同縣教育局、縣財政局及相關部門的負責同志,對我縣教育發展的情況,通過查閱文獻資料,現場走訪、座談等形式,進行了比較深入的調查研究,現將有關情況彙報如下:

一、我縣教育發展的基本情況

1、教育機構和教育建設情況。我縣現有中國小171所,其中普高5所,職業中專1所,國中21所(20所鄉鎮聯校全部按規定併入國中),國小135所,教學點3個,特教學校1所,民辦學校5所。另有教師進修學校1所。全縣現有國家級重點職業中專學校1所,省級示範性普通高中1所,市級示範性學校44所,市級名優學校3所,市級特色學校3所,市級明星學校1所。

近年來,全縣撤併規模小、條件差、生源少的農村中國小96所,被評爲“全省農村中國小布局調整先進縣”。投入資金3300萬元用於高中階段教育新擴建和修繕教學樓、學生寢室、食堂、體育場等教輔設施。投入資金1530萬元,改造中國小危房112499平方米,其中d級危房51555平方米,受到市委、市政府表彰。投入資金642.8萬元,全面完成全縣160所農村中國小遠程教育站點建設任務(其中計算機教室21個,衛星教學收視點135個,光盤教學播放點4個),初步具備了信息技術教育的條件。

2、教師隊伍基本情況。全縣共有中國小教師6183人,其中在職在編4509人,離退休、分流人員1674人。按教育階段分:國小教職員工1877人;國中教職工1737人,高中教職工776人,其他教育機構119人。全縣4509名在職教職工中,35以下的1549人,36—45歲的1471人,46—50歲的783人,50歲以上626人。國小、國中、高中教師學歷合格率分別達到98.9%、89.2%和73.4%。專任教師(含返聘人員)中,共有特級教師5人,高級教師61人,中級教師2135人,初級教師2408人。

3、學校生源及教育質量情況。全縣現有在校學生64645人,其中普高12411人,職高1391人,國中22688人,國小28155人。“普九”成果得到了鞏固和提高,國小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100%,鞏固率達到99.1%;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合格率達到99%,優秀率達到87%。高中教育階段入學率達81%,高出全省11個百分點。XX年全縣3234人蔘加大學聯考,錄取2540人,錄取率達79%,高出全省平均水平8個百分點,其中一本、二本錄取822人。

根據我縣現有出生率概算,從XX年起,我縣年均入學學生人數爲4000人左右,預計到XX年全縣在校學生規模將維持在4萬人左右。

4、教育投入和收費情況。近些年來,縣委、縣政府堅持教育經費預算優先、資金調度優先、追加優先,積極落實教育投入的“兩個比例”,努力實現“三個增長”,基本實現了“確保教師工資按月發放,確保中國小危房改造,中國小收取的雜費確保正常運轉”的目標。去年,全縣共投入教育經費8855萬元,其中財政投入6793萬元,借貸投入1200萬元,勤工儉學收益投入400萬元,爭資引資投入462萬元。

全縣義務教育階段收費實施“一費制”,XX年全縣收取學費1300萬元(高中階段),雜費928萬元,一中和五中收取擇校費400萬元。全縣收取的學生雜費中,上解98萬元用於儀器和師訓費,其餘用作中國小校公用經費。

二、當前教育發展存在的困難與問題

近年來,雖然我縣教育事業不斷髮展,但仍然存在許多困難和不容忽視的問題。

(一)教育管理體制不順

長期以來,我國實施“在xx領導下,由地方政府負責,分級管理,以縣爲主”的基礎教育管理體制,對鞏固義務教育所取得的成果,推動義務教育發展產生了十分深遠的影響。隨着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這一管理體制對義務教育發展的制約作用日益顯現。由於我縣屬於經濟欠發達地區,縣級財政無力承擔教育發展的全部重任,加上上級轉移支付額度偏小,義務教育的發展責任難以落到實處,其發展規模、發展水平、發展速度遠遠低於經濟發達地區。

(二)教育投入不足

1、教師基本工資之外的津補貼和公用經費難以正常保障。XX年,財政撥付教育經費6793萬元(其中教師工資6543萬元),佔到全縣財政一般預算收入的65.1%,佔財政一般預算支出的38.6%,教師人平10921元。但由於縣級財政收入規模不大,縣級財力無法安排教師的誤餐費和生活費等津補貼(全縣財政供養人員都未安排,今年計劃安排50%)。學校公用經費也未按標準足額到位,教師基本醫療保險、生育保險、住房公積金、喪葬撫卹金等財政專項資金安排的標準也比較低。

2、學校危房改造和城區擴容建設壓力大。近三年來,全縣共投入危改資金1530萬元,其中上級補助 400萬元,縣財政每年安排150萬元專款,缺口有 700多萬元。今年,全縣危改和寄宿制中學建設共需資金695萬元,上級和縣財政安排了510萬元,還有180多萬元的缺口。另外,我們目前還面臨城區擴容建設的壓力。如沒有上級的鼎力支持和政策性收費口子,完全靠縣級財政負擔是非常困難的。

(三)教育債務包袱沉重 近年來,由於“兩基”達標建設、高中擴容、中國小危房改造及現代遠程教育工程實施,全縣教育負債5659萬元,其中義務教育階段1505萬元,高中教育階段4154萬元。受縣、鄉兩級財政實力制約,教育債務主體轉移剝離困難重重,教育教學秩序受到較大影響。

(四)優質教育資源不足

1、高中階段教育渡峯擴容困難。目前我縣唯一的省級示範性普通高中**一中,現有在校學生3800人,生均校園面積12.7平方米。由於食堂、住宿面積小,難以容納今年的秋季招生。剛被評爲“國家級重點中等職業學校”的**職業中專目前僅能容納2800名學生,因缺實習實訓大樓和設施,專業設置不盡合理,很難達到國家教育部的整改要求。

2、城區國中和國小班額過大。目前,城北國小、城北中學、城東國小平均班額分別超過了80人、75人、70人,教學效果難以保證,羣衆意見較大。

3、學校特色不特、名校不名。一些學校辦學條件差,辦學特色不顯著。擁有XX多名師生的市級名優學校城北國小,僅有電腦30多臺,且購置多年,損壞嚴重,一直無力更新換代,現代信息技術教育無法保證。同時,教育品牌缺乏,生源質量難以保證,培養水平難以提高。我縣九年級畢業會考全縣前10名學生中,每年至少有5人轉往長沙、**的重點高中重點班就讀,而本縣每年考入清華、北大等名牌大學的人數甚少

(五)教師隊伍結構不優

一是年齡結構不合理。由於近年國中、高中渡峯擴容,師資層層上拔,全縣農村國小教師平均年齡超過48週歲,導致出現“哥哥姐姐教高中,叔叔阿姨教國中,爺爺奶奶教國小”的局面。二是學科結構不合理。儘管我縣中國小教師整體數量飽和,但按照新課程綱要的要求,國小英語、信息技術及國中、高中理科專業教師缺口很大。三是學段結構不合理。目前全縣國小、國中教師超編350人,高中缺編222人。另外,由於我縣經濟發展水平較爲落後,優秀骨幹教師流失嚴重,師資整體水平難以提高。

(六)教育發展環境有待改善

教育優先發展還沒有被社會廣泛認可,尤其是對基礎教育重視、支持不夠。學校周邊環境還要下大力改善。

三、加快教育事業發展的對策與建議

1、改革現行教育管理體制。建立以省爲主,中央、省、市和縣、鄉、村分級負責,共同承擔的教育管理機制;加大中央和省級財政投入力度,縮小地域差距,實現教育的均衡發展;針對經濟欠發達地區實際,切實提高農村稅費改革後轉移支付比例;在全面實施“一費制”的基礎上,逐步提高中國小生均公用經費的標準,提高省市級財政的補助額度;建議修改完善《義務教育法》,進一步強化各級政府辦學責任。

2、深化學校辦學體制改革。對現有學前教育和高中階段學校,通過採取變更產權、國有民辦、民辦公助、個人領辦等多種形式,逐步實現改制,增強辦學活力。

3、努力化解教育債務。一是抓緊清理、覈實教育負債,澄清全縣教育債務底子,杜絕發生新的債務;二是理清教育債務、債權關係,制訂消赤減債的整體規劃;三是建議上級出臺有關政策,支持化解教育債務。

4、建立健全教師科學流動機制。一是積極創造條件,吸納一批優秀的大專院校畢業生,充實農村中國小英語、信息技術等緊缺學科。二是設立邊遠鄉鎮教師津貼,實施向邊遠鄉鎮教師傾斜的晉級評職政策,鼓勵中青年骨幹教師到邊遠鄉村學校任教,進一步穩定農村中國小教師隊伍。三是成立教師人事管理中心,實施教育人事代理,逐步建立能進能出、能上能下,民辦、公辦學校競爭互動的人才交流機制。四是全面實行教師全員聘任制和競爭機制。

5、大力優化教育發展環境。一是切實建立起領導幹部教育工作政績檔案。二是嚴格實行“三項制度”。即“檢查准入制度”、“首查不罰制度”和“罰款集中繳財政制度”,禁止向學校亂收費、亂攤派、亂罰款。三是進一步優化學校周邊環境。主要是嚴格規範整治學校周邊的社會環境和人文環境。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