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溫《教學機智》教學反思

來源:瑞文範文網 2.39W

重溫《教學機智》之“教學反思”

重溫《教學機智》教學反思

馬克斯•範梅南的《教學機智——教育智慧的意蘊》(李樹英譯,教育科學出版社20xx年版)數年前曾讀過,這兩天再次捧讀,依然有不厭之感。好書可能就是這樣,常讀常新,每一次閱讀的感受都不一樣,或者說,每次閱讀都是一次抵及心靈的過程。

作者的一些小標題就可以給人耳目一新的視覺衝擊:

教育學的使命在鞭策着我們並使我們充滿活力;

教育學使我們的心向着孩子;

教育學所關心的是孩子的自身及其發展;

兒童需要安全和保護,才能去冒險;

兒童需要支持才能獲得獨立;

孩子需要我們的方向指引,才能找到他們自己的生活方向;

張力和矛盾屬於教育學的體驗;

愛,關心,希望,責任感是教育學的條件;

教育學理解是一種敏感的聆聽呵觀察……

在談到“反思和行動的關係”時,作者認爲,反思就是思考。但是在教育學的領域,反思含有對行動方案進行深思熟慮、選擇和作出抉擇的意味。而現實狀況是,現代學校往往像商業一樣來運作,“生產表現”、“產出數量”、“計劃的成功增長比率”、“教師的效率”、“學生標準化考試成績”這樣的衡量方法,導致教師的工作條件的異化和對象的物化,他們對何兒童生活在一起的教育學性質的全面反思能力和傾向正在削弱。由於老師越來越被要求技術化地對待他們的教學工作,他們就越來越喪失了對學校和課程應該爲之服務的學生的教育經歷這個問題的意義、目的和重要性的反思能力。

對於反思的形式,我們通常都會理解爲行動後的行爲,其實,在馬克斯•範梅南看來,還有行動前和行動中的反思。比如,如何做行動前的反思,作者認爲,一方面,有一種需要處理教育情境的期望性反思;另一方面,還有一種更加系統的以任務爲中心的課程計劃方面的反思。超前計劃課程或超前決定在教育情境中如何採取行動是優秀教學的不可缺少的標準。不做超前計劃的老師搞不好教學。通過計劃和預先把事情想好,我們以一種有意義的方式做好的教育的準備,隨時爲孩子服務。不做計劃是不切實際的。但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當這種計劃性的教學使我們與孩子的生活變得太固定、刻板、不變通、太具有規定的時候,會發生奇怪的後果。從某個方面來看,不靈活的計劃可能會凍結本來充滿了活力和生機的知識體系。這樣的計劃往往會將課程侷限成一種框架,否則它將是一個豐富多彩的主題。(第138頁)在計劃的嚴密性裏隱含了一種危險。那種試圖將未來的情境完全固定的計劃剝奪了我的自由,這種自由對於在情境中隨時發生的教育時機保持清醒是十分必要的。當計劃變得太死板的時候,成人與孩子的互動就有喪失我們人類日常互動所特有的不確定性和開放性的危險。計劃的行動於是變成了劇本化的行動。即使是在真實的情境中,計劃很少一字不改地嚴格執行,但有些老師還是竭盡全力堅持計劃,好像它們是鐵定不動的原則。(139頁)

在談到“行動中的反思”時,作者認爲,教育中常常會出現的不是問題,而是情境和困境,我們必須盡最大可能去處理,而可能性和困難則必須加以實現和度過,最終,困境和情境構成了“有意義的問題”,或者說是“有意義的疑問”。比如,當兒童變得“難以對付”或兒童感到“困難”,這種困難很少能夠“解決”和“根除”。我們必須要問的是這種困難對這個孩子意味着什麼,而且對於作爲教師的我又有何教育學意義。有意義的問題是不能一次就永遠“解決”或根除的。很少有教育學的問題能夠當場或一夜之間就能消除。相反,我們必須學會與這些情境相協調以及互相之間如何相處。(144頁)教育學的問題(疑問、困境、困難)永遠也不會消失。它們始終是教育對話的主題。它們需要我們這些希望從洞察中獲益的人以一種更加適當的個人方式去接近它們。換句話說,“困難”是某個我們必須去闡述、研究並始終保持關注的東西。

範梅南的許多論述,我之所以感興趣,原因在於,一則我對“反思”這個話題比較感興趣;二則,作爲教師,我爲自己的眼高手低而自慚形穢,很多案例似乎就發生在自己身上,許多話說出了我想說而無法說出的思考。也許這正是我等平庸之輩與大師的區別。尤其是關於教育情境和困境的論述,更讓我們清醒地意識到,教育中的問題,其實是不可能消失的,我們正確的態度應該是如何去與之相處,關注並逐步接近它們的解決方法。一旦把這些被我們視爲“問題”的東西當作情境或困境,並由此生髮出一些“有意義的思考”,或許正是向真正解決的方向上又逼近了許多。

讀範梅南的《教學機智》,我聯想到了帕克•帕爾默的《教學勇氣》。二者有一個明顯的區別就是,前者著作中大量的案例本身就給我們提供瞭如何“機智”教學的策略和案例。如果我們都能像書中描述的那樣去做,相信我們的教育工作會變得更加有智慧了。

本文作者: 樑增紅

來源公衆號: 樑增紅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