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素論》第四十六篇:病態論(一)

來源:瑞文範文網 8.25K

★★★★★關於篇名:本篇前部主論鼓脹、血枯、伏樑、胃脘癰、頸癰、怒、狂、酒風等病之病態、病因、脈象及治法,故此名篇《病態論》。

《黃帝內經素論》第四十六篇:病態論(一)

‖SW40—D0101→Q0901‖→‖SW46—D0101‖SW40—D0101黃帝問曰:有病心腹滿,旦食,則不能暮食,此爲何病?

黃帝問道:有人病心腹滿,清晨吃過,就不能傍晚吃,這是什麼病?

Q0101岐伯對曰:名爲鼓脹。

岐伯回答:病名爲鼓脹。

D0201帝曰:治之奈何?

黃帝問:怎麼治療?

Q0201岐伯曰:治之以【雞矢醴】,一劑知,二劑已。

岐伯說:治療用雞矢醴,一劑見效,二劑得愈。

D0301帝曰:其時有復發者,何也?

黃帝問:其時有復發,爲什麼?

Q0301岐伯曰:此飲食不節,故時有病也。雖其病且已,【然】【時故當病】,氣聚於腹也。

岐伯說:這是飲食不節,所以時有發病。雖然脹病暫且得愈,然而觸發病因時又當發病,是水谷之氣聚積於腹。

D0401帝曰:有病胸脅支滿者,妨於食,病至則先聞腥、臊臭,出清液,先唾血,四支清,目眩,時時前後血,病名爲何?何以得之?

黃帝問:有人病胸脅撐滿,妨礙進食,病來時就先聞到腥味、臊味,流清鼻涕,先是吐血,四肢清涼,眼睛暈眩,頻頻前後便血,病名是什麼?怎麼得病?

Q0401岐伯曰:病名血枯。此得之年少時,有所大脫血,若醉入房,中氣竭,【肝傷】,故月事衰少、不來也。

岐伯說:病名血枯。此病得於年少之時,有過大脫血,就如醉後入房,體內血氣衰竭,肝臟受傷,所以月經減少、月事不來。

D0501帝曰:治之奈何?復以何術?

黃帝問:怎樣治療?用何法修復肝傷?

Q0501岐伯曰:以四【烏鰂骨】、一【藘茹】,二物併合之,丸以【雀卵】,大如小豆。以五丸【爲後飯】。飲以【鮑魚汁】,利腸中及傷肝也。

岐伯說:用四份烏賊骨、一份藘茹,將二物混合,製成雀蛋狀藥丸,大如小豆。用五丸於飯前服用。飲用鮑魚汁,以利腸道及修復肝傷。

D0601帝曰:病有少腹盛,上下左右皆有【根】,此爲何病?

黃帝問:有病小腹脹滿,上下左右都有膿根,這是什麼病?

Q0601岐伯曰:病名曰伏樑。

岐伯說:病名叫伏樑。

D0701帝曰:伏樑,何因而得之?【可治不?】

黃帝問道:伏樑,什麼原因而得病?可治否?

Q0701岐伯曰:裹大膿血,居腸胃之外,不可治。治之,每切、按之,致死。

岐伯說:小腹包裹大量膿血,居於腸胃之外,不可治。治療時,每次切揉、按壓,將致死。

D0801帝曰:何以然?

黃帝問:爲何會這樣?

Q0801岐伯曰:【此下,則因陰】,必下膿血;上,則迫胃脘,生鬲俠胃【脘】內【癰】。此久病也,難治。

岐伯說:伏樑下移,就因連着陰竅,必流膿血;伏樑上移,就會壓迫胃脘,在膈膜和胃脘之內生出膿癰。這是久病,難治。

Q0802居【齊】上爲逆,居齊下爲從,勿動、【亟】奪。論在《刺法》中。

伏樑居肚臍之上爲異常,居肚臍之下爲正常,勿要揉動、勿急奪膿。論述在《刺法》中。

‖SW47—Q0302→Q0601‖≈→‖SW40─Q0802‖→‖SW46‖SW47—Q0302《刺法》曰:無損不足、益有餘,以成其疹。

《刺法》說:勿損不足之正氣、勿補有餘之邪氣,以免造成病變。

Q0303所謂無損不足者,身羸瘦,無用【鑱】、石也;無益其有餘者,腹中有形而泄之,泄之則精出,而病獨【擅】中,故曰疹成也。

所謂無損不足,是指身體消瘦者,勿用鑱針、砭石;所謂無益有餘,是指腹內有積聚而用瀉,用瀉就有精氣流出,而病邪獨佔體內,所以說造成病變。

D0401帝曰:病【脅】下滿、氣逆,二、三歲不已,是爲何病?

黃帝說:有人病脅下脹滿、氣息異常,二、三年不愈,這是什麼病?

Q0401岐伯曰:病名曰息積。此不妨於食,不可灸、刺。積,爲導引、服藥。藥不能獨治也。

岐伯說:病名叫息積。此病並不妨礙飲食,不可艾灸、針刺。治息積,需用導引法、服藥法,藥物不能單獨治癒。

D0501帝曰:人有身體,髀、股、【胻】皆腫,環齊而痛,是爲何病?

黃帝問:有人身體軀粗笨,大腿、股部、小腿都腫,環繞肚臍而痛,這是什麼病?

Q0501岐伯曰:病名曰伏樑,此風根也。

岐伯說:病名叫伏樑,病根是風氣。

Q0502其氣溢於大腸,而著於肓,肓之原在齊下,故環齊而痛也。不可動之,動之,爲水溺、澀之病也。

風氣溢入大腸,而附着於肓膜,肓膜之源在臍下,所以環繞肚臍而痛。不可揉動它,揉動它,將生溺尿、小便滯澀之病。

D0601帝曰:人有尺脈數甚,筋急而見,此爲何病?

黃帝問:有人尺膚脈動頻繁,筋膜緊急而可見,這是什麼病?

Q0601岐伯曰:此所謂【疹筋】,是人腹必急,白色黑色見,則病甚。

岐伯說:這就是所謂的疹筋病,這類患者腹部必然緊急,白色黑色出現,就是病重了。

SW40─D0901帝曰:人有身體,【髀】、股、脛皆腫,環臍而痛,是爲何病?

黃帝問:有人身軀粗笨,大腿、股部、小腿都腫,環繞肚臍而痛,這是什麼病?

Q0901岐伯曰:病名【伏樑】,此風根也。其氣溢於大腸,而著於【肓】,肓之原在臍下,故環臍而痛也。不可動之,動之,爲水溺、澀之病。

岐伯說:病名叫伏樑,病根在風氣。風氣溢入大腸,而附着於肓膜,肓膜之源頭在臍下,所以環繞肚臍而痛。不可揉動它,揉動它,將生溺尿、小便滯澀之病。

SW46—D0101黃帝問曰:人病胃脘癰者,診當何如?

黃帝問道:有人患胃脘癰腫,脈診當如何?

Q0101岐伯對曰:診此者,當候胃脈。其脈當沉、細,沉、細者,氣逆。逆者,人迎甚盛,甚盛則熱。

岐伯回答:診胃脘癰腫,當考察足陽明胃經。其寸口當是脈動下沉、細小。脈動下沉、細小,是胃氣異常。胃氣異常者,人迎處脈動太盛,脈動太盛就會發熱。

Q0102人迎者,胃脈也。逆而盛,則熱聚於胃口,而不行,故胃脘爲癰也。

人迎穴,屬足陽明胃經。人迎穴脈動異常而太盛,就會熱量集中於胃口,而不散發,所以胃脘成癰。

‖SW46—Q1202‖→‖SW46—Q0102‖SW46—Q1202所謂深之細者,其中手如針也;摩之,切之,聚者,堅也;博者,大也。

所謂深之細,是指脈動應手細小如針;撫摩它,切按它,脈聚,是指脈動結實;脈博,是指脈動洪大。

D0201帝曰:善!人有臥,而有所不安者,何也?

黃帝說:說得好!有人睡覺,卻有所不安,爲什麼?

Q0201岐伯曰:髒有所傷,及精有所之寄,則安,【故人不能懸其病也】。

岐伯說:臟器有所受傷,到精氣有所寄託時,就會安寧,所以髒傷之人不能避免患病。

D0301帝曰:人之不得【偃】臥者,何也?

黃帝問:有人無法仰臥,爲什麼?

Q0301岐伯曰:肺者,髒之【蓋】也。肺氣盛,則脈大;脈大,則不得偃臥。論在《奇恆》、《陰陽》中。

岐伯說:肺,是內臟之上蓋。肺氣多,就會脈動洪大;脈動洪大,就無法仰臥。論述在《奇恆》、《陰陽》內。

D0601帝曰:善!有病頸癰者,或石治之,或針、灸治之,而皆已。其真安在?

黃帝說:說的好!有人頸部病癰,有的用砭石治,有的用九針、火灸治,而都得愈。其奧妙何在?

Q0601岐伯曰:此同名異等者也。夫癰氣之息者,宜以針開,除去之;夫氣盛、血聚者,宜石而瀉之。此所謂同病異治也。

岐伯說:這就是同一病名程度不同。這癰氣尚未化膿的,宜用九針破開,除去癰氣;這癰氣旺盛、膿血聚集的,宜用砭石而瀉膿血。這就是所謂的同病異治。

SW47— D0701帝曰:有病怒、狂者,此病安生?

黃帝問:有病發怒、發狂者,這病怎麼產生?

Q0701岐伯曰:生於陽也。

岐伯說:生於陽氣太盛。

D0801帝曰:陽,何以使人狂?

黃帝問:陽氣太盛,爲何使人發狂?

Q0801岐伯曰:陽氣者,因暴折而難決,故善怒也,病名曰陽厥。

岐伯說:陽氣太盛,是因有巨大的挫折而難於釋放,所以易怒,病名叫陽厥。

D0901帝曰:何以知之?

黃帝問:如何知道?

Q0901岐伯曰:【陽明者,常動】;巨陽、少陽不動。不動而動大、疾,此其候也。

岐伯說:陽明胃經,其脈常動;太陽經、少陽經脈不常動。不常動之經反而脈動洪大、疾速,就是陽厥症狀。

D1001帝曰:治之奈何?

黃帝問:怎麼治療?

Q1001岐伯曰:奪其食即已。夫食入於陰,長氣於陽,故奪其食即已。使之服以【生鐵洛】,爲飲,夫生鐵洛者,下氣疾也。

岐伯說:清空食物即可。那食物攝入於內,熱量增加於外,所以清空食物即可。讓患者服用生鐵洛,作爲飲料。那生鐵洛,是下瀉疾速的瀉藥。

D1101帝曰:善!有病身熱、解、墮、汗出如浴、惡風、少氣。此爲何病?

黃帝說:說得好!有患者身體發熱、鬆懈、體沉、汗出如浴、畏風、少氣。這是什麼病?

Q1101岐伯曰:病名曰酒風。

岐伯說:病名叫酒風。

D1201帝曰:治之奈何?

黃帝問:怎麼治療?

Q1201岐伯曰:以【澤瀉】、【白朮】各十分、【麋銜】五分合,以【三指撮】,【爲後飯】。

岐伯說:用澤瀉、白朮各十份、糜銜五份混和,用三指撮取,飯前空腹服用。

SW46——《病態論篇第四十六》自然巡航之遷斷校註釋譯說明

‖SW46—D0401→Q0501‖→‖SW39—Q0501‖(已遷至《舉痛論》)

‖SW46—Q1203→Q1211‖→‖SW77—D0210‖(已遷至《疏五過論》)

‖SW46—Q1202‖→‖SW46—Q0102‖遷移說明:

1、 本句與《病態論》前後文意不屬,“所謂”之語,當爲經文解論,竄簡,宜遷出;

2、 《素問懸解》置於卷三《大奇論》,即SW48—C0516“季秋而死”句後,並雲:“凡脈所謂深之而愈細者,摩之切之,其中手如鍼芒也,此解上文沉小之義。堅者,氣聚而不散,搏者,脈大而不收也,此解上文堅搏之義。此段舊誤在《病能論》。”

3、 《內經校釋》引王冰言:“凡言‘所謂’者,皆釋未了義。今此‘所謂’,尋前後經文,悉不與此篇義相接。似今數句少成文義者,終是別釋經文,世本即闕第七二篇,應彼闕經錯簡文也。故文斷裂,繆續於此。”並雲:“吳昆注:‘此皆釋經文未明之義,然有見於經者,有不見於經者,皆殘篇也。’,高士宗將‘所謂深之細者’至‘博者大也’二十四字,列在第一節‘故胃脘爲癰也’句下;將‘《上經》者’至篇末八十九字,列在第二節‘論在《奇恆》、《陰陽》中’句下。《素問釋義》雲:‘王注以爲闕經錯簡文是也。義既無當,應從刪削。’”

4、 《素問直解》卷之四《病態論》,置於SW46-Q0102“故胃脘爲癰也”句後。高士宗雲:“舊本在‘爲後飯’之下,今改正於此。‘中’去聲。‘深’,沉也。‘博’,散也。上文雲其脈當沉細,所謂深之細者,其中手如針之微細深沉也。胃脘有痛,其外則當摩之切之,摩之切之而有所凝聚者,癰之堅也;若不凝聚而博散者,癰之大也。” 高士宗之處置,甚當,從之。本句遷入SW46-Q0102“故胃脘不癰”之後,義理雙通。

D0000能:《素問直解》卷之四《病態論》即直接作“態”,篇名作《病態論》,不泥古,當如高士宗。能,古通“態”,即態,形態。

Q0201故人不能懸其病也:《內經注評》注:“懸,遠離之意。引申爲杜絕、避免、抵抗之意。‘人不能懸其病’,即人不能抵抗疾病,不能遠離之意。也是必不免於疾病的意思。”

D0201→Q0301帝曰……論在《奇恆 》、《陰陽》中:《素問懸解》卷六置於《腹中論》,並雲:“二段舊誤在《病能論》。”

D0301偃:yan3,即仰,仰面躺下。

Q0301蓋:高士宗注:“蓋者,如天覆於上,其氣下行。”

Q0901陽明者常動:

1、《素問直解》卷之四《病態論》注:“太少合併而有陽明,是陽明有少陽之陽,復有太陽之陽,故陽明者常動。”

2、陽明者,胃也。人無胃氣,則真髒脈現,人之將死也。人之生也,胃氣常在,故陽明胃脈常動。

Q1001生鐵洛:

1、《素問直解》卷之四《病態論》孫國中按:“洛當作落,是同音借字。明代繆希雍《本草經疏》雲:‘鐵洛是鍛家燒鐵赤沸,砧上煅之,如皮甲落下者。本出於鐵,不離金象,體重而降,故《素問》有生鐵洛飲,以療病狂怒者,雲生鐵落下氣疾也。又,狂怒屬肝氣暴升,故取金氣以制之也。’”

2、洛者,鏽也。生鐵洛者,生鐵之鏽也。以生鐵之鏽(主要成份爲四氧化三鐵、三氧化二鐵、氧化亞鐵之混合物)製成的含鐵離子或亞鐵離子之瀉藥,譬猶瀉藥硫酸鎂,故有“下氣疾也”之功能。

Q1201澤瀉:《內經校釋》引《本草經》注:“味甘寒,治風寒溼痹,消水,養五臟,益氣力。”

Q1201白朮:

1、《內經校釋》引《本草經》注:“味苦,溫,治風寒溼痹死肌,痙、疸,止汗除熱、消食。”2、姚春鵬注:“術,藥名。白朮,味甘苦,性溫,燥溼止汗,健脾胃。”

Q1201糜銜:

1、姚春鵬注:“藥名,又名‘薇銜’、‘無心草’、‘無風草’,即今之鹿銜草。味苦平,微寒,主治風溼。”

2、《內經校釋》注:“一名薇銜。《本草經》雲:‘味苦,平,治風溼痹,歷節痛,驚癇吐舌、悸氣賊風,鼠痿癰腫’。”

Q1201三指撮:

1、 姚春鵬注:“以三個指頭撮取藥末以計算藥量。”

2、 撮,將三個手指併攏,用以撮物。

Q1201爲後飯:

1、 高士宗注:“先服其藥。”

2、 後,接着之意。爲後飯,即服完藥再吃飯,亦即飯前空腹服用。

Q1202所謂深之細者,其中手如針也;摩之,切之,聚者,堅也;博者,大也:

1、姚春鵬譯:“所謂沉伏而細小的脈中,其應指細小如針;推之按之,脾氣聚而不散的是堅脈,陰陽搏擊於指下的是大脈。”

2、《內經校釋》譯:“所謂深按而得細脈的,其脈在指下細小如針,必須仔細地按摩切循,凡脈氣聚而不散的是堅脈;搏擊於指下的是大脈。”

3、《太素》卷第三十《經解》注:“診脈所知,中手如針,此細之狀也。切,按也。”

公衆號:其人頌經

熱門標籤